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的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的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的教案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课时安排: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2课时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体操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出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什么样的美?”“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我们怎样来了解它们美?”等问题。

谈话:大家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好吗?谈话:请小组长拿出1号袋,把里面的图片分给小组里的同学,自己想办法研究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开始吧!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谈话:谁想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但是他们不会用完全重合来表达;对折的方法一般是相同的,学生对对折后打开所看到的折痕表述不会很好,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发现有条理的表达完整。

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那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板书:重合对称)

谈话: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你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扣杯图)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扣杯的一边有把,一边没有。

谈话:真的不是吗?你能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演示折。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谈话: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图形对折后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图形中有的地方重合而有的地方没有重合,即是部分重合;而另一种是两边重合后没有多出来的,也没有缺少的,有少数学生会说出这是完全重合。

谈话: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谈话: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老师也想折一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对称图形借给老师用一用?注意看,老师开始折了,我这样折得到一条折痕,这样折又得到一条折痕。这两条折痕与你们折出来的折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谈话: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请你在你刚才对折的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谈话: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

谈话:现在你知道这些体操动作为什么这么美了吗?

再回到课的伊始,学生现在会恍然大悟,用数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图片,发现对称的美,感悟对称的美。

谈话:那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按要求完成课本第21页自主练习第1、2题。

学生交流如何判断。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打开学具盒,请你在钉子板上拼一个以前学过的是轴对称图形的平面图形。告诉大家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不同的图形。

谈话:请小组长打开2号袋,找到你围的那个图形,动手验证一下你围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2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2

种情况,三角形3种情况)

谈话: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围的是什么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可能出现一些争论。对正方形、长方形、圆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很大的分歧,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因为情况比较复杂,象三角形中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有四条边都相等的菱形,是学生争辩的焦点,也是学生探究的难点,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具准备。

谈话:在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请你从这些图形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画出它的对称轴,并请你的同位帮你看一下,你画的对吗?

谈话:请大家打开课本20页自主练习,请你从第3、4题中,选一道题你喜欢的做在书上。

分题订正,投影出示。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学生从生活中找对称。

谈话:生活中的对称实在是太多了,老师也搜集了几幅轴对称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谈话:看了这么美的轴对称图形,你是不是也想自己创作一幅?

谈话:你可以用学具盒上的钉子板围一围,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还可以用剪刀剪一剪,还可以用彩笔画一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创作活动。

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的作业就是找一找自己家里的轴对称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你做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好吗?学生做出不同的对称动作造型。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新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谈话: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如果出现回答不完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谈话:那么,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请你打开课本第21页看第4题,先仔细观察,想一想,然后再连一连。

学生展示汇报做法。学生做这道题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如果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原因,再请别的同学帮助他。

谈话: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掌握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第22页第5题)请你仔细看图,看看图中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老虎跳到水里去了?你能看图编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吗?

让学生在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弄清楚老虎、狐狸和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谈话:有趣的故事讲完了,糊涂的老虎上了狐狸的当,看来,学好数学知识真的对我们很有用处。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吧。(出示“我学会了吗?”)

谈话:请你自己在书上完成这道题。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丰收园”进行评议。

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对称的知识来装扮一下你自己的房间吗?请你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你是如何用对称的知识装饰自己的房间的,好吗?

板书设计:

热闹的民俗节

热闹的民俗——对称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479205.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 l&word=%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5%AF%B9%E7%A7% B0%E5%9B%BE%E5%BD%A2&ie=utf-8&in=6359&cl=2&lm=-1&st=&pn=113 &rn=1&di=48145971401&ln=1475&fr=ala1&fm=ala1&fmq=1363326564 78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pn113&-1&di48145971401&objURL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071479205.html, %2Fweb%2F2011121576681130%2Fupload%2F20111219231556697.jpg& 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zp_z%26e3B3gj17_z%26e3Bgjp_z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为了打造特色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0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会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拿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 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 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

编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 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 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 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 (三)知识应用 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2.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 ……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 1×5=()口诀:() 3×5=()口诀:() 2×5=()口诀:() 5×4=()口诀:() 5×5=()口诀:() 第二关:你会算吗? 第三关:你行我也行。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乘法口诀编一道应用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四)课堂检测 1.完成下面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二十五;三五() 四五();()一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案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课时安排: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2课时

信息窗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体操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出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实录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你做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好吗? 学生做出不同的对称动作造型。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新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示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谈话: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如果出现回答不完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谈话:那么,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请你打开课本第22页看第5题,先仔细观察,想一想,然后再连一连。 学生展示汇报做法。学生做这道题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如果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原因,再请别的同学帮助他。 谈话:对,我们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给你轴对称图形的一般,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请你自己完成第6题。 学生相互展示自己是如何画的,并互相交流画的方法。这道题学生常出现将格子数错而导致画错图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看图、数格子,提醒学生画完后一定要看一看两边是不是一样。 谈话: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掌握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第23页第7题)请你仔细看图,看看图中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老虎跳到水里去了?你能看图编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故事吗? 让学生在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弄清楚老虎、狐狸和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谈话:有趣的故事讲完了,糊涂的老虎上了狐狸的当,看来,学好数学知识真的对我们很有用处。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吧。(出示我学会了吗?) 谈话:请你自己在书上完成这道题。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丰收园进行评议。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8.8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共有名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也基本养成,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握所学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差距较大,肯定会有部分后进生理解分析能力比较差。因此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抓不懈,会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上课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能自觉地完成课内作业,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三个领域来进行设计教学的。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表内除法)都属于数与代数的范围。 第三单元的角的初步认识和第六单元的认识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和两个智慧广场。 教材把乘法的初步认识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体验生活中连加现象到体验同数连加现象,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加大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为学生学习乘法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教材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选取新颖有趣的素材,通过实际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内容富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乘法的认识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内乘法(二)更是从学生身边的缝沙包、叠纸啪和做中国结这些学生熟悉的制作引入学习的。本册教材空间较大,其中的两个创新点很有特色,把同数连加的写法,写成乘法算式;用加法算乘法,改用口诀计算乘法这样计算起来就很简便,让孩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际的生活情景图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辨别方向,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6、通过对本册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之一。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混合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

最新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计算有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1: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

2、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并回答: A. 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信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 学生观察并交流汇报。(提出问题) 2、探索新知: (一)千的认识 1、解决问题“一千是多少?”。 A、你认为一千是多少?学生说一说。 B、交流: a、根据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数一数,感知10个一百是1千。 b、再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拨出1千来(关注学生拨珠过程,适当引导),近 一步感知10个一百是一千,并理解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2、让学生再用计数器拨一拨,一个数一个拨。 3、让学生感知一千的多少,1000页纸,1000粒玉米粒。 4、感知“千”这个计数单位和“千”在数位顺序中的位置。 (二)百的认识 1、解决问题“一百二十五是多少”。 A、学生合作尝试用计数器拨珠认识一百二十五 从99开始,边拨边数,数到125。(关注99-100、 101、110几个段 的拨珠) B、怎样写一百二十五?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写数的方 法。 C、学生说一说125的组成。并说出为什么。

(完整版)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青岛版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 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对称”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 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 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 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学生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采用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教学模式。教学准备课前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印轴对称图形,每个小组准备剪刀1 把、彩纸 针对本课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本环节预设3 分钟)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园林建筑,脸谱,风筝,杂技等等都是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热闹的民俗节上去看一看吧。学生欣赏民俗节上的图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孙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好学,而且很会学,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会玩吗? 如果只给你一张白纸,你想怎么玩呢? (生:折纸船、折纸飞机、画图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要怎么玩吗?那就瞪大眼睛注意看。 (演示撕纸:先将纸对折,从折痕处开始撕。) 你想不想也来试试?照着老师的样子,也来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动手撕纸)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对轴对称图形形成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师:在小组内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你的作品对折,看看你们的作品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汇报(两部分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完全一样、完全重合) 师:“完全重合”这个词用得太棒了!拿起你的作品来对折一下,看是不是也有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个特点? 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称轴我们通常用“点—划线”来表示。(表示出对称轴) 现在在你自己的作品上也表示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在自己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借助学具深入理解“完全重合”的含义,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称轴的存在。】 师:没有想到吧?我们刚才通过折一折、撕一撕就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数学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生:对折,看是否完全重合) 课件出示练习一: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原因) 【逆向思维训练,根据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我们以前就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你能说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么?拿不准的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 (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对于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用学具来折一折试一试。特别是平行四边形。 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过于相信我们的眼睛,必要的时候要多动手做一做,实践出真知嘛! 【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图形进行探究。】 师:老师把是轴对称图形的挑了出来,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一、教学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2课时。 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3页。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称的物体,如图片、建筑物、动植物、艺术品等,学生对于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选取我国民俗节庆祝活动上拍摄的照片,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部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热闹的民俗节教案完成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 程中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能够说出对称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轴对 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准确的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3.在操作、观察、判断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并欣赏、 感受对称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图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看一看,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刚过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还能看出同学们的脸上还洋溢着一种快乐和兴奋,说说你都看到过哪些好玩的或新鲜的事情? 生:挂灯笼、放烟花、贴对联…… 师:老师还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民俗艺术节呢!不能带大家到现场

参观,特意把民俗节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带来了,同学们一块欣赏一下吧! (屏幕呈现:伴随着一曲民族音乐依次出示民间剪纸-风筝-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品 -杂技表演-总情境图)。师解说: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剪出了方寸之间的喜庆与精彩,潍坊的风筝享誉世界,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一针一线绣出的手工艺品,艺术体操表演和杂技以精湛的技艺,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师: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生:这些图片太美了! 师:这些图片不光美丽,在它们身上还蕴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还有没有什么更伟大的发现? 生:它们都是对称的。 师: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 生: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数学现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板书课题) 【评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地用好用活教材中提供的中国“以境生情”民俗、民风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解读”,从而使学生体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word教案 (4)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认识对称现象,课本第28页——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并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 1、你参加过民俗节活动吗?民俗节活动中都有什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逛一逛民俗盛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景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 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会发现和提出 这样的数学问题:风筝两边的形 状是一样的吗?京剧脸谱沿中线 对折,两边会重合吗?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景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学生回到情景图中结合刚才的发 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 找出对称现象。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 看学生是否能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情景图。 组织好交流,了解交流 的深度、广度。 对各种合理理解,进行

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吗? 3、师: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法。 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 (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是对称的 (2)蝴蝶是对称的(3)正方形、 长方形(4)七星瓢虫-------- 鼓励性的评价。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三 折纸船 1、师:大家在民俗节上已经认识了、了解了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吧! 请打开课本29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动手作一个纸船。 2、师:谁愿意把你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的做法。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二 题。 学生到实物展台前展示并介绍。 指导动手活动,鼓励、 引导表达。 活动四 做一做对称动作 1、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自主练习5) 2、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个对称的动作。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画有个整体 的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先在小组内交 流。 学生任意做对称造型,请同学到 讲台上表演。 是否每个学生都积极 参与到小组交流之中, 按要求进行活动 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表 演的机会。 活动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后回顾学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学 到的知识。 活动六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布置活动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使学生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青岛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案 第一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除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课时分配: 变花……………………………….1课时 变葫芦…………………………… 1课时 大变鸽子………………………….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第一课时: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备课时间:2011、8、26 上课时间:2011、8、29 序号:1 教学内容: 信息窗1“你问我说”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的学习过程,对后面学习乘法的认识打好基础。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应用实录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教学应用实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PPT课件出示) 生:仔细观察图片。 师: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根据图片内容,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什么样的美? 生2: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3:我们怎样来了解它们的美?…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好吗?(PPT课件演示) 生答:好。 师: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开始吧! 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想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但是他们不会用完全重合来表达;对折的方法一般是相同的,学生对对折后打开所看到的折痕表述不会很好,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发现有条理的表达完整。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

那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板书:重合对称)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你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口杯图) 生: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扣杯的一边有把,一边没有。 师:真的不是吗?你能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生:学生演示折。 师: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图形对折后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图形中有的地方重合而有的地方没有重合,即是部分重合;而另一种是两边重合后没有多出来的,也没有缺少的,有少数学生会说出这是完全重合。 师: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老师也想折一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对称图形借给老师用一用?注意看,老师开始折了,我这样折得到一条折痕,这样折又得到一条折痕。这两条折痕与你们折出来的折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PPT课件演示)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请你在你刚才对折的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生:仔细观察老师画对称轴的方法,并自己画出对称轴。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 师:现在你知道这些体操动作为什么这么美了吗? 生:知道,因为它们都是对称的。 再回到课的伊始,学生现在会恍然大悟,用数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图片,发现对称的美,感悟对称的美。 师:那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PPT课件出示:智力大比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