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3.问:您觉得改革开放之后,您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说有什么和改革以前有些不同了的?

答:不同吧,最大的不同就是老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再也不用忍冻挨饿了,而且现在的商品不仅数量多了,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了,想买什么,在超市里随便逛一圈就能找到,十分方便!总之吧,不管怎样,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

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问:您对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之路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您希望未来的祖国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答:未来吧,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希望,国家以后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手上能够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

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采访结束了,我也收获了我需要的历史记忆,在这次采访中,我要感谢我的外公,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他让我明白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体会到老一辈的领导人的睿智和杰出的判断力!我也会更加热爱历史,关注历史,了解历史,谢谢!

机械151班张鹏 2015.12.30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xx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有什么好东西,也

近代史口述史

《近代史口述史—改革开放40周年》 1.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甲:那时候农村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九几年的时候吧,诸如“责任包干、分田到户”之类的说法就在农村传得沸沸扬扬,虽然也不怎么理解改革开放的真实含义,但从生产队的广播里也就知道这个关乎民生大计的信息了。什么都是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干农活,挣工分,吃大食堂。 乙:当时从课本里了解到改革开放,知道恢复了高考,而且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于是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当时的中专甚至比本科还要“吃香”。所以我就选择了师范方向。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2.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或者在您看来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 放?) 甲:改革就是为了改变现有的社会体制,作为老百姓来说就是让我们生活的方式更好!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呀,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更好,如果不改革,我们就这些物质享受和精神文明这些享受就没有那么优越了。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名族。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3.简单说一下您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或对改革开放有哪些评价? 甲:改革的开放对老百姓来说,家里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去享受一些生活,比如说购买衣服,购买私家车呀,家电呀!如果不去改革,老百姓也许会享受不到这么多的物质生活,对于国家来说吧,就是国防能力强大,科技进步,国家地位优越,电子科技信息的大力发展。 乙: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国家复兴,而国家复兴的前提必定少不了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恢复了文革时期废除的高考,可以继续为国家输送良好的人才基础。

口述史策划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课堂教 学之外,开展“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如下: 一、开展“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 1.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材对这 种变化只能做出粗线条的宏观式描述,而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对1990年代以 前的中国缺少直观感受,很难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开 展“口述家史”活动,正是希望大学生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通过对自己家人的采访,从 建国以来自身家庭的变迁情况,以小见大地去认识中国社会的变迁。开展“口述家史”实践 教学活动,也可加强学生的家庭观念,更加懂得对父母感恩。 二、“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 2.第1、2周,任课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口述家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第3、4周,学生完成采访提纲,交任课教师阅读。 4.第5周,任课教师将采访提纲的评阅意见反馈给学生。 5. 第6-9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采访提纲,采访家人,并做好相关活动资料(包括 视频、音频、照片和笔录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6. 第10-11周,学生完成“口述家史”活动的最终成果(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字报 告),并将其提交给任课教师。 7. 第12-14周,任课教师认真审阅学生提交的最终成果,评出优秀成果若干,并给部分 成果提供当众展示的机会。 8. 第15-16周或下学期初,组织部分优秀成果参加年级实践教学活动优秀成果评比。 三、“口述家史”实践教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9. 采访提纲一律手写在统一制式的表格上,交任课教师评阅,任课教师评阅后,将“采 访提纲”返还给学生后,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待上交最终成果时将其一并上 交。 10. 最终成果如是文字记录,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打印在a4纸上。 11. 其他未尽事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随时咨询任课教师。 概论课程组 2014年2月 1篇二: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策划书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活动背景: 为了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复兴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勿忘国耻,振 兴中华,爱我中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部特地开展以爱国、爱校为主导的活动,希望 能激励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感情,为学校和祖国争光;培养 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组织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爱校观念。大力发扬以爱国、 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破坏学校秩序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活动主题:以史 为鉴勿忘国耻 活动对象:护理学院2014级全体同学 活动地点:2号教学楼 活动时间:(12月8日——12月10日) 前期宣传:12月8日——12月9日 活动时间:12月10日

口述史_为何与何为

口述史:为何与何为* 王宇英 [摘要]口述历史有助于普通民众书写历史,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及叙说方式的特质,中国当代口述历史抢救和创造了鲜活史料,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当代口述历史还尚未成熟,口述史理论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理论与实践常处于脱节,中国当下许多冠以口述历史的实践成果只能算是访谈,它们只是提供和积累了一些口述史料,而口述历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存留历史或澄清历史事实,在尽可能地保证可信度的前提下,展示出历史叙述的多元性。 [关键词]口述历史口述理论口述实践 [作者]王宇英(1977— ),女,北京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述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它有助于普通民众书写历史,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及叙说方式的特质,它所主要运用的访谈手段回归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同时也赋予了历史以鲜活的人的气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在很多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涌现出一些有分量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口述历史尚未成熟,人们对口述历史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的整体反思,结合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口述历史的本质与方向问题,对口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和实践口述历史、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等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进而探索较为规范的口述史操作路径,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口述历史的关注与讨论。 一、中国当代口述史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口述史研究和实践横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人类学、体育学、医学等学科,口述对象极其丰富,涵盖了各行各业,其实践和理论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口述历史的图书出版物,这也是目前成果最为丰富的口述史实践成果。主要包括:重 *本文是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号10YJC770091。

书名长安之路一个南方小镇的口述历史(改革开放的南

书名:长安之路:一个南方小镇的口述历史(改革开放的南方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缩影,小城镇建设探索者的亲历故事) ISBN:978-7-300-22765-8 作者:黄晓丽胡百精 定价:88.00 开本:16开 尺寸:170*240 字数:400千 装帧:平装四色 版次:2016年4月第一版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图法分类:D619·655 上架建议:中国政治·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口述史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的南方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小城镇建设探索者的亲历故事 ?历时3年,52名访谈者,200小时录音 内容简介: 长安,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 32 个镇之一。 长安,千年古镇,活力之城,文化名镇。改革开放前,这里贫穷落后,现在每年生产总值过百亿,直至今日超过400亿,工业总产值高达1300多亿,是“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3名、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乡镇、

广东省红旗基层党组织,曾获国家级荣誉60多项、省级荣誉60多项。 《长安之路:一个南方小镇的口述历史》以长安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走访长安镇近百名不同领域的人士,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长安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而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 此书历时3年完成,访谈录音超过200小时,内含52名访谈对象口述内容、近百幅老照片,其中不乏改革开放及其得失进退的宏大叙事,但更多的却是普通长安人精微琐细的生活图景。这些访谈对象中,既有在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既有本土企业家,也有外商代表;既有年老长者,也有年轻后辈;既有当地干部群众,也有外来务工者。正是这些长安人,用勇气、智慧、胸襟、才干,书写着自己和小镇的历史,书写着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奇迹。 作者简介: 黄晓丽,现任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宣传文体局局长、长安镇文联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全国“群文之星”、“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个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曾应邀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东省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培训班授课。 胡百精,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公共传播,近年重点关注领域为公共传播与社会认同、新媒体与危机传播等。主要著作有《危机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学》、“危机管理研究年度系列报告”等。曾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目录: 第一部分觉醒与崛起 计划经济 亡命香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2907212.html,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作者:张瑜郭宇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11期 2012年5月11—14日,适值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太原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史学会、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内外的学者120余人参会,提交论文97篇。大会在开闭幕式的主题发言环节中,特邀田居俭、宋德金等20位中国社会史学界老中青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自由发言,精彩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思考,激发了大家在分组讨论的热情,创新了社会史年会的办会形式。 一、围绕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与创新 会议最大的热点是对三十年中国社会史成就的反思。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成果显著,有目共睹。但仍存在缺乏理论创新的缺陷,加强理论建设成为社会史发展的当务之急。首要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年鉴学派的关系。田居俭认为,社会史研究者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应借鉴年鉴学派的治史经验,坚持为我所用。夏明方提倡要重读马克思理论经典,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针对学者提出的中国社会史依赖年鉴学派理论的观点,安介生提出疑问:中国学术界是否需要年鉴学派的引领和我们是否真的读懂年鉴学派?他认为,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资料,所有的问题会在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受学界诟病最多的“碎片化”问题再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李金铮提倡用整体史观的方法对待历史研究,碎片化的存在与学者的学术素养有关,真正的学术研究基本不存在碎片化。钱杭认为“碎片”是宝贵的,不等同于“碎片化”。学者们一致认同“碎片化”是社会史研究深化的表现,社会史是研究普通民众的一切历史,研究者要站在整体史的角度,把这方方面面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 张佩国、刘平、黄国信围绕历史人类学的对话则反映了学界对于社会史是否做到跨学科的不同声音。张佩国认为历史人类学是跨学科整合之后新的知识形态,对研究历史是很有作用的。刘平认为作为史学三大坐标之一的历史人类学,其化解史学危机的作用只停留在表面。黄国信提倡应掌握其他学科的学科脉络,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迎接来自文化史、环境史、生态史和人类学的挑战,实现新的综合。 会议期间,围绕宗族问题的讨论显示了社会史研究极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杜靖和钱杭就能不能把五服作为判定家族与宗族范围的依据展开了讨论。杜靖以山东闵村的人类学研究为基础,提出“喷泉社会”和“九族连环”理论,认为本村与村外的五服群体通过婚姻形成“五服-姻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1978-2013 ——老李的口述史[第一部分口述正文] 大别山尾南缘的这座小镇,多山多河多雨水,它所隶属的县城,衔接着鄂皖赣三省,是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这里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三角重要节点,也是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环鄱阳湖城市经济区的结合部。西山挪步园云雾缭绕,幽静清新,实属避暑胜地;蔡山晋梅花开二度,老而弥香;四祖寺、五祖寺、妙乐寺,寺寺通灵;龙感湖、太白湖、乱石塔,熠熠生辉。 老李生于1960年,从小成绩优异,特别是数学成绩很好,出生的时候正好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当时全国都在闹饥荒,老李家里是农民,在那个年代,农民的身份还是很“高贵”的,但毕竟生活条件太差,从小营养不良,知道上学前,都比同龄的的孩子显得瘦小,但他成绩很好,初中上完后,考到县里的高中念书,当时学杂费一共是2.5元每学期,搁到现在,真心算不得贵,可是,当时老李的家里真是穷的叮当响,唯一的“财富”就是家里养了六个月大的猪,这个时候,老李的父亲决定把猪给卖了,供他读书,老李的父亲是个农民,应该是家里世代都是农民出身,没读过书,建国初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来后继续当农民。但老李的父亲却很支持儿子读书,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至少不能饿肚子。恰好做出这个决定时,隔壁的大婶劝他,大致意思是,学费够了,生活费怎么办,总不能让孩子饿着肚子上学吧!这时候,老李的父亲陷入了思考,或许用焦虑更为贴切。当晚,老李的父亲做了决定,把猪给卖掉,家里能供他能念多久就读多久,多读点书总归是好事情。老李对我说:当时他父亲做这个决定之前他就已经打定好辍学的主意了,可是父亲在做那个决定的时候,那份坚持给了他信心,他感觉,父亲说的对。就这样,家里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在一年半后,老李离开了学校。从此他的校园学习生涯就此结束。 转眼到了十八岁,那一年正好是1978年,老李准备入伍参军,当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都不错,老李很幸运的入伍,当时在部队里,老李认识了很多战友,有好多还是老乡,哥几个关系自然是相当的好,老李在部队的表现也不错,他自己当时是想转正成为一名士官的,可是当时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