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研究背景】

当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首先要反馈小组合作的结果,因此要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在具体组织交流时,采取什么方式让学生汇报?是先展示小组讨论过程,还是派代表先说,其他小组成员或本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学生齐说课题《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很重要,为什么呢?(指名学生说:半截蜡烛……)

是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斗争的胜负,它引发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虽然没有战争的硝烟,但他们内心的紧张激烈不亚于一场战争。这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机关头是怎样与三各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人物。

二、人物分析

1、谁来一口气报出文中的人物?(指名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文中人物)2、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出示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分小组对人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注意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写一份简短的研究报告。(齐读要求)

过渡语:

文字是有温度的。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物就活了。请大家细细研读文中的语句,深入文本,感受文字的温度,将人物读活了。

第一步:学生按学习要求,根据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学生在讨论时一定要抓住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特别是一些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词句要认真读、反复读,感悟意思,碰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寻求帮助。

教师预测学生的分析情况:

⑴伯诺德夫人:文中她是一个机智、勇敢、细心、紧张而又镇定的人:

机智:在三个德国军官点燃那装有情报的蜡烛时,她急忙从厨房取也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换下蜡烛。

勇敢:收集、传递情报本来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她却做了。

心思缜密:她为了藏情报绞尽脑汁,最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情报藏在显眼的蜡烛里,因此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这是她平时细心观察的结果。

紧张而又镇定:当德军官点燃那半截蜡烛时,她心里产生了紧张不安,但却能镇定自若地取来油灯,吹灭蜡烛。当烛光摇曳,光线微弱时,她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但她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除了对伯诺德夫人的行动作了细致的刻画,我们还不可忽略人物的语言描写,请同学们轻声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激起学生不同的理解)预测学生回答: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时间:2010-5-7 15:55:49 来源:金晓润工作室作者:许静阅读186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喃喃自语、若无其事、不动声色”等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2、了解剧本的形式,初步掌握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伯诺德一家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重难点】 重点:学习剧本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根据略读提示进行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 “那么鸡又是哪里来的呢?” “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目了。”林肯说。 加拿大外交官斯切特.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是喝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他回国后,在30岁时竞选省议员,反对派诋毁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坦然地驳斥:“据权威人士透露,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拜托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总结:本单元我们将走进语言的艺术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尝试学习运用得体的语言。 一、揭题引入,了解预习,关注略读提示: 1、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剧本,也要来感受剧本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半截蜡烛。提醒:注意“截”字的笔顺。 2、你们是怎么样在预习的?在预习中,你们做了哪些事? 总结出示:有一种文学形式——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吴丽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

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破坏性)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 (板书《雷雨》) 二、走近曹禺 1、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 鲁侍萍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父子会面(相斗)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微课准备: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一、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一) 体会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1、有感情的朗读5自然段。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端”和“夺”,通过学生演示,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3、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1)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二) 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1)什么叫“娇声”?(2)怎样“娇声”说的? (3)教师读:“少校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 通过替换词语(司令官—少校;一盏灯—半截蜡烛),对比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二、总结升华。 (一) 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2、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学生讨论) 总结:伯诺德夫人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为杰奎琳赢得了

《半截蜡烛》版教案1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 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预习内容】:半截蜡烛 【课时安排】:共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 1、合作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2、《与课堂同行》第6课作业。 【教学反思】

8、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 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预习内容】:半截蜡烛 【课时安排】:共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 1、合作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2、《与课堂同行》第6课作业。 【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案(公开课)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 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 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这个时候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刻紧张可怕的氛围。 三、前置学习活动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围绕课题,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蜡烛吗?都是用来做什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关注一根有特殊意义的蜡烛。 2.简介背景。 (1)因为这根蜡烛和一场战争有关,让我们先看看几组图片。 (2)简介二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半截蜡烛》讲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重要的半截蜡烛 出示: (1)指生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显眼”的反义词是什么?(隐蔽)抓住把这么重要的情报放在“显眼”的“半截蜡烛” 内,体会伯诺德夫办法的绝妙,机智过人。 预设:危险的半截蜡烛 出示: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1)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了什么?(危险)板书:危险 (2)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三、精读感悟 (一)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 过渡:既然这半截蜡烛这么重要这么危险,那么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璇的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感悟她的机智与勇敢。 1.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谈谈相关内容? 出示:

六年级《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诺言熄灭厨房 遭到厄运楼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方案设计 ————屯溪一中王翔一.教学目标 分析戏剧结构,鉴赏窦娥的艺术形象, 把握其社会意义 鉴赏本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窦娥的艺术形象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powerpoint) 四.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 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生活在社会底 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 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在音乐和 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

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五.戏剧冲突脉络 1:押赴刑场:指斥天地(怨)→反抗 2:婆媳诀别: 1.绕行后街怕见婆婆↓↓ 2.婆媳相见补叙原委(悲)→善良 3.婆媳离别悲声动天↓↓ 3:刑场立誓: 1. 血溅白练(恨)→反抗 2.六月飞雪↓ 3.亢旱三年冤 (一).窦娥在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冲天的怨气。 ?[端正好]一曲,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屈,内心的悲愤到达极点,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怨恨。但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

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但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弱女子,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又能如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来抒发! (二).窦娥请求走后街,与婆婆诀别,诉说冤屈: ? 1.[倘秀才][叨叨令]二曲中,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瞧见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淳朴善良; ? 2.在对白中,回述了窦娥在遭受陷害后,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屈招了死罪,再次表明了窦娥的善良与冤屈; ? 3.[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中,窦娥嘱咐后事, 而她在临刑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再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与“怨”之深,表现了社会的黑暗残酷。 (三).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得以应验 随着情节发展,窦娥的感情越发激越,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借三桩誓愿凸显出来: 为什么发下这三桩誓愿,她的希望是什么? 1.血溅白练:让“四下里皆瞧见”,我“委实的冤情不浅”,

半截蜡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词性。(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2)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参考答案】(二)(1)名词(2)形容词2.C 3.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杰奎琳:说要睡觉,拿走蜡烛。 4.夸张;紧张;憎恨;凶恶5.厄运指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必遭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6.机智、勇敢、镇定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一、教材说明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情报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智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另外,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也应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故事发生在保家卫国的战争时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的。课文7个小节,按事情发展顺序,开篇便交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工作任务及他们是如何收藏情报的(1-2)。接着便是一波三折的“保情报”:面对闯进来的三个德国军官,先是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熄灭蜡烛(3);蜡烛又被点燃,儿子杰克欲借出去搬柴端走蜡烛却没成功(4-5);在紧急关头,女儿杰奎琳撒娇说要上楼睡觉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6-7)。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理解,并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读、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镇定,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的精神。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边读边思,边悟,感受伯诺德一家人的爱国情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文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半截蜡烛》获奖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

半截蜡烛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围绕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秘密展开叙述,故事情节也随着这半截蜡烛而一波三折。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此是一折;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蜡烛始终贯穿全文,故事有序展开,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如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直接透视人物的整个精神世界。 三、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半截蜡烛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作者姓名:言志国 邮政编码:213131 学科和年级:小学语文六年级 教材简解: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 本文以“半截蜡烛”为题,突出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伯诺德夫人藏匿秘密情报的所在,它是突然闯进家中的德军的照明之物,它维系着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生命之线,维系着情报站的生死存亡,维系着大批军人、国家的利益命运!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 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是非常值得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的。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伯诺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能够有条理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能准确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 3.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知道伯诺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能够有条理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并能准确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3.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 设计理念: 作为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了解故事、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勇敢,这个目标只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是可以达成的。“围绕语文本体性知识展开教学”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理念。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感受到作者反复围绕半截蜡烛这个代表性事物进行描写,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通过品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语句,正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文章这样表达的用意:既能刻画人物的机智、镇定和勇敢,又使故事的记叙更加生动扣人心弦,学着用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 设计思路: 1. 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课堂从描写战争的成语积累入手,巧妙地进入课文。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出示投影)5分钟 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 10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 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15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善良的窦娥 3、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出示答案(2)、思考:每桩誓愿窦娥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目的: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第二桩:六月飞雪 目的:以洁白的雪花覆盖自己的身体,

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人教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导语:同学们,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板书:半截蜡烛)师: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请同学们认真读阅读要求,看看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作出简单批注。 学生学习汇报。 课件演示字词。 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汇报 有同学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时,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会想些什么?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 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她是怎么做的?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强调哪个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半截蜡烛

12* 半截蜡烛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1. 的地方? 2. 3. 4.

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特点,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1.轻声地读课文。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 3.说说剧本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2.想象体验。 3.思考:伯诺德夫人当时的神情、心情是怎么样?

《窦娥冤》优秀教案

内容 课题: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重点难点: 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元代杂剧: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唱 元曲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也有由五折构成),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末、旦、净、丑四类。末,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祗从(侍从)等。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