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17 短文两篇
17 短文两篇

17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习《第十二块纱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人物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信精神及护士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道理

教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联系生活谈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第十二块纱布)一块纱布很小很轻,这是哪里的一块纱布?它重要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文《第十二块纱布》

二、学习课文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连贯。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抽读。

学生记忆字形,师指导书写。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分片断朗读课文,出示课件,说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提问:文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护士反抗外科专家?

3.学生交流讨论:严肃高声抗议毫不示弱

4.进一步追问:这些词语是女护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

这些词语表现女护士怎样的品质?

女护士是怎样对外科专家说的?

5.学生讨论汇报

6.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一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3.说说为什么外科专家称女护士是“合格的助手”。

五、课时小结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第二课时《果断的判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果断的判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人物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信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道理

教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联系生活谈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习上一篇短文的。

二、学习课文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连贯。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抽读。

学生记忆字形,师指导书写。

三、学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2.说一说: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发言:课文中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师相机解词

神采飞扬和谐郑重圈套

4.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在指挥演奏时,小泽征尔几次表示对乐谱的怀疑?

他是怎样做的?

学生讨论,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圈套”为什么要加引号

2.学生讨论:小泽征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短文两篇 (2)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准备:提前出示学习目标,幻灯出示本课生字词及合作探究题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由蝉的生命历程引入。板书:蝉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理解学习。 2、学习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著作有《承教小记》。 3、听读课文,出示字词,给括号里的字注音。收(敛)(聒)聒宽(恕)(颤)动学生注音,齐读,识记 三、合作探究: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写了蝉生活的那些方面?“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那”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思考3分钟后,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在纸上做记录)。师生共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欲扬先抑的作用:写出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文中其他方面的对比:蝉在地下时间长,享受生活时间短。作者对蝉前后的态度对比。不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过。点明哲理散文,板书。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师总结: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只有好好地活,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理解重点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先理解内容,在理解语言特色:这句话除了有听觉感受之外,还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富有新意,言简意丰。 五、拓展延伸:1、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具有这样“好好地活”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例:史铁生、最美老师张丽莉等。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好好地活”?引导学生回答,认真学习,孝敬父母等。2、仿写句子。大自然中,许多事物让我们感动,一支从泥土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白的花;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入水中似的自由遨游,蜘蛛结网的坚持不懈,蜜蜂采蜜的不辞辛苦,都留给我们深深地感动。选取大自然中的一个事物,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出对他们的评价或感想。示例:蜡烛:生命在于奉献枫叶:绽放生命的绚丽溪流:生命在于运动五、作业预习《贝壳》,比较两课在内容和写作上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蝉小思烦抑惊对比叹扬恕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研读课文: 一、《美腿与丑腿》 1.整体感知: (1)了解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 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句) (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作者的主张:希望人们乐观积极,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 2.研读探究 (1)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张静中学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

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2019.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日 月》教案5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5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强化课文的朗读训练,读出这两篇短文的韵味,体会巴金散文之美。 2.了解“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两则神话传说,领悟作者在文中运用典故的深意。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感受作家对人生的激情和希望,培养积极奋发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两篇文章都短小,结构方面无难度可言。但是要深人细致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并不容易,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中两个典故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神话,历来都存在着不同角度的解读。二是两篇短文均用语凝练而意境深远,《日》一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月》一文则在精练的文字中营造出诗的意境。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理性思考还是文学欣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这些因素,课堂师生互动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理念 1.借用比较阅读的手段,由课内向课外大力拓展。可以把巴金另外两篇写日和月的短文《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印发给学生,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从比较中加深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3.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于学生思想的启蒙和美的熏陶。这两篇短文内涵深厚,耐读耐品,教师要在“细”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节来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教学设计可有多种思路: 1.先分别学习两篇文章,再综合研讨其共同特点。 2.把两篇文章综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两篇短文题材相同,风格相近,其主题也有联系,可以综合地进行对比阅读。 3.将巴金另外写“日”写“月”的文章印发出来,纳入课内,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较阅读,比较其立意、写法、语言方面的异同。 4.学生自主学习,文章当中的有些语句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采取全班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获得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教学辅助手段:日出的影像资料,两个传说的图片与影视材料等等。 导入建议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一、导入 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二、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21世纪教育网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四、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

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 (1)

【案例背景】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还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以及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含糊其词。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 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 《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一、课文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作者,赋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 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 生1:当然。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导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

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

短文两篇2

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 (二)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由篇到意。 注意:应掌握的文言文的四种重点字、词:1、常用字(意思基本不变);2、通假字; 3、古今异义字词; 4、一字多义字 词 教学过程: 1.了解作家作品(由学生收集汇报、整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掌握下列字的拼音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①美,古来共.①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①鸣;夕日欲.①颓,沉鳞竞跃。实是欲.②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①其.①奇.①者。 3.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俱:自:未: B、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四时:

歇:颓:沉鳞: 欲界:与: C、多义字 之.:①:②: 与.:①: 欲.:①:②: 其.:①: 乱.:①: 共.:①: 奇.:①: 4.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①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欣然:行:者:遂: 至:亦:寝:盖: 但:耳: B、重点实词 念:相与:中庭:空明:

巴金短文两篇

《巴金短文两篇》《日》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浸():姮():皓()月:2 自由朗读、积累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四、研读赏析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 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4、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5、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五小结在《日》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赞赏他们。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错字:________ 改正:___ 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3 填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夸父追月寄托人格理想教学反思《巴金短文两篇》《月》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回顾上节所学写下你掌握的内容 1 字词 2 诗句积累 3 文学常识二自由朗读 1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2 内容探究A、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B“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D、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三、

27短文两篇2

27短文两篇2 1 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习本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 4【字词注释】①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 ③歇:消散. ④欲:将要. ⑤颓:坠落。⑥沉鳞:潜游水中的鱼。⑦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⑧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故云。⑨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5【诗文翻译】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6这一短文写了自然“山川之美”。文章用极精练优美的语言写了“古来共谈”的“高峰”、“清流”、“石壁”、“林竹”、“晓雾”、“夕阳”以及与此相应的猿鸟游鱼。作者认为这“实是欲界之仙都”。问题是要能欣赏这奇山妙水。 7、1、课文那些语句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2、“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互相配合。3、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关于山川之美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当然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5、对这样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的?他认为“实是欲界之仙都”,赞叹这样的风景与仙界无异,美不胜收.6、这篇课文有何特色?本文写景的句子用四字句,对仗工整,精确的勾画了山川之美.这种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我们把它叫骈文.这种注重形式美的骈文,在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 8文段阅读理解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文中写的景物有________山峰河流两岸林竹雾_________;动态景物有______猿鸟、夕日、沉鳞 ①②两句按————由分写到总写——顺序写景,④句按———时间从早到晚——— 顺序写景。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兼抒情——,它对前文写景的作用是—点明旨意,激发读者感情共鸣翻译此句————实在是尘世之中的仙境——。

下学期 短文两篇_2

下学期短文两篇 导读:主旨概述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

这些语句的含义。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四是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总括两文的异同。首先看思想内容,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是怎样抒情的?《热爱生命》重在说理,是怎样说理的?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

2021年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鲁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1鲁教版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

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日,月)》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旸(y m g )谷撮(cu o)皓(h oo )月姮(h eng)娥 ( 2)形似字区别 ( 3)多音字辨析 ( 4)解词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撮:量词。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重点分析】 ( 1 )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 5)《日》和《月》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虽然两篇短文的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课文背景知识】 ( 1 )作家作品 巴金,1904 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 ( 2)文学常识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点明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字、词、句。比如:点明或暗示中心的词 语,暗示文章线索的词语等。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要引起重视,细加揣摩。因为理解了它们,对于我们学习、 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有好处。理解关键词语,决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日” “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解,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3)背景知识 这两篇短文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 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 主备人:张喜凤审稿人:李金华定稿时间:2014.3.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现实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二、教材助读 1、作者链接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字词。 2、听读课文,积累字词。 旸谷姮娥皓月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两篇短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日:光和热月:冰冷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

日和月原文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

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作者在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这两篇散文的写作时间只相隔了一天,二者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