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地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介绍。理论依据我将会穿插在各个环节当中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地理提供保障。

2、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基础知识,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分析的形式,说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

教学难点:

用经纬网确定任一点的位置。

二、教法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以及应用多媒体来完成本节课。

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同暂时落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赋予学生发言勇气,并在直观、形象化的语言下,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的容量

三、学法分析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

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布置自学任务

在老师说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节课第一小节的

内容,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理论依据:这样做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时间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活动1 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本班级学生座位分布图,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提问相关内容。

理论依据:这样做首先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既能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回顾自学知识,又为今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3、活动2 了解地球仪

注意观察手中的地球仪,你能从地球仪上获得哪些知识?把你获得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理论依据: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活动3 创设意境小组讨论

假如在地球的海洋之中,又发生了一次泰坦尼克号事件,而这次事件的主人公就是你,你怎样能让救援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你?

理论依据:这样做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下一环节经纬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活动4 经线与纬线

①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区分经线与纬线,掌握它们的定义、形状、长度以及指示方向。

②掌握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规律,知道一些特殊经度和纬度的位置。

③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

理论依据:在此环节,所有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观察总结,教师只做相应的提示,这样做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6、经线、纬线特点小结

填写表格

理论依据:这么做既巩固了前一环节学过的知识,又方便了学生课后系统化的记忆。

7、活动5 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本班学生座位做经纬网,学生确定自己的经纬度位置。

理论依据:这么做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轻松消化所学知识。

8、课堂练习

1.经纬位置练习。

2.关于经纬度的日常生活问题。

理论依据:既检测学生对基础部分和重点难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可以把所学知识应运到生活中去。

9、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你学到了哪些东西?

理论依据:因为在开始时已经出示了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所以此时主要是

为了让学生反省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以及对自己是否满意。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将呈现给大家的板书:

(导学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重力大小”的过程;在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例、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3.激情参与,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g的物理意义,重力的方向。 难点:学生动手实验、测出数据的过程;物重跟质量成正比且比值为常量的推理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先静心阅读教材111页—115页,知道重力的三要素,掌握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要求。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用10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并熟记他们。 【预习案】 【知识准备】 1.物体叫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 是,符号为:,此外还有、等单位,换算关系为: 1Kg = g,1t = Kg 2.怎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材助读】 一、重力的产生 活动1:观察右侧三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课本111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 列问题。 1.重力 是受到 的力,它是由于产生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对 地球的吸引力能叫重力吗?为什么? 注意: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的大小 阅读课本P111-P113,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简称。 2.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3.物重跟质量的关系式为:=g或G=;式中g表示物重跟质量之比,通常取g=9.8N/Kg,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2:用线任意悬吊一物体,观察线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两组或多组同时把物体提到一定高度后松开手,观察比较物体下落路线。 该实验表明:重力的方向是。 活动3:提起用线吊着的重物,用线的中间靠近桌面。观察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该实验表明:重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是的位置关系。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活动4:阅读教材P114回答: (1)重心是。 (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在。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熟透了的苹果 会自动落下 抛出的物体会 落回地面 水从高处 落下形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球的运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能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张家界市一中覃鲜艳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结构”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奠定基础。学好这节课,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内部、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难点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已有一年时间没有学习地理,且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当成是一门“副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储备地理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

前几节的地理学习难度又大(如:地球的运动),部分学生已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高一地理教学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教法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与探究学习为主,在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绘图、填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归纳】【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学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 显。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 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3.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 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

§6.4 来自地球的力(习题课)

第五章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二) 知识要点: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 约9.8 N/kg 。 用“g ” 表示,g = 9.8 N/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在地球上,.....1 kg ...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为.....9.8 N ....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 =mg 或g m 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寻找物体重心的两种方法是悬挂法和支撑法....... 。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重力的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持面 B 、重力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C 、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 、在空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2、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相等 B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成反比 D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竖直上抛的物体不受重力的作用 B 、在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不受重力的作用 C 、树上落下的苹果所受重力不断增大 D 、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中间位置 B 、一切物体的重心都是该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C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D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5、下列物体所受重力最接近500 N 的是( ) A 、一个中学生 B 、一只鸡蛋 C 、一个铅球 D 、一只蚂蚁 6、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实验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进行的是( ) A 、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 B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 C 、用刻度尺测长度 D 、用电子手表测时间 7、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模板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模板 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 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 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 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 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 本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 节知识。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象。本 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 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 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 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课件设计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考虑到学生在 1—6 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7—9 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此外,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而地球仪正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所以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标准: 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和地球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③纬线和经线④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三)本节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海边看船”和“月食现象”,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关于地球的大小,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 地球的模型 -- 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纬线和经线: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10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 (二)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内容,教材安排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三个部分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是重点。 重力是三种常见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之一,本节课是“力”的延伸,力的三要素的巩固应用,也是后续学习浮沉条件、重力势能的基础,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的知识经验 生活中学生对重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定性地了解了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同时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等),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重力初步概念。 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它们的应用。 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会根据重力的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一些重力现象的分析,学会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⑵在“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在“物重与质量关系”的探究中,学会用图像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体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会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重力的大小是其“三要素”的核心。 难点及突破策略: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学生受生活经验影响,容易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混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通过读图,发现总结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自学指导 1.知识回顾: 在三线图中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标记出节气、时间以及移动方向。 23o26′N 0o 23o26′S 2.昼弧与夜弧的区分 原理:任意纬线圈被晨昏圈分成两段,在昼半球中的纬线段称为昼半弧,在夜半球中的纬线段称为夜半弧。 探究活动1 观察右图,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的位置,并标记出昼夜半球; (2)太阳直射; (3)此时是节气为,日期是; (4)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赤道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5)图中昼长最长的地区为,图中昼长最短的地区为; (6)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为: ;

(7)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是: 。 (1)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的位置,并标记出昼夜半球; (2)太阳直射; (3)此时是节气为,日期是; (4)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赤道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5)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是: 。 探究活动3 观察右图,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的位置,并标记出昼夜半球; (2)太阳直射; (3)此时是节气为,日期是; (4)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赤道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5)图中昼长最长的地区为, 图中昼长最短的地区为; (6)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为: ;

(7)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是: 。 总结思考回答: 对于探究活动图中A点而言,三幅图中白昼达一年中最长是图,最短是图。国庆节和教师节相比,哪一天的白昼较长?国庆节这天A点昼夜长短状况如何,之后昼长将如何变化? 4.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2).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最大,赤道上永远都是。(3).根据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直射点向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九甲中学袁恒琴 一、说教材 1、资源:《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四季的形成。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比复习。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地位:该部分内容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3、作用: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解释许多地理现象的坚实基础(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变化、四季冷暖更替、地表五带划分及相关现象的形成)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4、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5、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图片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形象的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二)新课教学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1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写一节地球的公转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 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 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 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 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 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 运动有关,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doc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本节主要讲授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等。这是继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后,从太阳系的角度理解地球。在科学教材中的天文与地理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 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①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在前面的课程中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认识了地球仪,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更喜欢直观感觉,仍需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而且活动时间要合理,避免七年级的学生分散注意力。 五、学法指导 ①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②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方向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教学设计的原则 运用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实验及电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功能,扩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化解教学重难点。如:活动一地球的自转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验,直观、感性的体会地球自转的方向;活动三通过视频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明确其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具准备:地球仪,橡皮泥,火柴杆,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的争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你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付百泉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内容,也是第一节的重点、难点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和地球仪这些知识后而编排的,这样由浅到深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地球的运动是研究地球由于运动而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变化等相关知识,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为以后学习世界的气候奠定知识基础。此外,学习本节,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地球运动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所以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公转的地理现象。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地理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及地理现象。 (2)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a、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存在等。

b、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气温的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并且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2、地球的运动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3、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地理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 4、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动手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视频演示 2、动画演示分析 3、模拟实验演示分析 4、分组讨论探究 5、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 四、说学法 本节课内容由于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联系小学学过的内容或者利用生活经验总结、讨论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和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应用。 五、说教学程序 引课:播放《斗转星移》中截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频里可以看到太阳、月亮等天体东升西落,那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从而,引入本课的内容——地球的运动。 (创设宇宙空间中天体运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来解说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我的解说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一,教学理念和课标 新课程倡导: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是主体。 新课标要求: 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重要的纬线,纬度带的划分,半球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等等。 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标的要求,即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之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读图的能力也相对很弱;再加上生活实践很少;学习地理生涩,这是不利的一面,但他们求知欲强,对地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

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和规律。⑵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提倡的五步教学法,步奏依次是:自主导学,交流展示,点拨例析,巩固训练,归整检测 五,案例分析: 以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为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神舟飞船回家为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提示,帮助学生自主导学: 4,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5,点拨例析: 在经纬线方面,将经线与纬线、南北东西半球分开讲解,先让学生认识纬线判定南北纬,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然后是经线的判定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处理,学生会很清晰明白,不容易弄混淆。 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向学生展示,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记忆犹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简单化。 以学案的方式出示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点。 下面是具体图片演示,,,, 6,巩固练习:生填写纬线经线特点表格。 7,归整检测。 结束!!!

《来自地球的力》习题

《来自地球的力》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重力的施物体是_________,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的物体也给地球一个_________力. 2.电灯悬挂在电线下端,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其中电灯受到 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作用,则上述两个力的施物体分别是 _________和 _________.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 4.重力的大小用_________来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_________,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可以写作_________,其比值约等于_________,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以取_________. 5.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是1:3,则它们受到的得重力之比是 _________,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 _________跟 _________成正比. 6.质量是10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_________N,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则它的质量是_________ kg.(g取10N/kg) 7.甲、乙两个铁球的质量之比为3:2,甲球60N,则乙球重 _________N. 8.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___. 9.人们常在细线下挂一个重锤,可以做成_________,建筑工人可以用它来检查墙壁是否_________,它是利用了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10.质量为5kg的铅球,被运动员推出去后在空中飞行,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则铅球受_________力的作用,其大小为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上,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 11.对于g=9.8N/kg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力是9.8N B.1kg=9.8N C.在地球上,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 D.受力为9.8N的物体其质量一定是1kg 12.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最接近0.5N的是() A.一只鸡蛋B.一个中学生C.一个铅球D.一只蚂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