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五行 五常 五脏

五戒五行五常五脏

木火土金水五行

东南中西北

春夏长夏秋东

肝心脾肺肾五脏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目舌口鼻耳五官

爪面唇毛发

筋动脉肌肉皮肤骨骼

酸苦甜辣咸五味

绿红黄白黑五色

不杀不酒不妄不淫不盗五戒

仁礼信义智五常天性怒恨怨恼烦禀性喝赌吃抽嫖习性魂神意魄志气怒喜忧悲恐情

风热湿燥冷

生长化收藏

角徵宫商羽五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寅卯巳午丑辰申酉子亥地支

未戌

震巽离坤艮乾兑坎八卦

青龙朱雀勾神白虎玄武神

岁星荧惑镇星金星辰星五星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

佛神道仙圣

木火土金水

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岳

尚书易诗礼春秋五经

善良真诚分析原则知识

长寿健康名誉平安财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於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著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相生(五材说):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辩证生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洩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中医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具有生长、升发、舒畅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於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洩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洩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氾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於生理,就在於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用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後。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後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後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於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於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於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於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於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於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於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而五行之中,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强,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佛教深受中国固有儒家、道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条制戒。因为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进入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便应受持,所以通常称为“在家戒”。劳政武先生认为,五戒的前四戒具有“自然法”性质,因为五戒是“五大施”,所谓:“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五戒与五常的关系是一种因果法则,五戒为因,五常为果,受持五戒,五常便自然显现。所以他说:“受持不杀之因,自证乎仁义之果。

《金光明经文句》的说法:

提谓经云:五戒者,天地之大忌,上对五星,下配五岳,中成五脏,犯之者,违天触地、自伐其身也。又对五常:不杀对仁,不盗对义,不淫对礼,不饮酒对智,不妄语对信。又对五经:不杀对《尚书》,不盗对《春秋》,不淫对《礼》,不妄语对《诗》,不饮酒对《易》。又对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妄语摄口四,饮酒摄意三。

《金光明经文句》不仅将五戒与五常配对,而且与五经、十善配对。

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夫五戒,有孝之蕴而世俗不睹,忽之而未始谅也。

契嵩认为,五戒与五常是一体的,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差别而已。同时,他还把五戒上升到“孝”的高度,认为持五戒便是孝,不持五戒便是不孝。这样,五戒便与儒家的根本伦理“孝”具有同一的水平。

在道教的另一部经典《太上老君戒经》中说: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并始,万物并有;持之者吉,失之者凶;过去成道,莫不由之,故其神二十五也,经文五千是其义也。老君曰:五戒者,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天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老君曰:是五者,戒于此而顺于彼。故杀戒者,东方也,受生之气尚于长养,而人犯杀,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淫戒者,西方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阳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妄语戒者,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

提谓经云:不杀曰仁,仁主肝,木之位;春阳之时,万物尽生,正月、二月,少阳用事;养育群品,好生恶杀,杀者无仁。不邪曰义,义主肺,金之位;七月八月,少阴用事;外防嫉妒危身之害,内存性命竭精之患,禁私不淫,淫者无义。不饮酒曰礼,礼主心,火之位;四月、五月,太阳用事;天下太热,万物发狂,饮酒致醉,心亦发狂。口为妄语,乱道之本,身致危亡,不尽天命,故禁以酒,酒者无礼。不盗曰智,智主肾,水之位;十月、十一月,太阴用事;万物收藏,盗者不顺天,以得物藏之,故禁以盗,盗者无智。不妄曰信,信主脾,土之位;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央用事;制御四域,恶口伤人,祸在口中,言出则殃至,气发则形伤,危身速命,故禁以舌,舌者无信。

佛言:人不持五戒者为无五行。杀者为无仁,饮酒为无礼,淫者为无义,盗者为无知智,两舌者为无信,罪属三千。先能行忠孝,乃能持五戒;不能行忠孝者,终不能持五戒。不忠、不义、不孝、不智,非佛弟子。

肝行仁,心行礼,肺行义,肾行智,脾行信。此五行者,天地之大用。天失之妖灾起,地失之万物不生,四时失之阴阳不和,王者失之天下乱,人民失之灭性命、身危亡,神气失之五脏不治、发狂死亡。

天性禀性习性

性分三品: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善德之总称。天性不可见,见於道心:如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此五种善德,即天赋之性也。

禀性:即怒、恨、怨、恼、烦五毒,各种阴质所发动。对应的生理为肝、心、脾、肺、肾,各有阴质,藏于其内,一触即发,即发为怒、恨、怨、恼、烦。所谓化禀性者,即化此阴质者也。

习性:即吃、喝、穿、带、阔(女人)。吃、喝、嫖、赌、吸。(男人)所染成。习性即久,便成禀性。不但移转人心,且能移风易俗。所谓去习性者,即不为嗜好所污染。风俗所移转也。

天性是良心发现:良心一反,即是天性,俗语称之为天良。

禀性即气质所拘:不仅五脏,还有骨、肉、气、血之中皆有阴气。

习性是物欲所蔽:被一切外物所启动,而生贪欲,是谓习

性。

天性是义理之性、禀性是气质之性、习性是嗜欲之性。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赋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欲;禀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禀性,先去我见;习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习性,先去不良嗜好。人若能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尘”啦!

天性有源,禀性有根,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能化去禀性(怒、恨、怨、恼、烦),天性就圆满了。不能化的,一触即发,象被鬼迷住了似的,所以叫做“五鬼”,闹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难当好人。佛说:“业力随身,必至妄动无明。”难以成道。

○习性是物欲所绕,禀性是人间的烦恼。能在道德场中尽义务,身界算是脱出去了。会当人的,脱出了心界。禀性化尽,才脱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

○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天性在脑:天性本无定所,然赋之於人,亦必有寄托之处。晨兴而后,神清气爽,脑力复元,觉悟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禀性在心:此心一动,一切怨、恨、脑、怒、烦,无原因而生。以此证之,禀性在心。

习性在身:身界能矮得下,耐得劳,守分安常,则吃、喝、穿、带、阔一切嗜好。无所染着。以此证之,习性在身。

天性赋於上,自上而下:天性系五行之真气,五常之实德,即能生妙有之真空,所谓天命之性是也。例如:一切植物,莫不倒生,是地为之主,故其根常在地。一切动物,莫不横生,是人为之主,故其头常向人。至於人类之性,天位之主,故其头皆向上。所以一动念,一行事,总觉头上有青天。

禀性种於内,自内而外:秉性之来源,由于前因、遗传、水土、种族,深入人五脏之中。每一动时,外面显露。如怒则面发青、恼则面发白、醉酒则面赤,皆自内而发於外。

习性染於外,自外而内:习性之来源,由于家庭、职业、学校、社会、少而习然,长而安然,如吃、喝、嫖、赌、吸,一切不良嗜好,习之即久,自成禀性。皆自外而传於内,《道德经》所谓,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见则乱矣。

天性是先天:未生以前,原有天性,即死以后,仍有天性。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肉身虽没。性身不死是也(灵性)。

禀性是后天:既有此身,便有识神,即有识神,便有分别,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此禀性所由生也。

习性是染生:人之初,饥不知食,寒不知衣,本无习性,情识渐长,嗜欲渐增,处于富贵顺利之中,习性更重。

天性是固有:在天为群性,在人为个性,在天为五行之气,在人为五常之德。所谓性海浑圆,众生一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人人固有,不假外求者也。

禀性即前因:善人说:前生习性,亦能传播为今生禀性,即前因是也。人能平心静气,反观内省,识得本来面目,禀性踪影全无,所以动性者,不过环境关系,有所障而已。

习性是临时:步入商店,觉得应买之物甚多,行到衣庄,想应用之服不少,不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生见闻嗅尝觉知(六识),世界越进化,科学越发达,物质越充足,环境越顺利,人类习性越重也。

天性: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禀性:谓性恶,不以义理矫正之,则不能为善。

习性:其言性,无善无不善。

天性须回复:天性不复,德行不著。

禀性要化净:禀性不化,轮回不息。

习性宜去掉:习性不去,身界不清。

天性无分别:天性用事,善体物情,无一切相,故无分别《善人谓》:天性没有说,真耐人寻味也。

禀性不愿意:怨、恨、恼、怒、烦,皆不愿意之事也。可每个人都在做。

习性是愿意:吃、喝、嫖、赌、吸。皆愿意也。

天性是圆觉菩提:天性圆融无碍,觉照一切,得大智慧,结菩提果。

禀性是宿世业力:多生多劫之业力,传播为今生之禀性也。

习性是诸恶种子:一切嗜好,恣情、纵欲,皆诸恶种子也。

天性是正气:道德仁义,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禀性是毒气:禀性发作对方一为之动,因而生阴长病,即中毒也。

习性是邪气:一切习性,皆与天性相反,不合正情,有如邪气也。

天性万古:天命谓之性,时间所不能限,空间所不能容。历劫不灭,万古常昭。

禀性假相:势力压迫之下,凶暴相加,禀性消踪灭迹,谓非假相而何。

习性不常:贫贱能移,威武不屈,醉饱之后,不思饮食皆不常也。

天性是天理流行:天地未辟以前,只是一片太和,一点生机,既辟之后,在天为流行不息之正气,在人为粹然至善之天理。

禀性是业力驱使:禀性之来,不能自己,禀性过去,后悔不及,追溯原因,实业力所驱使。

习性是人欲横流:何有习性,人欲而已,人欲横流,世风日下。

天性化人:以天性用事,人人亲敬,故能化人。

禀性伤人:以禀性用事,人人难堪,故能伤人。

习性累人:为一己之需求,须各方之供给,故曰累人也。

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佛说阿弥陀经》

希望更多人能悟到:

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提高德行净化人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