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导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导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导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导学案编制:梁勇使用时间:2010.9 编号:04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学案“上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2.初步思考教材上第17页、第19页和第20页上的问题。

3.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可与同学讨论也可问老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知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重大措施,理解其边疆政策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节各种图文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脉络。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以正确对待现实问题。

3.深刻体会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认识和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历史的强烈欲望。

【课前自主学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有什么影响?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

影响: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说明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2.军机处是怎样建立的?如何评价?

建立: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评价:①军机大权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加强。②办事效率较高。③决策封闭性。3.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机构:理藩院。

4.密折制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略:见教材第18页。

5.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有过什么变化?

元代在西南地区已经形成土司制度。

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乾隆时代,很大一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这样的变化,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勇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勇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事文书共1160件。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1)材料一、二说明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①吸取了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②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③丞相胡惟勇擅权专恣。

除此外教师还可补充其它原因,如: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治(或为了强化皇权)。

(2)材料一反映明太祖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怎样的改革?改革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废丞相,权分六部。

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

(3)结合材料二你如何看待明太祖的这一改革措施?(认识评价: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即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分析思考)。

一方面:皇权对于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另一方面:废丞相后,缺少了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丛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

难以胜任,这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材料五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4)与丞相相比,内阁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①在职能地位上,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②作用上,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还可以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而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5)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明朝什么时代特征?

弊端:便利了皇帝的专制独裁;导致宦官参政,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特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探究问题二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时间:清雍正年间设置

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三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主要特点:简:人员少、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地近宫廷,不易干扰。

作用: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或趋势?

特点或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探究问题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事情或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且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其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分析:

过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西汉设“内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中书门下省,后又增副相参知政事;元朝实行行省制;)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建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课堂总结】

(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加强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明清之际,从英国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在君主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这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学以致用】

1.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清朝 B.汉朝明朝 C.秦朝明朝 D.秦朝汉朝

2.正式确立内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神宗

3.“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

4.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近代

5.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哪个地方的事务

A.蒙古 B.新疆C.西藏 D.台湾

6.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7.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

A.秦朝 B.唐朝 C.元朝D.清朝前期

8.从哪些迹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怎样评价?

[提示]迹象:①明朝废除丞相,规定六部政府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君相之间的矛盾。②明朝设内阁,将政府官员变成专制统治的侍从。③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专制统治达到了极端。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说明:

红色部分为教师掌握。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和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表现:(1)明朝废除了丞相,权归六部,设立了内阁制,使君主的权利大大加强。

(2)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来源:周书宇的日志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自主复习】重温基础知识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造成社会动荡,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1787年宪法 1、制订:1787年,费城会议 3、最大特点: 4、影响: (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和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 三、美国联邦制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构上的基本错误”(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4分) 【课堂练习】 1.2019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该材料()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3.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 之处主要是指() A.不管州大州小,参议员每州均两名 B.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的权力C.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D.没有规定人们的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4.很多人称赞美国的民主,说它的政治体制比较完备,1787年宪法通过多次修订也表现了较强的民主色彩。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确立了权力的制衡机制,防止了独裁的出现 D.认为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5.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②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④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2019年4月,数百名美国民众来到首都华盛顿以南约18公里处的福特亨特国家公园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的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违反“宪法原则”。有权通过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并裁决这两个方案是否违反“宪法原则”的机构分别是() A.国会、最高法院B.最高法院、国会 C.参议院、众议院D.众议院、参议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高一历史导学案全集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备人:郭仁贵审核人:费辉耀 授课人: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 【预习目标】 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预习】 1.西周分封制 (1)周王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后来封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于宋地;诸侯在封国内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2)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按照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为 大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由于__________的 亲疏,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2)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1.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时,师服因预感到晋国会发生祸乱而说的一段话。阅读下列材料:惠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 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 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 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 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 年(公元前739),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战国)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问题:师服的话道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有何目的?师服的话又表明了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2.西周分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阅读下列材料: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①,于周为睦②。分鲁公以大路大③,夏后氏之璜④,封父之繁弱⑤,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⑥其分族,将其类丑⑦,以法则周公。 ——(战国)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精品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点: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伟大意义 一、争取和平建国反对内战的斗争(1945.8——1946.6):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二、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1.战略防御全面进攻:1946.6,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人民军队采用运动战防御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4.21)、解放南京(4.2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4.战争胜利 成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附: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侵略者爱国统一战线:1981年正式提出,反对分裂中国的行为 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元旦-3月,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7.7,代表大地主 国民政府:1927.7-1949.4.2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 中国近代史分期: 1840-1919.5.4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4-1949.1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10.1-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6-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注: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 所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就天然地落到了革命性更彻底的中国无产阶级身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导学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一、自主学习 (10 分钟 ) ( 一) 目标呈现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二) 自学预检 1.约公元前 _______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2.禹年老时沿用____的惯例,选举继位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 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______”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_________所取代。 3.分封制的内容 (1) 分封对象 : 周武王把 _______分别授予 ____、_____和 __________.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 被封诸侯义务: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服从命令,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3) 被封诸侯权利 : 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 _______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 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4.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 、 _____和 _____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了与 ____ 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 三 ) 问题发现与生成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 二、教师精导 (20 分钟 ) ( 四) 探究研讨 探究性问题: 1、如何评价分封制?(提示:从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思考) 2、宗法制起到了说明积极作用?

(五)互助展评 合作探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仍存在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 分钟) (七)当堂达标 1、 1.商朝在中央设立的参与商王决策的职位是() A.相、史B.卜、祝 C .卿士、师D.相、卿士 2. 2 .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 B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的权利有哪些()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⑤建立武装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 .地域 C .信 仰 D .血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之。 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2.3导学案

学习,是一种态度;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学习,让生命更有意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史实:1.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制造____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 驻地,攻占___,不到半年,东北沦陷。2.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___县城和___,开始____侵华。___ 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___事变爆发。 4.1938年10月,日军攻占___和___,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1937年12月,制造了____大屠杀,__人遇害;违反国际法,用活 人做实验,实施___战和____战;对占领区实行“_______”政策,扶植______、实 行______、进行___掠夺和推行____教育。 (二)、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___;号召中国工农 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出中国; (2)1935年____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35年中共发表____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1935年,中共______: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5)______反对华北自治,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6)1936年_____国民党蒋介石联共抗日;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______》,国民政府宣布抗战;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___、___,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8)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有: (1)凇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守军进行了_____,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一一五师取得了_____,取得抗战首次胜利。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第五战区李宗仁在_____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4)枣宜会战;(张自忠)1940年5月,枣宜会战,_____将军殉国。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有: (1)洛川会议:1937年10月召开_____,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_________: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_____:1940年 彭德怀指挥100多个团歼灭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 焰。 (4)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_____,_____。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高一历史导学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占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难点:三省六部制度 三、使用说明及方法 1.自学教材第6页到第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疑难点并将其标出。 2.课本当中的活动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 3.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习题分成A.B两个等级,A级为基础题,B为拔高题。 四、自主学习内容 1.三公九卿制 (1)西汉王朝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位尊权重。 2.内朝和外朝 (1)汉武帝为了削弱——一的权力,开始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实际的,称为内朝。设在宫廷外的丞

相官府机构,权力逐渐缩小,变成了。即所谓外朝。 (2)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成为虚衔。 3.三省六部制度 (1)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的决策、审议和执行。 (2)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 (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和工六部。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 4.二府制 (1)建立 ①宋元形成中书省与一一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②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机构。 (2)影响:二府制削弱了宰相职权,使更为强化。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郡国并行制‘ (1)西汉初年,改单一——为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在中央政府的直辖区,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理。 (3)在诸侯王的——,则由王国实施统治和管辖。 2.七国之乱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2)不矛盾。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