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抢修

装备抢修
装备抢修

装备抢修组模块

组长: 刘小鹏

驾驶员: 马云龙

车辆: 装备抢修车

任务: 联系协议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场,配合战勤保障中队维修人员对现场主战车辆进行巡检,及时排除故障,并提供技术服务。

装备抢修保障车技术参数

车牌号码: WJ25X6016

执勤日期: 2008年3月

外观尺寸:8.4m x 2.5m x 2.8m(长宽高)

技术参数: 发动机功率118KW 、最高时速120KM/H、

主要功能:该车主要为大型灭火救援现场的车辆提供技术服务。

抢修编队作战编程

装备检测维修操作规程

一、装备抢修编队接到出动命令后,必须迅速着装登车,赶赴灾害事故现场。

二、到达灾害事故现场后,编队指挥员立刻前往火场指挥部接受任务。

三、在距离出现故障消防战斗车辆较近、安全的地点设置车辆停靠点,并设置装备抢修点标志。

四、分队人员迅速携带装备检测抢修工具对出现故障的消防车辆进行检测维修,查明故障原因,制订周密的修理方案。

五、根据修理方案,立即对故障车辆进行修理,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配件并做好登记,用最快的速度以第一时间修理好故障,保证消防车辆尽快投入灭火救援战斗,满足作战需要。

六、收队时要严格按照登记表收整器材,确保无非正常性损耗,同时把更换下来的旧损零配件带回。

七、归队后,及时恢复执勤备战。

装备抢修保障操

训练目的:使战勤人员熟练掌握装备抢修操的操作方法。

场地器材:在长50米的场地上,标出起点线和终点线,起点线上停放一辆装备抢修车,起点线前25米处停放一辆等待维修的消防水罐车,在终点线放置一部待维修的移动照明车。

场地设置如图示:

操作程序:装备抢修编队在起点线一侧3米处站成一列横队,由编队队长下达科目。听到“开始”的口令后,驾驶员负责操作装备抢修车,1号员登上装备抢修车,向二号员搬运装备维修工具,班长和二号员携带维修工具跑至待维修消防车处,进行维修。维修任务完成后,班长喊“好”。编队长下达命令:“对前方50米处的移动照明灯进行维修”。班长答“是”。班长和二号员跑至50米处对移动照明灯进行维修,班长命令:“一号员送移动照明灯配件”。一号员答“是”,一号员到达后,将配件交给班长,抢修完毕后,班长喊“好”(整个操作过程,各号员利用对讲机进行通话)。

听到“收操”的口令后,各号员按逆时方向有序的收整器材,在起点集合进行讲评。

操作要求:

1、各号员动作紧张、有序。

2、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3、在操作过程中,维修工具佩带齐全。

4、在操作过程中,保证通讯畅通。

美军的战场抢修

美军的战场抢修 美军真正开始重视战场抢修是近20多年的事情,第4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美国现代战场抢修发展的转折点:在那次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在头18小时内就有约77%的坦克丧失了战斗力,但是由于有效地实施了大量靠前修理(即维修装备和人员在战场实施就地抢修,而不是将损伤装备后送),失去战斗能力的坦克在不到24小时内就有80%恢复了战斗力,有些坦克甚至损坏—修复达4~5次之多,甚至在以军修复的坦克中还包括阿军遗弃的坦克。以军成功的战场抢修使美军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并在此后开始对战场抢修进行系统研究。到海湾战争爆发前的10来年间,美军在战场抢修领域研究中先后投入了数十亿美元。1982年,美国国防部制定并颁布了《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BDAR)纲要》,集中指导各军种的BDAR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编写了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相关条令及手册;研制出先进的战场抢修装备及专用工具箱;同时从训练、体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所有这些努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报偿”,美三军的装备完好率都达90%以上。 一、美军的战场抢修理论 当今的BDAR与传统的战场抢修有着质的区别,其准备与实施都需要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美军战场抢修理论研究开展较早,整个理论框架较为完善,为美军战场抢修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美军的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装备可抢修性理论和战场抢修理论。前者主要强调装备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战场抢修的需要,把可抢修性作为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来加以考虑;后者则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对装备的战场抢修。 1.战场抢修理论 战场抢修理论是对可靠性、维修性、维修工程和综合后勤保障等理论的补充、完善和发展。美军的战场抢修理论主要指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是一个理论体系,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包括战场损伤评估研究、装备战场修理技术的研究、还有对战场抢修时备件供应问题的研究。根据美军的BDAR理论,战伤是战场武器装备的主要损坏形式,与平时的各类磨损故障和随机故障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战损修理也不同于平时的故障维修,其修理时间要求、修理标准和环境条件等都有其独特性。 2.装备可抢修性理论 美军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战场抢修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应从装备的全寿命出发,在设计、制造阶段就把适于抢修作为装备重要的质量特性来加以考虑。由此在1986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战斗恢复力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可抢修性基础、可抢修性设计、可抢修性实验和可抢修性管理四个方面。战斗恢复力有自己的设计规范,应列为合同要求之一,在装备研制初期同其它性能一并考虑,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保障理论一样,可抢修性强调的是从设计阶段开始就重视战场抢修工作,通过仿真、实验等手段提高装备的战场适用能力。 二、战场抢修条令条例 为更好地实施战场抢修,美军颁布了关于战场抢修的条令条例。其中有些是专为战场抢修工作编写的,而更多的则是作为重要内容编在其他条令中。这些条令条例为美军战场抢修的培训、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专为战场抢修而编制的条令一般是围绕战场抢修的某个问题或某种装备的战场抢修工作进行专门介绍和指导的。如《战场飞机抢救和后送》从故障飞机的战场管理、常用抢救和后送程序、航空/地面抢救装备、

美军战场装备抢修

美军战场装备抢修 https://www.360docs.net/doc/074783673.html, 2003年5月8日 01:02 解放军报 朱在明 据报道,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无论飞机坦克,还是枪炮车辆,在战场受损后凡是能修复的,一般没有超过24小时,最快的甚至只有几十分钟。美军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战场装备抢修,主要得益于平日的准备和训练。 ●配套的战场抢修理论 美军战场抢修理论研究较早,为美军的战场抢修奠定了良好基础。美军的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装备可抢修性理论和战场抢修理论。装备可抢修性理论主要强调装备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战场抢修的需要,把可抢修性作为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来加以考虑;战场抢修理论则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装备的战场抢修。 战伤是战场武器装备的主要损坏形式,其时间要求、修理标准和环境条件等都有其独特性。美军的战场抢修理论主要包括战场损伤评估研究、装备战场修理技术的研究,以及对战场抢修时备件供应问题的研究。早在1982年,美国国防部就制定并颁布了《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纲要》,对各军种的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工作进行集中指导,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还制定、编写了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相关条令及手册,研制出一整套先进的战场抢修装备及专用工具箱,并从训练、体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此外,为指导战场抢修人员进行操作,各军种还制定了许多技术手册。所有这些努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这次的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了“回报”。特别是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尽管一些装备受到伊军的重创和高温、沙尘天气的影响,但由于抢修及时,美三军的装备仍保持很高的完好率。 ●系统的战场抢修体制 美军的战场装备抢修体制,根据武器装备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常用武器装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