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部分)

2014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部分)
2014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部分)

学校心理学(中等学校部分)

一、单项选择

1.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 学生主体原则 B 发展性原则 C 理论性原则 D 操作性原则

答案B 发展性原则 P6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A动机 B态度体验 C需要 D意志行动

答案 B 态度体验 p31

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个阶段。()A四 B六 C七 D八

答案 D 八 p49

4.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和动作的分化。()A知觉 B想象 C感觉 D思维

答案 C 感觉 p64

5.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5)具体逻辑思维(6)抽象思维

A (1)(2)(4)

B (3)(5)(6)

C (2)(4)(6)

D (1)(2)(3)(4)(5)

答案 D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5)具体逻辑思维 p65

6.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是()A 0——2岁 B 2——7岁 C 7——12岁 D 11——15岁

答案 A 0——2岁 p64

9.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是()A 0——2岁 B 2——7岁 C 7——12岁 D 11——15岁

答案 D 11——15岁 p66

10.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无须遵循的原则是()A 客观性原则 B 发展性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 系统性原则

答案 D系统性原则 p6

11.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具有的特点是()A 假设——演绎思维 B 抽象思维 C 系统思维 D 多维思维

答案 D 多维思维 p66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A 口腔期 B 肛门期 C 性器期 D 潜伏期

答案 D 潜伏期 p73

13. 初中学生也可以成为少年期学生,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年龄大都在()

A 11、12岁到15、16岁

B 11、12岁到13、14岁

C 13、14岁到15、16岁

D 10、11到13、14岁

答案:B 11、12岁到13、14岁 P83

14.入青春期的学生,平均每年身高增长()

A 5——7厘米

B 7——10厘米

C 7——9厘米

D 9——11厘米

答案: B 7——10厘米 P83

15.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体重每年增长()

A 2——3千克

B 3——5千克

C 3——3.5千克

D 2——4千克

答案:C 3——3.5千克 P83

16. 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

A 初中期

B 初中一年级

C 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答案:C 初中二年级 p85

17.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A 11、12——13、14岁

B 13、14——15、16岁

C 14、15——17、18岁

D 15、16——17、18岁

答案: C 14、15——17、18岁 P93

18.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表现强烈,但不稳定的学生是()

A 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青年中期

D 成年初期

答案:B 青年初期 P96

19.广义的学习是指,获得个人行为经验的过程,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

A 操作

B 实践

C 强化

D 练习

答案:D 练习 P104

20.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行为的消退

D 普雷马克原理

答案: C 行为的消退 P113

21.以下提出信息加工理论的是()

A 布鲁纳

B 斯金纳

C 奥苏伯尔

D 加涅

答案:D 加涅 P128

22. 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存内驱力

答案:B 自我提高内驱力 P137

23. 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的是()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存内驱力

答案:C 附属内驱力 P137

24. 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未来的前途、职业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是()

A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B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C 内在动机

D 外在动机

答案:A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P138

25. 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是()

A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B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C 内在动机

D 外在动机

答案:B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P138

26. 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的是()

A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B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C 内在动机

D 外在动机

答案:C 内在动机 P139

28. 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因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心理学家把一个学生具有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称为()

A 内在动机

B 外在动机

C 主导性动机

D 辅助性动机

答案:C 主导性动机 P140

29. 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积极性的任务成功概率是在()。

A 30%

B 50%

C 70%

D 80%

答案:B 50% P146

30. “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的是指()

A 强化

B 迁移

C 顺应

D 同化

答案: B 迁移 P147

31.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

A 制订计划

B 选择方法

C 执行计划

D 自我监控

答案:D 自我监控 P163

32.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叫做()

A直观教学B客观教学C主观教学D理性教学

答案:A直观教学P172

33.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模型B幻灯C电影D教学性的参观

答案:D教学性的参观P172

34.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这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答案:B道德情感P200

35.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属于皮亚杰道德发展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答案:A自我中心阶段P202

37.品德由他律阶段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标志是同伴间出现()

A敌对关系B朋友关系C同盟关系D可逆关系

答案:D可逆关系P202

39.中高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高中一年级B初中一年级C初中二年级D初中三年级

答案:C初中二年级P209

43.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是()

A群体B非正式群体C班集体D学生会

答案:B非正式群体(P245)

44.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因其目标的差异性形成两个类型的群体。若把它的目标纳入正式群体目标之内,使两者目标一直,就会减少整体的()

A差距B改造C内耗D偏见

45.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A社会惰化B社会活动C社会氛围D社会助长

答案:D社会助长(P256)

46.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称为()

A社会惰化B社会活动C社会氛围D社会助长

答案:A社会惰化(P257)

47.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心理现象是()

A服从心理B从众心理C扭曲心理D权威心理

48.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被称为()

A服从心理B从众心理C去社会化D去个性化

答案:D去个性化(P261)

51.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咨询每次的时间应控制的分钟数是()

A30-40 B45-50 C50-60 D60-80

答案:B45-50 (P293)

52.校班集体的目标特征是()

A集体主义B令行禁止C彼此相悦相容D定向统一

答案:D定向统一(P240)

54.师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A 学习过程

B 学习方法

C 学习结果

D 学习策略

答案:C学习结果p305

55.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

A教师的期待 B教师的认知 C教师的威信 D教师的效能感

答案: C教师的威信(p316)

56.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称为() A教育机智 B教师认知 C教师威信 D教师的效能感

答案: A教育机智(p316)

57.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

A.教师的效能感 B师生互动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罗杰斯效应

答案: C罗森塔尔效应(p311)

58.人对行为或事件的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是()

A 逻辑

B 论述

C 归因

D 思维

答案:C 归因p310

60.教师职业最本质的特征是()

A 为人师表

B 知识教学

C 能力培养

D 教书育人

答案:D 教书育人p301

61.在学生观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和()起着重要作用。

A 教育学知识

B 哲学知识

C 心理学知识

D 管理学知识

答案:C 心理学知识p307

二、多项选择题

1.选题的标准()A 价值性 B科学性 C明确性 D可行性

答案 ABCD A 价值性 B科学性 C明确性 D可行性 p6

2.注意的功能()A 选择功能 B 维持功能 C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D 提醒功能

答案 ABC A 选择功能 B 维持功能 C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p15

4.注意的种类()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注意转移

答案 ABC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p16

5.注意的品质()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答案 ABCD A 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p17 6.外部感觉主要包括()A 视觉 B 听觉 C 运动觉 D 味觉

答案ABCD A 视觉 B 听觉 C 运动觉 D 味觉 p17

7.内部感觉包括()A 机体觉 B 平衡觉 C 运动觉 D 味觉

答案ABC A 机体觉 B 平衡觉 C 运动觉 p17

8.表象具有的特性()A 形象性 B 概括性 C 可操作性 D 想象性

答案ABC A 形象性 B 概括性 C 可操作性 p20

9.根据加工信息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A 形象记忆 B 动作记忆 C 抽象记忆 D 情绪记忆 p20

答案 ABCD A 形象记忆 B 动作记忆 C 抽象记忆 D 情绪记忆

10.有目的的识记的形式()A 机械识记 B 意义识记 C 程序性记忆 D 陈述性记忆

答案 AB A 机械识记 B 意义识记 p21

11.想象的特征()A 形象性 B 新颖性 C 独特性 D 新异性

答案AB A 形象性 B 新颖性 p23

12.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将思维分为()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D 发散思维

答案ABC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p23

15.需要有()的特性()A 动力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动机性

答案ABC A 动力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p27

17.根据需要所致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需要分为()和精神需要。()A 生理需要 B 社会需要 C 精神需要 D 物质需要

答案CD C 精神需要 D 物质需要 p28

18.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非主导动机

D 主导动机

答案CD C 非主导动机 D 主导动机 p30

20.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A 理智感 B 道德感 C 美感 D 乐感

答案ABC A 理智感 B 道德感 C 美感 p32

21.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计算能力

答案ABC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p33

22.从形式上看,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ABCD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p31

23.人格的特征具有()等特征。()

A 整体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D 差异性

答案ABC A 整体性 B 独特性 C 稳定性 p37

25.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自我中心 D 静止性 p64

答案ABCD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自我中心 D 静止性

26.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A 内化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答案BC B 同化C 顺应 p62

28.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

A 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B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C 是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D 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答案:A 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B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P83

C 是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9.初中阶段情感发展的特点是()

A 易感性

B 冲动性

C 两极性

D 丰富性

答案:A 易感性 B 冲动性 C 两极性 P87

30.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

A 年龄特征

B 性别差异

C 城乡差异

D 地域差异

答案:A 年龄特征 B 性别差异 C 城乡差异 P90

31.观察学习是由以下哪几个阶段组成的()

A 注意

B 保持

C 运动再现

D 动机

答案:A 注意 B 保持 C 运动再现 D 动机 P 117

33.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快速高效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 分层推进

B 小步子原则

C 逐步分化

D 综合贯通

答案:C 逐步分化 D 综合贯通 P127

34. 构成动机的基本因素是()

A 需要

B 内驱力

C 诱因

D 欲望

答案:A 需要 B 内驱力 C 诱因 P135

35.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存内驱力

答案: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P136

37.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进行的划分的是()

A 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B 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C 内在动机

D 外在动机

答案:C 内在动机 D 外在动机 P139

38.学习动机的理论有()

A 强化动机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自我效能感理论

D 归因理论

答案:A 强化动机理论 B 需要层次理论 C 自我效能感理论 D 归因理论 P140

39.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迁移分为()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答案:A 正迁移 B 负迁移 P148

42.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一般迁移 D特殊迁移

答案:C 一般迁移 D特殊迁移 P148

43.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

A 基本策略

B 支持策略

C 认知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A 基本策略 B 支持策略 P158

45.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包括()

A 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B 积极学习策略

C 辅助性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A 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B 积极学习策略 C 辅助性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P159

46.认知策略主要包括()

A 复述策略

B 精制策略

C 组织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A 复述策略 B 精制策略 C 组织策略 P160

47.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三种成分组成,即()

A 元认知知识

B 元认知体验

C 元认知监控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A 元认知知识 B 元认知体验 C 元认知监控 P162

49.简述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

A 知识的学习

B 动作技能的学习

C 智慧技能的学习

D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答案:A 知识的学习 B 动作技能的学习 C 智慧技能的学习 D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P105

50.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

A知识的理解B知识的保存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应用

答案:A知识的理解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应用P169

52.直观教学有()。

A图像直观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

答案: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P172

55.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是()

A运动的新颖性B动作的连续性C动作的协调性D动作的完善性

答案:B动作的连续性C动作的协调性D动作的完善性P186

57.智力技能的特征是:()

A直观性B观念性C内潜性D简缩性

答案:B观念性C内潜性D简缩性P191

5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答案: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P199

59.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答案: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P202

60.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几个水平。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中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

答案: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P203

61.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

A抽象的道德情感B直觉的道德情感C形象性的道德情感D理性的道德情感

答案:B直觉的道德情感C形象性的道德情感D理性的道德情感P216

64.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包括()

A从他律到自律B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C从结果到动机D从片面到全面

答案:A从他律到自律B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C从结果到动机D从片面到全面P212 65.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

A醒悟阶段B转变阶段C反复阶段D稳定阶段

答案:A醒悟阶段B转变阶段C反复阶段D稳定阶段P228

66.学校当中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有()

A开展心理咨询工作B开设心理辅导课程C建立学生心理档案D开展心理训练

答案:A开展心理咨询工作B开设心理辅导课程C建立学生心理档案D开展心理训练(P290)

68.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沟通技术有()

A接受B反应C支持D提问

答案:A接受B反应C支持D提问(P294)

69.学校中班集体的特征有()

A目标特征B价值特征C行动特征D情感特征

答案:A目标特征B价值特征C行动特征D情感特征(P240)

70.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

A过度手淫B迷恋黄色书刊C早恋D不当性游戏

答案:A过度手淫B迷恋黄色书刊C早恋D不当性游戏(P281)

71.学校中的群体多种多样,有大有小,群体应该具有的特征有:()

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一定的组织机构

答案:A共同的目标B共同的情感C共同的价值规范D一定的组织机构(P236)73.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含:()

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

答案:A教育功能B归属功能C认同功能D支持功能(P238)

74.学校中班集体的类型有:()

A简单聚合型B初具雏形型C学习小组型D理想成熟型

答案:A简单聚合型B初具雏形型D理想成熟型(P241)

75.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

A奖励B信息沟通C性格特征D文化背景

答案:A奖励B信息沟通C性格特征D文化背景(P265)

76.中小学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大致分为()

A 德育问题

B 学习问题

C 品行问题

D 人格问题

答案:C 品行问题 D 人格问题p 307—308

77.教师的威信主要来自()

A 自然权利

B 职能职责

C 人格影响

D 渊博知识

答案:A 自然权利 C 人格影响p316

78.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

A 教师的专业知识

B 教学监控能力

C 教育艺术能力

D 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答案:A 教师的专业知识 B 教学监控能力 D 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p321—322

80.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

A 心理健康

B 教育机智

C 教育能力

D 人格特征

答案:B 教育机智 C 教育能力 D 人格特征p319

三、判断题

1.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p1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不包括家庭

教育。(×) p1

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p5

4.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p9

5.教师威信是在长期与学生平等交往中形成的。()

答案:对。P318

8.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直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p15

9.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p15

11.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p16 12.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p16

17.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p17

18.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p17 19.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p19

2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出的认知加工过程。(√)p20

23.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p21 25.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一般是指1分钟以内的记忆。(×)p21

26.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p22

28.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p23

30.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地想象。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p23

32.黏合就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得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p25

33.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p27

36.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p33

38.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p37

39.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p38

40.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p47

4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p50 42.少年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以辩证思维为主。(×)p51

43.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类是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的心理机能。(√)p69

44.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答案:√ P111

45.强化是指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

答案:√ P112

47.程序学习或教学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

答案:√ P114

48.学习动机,不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答案:× P134

51.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

答案:√ P147

55.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

答案:对P184

57.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答案:对P199

58.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案:对P203

59.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性反映。()

答案:对P209

60.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

答案:对P210

63.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最有效途径。()

答案:对P172

64.比较是从材料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变式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

答案:错P174

65.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答案:对P183

66.在心里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这是心理咨询的“生命线”

答:√(P292)

70.合作与竞争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伴相随的。

答:√(P266)

71.健康就是指身体和精神上没有疾病或体弱。

答:×(P271社会适应完好)

74.心理咨询时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且这种互动是一种良性互动。

答:√(P289)

75.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有心理问题的人和严重的心理障碍者。

答:×(P288)

77.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和认识,这就是通常说的因材施教。()

答案:错。P307

78.品行问题较为外显,容易被老师发现和重视;而人格问题较为内隐,不易引起注意。()答案:对。P309

79.教师容易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家庭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这是第一类归因偏差。()

答案:错。P310

四、辨析题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p10

答案:

(1)错,不是直接观察。——2

(2)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资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1 (3)调查法具有适用性广,自然真实,简便易行,形式灵活等特点——1

(4)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可以分为现状研究、区别研究,发展研究——1

2.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p73

答案:

(1)错,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1

(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1

(3)本我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其中又以性的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1

(4)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它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约束,甚至是在潜意识之中。——1

(5)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1

3.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p62

答案:

(1)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1

(2)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同化,一是顺应。——1

(3)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顺应是改变主体结构以适应客观的变化。——1

(4)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刺激而达到平衡的过程。——1

(5)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着其认知结构,实现着认知的发展。——1

4.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理发展。p47 答案:

(1)对。——1

(2)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1 (3)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是质的变化。——1

(4)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心理发展,某些短暂的、局部的变化,如疲劳、疾病或剧烈运动等引起的变化,就不属于心理发展的范畴——1

(5)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理发展。——1

6.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P104

答案:错(2分)有机体行为的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1分)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并能使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而由疲劳、创伤、药物、适应所引起的行为变化都比较短暂,并使得行为的水平有所降低。(1分)成熟虽然也能带来行为的长期变化,但它与学习引起的变化相比,比较缓慢,而且成熟往往与学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行为的变化。(1分)

7.“为迁移而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P147

答案:对(1分)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太对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1分)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先

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此,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称,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1分)激励促进大量正迁移(积极迁移)的发生,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分)正式基于这种原因,“为迁移而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1分)

10.学习的内在动机,有时也需要施加外力的影响才能保持学习活动。P139

答案:错(2分)内在动机分)是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1分)学习需要、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引发内部动机的主要成分。这种动机可以再学习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就能体会到快乐。(1分)因此不需要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1分)

11.少年期品德的“动荡性”反映了少年期心理的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特点。

答案:正确(2分)

简要分析(3分)

少年时期的品德尚不成熟,处于一种内在矛盾的状态(1分)

这一时期的品德是两级分化严重的阶段,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分)

少年期品德的“动荡性”反映了少年期心理的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特点(1分)P208

12.其实熟练与习惯是一回事。

答案:错误(2分)

简要分析:(3分)

习惯与某种需要直接联系,熟练不一定(1分)

习惯简单重复养成,熟练靠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形成(1分)

习惯有好坏,熟练没有好坏(1分)P185

13.品德和道德就是一回事。

答案:错误(2分)

简要分析:(3分)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15.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答案:正确(2分)

简要分析:(3分)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就要抓住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2分)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1分)P228

17.从众就是服从。

答案:错。(2分)简要分析: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2.5分)。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发生的(2.5分)。(P258-260)

19.“我一定能教好学生”这是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

答案:错。(2分)简要分析:这是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1分)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能教好学生(1分)、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1分)p305

五、简答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刺激物的轻度——1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2

3、刺激的动感——1

4、刺激物的新异性——1 p16

3.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案:

1、知觉的理解性——1

2、知觉得整体性——1

3、知觉的选择性——1

4、知觉的恒常性——2 p19

9.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

答案: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2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2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1 p36

10.简述性格的静态结构的特征

答案:

1、性格的认知特征——2

2、性格的情绪特征——1

3、性格的意志特征——1

4、性格的态度特征——1 p39

11.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

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1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1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1 p48

12.简述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答案: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2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3 p52

5.简述初中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矛盾的表现。P91

答案: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感”或“小大人感”突出,独立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很快,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尺度(3分)于是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2分)

6.简述初中学生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P93

答案:少年性成熟的时间比过去普遍提高了1——2年。(2分)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与要求发展快,冲击力大。(1分)少年年龄小,知识水平低,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感情易冲动,自制力不强。(2分)

7.简述高中生认识发展的特点。P94

答案: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

一。少年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发展。(2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不相信现存答案,要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持怀疑态度。教师应引导其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绝不可抑制其发展。(1分)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2分)

8.简述高中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P96

答案: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对高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基本定型起重要作用。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青年初期学生情绪的产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动性与爆发性,他们有时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也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振奋。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幼稚。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表现强烈,但不太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4分)意志发展的特点:高中学生的意志行动动机的目的性和动机的原则性都明显增强。(1分)

9.简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98

答案: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2分)升学与就业的矛盾(1分)

10.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P107

答案: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1分)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1分)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1分)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2分)

12.简述斯金纳编制程序的基本原则。P114

答案:小的步子:把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的单元,使学习者尽可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1分)积极反应: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积极主动地回答。(1分)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提供答案。(1分)自定步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速度。(1分)低错误率:所提问题尽可能使学生每次都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至最低。(1分)

23.学习即顿悟。P119

答案:格式塔派以“顿悟”来说明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2分)格式塔派用来证明学习过程是领悟而非试误的主要证据是黑猩猩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了从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3分)

25.简述元认知知识P162

答案: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2分)一是知人方面的知识(1分)二是知事方面的知识(1分)三十知法方面的知识。(1分)

26.学习策略是什么。P157

答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2分)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1分)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1分)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1分)

29.简述我国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P86

答案: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2分)从少年开始,已形成了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2分)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1分)

30.简述初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P86

答案: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2分)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2分)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1分)

31.简述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P91

答案: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2分)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2分)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1分)

32.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有什么?

答案:见P171共5点每点1分共5分

(1)学习材料的具体—抽象化程度

(2)学习材料所包含的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

(3)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影响

(4)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

(5)已掌握的相应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程度

33.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初步识记?

答案:见P176共5点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

(3)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

(4)引导学生把试、听、读、写结合起来

(5)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34.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P181---182共4点共5分少答1点扣1分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

(4)个体的心理状态

35.熟练与习惯的区别有什么:

答案:P185共3点共5分少答1点扣1分

(1)习惯与某种需要直接联系,熟练不一定

(2)习惯简单重复养成,熟练靠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形成

(3)习惯有好坏,熟练没有好坏

36.有效练习的条件有什么:

P189---190共5点每点1分共5分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3)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练习质量的要求

(4)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要合理、适当。

(5)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37.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答案:P213---216共6点每点1分答5或6点均给5分

(1)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

(2)采取讲解和讨论结合的道德教育方式

(3)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4)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地评价

(5)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经验

(6)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做到言行一致

38.有效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P223共5点每点1分共5分

(1)向学生讲清训练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现象。

(3)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5)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39.榜样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P206—207或P231共5点每点1分共5分

(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3)榜样的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具有可行性

(4)榜样的示范的行为有具有可信任性

(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42.如何理解知识的理解的含义?

答案:P169—170共5点每点1分共5分

(1)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2)知识的理解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复杂过程

(3)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习者头脑中思维活动的过程

(4)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深入的

(5)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内容上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

44.简要回答在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社会心理问题?

答:1、集体目标的确定(1分)

2、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1分)

3、人际关系的建立(1分)

4、班级活动的开(1分)

5、行为规范的内化(1分)

6、正确舆论的形成(1分)

【注:本题答出任意5项即可得5分,多答不得超过5分】

45.简要回答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答:1、说服教育法(1分)

2、情境熏陶法(1分)

3、情绪感染法(1分)

4、榜样示范法(1分)

5、讨论法(1分)

6、思想澄清法(1分)

【注:本题答出任意5项即可得5分,多答不得超过5分】

46.简要回答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答:1、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1分)

2、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1分)

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1分)

4、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1分)

5、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1分)

49.教师应具备怎样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答案:教师应具备以下良好的品格和性格:(1)公正无私;(2)谦虚诚实;(3)活泼开朗;(4)独立善断;(5)自律自制。每小点1分。P325

六、论述题

1.我们提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请结合教学实际,从心理因素角度谈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答案:

1、动机水平。——2

2、问题情境——2

3、定势——2

4、原型启发——2

5、个性因素——2

p25

3.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答案:

1、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无法分割的。——2

2、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2

3、环境和教育,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经常用个体后天智力的变化发展来说明——2

4、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2

P34

4.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以及根据这一规律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答案:

1、时间因素: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得缓慢,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2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2

3、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2

4、材料的顺序——2

5、识记者的态度。——2

p21

6.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答案: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在概念上就是超越靠已知基础求未知的境地,将学生置于“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在教师帮助下从事新知识的学习。——8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教师在最恰当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一级。因此,教学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会产生。——2

p71

7.论述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P85

答案:初中学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和抽象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1分)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随着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初中学生观察的自觉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均有所发展,能按教学活动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教学活动又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在观察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往往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2分)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注意的广度发展到较高水平,注意的范围接近成人的水平,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1分)记忆发展的特点: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还比较明显,但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初中阶段,意义识记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机械识记能力则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1分)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1分)从少年开始,已形成了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1分)想象发展的特点: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1分)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对异性感兴趣。(1分)意志发展的特点。个性发展的主要新成分: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成人感、独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迅速发展是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1分)

8.论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教育P94

答案:认识发展的特点: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少年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发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相信现存答案,要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持怀疑态度。教师应引导其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绝不可抑制其发展。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捷性、批判性、创造性。(3分)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对高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基本定型起重要作用。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青年初期学生情绪的产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动性与爆发性,他们有时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也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振奋。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幼稚。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表现强烈,但不太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3分)意志发展的特点:高中学生的意志行动动机的目的性和动机的原则性都明显增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理性上追求自我,把自我当做对象来捕捉。还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震中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青年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高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身观和世界观教育:高中阶段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高中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往往是感性的概括,缺乏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人生观、世界观不稳定。(4分)

9.论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P112

答案:强化是指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或行为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2分)它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强化按其性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2分)正强化石一中积极的强化刺激,它跟随在有机体行为反应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分)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分)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

用普雷马克原理。(2分)联系实际。(1分)

10.论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P116

答案: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2分)替代性学习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人类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洗的新的行为模式。(2分)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1分)观察榜样的行为表现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榜样的刺激特征及其行为后果的影响。(1分)受观察者动机的影响。(1分)受观察者认知水平的影响。(1分)联系实际。(2分)

13.论述如何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P164

答案: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的注意力从学习结果转移到自己的认知过程。(1分)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教师可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教师促使学生注意某些同学对思维过程的认知过程;教师向全体学生呈现一个新的学习任务,让同学评价这一任务的难度,阐述自己准备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与方法,并进行相互评价。(4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教师可用列表的形式提供对某一问题理解程度的判别标准。(3分)向学生提供联系和反馈的机会。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反思: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2分)

14.论述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154

答案:迁移是学习活动的普遍特性,有人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在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迁移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的接触中注意创设和利用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消除和避免不利的因素,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贯彻以下教学原则。(2分)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1分)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1分)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2分)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2分)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1分)联系实际。(1分)

15.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答案:见P171---176共6点共10分每点1分,小点具体论述共4分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4)给概念下定义

(5)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6)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16.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答案:P177---179共5点共10分每点1分,小点具体论述均1分

(1)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17.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技能?

答案:P193---194共3点共10分每点2分,小点具体论述共4分

(1)指导学生以正取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2)按照智力技能的程序组织练习

(3)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18.论述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P207---209共3点共10分每点2分,小点具体论述共4分

(1)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为一种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2)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

(3)青少年品德的发展存在青少关键期和成熟期

19.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答案:P217---219共4点每点1分,小点具体论述共6分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

(4)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

21.请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

答:P227---229或P2335点共10分每点1分,小点具体论述均1分

(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

(4)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22.如何正确理解对待竞争与合作

答案要点:

竞争与合作不仅是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1分)它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1分)合作与竞争在形式上是对立的,(1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伴相随的(1分)。竞争中常常包含着合作,合作中也常常包含着竞争。(1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1分)竞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教育孩子去竞争,以便面对这个竞争的世界(1分)。但对学生的竞争教育要适度,(1分)以免因过分强调而妨碍他们学会合作,使集体精神和集体道德有所破坏(1分)。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合作比竞争更具实际意义(1分)。(P266)

25.如何理解教师教育机智的内涵。

答案要点:(1)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迅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2分);(2)要善于因势利导1分,论述:1分;(3)要善于随机应变1分,论述1分;(4)要善于对症下药1分,论述1分;(5)要善于掌握教育分寸1分,论述1分。P319—320

26.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

(1)成熟的自我意识。(每点1分,论述1分);(2)强烈的责任心。(每点1分,论述1分);(3)富有创新精神。(每点1分,论述1分);(4)积极健康的情绪。(每点1分,论述1分);(5)良好的品格和性格。(每点1分,论述1分) (p323)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精)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依据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试时限 90分钟 三、考试题型与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五)案例分析或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四、考试范围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对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变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称()。 A.个体心理研究 B.群体心理研究 C.种系心理发展研究 D.动物心理研究 2.从初二年级起,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向理论型转变。 A.实践型 B.经验型 C.形象性 D.抽象性 3.一些教师严厉惩罚学生时,希望借此产生“杀鸡吓猴”的效果,却不知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 A.积极观察模仿学习 B.消极观察模仿学习 C.外部强化学习 D.自我强化学习 4.学生出于想要了解与理解知识、想去应用知识的愿望而醉心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这种

学习动机是()。 A.外部动机 B.辅助动机 C.内部动机 D.错误动机 5.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引发认知冲突具体策略的是()。 A.呈现与学习者的错误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者观点 B.对学习者所具有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 C.指导学习者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 D.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6.从问题解决的基本实践目标出发,可以把问题解决的教学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A.基于目标的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以及基于技能的教学 B.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研究性教与学以及创造性的教与学 C.启发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 D.策略性教学、任务性教学以及目标性教学 7.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 A.社会舆论良心 B.法庭 C.警察 D.监狱 8.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表现的项目是()。 A.适应中学学习与生活 B.乐于与同学交往 C.自尊自爱 D.仍像幼儿那样幼稚 9.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学生的差异属于()。 A.感觉通道差异 B.记忆类型差异 C.专门能力差异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育 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 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容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的学习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2)发现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分解问题,即把大问题分解为几类小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④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相关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资料并引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证实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答案进行检验、补充、修正,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 (3)使用发现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容兼顾逻辑性与趣味性;②问题在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围;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创造性思维;④所选课题要具有系统性;⑤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解决问题。 2、奥贝尔的认知接受说 (1)奥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②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③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与记忆过程是以下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①学习和记忆的操作系统(接收外界信息并加工)②预期事项系统(学生的期望目标,即学习动机)③执行控制系统(认知策略) (2)学习的八大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奥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认知、自我提高、附属这三方面的驱力。 3、学习动机按来源分部和外部学习动机;按围分一般和具体动机。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 B.自然 C.社会 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 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答案 A 是认知过程,答案 C 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 D 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 B.信念 C.性格 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 C。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力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的实质主要包括三方面: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一种非流利型表达性失语症。患者说话时发音困难,语言不流利威尔尼克区:接受性(接受性或印入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一.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主要作用:接受和传送信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系统 二.1.周围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通讯网络” 脊神经31对:肌肉,脏器 脑神经12对:头部器官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机体兴奋)副交感神经:(机体抑制) 2.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 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司令部” 脑:脑由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单侧化”。大脑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言语有关的方面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也占优势。右半球的优势体现在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上,如音乐、美术、情绪表达、识别能力等。 额叶躯体运动(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温、触、动感觉等)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忱叶的枕极 颞叶听觉颐上回和额中回 边缘叶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情绪调节大脑底而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皮层 脊髓调节四肢活动、体内器官工作等先天性反应(如膝跳反射)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脑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和答案 一、选择题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2015复习提纲中学心理学题

一、填空、单选、多选 1.(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P1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P2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P3 4.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P3 5.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P3 6.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取向和选择。P3 7.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8.(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P4 9.(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P5 10.(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P5 11.(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的程度。P5 12.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P5 13.影响生理学人物的有(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P9 14.(赫尔姆霍兹)所倡导的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以及“无意识推理”理论,迄今仍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知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P9 15.(费希纳)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P9 16.(冯特)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P9 17.冯特的弟子(铁钦纳)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注意心理学派。P9 18.(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P10 1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P10 20.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P11 21.完美注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P11 2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费罗姆)。P12 23.人本注意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P12 24.对来访者提出(无条件地积极关怀)的是罗杰斯。P12 25.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坏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P23 26.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P25 27.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 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下丘脑) 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P25 28.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性激素和泌乳激素)三种 激素。P27 29.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 成。P28 30.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 件反射活动)。P29 31.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 神灵所集”。P29 32.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 能系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 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P30 33.(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听 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 回)。P31 3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 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 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认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 的生物的一切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P33 35.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P33 36.(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见梅子的时候会流口水, 是(条件反射)。P34 37.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闭锁 性、社会性)三个特点。P47 38.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高涨)和 (反抗心理)。P52 39.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P66 40.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桑代克提 出三条学习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P66 41.(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 的学习理论。P66 42.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P66 43.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P66 44.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 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 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P68 45.(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 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 种学习中去。P69 46.(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支持的 是(经验概况说),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 实验支持的是(关系转换理论)。P69 47.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三种形式。P73 4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 和(智力技能)两种。P75 4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P80 50.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P82 51.前习俗水平对应(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 习俗水平对应(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P83 5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 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P86 5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个别 属性的反映。P101 54.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包括(平衡 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P103 55.(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每一 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P103 56.(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 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P105 57.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 P109 58.(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P117 59.(运动觉)为人体提供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 感觉。(知觉)是对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整 体的反映。P118 60.运动知觉主要包括(真知动觉)和(似动知觉)两 种类型。P123 61.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P125 62.(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 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 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记忆 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P137 63.(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可以影响短 时记忆的容量。1分钟以内的记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P145 64.(再学法)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 保持量。(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 序。P149 65.(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 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6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P168 67.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包括思维 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三个主要热的。P172 68.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 种。

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2、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周围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意识叫做(自我意识)。 3、(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保持觉醒状态,使注意成为可能。 4、鲁里亚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调节高级有意注意中(额叶)起着重要作用。 5、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重要原因。 6、间接兴趣是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7、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8、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的特点)。 9、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 10、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1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12、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1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4、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原来注意的强度)。 15、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语言、思维)。

1、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是人特有的。 3、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高度注意时的一种特殊表现。 6、“一目十行”是注意广度很大。 7、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能相互转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能够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感觉阀限)。 2、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阀限)。 3、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感受性)。 4、把被试所感觉和觉察的阀上刺激强度和阀下刺激强度给予算术平均数,即使他的(感觉阀限)。 5、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值得大小来度量的。 6、当某一分析器刚刚能够察觉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7、神经纤维束穿过视网膜进入脑内的地方叫做(盲点)。 8、大脑皮层上的(枕叶)区是产生视觉的中枢地位。 9、人的可见光谱范围是在(380nm-760nm)。 10、通俗的说,一种颜色区别于另一种颜色的根本标准是(色度)。它是由光线的波长所决定的,是彩色的最重要属性。 11、在某一种颜色中,决定其色调的光线与混合其中的白色光线的比例叫做(饱和度)。 12、彩色和非彩色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是(明度),它是由物体的反射系数决定的。 13、色光混合是一种(加色法)。 14、互补律、间色律和代替律是应用于(色光混合)的三条规律。 15、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做(后象)。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 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中学心理学整理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8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9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 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 决实际问题) 10我国1980年出版的潘shu主编教育心 理学一书,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教育心理 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教 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缪世成编写了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879年冯 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额建立第一所心理 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 志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 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①连 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 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就将环境因 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 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 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 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 化,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 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 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 的情境。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最近 发展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 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 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 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 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 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 一性的形成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 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 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 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 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 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 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 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 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 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 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 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 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 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 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 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 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3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 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 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 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 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3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 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 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 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 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 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4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 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 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 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 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 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 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 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 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 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 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 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 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 具体事物的支持。㈣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 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 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 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认知 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3平衡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 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 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 渡状态。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 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 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 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 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 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2、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 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 殖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基本 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期 (自助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对 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 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 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 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 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 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 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 成)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 计划和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 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 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 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 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 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 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 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 国)4立法行,执法型和司法型 学习风格差异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 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 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 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 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 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 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 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 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 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 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 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霍尔德。加德纳提 出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 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 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 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 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 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 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填空、单选: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多选: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 简答、论述: 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4——15 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17——18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填空、单选: 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4、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5、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8、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里发展 9、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多选 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简答、论述: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35 相同: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39 遗传因素:遗传,生理成熟;二、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