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2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4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5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6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7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8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9 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

10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2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13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4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15 新闻英语文体分析

16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

17 从商业广告看文化因素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8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

19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2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1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22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23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24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25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26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27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28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29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

30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32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

33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34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35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36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37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

38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39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40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41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42 霍尔顿形象解读

43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4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45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7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48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49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50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51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5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53 矛盾的思想者——《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二分性

54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55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56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57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58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59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60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61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62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63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64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65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66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67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6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69 学习英语词汇方法初探

70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71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72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

73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

74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75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7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7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78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79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

80 论《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追求

81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82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83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84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86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87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88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8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90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91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92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9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94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

95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96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9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98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99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00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

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2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0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104 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

105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1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107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08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109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110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111 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

1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11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114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115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116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8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19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120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121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1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3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124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125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126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127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12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29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130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31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32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133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

134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135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36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37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 am

138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

139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40 《道连葛雷的画像》之艺术的道德性

141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142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143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44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145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146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147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48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

149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

150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51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52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153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154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155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156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57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158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15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60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6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162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163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

164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65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66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67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168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169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7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2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73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174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175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之比——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

176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

177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78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79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180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181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

182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183

184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85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86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187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188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189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190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191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192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93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4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195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196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19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98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99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200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母语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 言”(tonelan 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

母语迁移的理论变迁

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母语迁移一直都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纵观母语迁移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对其的研究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理论的影响,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深化,对母语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更加了解。母语迁移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多学科、多层次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迁移,理论,变迁 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母语迁移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客观。本文将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理论变迁作一回顾并分析其对母语迁移的理论解读的发展衍变。 一.母语迁移的定义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根据广为接受的Odlin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1]母语迁移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二.母语迁移理论变迁 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各个学科领域理论的影响,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母语迁移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1.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来被应用在语言学习上,主张语言学习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母语迁移的产生是母语,即旧的语言“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因此,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即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概念,对语言迁移的早期研究做出了很大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3), 511-51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72474189.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72474189.html,/10.12677/ml.2018.63059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Modern Chinese Ying Su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5th,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1st, 2018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study often involves into learner’s original knowledge, with which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a new knowledge. Meanwhile, Chines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the level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English learning by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translating test. With the software SPSS17.0, this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have a positive transfer on learning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English major should be offered Modern Chinese, for the key role it plays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ng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rn Chinese, Posi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孙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1日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及应对策略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根据中国当前英语使用及学习的现状,文章从母语迁移着手,探讨“中国式英语”现象,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影响,进一步提出了纠正中国式英语的策略。 【关键词】母语迁移母语负迁移中国式英语策略 一、母语负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家应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根据Rod 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Odlin 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源于母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目标语间的异同,即将母语的语言特征无条件地运用于要建立的目标语语言系统中。用来解释过去的学习常会影响现在学习的一种方式。迁移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 & 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学习者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因为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将母语的特性和结构转接到外语上,出现语言错误。也可以说,习得中的语言错误主要源于母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越大,负迁移现象越多,学习的困难越大。 二、中国式英语 李文中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葛老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与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的概念。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译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 (张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可纳入中国式英语之列,统称之为Chinglish。 首先,中国式英语是一个不规范的语言体系,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其次,是由对英语了解不够的中国人望文生义地用英语单词硬套汉语语法习惯,而主观编造出来的,不合英语语法或有悖于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第三,中国式英语最常出现在口头交际中。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中国式英语的一些特点:“语法和用词方面表面上不能算错”;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英语母语者不这么说或用。正如Sol Alder 所言,中国式英语不是语法的问题,是更为微妙的问题。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微妙”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人的思维则是受其耳濡目染的文化影响,从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中体现了一些中英文化差异。 三、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 (一)语音的负迁移影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样的音素,容易对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许多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i:]、[i]不分,[u:]、[u]不分。另外,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有些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某些音的发音感觉特别困难,于是就会用汉语中某些音代替英语某些音[θ]、[e]、[v]、[w]。由于汉字的拼音,除了少数以鼻辅音n、η结尾的外,多数都是以元音结尾的,所以,学习者在读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总是习惯性地在后面添加一个元音。英语中有辅音连缀,而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都是单独出现在音节之前或之后的,因此,学习者常常在辅音连缀之间加进元音,如把place 读成pelace。江苏南京的学生由于母语方言中声母没有n 音,连普通话里的n 音全部都用l 代替,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结果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比如,on Sundaynight 读成了on Sunday light;no tables 读成了lowtables。Rod Ellis(1997)指出“语音迁移是最活跃和最固化的”,过了关键期(puberty)之后,任何人学习外语几乎没有能不带口音地说出“地道”(nativelike)的外语。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将影响到对第二语言的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本文将回顾语言迁移的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并联系具体的中国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为例,分析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上诉问题提出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所应采取的策略及方法。对今后的外语教学能够正确的认识语言迁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利用正迁移并尽量避免负迁移,使得外语学习能够提高效率,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处在母语为汉语的情况下来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大部分都是继掌握了母语之后进行的,那么两种语言之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相似之处及差异。“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 指已获得的知识, 技能, 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 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Odlin(1989)总结了多年来此领域的研究现象后,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做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总结:“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 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 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正面影响,它就是正迁移;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50和60 年代,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成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从60 年代末到70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72474189.html,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作者:张湘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正迁移是值得语言教学者加以利用的资源。本文对国内学者近年来母语正迁移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语种情况和研究手段,从母语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层面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正迁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者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71-02 根据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进度的影响效果,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在传统的语言学思想中,母语的消极干扰将持续伴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展开,整个干扰过程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但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灵活运用母语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有益的第二语言教学调节机制,将母语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语种情况 国内以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为重点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一共有119篇。其研究的语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汉语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2,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3,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4,不以某一特定语种情况的综合研究。 由表可见,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学生,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其他语种情况的研究凤毛麟角,例如: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国内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等,因此,除了汉语母语者学习英文的语种情况外,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的母语正迁移研究还有很大的待研究领域。 (二)研究手段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搜索结果中的119篇文献,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母语正迁移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母语正迁移 参考文献 [1]Butzkamm,W.(1993).Psycholinguistic Des Fremds Prachenun Terrichts . Tubingen : Francke. [2]Ellis,H,C,(1965).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 New York : Macrnillan(3). [3]何伟玲(2000), 知识迁移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管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 [4]王大为(2006),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和思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5]习纪田(2001),浅析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的效用,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6]余可佳(1996),《高考英语典型错误例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母语迁移的有关概念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从而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伴随产生的现象。从媒介语的角度看,语言迁移通常指的是母语迁移现象。H. 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 的学习的一种假设。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语言共性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正迁移;而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即负迁移。小学阶段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母语思维习惯和语言知识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另一门语言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知识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曾说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王大为,2006)。即使在英语课堂上不讲中文,学生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母语思维习惯进行理解外语。德国教授Butzkamm(1993)说到:“母语并不是一件走进外语课堂就可以随意脱掉的外套。此与其强行将母语置于英语课堂之外,还不如保留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进行。 三.母语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it is assumed that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 will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affect one’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one’s mother tongue and target language, the mother tongue tends to interfere with the learning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brief analysis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students’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culture learning. It also discusses what pedagogical concerns the exist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warrants and what learners can do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transfer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hen language learners have been using their native language for many years, they are very likely to transfer those roles in their mother tongue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 that they are learning. That’s what we call negative transfer. Therefo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find out what difficulties might be.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as well as learners should come up with solution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2. Defining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transfer refers to speakers or writers applying knowledge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a second language. When the relevant unit or structure of both languages is the same, linguistic interference can result in correct language production called positive transfer. However, that language interference is most often discussed as a source of errors known as nega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occurs when speakers and writers transfer items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not the same in both languages. Within the theory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more negative transfer can be expected.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越向纵深发展,英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越为人所认识,学生们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渠道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并不可能改变汉语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母语和目的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内容摘要】在语言学习当中,学习者在最初学习阶段所惯常遇到的问题便是语言迁移问题。原因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极易将其母语知识不自觉的代入其外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母语语言习惯的直接影响之下,学习者惯常会出现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

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

论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母语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从我们的咿呀学语就形成了我们对语 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因此,在外语习得方面也有受到母语学习方式和惯用思维 的影响,因此发挥出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架起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学习互通的桥梁,对于我们外语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外语习得正迁移外语教学 一、学习外语的背景 1.1、经济全球化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生产和销售全球化 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较高,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开始转向生产力成本比 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例如泰国,越南,老挝等。另外,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奢侈品 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最大,他们寻找中国区合作代理,共同开发中国区市场。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已撑起了全球奢侈品消费三分之一的贡献值,2025年中国富裕 人群将买下全球44%的奢侈品市场,也就是1万亿的贡献值。 1.1.2资本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就是资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运动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跨国公司建立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我们也越来越 常听到“外资”,“欧资”,“美资”等字眼。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三届 年会提到,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是200亿左右,200亿美元左右,大概两百亿 项目。 1.1.3技术全球化 “区块链”是我们这几年最火的一个名词。随着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 加强和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迭代,区块链作为一种解决当前部分产业和互联网问题 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正在成为全球普遍趋势。目前,区块链项目主要集于 美国、中国和欧洲。根据欧洲首个区块链孵化器Qutlier Ventures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2日,全球区块链总项目数为1286个。 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谁获得了主动权,谁就获得了更多 的可能性。主动权的获取需要主动的合作与交流,而外语交流就是外语习得的作 用结果之一。 1.2、中国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的提出最能体现中国要走向世界的决心。“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是中国要走向世界的体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网共同举办的“名家午餐会——‘两会’之后共同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上,外交学院前院长、原驻法 大使,CCG顾问吴建民提出现在中国的资本正在走向世界,这股大潮才刚刚开始。去年一年入境投资1200亿美元,“走出去”的为1400亿美元。 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国外能听得到中国的声音,而外语就是架起中外 交流的桥梁,实现中外“核磁共振”的前提。 二、母语与外语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态势下,外语的习得就非常重要,是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北京中雅雅思培训 1. 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般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干扰(interference)。在中国考生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负迁移主要指的是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习惯会自动地首先出现在学习者脑中,潜意识中对英语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书面产出上。 2.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语言的迁移可体现在目标语言的各个方面,英语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所以它能体现学习者对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几个方面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2.1 在词汇方面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如: 冠词缺省:如表达某一类事物时,要么用不定冠词a/an,要么在名词后面加复数形式s/es,但汉语中无些表达,所以学习者往往忘掉。 动词的人称、数和时态和语态的形式等变化形式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学习者也容易忘记或用错,尤其在图表分析中,时态比较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议论文中被动语态的表达也是考生不善于运用的一项,过多的主动语态往往削弱文章的正式性。 搭配不当或意义混淆: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the call,而正确的表达应为answer the call,“不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 此外议论文中的“有”除具体的某个人“有”某物以外,基本上都是there be,而不应用have。 助动词will, be going to主观性太强,在雅思的第二篇文章中应多用be to do替换; 而sb. can 多换成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至于should, must等情态词也因语气过于强硬而多换成更客观的It is necessary / imperative that sb…。.的表达形式。 2.2 句法迁移 英语中一个有效的句子只能是主语加一个谓语动词,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表达,只要语意相关,逗号可以连接两个单句。这样就造成了写作中常出现碎句和句子粘连现象,如: Mobiles are very popular nowaday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 第二个小句只有从句,不能单独成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