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语文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语文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语文版1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小说的主要情节。

2.感受语言魅力,体味传神描写;提高欣赏水平,培养赏析能力。

3.揣摩人物复杂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小说深刻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个性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字朴素精练;细节生动传神,结构精巧;寓意深刻。非常适合学生揣摩品味,学习借鉴。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仅需给以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示范。精心设计“说故事、赏细节、析形象、论主旨、谈感悟”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初步学会品读和赏析小说的一些方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一起感受其跌宕起伏的情节。

二、作家简介(用投影)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

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走近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本课任务:

说故事、赏细节、析人物、论主旨、谈感悟。

2、说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以“葫芦”为线索,讲了清兵卫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弃葫芦的故事。

3、赏细节

①请仔细再读课文,圈画出你认为精彩传神的字词句段。

②从中选出一处你认为最精彩最有所感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指导:

朗读指导: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进入角色。比如,读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文字,语气应轻缓,并带点感叹;读他“买葫芦”,语气应急促,读出兴奋、激动、急切;读“父亲”要读出暴躁、专制与对儿子的不满;读“老师”应读出武断与威权……

品读指导:

抓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谈语言准确、凝练、生动;抓细节描写(人物语言、肖像、神态、心理)谈人物个性;抓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谈表达效果。

教师示范:第2段用“切、淘、装、泡、擦”等动词,写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老头儿的秃头当做葫芦的细节及“这葫芦真好”的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③学生思考、交流、品读、评价。

④小结:

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4、析人物

你喜欢清兵卫吗?为什么?

明确:痴迷葫芦有非凡的艺术天赋独到的审美力个性独立

5、论主旨

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明确:家长、老师粗暴干涉、扼杀;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6、谈感悟

齐读最后两段,思考: 你赞同清兵卫的做法吗?生活中你的父母也可能干涉你的兴趣爱好,你会怎样做?

四、比较阅读:《伤仲永》《风筝》

思考:这三个故事中的家长对待孩子的个性才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本文中的家长扼杀了孩子的爱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伤仲永》一文中的家长看似“尊重”孩子的个性,却贪图眼前利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同样毁灭了孩子的天才;《风筝》中的“我”以封建家长自居,也同样粗暴地干涉小弟的爱好,摧毁了他的“风筝梦”。

五、归纳小结

小说通过写少年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对葫芦有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但是这种天性却被老师和家长扼杀了的故事,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并精心设计一两处细节描写。

七、板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情节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弃葫芦

人物清兵卫痴迷葫芦有非凡的艺术天赋个性独立

主旨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料超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三、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 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 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 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 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 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 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 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 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 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 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 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 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口口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 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 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 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 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于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知识目标●教学目标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清兵卫与葫芦

8、清兵卫与葫芦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难点: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检查(注音) 1、生字: 茶卤(chá lǔ)葫芦籽(hú lu zǐ)呵斥(hē chì) 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 shuǐ) 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 干涉(gānshè) 2、多音字: 没收(mòshōu) 没有(méiyǒu) 便宜(piányi) 方便(fāngbiàn) 人参(rénshēn) 参考(cānkǎo) 参差不齐(cēncībùqí) 朝鲜(cháoxiǎn) 朝气(zhāoqì) 3、词语: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异常:不同寻常。 郑重:严肃认真。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联聪明。 薪水:工资。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作者简介: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开端发现葫芦 发展教员没收 高潮砸碎葫芦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四、问题讨论: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 (2)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范进中举 本期第37 38课时教学目的: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明确: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教学设计案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初三授课教师课题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点重难点分析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与手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导入导学二、积土成山①生字:1. 丰富的字词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

河大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1.秋夜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三、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四、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五、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敬业与乐业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与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 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学法指导】 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 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 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 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 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 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 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 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 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 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 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 外娇艳多姿!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 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清兵卫与葫芦 阅读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九年级语文清兵卫与葫芦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没收()没有()便宜()方便()人参() 参考()参差不齐()朝鲜()朝气()提示: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mòméi pián biàn shēn cāncēn cháo zhāo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他永远不卷地看着,看过之后,很正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答案:卷—倦,正—郑。 3.《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国籍是__________。1904年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7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__________。1937年完成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他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派__________。 提示:文学常识要熟记。 答案:志贺直哉日本《菜花与少女》《和解》《暗夜行路》“白桦”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古董薪水珊栏 B.锤子嘀咕接洽机械 C.哺育玷污热衷埋怨 D.包庇畸形寄托喘气 提示:A项“珊栏”应写成“栅栏”。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C.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D.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提示:A项“聪明能干”修饰“手”不妥。B项把“死难者”换成“遇难者”。C项在“他”后面加个逗号。 答案:D 3.作者运用哪些材料表现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 答案:作者先后运用以下材料表现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清兵卫对葫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清兵卫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教员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板书)

8*《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 志贺直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小说的主要情节。 2.感受语言魅力,体味传神的描写。 3.揣摩人物复杂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小说深刻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个性健康发展。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一起感受其跌宕起伏的情节。 二、作家简介(用投影)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课前预习 1、说字解词 茶卤(chálǔ)葫芦籽(húluzǐ)呵斥(hēchì)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shuǐ)隐瞒(yǐnmán)嘀咕(dígu)干涉(gānshè)熠熠(yì)秃(tū) 2小说以“葫芦”为线索,勾勒全文情节的基本构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端爱好葫芦 发展买到好葫芦 高潮砸碎葫芦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3、赏细节 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②从中选出一处你认为最精彩最有所感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指导: 朗读指导: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进入角色。 比如,读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文字,语气应轻缓,并带点感叹;读他“买葫芦”,语气应急促,读出兴奋、激动、急切;读“父亲”要读出暴躁、专制与对儿子的不满;读“老师”应读出武断与威权…… 教师示范:第2段用“切、淘、装、泡、擦”等动词,写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老头儿的秃头当做葫芦的细节及“这葫芦真好”的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③学生思考、交流、品读、评价。 ④小结: 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4、分析人物 你喜欢清兵卫吗?为什么? 明确:痴迷葫芦有非凡的艺术天赋独到的审美力,个性独立 5、论主旨 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明确:家长、老师粗暴干涉、扼杀;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6、谈感悟 齐读最后两段,思考: 你赞同清兵卫的做法吗?生活中你的父母也可能干涉你的兴趣爱好,你会怎样做? 四、比较阅读:《伤仲永》《风筝》 思考:这三个故事中的家长对待孩子的个性才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本文中的家长扼杀了孩子的爱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伤仲永》一文中的家长看似“尊重”孩子的个性,却贪图眼前利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同样毁灭了孩子的天才;《风筝》中的“我”以封建家长自居,也同样粗暴地干涉小弟的爱好,摧毁了他的“风筝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