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三农”工作知识练习题共五章附答案

“三农”工作知识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农”问题是()的简称。

A.支农、惠农、扶农

B.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C.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

D.农业、农村、农民

2.“三农”问题的本质是()

A.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像

B.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

C.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问题

D.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特殊自然历史现象

3.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在于()

A.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

B.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晚、速度快,其他国家在近百年工业化中出现的有关“三农”的各种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中迅速积累并集中显现

C.在我国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而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它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自然历史现象

D.在我国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4.()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

A.工业化和脱农化

B.工业化和城镇化

C.城镇化和机械化

D.科技化和城镇化

5.“三农”问题的核心是()

A.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自身因素和制度因素导致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不平等或权利缺失的问题

B.它是一个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

C.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自然历史现象

D.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6.下列关于农业社会表述错误的是()

A.农业社会是以“三农”为主导的“一元社会”

B.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

C.农民是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官僚、士绅、手工业者、商人等人口数量很少

D.在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对社会经济起支配作用

7.在工业社会开始取代农业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农民数量不断减少,但农民还是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

B.乡村人口大量进城,城市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C.农业比重日益下降,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

D.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由工业主导、城市主宰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社会”,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B.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C.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主要矛盾演变成了“满足温饱的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改善生活需要与农村商品市场不发达的矛盾”。

D.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演变成了“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日益扩张的全面发展需要与滞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和不均的农民发展机会的矛盾”

9.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演变,“三农”工作围绕拓展的主线是()

A.“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B.“解决温饱——全面小康”

C.“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科技为本——以人为本”

10.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以下关于这种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缓和

B.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

C.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D.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

11.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增加对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C.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D.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12.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从04年的“促进农民增收”到05年() A.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B.稳定和完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C.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D.冻结非农占地审批

E.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是对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演变规律的深刻总结的是()

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B.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C.在工业化发达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农村支持城市,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D.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三农”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出现而出现,又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他的性质是()

A.“三农”问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自然历史现象B.“三农”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

C.“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既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

D.观察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要看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化带动“三农”发展的水平,“三农”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水平的首要因素

3.解决“三农”问题现实的途径主要包括()

A.部分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与城镇人口具有同等权利和机会的产业工人和城镇市民B.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的工业型农民

C.部分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与城镇人口具有相当工作能力的适应城市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工人

D.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既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下列有关“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

B.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C.“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D.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5.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彻底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这比政府预定目标提前两年实现。

A.农业税B.牧业税C.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D.耕地占用税

6.工业化中期阶段“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A.农业增效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工农差距呈扩大趋势

B.农民素质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阶层差距呈扩大趋势

C.农民收入难增的问题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D.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关系呈恶化趋势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

A.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赖以独立的基础

C.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D.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

8.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都暴露出农民素质不适应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暴露出来的原因有()

A.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到二三产业和城市谋生,但是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市民来说较低,难以与市民竞争来获得就业稳定、报酬较优的谋生岗位B.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已成为产业工人主体力量的农民工,还是对至今仍为数众多的农业劳动者,都面临着加速提高科技素质的严峻考验

C.在社会结构快速分化中,农民工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却难以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更难以成为稳定居住的城市市民,这也就谈不上融入城市社会、成为中间阶层的成员

D.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越来越多的年龄较轻、素质较好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者群体素质进一步下降,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人力资源支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9.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为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三、判断题

1.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带有特殊性的趋向()

2.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动了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农村面貌变化不快。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和土地出让金的大量“城市化”()

3.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带来的农民进程打工的数量减少的问题,说明农民在农村、农业上所取得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年2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B.生态环境建设

C.经济发展

D.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年12月22日—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A.建设现代农业

B.建立农村社保体系

C.加大政策扶持

D.加速农村城镇化

3.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C.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D.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

A.国家所有B.集体和村民共同所有C.村民所有D.集体所有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A.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

B.统筹城乡发展,要建立以工促农、以成带乡的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

C.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D.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昭示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包括()

A.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

B.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人口布局

C.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D.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事务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就是()

A.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统筹规划

B.把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相衔接,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

C.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D.让城乡居民平等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以下()原则

A.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

B.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让政府成为“统筹”的主体,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C.坚持社会公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财政投资偏向城市的情况,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D.坚持县域为主,县级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着力增强县城、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它的主要表现是()

A.我国经济社会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生产力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前所提的新农村建设相比有了新的目标,要求农村产业化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村容村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C.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更加明确、思路更新

D.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强调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各部门大力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采取科学的新方法,通过有效的新途径,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A.农业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生产发展

D.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7.以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生产发展”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B.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C.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D.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8.以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生活宽裕”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A.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只需继续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补贴,实现对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平衡即可

B.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C.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尺度

D.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

9.以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要求

B.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C.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要求

D.“乡风文明”的核心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0.以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村容整洁”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A.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状况

B.村容整洁,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C.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D.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

11.以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管理民主”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A.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证

B.管理民主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C.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D.管理民主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实到基层的具体体现

12.要想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途径有()

A.乡镇政府要主动适应“后农业税”时代的新情况,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B.要大力鼓励制度和机制创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C.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

D.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包括()

A.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培育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B.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拓展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健全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C.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D.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机制

1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

15.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重点在于加快建立()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B.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

C.全社会劳动力的就业机制D.国民收入分配的协调机制

三、判断题

1.“乡风文明”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它的核心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两减免、三补贴”是指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3.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少取”上下功夫()

四、简答题

1.简述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的含义。

2.简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4.简述如何建立健全以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以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现代农业建设机制。

5.简述如何健全以现代城市文明传播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农村社会。

五、综合分析题

1.结合我国国情,论述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2.论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质和具体措施。

3.试述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章农业及其现代化转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

A.无机农业

B.白色农业

C.生态农业

D.绿色农业

2.以下对农业的理解错误的是()

A.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是相同的

B.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而现代农业则更广义地定义为包括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C.农业是为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D.农业是人类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3.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A.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B.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交织

C.物质在生产与经济在生产交织

D.物质在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交织

4.()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A.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B.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C.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

D.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

5.()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即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A.农业科技化

B.农业现代化

C.农业工业化

D.农业产业化

6.从内涵来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

A.工业化

B.产业化

C.环保化

D.科学化

7.农业合作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基础上,为适应农业全面走向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层次的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A.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B.计划经济模式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

D.市场经济模式

8.()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A.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基地为基础

B.以利益为纽带

C.以“龙头”组织为依托

D.以市场化为导向

9.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形式的典型形式是(),主要联结方式是合同。

A.“公司+农户”

B.“地方政府+农户”

C.“合作社+农户”

D.“专业市场+农户”

10.()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A.培养新型农民

B.发展现代农业

C.发展新农村文化

D.增加农民收入

年1月29日,新华社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下列说法不属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的是()

A.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

C.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D.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A.乡镇企业改制

B.农村费税改革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解决土地所有权

13.我国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关健和基础是() A.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C.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D.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4.农业在杜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作用。

A.决定B.主导C.稳定D.基础

15.保护耕地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意义是()

A.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B.保证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C.优化农村产业结构D.增加农民收入

16.我国现行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B.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D.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的内容有()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和渔业

D.与农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农业再生产过程包括哪几类()

A.自然再生产

B.工业再生产

C.社会在生产

D.经济再生产

3.以下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生产过程,它们可以分别构成农业生产

B.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

C.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D.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4.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这一本质特征,使农业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一般特征,以下对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一般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是农业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B.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C.农产品具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D.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产技术现代化

B.生产手段现代化

C.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D.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有()

A.生产专业化

B.产业一体化

C.管理企业化

D.服务社会化

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是因为()

A.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B.这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C.这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D.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

8.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B.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C.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D.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9.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发展变化情况的有()

A.产业结构由种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B.生产手段由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

C.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主打国外市场转变

D.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

10.十六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农村可按照()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A.依法B自愿C.互惠D.有偿

三、判断题

1.合作经济就是合作社经济,它是一种经济经营形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人们将合作社之间进一步合作和组合的经济也称之为合作经济。合作经济适用的范围很广,生产、消费、供销、信用等各个领域都可以采取这一经营形式()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亡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四、简答题

1.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乡村治理结构完善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目的是()

A.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B.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C.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D.依法查处农村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2.以下对村民委员会的认识错误的是()

A.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B.村民委员会是村级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村民委员会是管理村级政务的基层政府性管理组织

D.村民委员会是农民群众履行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也是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的重大创新。

3.()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A.村党组织

B.生产大队

C.村民议会

D.村民委员会

4.()是体现村民自治权力的基本组织,是村民广泛参与民主的重要形式。

A.村党委会

B.村民会议

C.村民委员会

D.村党组织

5.村民委员会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实质上是()

A.基层行政管理与政府党政管理的关系

B.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关系

C.基层行政管理与政府党内民主的关系

D.基层行政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关系

6.解决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矛盾,根源上的解决方法是()

A.乡镇党委政府只管客观性、方向性的指导和领导,把一些不该管、不必管和管不了的事让社会去管

B.改变县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方法和对乡镇党政的考核办法

C.村民委员会要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办理乡镇政府依法委托的有关事项,并对委托的事项依法承担责任

D.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7.以下对村民自治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形成的乡村治理结构,农民群众仍是管理农村的主人

B.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大大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执政党提高领导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C.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有效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

D.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不断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

1.乡镇党委具体承担的职责主要有()

A.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B.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C.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D.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2.村党组织具体承担的职责主要有()

A.贯彻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B.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C.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D.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3.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有()

A.更新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

B.强化功能,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和服务协调功能

C.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开展

D.提高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4.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A.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B.调解民间纠纷

C.维护社会治安

D.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乡村治理结构是指各类乡村治理主体在各自权力、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行为模式及相互关系。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结构的治理主体有()

A.乡镇党委

B.乡镇政府

C.村民自治组织

D.村经济合作社

三、判断题

1.以各类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结合各类治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的特点,确定的各类治理主体的定位框架,就是乡村治理的基本结构()

四、简答题

1、简述乡镇党委建设“六好”目标要求。

五、综合分析题

1、谈谈如何正确运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工作方法。

2、谈谈如何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第五章农民问题及培养新型农民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核心是()

A.农村问题

B.农业问题

C.农民问题

D.农业现代化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

A.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B.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C.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D.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3.培育新型农民的着力点是()

A.加快农业现代化

B.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

C.加快农民市民化

D.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4.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和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动力是()。

A.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B.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C.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D.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5.以下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认识不正确的是()

A.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B.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特色品种少,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发展

C.农民学习能力差,素质很难提高

D.农民拥有的主要耕地及其它土地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是农民收人增长的首要约束因素

6.以下对首创精神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中国历代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仿效能力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B.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可以看成是中国农民的特质

C.抛弃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这是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结果

D.推广以育种为核心的农用先进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创新,这些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与农民首创精神无关

7.培养新型农民的提出及其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B.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C.党中央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令人鼓舞,然而,现有的农民素质难以与之相适应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提高农村市场的开放程度、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8.下列不属于现阶段我国农民失地的原因有()

A.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扩大了非农用地

B.房地产开发商圈地、囤地、征地而不用,造成耕地资源闲置浪费

C.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导致的征地的成本—收益不对称刺激了圈地行为

D.虽然土地耕作的生产经营成本低,但是种田的收益也低,甚至为负,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主动离开土地

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千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最不可能的原因是()(2002年国考A类第95题)

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外出打工

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低,又没有其他能多挣钱的就业机会

D.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

10.新华社2006年3月27日授权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__________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A.农民工就业B.农民工的社保问题

C.维护农民工权益D.公共服务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内容是()

A.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

B.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

C.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D.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

12.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多予、少取、放活D.统筹、协调、扶持

二、多项选择题

1.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是()。

A.懂技术

B.适市场

C.会经营

D.有文化

2.以下对农民收入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B.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C.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D.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很多问题,关于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很多地区师资力量不足

B.因经济原因辍学者增多,给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C.流动中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难

D.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4.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的原因有()

A.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反映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

B.公共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缺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C.放松了对农民的教育,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也是短期行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D.农民自身不爱学习

5.现阶段我国农民失地所呈现出的特点有哪些()

A.农民被征地数量很小

B.被征用土地地理位置靠近城市中心,土地升值潜力大

C.失地农民居住较为集中,群体内血缘关系影响较大

D.失地农民多为纯农业户,个人综合素质较低

6.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2002年国考A类第91题)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三、判断题

1.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是增强农民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这一特定范畴的某一种属性在社会实践中的抽象体现,它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

“三农”工作知识习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

【解析】“三农”问题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问题。

【解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在于,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晚、速度快,其他国家在近百年工业化中出现的有关“三农”的各种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中迅速积累并集中显现,必须引起我们的严密关注和高度重视。

【解析】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但是,如果仅仅关注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忽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严重失衡,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诱发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将导致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5.A【解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自身因素和制度因素导致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不平等或权利缺失的问题。

6.D【解析】在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是补充并由农业决定。

7.A【解析】A选项正确的表述是,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市民成为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8.C【解析】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相同,第三阶段“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演变成了“满足温饱的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改善生活需要与过低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矛盾”。

9.A【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演变,“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社会现代化的导向。

10.A【解析】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11.C【解析】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的投入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也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是为了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彻底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2.A【解析】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问题,从去年的“促进农民增收”到今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AD【解析】胡锦涛同志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对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演变规律的深刻总结。

2.ABC【解析】“三农”问题的性质:它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它是一个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D选项,“三农”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水平的首要因素的说法不准确,准确地说,“三农”发展的水平是观察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3.AD【解析】现实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与城镇人口具有同等权利和机会的产业工人和城镇市民;二是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通过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ABCD【解析】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5.ABC【解析】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D选项,耕地占用税的征收范围包括用于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征(占)用的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耕地。

6.ABCD【解析】工业化中期阶段“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后发区域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等

7.ABCD【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农业

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决定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

8.ABCD【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都暴露出农民素质不适应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素质不适应的问题;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素质不适应的问题;三、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素质不适应的问题。

9.ABCD【解析】该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因。A、B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原因;C、D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的原因。

三、判断题

1.×【解析】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解析】“土地出让金”,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即“地价”。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后,一般先支付各种土地规费和征地补偿;此后如有净收益,则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而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其实很低。

3.×【解析】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带来的农民工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是一定程度上“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的“技工荒”。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2006年2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

【解析】200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解析】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发表公告,“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D【解析】宅基地是指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宅基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以选D。

二、多项选择题

【解析】以上四个选项表述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含义。

【解析】根据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精神,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包括六个方面,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两个方面。

【解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居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含义是: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把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相衔接,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平等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解析】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六条原则,除以上四条之外,还应坚持以下两条原则: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强化综合管理,协调农口部门和农外部门以及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认识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思想上牢固确立“统筹”的理念,但应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围绕城乡一体化目标、各有侧重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

【解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方式新。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解析】D选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是生活宽裕。

【解析】选项A不全面。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3)继续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补贴,继续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优化配置。

【解析】略。

【解析】略。

【解析】略。

【解析】略。

13.ABCD【解析】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东部省份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包括以上十个方面。

【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解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全社会劳动力的就业机制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的协调机制,所以选择ABCD。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

3.×【解析】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四、简答题

1.答: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化中期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的含义:就是在党委领导下和政府主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推动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农村、

传统农民,加速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和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

2.答: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1)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角色观念上的转变、培育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培育新型农民,可以从发展新农村文化入手,在建设新农村文化得同时提高农民素质,让新农村文化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2)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创新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是调动农民的自主创造能力。通过对先进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进而使得农民收入持久性增加。

3.答: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富民美村、固本强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到2012年,力争使全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着改善,城乡之间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答: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抓住资本流动重组、产业技术进步、经营主体壮大、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层次提升明显加快的极好机遇,健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提升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要解决主体问题。着力培养农业专业大户和现代农场主,为现代生产要素流入农业提供有效载体。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村人才的回流机制,鼓励大学生学成后回乡创业。(2)要解决资金问题。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为农业输入资金和经营管理技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现代农业的贷款总量。增加公共财政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3)要解决科技支撑问题。要推进科技机构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攻关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4)要解决市场准入问题。借鉴工业生产理念,加强制度、标准和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化标准管理。(5)要解决社会服务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生产、流通、信息、技术、金融和保险服务。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联合服务平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

5.答: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乡沟通与联系日趋紧密的重要时期,也是农村社会价值分化与整合的加速期。应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机制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兼容并蓄各种文明成果,重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优化农村社会风尚。

健全和拓宽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的机制与渠道,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为载体,推动现代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大力开展现代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形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抵制和革除传统文化糟粕,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加

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民自办群众性文化项目。

五、综合分析题

1.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答:以工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以工促农关键在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促进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社会向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转变。

(1)在税收政策上,循序渐进的实现“以税惠农”,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就我们国家的财力来讲,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条件。中央曾提出要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目标,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重,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对农民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2)在资金上,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转变补贴方式。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3)在农村教育上,要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步伐。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从国际比较看,义务教育在各国都是作为公共财政最优先的项目之一。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以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财力状况而论,应该有能力在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方面走的更快些。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提倡各个省自主决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课本费。

(4)在农村医疗上,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当前,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很低,政对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支持的力度还很小,特别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包括补偿部分门诊费用和免费预防及卫生教育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近期内,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为重点,对于确实贫困的农民,政府应减免他们每年上缴的大病统筹费,使这部分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

(5)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城带乡,实质就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在城里有长期稳定生存的手段,只有这样,城镇化水平才可能扎实地提高。具体而言:

(1)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

(2)要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应当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劳动法》实施范围,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实施细则,在法律上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伤保险制度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面对局部

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培训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农民进城的素质能力。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应按照他们的实际需求分层次、逐步推进。对那些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如个体商贩等,主要以个人储蓄和参加商业保险的方式取得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对那些在正规部门就业、签定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由于各地社保标准不一,农民工在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时,社会保险转移的可操作性很差。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4)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城市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3.答:(1)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在传统积极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2)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应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应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三章农业及其现代化转变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A选项,无机农业又称石油农业,高能农业,主要靠输入农业以外的无机能量和无机物质,以推动农业生产中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