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但你知道拼音的由来吗?

拼音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但你知道拼音的由来吗?

a[阿]、o[喔]、e[鹅]、i[衣]、u[乌]、ü[迂]……

恍惚间,那些音准还在脑海里环绕,就如昨日一般,我们都还是稚童,坐在那砖瓦盖成的教室,慵懒地趴在长条木桌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地望着那个知了声声鸣叫的夏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那一个个拼音……

于大多数人而言,会念拼音,却未必知道创造拼音的人是谁吧?今天,我们便来认识拼音之父——黎氏八骏老大黎锦熙。

“没想到拼音之父,居然是我们湘潭人。”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园游玩的湘潭人,往往会意外发现一处花岗石雕塑,石碑上写着:“拼音之父”及黎锦熙的头像、相关介绍。

湘潭黎氏,“族大人众”。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为晚清秀才,是远近闻名的文人学士,后来辞官不做后,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开设中西合璧课程,聘请王仲言等著名文人任教,既讲授《四书》《五经》,也传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用“新学”来教育子女。正是这良好的家教,带来了自由创新精神,让黎氏兄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黎锦熙早慧,十岁时便参加父亲黎松庵和齐白石组织的“罗山诗社”,16岁时与父亲一同中了秀才。正是因为早慧,他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十分关注。少年时,到湘乡外婆家串亲,发觉“翻过一个山坳,语音口语就不一样”,这种语音

不同带来的沟通不便,让他萌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念头。

1912年,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即被谭延闿延聘为湖南督军府秘书,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黎锦熙主编《长沙日报》。1912年,黎锦熙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公报》,任总编辑。次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徐特立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海归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

黎锦熙后来走向语言研究之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1915年,黎锦熙当年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开始落地生根。这一年,他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处编审员,提倡白话文并推行注音字母。次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并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开始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

1918年,他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1920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文系首创讲授“国语文法”,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

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

这本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很热销,刚一出版,就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25版。此后,黎锦熙拟订国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

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

1932年,他和另外14人组成“汉字简体委员会”,1935年,3000多个简化汉字问世。1934年,黎锦熙出版《国语运动史纲》,总结近现代以来的国语运动,阐明有关理论、方法,是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到了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他参与创建了九三学社,并被选为九三学社第一届理监事联席会议常务监事,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与毛泽东深厚的师生情,也推动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发展。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他潜心学问,先后被选为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和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并尽其所长,为汉字改革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时,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一报告里所说:“黎锦熙、钱玄同等人制订‘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

那么,黎锦熙与中国语言,究竟有着怎样深厚的缘分呢?从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的漫长岁月里,黎锦熙几乎以其全部精力献身于国语运动和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如今我们使用的字典、辞典,所说的普通话,所写的字,无不与他息息相关。从最初的倡导、组织到规定标准音、标准语,制定符号、音标;从注音字母、注音符号到国语罗马字、拼音字母;从南北协议定音、而京音、京语到普通话;从拼音方法上的‘三拼’到‘双拼’”,黎锦熙为此贡献了他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