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椭球体(Ellipsoid)、大地基准面(Datum)及地图投影(Projection)三者的基本概念

地球椭球体(Ellipsoid)、大地基准面(Datum)及地图投影(Projection)三者的基本概念
地球椭球体(Ellipsoid)、大地基准面(Datum)及地图投影(Projection)三者的基本概念

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

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与UTM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都是横轴墨卡托投影的变种,目前一些国外的软件或国外进口仪器的配套软件往往不支持高斯-克吕格投影,但支持UTM投影,因此常有把UTM投影当作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现象。从投影几何方式看,高斯-克吕格投影是“等角横切圆柱投影”,投影后中央经线保持长度不变,即比例系数为1;UTM投影是“等角横轴割圆柱投影”,圆柱割地球于南纬80度、北纬84度两条等高圈,投影后两条割线上没有变形,中央经线上长度比0.9996。从计算结果看,两者主要差别在比例因子上,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经线上的比例系数为1, UTM投影为0.9996,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可近似采用 X[UTM]=0.9996 * X[高斯],Y[UTM]=0.9996 * Y[高斯],进行坐标转换(注意:如坐标纵轴西移了500000米,转换时必须将Y 值减去500000乘上比例因子后再加500000)。从分带方式看,两者的分带起点不同,高斯-克吕格投影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3°;UTM投影自西经180°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177°,因此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第1带是UTM的第31带。此外,两投影的东伪偏移都是500公里,高斯-克吕格投影北伪偏移为零,UTM北半球投影北伪偏移为零,南半球则为10000公里。

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坐标系

高斯- 克吕格投影与UTM投影是按分带方法各自进行投影,故各带坐标成独立系统。以中央经线(L0)投影为纵轴X,赤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高斯- 克吕格投影与UTM北半

球投影中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当作起始轴,而UTM南半球投影除了将纵轴西移500公里外,横轴南移10000公里。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与UTM 投影每一个投影带的坐标都是对本带坐标原点的相对值,所以各带的坐标完全相同,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通常在横轴坐标前加上带号,如(4231898m,21655933m),其中21即为带号。

地球椭球体(Ellipsoid)、大地基准面(Datum)及地图投影

(Projection)三者的基本概念

地球椭球体(Ellipsoid)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凸凹不平的表面,而对于地球测量而言,地表是一个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曲面,这样的曲面不能作为测量和制图的基准面。假想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称之为地球椭球体。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因此就有了地球椭球体的概念。

地球椭球体有长半径和短半径之分,长半径(a)即赤道半径,短半径(b)即极半径。f=(a-b)/a为椭球体的扁率,表示椭球体的扁平程度。由此可见,地球椭球体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a、b、f 。因此,a、b、f被称为地球椭球体的三要素。

对地球椭球体而言,其围绕旋转的轴叫地轴。地轴的北端称为地球的北极,南端称为南极;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椭球面的交线是一个圆,这就是地球的赤道;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和地轴的平面与椭球面的交线称为本初子午线。以地球的北极、南极、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等作为基本要素,即可构成地球椭球面的地理坐标系统(A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 uses a threedimensional spherical surface to define locations on the earth.A GCS includes an angular unit of measure, a prime

meridian,

and a datum (based on a spheroid).)。可以看出地理坐标系统是球面坐标系统,以经度/维度(通常以十进制度或度分秒(DMS)的形式)来表示地面点位的位置。

地理坐标系统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分了1800)之东为东经其值为正,之西为西经其值为负;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向北各分了900)之北为北纬其值为正,之南为南纬其值为负。

大地基准面(Geodetic datum)

大地基准面(Geodetic datum),设计用为最密合部份或全部大地水准面的数学模式。它由椭球体本身及椭球体和地表上一点视为原点间之关系来定义。此关系能以 6个量来定义,通常(但非必然)是大地纬度、大地经度、原点高度、原点垂线偏差之两分量及原点至某点的大地方位角。

让我们先抛开测绘学上这个晦涩难懂的概念,看看GIS系统中的基准面是如何定义的,GIS中的基准面通过当地基准面向WGS1984的转换7参数来定义,转换通过相似变换方法实现,具体算法可参考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第76至86页。假设Xg、Yg、Zg表示WGS84地心坐标系的三坐标轴,Xt、Yt、Zt表示当地坐标系的三坐标轴,那么自定义基准面的7参数分别为:三个平移参数ΔX、ΔY、ΔZ表示两坐标原点的平移值;三个旋转参数εx、εy、εz表示当地坐标系旋转至与地心坐标系平行时,分别绕Xt、Yt、Zt的旋转角;最后是比例校正因子,用于调整椭球大小。

那么现在让我们把地球椭球体和基准面结合起来看,在此我们把地球比做是“马铃薯”,表面凸凹不平,而地球椭球体就好比一个“鸭蛋”,那么按照我们前面的定义,基准面就定义了怎样拿这个“鸭蛋”去逼近“马铃薯”某一个区域的表面,X、Y、Z轴进行一定的偏移,并各自旋转一定的角度,大小不适当的时候就缩放一下“鸭蛋”,那么通过如上的处理必定可以达到很好的逼近地球某一区域的表面。

因此,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很好的理解,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各自的基准面,我们通常称谓的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我国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椭球体建立了我国的北京54坐标系,1978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IAG75)建立了我国新的大地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目前大地测量基本上仍以北京54坐标系作为参照,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之间的转换可查阅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对照表。WGS1984基准面采用WGS84椭球体,它是一地心坐标系,即以地心作为椭球体中心,目前GPS测量数据多以WGS1984为基准。

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1975地球椭球体(IAG75)、WGS1984椭球体的参数可以参考常见的地球椭球体数据表。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球体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

投影坐标系统(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

地球椭球体表面也是个曲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图及量测空间通常是二维平面,因此在地图制图和线性量测时首先要考虑把曲面转化成平面。由于球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λ,φ)表示的,而平面上的点的位置是用直角坐标(χ,у)或极坐标(r,)表示的,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就是地图投影方法。

接下来首先让我们来看看ArcGIS产品中对于北京54投影坐标系统的定义参数:

Projection: Gauss_Kruger

Parameters:

False_Easting: 500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17.000000

Scale_Factor: 1.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1.000000)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Name: GCS_Beijing_1954

Alias:

Abbreviation:

Remarks: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9)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Beijing_1954

Spheroid: Krasovsky_1940

Semimajor Axis: 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8.300000000000010000

从参数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投影坐标系统都必定会有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地理坐标系统)。那么我们从这一角度上解释一下投影和投影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将球面坐标转化为平面坐标的过程便是投影过程;投影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是:第一、任何一种投影都必须基于一个椭球(地球椭球体),第二、将球面坐标转换为平面坐标的过程(投影算法)。简单的说投影坐标系是地理坐标系+投影过程。

让我们从透视法(地图投影方法的一种)角度来直观的理解投影,图2。

几何透视法是利用透视的关系,将地球体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借助的几何面)上的一种投影方法。如假设地球按比例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般的球体,在其球心或球面、球外安置一个光源,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球外的一个投影平面上。

投影既然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那么任何一种投影都存在一定的变形,因此可以按照变形性质将投影方法如下分类:等角投影(Conformal Projection)、等积投影(Equal Area Projection)、等距投影(Equidistant Projection)、等方位投影(True-direction Projection)四种。每种投影根据其名称就可以知道其方法保证了数据的那些几何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需求来选取某种投影。

如果按照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又可分为方位、圆柱、圆锥投影三种,在上述三种投影中由于几何面与球面的关系位置不同,又分为正轴、横轴和斜轴三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的投影——高斯—克吕格

(Gauss-Kruger)投影,是一种“等角横切圆柱投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一1855)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拟定,后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ohannes Kruger,1857~1928)于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故名。设想用一个圆柱横切于球面上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照投影带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和赤道投影为直线的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球面正形投影于圆柱面。然后将圆柱面沿过南北极的母线剪开展平,即获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高斯—克吕格投影后,除中央经线和赤道为直线外,其他经线均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高斯—克吕格投影没有角度变形,在长度和面积上变形也很小,中央经线无变形,自中央经线向投影带边缘,变形逐渐增加,变形最大处在投影带内赤道的两端。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这是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方法。

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面沿子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瓜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六度带或三度带。六度带自 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第 1、2…60带。三度带是在六度带的基础上分成的,它的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分带子午线重合,即自 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三度带第 1、2…120带。我国的经度范围西起73°东至135°,可分成六度带十一个,各带中央经线依次为75°、81°、87°、……、117°、123°、129°、135°,或三度带二十二个。

我国大于等于50万的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多采用六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三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多用于大比例尺1:1万测图,如城建坐标多采用三度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按分带方法各

自进行投影,故各带坐标成独立系统。以中央经线(L0)投影为纵轴X, 赤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高斯—克吕格投影北半球投影中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当作起始轴。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每一个投影带的坐标都是对本带坐标原点的相对值,所以各带的坐标完全相同,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通常在横轴坐标前加上带号,如(4231898m,21655933m),其中21即为带号。高斯—克吕格投影及分带示意图如下:

我们再来看看ArcGIS中对我们国家经常采用北京54和西安80坐标系统是怎么样描述的,在ArcMap或是ArcCatalog中选择系统预定义的北京54和西安80

坐标系统。

在${ArcGISHome}\Coordinate Systems\Coordinate Systems\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uger\Beijing 1954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四种不同的命名方式: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CM 75E.prj

Beijing 1954 3 Degree GK Zone 25.prj

Beijing 1954 GK Zone 13.prj

Beijing 1954 GK Zone 13N.prj

对它们的说明分别如下:

三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线在东75度的分带坐标,横坐标前不加带号

三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中央经线在东75度的分带坐标,横坐标前加带号

六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分带号为13,横坐标前加带号

六度分带法的北京54坐标系,分带号为13,横坐标前不加带号

在Coordinate Systems\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uger\Xian 1980目录中,文件命名方式又有所变化:

Xian 1980 3 Degree GK CM 75E.prj

Xian 1980 3 Degree GK Zone 25.prj

Xian 1980 GK CM 75E.prj

Xian 1980 GK Zone 13.prj

西安80坐标文件的命名方式、含义和北京54前两个坐标相同,但没有出现“带号+N”这种形式,为什么没有采用统一的命名方式?让人看了的确有些费解,大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几种常见地图投影各自的特点及其分带方法

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是一种“等角横切圆柱投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一 1855)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拟定,后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ohannes Kruger,1857~1928)于 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故名。设想用一个圆柱横切于球面上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照投影带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和赤道投影为直线的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球面正形投影于圆柱面。然后将圆柱面沿过南北极的母线剪开展平,即获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平面。 一、只谈比较常用的几种:“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UTM 投影”、“兰勃特等角投影” 1.墨卡托(Mercator)投影 1.1 墨卡托投影简介 墨卡托(Mercator)投影,是一种" 等角正切圆柱投影”,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Gerhardus Mercator 1512-1594)在1569年拟定,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中空的圆柱里,其标准纬线与圆柱相切接触,然后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再把圆柱体展开,这就是一幅选定标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没有角度变形,由每一点向各方向的长度比相等,它的经纬线都是平行直线,且相交成直角,经线间隔相等,纬线间隔从标准纬线向两极逐渐增大。墨卡托投影的地图上长度和面积变形明显,但标准纬线无变形,从标准纬线向两极变形逐渐增大,但因为它具有各个方向均等扩大的特性,保持了方向和相互位置关系的正确。 在地图上保持方向和角度的正确是墨卡托投影的优点,墨卡托投影地图常用作航海图和航空图,如果循着墨卡托投影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航行,方向不变可以一直到达目的地,因此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都具有有利条件,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 “海底地形图编绘规范”(GB/T 17834-1999,海军航保部起草)中规定1:25万及更小比例尺的海图采用墨卡托投影,其中基本比例尺海底地形图(1:5万,1:25万,1:100万)采用统一基准纬线30°,非基本比例尺图以制图区域中纬为基准纬线。基准纬线取至整度或整分。 1.2 墨卡托投影坐标系 取零子午线或自定义原点经线(L0)与赤道交点的投影为原点,零子午线或自定义原点经线的投影为纵坐标X轴,赤道的投影为横坐标Y轴,构成墨卡托平面直角坐标系。 2.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和UTM(Universal

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3.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3.1地图投影的概念 在数学中,投影(Project)的含义是指建立两个点集间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同样,在地图学中,地图投影就是指建立地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网表示到平面上。凡是地理信息系统就必然要考虑到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使用保证了空间信息在地域上的联系和完整性,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地图投影系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球椭球体表面是曲面,而地图通常是要绘制在平面图纸上,因此制图时首先要把曲面展为平面,然而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即把它直接展为平面时,不可能不发生破裂或褶皱。若用这种具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绘制地图,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将曲面展开,使其成为没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 3.2地图投影的变形 3.2.1变形的种类 地图投影的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投影方法得到的经纬线网形式不同。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将球面展为平面,虽然可以保持图形的完整和连续,但它们与球面上的经纬线网形状并不完全相似。这表明投影之后,地图上的经纬线网发生了变形,因而根据地理坐标展绘在地图上的各种地面事物,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使地面事物的几何特性(长度、方向、面积)受到破坏。把地图上的经纬线网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变形表现在长度、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分别用长度比、面积比的变化显示投影中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如果长度变形或面积变形为零,则没有长度变形或没有面积变形。角度变形即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与它在地球表面上固有角值之差。 1)长度变形 即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长度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并非都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长度变形。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的长度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纬线长度不等,其中赤道最长,纬度越高,纬线越短,极地的纬线长度为零;第二,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相等;第三,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长度变形的情况因投影而异。在同一投影上,长度变形不仅随地点而改变,在同一点上还因方向不同而不同。 2)面积变形 即由于地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与地球仪经纬线网格面积的特点不同,在地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面积变形。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网格的面积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在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网络面积相等。第二,在同一经度带内,纬线越高,网络面积越小。然而地图上却并非完全如此。如在图4-9-a上,同一纬度带内,纬差相等的网格面积相等,这些面积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

几种常用地图投影

一:等角正切方位投影(球面极地投影) 概念:以极为投影中心,纬线为同心圆,经线为辐射的 直线,纬距由中心向外扩大。 变形:投影中央部分的长度和面积变形小,向外变形逐渐增 大。 用途:主要用于编绘两极地区,国际1∶100万地形图。 二:等距正割圆锥投影 概念:圆锥体面割于球面两条纬线。 变形:纬线呈同心圆弧,经线呈辐射的直线束。 各经线和两标纬无长度变形,即其它纬线均有 长度变形,在两标纬间角度、长度和面积变形 为负,在两标纬外侧变形为正。离开标纬愈远, 变形的绝对值则愈大。 用途:用于编绘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稍宽地区 的地图,如前苏联全图等。 三:等积正割圆锥投影 概念:满足mn=1条件,即在两标纬间经线长度放 大,纬线等倍缩小,两标纬外情况相反。 变形:在标纬上无变形,两标纬间经线长度变形为正, 纬线长度变形为负;在两标纬外侧情况相反。角度 变形在标纬附近很小,离标纬愈远,变形则愈大。 用途:编绘东西南北近乎等大的地区,以及要求面积 正确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地图。

四:等角正割圆锥投影 概念:满足m=n条件,两标纬间经线长度与纬线长度 同程度的缩小,两标纬外同程度的放大。 变形:在标纬上无变形,两标纬间变形为负,标纬外变 形为正,离标纬愈远,变形绝对值则愈大。 用途:用于要求方向正确的自然地图、风向图、洋流图、 航空图,以及要求形状相似的区域地图;并广泛用于制 作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数学基础。 如我国在1949年前测制的1∶5万地形图,法国、比利 时、西班牙等国家亦曾用它作地形图数学基础,二次大 战后美国用它编制1∶100万航空图。 五:等角正切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 概念:圆柱体面切于赤道,按等角条件,将经 纬线投影到圆柱体面上,沿某一母线将圆柱体 面剖开,展成平面而形成的投影。是由荷兰制 图学家墨卡托(生于今比利时)于1569年创拟 的,故又称(墨卡托投影)。 变形:经线为等间距的平行直线,纬线为非等 间距垂直于经线的平行直线。离赤道愈远,纬 线的间距愈大。纬度60°以上变形急剧增大, 极点处为无穷大,面积亦随之增大,且与纬线 长度增大倍数的平方成正比,致使原来只有南 美洲面积1/9的位于高纬度的格陵兰岛,在图 上比南美洲大。 用途: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用于编制海图、印度尼西亚和赤道非洲等赤道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地图、世界时区图和卫星轨迹图等。

地图投影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在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n 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2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 2 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第1节 地球体 一、地球体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体的量度 公元前3世纪 ●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地是个球体。 ● 埃拉托色尼对地球大小作了第一次估算。 ●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这个角度约是圆周的1/50) 公元724—725年 张遂(一行)组织测量计算得子午线上的纬度1°的地面距离约132 km ,比现代测量值约长21 km 公元827年 ● 阿拉伯回教主Al Mamum (阿尔曼孟)推算出1°子午线弧长,比现代测量值只差1%。 17世纪后 ● 牛顿论证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 清康熙年间天文–大地测量,实证地球不是正圆球。 ● 法国1735年测量论证地球是椭球。 现代天文测量 ● 地球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圆周长 圆周角 = 弧长弧度50 赛伊尼的子午线长地球周长=亚历山大到

——地球体的自然表面 地球的自然表面并不光滑平顺,珠穆朗玛峰(8 844.43 m)与马里亚纳海沟(11 034 m)之间的高差约达20 km。 由于地球的自然表面凸凹不平,形态极为复杂,难以成为测量与制图的基准面。应寻求一种与地球自然表面非常接近的规则曲面,来代替这种不规则的曲面。

(二)地球体的物理表面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似的不规则椭球体。 寻找一种与地球自然表面非常接近的规则曲面,来代替这种不规则的地球面 与重力方向相垂直,可有无数个曲面,每个曲面上重力位相等,重力位相 等的面被称为重力等位面,即水准面。 理想水准面:它是一个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压变化,处于流体平衡状态的静止海平面。它没有棱角,没有褶皱 大地水准面:以理想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的封闭曲面。 ( 它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 在实际测量中以似大地水准面代替大地水准面,两者在海洋上完全重合,在陆地上只在山区有2~4 m的差异。 各国也往往选择一个平均海水面代替大地水准面,以其作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 大地水准面的意义: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可用重力学理论进行研究 ●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 (三)地球体的数学表面 地球椭球体:假想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以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表面。 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所以人们视其为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二章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A卷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7第二章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6分) 1. (2分)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 .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考点】 2. (2分)湖水、长江水、黄河水三种含沙量水体反射光谱曲线图,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分析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 B . ①②曲线对应的是湖水、黄河水 C . 0.7波长λ/μm的反射率区分度最大 D . 含沙量与反射率呈正相关 【考点】 3. (2分)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九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A . 受地面限制条件少 B . 测量范围小、距离远 C . 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D . 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考点】 4. (2分)有关遥感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 . 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是目标物→传感器→成果 C . 飞机遥感图像分辨率比卫星对地物的分辨率高 D . 遥感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全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考点】 5.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否()。 A .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 . 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 . 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 . GIS技术可分析、处理GP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考点】 6. (2分)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小组将它作于课题研究。据此回答: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宜冬小麦和玉米轮作。若该结论是通过GIS而得到的,那么这属于下列GIS能解决的哪一类问题() A . 趋势分析 B . 模式分析 C . 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D . 模拟问题 【考点】 7. (2分)下列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制作所有地图都需要电子地图作底图 B . 外出学习或旅行,可以先在电子地图上查找出行路线 C . 电子地图可以完全代替纸质地图 D . 电子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考点】 8. (4分)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

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地图投影的概念与若干定义 一、地图投影的产生 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直接进行观察研究。这样,其上各点的几何关系——距离、方位、各种特性曲线以及面积等可以保持不变。 一个直径30厘米的地球仪,相当于地球的五千万分之一;即使直径1米的地球仪,也只有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三百万分之一。在这一小的球面上是无法表示庞大地球上的复杂事物。并且,地球仪难于制作,成本高,也不便于量测使用和携带保管。 通过测量的方法获得地形图,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将测图地区按一定比例缩小成一个地形模型,然后将其上的一些特征点(测量控制点、地形点、地物点)用垂直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图纸(图4-1)。因为测量的可观测范围是个很小的区域,此范围内的地表面可视为平面,所以投影没有变形;但对于较大区域范围,甚至是半球、全球,这种投影就不适合了。 由于地球(或地球仪)面是不可展的曲面,而地图是连续的平面。因此,用地图表示地球的一部分或全部,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球面与平面的矛盾,如强行将地球表面展成平面,那就如同将桔子皮剥下铺成平面一样,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不规则的裂口和褶皱,而且其分布又是毫无规律可循。为了解决将不可展球面上的图形变换到一个连续的地图平面上,就诞生了“地图投影”这一学科。 二、地图投影的定义 鉴于球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表示,而平面上点的位置是用直角坐标(X,Y)或极坐标()表示,因此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去,则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其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三、地图投影的实质 球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均是由它的经纬度所确定的,因此实施投影时,是先将球面上一些经纬线的交点展绘在平面上,并将相同经度、纬度的点分别连成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然后再将球面上的点,按其经纬度转绘在平面上相应位置处。由此可见,地图投影的实质就是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建立球面上点()与平面上对应点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是地图投影的一般方程式,当给定不同的具体条件时,就可得到不同种类的投影公式,依据各自公式将一系列的经纬线交点()计算成平面直角坐标系(X,Y),并展绘在平面上,连各点得经纬线得平面表象(图4-2)。经纬网是绘制地图的“基础”,是地图的主要数学要素。 四、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 (一)几何透视法 系利用透视关系,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上的一种投影方法。例如,我们假设地球按比例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般球体,在其球心、球面或球外安置光源,将透明球体上的经纬线、地物和地貌投影到球外的一个平面上,所形成的图形,即为地图。 图4-3即是将地球体面分别投影在平面和圆柱体面上的透视投影示意图。几何透视法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变换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往往不能将全球投影下来。随着数学分析这一学科的出现,人们就普遍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来解决地图投影问题了。(二)数学解析法 在球面与投影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的函数关系(数学投影公式),已知球面上点位的地理坐标,根据坐标转换公式确定在平面上的对应坐标的一种投影方法。

地图分幅与标准

三、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 高斯-克吕格投影是设想用一个椭圆柱横套在地球椭球的外面,并与设定的中央经线相切。 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规定:该投影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学基础,为控制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在比例尺 1:2.5万-1:50万图上采用6°分带,对比例尺为 1:1万及大于1:1万的图采用3°分带。 6°分带法:从格林威治零度经线起,每6°分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60个投影带,东半球从东经0°-6°为第一带,中央经线为3°,依此类推,投影带号为1-30。其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6n-3)°;西半球投影带从180°回算到0°,编号为31-60,投影代号n和中央经线经度L0的计算公式为L0=360-(6n-3)°。 3°分带法:从东经1°30′起,每3°为一带,将全球划分为120个投影带,东经1°30′-4°30′,...178°30′-西经178°30′,...1°30′-东经1°30′。 东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n ,中央经线为3°、6°...180°。 西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1-60,各带中央经线计算公式:L0=360°-3°n ,中央经线为西经177°、...3°、0°。 我国规定将各带纵坐标轴西移500公里,即将所有y值加上500公里,坐标值前再加各带带号以18带为例,原坐标值为y=243353.5m,西移后为y=743353.5,加带号通用坐标为y=18743353.5 四、我国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以1:100万地形图为基础,延伸出1:50万、1:25万1:10万,再以1:10万为基础,延伸出1:5万、1:2.5万及1:1万三种比例尺。 1:100万从赤道起向两极每纬差4°为一行,至88°,南北半球各分为22横列,依次编号A、B、... V;由精度180°西向东每6°一列,全球60列,以1-60表示,如海南所在1:100万图在第5行,第49列,其编号为 E-49 在1:100万图上,按经差3°纬差2°分成四幅1:50万地形图,编为A、B、C、D,如 E-49-A 按经差1°30′纬差1°分成16幅1:25万地形图,编为[1]、...[16],如 E-49-[1]。按经差30′纬差20′分成144幅1:10万地形图,编为1、...144,如 E-49-1。既后三种比例尺各自独立地与1:100万地图的图号联系。 1:10万图上每经差15′纬差10′分成四幅1:5万地形图,编为A、B、C、D,如 E-49-1-A 1:5万图上每经差7′30″纬差5′分成四幅1:2.5万,编为1、2、3、4,如 E-49-1-A-1 1:10万图上每经差3′45″纬差2′30″分成64幅1:1万地形图,编为(1)、...(64),如E-49-1-(1) 1:1万图上每经差1′52″纬差1′15″分成四幅1:5000地形图,编为a、b、c、d,如E-49-1-(1)-a 4.地图符号 一、地图符号的意义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图形和文字的总称。它是地图内容体现的一种主要手段。是地图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地图符号的分类 按几何精确性分类,分为:依比例符号、不依比例符号、半依比例符号。 依比例符号是实地占有较大面积的物体,比例尺缩小后,仍能显示其轮廓,如大面积街区、大湖等。通常以线划表示其外轮廓,并填绘符号或普染颜色。 不依比例符号实地上面积较小一般具有方位意义的物体,缩至图上只能显示一个点。这类符号仅以其定位点表示物体的位臵。 半依比例符号是实地上的狭长物体,其长度能依比例表示,而宽度则需夸大,如狭长街区、铁路、公路、土堤等符号,其宽度在图上均已扩大。在图上只能测其长度,不能测其宽度。 三、地图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则 符号的“比例”概念:地面物体与符号图形的缩小比率并非总是一致,同一物体在较大比例尺图上能依比例表示,而在较小比例尺图上则为半依比例号和非依比例符号。符号的比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符号的定位:不依比例符号都是扩大了的图形,一般在设计时就已规定了符号的哪一部分代表地物的真实位臵,这些规定的点和线,就叫定位点和定位线。 关于MAPGIS的符号请看功能演示栏目下的编辑子系统中编辑符号库的功能菜单 5.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表示方法: 一、普通地图上的内容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图廓外要素 数学要素——坐标网、地图比例尺、地图定向等 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其他标志 自然地理要素有水系、地貌和图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有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和行政中心; 其他标志为方位物、经济标志、科学文化标志等。 图廓外要素——图名、图号、接图表、图例、图廓、分度带、比例尺、坡度尺及坐标系统等 二、水系及其在图上表示 水系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水库、水渠、井泉各种自然的人工的水文物体的总称。 关于河流及沟渠的表示:我国1971年《图式》中规定河流单双线的分界宽为0.4mm,即凡双线河就表示真实的河宽。 对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如1:5万)补充规定“实地宽100m以上的合理就扩大绘为双线”(从0.2扩大到0.4)实地河宽100米到200米这段成为符号性双线河(或称记号双线河),它不表示真宽,要注明河宽注记。 对小比例尺图上的河流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单线配合不依比例尺双线(又称过度性符号)和依比例双线的表示方法;其二,是单线配合单线真形符号表示。 所谓单线真形符号是将河流全部填满与水涯线相同的普染色。 三、居民地及其在图上表示 居民地是指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城市、集镇、农村或其他居住区的总称。 当居民地受比例尺限制不能用真形表示时,可用圈形符号来表示居民地的位臵,符号的定位点表示居民地的中心区域,符号与地物的相对关系表示居民地中心区域与地物的相对关系。 四、交通及其在图上表示 交通网是各种运输的总称。它包括陆地交通、水陆交通和空中交通及管线运输几类。 道路符号是线状的,但在比例尺缩小后,它的宽度是夸大的,以我国地形图为例,铁路宽0.6mm,在1:10万图上等于实地60m,在1:50万图上为300m。 五、地貌及其在图上表示 晕渲法,假定光源在固定的方向上,用浓淡渐变的半色调(墨和颜色)在图上显示地貌主体形态,其实质是光彩立体感在地图上的应用。

地图投影和坐标系

地球坐标系与投影方式的理解(关于北京54,西安80,WGS84;高斯,兰勃特,墨卡托投影) 一、地球模型 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测绘时用椭球模型逼近,这个模型叫做参考椭球,如下图: 赤道是一个半径为a的近似圆,任一圈经线是一个半径为b的近似圆。a称为椭球的长轴半径,b称为椭球的短轴半径。 a≈6378.137千米,b≈6356.752千米。(实际上,a也不是恒定的,最长处和最短处相差72米,b的最长处和最短处相差42米,算很小了) 地球参考椭球基本参数: 长轴:a 短轴:b 扁率:α=(a-b) / a 第一偏心率:e=√(a2-b2) / a 第二偏心率:e'=√(a2-b2) / b 这几个参数定了,参考椭球的数学模型就定了。 什么是大地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是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建立起来的坐标系。地面点的位置用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度表示:(L, B, H)。

空间直角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中心为原点,以原点到0度经线与赤道交点的射线为x轴,原点到90度经线与赤道交点的射线为y轴,以地球旋转轴向北为z 轴:(x, y, z) 共同点:显然,这两种坐标系都必须基于一个参考椭球。 不同点:大地坐标系以面为基准,所以还需要确定一个标准海平面。而空间直角坐标系则以一个点为基准,所以还需要确定一个中心点。 只要确定了椭球基本参数,则大地坐标系和空间直角坐标系就相对确定了,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而矣,这两个坐标系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二、北京54,西安80,WGS84 网上的解释大都互相复制,语焉不详,隔靴搔痒,说不清楚本质区别。为什么在同一点三者算出来的经纬度不同?难道只是不认同对方的测量精度吗?为什么WGS84选地球质心作原点,而西安80选地表上的一个点作原点?中国选的大地原点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选在泾阳县永乐镇?既然作为原点,为什么经纬度不是0?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三者采用了不同的参考椭球建立模型,即长短轴扁率这组参数是不同的。北京54:长轴6378245m,短轴6356863,扁率1/298.2997381 西安80:长轴6378140m,短轴6356755,扁率1/298.25722101 WGS84:长轴6378137.000m,短轴6356752.314,扁率 1/298.257223563,第一偏心率0.0818********,第二偏心率 0.082095040121 这些参数不同,决定了椭球模型的几何中心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这三种坐标系的参数有这么大差别呢?除了测量精度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侧重点不一样。 WGS84是面向全球的,所以它尽量逼近整个地球表面,优点是范围大,缺点是局部不够精确。 北京54用的是前苏联的参数,它是面向苏联的,所以它在前苏联区域这个曲面尽量逼近,而其它国家地区偏多少它不管。它以苏联的普尔科沃为中心,离那越远,误差就越大。 西安80是面向中国的,所以它在中国区域这个曲面尽量逼近,而其它国家地区偏多少它不管。而且这个逼近是以西安附近的大地原点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在西安大地原点处,模型和真实地表参考海平面重合,误差为0,而离大地原点越远的地方,误差越大。所谓的大地原点就是这么来的,它是人为去定的,而不是必须在那里,它要尽量放在中国的中间,使得总的误差尽量小而分布均匀。然后,我国在自已境内进行的建筑,测绘,勘探什么的所绘制的图,都以这个大地原点为基准,去建立各种用途的地表坐标系,就能统一起来了。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2009-09-30 13:20 在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 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 n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 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基础知识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导读:正如上一章所描述的,一个要素要进行定位,必须嵌入到一个空间参照系中,因为GIS所描述是位于地球表面的信息,所以根据地球椭球体建立的地理坐标(经纬网)可以作为所有要素的参照系统。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为了能够将其表面的内容显示在平面的显示器或纸面上,必须进行坐标变换。 本章讲述了地球椭球体参数、常见的投影类型。考虑到目前使用的1:100万以上地形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本章最后又对该种投影类型和相关的地形图分幅标准做了简单介绍。 1.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1.1地球椭球体 1.1.1地球的形状 为了从数学上定义地球,必须建立一个地球表面的几何模型。这个模型由地球的形状决定的。它是一个较为接近地球形状的几何模型,即椭球体,是由一个椭圆绕着其短轴旋转而成。 地球自然表面是一个起伏不平、十分不规则的表面,有高山、丘陵和平原,又有江河湖海。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为海洋所占用,29%的面积是大陆与岛屿。陆地上最高点与海洋中最深处相差近20公里。这个高低不平的表面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也无法进行运算。所以在量测与制图时,必须找一个规则的曲面来代替地球的自然表面。当海洋静止时,它的自由水面必定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方向)成正交,我们把这个面叫做水准面。但水准面有无数多个,其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可以设想这个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图4-1)。 图4-1: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叫大地球体。由于地球体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重力方向的变化,导致处处和重力方向成正交的大地水准面成为一个不规则的,仍然是不能用数学表达的曲面。大地水准面形状虽然十分复杂,但从整体来看,起伏是微小的。它是一个很接近于绕自转轴(短轴)旋转的椭球体。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球体通常称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 1.1.2地球的大小 关于地球椭球体的大小,由于采用不同的资料推算,椭球体的元素值是不同的。现将世界各国常用的地球椭球体的数据列表如下: 表4-1:各种地球椭球体模型 椭球体名称年代长半轴(米)短半轴(米)扁率 白塞尔(Bessel) 1841 6377397 6356079 1:299.15 克拉克(Clarke) 1880 6378249 6356515 1:293.5 克拉克(Clarke) 1866 6378206 6356584 1:295.0 海福特(Hayford) 1910 6378388 6356912 1:297 克拉索夫斯基1940 6378245 6356863 1:298.3 I.U.G.G 1967 6378160 6356775 1:298.25 埃维尔斯特(Everest) 1830 6377276 6356075 1:300.8 1.1.3椭球体的半径 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椭球体的大小,通常用两个半径:长半径a和短半径b,或由一个半径和扁率来决定。扁率α表示椭球的扁平程度。扁率的计算公式为:α=(a-b)/a。这些地球椭球体的基本元素a、b、α等,由于推求它的年代、使用的方法以及测定的地区不同,其结果并不一致,故地球椭球体的参数值有很多种。中国在1952年以前采用海福特(Hayford)椭球体,从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有了更精密的测算地球形体的条件。1975年第16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上通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一号决议中公布的地球椭球体,称为GRS(1975),中国自1980年开始采用GRS(1975)新参考椭球体系。由于地球椭球长半径与短半径的差值很小,所以当制作小比例尺地图时,往往把它当作球体看待,这个球体的半径为6371公里。 1.1.4高程 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程,称为绝对高程。如图2所示,P0P0'为大地水准面,地面点A和B到P0P0'的垂直距离H A和H B为A、B两点的绝对高程。地面点到任一水准面的高程,称为相对高程。如图2中,A、B两点至任一水准面P1P1'的垂直距离H A'和H B'为A、B两点的相对高程。

几种地图投影的特点及分带方法

一、只谈比较常用的几种:“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UTM投影”、“兰勃特等角投影。 1.墨卡托(Mercator)投影 1.1 墨卡托投影简介 墨卡托(Mercator)投影,是一种"等角正切圆柱投影”,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GerhardusMercator1512-1594)在1569年拟定,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中空的圆柱里,其标准纬线与圆柱相切接触,然后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再把圆柱体展开,这就是一幅选定标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没有角度变形,由每一点向各方向的长度比相等,它的经纬线都是平行直线,且相交成直角,经线间隔相等,纬线间隔从标准纬线向两极逐渐增大。墨卡托投影的地图上长度和面积变形明显,但标准纬线无变形,从标准纬线向两极变形逐渐增大,但因为它具有各个方向均等扩大的特性,保持了方向和相互位置关系的正确。 在地图上保持方向和角度的正确是墨卡托投影的优点,墨卡托投影地图常用作航海图和航空图,如果循着墨卡托投影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航行,方向不变可以一直到达目的地,因此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都具有有利条件,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 “海底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7834-1999,海军航保部起草)中规定1:25万及更小比例尺的海图采用墨卡托投影,其中基本比例尺海底地形图(1:5万,1:25万,1:100万)采用统一基准纬线30°,非基本比例尺图以制图区域中纬为基准纬线。基准纬线取至整度或整分。 1.2 墨卡托投影坐标系 取零子午线或自定义原点经线(L0)与赤道交点的投影为原点,零子午线或自定义原点经线的投影为纵坐标X轴,赤道的投影为横坐标Y轴,构成墨卡托平面直角坐标系。 2.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和UTM(UniversalTransverseMercator)投影 2.1 高斯-克吕格投影简介 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是一种“等角横切圆柱投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高斯(CarlFriedrichGauss,1777一1855)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拟定,后经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JohannesKruger,1857~1928)于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故名。设想用一个圆柱横切于球面上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照投影带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和赤道投影为直线的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一定经差范围内的球面正形投影于圆柱面。然后将圆柱面沿过南北极的母线剪开展平,即获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平面。 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后,除中央经线和赤道为直线外,其他经线均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高斯-克吕格投影没有角度变形,在长度和面积上变形也很小,中央经线无变形,自中央经线向投影带边缘,变形逐渐增加,变形最大处在投影带内赤道的两端。由于其投影精度高,变形小,而且计算简便(各投影带坐标一致,只要算出一个带的数据,其他各带都能应用),因此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中应用,可以满足军事上各种需要,并能在图上进行精确的量测计算。 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这是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方法。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面沿子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瓜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六度带或三度带。六度带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第1、2…60带。三度带是在六度带的基础上分成的,它的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分带子午线重合,即自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

坐标系统与地图分幅

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系列之一 坐标系统与地图分幅 一、坐标系统 名词:地理坐标系,投影坐标系,高程坐标系,地球椭球体。 我们先从ArcGIS安装目录下的Coordinate Systems文件夹说起: 1、地理坐标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 地理坐标系,也可称为真实世界的坐标系,用于确定地物在地球上位置。用经纬度来表达位置信息。 1)地球椭球体(Spheroid) 因为地球是不规则的近梨形,所以在定义地理坐标系之前,需要对地球做近似逼近。即假想地球绕地轴高速旋转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这就是地球椭球体(也称旋转椭球体或双轴椭球体)。 地球椭球体(Spheroid)的常用四个参数是:地球引力常数(GM)、长半径(a)、扁率(f)和地球自转角速度(w)。四个参数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椭球体,比如: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1975地球椭球体(IAG75)、WGS-84椭球体等。 2)大地基准面(Datum) 有了椭球体后还不能形成地理坐标系,还需要一个大地基准面(Datum)将椭球体定位,大地基准面是利用特定椭球体对特定地区地球表面的逼近,因此每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各自的基准面,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即为我国的两大基准面。

(1)北京54坐标系 我国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北京54坐标系,它与苏联1942年建立的以普尔科夫天文台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统相联系,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Krassovsky)。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天文大地测量,经计算表明,54坐标系统普遍低于我国的大地水准面,平均误差为29米左右。 (2)西安80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即1975地球椭球体(IAG75)。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目前大地测量基本上仍以北京54坐标系作为参照,北京54与西安80坐标之间的转换可查阅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对照表。经过大地基准面定位的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3)椭球体与基准面的关系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球体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地球椭球体和基准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准面是如何结合地球椭球体从而实现来逼近地球表面的可见下图所示。 基准面定义椭球体拟合地表某一区域表面 也就是说,由于椭球参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椭球体,由于一个椭球体可对应多个大地基准形成了不同地理坐标系。 完成了椭球体和大地水准面的定义后,就形成了地理坐标系。

各种地图投影全解析

地图投影全解析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地图投影 英文名称:map projection 定义1: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参考椭球面上的点、线投影到可展面上的方法。 所属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测绘学总类(二级学科) 定义2: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网相应地转绘成平面上经纬线网的方法。 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动力气象学(二级学科) 定义3:运用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的经纬线网相应地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即将椭球面上各点的地球坐标变换为平面相应点的直角坐标的方法。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图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地图投影是利用一定数学方法则把地球表面的经、纬线转换到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宽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梨形球体,故其表面是一个不可展平的曲面,所以运用任何数学方法进行这种转换都会产生误差和变形,为按照不同的需求缩小误差,就产生了各种投影方法。 目录

展开 定义 地图投影,Map Projection.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数学法则,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 地图投影 书面概念化定义:地图投影就是指建立地球表面(或其他星球表面或天球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即地图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的方法。即建立之间的数学转换公式。它将作为一个不可展平的曲面即地球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的基本方法,保证了空间信息在区域上的联系与完整。这个投影过程将产生投影变形,而且不同的投影方法具有不同性质和大小的投影变形。 由于球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λ,φ)表示的,而平面上的点的位置是用直角坐标(χ,у)或极坐标(r,)表示的,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

第二章 地球体与地图投影分解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2.1 地球体 一、地球的自然表面 浩瀚宇宙之中地球是一个表面光滑、蓝色美丽的正球体。 事实上:通过天文大地测量、地球重力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等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物理表面 (一)大地水准面(一级逼近) 假想将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延伸到大陆内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与地球比较接近的形体,其表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它实际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地球物理表面。 大地水准面的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 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 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三、地球体的数学表面(地球椭球体) 大地水准面仍然不是一个规则的曲面。因为重力线方向并非恒指向地心,导致处处与重力线方向正交的大地水准面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曲面。大地水准面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 为了测量成果的计算和制图工作的需要,选用一个同大地体相近的,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达的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地球。这个旋转椭球是一个椭球绕其短轴旋转而成,其表面成为旋转椭球面。 椭球体三要素: 长轴a(赤道半径) 短轴b(极半径) 椭球扁率f=(a-b)/a 中国1952年前采用海福特(Hayford)椭球体 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

文台) 自1980年开始采用 GRS 1975(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 1975 推荐)新参考椭球体系,并确定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四、大地基准面(Geodetic datum) 参考椭球体定义了地球的形状,而基准面则描述了这个椭球中心距地心的关系。基准面是建立在选择的参考椭球体上的,且考虑到了当地复杂的地表情况。因为参考椭球体还是不能够很好的描述地球上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可以理解为基准面就是参考椭球向某个地方的大地水准面逼近的结果,它与参考椭球是多对一的关系。 (1)地心基准面 在过去的15年,使用卫星采集数据给测量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拟地球的椭球体,即地心坐标系统。地心坐标系是使用地球的质心作为中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WGS 1984这种地心坐标系。 地球表面、参考椭球体和大地基准面的关系 (2)本地基准面(Local Datum) 本地基准面是将参考椭球体移动到更贴近当地地表形状的位置,参考椭球体上的某一点必然对应着地表上的某一位置,这个点就称作大地起算原点。大地起算原点的坐标值是固定的,其他点的坐标值都可以由该点计算得到。本地坐标系统的起始位置一般就不在地心的位置了,而是距地心一定的偏移量。 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自己的大地基准面,我们通常称谓的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实际上指的是我国的两个大地基准面。 我国参照前苏联从1953年起采用克拉索夫斯基(Krassovsky)椭球 体建立了我国的北京54坐标系,1978年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1975地球椭球体(IAG75)建立了我国新的大地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 G PS测量采用的WGS84坐标系采用的是WGS84基准面和 WGS1984椭球体。 五、地理坐标 一、地理坐标——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一)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 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