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及其意义+学案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学案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学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时二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考纲要求】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目标】

1、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考点一、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

2、影响:太阳在 之间来回移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例1、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热带的范围扩大

黄赤交角扩大 →太阳直射范围扩大→

寒带范围扩大

温带的范围缩小

例2、若黄赤交角变为3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幅度小了 B .寒带的范围变小了

C .极昼极夜的范围缩小了

D .温带的范围是纬度30°~60°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夹角:

考点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例3、当地球运动至右图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

(双选)( )

A.接近近日点 B.夏至日

C.接近远日点 D.冬至日

例4、当我们欢度春节时,太阳直射点(双选)()

A、往北移

B、往南移

C、在南半球

D、在北半球

课后练习

1、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

B.300

C.600

D.66034/

2、北半球夏至日( )

A.是12月22日

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00,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的范围增大,南极圈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C.温带的范围增大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4、(2010福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完成下题。在世博会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是()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5、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最南和最北界线的决定因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形状

C.黄赤交角的大小

D.国际规定

6、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0

26/

S 向北移至230

26/

N B. 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7、图中XOY 为地轴,MN 为赤道,EF 、E ′F ′为回归线, ST 、S ′T ′为极圈。读图回答: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 .∠XOF B .∠TOF C .∠FON D .∠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 与EF 之间为________带。

(3)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现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总是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扩大的是__ ______。

8、读下图中的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9月23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地球运行在甲图公转轨道的_____(字母)上。 (2)此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在乙图的_______(字母)线上。 (3)此时期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现象。 (4)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______________。

(5)太阳直射点在23°26′N —23°26′S 的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_________

,

其周期为_______ ___ _______,叫做______ __年。

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黄赤交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球轨道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产生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黄赤交角为23°26′,则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如图1)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中随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四季交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了五带的划分。地球上的五带是这样界定的:有太阳直射的区域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的区域为寒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的区域为温带。 图示解读:以夏至日为例。太阳光直射23°26′N ,赤道平面与黄道面夹角∠a=23°26′,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且过地球球心,利用几何原理可知地轴与晨线的夹角为∠b=23°26′。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为66°34′。此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的地方为66°34′N 以北地区,66°34′S 以南出现极夜。(如图2) 当黄赤交角为23°26′时,则全球五带划分:23°26′N 至23°26′S 之间为热带,纬度高于66°34′为寒带,23°26′至66°34′之间为温带。回归线与极圈度数互余,即二者和为90°。 图 1 图2

当黄赤交角增大,例如增大至30°,则太阳直射点变为一年间在南北纬30°之间来回移动。同样以夏至日为例,太阳直射新北回归线即30°N ,赤道平面与黄道面夹角∠a=30°,则地轴与晨线的夹角变为∠b=30°。于是出现极昼的纬线变为60°N ,则北寒带的范围变为60°N 以北地区,同样,出现极夜的纬线变为60°S ,南寒带的范围变为60°S 以南地区。因而热带范围较原来增大、寒带范围也较原来增大,而温带范围变为南北纬30°至60°之间区域,较原来缩小。(如图3) 同理,若黄赤交角减小,例如减小至20°,则太阳直射点变为一年间在南、北纬20°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20°N ,赤道平面与黄道面夹角∠a=20°,地轴与晨线夹角为∠b=20°。出现极昼的纬线变为70°N ,北寒带的范围变为70°N 以北地区,南寒带为70°S 以南地区。温带范围变为南北纬20°至70°之间区域。因而热带范围较目前减少,寒带范围也减少,而温带范围增大。(如图4) 综上:若黄赤交角变大,地球表面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变小,地球表面热带范围减少、寒带范围减少、温带范围增大(图5)。 图5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五带范围变化示意图 图 3 图4

黄赤交角意义

黄赤交角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产生昼夜长度变化。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1)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样极线(66°34′)也会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温带范围缩小。既然极地范围的扩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地球自转 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三种:昼夜交替、时差(包括地方时和区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 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偏移规律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直观教学的设计 [教学手段] 1. 板画设计: (1)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示意图 (2)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图 2. 计算机多媒体素材: (1)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 三维视频 (2)地球公转3DMAX 打光三维视频(立体)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 (一)“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的教学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 三维视频”, 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一):,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第三,作图二,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 点。太阳光与P 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二)“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的教学 1、在黑板上作图三:四个地球球 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二知识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 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一 图二 图三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黄赤夹角及其影响每日一题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黄赤夹角及其影响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为24°1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参考答案】1.B 2.C 黄赤夹角及其影响 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018届辽宁省××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 读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的度数即是极圈的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摘要]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讲到了黄赤交角,对于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本文想通过具体细致地讲解,让学生对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更深入地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 [关键字]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普通表现在具有太阳系中行星的共同特征,特殊表现在地球上有生命存在。而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黄赤交角意义重大,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上有其他行星所不具备的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同时也使地球更具生机活力和神秘感。 一.黄赤交角的产生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转,自转的中心平面即赤道;一边又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这个角度的存在使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而不是直着身子转动。地球的自转同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角度(23°26′)——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我们发现大自然无愧为优秀的“设计师”,就这么轻微一斜,黄赤交角就产生了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见下图黄赤交角的形成图) 二.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1. 黄赤交角产生了太阳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一年往返一次,称为太阳的回归运动。(见下图太阳回归运动简图)

【新】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黄赤夹角及其影响每日一题

黄赤夹角及其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黄赤交角为24°1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参考答案】1.B 2.C

黄赤夹角及其影响 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 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 读下图,完成3—4题。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影响 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 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 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黄赤交角

教案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岳阳市岳州中学苏湘波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特点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通过“黄赤交角示意图”,明确黄赤交角的位置、大小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方法:直观法(演示、观察),实践法(实验、练习等),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下面的问题,你是否注意过,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最短,什么时间最长呢?在一年之内你的影子什么季节最短,什么季节最长呢?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为什么美国的圣诞老人穿棉袄,而南非的圣诞老人却穿背心呢? 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这节内容吧。 板书:地球的公转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0-21,注意在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看书 老师板书:一、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公转,其轴心时太阳 老师板书:1、概念:绕日运动太阳

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应该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老师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师:问题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恒星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板书:3、周期:一年 师:问题4: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的位置在哪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师:(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指出近日点、远日点时间,注意与二至日的区别 师:需要注意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指导学生观察远日点和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并标在教材上。 板书:4、轨道:椭圆近1远7 师:问题5: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有多快?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生:59′/d,近日点最快,过近日点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课件演示 板书:5、速度:59′/d,近快远慢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 课件展示-------引出黄赤交角 动画演示 展示黄赤交角 老师板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师:请思考,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分别为多少度? 学生回答

【地理】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南半球的一段纬线,图中M、N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9时20分 B.11时20分 C.21时20分 D.23时20分 2.此时,由此纬线向北则图中 ( ) A.M、N两点均向东移动 B.M点向西移动,N点向东移动 C.M、N两点均向西移动 D.M点向东移动,N点向西移动 3.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由M点向西到N的经度差将 (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造成两地成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沿一条山脉分布 B.甲处沿铁路分布 C.乙处沿河流分布 D.乙处受山脉限制 5.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

A.①是纬度太高 B.②是沙漠分布 C.③是地势高 D.④是海洋分布 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6.该大陆是( ) A.南美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非洲大陆 D.北美大陆 7.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10°-30°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 B.纬度30°-40°地区夏季水循环更强烈 C.纬度40°-60°地区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 D.降水量空间变化主要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湖泊是自然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其面积的变化深刻反映地理环境的变迁。咸海及色林错面积变化刚好呈反方向发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咸海、色林错面积的变化,其共同因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地壳运动 D.人类经济活动,入湖水量减少 9.咸海面积减小甚至消失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 C.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中考地理一模考点精讲黄赤交角意义

2019年中考地理一模考点精讲黄赤交角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⒈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

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⒊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⒋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总结: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若黄赤交角变大 ——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 ——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 ——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 ——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南半球类推。——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 2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若黄赤交角变大 ——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 ——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总之,太阳直射的半球,新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相反的半球相反。——上述地区一年内各地正午太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吴宁 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 (一)“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 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23°26′。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 图1 图2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意地轴在公转过程中的指向(学生很容易发现地轴的倾斜角度始终不变),于是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特征:公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黄赤交角不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思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求证而得出的,

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的教学 第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 第二,读图、用图和画图依然是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重点,可以将极抽象的知识具化和简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请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过程的立体示意图”(图3),教师先交待图中一些重要的信息点:图中的平面表示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A、B、C、D四点表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四个不同位置: 图3 教师说明在太阳射向地球的多条平行光线中,只有从黄道面上射来的是直射光线(即垂直于地表、立竿不见影的太阳光线),图中所示四条为太阳直射光线;在黄赤交角图上加画太阳光照的影响(如图2),然后请学生在已画出的三条太阳光线中找出直射光线,并且说明直射点所在纬线是如何确定的。接下来将两张图结合起来分析:地球公转至A点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线上;公转至B 点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当运行到C点时,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线上,继续运行至D点,太阳又直射于赤道上。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应产生深刻印象:太阳直射点(即太阳直射光线在地表的入射点)在地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移动。 (三)“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二”的教学 第一,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 第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归纳能力,将其认识提升到规律性的知识层面;

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

难点7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键,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纵观上海卷和广东卷及全国综合卷,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常常涉及到,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重视。 ●难点磁场 下面表中所列的是(2002年上海卷) 1.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7—1),回答4~6题。 图7—1 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②扩大到9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将不存在的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6.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 ●案例探究 [案例1]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 A.极圈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黄赤交角的影响来推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以此为依据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的构成和黄赤交角的影响。 错解分析:对直射的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理解不清;也可能把极昼的范围与极昼的天数等同;还有可能对同一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理解不清。

中考地理考点解析:黄赤交角

2019中考地理考点解析:黄赤交角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2019中考地理考点解析。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 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北极指向小熊星座星,即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

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总结: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 希望这篇2019中考地理考点解析,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五讲地球的运动__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正午太

第五讲地球的运动——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 2.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理事象有什么影响?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呈现怎样的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

以考纲为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 春、秋分日P =0B .夏至日 P =1 全年P<1 D .冬至日P>1 解析] 由题干可知,塔身正午影长与塔 (1)算,而且最简易的解法是借助图示来比较,是理 性思维比较强的一道题目。同时,也是“无图考 图”,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 化规律高度浓缩和转化在一道题目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2)[题点全练] 1.(2014·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下列有关地球公转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地球公转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 B.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 C.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D.从南极上空俯视,自东向西运动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比较公转速度在不同位置的变化 [特别提醒] 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日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1.黄赤交角的含义 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完成图b,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由图c可以看出)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若黄赤交角出现变化,则引起如下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是() A.热带所跨的纬度数 B.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 C.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 D.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 2.若图中α角变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带范围将扩大,热带范围将缩小 B.伦敦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 C.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 D.北京夏季天气将更加炎热 解析:1.D 2.B第1题,图中β角是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为66°34′,这一角度和黄赤交角互余,即和北(南)半球热带所跨的纬度数互余,和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互余,和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互余,等于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第2题,图中α角是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为23°26′,若变为20°,则寒带范围将变成70°~90°,范围缩小,热带范围将变成南北纬20°之间,范围也是缩小的;夏至日太阳将直射20°N,因此伦敦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小;北京夏季天气可能更加凉爽。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34°N,113°E),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A.东B.西 C.南D.北 4.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 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1所示)。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如图1中的a所示) 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 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其中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我们称它为赤道。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度,以南为南纬度。某地的纬度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线面角,即地表某地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2)。再在右图2中做出黄道面同地表的4个交点(A、B、C、D),根据纬度的几何含义,其中过A、D两点(直射点)的纬线平面是黄道面上所有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达到23°26′。所以过A、D两点分别作赤道的平行线,这两条线就是过A、C两点的纬线(平面),他们的纬度就应分别是南、北纬23°26′,同理过B、C两点的纬线平面就是赤道平面,纬度为0度(如图2所示)。由于A、D两点是黄道面上直射点中纬度最大的两点,根据前面的系列知识就可得出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在地球上的南、北纬23°26′之间,中间两次分别向北和向南经过了赤道即(B、C两点)。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可利用设问进一步强化黄赤交角与直射点范围的关系,假设黄赤交角为变为20°,那么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多少呢?假设黄赤交角为40°,直射点的范围是多少?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又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进一步强化了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黄赤交角变,直射点的范围就要跟着变。 四、图文结合,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如图2所示,当地球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26′的纬线上,公转到B处时(北半球的春分日),位于赤道上,说明从A处到B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南纬向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公转到D处时(北半球的夏至日),位于北纬23°26′,说明从B处到D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纬23°26′的过程;公转到C处时(北半球的秋分日),又位于赤道上,说明从D处到C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中;公转到A处时(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C处到A处,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南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的过程中。这样太阳直射点就完成了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一周的变化,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把南北纬23°26′纬线称为南北回归线,并且可以用图3表示直射点移动的轨迹。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

图解地理:黄赤交角 一、含义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开心一笑 县长到某一小学视察,由校长陪同着走进一间教室,看见两个小学生正在摆弄地球仪。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吗?它怎么不是直端端的呢?”县长问。 小朋友一听,委屈得差点哭了,“老师!这不是我弄的。”

县长就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呢?” “我刚进来,我什么都不知道!”另一小朋友说。 县长有点生气了,“去把你们的班主任叫来!” 很快,班主任来了。对县长说:“这个地球仪是校长带来的,其它的我也不知道。” 校长一脸尴尬:“学校经费紧张,这个地球仪是我花3块钱从一个地摊上买的。” 县长听后,郑重的说:“经费紧张?那也不能买假冒伪劣产品!” 二、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三、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26′;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①图a中的A日与B日以夏至日为对称中心,则A日与B日的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即日出和日落时刻均相同,当地两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其对应的日期应是太阳往返直射同一条纬线上的日期,即图b中的M日与N日。若M日期已知,则N日期=6月22日+(6月22日-M日期)。图a中C日与D日,图b中P日与Q日亦同理。 ②图a中的D日与A日以春分日为对称中心,则D日与A日的昼夜状况完全相反,即D日的昼长等于A日的夜长、D日的夜长等于A 日的昼长。其对应的日期应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距赤道(以春分日为对称中心)距离相同的日期,即图b中Q日与M日。若Q日期已知,则

黄赤交角变化

1、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若黄赤交角变大 ——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 ——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 ——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南半球类推。——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

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 2、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若黄赤交角变大 ——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进 ——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总之,太阳直射的半球,新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