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1

《夜归鹿门歌》教案1
《夜归鹿门歌》教案1

《夜归鹿门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

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 一、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结合ppt课件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夜归鹿门歌》教案2013.04016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夜归鹿门歌》“清远、幽寂、素淡”的意境特点 2、体会孟浩然诗歌“淡境浓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 通过对诗歌画面描述性语言的多次修改,逐步明确 课前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 课前下发资料:夜归鹿门歌的一则翻译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板书)《夜归鹿门歌》(导入修改?) 一、再现画面: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一次修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范读诗歌+齐读诗歌 问题:课前我们按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翻译了这首诗歌,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PPT:对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修改这则描述。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青烟,好像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来来去去。 小结: 词语理解:忽(好像——不知不觉) 缺少意象:争渡 意象特点不准确:开烟树,“自”(独自)(务必明确),来去 长:分外,悠长、长年 二、重现意境: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二次修改,把握诗歌清远、幽寂的意境特点 呈现第一次修改后的答案(以学生实际修改为准):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人们争相渡船,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好像散发着青烟,不知不觉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齐读修改后的描述文字,这样的描述虽然已经比较准确,但总感觉少了点诗味。要有诗味,必须有意境,自由朗读《夜归鹿门歌》,体会诗歌意境。 问题:发挥想象,补充意象特点,至少选择一联进行修改,并用一个词概括画面特点。 可能会出现的修改细节: 山寺钟鸣昼已昏 (胡梦婷:远处青山上的寺庙被晚霞笼罩着,散发着紫红交错的光芒),从山上的寺庙中(孔杰: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厉雨婷:余音袅袅,回荡苍穹)(隐隐)钟声,(“噹,噹……”)(泮丽阳:夕阳西下,洒下最后一轮红晕)(夕阳橘红色的光芒洒落)。(诸壮添:落日余晖将天边点燃,江面上也是金光闪闪,像是镀了一层金箔)(朱敏洁:夕 阳西下,橘红的落日在云端徘徊留恋,忍不住在多看这世间几眼)(华亲:黄昏在不知不觉 ....中接替了白昼)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古老的)(繁华依旧的)渔梁渡头上(挤满了争先恐后的)争过渡的行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围在渡头边)(人头攒动)(曹张杰:像潮水一样涌向码头,顿时渡头人山人海)(他们神情焦急,招呼着、叫着、嚷着,喧闹不已。)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形色匆匆地赶往)江畔的乡村,(孔芳婷: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不远处村户炊烟袅袅,似正迎接着归人)。(董洁:弯曲的岸与水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像一条粉红而又丝滑的带子) 余亦乘舟归鹿门 我也在(来凯萍: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轻摇舟楫)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邵飞翔:我呢?一叶扁舟,独立于其上。迎风,舟行,青衫舞,终归于鹿门)(田钟毓:我挥了挥衣袖,乘舟向鹿门归去)(我也踏上甲板,负手而立,悠然斗转去向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夜归鹿门歌【高一语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夜归鹿门歌【高一语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 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 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 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 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 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 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 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 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 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 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 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 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 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 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 “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 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 到什么景象呢?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夜归鹿门歌》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四、教材分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案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品读诗歌,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分析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对比艺术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在盛唐诗人中,有一位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歌就是孟浩然写的。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孟浩然的诗。(PPT开始放映第一张)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在第一单元同学们学过赏析诗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2、知人论世:(PPT下一张)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

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的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丞相(张说或张九龄)引荐而登上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但他虽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走向山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PPT:孟浩然生平,故居图片) 3、解题(PPT下一张)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xian)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PPT两张) 4、(PPT下一张)全诗,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听录音范读诗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案例

《夜归鹿门歌》教案 编写:审核:高一语文组上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熟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本诗。 3、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经典永流传——春晓》?它的作者是?对,孟浩然。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归鹿门歌》。 二、品读全诗[思(10分钟)、议(8分钟)、展(8分钟)、评(12分钟)]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诗文,标出难以理解的部分(不少于两处)。 疑惑一:“争渡喧”——渡头上的船夫们,为争夺渡船的客人而彼此喧闹。 疑惑二:“开烟树”——因为傍晚时,江面上烟雾缭绕,月光透过树枝,直射到树上,树周围的烟雾都散开了,于是便有了开烟树。 疑惑三:“松径长”——“长松径”:长长的长满松树的小径。 2、请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参考: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经接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渡船回到了鹿门。鹿门的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自来自去。 (二)合作探究,小组内相互讨论,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讨论时将讨论结果写在提纲空白处)1、全诗以时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为顺序展开描写的,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2、这两幅图画主要描写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钟声——悠然(唐代佛教兴盛,大量寺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于是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如唐人张继《枫桥夜泊》),渡头——嘈杂(动景热闹)烟树——树影朦胧,夜月——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静景寂静)3、那么,孟浩然更喜欢的是黄昏江景图,还是是月夜山景图?从诗中哪些具体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并作简要分析。(提示:注意结合诗句中透露作者心思的具体字、词、句;知人论世。) 明确:唐诗鉴赏词典上归纳本诗的情感:孟浩然在诗歌中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表现孤独寂寞与超然自得的情绪。-------选自《唐诗鉴赏词典》。 参考:喜欢江边景 ①诗句开头两句意境开阔,渡头上看着满载而归的渔人这样的景多么的热闹,作者对江边景是很留恋的。而后两句山中景,作者渲染的气氛和意境都很凄凉,寂寥,作者也显得很孤独。 ②“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感到山中景是寂寞聊赖的,只有自己独来独往。 喜欢山中景 ①知人论世: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40多岁时,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应进士举不第,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仕途上不得志,在经历了官场的喧闹后,我想此时的他更渴望宁静,归隐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山中那幽静与自然,正适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②从“忽到庞公栖隐处”“庞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突然提到庞公,说明作者心里是非常认同庞公,同时,正所谓心有所想,身有所往,孟浩然心中想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才会不知不觉中来到庞公的栖隐处,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纷争归隐田园。 ③“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可见,这幅画面描写的是渡头上船夫们为了争夺渡船的客人,发出阵阵喧闹的吆喝声,渡船的客人们争先恐后的登上渡船,也给人一片混乱吵杂声,似乎这里就有作者对官场尔虞我诈,混乱复杂的隐喻,作者用“争”字表明他讨厌这种环境,厌恶官场生活,而他回到鹿门一个人自由自在胜过官场争斗。 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亦”:也。我也乘舟回到了鹿门。人们回江村是回家,我也回鹿门,可见作者是将鹿门视为了自己的家,有谁不喜欢自己的家的,所以,更喜欢山中景。 ⑤“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之所以感到寂寥,说明他的确有过对江边景(官场生活)的向往,感到隐居是寂寥的,但结合孟浩然的介绍和本首诗歌的创造背景,可知作者孟浩然40多岁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40岁后经历了长安谋仕不遇,但他其实本可以有机会再出仕的,但他却放弃了,例如: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说明他对官场的生活虽然留恋,但他更爱隐居生活,隐居生活虽然有时会感到寂寞孤独,但却自由自在,更多的是一种怡然自得。 小结: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中关键字、词,我们会很清楚的发现,作者留恋黄昏江边景,但更加喜爱月夜山中景,诗人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以庞公为引子引申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进而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高尚情操。 三、当堂检测(4分钟):背诵全诗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家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意象:鸡黍田家绿树青山轩晒场菜园酒桑麻意境: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淳朴诚挚的情谊。情感: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归鹿门歌》,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老师范背,学生自由读,集体读,请同学试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知人论事 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风格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创业,所以题目“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 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二)初知意象下面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看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

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被删除的写景句,品味孟浩然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诗人夜归鹿门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刚刚开始系统学习诗歌鉴赏 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句,品味诗歌意境,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夜归鹿门歌 一、导入新课 李白曾赞叹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孟浩然)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诗。(学生诵读)问:由这首诗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天下闻”:风度潇洒、超然不凡 “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师: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个地道的隐逸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受孟浩然的高风余韵。看看这首《夜归鹿门歌》将展示一个怎样的孟浩然呢?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听读 2、范读 3、自由诵读 三、比一比(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1.解题 师:这首诗题目“夜归鹿门歌”,它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2.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老师把这首诗稍稍删减一下,请大家看看,删减后的版本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 (课前板书: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原诗好。被删减的地方恰恰是体现诗味的地方。(描绘图景、环境)我们来赏析被删减的诗句。 四、想一想(合作探究)(25分钟) 讨论:品读诗景、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哪些地方的景?哪些具体的景?景的特征?何种情感?) (每组任选其中两句分析讨论。讨论10分钟,展示15分钟) 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具体分析: (1)“渔梁渡头争渡喧” 问:这一句写出了渡头的什么特点? 明确:喧闹 问:为什么要写渡头的喧闹呢? 明确:①为了反衬山寺的幽静。 为了写环境的安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着手,以动衬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喧”字描写出世俗的喧闹,与山寺的僻静形成对照。 ②隐约感受到诗人的超脱心境,归隐情怀。 仿佛可以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渡头时的沉思神情和潇洒超脱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预设: 一、导入 孟浩然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中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春日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着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构思回环曲折,语言平易自然,韵味却醇美深厚。 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知人论世,走近孟浩然 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著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2、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4、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土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 1

文秘写作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教案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篇四】《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首页) 一、课程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这篇文章,文中孟浩然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描述下孟浩然的外貌(打出幻灯片)(1分钟)明确:(资料;而长,峭而瘦白衣袍靴帽重带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身材修长,瘦削俊俏,潇洒飘逸。 二、知识复习 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夜归鹿门歌》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2分钟)(老师重点介绍) 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1分钟)(请两个同学)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 《夜归鹿门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博苑 2012-01-13 0541 5d56b7b40102du1c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李白有两句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有两句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得到诗仙诗圣的极力称赞的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诗歌作品怎样?走近孟浩然。 一、播放唐之韵山水诗人。边看边做笔记。 1、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

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南园”。题中鹿门山与“南园”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文解释(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四、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2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3-4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师徒结对—徒弟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感知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一、导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 答: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诗歌内容赏析 1.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答:场景一: 1

夜归鹿门歌 公开课 精品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教师:吴大坤授课对象高二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作者孟浩然。 2、抓诗中意象,感知诗歌的意境,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3、把握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 志趣。 过程与 方法 1、知人论世,疏通诗意。 2、描绘景象,置身诗境。 3、概括意境,缘景明情。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难点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活动及 时长安排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 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 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 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 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 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 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 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 得之志趣。 导入2: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引导 齐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 的作者是谁?(生答:孟浩然。师:对,这就是孟浩然写的《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 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 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 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板书:夜归鹿门歌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教案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Ⅱ、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Ⅲ、课时安排:1课时 Ⅳ、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 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 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 结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问题点拨: 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 夜“夜”表示时间, 归“归”表示事件, 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 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 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 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