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在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

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

启示。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今就《学记》教

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

《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

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

望的民族。《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

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学记》认为,教育有“四

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

师也。”二是知学者之“四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

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三是知

“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

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

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四是能“听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

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

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

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

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

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

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

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二、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素质

我们今天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州”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记》一开头就提出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见解,明确提出了建寺教育的视学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大成”是评价等次,或者说培养目标,有阶段性目标,有终极目标。具备了独立的治学能力,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可以说是基本成材,“谓之小成”。只有达到“知类通达”,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才可以说是最终成材,“谓之大成”。“离经辨志”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敬业乐群”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能力:“博习亲师”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治学兴趣;“论学取友”是培养和考查学牛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强立而不反”,是说学生形成娴熟地处理各种I'口J题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一个人的学问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有识见,敬业,能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这里提出的对学生的考核就不单是知识的考查,而是包括了知识(博习亲师)、品格(敬业乐群)、识见(论学取友)、能力(知类通达)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考核,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虽然论述稍嫌简括,但对我们今天建立全面的评价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自主发展.提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

说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心者,性情之主。”为道学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详尽的发挥。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就是说,无论天道人道,诚都是一样的,故天人可以相通,可以合一;天与人诚的途径有别,天道之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即不须努力,不须思虑,自然天成,而人道之诚则须通过勉、思达到;人中之圣人特殊,与天相同,诚可以不勉不思而成。亦即《中庸》另处所言“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人。《中庸》按照天道之诚给人道之诚描述}{5修养的途径。第21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诚而至于明善,是天命之性使然,属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人一类。

圣人以下的君子贤人一类不能“自诚明”,而须“自明诚”,他们要“明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为此务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学、问、思、辨、行务须造其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诚”字便沟通了天人之际,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紧紧地贯穿在一起,因而具有了天人的双重性质,即“天命之为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成之者性也”的性是道体下来的,道体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你的性。道体要不断继续下去,就是好的,这是本体论的讲。牟宗三先生注重中庸的工夫论理路,并且特别提出“纵贯系统”,认为是儒家的特别之处。这也从天人贯通的角度阐明了成性功夫的路径。

朱熹将《中庸》所谈的种种工夫均纳入到《大学》修己治人的八大纲目中去,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朱子语类》,卷19)。可见,《中庸》的工夫论也被纳入到儒学“修己治人之术”的大框架之中。当然,《中庸》提出了更加多样

159化、系统化的修身工夫论,这些工夫论成为朱熹等宋儒反复探讨、躬行实践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论《中庸>卜----兼析朱熹呻庸”说之谬M.孔子研究,1994(02).

【21陈进坤.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f3】降大任.“中庸”的变通性【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

【‘1胡念耕.孔子“中庸”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7(02).

【5】田永胜.中庸伦理思想新探【J】.齐鲁学刊,1998(06).

【6】张牧童.略论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影响【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

【-/]陈赞.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J】.中州学刊,2000(05).

【8】徐刚.《大学》、(《中庸》与朱熹自然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砌,Z001(03).

作者简介:

倪凤英(1979一),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研究。

魏立明(1980一)男,哲学硕士,讲师,长安大学汽车

学院,主要研究哲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万方数据

卢花

方式符合现代西方“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其实,早在两千

多年前,《学记》就有非常精彩的理论总结。

《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善喻”、“善问”、“善待问”。《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向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向前走,而是

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要求学生,但

不施加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学牛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不会

望而却步;启发学生,但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学

生就会独直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这里,既考虑到了师生关系和学

生的心理特征,也考虑到了学习规律。学成于思,思则得之。师生之

间情感错位,关系紧张,学牛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思考质母。所以,《学记》作者反对那种“呻其占毕,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做法,因为如此会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师的语言要“约

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记》又丰张教师要“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

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教师的启发诱导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

的答问要根据提问者的能力,相机点拨,凶势利导,而不是全盘授与,

一味“告诉”。善喻、善问、善待问,都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

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不是嚼饭喂人。

《学记》也提倡合作学习。《学记》在论述“大学之法”时说:“相观

而善之谓摩。”“相观而善”是说互相切磋,合作探究,互相启发,取长

补短。《学记》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考核学生成

绩时,要“视论学取友”,考奁学牛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像时孙摩,尊霞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记》在论述教育教学规律时说:“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

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

则孤阳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成功的教育要做到“禁于未发”、“当其可”而教、“不陵节而施”、“相观

而善”,即豫、时、孙、摩。“豫”(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

未病,我们今天概括为“预防性原则”;“时”,就是要抓住教育的最佳

时机,适时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我们今天概括为“适时性原则”;“孙”(顺),就是说,知识传授要有一定次第,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我们今天概括为“渐进性原则”;“摩”,就是要提倡

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今天概括为“观摩性

原则”。豫、时、孙、摩,是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遵循之,教育就兴旺,

就成功;违背之,教育就荒废,就失败。《学记》还认为,学生在选择探

究的合作伙伴时要审慎,因为交友不慎会背离老师指引的道路,从而

养成不良习惯,荒废学业。

豫(预)、时、孙(顺)、摩,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审慎交友,认

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些教育思想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课程

改革实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长善救失,培养富有个性的社会人才

《学记》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就是要扬长

避短,依靠智能优势,发展特长,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救失”,就是化短为长,克服不利因素,弥补缺陷,从而促进个性特长的

发展。怎样才能“长善救失”呢?《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病处方,对症下药。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里提醒教师注意学生的四种毛病:多、寡、易、止。这四种毛病

是由不同心理造成的。教师必须上E确了解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才

能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提倡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认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丰富了“长善救失”的内

160涵,并从“多元智能理论”中为“长善救失”教育思想找到科学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地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种以I二智能,但每个人拥有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在某种智能方面较强的人,在另一些智能方面町能较弱。社会是一部大机器,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须要因势象形,扬长避短,而不是截长补短,抑高就低。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忘记了《学记》“长善救失”的教导,忽视了对“扬长避短”的探索,过分强调了统一: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迫使学生不得不“截长补短”,从而泯灭了个性和创造性。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正是汲取了这些教育错误操作的教训而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目标追求。

六、教学相长。实现师生乍命的共I司牛长

“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学功能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作为活牛生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是“闻道彳r先后”而已。人的牛存每时每刻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和学生此时的生命价值体现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牛活动的主要“生命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就能够自强不息,勤勉于学,从而使学业不断长进,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教师“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求诸己,深入研究,从而使自己的学识得到增益,并且在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使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教师小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牛命存在方式。学生也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暂时状态,一种使自己和人类都将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生长,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学记》“教学相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其中“尊师重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长善救失”的教学追求,“教学相长”的价值判断,对于辨别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一些理念的源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

【承德师专校级课题基金项目,编号200816】

参考文献:

[11吴立岗.辨证处理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

教法,2005,25(3):32.

【2】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领i妒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6一‘一1‘(5).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作者简介:

洪梅(1972一),女,满族,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

讲师,主要研究现代教育理论。

孙景龙(1955一),男,承德民族师专基础教育系主

任,教授,主研古代教育理论。

万方数据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作者:洪梅, 孙景龙

作者单位:洪梅(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 孙景龙(承德民族师专基础教育系)

刊名:

山花

英文刊名:MOUNTAIN FLOWERS

年,卷(期):2010,""(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吴立岗辨证处理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2005(3)

2.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0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25673137.html,/Periodical_sh20100204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0日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在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 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 启示。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今就《学记》教 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 《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 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 望的民族。《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 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学记》认为,教育有“四 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 师也。”二是知学者之“四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 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三是知 “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 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 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四是能“听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 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 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 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 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 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 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 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二、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素质 我们今天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州”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记》一开头就提出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见解,明确提出了建寺教育的视学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大成”是评价等次,或者说培养目标,有阶段性目标,有终极目标。具备了独立的治学能力,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可以说是基本成材,“谓之小成”。只有达到“知类通达”,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才可以说是最终成材,“谓之大成”。“离经辨志”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敬业乐群”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能力:“博习亲师”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治学兴趣;“论学取友”是培养和考查学牛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强立而不反”,是说学生形成娴熟地处理各种I'口J题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一个人的学问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有识见,敬业,能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这里提出的对学生的考核就不单是知识的考查,而是包括了知识(博习亲师)、品格(敬业乐群)、识见(论学取友)、能力(知类通达)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考核,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虽然论述稍嫌简括,但对我们今天建立全面的评价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自主发展.提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 说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心者,性情之主。”为道学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详尽的发挥。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就是说,无论天道人道,诚都是一样的,故天人可以相通,可以合一;天与人诚的途径有别,天道之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即不须努力,不须思虑,自然天成,而人道之诚则须通过勉、思达到;人中之圣人特殊,与天相同,诚可以不勉不思而成。亦即《中庸》另处所言“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人。《中庸》按照天道之诚给人道之诚描述}{5修养的途径。第21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诚而至于明善,是天命之性使然,属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人一类。 圣人以下的君子贤人一类不能“自诚明”,而须“自明诚”,他们要“明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为此务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学、问、思、辨、行务须造其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诚”字便沟通了天人之际,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紧紧地贯穿在一起,因而具有了天人的双重性质,即“天命之为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成之者性也”的性是道体下来的,道体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你的性。道体要不断继续下去,就是好的,这是本体论的讲。牟宗三先生注重中庸的工夫论理路,并且特别提出“纵贯系统”,认为是儒家的特别之处。这也从天人贯通的角度阐明了成性功夫的路径。 朱熹将《中庸》所谈的种种工夫均纳入到《大学》修己治人的八大纲目中去,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朱子语类》,卷19)。可见,《中庸》的工夫论也被纳入到儒学“修己治人之术”的大框架之中。当然,《中庸》提出了更加多样 159化、系统化的修身工夫论,这些工夫论成为朱熹等宋儒反复探讨、躬行实践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论《中庸>卜----兼析朱熹呻庸”说之谬M.孔子研究,1994(02). 【21陈进坤.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f3】降大任.“中庸”的变通性【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 【‘1胡念耕.孔子“中庸”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7(02). 【5】田永胜.中庸伦理思想新探【J】.齐鲁学刊,1998(06). 【6】张牧童.略论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影响【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 【-/]陈赞.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J】.中州学刊,2000(05). 【8】徐刚.《大学》、(《中庸》与朱熹自然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砌,Z001(03). 作者简介: 倪凤英(1979一),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研究。 魏立明(1980一)男,哲学硕士,讲师,长安大学汽车 学院,主要研究哲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万方数据

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 江苏省教师招聘(https://www.360docs.net/doc/025673137.html,/)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中公教育讲师侯婷婷从《学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等几方面进行剖析。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完整word版)《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

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 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

(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

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作者是谁,说法不一。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可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礼记》在儒家经典中被称为大经,是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它是一部丛编,包括自战国至汉初儒家论述有关"礼"的文章49篇,涉及教育的著名篇章有《大学》、《中庸》、《乐记》、《学记》等。《礼记》写作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宋代的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称为“四书”。可见其巨大影响。 《学记》对教育目的、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语言非常精练,认识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学记》

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学记》全文分20段,共1229个字。因为言简意赅,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学习理解比较困难。自古至今,《学记》虽然注家很多,但各家注解颇有分歧,有些断句也不一致,今天的内容是一些资料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如有错误请各位指教。 一、《学记》对办学的认识 1.办学目的:教化人民,养成良好习俗。以便建设国家统治人民 《学记》认为"建国君民"的最高目标在于化民成俗",《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样《学记》就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 2.培养目标:全才,高素质人才 《学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

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3月21日19:00-20:30 2014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江西教育学院 4月2日19:00-20:30 2014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江西财经大学 3月26日19:00-21:00 2014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备考指导宜春学院 s-222 4月8日19:00-21:00 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公告解读+备考指导九江学院香远楼报告厅3月24日19:00-20:30 2014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备考指导景德镇陶瓷学院 一、简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论,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宝。同时《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基本规律及教师的职责与素质,它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王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既要使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符合其的利益,又要取得老百姓的拥护,而“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都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其得到解决。并且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王道”,这就如同一块玉石,不进行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具,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人明白道理。《学记》的结尾再次强调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即三王在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有的是源头,有的是流水聚集的末尾,这种祭祀也称为从根本上着力。从而把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兴衰荣辱的根本地位。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在“王者”统治国家中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由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学生,教育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文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先哲们已经

懂得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懂得了教师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懂得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一致性。 二、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记》也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原文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认识到教与学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共同成长。教师教的积极性,能督促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的不足,从而更加刻苦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学的自觉性,促使教师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去进修学业、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与学结合,师与生交流,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相反,如果教与学脱离,师生交流阻隔,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不能把“教学相长”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针对传授知识而言的,按照古人的一贯思想,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在传授知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应一半靠教师教,一半靠自己的不断思考,既要向教师学习知识,也要接受教师美好品德的影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靠实践;二是靠主观能动性。《学记》中所提出的这一教学基本原则,不仅为后来一般的教学过程所接受,更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现实所证实。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教学相长”这一原则的完整,使之成为每一个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对大学之道和教之大伦的阐述

《学记》中的教育名言及译文

《学记》中的名言及译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 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 相观而善之谓摩。——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 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它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餉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王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它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强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学生,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和顺。 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当其时,当其可,即适时施教,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留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着。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着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着,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着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着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着,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学记》)6(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学记的教学原则 [摘要]《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关键词]《学记》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着。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着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一篇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它与《大学》相表里。《大学》重在阐述教育之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学记》则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教育的功能 《学记》本着儒家的性善论和德治论,首先看到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光靠良好的施政措施,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教育的作用则是最广泛的和牢固的。因此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后来广义的教育,也就是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的宗旨。 其次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说,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查他的学业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明析经义的能力和学习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其是否专心学习,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其学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学业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一标准就称为“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经触类旁通,立场也已经坚定不移。达到这一标准就称“大成”。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1. 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2. 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