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章

1.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组异质性肽类细胞调节因子。

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和生长因子(GF)等。

2.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胸腺、骨髓、法氏囊(腔上囊)、囊类似器官(扁桃体、阑尾)

3.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淋巴小结(粘膜免疫组织)

4.免疫细胞(Immune Cell):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细胞的总称。

干细胞、淋巴细胞、辅助细胞、其它细胞

5. 干细胞(Stem Cell):未分化的胚原性细胞,为各种免疫细胞的总来源。

来源:骨髓,胚胎期为胚肝和卵黄囊。

功能:为各种免疫细胞的前体细胞。

6. 淋巴细胞(Lymphocyte):B-C、T-C和第三类群淋巴细胞,为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功能细胞。

7.免疫活性细胞:能与Ag起特异性反应的淋巴细胞(包括:T-C、B-C)。

8.B 细胞:依赖于骨髓或法氏囊发育的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和抗原递呈功能,参与抗细胞外感染微生物、变态反应。

9.胸腺的结构

1)一般结构

被膜(结缔组织)、小叶间隔(结缔组织伸入实质)、

实质(不完全小叶):皮质、髓质

2)主要结构

(1)皮质:

胸腺上皮细胞(哺育细胞):支架

胸腺细胞:分化发育的早期T细胞,形成

CD4+或CD8+ T细胞。

少量巨噬细胞:维持胸腺微环境。

(2)髓质:

A.胸腺上皮细胞:量多,部分是胸腺小体上皮细胞。

B. 胸腺小体:在小体外周细胞幼稚,近中心处成熟,中心完全角化、嗜酸性。

3)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为周围免疫器官提供成熟的T淋巴细胞。

10.骨髓的功能:

A、免疫细胞的总来源

B、免疫细胞的发育场所(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C、再次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部位之一,也有T细胞产生

11.脾脏的结构

(1)结构:被膜、小梁、白髓、红髓

白髓: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T-C所在地)、淋巴小结(脾小结)

红髓:脾索(Ag剌激B-C—浆C — Ab)、血窦、动脉、静脉、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2)功能:

A、造血、储血和滤血

B、产生和留居淋巴细胞的场所

C、产生免疫的基地

12.淋巴结的结构

被膜、小梁、皮质、髓质、动静脉管。

皮质浅区(B-C):一级滤泡(初级淋巴小结)、二级滤泡(次级淋巴小结)

皮质深区(T-C)

髓质区:髓索、髓窦(淋巴窦)动、静脉

功能:A、滤过淋巴液B、产生和留居淋巴细胞的场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地13.T-C的个体发育:

A、T-C发育的阳性选择

CD4+CD8+细胞与MHC 分子以中等亲和力结合

—与MHC-I 分子以中等亲和力结合转变为CD4-CD8+

CD4-CD8+(识别外来Ag-自身MHC-I复合物);

—与MHC-II 分子以中等亲和力结合转变为CD4+CD8-

CD4+CD8-(识别外来Ag-自身MHC-II复合物)

B、T-C发育的阴性选择

胸腺中通过阳性选择的细胞,如果与自身Ag-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被激活而发生程序性死亡,称为克隆排除(clonal deletion)或克隆存在但受抑制不能活化,称之为克隆不应答(clonal anergy)。

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胸腺细胞则能继续发育成成熟的能识别外来抗原的单阳性T细胞(CD4-CD8+细胞和CD4+CD8- )。

14.T亚群(按功能分为四个亚群)

1)Th 辅助性T细胞:协助B-C活化,产生抗体。

2)Ts 抑制性T细胞:阻止产生Ab。

3)Tc细胞毒性T细胞:Th和Ts的比例起着稳定、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4)TD 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

15.T细胞的表面标记(Surface marker)

表面标记: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A、表面抗原:CD抗原(CD4、CD8)

B、表面受体

T细胞受体(TCR)

羊红细胞受体(CD2,E玫瑰花环),又叫E受体。

红细胞(erythrocyte,E) E花环的形成是人类T淋

巴细胞的一种特殊标志。

16.B-C的重要表面标记

BCR(mIgM/ mIgD,膜表面抗体SmIg)

IgG的Fc受体--EA花环

补体C3受体--EAC花环

17.MФ的重要表面标志

MHC-I类分子

MHC-II类分子

FcR

C3R

18.B-C的个体发育过程

分二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抗原非依赖期)

在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表面表达BCR (mIgM),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克隆以其BCR 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产生负向调节信号,诱使该未成熟B细胞克隆发生凋亡,称为B细胞的阴性选择。

2)第二阶段(抗原依赖期)

在外周淋巴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B细胞,大

量增殖,并经历体细胞突变,突变后的B细胞:

凡与抗原以低亲和力或不能结合的,则发生凋亡,即

为阳性选择。

凡与抗原以高亲和力结合的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浆

细胞和记忆B细胞。

2)第二阶段(抗原依赖期)

在外周淋巴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B细胞,大

量增殖,并经历体细胞突变,突变后的B细胞:

凡与抗原以低亲和力或不能结合的,则发生凋亡,即

为阳性选择。

19.第三类淋巴细胞:这里主要指NK-C(自然杀伤细胞)―机动兵细胞‖

20.NK-C的功能:

1. 直接杀伤靶细胞速发效应,无需预先致敏

2. 参与ADCC作用

3、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产生IL-1等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21.辅助细胞(Accessory Cell):辅助细胞是能捕捉、加工、处理并能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C、B-C)的一类免疫细胞,又称抗原提呈细胞(APC)。

种类:1)专职AP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2)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

22.DC:是一大类重要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自身又能高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活化幼稚T细胞的能力,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工程兵细胞‖。

23.上皮细胞(天然屏障)、巨噬细胞(常驻边防细胞)、肥大细胞(哨兵细胞)、

中性粒细胞(野战细胞)、NK细胞(机动兵细胞)、树突细胞(工程兵细胞)

24.免疫分子:抗体、补体、各种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受体等

25.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反应过高引起变态反应;反应过低引起免疫缺陷病,反复感染)

2)、自我稳定:识别紊乱造成自身免疫疾病,如:小儿溶血症(Rh)、风湿性关节炎(抗IgG)、全身性红斑狼疮(抗正常器官组织Ab)

3)、免疫监视:功能失调时导致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

第三章

1.抗原: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物质。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两类。

2.完全抗原: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又能与之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分子量大于5000,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或脂多糖,其它如脂蛋白、糖蛋白、多肽、核酸等也都是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它们单独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但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化学成分为寡糖,类脂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等。

4.半抗原-载体效应:半抗原只有与初次免疫反应相同的载体结合才能引起再次反应。

由B-C识别半抗原的决定簇(而由T-C识别载体决定簇,并由记忆细胞发挥作用。)

5.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反应原性(reationgenicity):特异反应性。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

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免疫原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6.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7.表位的类型:

(1)构象表位(构象决定簇)

1) 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

2) 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3) 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表位。

BCR/Ab识别的决定簇

(2)线性表位(线性决定簇)

1) 一段顺序相连的氨基酸序列,又称线性决定簇;

2) 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3) 一般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表位。

多数可被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识别分子表面的顺序决定基。

8.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小结: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应。

3)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亦不同。

9.抗原的研究意义

1)用作诊断、分析的材料或试剂

2)作为动、植物、微生物分类鉴定(检疫)的材料

3)作为防止传染病的疫苗

4)作为机体免疫功能及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

10.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1)异己性:

?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物质)

?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成分)2)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

(3)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的化学基团(要含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

(4)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5)分子结构和易接近性:分子结构是指抗原分子中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

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能确保其完整

11.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2)根据抗原性能: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半抗原hapten

A、复合半抗原:只具免疫反应性,如绝大多数多糖

B、简单半抗原:既无免疫原性,也无反应原性

(3)按抗原的化学性质:

蛋白质:变性后特异性改变。

多糖:分子量大时有抗原性。糖+蛋白质=复合抗原,有抗原性。

类脂物:抗原性弱或无抗原性。

核酸:具有较弱的抗原性;在全身性红斑狼疮病人体内抗DNA抗体。

元素

12.根据抗原对Th-C的依赖性: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T-C与MΦ参与;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决定簇多,数量少;大多数抗原属此类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类毒素、苏云金芽胞杆菌(Bt)鞭毛等。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不需T-C、MΦ参与;只产生少量低亲合力的Ab,主要为IgM和IgA,很少有免疫记忆细胞形成;如:脂多糖、荚膜多糖。

13.根据抗原的获得方式:

1)天然抗原

2)人工抗原:合成抗原多肽、胰岛素等结合抗原半Ag +载体

3)基因工程抗原利用获得编码该致病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基因的―工程菌‖来进行生产疫苗,如:口蹄疫疫苗等。

?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两种不同生物间由于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所存在的在血清学上能起交叉反应的抗原。

?共同抗原产生原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除自身特异性成分外,还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成分。

?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也可与另一种抗原发生结合,这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

14.抗原的分类:

1)细菌抗原:菌体抗原(O-Ag)鞭毛抗原(H-Ag)荚膜抗原.芽孢抗原. 内外毒素抗原.细菌保护性抗原

2)真菌抗原

3)病毒抗原:1、颗粒抗原:病毒本身2、组分抗原3、可溶性抗原(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组装的过剩成分;病毒核酸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动、植物、昆虫的组织成分抗原

5)人类血型抗原

6)主要组织相容性(MHC)抗原

7)超抗原

15.MHC: 是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抗原,含有多基因座位,并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器官、皮肤移植中排斥与否。

16.超抗原Sag:某些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四章

1.抗体(Ab):机体在抗原物质剌激下所产生的一类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如一些细胞的某些表面受体-B细胞膜表面受体(SmIg),T细胞受体(TCR),MHC分子)。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为抗原结合部位;

CH1为遗传标志所在;

CH2为补体结合部位;

CH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

4.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1、溶解素:溶菌素、溶血素(补体存在)

?2、调理素:促细胞、菌体吞噬(通过Fc受体)

?3、凝集素:颗粒性Ag (如Bt、Bs 的H-Ag )

?4、沉淀素:对可溶性Ag(如杀虫晶体蛋白)

?5、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6、反应素:IgE,容易引起超敏反应

5.根据来源分类

?1、天然Ab

A、ABO血型Ab

6.根据是否出现可见反应分类

1、完全Ab:二价或多价Ab,与Ag结合能出现可见反应。

2、不完全Ab:

7.根据血清学特异性(抗原性)分类

1. 同种型:同一物种内的所有个体的Ig都具有相同的抗原特异性(由重链和轻链稳定区的差异引起)

2. 同种异型:是指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Ig 分子CH或CL区1个或几个氨基酸不同而表现的抗原性差异。

3. 个体型(独特型):是指每一个Ig 分子V 区中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总和,其单一的决定簇称为独特型抗原决定簇

8.根据Ab产生的方式分类

?1、多克隆Ab

?2、单克隆Ab:能产生只作用于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3、基因工程Ab:又称重组Ab,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照人

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组装成的新型抗体。

9.抗体类型

1、IgM

?出现顺序:第一

?存在形式:膜表面为单体(mIgM)

?分泌型为五聚体,由J链连接(为免疫耐受性受体)

?功能:1)具有比IgG更强的抗原结合能力,促吞噬及凝集作用比

?2)比IgG更易激活补体,参与II、III型变态反应。

2、IgG

?出现顺序:第2

?亚类:分为4个亚类(IgG1、IgG2、IgG3 和IgG4 )

?含量:占血清中含量最多

?单体、可通过胎盘

?生物学活性:参与调理作用、ADCC作用、中和毒素和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

统等,是抗毒素,抗感染如抗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

3、IgA

?出现顺序:第三。单体、双体或三体

?分型:血清型,存在于血清中,主要为单体。

?分泌型(在分泌液中,多为双体。眼泪、唾液、初乳中较多

?生物学活性:黏膜局部免疫作用,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

4、IgD:

?单体

?功能:可能与某些超敏反应有关,如青霉素和牛奶过敏性Ab。

?其它性质:不稳定,容易被酶类降解;膜IgD为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IgM被认

为是耐受性受体,IgD为激活性受体。

5、IgE:

?单体

功能:1. 介导I型变态反应: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血清IgE会升高;某些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后血清IgE也会升高。

2. 抗寄生虫:通过ADCC作用,杀死寄生虫。

10.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识别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与相应Ag结合:Ab的Fab的可变区与相应Ag决定簇相吻合,互补结合。

?结合部位:CDR区

?结合价:完全或不完全Ag(Ab)

2)结合补体

?细菌(Ag)+ 相应Ab + C ——溶菌

?红细胞+ 相应Ab + C ——溶血

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1、调理作用:相应菌体Ag + IgG + MφFc受体加强吞噬。

2、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相应菌体Ag(个体较大) + IgG +

NK-C(Mφ)Fc受体—靶细胞被杀伤。

3、协同凝集:相应小颗粒Ag + IgG + SPAFc受体协同凝集反应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5、通过胎盘和黏膜:IgG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内

4)免疫调节作用

1.Ig的免疫原性

2.Ig有双重性,既可显示抗体活性,也可显示抗原的免疫原性(Fab段和Fc段)

11.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基因的重排和突变

12.抗体产生多样性的途径

一.在DNA水平上:

1. 胚原性基因片段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2、重组基因连接的多样性:由于在DH-JH、VH-DH、JH 和VL、JL 的交接处出现

的连接方式不够明确,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Ig的多样性。

①核苷酸密码子内发生的连接位置的多样性

②由于连接方式不明确直接导致读码框架移动

③在基因连接过程中由于额外核苷酸的插入增加了重链的多样性

3、体细胞基因突变:只改变VJ或VDJ单个片段的个别核苷酸

二、在蛋白质水平上:由轻链和重链的随机选择和配对引起

1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初次反应

过程:潜伏期→开始形成Ab→高潮→下降→消失(抗原→抗原提呈细胞→Th-C→B-C→Ab)。

特点:抗体产生慢;抗体量少;维持时间短。

2、二次反应(second reaction)

过程:潜伏期→Ab下降→Ab量开始回升→高潮→下降→消失。

特点:抗体产生快;抗体量多;维持时长;

在初次反应的Ab未消失前进行的免疫。

3、回忆反应(anamnestic reaction)

过程:潜伏期→Ab量开始产生→高潮→下降→消失。

特点:抗体产生快;抗体量多;维持时间长;

在初次反应的Ab消失后进行免疫。

14.克隆选择学说:机体事先具有带各种Ig受体的细胞系→经抗原选择→激发分化增殖→产生抗体。

?A、体内有各种抗体样受体。抗原按其决定簇的特异性选择免疫活性细胞,免疫活

性细胞按其表面受体识别“自己”和“异已”。

?B、部分产生Ab的免疫活性细胞不分化,变为记忆细胞。

?C、各细胞系在胚胎期高度突变,(Ab多样性)。

?D、天然免疫耐受及人工免疫耐受是由于胚胎期或新生期免疫细胞自然或人为接触

过自身体或外来Ag

?E、自身免疫病,由于“禁株”复活、突变株而形成。

15.影响抗体生成的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

1)、遗传因素(应答者)

A、种类的影响

B、品系的影响

C、个体免疫差异

2)、生理因素:年龄、营养、健康状况和激素水平(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病理因素:肿瘤、病毒病;艾滋病毒能使T-C(CD4)失活。

4)、外源性理化因素

16.佐剂的定义:(adjuvant)和抗原一同注射或预先注射,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7.优点:1、增强弱免疫原的免疫原性

2、增加循环抗体的水平

3、保护Ag不被体内酶分解

缺点:1、引起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2、产生实验性自身免疫疾病(肿块,溃疡等佐剂病)

3、诱发肿瘤(新研制的一些佐剂可克服上述缺点)

18.佐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1、作用于抗原

A、增强抗原性:浓集Ag。

B、延长Ag剌激机体的时间:―油包水‖的―Ag贮存库‖,绶慢释放,持续时间长。

C、保护Ag:不易被体液、血液中的蛋白酶水解。

2、作用于机体

A、非特异性剌激→Mф、淋巴细胞增殖。

B、皮下形成―肉芽肿‖ →出现Mф、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加速Ab形成。第六章

1.补体: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存在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能补充、协助和加强抗体的免疫作用,同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作用。

2.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激活剂:Ag-Ab复合物(由IgG1、IgG2、IgG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补体结

合部位结合C1q,使其变构,再激活各成分。(一些非免疫学物质也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核酸、酸性粘多糖等能与C1q结合;纤溶酶及组织蛋白酶可激活C1r 或C1s;还有逆转录病毒等病原物的表面也可能直接与C1q成分结合)

?参与成分:C1q 、C1r 、C1s—C9等11种成分参与

?激活过程(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激活顺序为:C1q-C1r–C1s-C4-C2-C3-C5-C6……C9

1.识别阶段:Ag-Ab复合物。。。C1q 。。。C1r活化。。。C1s 活化

2. 活化阶段: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

3. 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 形成

旁路途径(交替途径)

1 、不经C1、C4、C2激活,而是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

2、必须提供一个吸附或结合补体C3b成分的载体表面-激活剂:如酵母多糖、细菌脂多糖、肽聚糖、细胞膜多糖成分、或凝集的IgG4、IgA、IgE等。

B因子D因子

激活顺序为: C3 -C3b -C3bB-C3bBb-C3bBb3b-C5-C6-C7-C8-C9

凝集素途径

1、凝集素途径类似于经典途径,重要区别在于起始成分为C4,而无C1成分参与。

1、活化物质(MBL)的产生过程

细菌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6——促使肝细胞合成、分泌急性期蛋白(包括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

2、活化顺序

MBL与细菌(或病毒)表面甘露糖蛋白结合(结合点为甘露糖残基),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结合物: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 )表现出丝蛋白酶活性(具有C1q相似的作用)——使C4和C2激活——产生C3转化酶——以后的活化步骤与经典途径相同。

3.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1). MAC的生物效应:细胞裂解作用

2).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炎症介质作用;中和、溶解病毒作用

细胞裂解作用

补体系统活化?膜攻击复合物?溶解靶细胞(如:奈氏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

实际意义:A. 抗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调理作用(补体的调理作用)

靶细胞?C3b、C4b、iC3b ?结合于吞噬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受体?促进吞噬。实际意义:抗感染。

2 . 免疫粘附作用

Ag-Ab复合物(可溶性)?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 结合。。。便于吞噬细胞清除。

实际意义:

a. 清除免疫复合物,如抗病毒感染;

b. 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小球肾炎。

3.炎症介质作用

4.中和、溶解病毒作用

第五章

1.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并将它们杀死、解毒、分解及排除的生理适应性机制。

2.非特异性免疫:叫做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无特异性、有遗传性:人人生来就有、作用快、广;无回忆反应和再次反应(无记忆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1、屏障结构

1)、皮肤及粘膜的屏障作用

2)、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2、非特异性细胞防护作用

血小板、NK细胞、吞噬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及炎症反应

3、正常体液非特异性防护作用

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如溶菌酶、补体、白细胞素、干扰素、乳素等→抑菌、杀菌、或溶菌。

4.特异性免疫: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机体中与抗原相对应的淋巴细胞活化,如B细胞、T细胞等,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

特点:有特异性;无遗传性;作用慢、窄;有再次反应和回忆反应

定义:

5.体液免疫:B细胞在Ag物质直接或间接剌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并分泌Ab,Ab又与该Ag发生特异反应的过程(抗体分布在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

6.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作用

IgG(血液)和IgA( 粘膜):

结合外毒素--- 中和毒性;

结合病毒--- 阻止病毒吸附进入宿主细胞。

结合酶-使酶失活

2).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Ag-Ab(IgG, IgM)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膜攻击复合体?溶解靶细胞3).免疫调理

IgG(IgG1, 2, 3)和IgM + Ag ?Fc与巨噬细胞(或嗜中性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促吞噬作用。

.4)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 + 靶细胞? FcγR( NK细胞,Tc等) ?杀伤靶细胞

5)超敏反应:可引起I、II、III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定义:当机体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引起的特殊的免疫应答,因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为

超敏反应。

7.超敏反应定义:当机体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引起的特殊的免疫应答,因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为超敏反应。

8.超敏反应类型:

一型超敏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几分钟之内。变应原在局部组织中激活致敏的肥大细胞,使其迅速脱颗粒,释放其中贮存的炎症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和激肽等,尤以组织胺为主)。

造成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平滑肌扩张和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寻麻疹、过敏性休克、哮喘、腹痛和腹泻等

Ⅱ型超敏反应:是指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成分,或与细胞相结合的半抗原相作用,在补体、巨噬细胞或NK细胞的参与下造成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因此,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有:

输血反应(如ABC血型不合的输血)

新生儿溶血(母子间血型不符)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流感病毒使红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抗原与体内相应的抗体(IgG,IgM)结合,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条件下,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则可在局部或其它部位的毛细血管内沿其基底膜沉积,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从而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的炎症,故本型超敏反应也有人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此功能的是TD细胞(属CD4+ 的T 细胞),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多肽-II类MHC复合物使TD细胞致敏和活化。TD细胞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既是变态反应(造成自身局部组织的损伤,也是正常的细胞免疫(吞噬、消化、分解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9.细胞免疫:T细胞在抗原的剌激下分化、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细胞因子),并出现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10.细胞毒性T细胞Tc:对带有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的T细胞亚群(CD8+ Tc细胞亚群)。

11.细胞免疫的功能:抗感染、抗肿瘤、抗移植物、参与IV型变态反应。

相互配合:补体协助抗体的溶解作用(Ab-CDC作用);

调理作用;ADCC作用。

12.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协同作用:体液免疫清除血液、体液中的病毒、结核杆菌等,细胞免疫清除细胞内

的病毒及结核杆菌等。

抑制作用: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抗体封闭肿瘤上的决定簇,Tc细胞无法对肿瘤细胞发挥毒杀作用。

13. 免疫耐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机体对抗原剌激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反应状态。

免疫耐受分:天然免疫耐受、获得性耐受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8级 《免疫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30分) 1、免疫对机体() A、有益 B、有害 C、无益也无害 D、有害无益 E、正常情况下有益,异常情况下有害 2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超敏反应疾病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肿瘤 E、免疫耐受性 3 、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何种Ig 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 ) A、IgA B、IgM C、IgD D、IgE E、IgG 4、现代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B、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 5、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时,可引起() A、自身免疫性疾病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超敏反应性疾病 E、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变应原 B、完全抗原 C、半抗原 D、左剂 E、抑制剂 7、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 B、细菌素 C、类毒素 D、抗生素 E、干扰素 8、关于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描述,下述正确的是() A、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D、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无关 E、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 A、Fab段 B、Fc段 C、CH2 D、CH3 E、VL和VH 10、破伤风紧急特异预防用() A、抗生素 B、细菌素 C、破伤风类毒素 D、破伤风抗毒素 E、干扰素 11、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 A、血清型IgA B、分泌型IgA C、IgM D、IgG E、IgD 12、不能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免疫复合物 13、人类MHC定位于() A、第17号染色体 B、第7号染色体 C、第16号染色体 D、第6号染色体 E、第2号染色体 14、胸腺发育不良,哪种细胞产生不足() A、B细胞 B、T细胞 C、NK细胞 D、单核细胞 E、红细胞 15、人类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 B、胰腺 C、脾脏 D、淋巴结 E、骨髓 16、发挥ADCC效应的细胞是() A、B细胞 B、Th细胞 C、NK细胞 D、T细胞 E、Tc细胞 17、抗体和补体都具有的生物学作用()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ADCC作用 C、免疫粘附作用 D、调理作用 E、过敏毒素作用 18、具有免疫记忆的的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T细胞、B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1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IgM抗体显著升高 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长 C、潜伏期长 D、抗体浓度低,亲和力高 E、先产生IgG后产生IgM 20、妊初期母体被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胎儿畸形的原因是() A、胸腺发育未成熟 B、胎盘屏障发育未完善 C、皮肤屏障未发育完善 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未完善 E、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 21、灭活补体,血清标本需要加热() A、37℃30分钟 B、56℃30分钟 C、60℃30分钟 D、80℃30分钟 E、60℃20分钟 22、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异常的免疫应答 B、均有补体参与 C、均有个体差异 D、均可导致组织损伤 E、不需抗原参与 23、不出现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类型是() A、I型超敏 B、Ⅱ型超敏 C、Ⅲ型超敏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不是 24、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Th1细胞 C、Th2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活化的T细胞 25、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肾小球肾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血清病 D、过敏性鼻炎 E、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6、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错误的是() A、属于细胞免疫 B、无抗体参与 C、发敏迅速 D、T细胞介导 E、导致组织损伤 27、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卡介苗 D、白喉抗毒素 E、人免疫球蛋白 28、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E、内毒素 29、ABO血型鉴定的试验属于() A、沉淀反应 B、免疫标记技术 C、凝集反应 D、中和反应 E、以上均不是 30、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A、NK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T、B淋巴细胞 E、组织细胞 二、填空题(2分/题,共计20分) 1、免疫系统由、、组成。 2、常用的活疫苗有、、等。 3、能通过胎盘的Ig是 ,有助于传染病早期诊断的Ig 。 4、补体的裂解产物C5a具有和作用。 5、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6、人类重要的血型抗原是、。 7、CTL的主要作用是。 8、B-2细胞的的主要功能是、、。 9、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病的治疗。 10、由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 三、名词解释(6分/题,共计30分) 1、抗体: 2、HLA: 3、补体: 4、干扰素: 5、人工被动免疫: 四、问答题(20分/题,共计20分) I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特点?如何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 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l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 细胞的mlg 主要 为mlgM和ml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 T细胞受体二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 (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CD3+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 (T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 H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 lgA> IgM > lgD> 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

《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

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初始淋巴细胞(naive lymph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 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 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5.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 1. 名词解释: 抗原(antigen,Ag);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与抗原性(anti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与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佐剂(adjuvant)。 2. 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3.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 得高效价抗体? 4. 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5. 简述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6. SAg与常规Ag有何区别。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7. 能够活化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分别有哪些? 8. 请列表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请问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第四章抗体 1. 名词解释: 抗体(antibody,Ab);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调理素(opsonin);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2.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12章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 1.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Th和Treg B.Th1和Th2 C.CTL和Th1 D.CTL和Th2 E.Th0和Th17 2.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是: A.MHC-Ⅰ/CD8 B.MHC-Ⅱ/CD4 C.CD28/B7 D.CD28/CTLA-4 E.以上均是 3.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部位在: A.抗原入侵部位 B.胸腺 C.骨髓 D.淋巴结或脾脏 E.以上都不对 4.以下哪些分子组合不会出现在免疫突触中: A.TCR/抗原肽-MHC复合物 B.MHC-Ⅰ/CD8 C.CD28/B7 D.LFA-1/ICAM-1 E.TLR4/HSP60 5.TD-Ag诱发抗体反应须由以下组细胞参与: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和NK细胞 E.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CTL细胞活化所需的双信号之一是: A.TCR与pMHCⅠ复合物结合 B.TCR与pMHCⅡ复合物结合 C.TCR与pMHCⅢ复合物结合 D.CD40和CD40L分子结合 E.与游离抗原肽结合 7.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Th1和Th2细胞 B.Th1和Th0细胞 C.Th1和CTL细胞 D.Th2和CTL细胞 E.Th2和Th0细胞 8.关于T细胞活化正确的描述是: A.APC提呈pMHC给T细胞是活化第一信号 B.CTLA-4与B7的结合是促进T细胞活化重要的第二信号 C.TCR传递信号不需要CD3/CD28的辅助 D.细胞因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E.以上均不正确 9.以下哪项不是T细胞活化的表现: A.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B.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C.表达CD40L D.表达CD3分子 E.表达FasL 10.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向其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C.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1.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T细胞称为: A.初始T细胞 B.效应性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前T细胞 12.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英国 D 美国 E印度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 与MHC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E.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肾 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 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 细胞的功能 10.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C 2.D 3.D 4.E 5.E 6.E 7.C 8.A 9.D 10E 11.C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D 11.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标准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2015.12.1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物免疫学复习资料

动植物检疫11级动物免疫学(黑体为重点) 绪论1.免疫(immune)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 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 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抗原 1.抗原(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称为抗原。 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 3.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因 4.载体效应:初次免疫反应后,当2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 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载体反应。 5.超抗原: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二、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4.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 5.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 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 6.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 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7.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D)、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 (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8.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亦称 为不完全抗原。 9.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简称为载体现象。 10.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 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11.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抗原提成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才能完成。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如异种组织细胞、微生物等。 (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的抗原,称之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12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6.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中毒性疾病是( A ) A、猩红热 B、淋巴管炎 C、丹毒 D、咽峡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BCD )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BDE )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E.菌毛 3.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BCE ) A.脂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免疫学重点

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点: 1、不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而是在MHC-Ⅱ类分 子的非多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3、除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外,还能与TCRVβ链结合,且与TCR的D和J区无关,与TCR的α链无关。超 抗原与TD抗原一样,主要与CD4+的T细胞(Th)结合。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TCR结合后,导致T细胞活化增殖,同时也使B细胞、单核细胞等活化。 人类抗体分子上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抗体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是血清中最主要的特异性的免疫分子,抗体的重要生物学活性由Fab段和Fc段分别执行,Fab段能特异地结合抗原,Fc段可介导一系列生物效应,包括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通过胎盘等。

1、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 抗体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就是能够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抗原特性是由其V区的空间 构型决定的。 抗体的抗原结合点由L链和H链超变区组成,与相应抗原上的表位互补,借助静电力、氢键以及范德 华力等次级键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并受到pH、温度和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实际意义:具有中和毒素、阻止细菌黏附以及特异性结合某些药物或侵入机体的其他异物的作用。 2、活化补体 凝集的IgA、IgG4和IgE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3、结合Fc受体 (1)、介导I型变态反应 IgE由于其Fc段的结构特点,可在游离情况下与有相应受体的细胞(如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结合,称为亲细胞抗体。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

2017-2018第一学期《免疫学基础》问题答疑资料 命题作业一:例举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 作业要求:(以下为举例,学生可另举说明)根据抗原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采用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其中,借助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免疫标记技术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标记物与抗体或抗原连接后不改变其免疫特性,并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具有快速、定性或定量,甚至定位等优点。 1、以小论文的格式书写; 2、说明核心观点并进行阐明; 3、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内; 4、没有统一答案,请勿抄袭。 例如: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其中,由病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 原理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例如: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 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

动物免疫学名词解释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 应。 2.免疫防御是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稳定在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系统可将这些 细胞清除体外,以维持集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自身免疫 病。 4.免疫监视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机体经常会出 现少量肿瘤细胞;动物机体通过免疫严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一旦出现这些 细胞,即对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若此功能低下或抑制,肿瘤细胞 会大量增殖,从而出现临床肿瘤。 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包括淋巴性细胞(T、B、N、K细胞等)、单核 吞噬细胞等以及它们的过渡型细胞和终末效应细胞。 7.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 8.抗原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 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9.免疫原性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10.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反应原 性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11.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 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隐蔽性自身 抗原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或某些化学药物,可与自身组织蛋白结合,改变其分子结构而形成修饰性自身 抗原。 1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必须有Th参予才能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大多数抗原为TD-Ag。 不须Th参予,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少数抗原为TI-Ag。 15.交叉反应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 为交叉反应。 16.类属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 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将存在于同一属或近缘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类 属抗原。 17.异嗜性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存在于远缘不同种属中则称为异嗜性抗原,此现象为Forssman首先发现,故称为“Forssman抗原”。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体: 3.ADCC作用: 4.超敏反应: 5.条件致病菌: 6.病毒的复制: 7.脓毒血症: 8.鞭毛: 9.细胞因子: 10.败血症: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结核杆菌 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 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 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 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7.属Ⅰ型超敏反应( )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清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C.血管扩张水肿 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