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本专题考试大纲:

1.20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等。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泛、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题型多样。预计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重视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把握教育方面的重大方针及其与时代的关系,理解“科教兴国”的含义。考查科教文艺则以选择题形式为主。

【知识框架】

本专题的主线分为四条:

主线一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

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

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探索失误

(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题技巧】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主旨,注意其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例如本题中“一五”计划期间,“抑制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考点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理的探索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3.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例题】(2017·课标全国卷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

【答案】C

【解题技巧】具备时空观念,准确抓住题干主旨,排除表面现象,排除无关项。本题的时间是1990年,中央分析的是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目的肯定是为中国所用,结合1990年的时代背景,中国之前是计划经济,而美国之前的市场经济,罗斯福开创了计划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中央也希望借鉴美国的,所以与题干信息最相符的是C项。

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

一、科技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

2.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

3.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