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之时事评论:人民日报、南方网、搜狐等主流媒体精选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素材

人民日报时评、南方网、搜狐等主流问题精选

1、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大意是指手艺人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理念。这种理念的传播和盛行,对于一直执着于专业领域的人来说,似有灵犀沐春风;对于很多浮躁和迷茫的人而言,如闻惊雷醒梦中。很多文章都喜欢用器物雕琢,特别是玉器的雕琢为例来诠释工匠精神,这是正确并且严谨的,因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专业,专注,严谨和一丝不苟,这种态度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由经年的历练、世代的传承而获得的。

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话明确概括了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

匠人精神的第二要素是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这不限制于某一特定范围,而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可以发现那些不断研究、探索,在某一领域上独辟蹊径的人。孔子先生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像他自己说的“学如不及”一样,当许多弟子向他求知时,他一生从不骄傲自满,而不断地学习、积累并总结经验。

匠人精神的第三要素是坚强和忍耐。我们一般把那些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一般境界的人叫做“匠人”。但我们周围缺少真正称得上“匠人”的人,是因为成为匠人,需要千秋万代的时间,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时,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

2、不可否认,生活中,在人前,我们总是向别人展示自己最美、最积极、最正能量的一面,是标准的自律达人。可是,当一个人独处时,很多人就原形毕露,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约束自己,常常自我松懈下来。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严于律己,才是真正的自律啊!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

自律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成功的人,基本都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严于律己。

那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自律的人,真的连老天都不忍辜负。请相信: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律,成功离你更近》

3、我们常说,做人要留有余地,待人不必太苛。想要别人在关键时刻帮到你,莫过于平日里,我们都要把心放宽一点,格局放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才能收获同样的善意。

有时候,我们看似在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当你把心打开,去接纳已经错过的美好,珍惜可以拥有的一切,你的生活自然也会变得简单、轻松、快乐。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荫。”无论对亲人朋友,还是对陌生人,都多一份理解宽容,少一些咄咄逼人,多一份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吧。心宽的人,无论走到哪儿,运气总不会差。

《心宽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4、这些年,我们的获得感更是越来越强。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公益广告多了;湛蓝的天空上,翱翔的飞机更先进了;周围的人群里,笑脸多了、创业创新的多了;一个个家庭中,吃遍玩遍天南海北的多了;日常的生活中,电器多了、网购多了;国际视野中,祖国更加强大了。我们的眼睛啊,看到的是处处美景;耳朵啊,听到的是处处欢笑。

这时代,真不赖!更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更公平,更和谐,发展潜力更巨大,我们的社会更加美丽和谐。读书是每一个孩子的权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安然享受国家爱的滋养;在大学,有国家助学金的帮助,圆学子们一个大学梦;在社会,能够有公平公正的机会,海阔天空驰骋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勤奋,只要学习,只要拼搏,你就能收获成功,收获幸福。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为我们下一代的发展打造了最广阔的舞台。

《这时代,真不赖!》

5、而这本来就是个焦躁的时代,我们总要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烦恼,所以我们习惯了焦虑,习惯了被焦虑蒙蔽,总是苦大仇深地赶路,满眼荆棘坎坷,看不见晚霞,闻不到花香,我们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不是一次旅行,就这么咬牙切齿匆匆忙忙地奔向终点,也许只有抵达那一刻,才会蓦然发觉,我们这一路,不但没有赢了谁,连自己都跑丢了。

如果非要解决掉身上背负的所有压力,你才顾得上快乐的话,那么快乐必将遥遥无期。所以,必须得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之外,去捕获环绕身边的小幸福,把心放空,专心地做这些事,得幸福时且幸福。

真正快乐的人,可能多少都是有点没心没肺的——不是生活没压力,而是他们会选择短暂地避开压力,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攒足劲,再面对它。

生活并不都是由大事件组成的,我们也没必要非得一门心思去追求多么远大的幸福,在眺望远方的同时,必须学会凝视身旁,若你能捕捉到眼前的每一个小幸福,悉心去品味它,那么就算身处逆境,生命也会是温暖的。

《人生不缺幸福,只是缺少幸福感》

6、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在童年时光都能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的歌词中,感受到做好事的人,其内心总是快乐健康、奋发向上的。俗话说,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做好事、行善事,不图名和利,乐于奉献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和举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

然,仍有一些人前脚做的是好事,后脚又在算计着,图名图利,甚至到了不给好处,不给回报,即便捡到别人的东西,失主也甭想要。如此一来,不仅使拾金不昧变了味,同时也与我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

不可否认,捡到别人手机,能主动找到失主,本来是个令失主万分感激的事情。可捡手机者又要求失主通过媒体对自己进行宣传和表扬,这就让人为难了。一来,捡手机的事儿并不大。二来就算失主找到媒体,媒体还未必能满足失主的意愿,帮其登报宣传和表扬。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捡手机、捡钥匙、捡钱包的事多呢。如果媒体每天一个不落都宣传和表扬,那么岂不要开辟专刊专栏了吗?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与有偿广告又有什么区别?

“勒索表扬”,说到底,就是一种心胸狭隘、爱慕虚荣的“伪道德”。对这样“伪道德”,我们不但不能与其妥协、让其得逞,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让那些一做好事就想方设法邀功行赏者没市场。

《捡到手机“勒索表扬”让拾金不昧变了味》

7、你会发现,优秀的人身上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品质: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总能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哪怕过程进展得很慢,也从不言弃,从不抱怨。

所以,永远不要寄托优秀会天生而来。你不去寻找和挖掘,它永远都不会属亚里士多德说:“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天上尘,地下土。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真正的优秀,都是自找的。

《真正的优秀,都是自找的》

8、我们都有天生的惰性,如果外界环境再宽松一些,很容易就身陷舒适区而缓缓下降。就像那只温水煮的青蛙一样,等水里不适于生存时,却没有了跳出来的能力。而人生是充满变数的,哪里有什么永远的稳定。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保证。

生难免遇到风雨,你无法决定明天是晴还是雨,但你能决定今天有没有准备好雨伞。今天尽力做的,虽然辛苦,对未来发生的,全都是礼物。

愿你,既有前程可奔赴,也有岁月可回首。

9、从来没有人说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一样是天天起早贪黑,一样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人最后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有人则始终默默无闻。

正如奥林匹克精神不是“永夺第一”,而是“更高、更快、更强”一样,我们努力的目标也不该是只求第一名,而是要不断超越自己。

10、人之所以会烦恼,根源常常在于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个人越是企图通过思考去消除烦恼,便越会被烦恼纠缠,难以自拔。当人们不去关注烦恼本身,而是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取而代之的话,烦恼就会在行动中慢慢消退殆尽。

我们不仅要有想法,更要把想法化为看得到的行动。歌德也曾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11、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崇尚英雄,可凝聚国家民族之魂魄。

崇尚英雄,一是重温英雄事迹,二是崇尚英雄精神,三是与英雄们的价值观寻找共鸣。一个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今天和未来的态度。今天我们怎么对待英雄,明天,后人就会怎么对待我们。……

学习英雄,学什么?

学理想——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了钙就要补钙。学牺牲——牺牲精神是一个强大国家、优秀民族的血性,牺牲不是对生命漠视,而是以英雄的付出和牺牲,体现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学奋斗——人生何处不奋斗,奋斗是一个国家、一份人生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赶考。

长征精神就是英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也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长征途中反思并纠正了之前一度奉行的错误路线。如今,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理想不变,精神不变。长征精神里边所包涵的理想、信念、奋斗、牺牲、团结、前进,充满时代感。

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如此警言,不能忘却。近日,亵渎烈士邱少云一案宣判,微博用户“作业本”和加多宝中国公司被判败诉,向烈士和社会道歉。英雄尊严是国家民族的公共财富。法律是捍卫英雄的利器

★时评文章:《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

适用话题:工匠精神

片段节选▼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大意是指手艺人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理念。这种理念的传播和盛行,对于一直执着于专业领域的人来说,似有灵犀沐春风;对于很多浮躁和迷茫的人而言,如闻惊雷醒梦中。很多文章都喜欢用器物雕琢,特别是玉器的雕琢为例来诠释工匠精神,这是正确并且严谨的,因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专业,专注,严谨和一丝不苟,这种态度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由经年的历练、世代的传承而获得的。

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话明确概括了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

匠人精神的第二要素是坚持不懈。孔子曰:“学如不及。”求知永无底止。这不限制于某一特定范围,而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可以发现那些不断研究、探索,在某一领域上独辟蹊径的人。孔子先生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像他自己说的“学如不及”一样,当许多弟子向他求知时,他一生从不骄傲自满,而不断地学习、积累并总结经验。

匠人精神的第三要素是坚强和忍耐。我们一般把那些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一般境界的人叫做“匠人”。但我们周围缺少真正称得上“匠人”的人,是因为成为匠人,需要千秋万代的时间,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时,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

★时评文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律,成功离你更近》

适用话题:慎独自律

片段节选▼

不可否认,生活中,在人前,我们总是向别人展示自己最美、最积极、最正能量的一面,是标准的自律达人。可是,当一个人独处时,很多人就原形毕露,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约束自己,常常自我松懈下来。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严于律己,才是真正的自律啊!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

自律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成功的人,基本都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严于律己。

那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自律的人,真的连老天都不忍辜负。请相信:在暗处执着生长,终有一日馥郁传香。

★时评文章:《心宽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适用话题:宽于待人

片段节选▼

我们常说,做人要留有余地,待人不必太苛。想要别人在关键时刻帮到你,莫过于平日里,我们都要把心放宽一点,格局放大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才能收获同样的善意。

有时候,我们看似在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当你把心打开,去接纳已经错过的美好,珍惜可以拥有的一切,你的生活自然也会变得简单、轻松、快乐。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荫。”无论对亲人朋友,还是对陌生人,都多一份理解宽容,少一些咄咄逼人,多一份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吧。心宽的人,无论走到哪儿,运气总不会差。

★时评文章:《这时代,真不赖!》

适用话题:时代风貌

片段节选▼

这些年,我们的获得感更是越来越强。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公益广告多了;湛蓝的天空上,翱翔的飞机更先进了;周围的人群里,笑脸多了、创业创新的多了;一个个家庭中,吃遍玩遍天南海北的多了;日常的生活中,电器多了、网购多了;国际视野中,祖国更加强大了。我们的眼睛啊,看到的是处处美景;耳朵啊,听到的是处处欢笑。

这时代,真不赖!更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更公平,更和谐,发展潜力更巨大,我们的社会更加美丽和谐。读书是每一个孩子的权益。在义务教育阶段安然享受国家爱的滋养;在大学,有国家助学金的帮助,圆学子们一个大学梦;在社会,能够有公平公正的机会,海阔天空驰骋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勤奋,只要学习,只要拼搏,你就能收获成功,收获幸福。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为我们下一代的发展打造了最广阔的舞台。

★时评文章:《人生不缺幸福,只是缺少幸福感》

适用话题:幸福感、生命温度

片段节选▼

而这本来就是个焦躁的时代,我们总要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烦恼,所以我们习惯了焦虑,习惯了被焦虑蒙蔽,总是苦大仇深地赶路,满眼荆棘坎坷,看不见晚霞,闻不到花香,我们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不是一次旅行,就这么咬牙切齿匆匆忙忙地奔向终点,也许只有抵达那一刻,才会蓦然发觉,我们这一路,不但没有赢了谁,连自己都跑丢了。

如果非要解决掉身上背负的所有压力,你才顾得上快乐的话,那么快乐必将遥遥无期。所以,必须得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之外,去捕获环绕身边的小幸福,把心放空,专心地做这些事,得幸福时且幸福。

真正快乐的人,可能多少都是有点没心没肺的——不是生活没压力,而是他们会选择短暂地避开压力,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攒足劲,再面对它。

生活并不都是由大事件组成的,我们也没必要非得一门心思去追求多么远大的幸福,在眺望远方的同时,必须学会凝视身旁,若你能捕捉到眼前的每一个小幸福,悉心去品味它,那么就算身处逆境,生命也会是温暖的。

★时评文章:《捡到手机“勒索表扬”让拾金不昧变了味》

适用话题:道德、自律、责任

片段节选▼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在童年时光都能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的歌词中,感受到做好事的人,其内心总是快乐健康、奋发向上的。俗话说,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做好事、行善事,不图名和利,乐于奉献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和举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

然,仍有一些人前脚做的是好事,后脚又在算计着,图名图利,甚至到了不给好处,不给回报,即便捡到别人的东西,失主也甭想要。如此一来,不仅使拾金不昧变了味,同时也与我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

不可否认,捡到别人手机,能主动找到失主,本来是个令失主万分感激的事情。可捡手机者又要求失主通过媒体对自己进行宣传和表扬,这就让人为难了。一来,捡手机的事儿并不大。二来就算失主找到媒体,媒体还未必能满足失主的意愿,帮其登报宣传和表扬。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捡手机、捡钥匙、捡钱包的事多呢。如果媒体每天一个不落都宣传和表扬,那么岂不要开辟专刊专栏了吗?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与有偿广告又有什么区别?

“勒索表扬”,说到底,就是一种心胸狭隘、爱慕虚荣的“伪道德”。对这样“伪道德”,我们不但不能与其妥协、让其得逞,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让那些一做好事就想方设法邀功行赏者没市场。

★时评文章:《真正的优秀,都是自找的》

适用话题:坚持、优秀、人生

片段节选▼

你会发现,优秀的人身上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品质: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总能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哪怕过程进展得很慢,也从不言弃,从不抱怨。

所以,永远不要寄托优秀会天生而来。你不去寻找和挖掘,它永远都不会属亚里士多德说:“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天上尘,地下土。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真正的优秀,都是自找的。

越是节假日,越要敲响警钟

林峰

2018年09月30日00: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中秋时节刚过,国庆佳节又临。喜庆的气氛接连不断,清正的风气也绵延不绝。从今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正式实施,从日常生活到工作作风,从思想觉悟到组织纪律,在各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作出规定,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创造了条件、划出了界线。

应该说,节日是欢聚一堂、情感交流的契机,也是良辰美景、把酒言欢的场合。在中秋、国庆这样的喜庆节日里,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然而,有的官员被节日氛围感染,放松了身心,也放松了警惕、放弃了底线;有的干部抹不开面子,顺从铺张浪费的“传统”、服从人情交往的“规矩”;更有甚者,借欢度佳节之名,行敛财受贿之实……凡此种种,让节日偏离了本质初衷,成为“四风”泛滥的重灾区、腐化堕落的集中期,给广大干部群众敲响了警钟。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惩治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我们看到,每当节日庆典临近,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作风建设的警示如影随形;每有顶风作案的情形发生,都会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可以说,越是在精神容易放松的时候,越需要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越是在作风容易扭曲的地方,越需要加强常态化、体系化纪律建设。

只有让制度长牙,让纪律带电,才能还节日以本真,给干部群众服下一颗“定心丸”。节日不正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就在于有的制度失之于松、有的纪律失之于宽。坚持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执纪必严,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就能够守好线、过好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还是节日期间的各种警示,都是反“四风”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有力举措。

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正心修身、怀德自重。营造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从根本上还要靠铸牢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选择贪图安逸的作风?是毅然决然同不正之风作斗

争,还是随波逐流在腐化中迷失自己?唯有不忘初心、坚守正道,才能在检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时不退缩,在考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的觉悟时不动摇,永葆清廉自守的本色。

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指示振聋发聩、言犹在耳。对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多一点警醒,少一点应酬,多一些自省,少一点浪费,在根治“节日腐败”、涤荡节日新风中标本兼治、善作善成。

奋斗路上,请别忘记勤俭节约

林风

2018年09月30日00: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最近,网曝一家餐厅的饭局预结算单高达40多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菜品之奢华、消费之巨大,都让人瞠目结舌。这不是近年来被曝光的第一起“天价”饭局。而几乎每一次,“天价”都会激起舆论的强势围观和反弹。究其原因,在于“天价”二字已突破了人们惯常的生活认知和经验。“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一顿饭吃掉三线城市一套房”等吐槽满屏皆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几十万元吃一顿饭就有多大的法律问题,但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强调艰苦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尤其是,眼下“十一”长假即将到来,重申这番“老调”显得更为重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以来,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上,消费旺了,腰包鼓了,我们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精神上,娱乐多了,脑袋“活”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然而需要看到,当前社会上,诸如餐桌浪费、包装过度、超前消费等奢靡生活风气,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在商场和私人宴请领域,重大节假时候,吃饭非大酒店不去、酒水非大名牌不喝、菜品非大虾鲍鱼不上的观念,依旧深深地刻在一些人的脑袋中。这些现象表明,相比过去,我们物质上的确是富了,但在精神价值取向上,还远远没有到达富足的地步。

正是看到这样的不良风气存在,党和国家才及时号脉,精准“抓药”。针对党员干部队伍,我们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和反“四风”等工作;而对于全社会各领域,也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文件。比如,去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了《关于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行动方案》,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去年7月,商务部、中央文明办还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在餐饮行业深入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工作。这些政策和行动引发了强烈反响和呼应,表明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朴素、强调艰苦奋斗、倡导绿色生活,中央重视,群众期盼,社会也关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做着怎样的工作,国人的生活水准和福利待遇都进步了太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被满足。然而,一道新的考题摆在了全社会面前:富起来以后,我们当以怎样的姿态和理念去生活前进?是把“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当信条,还是把“勤劳、勤勉、勤俭”装在心里、教给后代?新时代,新生活,更要有新智慧。反对奢华浪费,提倡勤俭节约,是每个人的奋斗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品质。

叶挺家属起诉侵权者案宣判的重大意义

原石

2018年09月28日17:5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8日上午,叶挺将军家属起诉西安摩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誉侵权一案一审公开宣判。该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画”曾发布含有侮辱烈士内容的短视频,篡改叶挺在狱中写就的《囚歌》并加入低俗语句,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法院判决摩摩公司公开道歉,并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以来,由英烈家属为原告起诉侵权者的第一案,这一判决充分昭示了国家惩治侵犯英烈名誉行为的坚强决心。

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标注了战火年代的时代坐标,镌刻在民族丰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广泛的社会道德认同。英烈的形象和荣誉,既是后辈儿孙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我们必须营造全社会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围,树立英烈名誉不容侵犯的正确意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长期处于和平年代、远离硝烟炮火,一些人对英烈的敬仰逐渐“褪色”;甚至有人心怀恶意,诋毁攻击英雄,美化侵略历史、发表辱华言论,挑战了人类道德底线,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一些网红、“大V”以戏说、娱乐为幌子,以动漫、段子、综艺等形式调侃英烈,混淆了文艺创作和侮辱诽谤的界线。暴走漫画此前也以“习惯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和态度”作为辩解,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文艺作品的戏说、虚构不可逾越道德的红线;调侃戏谑更不能以误导青少年作为代价。挖空心思制作恶趣味内容,其心心念念的还是流量和金钱,自家生意盈利不少,

伤害的却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诋毁先烈、质疑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泛娱乐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

英烈的名誉与历史的清白,需要全社会自发守护,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齿予以捍卫。近年来,从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英雄的名誉权,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于向亵渎历史的行为亮剑,彰显了法律的正义与庄严。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敲响警钟;随着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件的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起诉主体从亲属扩大至检察机关,让此类行为难钻法律漏洞,有效保护了英烈的形象,体现了以法律捍卫历史的高度共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烈士纪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个国家纪念日,推动着勿忘历史、崇尚英雄的活动汇聚成潮。在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纪念祭扫、主题学习、红色旅游、制作动画等各类活动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这也提示我们:树立正确英雄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既要靠法律树起保护英烈权益的铜墙铁壁,更要通过教科书、宣传片、影视剧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历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风气。

“这不是坏事”,因为最终还是靠自己

李达仁

2018年09月27日13:3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时,勉励大家坚持自力更生,肩负起历史重任,制订好发展路线图,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

为什么“被逼着走自力更生之路不是坏事”?因为自力更生是新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伟大跨越的经验总结。回首往昔,从“两弹一星”工程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到三峡工程实现“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克服一穷二白困难不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厚植起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梦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正是靠着自力更生,中国在复兴号高铁、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全球领先,为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保障。

深邃思想引领深远谋划,坚强核心铸就坚定信心。作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的重要论断,发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的深刻警示,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执政兴国、强国复兴的全局高度,把自力更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走强国道路、铸强国重器、增强国信心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遵循。

中国人民对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坚定决心,也源自对制度优越性、国民精气神的坚定信心。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过去未来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只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就没有破不了的技术症结,就没有过不去的发展难关。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的奋斗哲学里,压力并不可怕,压力也是动力。越是想靠技术封锁遏制中国的强国征程,中国越是会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打破外部的干扰和破坏。这一点已经被过往历史反复证明。新时代中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走自力更生道路的步伐会更加坚定不移。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更因为征途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才能成功。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没有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像现在这么多的挑战和困难。当前,个别发达国家大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惜以讹诈和封锁的形式对中国进行技术压制、技术封锁。面对这样的“卡脖子”,中国只会以更强有力的自主创新,捍卫自己的国家自主权、发展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深刻指出,中国是有着近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只要我们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自力更生、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够把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2018年05月23日04: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两天内,相关网络话题的点击量超过1.7亿次。

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

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也可能让很多家庭几代人坐在一起,共同追寻家国记忆、感悟英雄精神。

亿万网友既被活动主题宣传片中抗战老兵、烈士英模的画面所震撼和打动,也积极响应,分享“我们家的报国故事”。一张照片、一个军用水壶、一封家书、一本证书、一枚奖章……很多人突然发现,家中这些看似简单的老物件,其实是长辈为国为民奋斗打拼的岁月见证。这些普通网友所分享的故事,虽是一份份平凡的“家族记忆”,但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英雄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曾几何时,以“还原真相”为名歪曲历史、以“不合常理”为名抹黑英雄的言论,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舆论如潮的谴责。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指出,肆意歪曲历史、亵渎英雄英烈,既影响大众认知、伤害公众情感,更可能把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引向虚无。

国家的意志,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当此之时,以全网互动形式倡导“崇尚英雄”、热议“精忠报国”,也是对这一法律的生动践行。正如一个网友留言所说:“我一直以为升旗时我致敬的只是国旗,后来才发现我致敬的还有国旗背后的英雄、先烈、历史、传承和不死的精神。”

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有人说:“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地遗忘”。“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还在继续。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知名英模英烈,还是普通网友讲述的“年老失聪的外祖父”“沉默寡言的父亲”“当年小学的代课教师”,都将在人们自发参与、互动传播中,凝结为一份独特的全民记忆。去发现,去传承,去效仿,正是这个活动的最大意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蔚为风尚,光荣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9月3日新华社)

最高领袖曾经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0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文化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国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坚持深化改革,为文化强国事业注入强大活力。最高领袖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改革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彰显出我们党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实践的执政智慧和使命担当。

坚持文化惠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改革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这样的改革宗旨和初心,同样在文化领域得到生动体现。40年间,我国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000多个,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国家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文化小康从理想走向现实,不仅丰富了广大国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改革创新和奋斗热情。

坚持开放融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手抓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以丰富多元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一手抓中华优秀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交流,以改革促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了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加快增长和国家文化实力的迅速提升。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在最高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南方网高谭)

展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最高领袖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项使命任务,其中“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的提出,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外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在真诚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世界也比以前更渴望听到中国声音。然而,在这样的主流之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却仍在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虽然这样的言行是不得人心的,但是也昭示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性,这是宣传思想战线乃至每一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要主动宣介最高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一花一世界,从这些故事当中,全世界将会看到一个和平发展、与邻为善、丰富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将会真正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读懂”中国,而不是从别人的嘴里间接地“听说”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引发了强烈回响。从最高领袖在众多国际场合展现中国风范和担当,从《最高领袖谈治国理政》在全球发行超过500万册,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从中国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经验备受各国推崇……中国正日益聚焦世界的目光,中国正不断赢得全球的点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日益加深,这时候中国就更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因为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好的外部环境,因为讲好中国故事也将会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重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正如最高领袖讲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就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

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更重在向世界传播中国今天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领域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世界各国都渴望从中国借鉴成功经验,这样的中国故事从来不乏听众,更势必将赢得阵阵喝彩。

展形象,把中国的自信、从容、担当、负责展现出来,把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与世界无私分享,世界将从中客观公正全面地“读懂”中国,中国将以自己的故事和声音推动世界实现进步与美好!(南方网高永维)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播下希望种子

5年的发展与奋进,“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连点成线到面,在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9月7日新华社)

金秋八月,硕果累累,收获源于春天的播种和耕耘。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5年前最高领袖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犹如一次理念的播种,经过5年的辛勤耕耘和茁壮成长,如今不仅收获了中国自身的发展进步,更开启了世界发展的新航程,成绩有目共睹。

5年时间转瞬即逝,但关键时刻的每一步都值得历史铭记。5年前,当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进入缓慢阶段;当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当美国单边主义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此时的全球经济发展亟待注入需要新动能,国家间的合作乃至全球和区域一体化急需要新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情形下,“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5年发展的事实已充分证明,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镌刻着中国担当,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故事的倡议,联通陆与海,交织古与今,完美地把中国的历史和现代化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结合起来,已迎风生长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犹如中国为全世界播下的一粒粒希望的种子,如今已逐渐长成一棵棵幼苗,并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荫蔽世界。

这粒种子,发挥了怎样神奇的力量?以笔者看,关键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了“五通”。一则政策沟通。“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土耳其“中间走廊”、蒙古国“发展之路”、欧洲投资计划等实现了政策或规划对接。截至7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范围涵盖亚欧大陆、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南太平洋等地区。

二则设施联通。道路通,百业兴。5年来,一批境内外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跨境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全面开工建设。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施工进度过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转枢纽。

三则贸易畅通。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已建设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等成为双边合作的典范,中国-老挝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四则资金融通。通过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价值链创造,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五则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亲民”,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沿线国家从互派文化交流团,到开展联合考古,从分享减贫经验,到跨国人才培养,5年来,中国与各国开展了民间合作、教育合作、医疗合作、智库合作等一系列交流。中国与欧亚国家双方各类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体育赛事、青年交流、智库对话等精采纷呈,而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也为沿线各国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动带来了便利和机遇。

“五通”连天下,恩泽惠全球。5年的发展,“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愿景走向现实,结出了累累硕果。期待在未来,这播撒在世界的粒粒希望之种能够更加茁壮成长,推动中国与世界迈向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南方网张培国)

对破坏丹霞地貌的“炫丑”者须严惩

甘肃张掖市政府新闻办28日披露,当日18时,破坏张掖丹霞地貌的2名涉事人员到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公安局自首。根据公安部门最新调查结果,破坏景区山体的游客共有4名。自首的2人分别为某省许姓(17岁)、李姓(20岁,抖音视频发布者)男子,其余2人身份正在核实中,有关调查工作正在全力开展。(8月29中国新闻网)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景区环境,是游人起码的常识和素养,摒弃不良习惯、做到文明出游,每个游客都该自觉自律。4名游客不仅涉嫌逃票,擅自闯入未开放的景点禁区,而且还将在珍稀景区恣意踩踏、破坏行为拿到网络上炫耀,显然缺失对公共利益的应有敬畏,如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委实令人不齿、让人愤怒。

“不是有一个新闻说踩了一脚,要用六十年恢复,我们几个不知道踩了好多脚,我还弄了沙子。”“重要的是发两遍,我们去的后山不用给门票,比给门票的还要好看”。涉事游客给视频配的文字清楚地表明,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规、不文明,更非随意、疏忽导致违反景区秩序、给景区生态造成误伤,而是彻头彻尾的明知故犯,是对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公然挑衅。

类似不讲文明、藐视秩序、蔑视法规破坏景区环境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贵州游客在潜龙洞景区三脚踢断万亿年钟乳石,曾经激起公众舆论的无比愤怒;青海年保玉则公园则因游客无视禁止扎营规定致环境破坏严重,最终不得不停止接待游客……由此可见,景区不文明行为往往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以逆转的影响,必须依法依规严惩不贷,不如此就无以促使其深刻反省、悔过自新,也无以起到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

一方面,要加大违规违法成本,让不文明游客付出应有代价。对那些以身试法挑战道德、秩序和法律底线,肆无忌惮地破坏景区秩序和环境者,不仅要毫不留情地给予舆论谴责,而且要视情节轻重、损失程度大小,给予真正有痛感的治安和罚款处罚,并且列入个人征信黑名单,给予更多的惩戒性约束,形成不文明行为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令其不敢、不能再随心所欲、任性胡为,也给其他游客敲响警钟。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向任何形式的网络“炫丑”说不。将故意逃票、恶意踩踏等不文明行径上传网络炫耀,不可避免会给其他网友、游人带来反面示范的作用,教唆违规的负面导向不容低估,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审查把关,拒绝上线、

及时屏蔽,并将相关信息通报景区或警方做出进一步处理,努力把网络“炫丑”“炫恶”可能滋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秦仲)

让学生站着吃饭是“一切为了学习”目标下的正义失守

近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食堂内,因板凳被撤,学生们排队买饭后只能站着就餐。该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称,此举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就餐效率,以便节约时间去学习。(9月2日《重庆晨报》)

为了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人习惯将学生们当成永远不知疲倦、没有情绪与情感的机器人;为了争分夺秒,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被利用起来。不论是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上课时间,还是不走寻常路的“站着吃饭”,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习”的目标正义的遮蔽下,程序正义频频失守。

和其他人一样,高中生也有坐下来吃饭的权利;然而,在高考面前,高中生的正当权益被习惯性地忽略与漠视。“站着吃饭”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伤害;不把学生当人,只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和为学校追逐名利的工具,“站着吃饭”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教育的冷漠、功利与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和不择手段。

对于高中生而言,坐着吃饭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给他们一次短暂的“慢生活”。

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下,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决定了他们对“站着吃饭”的不同态度。在学校管理者看来,“站着吃饭”契合提高学习成绩这一终极的价值追求,契合工具理性;在学生们看来,“站着吃饭”不仅让就餐更加不方便,也是一种精神矮化与鞭笞,不可避免会引发他们的批评质疑。

荒诞、滑稽的“站着吃饭”能够上演,隐伏着少数人脑海中存在已久的荒谬的“代价论”——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牺牲是必要的;这种“代价论”不仅造成了对失范行为的麻木与冷漠,也为这种麻木与冷漠找到了看似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当“站着吃饭”成为受人追捧的成功经验,当“节约吃饭时间去学习”成为理直气壮的理由,教育的“变形记”,让学生们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也是无数家庭的希望之灯。“站着吃饭”初衷良善、方法僵化、效果不尽如人意,显然不能任由少数人孤芳自赏。不懂得尊重学生的利益诉求,对学生缺乏爱与感情,教育就会变得生硬与冰冷;更何况,“站着吃饭”能否提高学习成绩,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杨朝清)

扶老人反被讹,起诉也是一种“疗伤”

9月2日,浙江金华一80后小伙骑电动车经过一路口时,扶起一位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没想到对方反报警称是被他撞倒。事发后,交警通过调取事发路段店家监控,证实小伙未撞到老人。终获清白的小伙表示,将起诉讹诈的老人一家,后来经过警方耐心说服,放弃了起诉。(9月12日观察者网)

好心扶起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对方却反报警称是被他撞倒。事发地点路段正在修路暂无监控视频,好在警方从附近一家钢材店的监控视频发现,老人是自己摔倒后被这位网友扶起来的,才得以证实自己的清白,不然事态后续如何发展还真让人不敢想象。可即便如此,对方非但不道歉,反而声称“那你起诉好了”,换谁摊上这样的事儿都没法不感到委屈、纠结甚至愤怒。

在警方协调处理之下对方终于道歉,而小伙子的起诉动议也被警方劝止。处警警官给出的理由是,扶人网友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但“你说要是起诉的话,我个人觉得是有点过了”,在警方看来,讹人方伤重住院,也是受害者,起诉无非让对方出面道歉或报销路费。对此很多网友不以为然,纷纷表示支持起诉,对警方“和稀泥”的处置方式提出异议。

从人道的角度来考量,讹人方受伤住院,出于同情做利益让渡,被讹者不起诉是一种姿态;但从权益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自己意外受伤不能成讹人理由,更不能成规避失德、违法责任的藉口。对方只是因外在原因“讹诈未遂”,正如被讹者所言,要不是有视频为证,势必可能要面临经济赔偿、信誉被污蔑、工作被辞退等一系列不利后果,“逃过一劫”的他起诉维权怎么就“过了”?

一段时期以来,好心扶人反被讹的个例时有发生,不仅让好人“流血又流泪”,而且损伤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认知和道德生态,之所以会出现此类怪象,不少网友指出,有关方面在处置过程中,出于息事宁人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致使讹人者没有受到应有追究、风险成本过小,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支持被讹者起诉讹人者,显然不只是索取道歉、赔偿那么简单,而更是向失德、违法歪风邪气宣战,是对社会公序良俗旗帜鲜明的捍卫,是匡扶社会正义、正气的必要行动。

某种意义上说,主张、支持被讹者拿起法律武器起诉讹人者维权也未尝不是一种“疗伤”,既可以借助法律威严让极个别良知、道德扭曲者受到及时“矫治”,又可以通过个案依法审理给公民上一堂道德课、法治课,向社会宣示崇德向善、抑恶扬善的主流价值取向,努力使社会道德生态免遭再度伤害。(高谭)

用法治斩断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黑手

一段时间以来,因“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惨剧,不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据媒体报道,某位网友因发表了对网络小说《魔道祖师》的不满言论,遭该书粉丝人肉搜索及人身攻击。该网友不堪骚扰选择自杀,经抢救后脱离危险,但攻击者仍不依不饶,获救后又被“二次人肉”,声称要找到其所在医院,与她“当面对质”。据悉,目前网警已经介入调查该事件。

类似事件,单今年以来,就有几起。例如,今年8月,四川德阳一名安姓女医生,同两名男孩在游泳池起冲突,后因不堪忍受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自杀身亡;6月,江苏南京童先生因2岁儿子被狗咬伤而摔死泰迪狗,网络暴力导致其妻割腕自杀,万幸被成功抢救;4月,某孕妇在餐厅因故脚绊了男童一脚,另一孕妇被误认为是当事人,年龄住址等信息在网上被全曝光,受到谩骂攻击之扰。

人肉搜索,是一个中性概念。指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海量人工互助提供知悉信息的方式,不断汇总和清晰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其实施的一般过程是,事件发生后,相关人或对事情真相好奇者,往往以在网上发帖等方式,列出已掌握的人物资料,号召网民帮助查出该人的身份和详细的个人资料,通过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果,达成对被搜索人的追踪。人肉搜索,并不是天生的贬义词,但与其相伴生的,多是网络暴力造成的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

法律上,对人肉搜索有明显界定。包括2013年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6年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在内,多部法律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比如,我国现行刑法在有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明确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可视情节处以罚款、拘役乃至有期徒刑。现行刑法还规定,对“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侮辱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再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为人未经权利人同意即将其身份、照片、姓名、生活细节等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这就明确了什么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一旦越界,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人肉搜索造成的网络暴力之所以不断滋生,有多个因素。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2015年,有媒体统计了从2001年到2014年间发生的十起网络人肉搜索暴力事件,结果发现,只有两起被追责,分别被依法罚款和判刑,而其它事件的被不法侵害的当事人,则没有受到任何法律保护。这就反映出相关法律规制在实际层面中的执行难、落实难问题。其中,与追责机制不够完善、证据搜集难度较大等,都有关系。在此状况下,一些人肉搜索的发起者,更加有恃无恐。

因此期待,以强力的法治,有力反制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警方当尽快查明牵头者和积极参加者,依照法律规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相关法治机构,要对侵权人肉和网络暴力保持持续高压态势,直至其销声匿迹。同时,网民要提升网络素养,提高公民隐私权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对于人肉搜索的发起者,不要把自己当成伸张正义的“审判官”,利用网络给他人“上私刑”,实际已违法和侵权;对于网民而言,也要注意减少和消除残留在微博、人人网还是知乎、百度贴吧等的信息,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茅亩)

女孩乘滴滴遇害拷问平台良知与责任

8月24日下午,浙江温州乐清市20岁女孩赵某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县,在向朋友发送“救命”信息后失联。8月25日,警方在柳市镇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该滴滴司机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赵某的家人和朋友表示,在事发后曾多次联系滴滴方面索要司机具体信息,等到4小时后才得到最终反馈。据了解,事发前一天也曾有人向滴滴平台投诉该司机,但未被及时处理。对此,滴滴平台表示深感抱歉,承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月26日新京报)又一位花季少女死于非命!强奸杀人司机穷凶极恶千夫所指,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而现有信息清楚地表明,这起悲剧完全应该也能够避免,相关机构的反应迟钝、极端冷漠和严重不负责任,直接导致犯罪行为未能被及时阻止、贻误了营救女孩赵某的机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变相充当了杀人恶魔的帮凶。

如果说赵某向亲友求救、失联之后,面对家属要求提供涉事司机相关信息,滴滴以用户信息保密为由拒绝,还只是暴露出应急机制的缺陷或制度的冷漠,那么在赵某亲友万分焦急的情况下,七次联系滴滴确认进展,等来的总是“会在1小时之内回复”,虽然一再表态“加急标红”“加急尽快处理”却一等就是4个小时,甚而当警方介入表示情况紧急,仍被以安全专家会介入为由要求继续等回复,清楚地表明滴滴何等漠视乘客生命安全。

更让人诧异不已的是,就在凶案发生前一天,涉事司机就曾遭到乘客林女士的投诉,曾被其带到偏僻处欲图谋不轨侥幸脱身,向滴滴平台投诉后被告知两小时内回复,其后便再无下文更未见进一步处置。林女士自责当时没及时报警,否则赵某被害悲剧就可能幸免。尽管滴滴事后也对此表示“万分自责”,但掩饰不了投诉机制形同虚设、压根儿没把乘客安全当回事、放任危险发生的主观故意,联系相关细节来看何异于见死不救?

今年5月空姐李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情节曾经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涉事顺风车司机也曾因言语骚扰遭到投诉却同样不了了之,短短三个月之后惊人相似的惨剧再度发生,滴滴果真拿出诚意和行动整改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滴滴“很自责”,并且表态将按相关规定做出三倍赔偿,但人的生命终究只有一次,总自恃花钱摆平一切,平台的良知在哪?

显然不能完全依赖商家的自觉自律。滴滴出行作为新生事物,给公众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不争的事实,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发现问题不改进、规范出台不执行就没道理了。拷问滴滴主体责任和良心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同时追问,一段时期以来,滴滴纠错不力、不作为更屡遭质疑,相关职能部门果真束手无策吗?尤其是在移动出行已然普及的当下,警方与滴滴联动应急机制竟一直匮乏,相关职能部门有没有积极、主动、能动作为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号。监管、约束不尽责、不给力,如何有效遏制资本的任性,为公共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提供保障?(秦仲)

“广场舞大妈”污名化背后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康世伟是一名当代艺术家,曾经觉得广场舞很荒诞,于是拍了中国第一部以广场舞为题材的纪录片《广场上的舞蹈》。他没想过为大爷大妈们正名,也没想到拍着拍着泪了目。原来,这些看上去蛮不讲理的“老小孩儿”,都有着自己对亲情、爱情、梦想的渴望和追求。(8月23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由广场舞引发的纠纷与冲突层出不穷。在舆论场域,“广场舞大妈”时常被污名化,将他们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被赋予了某种不光彩的色彩。“广场舞大妈”被贴上了缺乏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自私自利、毫不考虑与尊重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甚至“坏人变老了”等五花八门的标签,遭遇了他人的“有色眼镜”。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单调乏味、毫无意义的广场舞,那么多的大叔大妈们为何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广场舞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中老年人健身娱乐的需要,还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与情感支持,成为他们与自己和解、与群体交流和对社会融入的一种渠道。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里,“广场舞大妈”很容易遭遇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解构。“广场舞大妈”被集体抽离了个性与特点,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被硬塞在一个共同的身份之中,接受相似的对待,规训出相近的反应来,成为符号化的边缘群体。实际上,“广场舞大妈”热闹狂欢的身影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爱与痛。

不论是将广场舞作为一种解压的方式,还是将广场舞当成一种价值实现的通道,抑或为了对抗孤独,“广场舞大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子,他们也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他们不是冰冷、麻木的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欲望的普通人。年轻人会遇到的情感问题与家庭矛盾,老年人同样也会遇到。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让《广场上的舞蹈》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只不过,能够呈现在纪录片里面的,终究是少数人;在屏幕之外,依然有许多“有故事”的中老年人。在外人眼中,他们是蛮不讲理、缺乏文明素养的“恶人”“坏人”;在他们自己心目中,广场舞帮助他们回答了“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

著名演员陈道明曾说,“每一张脸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是你没看见他们每一张脸的样子。”这句话,同样适用在“广场舞大妈”身上。创新社会治理,正视中老年人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用制度化、规范化渠道容纳广场舞,对“广场舞大妈”进行约束与规训甚至惩罚;对“广场舞大妈”少一些污名化,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只有双管齐下,“广场舞困境”才会得到破解。(杨朝清)

对高铁“占座老赖”须有惩戒措施

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到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乘客霸占了一女乘客靠窗的座位,并以“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的座位。经列车长及乘警劝说无果,当事女乘客被安排到商务车厢。列车长劝说男乘客的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后,该男乘客的做法遭到网友的批评。(8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据悉,乘务员问男乘客:“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男乘客称“不知道”,并表示到了北京南站也站不起来,需要乘务员帮助下车后找轮椅。很显然,这就是一无赖。不过,虽然乘客碰上这样的无赖很难办,但是高铁方面对此也无办法的话是不妥当的。试想,如果这样的无赖比比皆是,乘客出行安全可有保障?

毋庸置疑,高铁票上都有购票者的座位信息,按座位号就坐是最基本的要求。若不然,一则票上的座位号信息就毫无用处;二则座位随便坐不仅会给列车管理带来混乱,也会引发乘客之间的矛盾冲突;三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车票上的座位号信息,不仅便于乘客管理,而且也是突发状况后施救的有效线索。所以,“按票就坐”当成乘客的自觉。

不过,保持良好的乘车秩序,仅靠乘客的自觉不行,也须有必要的管理措施跟进。诚如上述“占座老赖”,如果乘务员和乘警都对他没有办法的话,一方面会侵害持票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会纵容列车里“恶”的无底线出现;再者,当车厢内“正不压邪”,

必然会导致人人自危。因为,“小恶”都制止不了的话,“大恶”难免会滋生。

2017年1月19日实施的《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就提出将七种失信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其中就包括,持伪造、过期等无效车票或冒用挂失补车票乘车;无票乘车、越站(席)乘车且拒不补票等等。上述老赖,有票不坐在自己位置上,且未经持票乘客同意,已然属于不当行为,在乘客及乘务员沟通后仍无动于衷,不仅有失道德水准,更是失信行为。

同时,借助相关解释,乘警是铁路公安机关派出管理旅客列车治安、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对于“占座老赖”同样具有“管辖权”,因为他侵害了其他乘客正当合法的权益,乘警理应采取正当且必要的措施对其行为进行制止。对于不听劝阻的,甚至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护列车正常秩序。

因此,虽然被霸占了座位的女乘客,在列车上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被安排到商务车厢坐到了终点,但是对“占座老赖”的行为,高铁运营方也须有相应的管理与惩治措施才行,否则还会纵容类似的事件发生。毕竟,“站不起来”不是不让座的借口,自己的舒服更不能凌驾于别人的不便之上。所以,对这种赖人赖举就须拿出硬措施。(杨玉龙)

规范网游切莫“一键禁玩”了事

日前,一个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健康游戏习惯的“神器”上线,宣称只要家长绑定孩子的微信和QQ,就可以“一键禁玩”。

现如今,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困绕无数家庭和学校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何进行干预,很多家长都表示头疼。当“一键禁玩”软件出现后,有人高兴有了撒手锏,但也有人认为,靠软件“禁玩”终归治标不治本,如果赋予家长所谓的“一键禁玩”功能,很可能产生对孩子的强制性权力。

对“一键禁玩”,笔者以为青少年上网成瘾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尤其是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戒除网瘾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入手。如果简单粗暴地赋予家长“一键禁玩”的权利了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方面,孩子爱玩电游,不止因为有瘾。不管怎么样,电子游戏也是一种游戏,传统游戏断档的功能在电子游戏中都有宣泄和补偿。现在孩子们喜欢玩电子游戏,恰恰是因为我们当前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好玩。孩子们需要用好玩,有趣味的电子游戏来弥补学校学习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孩子有合理游戏的权利,游戏又与我们素质教育追求方法的有效性,寻求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不谋而合。再有,青少年沉迷游戏主要是自控力差,心理教育存在重要的不足,他们在面对社会、学校和家长阻止上网,缺乏冷静,在面对网络游戏时,缺乏清醒的自我认识,当他们无钱上网时,更是缺乏理智。

解决孩子的上网成瘾,不能一禁了事,可从两个方面做些努力和尝试。一是家庭要有意强化孩子的控制力,家长把手机给孩子时,条件和规则就应科学、合理的规定下来,而且严格执行。同时,家长必须端正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建立起真正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二是学校可以导向性地开展教育引领。利用国旗讲话、班会对学生加强网络教育和讨论。比如,由老师带着孩子公开讨论手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玩游戏,玩到什么程度等等。对于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认知分析,运用心理学技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制力,从而逐渐回归到现实世界。

规范孩子网游需要综合施策,切莫“一键禁玩”,只有用权利思维去思考,平衡家长和孩子的权利,重视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责任,才能营造出家长、孩子和社会多赢的局面。(刘斌)

立足成长,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也迅速普及。最近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在小学生群体中拥有自己手机的占比64.2%。未成年人触网日益低龄化的趋势提醒人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是一道非常紧迫的命题。

以“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从一出生就被互联网环境所包围。从网络平台上写作业、查资料,到在线学习成为常态,再到获取信息、拓宽视野、互动交流,都很大程度依靠电脑和手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消费水平、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成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孩子越来越多拥有手机,也是正常现象。但与此同时,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足、家长学校的合理引导不够,手机普及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沉迷的现象,不仅偏离了家长买手机的初衷,更给孩子成长带来危害。

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上,网络游戏上瘾是最令人忧虑的。有报告显示,18%的青少年玩网络电子游戏超过4—5小时,这一比例在农村儿童和留守儿童中更高。在游戏中过关斩将,消耗太多时间难免会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儿童日益攀升的近视率就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无关系。不仅如此,手机阅读的碎片化导致未成年人难以集中精力、购买手机的攀比风气刺激学生虚荣心、网络信

息泥沙俱下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凡此种种,不仅让家长忧心忡忡,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今天,信息化构成这个时代鲜明的底色,手机作为融入网络、信息交互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味禁止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关键是要让手机使用符合孩子成长需要,控制在合理健康的范围之内。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既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容错率不高的过程,丝毫马虎不得。最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不论是“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等目标,还是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严禁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等要求,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政策落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未来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为青少年建立起防护网、保护墙。

也要看到,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背后,往往有着网络之外的原因。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缺少陪伴,或者仅仅通过物质上来弥补,对使用手机不闻不问,对电子产品上瘾的危害也一知半解,等等。再比如,一些网络游戏虽然推出了实名认证、在线提醒等防沉迷措施,但由于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实际操作中轻而易举被破解,甚至有游戏运营者专门设计“套路”吸引青少年“入坑”,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须补齐背后的社会治理短板。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但也有一些学校出于怕担责不敢管、手段有限管不了,对学生使用手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制度亟待完善。

在一个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连接的信息社会,让智能手机等产品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孩子远离手机沉迷的危害,应当是技术进步不能忘记的初衷。毕竟,呵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是呵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将好故事一直讲下去

创作生产人民喜爱的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今天的创作者,应向老一辈优秀艺术家认真学习

听闻单田芳去世的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那个常年在广播里头哑嗓子话说天下的声音,已成绝响了吗?

细想起来,听过单先生多少作品啊。传统的,白眉大侠、隋唐演义、三侠剑、水浒;现代的,张学良、许世友、艾森豪威尔……老艺人有几个说二战的?老先生活到老、说到老、创作到老的精神,实在是难得。当然,也有人学他的腔调戏说,“航空母舰也船压着水浪、水打着船帮,沿江而下直扑诺曼底”,听着怎么还像长江里的事儿?可要我说,这就对了。老先生甭管说什么内容,尺寸、筋劲儿、魂魄,都是传统评书的。传统评书是锅老汤,也得不断往里头下新料,听的就是这种能有新元素的老味儿、有老味儿的新内容。就像古人所说:老树着花无丑枝。

“凡有水井处,皆听单田芳。”他的声音,一直陪伴在不少人的漫漫行车路上,所以就觉得他似乎永远不老。总觉得他还能说。

斯人已逝,唯余唏嘘。评书大师袁阔成,几年前也走了。这个当口,不由人顿起“评书,以后听谁呢”之感。当然,薪尽火传,后继能人一定也会很多。

评书这门艺术,本质是说故事。一个人,一块醒木,一把折扇,说尽千军万马、古今兴亡。评书曾是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一条路径。古代中国,老百姓识字的并不多。文化怎么传播?传统怎么传承?伦理如何维系?除了读书人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也要靠戏曲、靠评书,靠大家能听得懂的一切艺术形式。且不论聊斋、水浒,但凡挨上“知识点”,听段书,大致就能了解。除了叙事,说书先生还要讲解、评论。比如,不少评书作品里对世道人心的分析,丝丝入扣,老百姓就欢迎。所以评书演员可以如学校老师称先生,而说书则视同“高台教化”。

有学者提出,儒家传统可分为庙堂和民间两种。放眼民间,到现在,村庄里、街巷中,婚丧嫁娶、待人接物,依然保留着许多旧日风华。这些习俗,靠祖辈相传、群体影响,也靠评书等艺术形式的强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单田芳们就像中国的荷马。这个道理,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得清楚。在《人类简史》中,他提出,今天人类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安德特人,就是因为智人会讲故事。而共同的故事,能够凝聚认同,扩大协作的范围。靠血缘和接触,可以团结的人数是有限的;而靠一个大家都相信的故事,可以联合的人不可胜数。

时至今日,人类讲故事的能力空前提升了。力声热电光的手段,全被调动起来讲故事。有了电影电视剧,有了教育的普及,评书逐渐隐退到了大舞台的边缘。然而,多年的传承,独特的审美味道,让它依然成为中华文化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单老先生去世,很多年轻90后都很怀念他,人们不仅记得他那一句“请听下回分解”,更记得那份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好故事不朽,好讲述不朽。创作生产人民喜爱的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今天的创作者,应向老一辈优秀艺术家认真学习。

在声音的世界里,单田芳永远鲜活,永不离去。(李智勇)

除恶务尽,扫出朗朗乾坤清风正气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响以来,各级政法机关迅速亮剑,重拳出击,迅速形成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压倒性态势。

黑恶势力为害甚剧,影响恶劣,尤其是在一些乡村基层,黑恶势力长期盘踞,为非作歹,称霸一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成严重威胁,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同时涉黑涉恶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大部分黑恶势力之所以能在一个地方长时期做恶乃至做大做强,其背后都有当地一些政府官员保护、纵容、甚至参与,充当“保护伞”。

“天地有正气,浩然日月明。”这正气就是人民群众对安居乐业的渴望,就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就是党纪国法的威严和不容挑战。

因此,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的是黑恶势力,净化的是政治生态,赢得的是党心民心,夯实的是执政根基。同时,它既是一场动真碰硬、除恶务尽的攻坚战,也是一场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人民战争。

过去一段时间里,各级政法机关自觉把扫黑除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聚焦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行业、领域,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依法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势力犯罪,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社会治安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结合历史经验还要认识到,在强势打击下,一些黑恶势力只是暂时收敛,一遇时机,仍会故态重萌,甚至变本加厉;一些黑恶势力随着打击力度加大,如同变色龙一样,活动逐渐趋于隐蔽,组织形态、攫取利益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更有一些黑恶势力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还藏在暗处,“根苗”不除,难免后患。

《论语》中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绝不能让黑恶势力的存在成为一块短板。因此,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务必要坚持除恶务尽。一是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出重拳、下重手,务必把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彻底消除黑恶势力对人民群众的威胁和滋扰,用实际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一查到底,将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深挖彻查“关系网”“保护伞”,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彻底打好扫黑除恶这场硬仗,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和谐、平安、有序生活的向往,才能扫出朗朗乾坤清风正气。(毛同辉)

面对时代命题的“中国担当”

命题需要解答,时代呼唤担当。

在出席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最高领袖主席分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变局与挑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并给出了面对这一时代命题的“中国回答”,体现了“中国担当”。

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中国以自身的发展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以自身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的奋斗惠及世界,一个强大的、自信的中国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古语有云:“执大象,天下往。”“一带一路”倡议源于最高领袖主席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察洞悉,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5年来,倡议变成行动,理念化为实践,愿景成了现实,“一带一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注入推动力量、增添不竭动力。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携手共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历史早已证明,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今日中国之开放,不只是自我发展,更是回击逆流、引领潮流的主动担当。

所谓“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有目共睹,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的努力有口皆碑。我们期待,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命题,国际社会与中国一道,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安传香)

“老师,您好!”这盏灯要永亮心中

今年教师节怎么过?其中,在全国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上为教师“亮灯”可谓是其中一大亮点。今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号召全国各地于教师节当晚20:00-21:00在地标性建筑上为教师“亮灯”,通过LED大屏幕滚动播放“老师,您好!”字样,以此弘扬优秀尊师文化,引导社会各界感念师恩、礼敬教师,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9月10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一种公益活动,“老师,您好!”这盏灯只亮一小时,但作为尊师重教的理念行动,“老师,您好!”这盏灯要永亮心中。

我们的心中要永葆对师德的尊崇与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最高领袖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一个“德”字,寄托着人民的希冀,凸显了教师的核心关键词。以德育德、立德树人,做学生的“大先生”“引路人”,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师者才不辜负时代使命、职业担当。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德,则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精神指南和行为准则。我们从来就不缺具有优秀师德的教师。有从教43年,在退休之前说服儿子罗伟接过薪火的江西教师罗光祥;有不顾家人反对和世俗偏见,到“麻风村”任教,使“麻风村”蜕变为美丽的“落松地村”的云南教师农加贵;有34年坚守三尺讲台,义务照料寄宿学生16年,为孩子们洗澡洗衣、打扫宿舍,用一颗慈母心去爱护学生的广西教师周凤兰;有面对飞驰而来的三轮车,一边大声呼喊着学生们快让开,一边以身挡车快速推开身边最近的4名学生的河南教师李芳……当然,像其他行业一样,教师队伍也有少数害群之马,这更说明了师德的重要。

我们的心中要永存对师“得”的维护与保障。

引路也好,扣扣子也罢,首先要保证教师有这个力气。2016年9月9日,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不能因为教师应该更讲师德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权利。只有保障教师在法律地位上的权利,保障教师应得的待遇,才能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和心力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之后每年占比均稳定保持在4%以上。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凡未达到要求的地区要限期整改达标,财力较强的省份要加快进度。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坚决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把教师待遇放入施政的重要环节加以解决。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写入“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这是国家的庄严承诺和行动。9月9日,云南省在昆明隆重举行庆祝教师节暨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活动,对从教20年以上、作出突出贡献的500名优秀乡村教师进行奖励。这是为兜住乡村教育“底部”的乡村教师兜底。

全国各地都在为提高教师待遇而努力,但根本上还要由法律来保障。1994年1月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一些地方执行的并不好,因此,对于没有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待遇的地方,需要严肃追究责任,不能以教师要无私奉献,来推卸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老师,您好!”这盏灯要永亮心中,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德”感,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南方网丁慎毅)

尊重劳动成果,收集不易。更多精彩资料,扫描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