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2009年5月

第36卷第3期

求是学刊

SEEI(INGTRU7I'H

May,2009

V01.36No.3

口外国文学研究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唐毅,谢志超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霍桑的杰出作品《红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探讨主题。其中,对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解读是主流观点。文章试图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流行思想——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迸行解读。揭示造成其作品主题“含混”、“矛盾”的原因——即霍桑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

关键词:霍桑;个人主义;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含混

作者简介:唐毅(1967一),女,四川遂宁人,文学硕士,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谢志超(1976一).女,湖南邵阳人。比较文学博士,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3—0119一05收稿日期:2009-02-15

美国17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纳撒尼尔?霍桑.以其对人性的细

致洞察,对灵魂的深刻剖析,奠定了《红字》这一杰作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可谓众说纷呈,人们从主题、结构、叙事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有人采用原型研究的方法,揭示霍桑“借鉴圣经。将人物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赋予其象征意义.实现了美学上的超越”…(P64):有人从女性主义的视觉来探索主人公海丝特的抗争.赋予其反抗清教主义禁铜的女权斗士的形象;也有人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进行评析,认为反映了清教束缚人性的残酷本质。在这些解读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指出,这部作品反映了霍桑的宗教困惑和矛盾。彭石玉先生指出,圣经原型对霍桑小说创作影响巨大,他在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塑造了圣徒和罪人的形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的正是霍桑本人矛盾纠缠的宗教情结和困惑”…(嘟)。苏欲晓先生指出,“霍桑似乎无法对海丝特做出一个明确的道德判断”【2|(PIl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确实存在一种“含混”、“矛盾”的特征。

笔者认为。霍桑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困境,恰恰反映了霍桑身处具有浓厚的清教氛围和超验主义发源地的新英格兰。他的思想不仅受制于清教刻板僵化的道德伦理。同时又受到关注个体、重视个体心灵的浪漫的个人主义情怀影响。他的“矛盾”和“含混”恰好反映了他的思想困惑。本文拟以道德伦理为中心.从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推崇的视角来解读导致霍桑困惑的个人主义情愫。

年轻美貌的海丝特(Hester)还在懵懂不懂爱情的时候,嫁给了畸形、丑陋

的学者齐灵窝斯(Chillingworth)。他们的婚姻没有和谐共鸣的爱情基础,以后的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一119—

万方数据

在前往新大陆的路上,海丝特和她的丈夫失去了联系。在她独居新英格兰的时候.认识了才华横溢、受人尊敬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Dims.dale)。爱情从两个年轻人心中迸发。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暗中结合,并生下了爱情的结晶——珠儿。可是在当时的新英格兰,政教合一的严苛体制无法容忍如此大胆、背离世俗的爱情。海丝特因拒绝说出孩子的父亲而受罚.在经历入狱、刑台示众受辱之后,被驱逐到殖民地的边缘,过着几乎与世隔绝、不受世人接纳的生活。

即使在被极端边缘化的艰难生活中,海丝特从未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她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她自身的神圣性”,“世俗的法律并不是她心灵的法律”【3](P68)。因此,“她依从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本能,追求脱离习俗羁绊的个体自由,并在离群索居中坚忍不拔”[2J(P115—116)。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出于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她很难如此坚强。

然而,在坚信神圣爱情、不向世俗低头的同时,海丝特的内心并不是没有矛盾和挣扎。她仍然感受到“尖锐的羞耻感”,也真诚地承认“那是一种欲望的罪恶”。她“努力相信世上的人谁也不像她那样罪孽深重”f3】(P23)。因此.她继续住在“她犯罪的地方”。忍受“日常受辱的痛楚”.希望这样“会洗刷她的灵魂,产生出另一种纯洁”[3](P19)。她毫无怨言地接受羞辱,即使当人们审视她身上代表耻辱的红字时,也不用手去挡一下。她期盼用这不合人性本能。几乎是自虐的行为来获取上帝的宽恕。

当丁梅斯代尔离世,珠儿远嫁欧洲。她没有选择离开带给她耻辱和痛苦的新英格兰。而是留了下来。“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3】(Pl㈤.又佩戴上了那个耻辱的红字。并且“从那以后红字就永远没有离开过她的胸前”[3](P125)。她终于推翻了早年为追求爱情而自诩“自己或许就是命定的女先知”[3](P125)的空想,而是明白,“一个染上罪恶。为耻辱压倒。甚至负着一生忧患的女人,绝不可能有什么神圣和神秘的真理的使命来托付给她的”[3](P125)。

爱情与道德,神圣与耻辱,就是这样对立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感受其浪漫爱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对世俗赋予她的罪恶的全心全意的接受。难怪伯克维奇(SacvanBercovitch)说,“在批评的术语里没有比含混这个词跟《红字》关

一120一

系更密切了”[4](Pi94)。类似的人物塑造还有许多,许多作者都有精彩的论述。笔者在此不想一一赘述。笔者深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霍桑对人物命运作出如此安排?他的生活和思想意识是怎样影响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呢?

新英格兰地区是在北美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之一。大多数居民都是不满

英国宗教改革而移居北美的清教徒。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是加尔文的忠实信徒。清教始于16世纪欧洲宗教大改革时期,它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强调尊重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服从上帝的意志而不是教皇的意志。清教徒们相信基督教的原罪论、上帝的救赎论及加尔文的预定论。正如1647年《威斯特敏斯特信纲》所述:“人。由于他堕入罪恶,所以在根本上丧失了达到任何崇高的善的意志力以及与此相伴的灵魂救赎。”[53(P127)筒而言之,他们深信人的普遍罪行,认为命由天定,个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选择或改变命运。尘世中的人如果有罪,便要用一生的善行来自救;而上帝预选的人们,更应该用尘世的善行来增加上帝的荣耀。唯有虔信上帝,勤奋工作。才有可能获得上帝的恩宠,获得上帝的救赎。

当时的新英格兰地区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清教徒们把“宗教和法律几乎视为一体,而这两者又完全浸润在他们的性格中”[3](川。清教不仅指导着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生活,还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清教的强势地位使得殖民地呈现出政治的封闭性,信仰的高度一致性,对异教的零容忍性等特征。例如,在当时的新英格兰。如果不入教会。几乎无法在殖民地生存。不参加教堂的礼拜,就是亵渎神明。为保证信仰的纯洁,他们决不允许任何人有不同于他们的见解。所以,清教徒对否认圣经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否认人有原罪的教友会教徒进行了驱逐和残酷的迫害。他们中有的被驱逐,有的被处死。例如,在罗德岛(RhodeIsland)建立独立教派的罗杰?威廉姆斯(RogerWilliams)就是被清教徒驱逐.出走罗德岛的。

霍桑出生于新英格兰地区的萨勒姆镇,其祖先中有两人在殖民地担任要职,是殖民地中“叱诧风云的人物”[3】(㈣。曾参与过迫害教友会教徒的“驱巫案”。成长于传统的清教徒家庭,浸透在浓厚清教氛围的殖民地中,霍桑不可避免地接受

万方数据

了清教的各种道德伦理。清教徒所推崇的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均可在其作品中找到佐证.更不用说人的“原罪”和上帝的“救赎”等清教的核心思想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清教徒的霍桑。

如《红字》中,在霍桑看来人人均是罪人,海丝特犯的是“肉体情欲之罪”。丁梅斯代尔因隐藏罪恶,犯了“不诚实之罪”.齐灵窝斯的罪行更加严重,他妄想充当掌控人心灵的上帝,犯的是“侵犯人心智之罪”。难怪霍桑情不自禁地说道:“如果到处都揭穿实情的话。在海丝特?白兰以外。许多人的胸前都要闪耀出那个红字来的。”[3](P23)在作品中,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在上帝面前,人人均为罪人,唯有通过苦修和善行,才能获得上帝的宽恕。

当海丝特被周围的教民排斥时。她没有绝望消沉,自暴自弃,而是独自承担起了抚养珠儿的责任。她靠手工刺绣来维持生活,从不怨天尤人。自怜自叹。将命运的改变寄托在他人身上。她积善行德,用苦行和善行来弥补自己的罪恶,最后赢得人们的谅解和尊重。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能干”[3](P66)和“天使”[3](P65)的象征。

丁梅斯代尔不仅犯下了通奸之罪.更犯下了怯懦和虚伪之罪。他没有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堕落。只好暗自惩戒自己并承受内心无比痛苦的煎熬。然而,这一切惩戒和悔过并没有换来内心的安宁和灵魂的获救。只有当他临终前决绝地直面内心的恶时,他的内心才重获安宁。

清教主义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道德观念以外。其最重要的思想莫过于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肯定和推崇。许多学者在讨论清教主义对美国发展的贡献时.都高度肯定清教主义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推崇及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清教徒认为,个人无须通过教会的神职人员,而是可以通过研读圣经,聆听上帝的声音,得到上帝的指引,和上帝直接交流。因此,他们认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人人平等。人只有通过世俗的劳动,努力工作,才有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接受上帝的恩宠。反之。只能成为弃民,遭受天谴。他们信奉无论职位高低,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罪人。等待着同样的末日审判和灵魂的救赎。所以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无疑有着反对特权,重视个体心灵的朴素的个人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使清教徒产生了个体本位,自我完善的最初要求。在新英格兰实行的排斥异端的法律,冷酷严苛的道德戒律,其本身无疑走上了另一种极端,压抑人性,禁锢思想,与清教本身萌动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霍桑生活创作的时代恰巧又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时代,欧洲人文主义

和浪漫主义的思潮在北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北美发展出超验主义哲学及文学思想。

超验主义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新英格兰

的波士顿地区。其代表人物是钱宁(ElleryChan.ning)、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梭罗(Hen.

ryDavidThoreau)等。他们创办了《超验主义者》杂志,并组织了一个超验主义俱乐部。同时代的作家如梭罗、惠特曼及麦尔维尔等都是俱乐部的积极参加者。美国的超验主义者深受德国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超验”一词最早来源于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它是指人类的思想和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依靠心灵的直觉。人可以与宇宙建立一种新颖的关系,可以通过直觉去体验生活的内在。道德及神启示的法则都可以在感觉观察到的自然界法则的多种形式的表现中一点一点地找到对立面。超验主义者认为。人和自然皆有神性。在赞美自然给人无限启示的同时,必须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他们强调上帝、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同为“超灵”的一部分。独立自主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受到推崇。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形象地描述了人神合一的状态:“站在光光的地面上。我的头沐浴在快乐的空气里。伸向无限的空间一切都意味着自我主义消失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是虚无,我看见了一切,宇宙

本体之流在我体内循环,我是神的一部分或一片段。”【6】(P178)这充分说明了超验主义者对人的神性的肯定。承认人的神性,就是承认人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梭罗走的是一条追求个体绝对自由、摒弃物质需求、崇尚精神独立的道路。是超验主义思想中强调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也是超验主义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突出范例。总而言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精神,其核心就是突出个体生命和权利的价值即个人的神圣性、个人的特殊性、个人的无限潜力和个人的自足与自治权。他们认为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算什么,人才是一切;你自身中有着一切自然的法则……你该知道一切,你要敢于面

——121——

万方数据

对一切”。

个人主义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丰富的内涵。考察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

可以看到.从古希腊哲学面对宇宙中心论时对人类自身位置的追问,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个人现世生活、个性发展的关注,再到欧洲宗教大改革运动时期。对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无不印证普罗塔戈拉的著名论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7]CP21)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认识了人的价值,逐渐摆脱了神秘主义、王权以及神权对人的控制和束缚。确立了以人的神圣性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清教主义对个人价值和权利的推崇,进一步肯定了人的自身自由、个人权利、生命价值.而超验主义无疑又在实践的层面。实现了自我依靠、自力更生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即使到今天也并未发生改变。反观霍桑生活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清教主义思想和超验主义思想,作为当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其中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对个人生命和权利的追求,正是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宗教大改革运动以来对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的延续和反映。二者也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不约而同地在对个体价值和个人权利的肯定和尊重方面形成一股合力,使人们不再为内心刚刚萌芽的自我意识而感到恐惧。而是满心欣喜而又小心翼翼地追求它。通过《红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个人主义核心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即对个人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肯定,对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的赞美。

在霍桑的作品中。其个人主义意识体现在对过分严苛、压制人性的清教戒律的统治的反感。在《海关》一节中,他明白地表示即使自己的祖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绩丰功,数不胜数”[3】(附,但他们严酷无情的“驱巫”行为,还是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他甚至认为“家事阴郁、衰落”[3](P6)就是祖先的行为招致的“上天的诅咒”【3】(㈣。在其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其对高举清教道德伦理大旗的殖民地教徒的嘲讽和蔑视。在小说的第二章《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个褊狭、冷酷、尖刻的清教社会的不齿和谴责。当海丝特站在刑台示众,忍受清教徒恶毒的咒骂时。霍桑禁不住叹道:“无论个人的过失是怎样的.再也没有像这种违反我们通常人

一122一性的暴行.禁止罪人隐藏他耻辱的面孔的暴行.更为穷凶极恶的了。”[3](P6)从这一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多数人的暴政的不满和对个体心灵的关怀。

在霍桑作品中,其个人主义意识更是体现在主人公的独立意志和人格中。体现在她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中;在具体的行为上。体现在她对美好爱情的浪漫追求以及她独立顽强、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上。我们从海丝特身上看到了霍桑对独立意志和人格的最好诠释。

当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不顾世俗的道德约束.倾听并服从心灵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呼唤。结合在一起时;当海丝特因通奸罪而在刑台示众.与刻薄冷酷的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丝特具有的“高傲”、“优美”的“威仪”[3J(P4),她不是女囚。而更似贵妇.甚至让人“想起了圣母的形象”[3](川。当她走出狱门,开始默默无闻、被世人鄙视拒绝地生活时.她积善行德,勤俭克己,无论是获得人们感激尊敬还是忍受他人的唾弃,她决不回应,泰然处之。即使在小说结尾。当她“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3](Pl25)。又佩戴上了那个耻辱的红字时。我们都能感受到海丝特个人的强烈的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她的生活其实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性。她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思考的结果,一切行为的后果都由自己来担当。她不做理性围城的囚徒,而是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的实践者。生活中的幸福也好.磨难也罢,她都能勇敢地接受和承担,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英雄主义的浪漫气质。正如爱默生所说:“灵魂需要纯洁,但灵魂并不是纯洁”,“向人的内心说话,人立刻就变成有德性的人”[8](P429)。所以,在霍桑的眼中,她不是卑琐的偷情者,而是忠实于自己心灵的理想主义者.更是生活的掌控者。是理想的行为者,是面对磨难毫不屈服的战斗者。她的独立、主动、顽强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表现出了个人主义的核心特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和尊严。

当她被迫和情人分开.面对世人的唾弃生下孩子,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凭自己精湛的刺绣手工维持生活,帮助穷人、病人。她不向他人寻求同情和帮助,更不向社会索取任何回报。她自尊自立。不依附于人,不从属于人。她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更是她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的最好的展示。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对海丝特

万方数据

精湛手工的由衷赞美。就是对她自立自强的生活方式的赞美。因为正是她的手工,使她养活了自己和孩子,使她突破了周围世界对她的敌意和拒绝,使她把象征耻辱的红字变成了天使的象征,把人们对她的鄙夷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尊敬……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精英,一名人性灵魂的大师,霍桑对

时代思想和情绪有着深刻的洞察。面对已经制度化的束缚和压抑人性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清教社会生态时。面对不合理但已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准则的清教伦理时,他依然保持着对个体心灵的关切以及对个人价值和理想的浪漫追求。他对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观能保持一种难得的疏离的态度,使自己能客观冷静地看待周围的世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既受困于清教的道德伦理,又向往着追求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清教伦理和个人主义的情愫在心里激烈地纠结。所以,他因对人性的理解而矛盾,因无法摆脱清教的严苛律法而痛苦。他找不到痛苦矛盾的原因,更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他时而赞美作品中主人公的“圣洁”,时而又对其进行毫不留情地冷嘲热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霍桑是那么的矛盾和万般的无奈!

尽管如此。霍桑的个人主义情愫还是像一首优美的乐曲,在作品中低吟浅唱。没有恢弘的气势,却如春夜细雨,潜入人心,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彭石玉.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J].外国文学,2005,(7).

[2]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饵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4).

[3]霍桑.红字,侍桁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6.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陈平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爱默生.爱默生演讲录,孙宜学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大卫?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燕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8]吉欧?波尔泰.爱默生集,赵一帆等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责任编辑杜桂萍]

AnAnalysisoftheAmbiguityintheScarletLetter

fromthePerspectiveofIndividualism

TANGYi,XIEZhi-Chao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Hawthorn’SScarletLetterhasbeenthefocusoflastingdebatesforitsrichimplicationsandpro-foundinsightintohumannature.Popularinterpretationsofitsthememainlyfocusonitsambiguityandparadox.Thepaperintendstoexplorethecausefortheambiguity

andparadoxoftheworkbyanalyzingthetwoinfluentialideologiesofthetime:puritanismandtranscendentalismandfinallyrevealsthatitistheall—thor’sconsciousnessofindividualismthataccountsfortheambiguoustheme.

Keywords:Hawthone;individualism;puritanism;transcendentalism;ambiguity

一123—万方数据

《红字》含混主题的另一维度解读

作者:唐毅, 谢志超, TANG Yi, XIE Zhi-Chao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刊名:

求是学刊

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年,卷(期):2009,36(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彭石玉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5(4)

2.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 2007(4)

3.霍桑.侍桁红字 2002

4.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 1996

5.马克斯·韦伯.陈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007

6.爱默生.孙宜学爱默生演讲录 2004

7.大卫·戈伊科奇.杜丽燕人道主义问题 1997

8.吉欧·波尔泰.赵一帆爱默生集 1993

相似文献(7条)

1.期刊论文杨松.冯敬玉从《莫比.迪克》看麦尔维尔的思想-网络财富2010,""(11)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生平,对其名作<莫比.迪克>的情节分析,其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性格的阐述,总结了麦尔维尔所代表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学位论文廖杨洁霍桑对超验主义的吸收、怀疑与超越2006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开创了美国小说中富有象征性的浪漫形式,用天才的艺术才能创造出多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传世佳作。霍桑天赋的才能与他善于思考的秉性是不可分割的。霍桑生活在一个拜金主义泛滥的时代,精神危机促使他致力于对人性的探讨,挖掘心灵的罪恶,寻求人类的拯救之途。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过程中,盛行于当时的崇尚精神的超验主义自然引起他的关注。他曾一度加入该组织的试验,实践超验主义的理论。在与超验主义者接触的过程中,霍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吸收了超验主义的超灵思想,崇尚精神,反对趋物主义,对物质压抑精神的社会现实予以强烈批判;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获得重生。同时霍桑运用超验主义提倡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自然物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超越本身的第二价值,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在研究新英格兰历史的基础上,他创作出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为美国文学添上色彩浓重的一笔。深受清教主义影响的霍桑也表现出了对超验主义人性观的怀疑,并对超验主义所推崇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霍桑提出通过对罪恶的反省来使人获得升华的超越之途和通过爱来消解罪恶的救赎之路。

本文在介绍超验主义及其主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梳理霍桑与超验主义的渊源关系,探讨霍桑对超验主义的吸收、怀疑和超越。论文分别从超灵观、文艺观两方面结合霍桑的作品阐述霍桑对超验主义思想的接受;其次,在对霍桑生活经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霍桑对超验主义人性观的怀疑和对个人主义的反思,探讨霍桑对超验主义的超越,以期较全面地把握霍桑与超验主义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霍桑的创作思想。

3.学位论文臧晓虹清教主义对垒超验主义——小说《红字》的一大主题2007

纳撒尼尔·霍桑被誉为十九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清教主义是霍桑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利用清教的基本理念驳斥超验主义,这成为《红字》的一大主题。

首先,关于人与上帝的关系,霍桑坚守清教中“上帝的绝对权威”与“人的内在堕落”等教义。正因为如此,超验主义的某些观点在霍桑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例如:人性本善,人力无限及人依靠固有本能接近上帝等观念。霍桑认为人只有首先感悟到自己的内在堕落才能产生忏悔之意,通过忏悔、悔改及赎罪人才能接近上帝。

第二,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霍桑从未赞同过超验论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在霍桑看来,沉浸于自我欣赏与自我利益中的个人主义者疏离了社会

,同样犯下了罪。另外,霍桑也不能接受超验论者们关于改革社会的激进论调。

第三,霍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念也反映了他与超验论者很大的不同。超验论者认为自然的面目从来不会丑陋,人能与自然融合并超越到上帝的层面。而霍桑却认为自然是荒野、荒蛮及异端的象征,它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对立面,并且会诱导人远离上帝的道路和文明社会。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霍桑认为超验论者过分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及其利益,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霍桑却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命运并倡导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在男女之间的关系上,霍桑认为超验论者所倡导的女权、女人的独立与自由背离了女人的自然角色

,也无助于改善男人及女人之间的关系。在霍桑看来,上天赋予的那种使女人成为女人的精髓对于女人才是最重要的。

4.学位论文高莲红评梭罗《瓦尔登湖》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2001

亨利·大卫·梭罗于1817年生于当时超验主义运动中心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62年因肺病死于康科德.在短短四十五年中,棱罗几乎踏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对它的山水草木十分熟悉.除了外出旅行,他的一生大部分日子都在康科德度过.梭罗的一生贫穷但很有意义,他在不停地探索,人应该如何生活才不愧一生.他做过工人、农民,还和哥哥一起开办了所学校,并于此时认识了爱默生,接受了超验主义思想,又使这种思想具体化,这依靠的是棱罗自己的生活实践,所以有人说爱默生是个理论家,而梭罗是个实践家.他使抽象的理论更易于接受,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来证明:印度领袖拉·甘地在梭罗非暴力革命理论的引导下,实现了印度的和平独立;美国发动朝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年轻人把棱罗视为榜样,集体拒绝服兵役,对结束这种非人道的战争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梭罗其人其文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不知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去时,他的某些理论提供了启示,这便是选此题的原因.论文的正文是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的是梭罗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总结为四点.第一是工业化.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时常受到来自欧州的经济封锁.因此,为了实现政治与经济完全独立,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工业首先在新英格兰地区开始,这样,新英格兰迎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繁荣,并且给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的满足带来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有时间也有心情读文学作品,但在当时大多数作品来自于欧洲,独立后的美国渴望有自己的文学.以上种种因素促进了新英格兰地区文学的繁荣,所以18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主要作家如爱默生、梭罗、霍桑、惠特曼、布莱恩特等人都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第二点着重写的是美国的浪漫主义.有人说,美国的浪漫主义来自欧洲.确实如此,美国早期作家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欧洲思潮的影

响,如爱默生阅读了德国皙学家康德的作品,一生都在不断地与英国思想家卡莱尔有书信往来;库泊在英国史学家斯考特的影响下,写出了描写边疆传奇的《皮袜子故事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打动了爱默生、梭罗、布莱恩特,而以布莱恩特为代表的美国炉边诗人在为美国创造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功不可灭.然而,美国的浪漫主义又有自己的特点:欧文的故事来源于德国,但比原作多了种社会瞬息万变的意味,"瑞普"也为美国树立了从失败中奋起的榜样;库泊小说中的自然背景是美国所独有;麦尔维尔的《大白鲸》展示了宇宙之博大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苍白无力.总之,美国独有的自然风光与理想主义的美国人在美洲这片未开垦土地上的特别经历,创造了美国文学的新、奇和异.第三点是宗教.美国最初的移民多为清教徒,崇尚的是凯尔文教,认为人是绝对罪恶的,上帝是绝对权威.这种思想的统治地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后来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开始走出神学的雾区,于是单一神教得到更多关注.与凯尔文教相反,它强调人的重要性,人可以通过理智来认识世界,认识造物主.梭罗的超验主义对以上两种思想做了取舍,认为人需要热情,在情感的驱动下,加之理智,才能成功地认识世界,与上帝直接交流.由于他与单一神教的异议,使得梭罗失去了初恋,因为女方的家庭信仰单一神教,而以后的生活中,梭罗一直单身,人们认为是由于他极端的人个主义,忽略了家庭的意义,也许与初恋受挫亦有些关系.第四点是美国的超验主义.1836年,爱默生的《自然》发表,标志着超验主义运动的开始.通常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理论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在《自然》,(1836)《美国学者》(1837)和《神学院讲话》(1838)中得以体现.《自然》包括了爱默生基本的哲学观,认为超灵是世界的本源,人是上帝的一部分,自然是精神的象征.《美国学者》中体现了自助和个人主义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依靠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动,创造出精神与物质财富.《神学院讲话》与《美国学者》的思想相似,只不过偏重于宗教,强调依靠自己第一手的思想经验,通过直觉来获得真理.他反对把那酥当做圣人膜拜,把上帝当作死人供奉,反对形式主义,认为人与上帝之间应建立直接联系.梭罗接受了爱默生的思想,在前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后者的影子.第二章介绍了棱罗的三部作品的内容及写作技巧.第一部是《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讲述了与其兄在河上一周之游,实际是对自然历史的追溯,但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议论,使文章结构有些松散杂乱,有些段落则写得细腻且思想新颖,为后来的作品打下基础.第二部是在同一年所写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就是这部作品在以后政治运动中,长期地影响着人民去和平地解决争端,避免血腥事件的发生.文章因棱罗拒交人头税被捕引起,是对当时支持蓄奴并为扩张奴隶制而发动的墨西哥战争的美国政府进行消极抵抗.棱罗认为给这样的政府纳税是错误的.文章表达了作者三种观点:一是政府应由普通人民组成,起到协调作用,它不可以做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二是消极反抗,即政府出现错误行径,人们只要不支持,这样不受欢迎的政府就会自行灭亡.第三是一个理想的政府应是以德服人,应充分相信个人能力,不要去干涉百姓的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梭罗鲜明的个人主义,甚至略带有些无政府主义的色彩.第三部作品,也是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品由18个章节组成,有的章节是以说理为主,这点从题目上便可见一斑;有的是以描述为主,写的春夏秋冬的湖光山色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与大自然合谐相处.徐迟老人是第一位翻译《瓦尔登湖》的人,他在译本前言中说,此书必须得在心情安定时,方可感受其中的韵味.这部作品被看作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超验主义者的生活写实,或被看作是博物学的书籍,从中读者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位哲学家,你可以找到梭罗所倡导的哲学观;如果你是一位博位学家,从中可以找到宝贵的学术资料(当时哈佛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阿加西就常从梭罗那里得到些生物学方面的资料);如果你是一位文学家,棱罗精湛地写作技巧会给你一些启发.在《瓦尔登湖》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法,如象征,用典、双关、反诘等.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篇散文诗,梭罗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说理状物,这也是《瓦尔登湖》的又一魅力所在.第三章介绍梭罗作品中的主题及其历史渊源.第一个主题就是作者一生的座右铭:简单化.意思是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简单化,希望人们能摒弃奢华,过简朴的生活,抽出时间走近自然,与上帝交流,去获得自己身心的提高.这种思想可以追溯至清教思想,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中也可找到相似之处.清教徒因为认为人有原罪,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清心寡欲,方能减轻罪过.比较起来,华兹华斯的思想更加接近.他因生活与事业上受挫,原因主要是当时暴发的法国大革命,因此对社会和政治大失所望,便决定投身自然,认为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幸福.事实证明,梭罗也确实阅读了他的诗,并受到启发.第二个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然对于棱罗来说,更有其特殊的作用.首先,自然给梭罗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向人们证明超验主义重要论点的机会:在自然中,通过直觉,感受圣灵的存在.其次,在自然中他找到了自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完善了自我和艺术.最后,自然给了他远离充满欲望的工业化社会的机会,重新回到新英格兰消逝已久的简单、朴实的自然生活.非暴力革命是梭罗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论公民的不服从》与《瓦尔登湖》这两部作品中.这种思想其实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可见端倪,非暴力革命最早可以追溯至希腊哲学家戴奥珍尼斯,人们称他为犬儒主义者.他的所为是为向人们传达一种生活哲理:不要为物质享受所奴役,过简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实际上,那是对当时统治西腊的亚力山大三世侵略行径的反抗.梭罗熟谙古典哲学,他一生翻译了一些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著作.这一点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可以得到证明,其中运用大量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使作品具有古典的气质.个人主义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人们各持己见,但这里仅分析一下棱罗的个人主义.要说明这一点必须比较一下当时美国的三种个人主义:富兰克林实用的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通过个人奋斗,白手起家,获得足够的物质财富,方法是勤奋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库泊代表的是浪漫的个人主义,他的主人公皮袜子,无家无业,一个人在大自然里飘泊,吃多少就打多少猎,从不滥杀.这样,库泊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助、孤单、安静的个人,生活在诺大的,未被触及的原始森林.这便是他的浪漫的个人主义.梭罗和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超验的,即本身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无须社会或任何组织束缚,有足够的能力做正确的事.所以鲁宾斯坦说:梭罗的个人主义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些极左,而库泊的有些极右.梭罗在瓦尔登居住是为了探索新生活方式,使人类重现生机.至少他自己实现了自我改善和提高.因此,再生成为作品中心主题,它也决定了作品结构,从夏写到秋,然后从寒风呼啸的冬季写到万物复苏的春天.人是万物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的新旧更替中,也将获得新生.论文最后一章讲述的是以上这些主题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与个人修养.当代西方的环境主义者将梭罗看作他们的发起人,致力于全球环保事业,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护环境主义者,并积极成为当中一员.确实,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在过去的二百年间,人类似乎忽略了这一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有的人已经在自食其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战争仍时刻威胁着人类与地球安宁.战争是残酷的,而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残酷."细菌"和"原子弹"把人变成了野兽,无情地杀害自己的同类.非暴力革命给人们以启示,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世界问题,在这一点上,梭罗好象一个预言家,为21世纪的人们指出一条出路.实际上,他的理论在20世纪就已经得到验证:印度的甘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和美国50年代和60年代的反战运动都是证明.社会要进步,依靠个人修养的提高,包括知识修养与道德修养,但有人说个人修养提高又依靠社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这样人们便陷入怪圈中.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我修养,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这样社会才会轻松地向前进步.150年前的梭罗的个人主义给了我们自信心,因为他说人有能力改造自己.棱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说了,他也相信他所说,并且他那样做了.

5.学位论文何晓鹏清教思想对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影响2005

美国的文学史和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样短暂。一个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学传统的民族,是如何实现文学独立的?美国文学的独立又肇始于何时?在美国这样一个因追寻清教理想而诞生的国度,作为一种宗教以及文化的力量,清教思想无疑对美国文学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审视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探讨清教思想和美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由引言和以下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重点论述殖民时期清教徒写作的特点。1620年11月,当第一批清教徒在北美大陆登陆的时候,他们不仅带来了圣经,还带来的文学。清教徒写作主要包括布道文、历史、传记和诗歌。反对矫饰的文风,提倡简明的语言,善用修辞手法,民间艺术母题的运用,虚构叙事的手法,对新大陆的预见……形式多样的清教徒写作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和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美国早期小说的分析,通过分析美国早期浪漫主义小说家华盛顿·欧文和库柏的作品,发现虽然他们的作品使美国小说的独立之路初见端倪,但从小说艺术的角度,他们并无改变源于英国的文学传统和书写“美国文学”的意识;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清教思想对美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以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兴起为标志的,美国小说乃至美国文学的独立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超验主义源起于清教加尔文思想,前者是对后者是一种积极的扬弃。

第三章详论了清教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霍桑、麦尔维尔以及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影响。霍桑、麦尔维尔和福克纳在美国文学史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美国本土文学的形成是以爱默生、梭罗的诗歌、霍桑、麦尔维尔的小说为标志的。以霍桑、麦尔维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清教之于人性压迫的反思,对清教传统的关注使得美国文学有了自己的特质。同样,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清教思想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被现代作家继承。我们在研读福克纳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若隐若现于作品主人公幻灭沉浮的命运里的清教思想。

论文最后一个章节从宏观的角度,从个人主义、神话理想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迦南词汇”的形成四个方面阐述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思想和小说流派形成的影响。清教思想和它们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论文最后认为,清教思想已经成为了被美因经典作家所认同并加以继承的美学思想。美国文学出现伊始,清教思想就和它深深交织在一起,清教思想在美国文学的独立之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清教思想的影响使得美国小说开始迈上了本土化的道路。

美国文学和欧洲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通过论述清教思想在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试图找出美国小说实现独立的分水岭,勿庸置疑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尝试。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穷尽,但希望能为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6.期刊论文臧晓虹.ZANG Xiao-hong从《红字》中人和社会的关系看霍桑的反超验主义思想-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在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超验论者认为自立的个人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他们提倡用激进的方式改革社会,并在废奴运动中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而同时代的霍桑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持有完全相反的观念,他反对超验论者所标榜的个人主义和激进的社会改革,提出了渐进式、和平式社会发展观.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婉转而隐晦地表达了他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对超验论者的反驳.

7.学位论文杨靖爱默生与美国教育思想2009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文学家、诗人,也

是大力倡导改革与进步的教育思想家。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个人主义学

说,强调精神的力量远过于物质,相信个人潜能的无限性。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

立志改造社会的有识之士,如阿尔科特、富勒、霍桑、梭罗等—所有这些人,都做

过教师,对当时僵化的教育体制和陈旧的教育方法感到痛心疾首,并坚信社会的进步

与完善必须建立在个人教育和道德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他们积极投身到开启民智的

教育改革洪流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造就了新英格兰地区教育文化繁盛的局面。

与此同时,超验主义教育思想也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爱默生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受到古希腊柏拉图教育思想,以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法

国浪漫主义和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植根于具有

浓厚清教背景的新英格兰土壤之中。此外,他还受到富兰克林实用教育和杰斐逊民众

教育思想的启发。他提出的若干教育理念和主张,如:教育就是唤醒每一个灵魂;人

是内生的,教育就是他的展现;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以及行动将经验转化为思

想等等,不仅有助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的确立,也昭示了以培养创新思维

能力为主旨的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略特校长在哈佛创建

的选修课制度,赫钦斯在耶鲁推广的名著阅读计划,特别是杜威实验学校总结出的一

系列民主教育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爱默生在美国教育思想史上持久而深入的影

响。

@@值得注意的还有与爱默生同时代的教育思想家——“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贺

拉斯·曼。曼主张以整齐划一、高度行政集权的方式推进马萨诸塞州乃至全美的教育

改革,而爱默生则提倡活泼生动、富于创造精神的自我教育。这一场“美国学者”针

对“美国学校”的论争,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教育的本质:自由与体制,个人与社

会,只有有机的融合,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加速促进知识的普及推广和社会民主化

的进程。

@@关键词:爱默生 美国教育思想 超验主义 自我教育 民主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c2857817.html,/Periodical_qsxk200903020.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e9a65093-dc28-46bb-83cb-9e0c0100a658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 ————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当得知某些头面人物想剥夺她的孩子时,她失去了平日的缄默,失声尖叫,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样子,甚至几近疯狂。她被弃于世,所以才会如此激动得决心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她的“世界”。 伴随着孤独的是海斯特随处可见的痛苦。从少女时,与罗杰的婚姻就埋葬了海斯特的青春和欢笑。随后与亚瑟的爱情本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但无奈清教教规森严,上帝给了海斯特短暂的快乐后就给了她更为致命的打击。在绞刑架上,她本可以说出亚瑟的名字,得到更大的宽恕,可是她没有这么做,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也勇敢得保护了自己的爱人,情愿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承担双人份的痛苦,独自面对世人对她的咒骂,鄙夷和践踏。A字将海斯特打入了地狱,甚至阳光一旦遇到她和她的红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罪是书中另一个关键词。是以海斯特的通奸罪为本质,以A字为表现形式,以小珍珠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小说。前两者较容易理解,小珍珠对于海斯特的意义却并非只有女儿那么简单,她是海斯特的罪恶之花。在第八章中,海斯特向总督陈情时说道,珍珠是她的幸福和希望,也是她的磨难,珍珠就是红字。可见,珍珠一面带给海斯特生的希望,一面又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自己的罪过。她就像A字,无论海斯特出现在哪,她总在身旁。在第十九章中,当海斯特取下A字时,珍珠拒绝来到海斯特的身边,而当海斯特重新戴上A字时,珍珠才又回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幕,明显得暗示了珍珠与A字有着很大的共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红字》文学评论作文

Analysis on the heroine Hester’s character in"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which exposes and interprets spiritual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of Puritanism via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Hester successfully.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brave pursuit for true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heroine. Key words: character , rebellion , contradiction , redemption Body: The heroine Hester lived in such a religious background where pilgrims emphasized ration and rejected emotion.It was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that Hester dared to break the marriage tie which was abnormal and unhappy.Therefore,it doomed a tragic ending.As a victim of Puritanism,Hester was still determined to pursue true love and freedom.However,she chose to give in to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her daughter.Although she tried her best to bear the punishment and misfortune on her own, Hester worried that her daughter might repeat her mistake and suffering.Hester decided to endure silently , and meanwhile hoped to get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y doing good things.By this means she expected to attain redemption.Fundamentally, Hester still couldn’t get rid of the religious imprisonment. Bravery and rebell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ster Prynne,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main idea.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he author tries to portray by shaping Hester Prynne's image.The compromise in Hester Prynne's character is another aspect the author tries to deliver.After leaving the colony for many years,Hester Prynne returned,burdening her shame again 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a long time ago! Because"there has been her sins, her grief, and her confession here". Anyway,Hester Prynne’s image is vividly shap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Through he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we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olk’s life and Puritanism belonging to that particular time.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眨眼,一瞬间,时间又过了一天,春天夏焰秋枫,铺陈了冬夜。我们在各自的小路上匆匆行走,一直未曾停留,不经意在某个路口相遇,于是我邂逅了孤独。时间越久,感情也越沉淀,也许,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五千年的岁月悠悠,逝去的是如风往事,有多少人诠释了孤独?又有多少人在轻唱孤独?从初一到初三,我见证了陶渊明的孤独,他一生清廉,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躯毅魄,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闲情。这无疑是孤独的,却也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即使没有人明白他为何孤独,即使没有人与他为伍,他也不在意。“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不正是在用孤独诠释他的人生意义吗?他是在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诠释自己人生的意义;享受孤独,让别人欣赏自己存在的价值。 裸露的暮色,似夜半海棠的嫣红,船帆张开了它硕大的心事,海岸上游移的波光点亮了心中孤独的灯,是谁,在轻唱孤独?乌江岸边,一串串激动人心的语句从她嘴里蹦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情的战火,使她与家人颠沛流离。然而,她从未怯懦。她虽为女子,

却“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她甘受孤独,因为她决意要在孤独中爆发,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让众人看到她存在的价值,她就是一代女词人----李清照。 古人落幕,反观自己,又何尝不孤独?但我明白,现在的孤独是为了将来更强大而蓄势、爆发!我会永不言弃,好好享受孤独,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有更大的飞跃,踏上理想的康庄大道。是啊,孤独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你说呢?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孤独是一种境界,能享受孤独更需要一种勇气。 我,一个慢热,喜欢交朋友怕孤独的17岁的女孩。对于这个“尴尬”的年龄阶段,只有不断的交朋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我害怕孤单,无论做什么事总要有人陪,生活中却总少不了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走路时,我会双手抱臂,那样会觉得是一个拥抱,会温暖。这样的我对身边的朋友或是我认为是我的朋友来说,是性格的古怪,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占有欲太强、太粘人,没有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但我只是害怕孤单,想找一个人真心陪伴我,好朋友不就应该常常在一起吗? 这时,我明白了。得不到便要接受。有人陪伴时,一起快乐的玩,没人陪伴时,还是喜欢抱臂一个人快走,只是少了许伤心。

《红字》人物分析

《红字》人物分析 I.介绍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 和《古宅青苔》(1846),小说《红字》(1850)、《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 和《玉石雕像》(1860)。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7 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统治下的波士顿,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年长丑陋的罗杰·齐灵沃斯丈夫送到波士顿,在和丈夫失散后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诞下一个私生子。这被清教教徒视为大逆不道,认为她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海斯特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并被责罚终生佩戴标志着通奸(Adultery) 的红字。纵使被严厉审问,海斯特也不肯说出她的情人就是受众人尊重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狱后,她带着女儿小珠儿开始了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生活,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海斯特完成了对“罪”的救赎,红字的内涵也从通奸(Adultery) 转变成能干(Able) 和天使(Angle)。 II.主要人物分析 海斯特海斯特 海斯特海斯特是位极其美丽的女性“: 这位少妇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但是让这个人物熠熠发光的绝不仅仅是她美丽的风姿,更是她的性格。海斯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对来自教会和政府的严厉责罚,她不仅不屈服,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定地反抗种种不公待遇,维护爱人的声誉和抚育爱子。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待清教对她的处罚中。 17 世纪的美国,清教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的行为被严格地拘禁在教义之内,对人类天性的追求被视为罪孽。海斯特因触犯了通奸罪而被责罚终身在胸前佩戴代表通奸罪的红字“A”,并饱受欺凌与排挤。其次,海斯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现了她的反叛精神。海斯特的丈夫齐灵沃格只是想要一个“烧着炉火的家”(Hawthorne,2001: 43),而且长期冷落她。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海斯特炽烈而坚定地追求着真爱,给在清教主义统治下冷酷的社会带来一股暖流。第三,海斯特的反叛精神表现在她对待小珠儿的方式上。她把这个被旁人认为是恶灵之子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并给她取名“珠儿”来表示她是“唯一的财富和全部的世界”73; 当得知权贵们要把孩子从她身边夺走,她奋力阻拦“上帝把她给了我,以补偿你们从我手中夺取的一切。她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决不让你们夺走她!”(Hawthorne,2001: 106); 随着小珠儿日渐成长,海斯特把她打扮得愈发可爱动人,并对她珍爱有加独立自主的斗士在海斯特的救赎之路上,独立自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不指望上帝、丈夫和情人,海斯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足以养活她自己和正在茁壮成长的婴孩”55,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一介弱女子,独自面对生活的变故和社会的苛责却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并用一种深刻而冷静的视角来看待一些社会问题,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独立也是海斯特救赎和升华的重要保证。 丁梅斯代尔 丁梅斯代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年轻牧师,把所学的全部知识带到这荒野森林

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目录 摘要-----------------------------------------------------------4 Abstract-------------------------------------------------------5 引文-----------------------------------------------------------6 一、红字的象征意义----------------------------------------------8 (一)通奸(Adultery)---------------------------------------8 (二)孤独(Alone)------------------------------------------9 (三)女斗士(Amazon)---------------------------------------9 (四)艺术(Art)、能干(Able)、天使(Angle)-----------------9 二、人物的象征意义----------------------------------------------11 (一)海斯特的象征意义---------------------------------------11 (二)丁梅斯代尔的象征意义-----------------------------------11 (三)齐灵沃斯的象征意义-------------------------------------11 (四)小珠儿的象征意义---------------------------------------12 (五)贝灵汉总督的象征意义-----------------------------------13 三、场景的象征意义----------------------------------------------14 (一)刑台---------------------------------------------------14 (二)监狱、墓地---------------------------------------------14 (三)小溪---------------------------------------------------14 四、总结--------------------------------------------------------16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2.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3.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4.掌握从秦到清封建社会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 2.归纳和概括秦朝以来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 3.比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与明清时期的不同历史作用,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评价我国古代 的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宗敬祖等,这与早期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2. 分析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体验政治决策的过程及其智慧,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3.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应课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是?这些制度对当时和现在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从秦到清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4、从秦到清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专题划分专题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专题二:大一统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题三: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专题四: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 专题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所需课时一课时 专题一概述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血缘部族色彩,主要包括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教师组织学生成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2857817.html,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作者:李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 摘要: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令人极度心疼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的是流水般的命运。家庭的不幸使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离开家庭的束缚后则是爱情与现实物质对她的折磨,故而她的一生都呈现着厚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萧红;爱情;命运;悲剧 一、初生 萧红在童年时期的乳名叫荣华,实际生活却正好相反,总得来说就是一片愁云。家境不错不用愁吃穿却不快乐,生了个悭吝到极致的父亲,家里也只有祖父肯疼惜她。记忆里童年总是充满心酸,只有祖父在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将小女儿的天性释放出来,在那个笑呵呵的慈祥老头走后,对他自己而言是解脱,对萧红就是失去了童年。但萧红天性的乐观的也是坚强的,生来就有作为作家的敏锐与观察力。《生死场》中清新刚健的场景描写与童年细致的观察分不开关系,“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阴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这是一幅夏日正午的田园景象,清新而质朴。 二、青杏 长大之后面临的是被封建家长逼婚,于是她毅然出逃,选择在北平追寻学生梦。那段时日萧红孤身一人在新的城市中挣扎着,饱受折磨。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视觉的冲击更让人心酸,大雪翻飞的寒夜里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家热气腾腾的饭菜,她只能晃着空荡荡的口袋,带着喧嚣与抗议的胃悄悄走开。那一刻现实就是胃由于饥饿真实的抽搐感,在家里无情抛弃她时,她就只剩孤独,然而孤独还是高贵的。当遇着汪恩甲,那高贵就完全被完全腐蚀掉了。汪恩甲是个懦弱的骗子,萧红已经决定向封建婚姻妥协了,但汪家却不接受她了,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残害了她。但他也只是萧红悲剧命运里众多伤疤的一处,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现实拖垮。在他走后萧红便被变相软禁在东兴旅馆的阁楼上,没了任何自由。那是真正的寂寞,从高贵的孤独掉落到残忍的寂寞。孤独是高贵的,但寂寞会发慌,会改变甚至毁灭一个人,从那以后寂寞便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寂寞与境地给她留足了时间与空间去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她的才情。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吃青杏的季节,今年这个时候,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正是萧红对于自己现状的真实描述。 三、萧军 萧红遇着萧军,不知是对还是错。见着萧军时,她正大着肚子,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相爱了,她将爱情视为所有,她自己说爱情之于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但对女子却是

感悟孤独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学习对应课程标准 《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总目标:(P027) 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1-2)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3)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1-7) 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1-8) 2.阶段目标(十至十二年级)(P029) 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情,并能针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在课外有选择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2-1) 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根据需要写常用的应用文。有写作的热情,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2-2)能尊重他人的发言,及时把握他人的要点;……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2-3)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爱好,有独立的人格意识。(2-4)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味自己的孤独体验,能够用片段文字比较准确地描写自己“孤独”时的情状。 2.了解鲁迅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3.能够依据鲁迅小说的人物特征,综合分析其情感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掌握“知人论文”的赏析技巧。 4.能够辩证地评价人生历程的“孤独”体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作为平民的鲁迅,在品味鲁迅的“孤独痛苦”过程中,掌握“知人论世”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 认识作为作家的鲁迅,在研究鲁迅小说人物的“孤独”特点和刻画技巧过程中,掌握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认同鲁迅的人格魅力,增强民族使命感。 3.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孤独”的美学价值,认同文学创作的“孤独美”。 4.感悟“孤独”在人生历程中的特殊意义,养成乐观、豁达、坚毅的人格品质。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word版本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例文600字左右 心怀孤独,它可以使你平心静气。心怀孤独,它可以让你品味最初的苦,回报的却是最后的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眨眼,一瞬间,时间又过了一天,春天夏焰秋枫,铺陈了冬夜。我们在各自的小路上匆匆行走,一直未曾停留,不经意在某个路口相遇,于是我邂逅了孤独。时间越久,感情也越沉淀,也许,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五千年的岁月悠悠,逝去的是如风往事,有多少人诠释了孤独?又有多少人在轻唱孤独?从初一到初三,我见证了陶渊明的孤独,他一生清廉,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躯毅魄,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闲情。这无疑是孤独的,却也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即使没有人明白他为何孤独,即使没有人与他为伍,他也不在意。“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不正是在用孤独诠释他的人生意义吗?他是在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诠释自己人生的意义;享受孤独,让别人欣赏自己存在的价值。 裸露的暮色,似夜半海棠的嫣红,船帆张开了它硕大的心事,海岸上游移的波光点亮了心中孤独的灯,是谁,在轻唱孤独?乌江岸边,一串串激动人心的语句从她嘴里蹦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情的战火,使她与家人颠沛流离。然而,她从未怯懦。她虽为女子,却“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她甘受孤独,因为她决意要在孤独中爆发,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让众人看到她存在的价值,她就是一代女词人——李清照。 古人落幕,反观自己,又何尝不孤独?但我明白,现在的孤独是为了将来更强大而蓄势、爆发!我会永不言弃,好好享受孤独,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有更大的飞跃,踏上理想的康庄大道。是啊,孤独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你说呢? 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赏析美国电影红字

Appreciation of "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n 17th century Puritan under colonial rule of New England as the background, drawing on the year in Boston a love tragedy. Key words:Family background、Writing background、Symbolism Hawthorne was born in 1804 in new England a buckeen family. Christian Puritan family. Afte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e with his mother moved to Salem public, Salem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and fierce sectarian strife and Hawthorne's a religious traditions are of Hawthorne's thought and his later works produced great impact. He has been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his childhood, and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he served in the customs, and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French utopian socialism, and he formul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topian socialist scheme on the Brook farm.. Hawthorne at the time of the American social moral on funeral and bourgeois hypocrisy dissatisfaction, but he did not want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unreasonable social system, only to seek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morality, preached God, advocate of moral self perfection. Almost all of Hawthorne's works were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new North American colony of England.. In his works clearly reflects the Hawthorne's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on the one hand, he was deeply the influence of Calvinism, believe that the "original sin", on the other hand, he deeply experience to Calvinism fanaticism, bossy and hypocrisy; on the one hand he accepted Emerson's philosophical view, I believe there is a mysterious force in the social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he Calvinist concepts of good and evil, a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standard, explore the inherent "evil" that "evil" is at the root of social problems. Symbolism is an artistic technique in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specific things and images to reveal the concept or meaning of abstract, and thus to induce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 "Sananier Hawthorne is good at using the symbolic things to reveal the specific things behind the deep meaning of",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modern literature of symbolism. In the novel "the scarl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