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第59卷 第5期

2006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5Sept.2006.646~650收稿日期:2006 04 01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冯惠敏,黄明东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冯惠敏(1965 ),女,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

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黄明东(1964 ),男,安徽舒城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

(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台湾地区推行通

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通识教育;策略;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81X(2006)05 0646 05

我国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经验已为大陆学者所熟悉,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之成功也得到了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对于其成功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思索。那么,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成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得当。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推行最先是由民间发起的。20世纪以来,由于学术分工过细,导致大学作为知识统整场所的目的为之失落,使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心不已。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应从学问的整体立场来思考大学的责任,提出实施通识教育。这种呼声在台湾学界颇有代表性,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 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 ,检讨大学共同教育问题。这个专案小组,经过一年研讨,提出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 报告书。1984年4月5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通知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在 文学与艺术 、 历史与文化 、 社会与哲学 、 数学与逻辑 、 物理科学 、 生命科学 、 应用科学与技术 等7大学术范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办理通识教育共4 6学分的课程。自此,台湾地区各大学全面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199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成立 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改进专案小组 ,并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阳明工学院和元智工学院等4校作为全科大学、半全科大学和单科学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以了解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1991年, 第四次台湾科技会议 第五中心议题子题(五)提案中曾指出: 因应未来科技发展之需求,加强大学课程主辅修、通识教育以及第二外国语文教育一案中对现行通识教育,各校、院、系所执行内容不一,绩效不甚理想,应重新规划。 从此正式将大学通识教育列入讨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开始推动大学通识

第5期冯惠敏,等: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647

教育研究及教学改进计划。

为了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4年6月6日-15日组团赴日本8所大学考察通识教育概况,并提出考察报告。1995年6月8日 22日,又组团赴美国10所大学考察通识教育实施状况,并提出考察报告,作为台湾各大学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参考。1996年,第五次台湾科技会议对 加强协调促成通识教材之编纂 提出明确的结论与建议,科委会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 研究计划。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推动下,台湾各大学院校都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为了检查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情形,并督促各大学更好地推行通识教育,1997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高教司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通识教育评鉴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1999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 大学校院通识教育评鉴 ,并于当年10月完成台湾58所大学院校通识教育之评鉴。这些评鉴对各大学校院提出了重要的改进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1](第240 241页)。

目前,通识教育在台湾地区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普及。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通识教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自2001年起,调动30亿经费资助 大学基础教育改进计划 (即通识教育改进计划)。这对以后数年间台湾各大学院校的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这些作为,是台湾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

纵观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有一批大学校长及专家学者活跃在通识教育的最前线,为通识教育的推行不遗余力。早在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之前,台湾大学虞兆中校长就在台湾大学推行 通才教育 。1982年6月1日,台大第1364次行政会议决议成立 推动通才教育工作小组 。10月,该小组拟定 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 ,完成开设13门选修科目的计划,并开设4门通才教育科目。

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之后,台湾各大学院校更是积极响应,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规划和研讨工作,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如台湾中央大学的校长刘兆汉和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刘兆汉校长在任期间,曾担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长,积极推动中央大学以及全台湾的通识教育工作。他就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期间,开展了大量的推动通识教育的工作,仅1991年一年,就举办了7次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内容包括 人文价值与生命关怀 通识课程的理论基础研讨会 、 职技体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人文素养课群 教学规划与设计研讨会 、 通识教育与美育研讨会 、 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研讨会 等等。现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长的东吴大学刘兆玄校长更是在大学通识教育方面提出 五识 (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教育,以此为目标引领东吴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为了全面地推进东吴大学通识教育,东吴大学还规划了 东吴通识教育讲座 ,不仅聘任中外大师前来演讲,还成立了 通识讲座教授审查委员会 专门规划讲座内容。同时,还让教授而非博士生做助教,以便让老师有机会学习大师们教学的独到之处。

台湾大学的黄俊杰教授在推动台湾大学甚至整个台湾乃至大陆的通识教育工作更是鞠躬尽瘁。除积极推动本校的通识课程改革外,他还多次组织了台湾岛内以及海峡两岸四地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发表了大量关于通识教育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大学通识教育专著,为台湾及大陆等地通识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台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一蕃校长(现任第五届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的林安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的林俊秀教授等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大学校长、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推行,才使得台湾各大学院校教师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其实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和哲思,并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断地投身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热潮之中。

为了提升通识教育水准,台湾各大学还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各大学通识教育资源。1993年3月2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日,台湾高屏地区近20所大学院校联合起来,成立 高屏地区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该联盟的宗旨是:提供通识教育理念沟通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并相互支持(包括教师支持、跨校选课、合办讲座等);提升通识课程与教学的品质;强化通识教育组织行政运作;联合出版通识教育学术刊物;合办研讨会与教师研习会。如1993年,该联盟所属的中山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高雄医学大学、高雄大学、屏东教育大学5所学校联合师资,共同开设 行为科学导论 通识课程。该课程包含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5大内容,参与规划、运作、教学等人员有20余人,这对优化通识课程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帮助。1994年4月, 高屏地区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更名为 南台湾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 ,联盟成员发展到近40所学院校。该联盟在继续推广通识教育理念、整合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水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第24页)。

(三)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行大学通识教育,台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

首先,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1994年4月成立的通识教育学会,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共同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落实而努力。通识教育学会的任务是:研究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协助规划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发行通识教育学术刊物及举办研讨会,从事经验交流。11年来,通识教育学会为推动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台湾地区岛内举办了数次关于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宣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且在大陆及香港等地也多次合办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与两岸四地学者共同探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交流通识教育的经验,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其次,创办了两种有关通识教育的刊物,1994年4月由通识教育学会创办的 通识教育季刊 ,定位为学术性的期刊,提供大家发表研究或实践成果的园地。2005年5月,在几位热心于通识教育工作的理监事的悉心规划下, 通识在线 也创刊了。这是一份纸本与网络同步发行的刊物,旨在建构一个网络平台,发挥深度报导、理念探索、意见交流的功能。这份刊物为海峡两岸四地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1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研习会举办日期及主题

届次时间主办学校主题名称

第一届1995年2月台湾清华大学、科学月刊社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流

第二届1995年9月东海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思想与方法

第三届1996年5月中央大学课程设计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第四届1996年12月科学月刊社、阳明大学大学之理想

第五届1997年12月东吴大学大学通识教育里的情意教育

第六届1998年5月逢甲大学大学理念与实践

第七届1998年12月台北医药学院、台湾大学通识与专业的融合

第八届1999年5月元智大学专业伦理与道德教育

第九届2000年12月中山大学跨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视野

第十届2002年5月世新大学21世纪通识教育的未来-从普及到深化

第十一届2003年11月大叶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 理念、策略与方法

第十二届2004年4月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问题与对策

第十三届2004年12月弘光科技大学大学通识教育中的 主体性 与 群体性

第十四届2005年5月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

联合大学系统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民主素养多元文

第十五届2005年10月中原大学多元文化激荡中的全人教育

再次,对通识教师进行培训。通识教育学会每年举办一到两次的通识教师研习营,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15期,研习营组织教师就特定的主题深入探讨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交换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如第7期培训的主题为 通识与专业的融合 ,第11期培训的主题为 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 理念、策略与方法 ,第12期培训的主题为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问题与对策 。这些研648

第5期冯惠敏,等: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649

讨活动对达成教师的共识,提升教师的通识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各大学院校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台湾地区各大学推动通识教育改革至今,在组织机构、人事安排、动作方式等方面均已有了较好的基础。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首创 通识教育中心 ,成为与学院同级的单位。元智工学院、东海大学等学校继而成立类似的通识教育机构,到目前为止,台湾各大学院校几乎都成立了负责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在组织机构方面,各大学规模不一,故权责的归属有不同设计:有的大学由教育(务)长直接负责,有的大学由共同科主任负责,有的大学则组织通识教育委员会或共同课程委员会负责。这些机构一般有少数的行政人员和专属教师,负责与其它院、所、系协调规划通识课程,但通识课程的教学主要由相关所、系的教师担任,并聘请部分校外的兼职教师。

二、启 示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1.通识教育的推行和实施,需要上下齐心协力,方能取得成效。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舆论上的,还包括经费援助和政策支持。目前,大陆通识教育的推行还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否则我们的通识教育改革很难向纵深发展。

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群策群力,通识教育的推行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更需要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协同努力。只有学校领导有了认识,全体教师有了共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主动投入到通识教育改革之中,通识教育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当前,我们的许多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没有进行全校性的讨论,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些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含糊不清,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为何还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君不见,许多高校的通识课程只是专业基础课的翻版,根本达不到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等方面的目的。

2.通识教育的实施师资是关键。目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师资普遍欠缺,师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就在于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否则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通识教学的。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统整知识的能力,而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目前并不多见。因此,一方面,各高校要尽快对通识教育师资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及通识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甚至各高校之间要积极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甚至跨院校的师资与课程整合模式,让不同院系和院校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门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及提高通识教育品质的目的。

3.成立通识教育管理专门机构。目前,大陆很少有高校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工作由教务部的教务科或者教学研究科兼管。这对于通识教育的推动及通识教育的监督评估工作都极为不利。因为,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管理者集中精力对通识教育进行管理;另外一方面,容易使管理者把通识课程的管理看做是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一样的。通识课程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识课程的组织和管理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定的通识意识,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估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因此,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监督、评估等工作。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最近召开的 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 开幕式的报告中指出, 经过十年的实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一步要重点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中的普及,同时进一步强化示范性基地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

65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9卷 延伸,整体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要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深化大学的通识课程改革。台湾的通识教育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注 释:

参见林孝信: 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动者 通识教育学会 简介与近况 , 通识在线 2005年10月创刊号。

周 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 , 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第11期。

[参 考 文 献]

[1]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台湾通识教育学会,1999.

[2] 刘全源.南台湾大学校院通识教育策略联盟[J].通识在线,2005,创刊号.

(责任编辑 涂文迁)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Region and Its Apocalypse

FENG Huimin,HUANG Mingdong

(Schoo l of Education Science,W uhan U niver isity,W uhan430072,Hubei,China)

Biographies:FENG H uim in(1965 ),fem ale,Do ctor,Asso ciate professor,Schoo l of Education Science,Wuhan U niversity,majoring in basic principle of pedagog y;H U ANG

M ingdo ng(1964 ),m ale,Docto r,Professor,Schoo l of Educatio n Science,Wuhan

U niv ersity,major ing in basic principle of pedag ogy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bstract:T her e educatio n adm inistrative sectio ns have pro mote g eneral education in some universities;m any univer sities have also given active respo nse to them and ado pted series o f m easures. These successful exper iences are very useful and valuable to the w ork of general educatio n in the mainland,it is w or th being thought to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mainland.

Key words:g ener al education;str ategy;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范本_1

报告编号:LX-FS-A36514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 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5565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 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准 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 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 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 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而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很主动的来为我做一些事,比如帮我分发校服、为我搬桌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每次我也会给予一定的赞扬。我想这些表扬应该就是他保持做好事这一行为的最大原因。即做好事与表扬其实就是CS-US的联结。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幼儿,虽然是小小的年纪,看似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对教师的表扬是特别在意的,也许教师一句小小的,简短的,甚至是随口的表扬,幼儿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有的孩子还会回到家开心的告诉父母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而当一个学生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教师应该耐心的用消退法致使他彻底消除其不好的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在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恢复,即他的故态重新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绝不是一味的责罚,应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情况还是有所进步有所改变的,并给予一定的表扬,给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但注意这里的表扬必须要适度,不然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之效果。 三、注重辨别学习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第59卷 第5期 2006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V ol.59.No.5Sept.2006.646~650收稿日期:2006 04 01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冯惠敏,黄明东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冯惠敏(1965 ),女,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 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黄明东(1964 ),男,安徽舒城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 (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台湾地区推行通 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通识教育;策略;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81X(2006)05 0646 05 我国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经验已为大陆学者所熟悉,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之成功也得到了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对于其成功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思索。那么,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成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得当。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推行最先是由民间发起的。20世纪以来,由于学术分工过细,导致大学作为知识统整场所的目的为之失落,使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心不已。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应从学问的整体立场来思考大学的责任,提出实施通识教育。这种呼声在台湾学界颇有代表性,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 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 ,检讨大学共同教育问题。这个专案小组,经过一年研讨,提出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 报告书。1984年4月5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通知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在 文学与艺术 、 历史与文化 、 社会与哲学 、 数学与逻辑 、 物理科学 、 生命科学 、 应用科学与技术 等7大学术范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办理通识教育共4 6学分的课程。自此,台湾地区各大学全面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199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成立 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改进专案小组 ,并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阳明工学院和元智工学院等4校作为全科大学、半全科大学和单科学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以了解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1991年, 第四次台湾科技会议 第五中心议题子题(五)提案中曾指出: 因应未来科技发展之需求,加强大学课程主辅修、通识教育以及第二外国语文教育一案中对现行通识教育,各校、院、系所执行内容不一,绩效不甚理想,应重新规划。 从此正式将大学通识教育列入讨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开始推动大学通识

江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2:江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 (居中、宋体、小二号、加粗) (宋体、五号) 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该课程是何种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般课程还是主要课程;该课程是侧重理论还是重在技能培养,或者两者并重、相互结合,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及应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宋体、五号、行距:20磅。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二、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宋体、五号、行距:20磅。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尽量详细完整,一般按章节、单元叙述为宜;说明每章的教学要求,即应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包括: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宋体、五号、行距:20磅。) 参考格式: 第1章xxxx 1.1 xxxx……..大纲细化到该级目录 四、课程考核方式(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在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列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方式是开卷还是闭卷;课程成绩评分办法、内容、标准有何特殊要求,明确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外作业等所占比例。(宋体、五号、行距:20磅)

五、学时分配表(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表格要求:(宋体、五号、行距:20磅,教学内容到章。) 六、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要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以及是否外文原版教材等内容 (宋体、五号、行距:20磅。顺序要求: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七、有关说明 此部分主要为大纲的使用说明,应包括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等;学生自学部分的内容与要求;如采用双语教学,说明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比例;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宋体、五号、行距:20磅。) 大纲撰写人: 大纲审核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意义: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第2期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张晓冬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明晰的通识教育理 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模式及教学评鉴机制,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步实施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2-0111-05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2-03-16 本文为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 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LX2011197)、201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Z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晓冬(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具有较 高的人文素养、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大陆高校在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纷纷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其他领域学习的环境。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并且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制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与借鉴。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时期(1950———1983) 在台湾最早开始探索通识教育的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东海学校,该学校于1956年7月制定了宏通教育的方案,用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旅美学者沈君山等人大力呼吁通识教育,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及职业教育带来的办学理念的分歧等原因,终未成气候。1981—1984年,著名学者虞兆中教授担任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组织制定了《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并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开设了自然科学大意、社会科学大意、中国古 典文学名著欣赏等课程,以供学生选修,这也代表了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的起步,虞兆中本人被称为台湾通 识教育的先驱[1]。 (二)起步时期(1983———1994)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学通识教育 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可谓台湾高校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之滥觞。该“实施要点”规定台湾各高校必 须在 “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哲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开设各种通识选修课,同时规定“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人文、社会、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而“文、法、商”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或艺术学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2]。“实施要点”的颁布有效推进了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1994年台湾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自此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整体的规划与引导。 (三)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学校院长会议时达成了将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之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原来的6—8学分提高至28学分的决议。90年代台湾各主要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与执行通识教育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 Vol.19No.2 Jun .2012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21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

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且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学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我国大学里普遍的通病。 我们认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可以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意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等方面开始;并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在大学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大类型:其一,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申报操作手册【模板】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申报操作手册 一、登录系统 直接登录***45.18.38:8080,进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选择“教师”角色,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忘记密码的老师可在院系教务办查询)登陆系统。 二、申报课程 1、进入课程申请页面 点击“信息维护”栏目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自动弹出“校公选课开课申请表” 2、选择课程 请任课教师认真核对教务处公布的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准确选择自己下学期所开课程(以课程编码为准),请勿错选。 选择方法一: 任课教师点击课程名称后的下拉箭头选择所开课程(请按照教务处公布的课程名称和编码选择)。 选择方法二: 任课教师点击课程名称后的图标,输入课程名称进行查询(输入课程名称时请严格按照教务处公布的名称输入查询) 查询到课程之后,点击“选择”即可。

三、课程信息输入 选定课程之后,请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表格 注意事项: 课程性质均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类别均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归属请严格按照教务处公布名单中的课程归属选择。 考核方式为考试。 教材情况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学分均为2.0。学时均为32。周课时均为2.0-0.0。 起止周均为03-18,个别课程若需要压缩上课周数,请与教务处沟通.。 上课学时32,实验学时为0,上机学时为0;个别含上机的课程周课时为2.0-1.0,上课学时为32,实验学时为0,上机学时为16。 容量指教学班容量,请任课教师预先填写,学校将根据教师所填写人数安排教室,随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报名情况进行调整,理论课人数不少于60。 上课校区每次只能选择一个校区,南北校区均开课的教师需要填写2次“校公选课开课申请表”,请任课教师注意核对,不要重复填写或者漏写。 场地要求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面向对象为本科。禁选对象等其他项目均不填写。 课程简介控制在200字内,字数过多将不能正常保存。(为方便学生选课,此项内容必须填写) 申请说明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章教育功能.doc

第三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 2、了解不同维度教育功能的类型。 3、举例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表现。 4、分析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及可能消除的对策。 5、依据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分析我国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其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教育功能主要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属性决定,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教育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作用,它由教育者借助教育中介影响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其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通过对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作用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2.教育的社会功能。又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指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是教育直接对社会各子系统的影响,也可以是教育通过培养人而对社会各子系统产生间接的影响。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依据,没有教育的个体功能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依据教育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2.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教育的负向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现,如因教育结构失调而造成的学生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因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 从正负这两个方向来划分教育的功能是对就功能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提醒或引导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对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世界上最早提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他认为正向功能有助于一个系统的适应或顺应,而负向功能则会削弱系统的适应或顺应。 (三)依据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2.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