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析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哪些

概括分析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哪些
概括分析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哪些

概括分析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有那些

20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

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

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

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

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

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

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

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

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

要还是互动。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其实新媒体

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主要是指那些

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

作媒介的艺术品。

我感觉简单来说就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着重强调数字化、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表现形式。与影视剧结合密切的主要有Flash小品、数字动画电影、手机电影三种。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数字化被称为“信息的DNA”。由于信息能以光速传播,数字化时代就意味着通讯和信息交流在时间上可以“即时”或“瞬间”到达地球的另一端。由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则是

数字化,因此,数字化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导

因和发展的动力,它引起了计算机和网络技

术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发了信息技术

革命,而信息技术革命则引发了全球化进程。所以,数字化是影响20世纪全球普通人生活

发生巨变的关键性的科学成就。

信息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物质化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化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格罗庞蒂出版了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宣布以“比特”为存在物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时代》周刊将他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未来学家之一。

第二,数字化制约着全球化进程。尼葛洛庞蒂早就欲言全球化会到来。他说:“数字化存在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数字化使信息可以“即时”或“瞬间”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全球空间的亲近感,把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从地域情境移入全球情境之中。

第三,数字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化是人类文

明的新形式。数字化书籍、数字化报刊、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博物馆,甚至数字化社区、数字化政府和数字化社

会都已经或正在出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可以数字

化,它推动和保存了人类文明。

数字化极其依赖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依赖于个人的经济实力,也依赖于获得以互动计算机技术

为基础的能力。学者们担忧会因此出现“数字分化”,即按数字化程度分层的人群,一些人拥有进入网络社会的能力,一些人则被排除在外,造成信息富有和信息贫穷的鸿沟,也必然伴随着文化和教育的差异。克服数字分化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与政治和公共政策具有密切的关系。

数字化还受到了另外一些质疑。美国传播学家丹.席勒教授就质疑互联网环境的输出。他认为,从美国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为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构建了发展的空间。其结果是,穷国的电信事业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而电信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改善社会的贫富极化现象,信息时代不过是美国信息霸权的时代。从广告的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必将受广告主操纵,在广告主控制的互联网上,必然出现“数字分化”,即在富有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用户和贫穷的用户之间划出一道界线。

虚拟现实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技术。和其它许多新兴交叉学科一样,虚拟现实尚没有统一定义,这一点也许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唤起人们的研究兴趣。这里仅提供一种笔者较赞同的观点:VR是一种

由高度交互的计算机模拟构成的媒体。它判断使用者的位置,并替换或提高一种或多种感觉反馈,使人有沉浸感或者说亲临模拟环境的临场感。

Flash是一种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事物。它几乎不

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哪怕只是无厘头的搞笑,都可以做成Flash小品,其中充满随意性,具有很宽的延展性。作品一般都是创作者身兼数职——编剧、导演、动画设计、配音、配乐、字幕等等,只要画面搞笑、配音搞笑,就万事俱备了。Flash小品大多是自

娱自乐的作品,可以与观众很好地互动,在网络上传播,有着大量的拥护者。

数字电影包括动画电影和特技电影。动画电影当中动画主人公的表情设计、动作设计都是由真人演员先做出来,然后再由计算机模拟做到动画人物或动物身上,再加上恰如其分的配音,使其拟人化。特技电影,其实我们把它称为特效电影更为恰当。那些

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

出来的恐龙、沉船、机

器人、大猩猩、蛮荒时

代等等,无一不让人目

眩神迷,犹如身临其境。

那些现实中无法实现

的大场面,全部可以通

过数字技术展现出来,

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

果。

手机电影目前尚

在探索过程中,国内曾

经出过10分钟的短片,

但时过境迁,由于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较小,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印象。不过,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3G手机的普及,手机电影也必然会占有一定的市场。

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丰富了创作形态。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工具、新材料应用于艺术创作中,丰富了艺术语言。例如,很多摄影师将自己所拍照片,利用电脑软件,通过计算机处理,加入很多照相机无法拍出来的效果,叠加多种元素,给照片以新的生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在视频影像当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入高科技元素,配合原素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意境。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不仅可以表现远古或者未来画面,还可以表现以往难以达到的宏观或者微观画面。比如在很多电影中要表现很多远古的场面,想要在某一场地置景,恢复当时的景象,是极其困难的,即使要实现,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提高了创作效率。应用计算机动画技

术,可大大缩短艺术生产的时间,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并且,计算机系统不断升级,其效率也是成倍增长。

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生产,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理性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对艺术创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长此以往,必将使艺术

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流水线式的

商业运作,也必然会消减艺术性,减少

作品中人性化的创作成分。虽然在现代

社会中,艺术作品的身份有所变化,集

艺术化与商品化于一身,但其艺术性是

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化永远代替不

了艺术性,艺术性是每一件艺术作品的

固有属性。

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收获又是一种挑战。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利用它,只有对其不断深入研究,才能逐渐驾驭它,使之为艺术创作服务。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不仅仅是工具的发展,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容也要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我们理解了新媒体艺术的本质,也就明确了发展方向。毕竟,炫奇、炫技并不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决定性因素。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既体现了艺术媒介的拓展,也丰富了艺术的内涵。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还会有更新的艺术形式,可能还叫新媒体艺术,也可能是谁也没听说过的一个新概念。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准备 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 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 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一媒体(媒介) 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图像、文字等) 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 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 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 二新媒体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 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

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 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一造型机制 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 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 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 3.互动参与 4.平等共享 (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以扇形记录信息。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 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 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新媒体艺术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我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媒体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要想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向新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强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加入人文理念,使技术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是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促使新媒体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影响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他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 连接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互动性: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

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1.2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他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联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并产生新的社群。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新的形势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

新媒体艺术 20150647 马维全经过一学期的社团课程的学习,我对新媒体艺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就谈谈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 一般而言,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根本理念是尽可能地用艺术反映真实的思想和创造思想产生的情景。也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用艺术反映思想的理念,透过艺术所表达的思想与观念,而这正是现代人的内心所看到的世界,媒体艺术家则使用媒体艺术使这些观念和思想情景再现,演示给观众。新媒体的发展和观念对传统媒体进行了反叛,是全新的颠覆与革新,对以往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超越,也带来了许多影响。 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几点改革: 1、产生全新的时空观念:互联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信息在全世界触网之处流动。 2、提供人机对话的可能性:现代科技与IT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机会,特别在视觉艺术的表达形式上。要实现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必须要为善于人际互动和沟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充分掌握有关艺术与人性的相关

知识,需要有一颗开放并富于想象的心。只有这样,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内容及其表现方式才会更有效果。 3、推动新媒体广告艺术的发展:新媒体动画在网络广告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艺术的应用给广告艺术的动画展示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网页中闪动的标识,漂浮的广告,游行于画面之间、行踪不定的标题,这些都是以往传统广告艺术中所没有的。 4、新媒体艺术对文化产业复兴的推动: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 5、催生人类新的生存观、价值观:网络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观和价值观。通过QQ、网络游戏等“网络交往”,人们可以把自己人生面孔的另一面展示出来,这种虚拟空间中的交往无形中必然改变人类感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在慢慢的形成,将来的科技可能达到人们现在无法预测的高度,但我觉得那其中必有新媒体艺术的存在。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论文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蒋颖超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新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其中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WGBH电视台,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WⅣ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可以为他们与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促成了许多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起来。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和电子工程师舒亚·阿贝共同研制了用于图像处理和着色的合成器,使其跻身于第一批新技术发明者的行列。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开始得到赞助,它们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更频繁的接触到数字化技术。尽管在这些媒体艺术中心里创作的录像作品不是以在电视网中播放为主,而主要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但它促使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电子媒介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从而促成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并逐渐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当录像艺术的传统技术被数字技术替代后,艺术家开始普遍采用数字摄像机、数字编辑、DVD光盘刻录和投影仪播放技术。在播放技术方面,投影仪、电脑程控、DVD光盘被大量用于新媒体艺术的播放。目前,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在国际艺坛上也日益得到首肯。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类型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概念。当前所使用的新媒体艺术一词,大多是以马克·崔波(Mark Tribe)的界定为基准,他在1996年将新媒体艺术定义为光盘(CD—ROM)、网络艺术(Net Art)、数字录像艺术(Digital Video)、网络广播(Net Radio)等艺术作品的统称。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则提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180而清华大学的鲁晓波教授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一、新媒体艺术与批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20世纪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事件;而新媒体 催生的新兴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回顾这几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新媒体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不变,它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却是相对明确,综合性、跨学科和交互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形成一门全新的艺术。与任何一门艺术学科一样,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目前人们还没有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特别是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到范畴界定的提出与讨论,再到理论的探索与建构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面临的一种命名的困惑、一种身份的焦虑、一种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到逐步转向对学理的关注。本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 新媒体艺术探讨的文章书籍,如黄鸣奋的《彼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xx)、许江、吴美纯主编的《非线性故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xx)、张朝辉、徐翎的《新媒介艺术》,以及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xx)等等,从不同层面阐述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可是,透过新媒体艺术现象背后以其本体特征作为理论研究重点的讨论尚显不足,学科的整合、多向度比较和“理论――分类――发展史――批评”的体系构建存在严重缺

失,特别是有关新媒体艺术批评方面,其理论基本空白。笔者借助“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KI)、“”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新媒体艺术批评”作关键字搜索,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章屈指可数。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作品欣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任何艺术品沟通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它对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其根基扎入在其它相关学科之中,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相关艺术类形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新媒体艺术批评。但新媒体艺术又与其它艺术有本质不同,它不但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从具有视听效应的材料装置到互动的电脑系统,从超媒体到人为的虚拟环境,从网络到网际空间,这些相互约束和相互影响的内质自始自终地贯穿在这些艺术形式之中。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多个不同领域的技术,使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存在巨大区别。 二、两种艺术批评

谈谈对新媒体作品的体会

谈谈对新媒体作品的体会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媒体艺术”这个名称对于艺术界来说已经并不算陌生,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甚至,对于“媒体艺术”的基本要素的确认也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新媒体艺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以来就注定具有了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特征。在当前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科技和艺术观念已经变得浑然一体,而媒体艺术的理论应该说还并没有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翻阅资料无意中看到迪特?容的全息影像艺术作品《宫服》,这应该也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这件作品中,他所表达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服饰,但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的支持,在亦真亦幻间,“宫服”的传统美学概念得到了一种有效的置换,使得传统的艺术符号具备了当代的精神。在他的光影背后除了表现出新媒体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特征以外,它带给观众的是艺术家自我的一种意识的轨迹,是一种观念的力量。相对于利于科技使观众互动与介入,艺术家更加在乎的的是作品能否达到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思考的目的。在对新媒体艺术还认识不深的中国,还存在一些学术定位和表达方式上的误区,而迪特?容先生的艺术尝试在某些程度上做到了相对的先锋性。 我认为,艺术无论如何高尚、高深,都是来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脱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新媒体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 2、CG(电影、动画) CG 原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3、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 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 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 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 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地球村”“始 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尼葛洛庞帝:MIT媒体实验室的主席和共同创办人,并且是媒体科技的Wiesner教授. 投资超过40个(包括三个中国的)企业的”天才投资家”。他帮 助建立了”2B1基金”,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 二、思考题 1、简要说明什么是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 答:(1)媒介:传播信息富豪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它扩大并延伸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 (2)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3)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 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4)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 2、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五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答: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亲身传播时代(符号与信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表情、声音、肢体动作 特点:开始于从早期人类灵长类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二)口头语言时代(说话与语言媒介时代)

对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8卷第5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No.52006年9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Sept.2006 对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于静宜 (大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通过对中国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中复合型教师与教师队伍的复合型配备、课程体系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等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探讨,明确了目前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数码技术;艺术;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6)05-0549-03 R eflections on some problems in ne w media art education YU Jing -yi (School of Art &Design ,Dalia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Dalian 116034,China ) Abstract :Present status of some problems in new media art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and dis 2cussed in this paper.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compound teachers and the compound manning of teaching tea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foundational facilities ,and the mergence of technique and art.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existing in new media art education to be solved is pointed out and the method of solving the problem is proposed. K ey w ords :new media art ;digital technology ;art ;higher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05-11-24 作者简介:于静宜(1981-),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进入数码时代,新 媒体艺术也随之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视制作、电脑游戏、动画制作、商务广告、音乐视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新媒体艺术的辅撑。社会对新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种市场需求的召唤刺激了高等院校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快速膨胀。美术院校和其他大学的艺术学院都纷纷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原本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院校也增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快速上马、急剧膨胀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这个朝气蓬勃的新专业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1 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与教师队伍的配备 新媒体艺术是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之后的数字媒体艺术。它融合了数字处理艺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形成数码图像、三维动画、数码音响、互动媒体等一系列艺术创作与制作环节。在 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的传统手工或低端技术被 数码媒体技术所替代。科技发展之快,社会需求之切,使高等教育界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迎接了新专业的到来。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目前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教师多是早期的美术或艺术设计的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嫁接或衍生而成,专门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的教师在国内很少。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新媒体艺术的显著特点。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需要复合型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良好的创意思维,又要掌握先进的数码技术。单一专长的人才好找,复合型的人才难求。当务之急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快培养出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可以采取如下途径培养复合型教师,以应急需。第一,一般高校聘请新媒体艺术专业建设水平高的个别高校或社会上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或创作的专家讲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培养教师。第二,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在实力雄厚的高校举办教师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语言形态和创作模式,同时促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传播方式的产生,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即新媒体艺术。它是在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依傍高科技而发展产生深刻变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已从经济和文化上深深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艺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直接催生了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而中国新媒体发展前景又如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前景收藏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新媒体一词可以从产业区分、人机接口、艺术运动、及其多媒体形式来诠释,不同的诠释是由于不同领域的观点(产业、科技、艺术、及传媒)的出发点之不同。 新媒体艺术是以重要观念为前提,结合计算机科学,高科技材料,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表演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 二、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史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八十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由吴美纯策

划,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由《文艺报》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展览期间印发的由邱志杰主编的两本展刊,对国内外录像艺术的状况进行了深入介绍,翻译大批重要文献,在艺术界造成了重大影响。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九十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了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这正在成为中国艺术中新的重要的潮流。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高质量的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等等。这标志着中国录像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更成熟的个体的方式改变着当代的文化地图。 更多的人受到影响投入录像艺术的创作,这方面的成果在吴美纯策划的《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展现。全国各地的三十几位艺术家在北京展示了最新的创作。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编写中的《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 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 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三、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跟踪到范畴的讨论再到理论的建构的过程,正在从自发分散的研究阶段向自觉整合的研究阶段发展。当前应将中国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课题应集中于“对象方法”、“发展规律”、“艺术形态”、“民族特色”和“学科建设”等理论范畴,并强调学科整合、多向度比较和“创作-欣赏-批评-研究”互动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