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金为例谈“大师”难成真的时代性忧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82666654.html,

以巴金为例谈“大师”难成真的时代性忧思

作者:孙媛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3期

摘要:巴金的道路是悲凉的,是耐人寻味的,巴金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

关键词:巴金、“大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234-01

从1840年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国便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央帝国的风光不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积贫积弱,使中华有识之士上下求索,寻求中国富强之路。长夜漫漫,风雨如磐,在这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欲寻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谈何容易!但不管环境如何残酷黑暗,道路如何艰难险阻,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舍身饲虎的献身精神,在看来似乎无有希望的绝望环境里,他们不怕挫折,不畏牺牲,义无反顾地进行探索。他们在探索中光明与黑暗交织,欣喜和失望并存,清醒与混沌同在。这种艰难的探索历史的过程,所有的有识之士均是如此,包括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我看来,政治家和文学家尽管各司其职,但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一致的。又由于在任何社会环境中,政治往往强势于文艺,因之,政治家曲折的探索过程,往往折射在作家的创作过程里;政治认识的混沌性和误读性(错觉性),往往也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在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的神话,但是,后来的盗火者未必是盗来燃烧旧世、照明坦途的真火,间或有

熄灭的可能,而盗火者也由此陷入尴尬。这个历史过程的探索太复杂,太曲折,以至于处于这

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伟大探索过程中的悲剧性人物,在时代的文坛上,他们的作品,间或发出耀眼的光芒,但创作尴尬和时代性误解,却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后来又创作了《新生》。但无论从

思想和艺术上来说,《灭亡》、《新生》都不是成功的作品。作品的激情是理性的感情化,是一种学说的情节化,并不是作家所深刻体验出来的东西。后来,作家舍弃了处处以阶级斗争为线索的小说创作,而从记忆中撷取幼时对李家有深切体验的东西,写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声誉。《家》对封建家庭的不可挽回的崩溃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对封建家长制进行了精细的解剖,毫不可惜它的崩溃,并且以叛逆者的身份加速它的溃败。这个主题同作家幼时的体验密切联系,作家把刻骨铭心的幼年体验融汇到情节和细节中去,使作品的情节、细节具有巨大的真实性和情绪张力。

《家》是一部优秀之作,但却不是一部传世的文学经典,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