高考历史一轮(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解析:选B考生从题中可知,张之洞、袁世凯作为官员推动了禁止缠足的运动,所以依据天足会发行的书目可以看出“借助了官方权威”,故B项正确。A项“民国政府”与材料“1904年”不符;C、D 两项材料未体现。

2.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解析:选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8·宿迁质检)《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受西方影响”,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上海因地理优势而变化,D项错误。

4.(2018·盐城期中)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粤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则批判粤女学生的着装,体现了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项正确。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排除D项。

5.(2018·海门一模)《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

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

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

解析:选D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6.(2018·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选C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

7.(2018·常熟调研)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家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选D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抓周、皮影戏、寒食节祭祖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故A、B、C三项错误。D项是留声机,反映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符合题意。

8.(2018·苏州调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解析:选C辛亥革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真正成为公民国家,故A、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而非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表明社会习俗进步,故C项正确。

9.(2018·海门一模)“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解析:选A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10.右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因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

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析:选A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其“远远超过汽车”,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发展不能代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近代的交通没有反映出主权的部分丧失,因此没有呈现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11.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只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

解析:选A“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体现的是电话的特点。

12.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住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解析:选C材料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即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

13.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

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选A《离婚法论》的广告属于民事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大公报》是大众传媒,不是专门提供法律帮助的,故C项错误;1929年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4.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解析:选D材料信息显示的是近代国产早期影片以拍摄传统京剧剧目为主,体现国产电影与传统曲艺的成功结合,促进了电影在近代中国早期大获成功。

15.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他大众传媒

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

解析:选D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传媒媒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日渐占据重要席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宿迁调研)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

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5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再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两种需要”是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扩大投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再选取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答案:(1)“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

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论点: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论据: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

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④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

⑤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

⑥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世纪代至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 含解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错误!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错误! (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

[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提示:没有。“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提示:否。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二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精选二 1.(20XX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2.(20XX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20XX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20XX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5.(20XX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XX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 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 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7.(20XX年广东文综历史,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 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8.(20XX年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9.(20XX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0.(20XX年北京文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1.(20XX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近代史)近五年高考题汇编

(2013年全国卷Ⅰ) 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013年全国卷Ⅱ) 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5、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013年海南卷) 7、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8、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部分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7.1.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7.1.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1.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三复习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山西县西柏坡召开;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国家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检测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检测 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观海道之飞轮,知中道河南、东道山东必有衰落;观火车之渐通,知旱道必增巨埠,有识者故思捷足先得,亦惟多财者乃能力先着鞭也。”据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A.壮大军事工业 B.中体西用 C.拓展海外市场D.增开商埠 2.鸦片战争后,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手中购买。这意味着中国 A.茶叶出口依附外国资本B.逐步沦为外国商品市场 C.通商口岸已延伸至内地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3. 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 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4.下列为近代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它反映了近代中国 A.农产品在外贸中处于顺差地位B.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持续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 5.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 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6.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 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最接近本质的是 A.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对科技认知随实践而改变 C.社会陋习已逐渐革除D.城市居民更易接受新事物 7.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8.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 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9.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 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对革除陋习意志不坚B.体现自由、宽容的价值取向 C.服饰变迁完全由政府主导D.反映出革命实践的不彻底性 10.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 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2.(2019年海南)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 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 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3.(2019年全国Ⅲ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4.(2019年全国卷Ⅱ,第41题第1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参考答案: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5.(2019年江苏,第22题)(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 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系列之中国现代史部分(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2.(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2012年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4.(2012年上海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5.(2012年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6.(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7.(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高中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 (1)背景:1.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内容:A.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借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C.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评。 D.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利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支配;他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特点:把西方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减少阻力,斗争策略。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4)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2、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缺乏军队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5、敌视革命,脱离群众。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5)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爱国性)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进步性)③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启蒙性) (6)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1900年) 1、兴起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 化。(根本原因)②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2、失败原因: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3、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阻止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③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④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2、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结合书本分析影响 4、影响: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中国税收收到列强控制。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

近五年来高考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2)

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专题训练(二) 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选择题(共117题) 1.(2012年江苏卷)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 .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 .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2012年上海卷)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3.(2012年浙江卷)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 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 (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4.(2012年海南卷)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 (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 .金融资本的发展 5.(2012年海南卷)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6.(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图6是某博 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 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 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 .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 .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 .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 .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7.(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 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8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 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的“海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 ) A.比西方的联邦制优越 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 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迄今为止共有6个成员国 B.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 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8、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