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管理会计一经典复习资料

2011年管理会计一经典复习资料
2011年管理会计一经典复习资料

第一章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近代的会计,一般以企业会计为主体。(占主要地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第二节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①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50年代)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它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有帮助的。其主要缺陷在于,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没有在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运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而且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从而跨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第三节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2、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3、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面向未来

5、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对象、方法和职能作用

第一节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1、从学科性质来看,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新兴的综合****叉科学。(注意:不是以会计学为基础)

2、从工作的性质看,现代管理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配决策人员),二是决策支持系统(配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配执行人员)。会计人员属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

第二节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盈利水平,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差别还可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即时间上的差别,可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换算,转化为同一起点上看问题,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过数量上的差别来表现。这样,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成本的耗费水平、资金的占用水平和经营的盈利水平进行综合表现和统一评价,从而把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建立在更加综合和可比的基础上。同时,现金流动也具有很大的敏感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这样,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的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神经中枢,更好地发挥信息反馈作用。

第三节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

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静态)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

第四节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1、解析过去

2、控制现在

3、筹划未来

第三章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成本,是为生产一定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它由三种基本要素所组成,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分为行销或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两类。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主要成本

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加工成本

二、成本按性态分类(也可以说是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分类)

成本的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类。

固定成本: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与产量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又可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两类。酌量性固定成本则是企业根据经营方针由高阶层领导确定一定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例如:研究开发费、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约束性固定成本主要是属于经营能力成本,它是和整个企业经营能力的形成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的,企业的经济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难于作重大改变。例如: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保险费、(不动产)财产税、管理人员薪金等。

严格地说如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采用工作量法,可以视其为变动成本,否则为固定成本。对于工资也可以类似地判断,计件工资可以作为变动成本,计时工资可以作为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关联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产量的增减成比例增减。

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

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比例。

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量,在这基础上,产量增加,成本也会增加。(如电话费等)

2、半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增长而呈梯式增长,称为阶梯式成本。检验人员的工资是比较典型的阶梯式成本。

推荐例题:教材第51页习题一,注意这里只是列出了教材中需要填列的部分内容

产量(件) 总成本(元) 单位成本(元)

固定变动半变动合计固定变动半变动合计

0 1700 ————————

250 2075 6 1 1.3 8.3

500 2450 3 1 0.9 4.9

750 2825 2 1 0.7 3.7

1000 3200 1.5 1 0.7 3.2

三、成本按可控性分类分为可控性成本与不可控性成本。

可控成本:从一个单位或部门看,凡成本的发生,属于这个单位或部门权责范围内,能为这个单位(部门)所控制。

不可控成本:不属于某一单位或部门的权责范围内,不能为这个单位(部门)加以控制的。

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目的在于明确成本责任,以便评价或考核其工作成绩的好坏,促使可控成本的不断降低。

四、按照可追踪性分类,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能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劳务或作业)成本的费用。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而须先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劳务或作业)成本的费用。

五、成本按可盘存性的分类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两类

期间成本是一种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的长短成比例的成本,其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产品成本是同产品的生产有着直接联系的成本。

六、成本按经营决策的不同要求分类(重点)

(一)差别成本

广义的差别成本是指不同方案之间的预计成本的差额。狭义的差别成本则指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别。

(二)机会成本

决策时必须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优方案,这时必须有一些次优方案要被放弃,因此,要把已放弃的次优方案的可计量价值看作被选取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加以考虑,才能对最优方案的最终利益作出全面的评价。

(三)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就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四)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所确定的某项决策方案中,需要以现金支付的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特别是当企业的资金处于紧张状态,支付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付现成本最小的方案来代替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应负成本

应负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企业实际支出,也不记账,是使用某种经营资源的代价。

(六)重置成本

是指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值购买目前所持有的某项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

(七)沉没成本

是指过去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这种成本与当前决策是无关的。

(八)可避免成本是指通过某项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成本。

(九)不可避免成本是指某项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也就是同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

(十)可延缓成本某一方案已经决定要采用,但如推迟执行,对企业全局影响不大,同这一方案相关联的成本就称为可延缓成本。

(十一)不可延缓成本如已选定的某个决策方案必须马上实施,否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那么与这一方案有关的成本称为不可延缓成本。

(十二)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指与决策有关的未来成本。比如差别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应负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

非相关成本指过去已发生、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比如,不可避免成本、沉没成本(原始成本)

第二节半变动成本的分解

一、高低点法:是指以某一时期内的最高点产量的半变动成本与最低点产量的半变动成本之差,除以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之差。

注意:高点或者低点应该是业务量(如产量)的最高或者最低点,而不是成本的最高或者最低点。

推荐例题:教材第52页习题二

注意最高点和最低点是按照直接人工小时(业务量)来选择的

最高点5月份直接人工46小时维修费50千元

最低点9月份直接人工14小时维修费28千元

b=(50-28)/(46-14)=22/32=0.6875

a=50-46*0.6875=18.375

Y=18.375+0.6875X

二、散布图法(亦称布点图法):是指将所观察的历史数据,在坐标低上作图,据以确定半变动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占多少的一种方法。

三、回归直线法(最小二乘法):

一般需要首先计算相关系数

推荐例题:教材第53页习题四

1、经计算相关系数接近于1,所以可以按照回归直线法进行分解。

n=9(数据个数是9个)

∑X=129∑Y=167 ∑XY=2552∑X2=2109

Y=9.83+0.6089X

2、当机器工作小时为25小时时,维修成本为9.83+0.6089X25=25.05元

教材有关表达式尽量记忆背诵,否则按照上边方程假设未知数求解

精确度由高到低排列:回归直线、散布图、高低点

简便度由高到低排列:高低点、散布图、回归直线

※※※※※管理会计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1、教材第52页习题三

参考答案:Y=-116.44+5.3778X

该题目命题有严重错误,可以计

算出相关系数,并非接近于1,事实上采用回归直线法计算是不合适的,而且计算出的固定成本是负数也不符合常规。

2、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2个月中最高与最低业务量情况下的制造费用总额如下:

摘要高点(10月) 低点(3月)

业务量(机器小时) 75000 50000

制造费用总额(元) 176250 142500

上表制造费用总额中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该厂会计部门曾对低点月份业务量为50000机器小时的制造费用总额作了分析,其各类成本的组成情况如下:变动成本总额50000元;固定成本总额60000元;混合成本总额32500元;制造费用总额合计142500元。要求:(1)采用高低点法将该厂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变动部分与固定部分,并写出混合成本公式。(2)若该厂计划期间的生产能量为65000机器小时,则其制造费用总额将为多少?。

(1)设方程为:y=a+bx

则:b=(176250-142500)÷(75000-50000)=33750÷25000=1.35(元/小时)

将(75000,176250)或(50000,142500)带入方程,求得a

176250=1.35×75000+a a=75000(元)

该厂混合成本中包含的固定成本=75000-60000=15000(元)

混合成本中单位变动成本=(32500-15000)÷50000=0.35(元/小时)

混合成本公式如下:y=0.35x+15000

(2)总成本公式为:y=1.35x+75000

y=1.35×65000+75000=162750(元)

第四章变动成本法

按安全成本计算,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按变动成本计算,其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对固定性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作为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从当期的销售收中直接扣减。

第一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产品的区别:

一、产品成本组成的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分摊地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

二、在“产成品”与“在产品”存货估价方面的区别

采用完全成本法时,期末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中不仅包含了变动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包含了一部分的固定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时,期末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并没有负担固定成本,其金额必然低于采用完全成本法时的估价。

三、在盈亏计算方面的区别

1、产销平衡的情况下(本期生产量等于销售量,期末存货等于期初存货),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2、产大于销(本期生产量是大于销售量,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3、产小于销(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例题推荐:

1、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两年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有关该产品的产销基本情况以及按照完全成本法编制的两年损益表如下所示:

产品的基本情况

基本资料第一年第二年

生产量(件) 8000 10000

销售量(件) 8000 8000

销售单价(元) 15 15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元) 8 8

固定生产成本总额(元) 24000 24000

损益表

摘要第一年第一年

销售收入120000 120000

销售成本88000 83200

销售毛利32000 36800

销售管理费用20000 20000

税前利润12000 16800

假设公司的固定生产成本是以生产量为基础分摊于该产品;另设每件该产品分摊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1元。

要求:(1)按照完全成本法分别计算第一年、第二年该产品的产品单位成本。(2)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产品销售量相同,销售单价和成本水平均无变动,为什么第二年的税前利润较第一年高出4800元。(3)按照变动成本法编制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损益表。(4)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编制的损益表进行对比,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1)按照完全成本法分别计算第一年、第二年该产品的产品单位成本如下:

第一年单位成本=单变成本+单位固定制造费用=8+24000/8000=11元

第一年单位成本=8+24000/10000=10.40元

(2)这是因为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一年增加了2000件,使得第二年的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和单位产品成本都降低了0.60元,故第二年的产品销售成本要比第一年低8000*0.60=4800元,第二年的税前利润比第一年增加4800元。

(3)按照变动成本法编制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损益表如下:

比较损益表

项目第一年第二年

销售收入(15*8000) 120000 120000

变动生产成本64000 64000

变动销售管理费用8000 8000

贡献毛益48000 48000

减: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24000 24000

固定销售管理费用12000 12000

税前利润12000 12000

(4)略。

2、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甲产品,共计2000件,售价20元/件。期初存货为0,期末存货为200件,本期销售1800件。生产过程************发生直接材料费7000元,直接人工费4000元,制造费用4000元,其中变动性制造费用100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300元。销售费用9000元,其中变动部分3000元,固定部分6000元。管理费用8000元,其中变动部分1000元,固定部分7000元。

要求:(1)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2)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编制损益表。

(1)分别以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

直接材料7000 7000

直接人工4000 4000

变动性制造费用1000 1000

固定性制造费用0 3000

合计12000 15000

完全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为:15000/2000=7.5元/件变动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为:12000/2000=6元/件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

固定性制造费用0 3000

销售费用9000 9000

管理费用8000 8000

合计17000 20000

(2)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列示如下:

项目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

期初存货成本0 0

本期产品成本15000 12000

可供销售商品合计15000 12000

单位产品成本7.5 6

期末存货量200 200

期末存货成本1500 1200

本期销售成本13500 10800

可见: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与完全成本法下多300元,这是因为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仅包括了变动成本,而且包括了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300元,即期末存货成本中包括了其承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部分,而变动成本法下只包括变动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比在变动成本法多2700元,这是因为变动成本法下的销货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10800元,而完全成本下,还包括了固定性制造费用2700元,故导致二者之间的差异。

(3)按照两种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如下:

损益表(完全成本法)

产品销售收入(1800×20) 36000

减:产品销售成本(1800×7.50) 13500

产品销售利润22500

减:销售费用9000

管理费用8000

营业利润5500

损益表(变动成本法)

产品销售收入(1800×20) 36000

减:产品销售成本(1800×6) 10800

产品销售利润25200

减:固定性制造费用3000

销售费用9000

管理费用8000

营业利润5200

第二节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一、对完全成本法的评价:

阅读教材中令管理人员理解的三个举例

在教材64页下面的表格倒数第三行“销售毛利”和倒数第四行“减:期末存货”添加一行,销售成本合计,对应的三列数据分别为:24000、21000、27000.

在教材65页下面的表格最后一行第一列空白处添加“销售成本合计”,对应的第一年数据为:123750,不是教材中印刷的1237500,估计是印刷错误。

二、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发动企业提高产品产量的积极性。因为产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越低,从而单位产品成本会随之降低。但是这种成本计算法的最大缺陷是:按照这种方法为基础所计算的分期损益难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这是因为在产品售价、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的多少理应和销售量的增减相一致,也就是销售量增加,利润也应增加。反之,销售量减少,利润也应减少。可是,按完全成本计算由于其中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使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为管理部门所理解,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

采用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是:⑴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易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和掌握。⑵能提供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⑶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这种成本计算法也存在局限性:⑴这种成本计算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的要求。⑵所确定的成本数据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较难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三、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记入这一账户。期末,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管理会计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一、教材第71页习题一

1、变动成本法第一年净收益=(5-3)×140000-150000-5×140000×5%-65000=30000元

变动成本法第二年净收益=(5-3-5×5%)×160000-150000-150000-65000=30000元

完全成本法第一年单位成本=3+150000/170000=3.88元

完全成本法第二年单位成本=3+150000/140000=4.07元

完全成本法第一年净收益=(5-3.88-0.25)×140000-65000=56800元

完全成本法第二年净收益=(5-3.88-0.25)×30000+(5-4.07-0.25)×130000-65000=26100+88400-65000=49500元

2、3、4略

二、教材72页习题二

1、变动成本法第一年净收益=(15-5)×20000-180000=20000元

变动成本法第二年净收益=(15-5)×30000-180000=120000元

完全成本法第一年单位成本=5+180000/30000=11元

完全成本法第一年净收益=80000元

完全成本法第二年单位成本=5+180000/24000=12.5元

完全成本法第二年净收益=90000元

2、略

第五章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贡献毛益与盈亏临界点

记忆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可以作为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的考核内容。

一、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这里需要补充强调一下,单位贡献毛益其实有两种理解方法:

1、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制造成本

2、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制造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

前者可以作为生产性单位贡献毛益。实际决策时候两者都可以加以运用,只不过随具体决策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除单位售价或贡献毛益总额除以销售收入总额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单位贡献毛益/单价=1-变动成本率

二、盈亏临界点(损益两平点、保本点、盈亏突破点)

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两平点或保本点,是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不盈也不亏。当销售量高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则会获得利润。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实物单位)=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用金额表示)=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前者也可以叫保本量,后者也可以叫保本额。实际考试时,也有可能将前者直接叫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而将后者直接叫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如果题目并没有直接强调数量或者是金额,就需要学员在考试时候结合题目所给出的基本条件进行结合判断。

三、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盈亏临界点的计算

综合加权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销售额比重)

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综合加权贡献毛益率

各种产品的保本额=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各种产品销售额比重

假设品种结构不变

推荐例题: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其固定成本总额为19 800元,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品种销售单价(元)销售量(件)单位变动成本(元)

甲2000601600

乙50030300

丙100065700

要求:(1)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该厂的综合保本销售额及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2)计算该公司营业利润。

(1)甲产品的销售比重=2000×60/200 000=60%,乙产品的销售比重=500×30÷200 000=7.5%,丙产品的销售比重=1000×65÷200 000=32.5%.

甲产品的贡献毛益率=(2000-1600)÷2000=20%,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500-300)÷500=40%,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1000-700)÷1000=30%.

综合贡献毛益率=20%×60%+40%×7.5%+30%×32.5%=24.75%,综合保本额=19800÷24.75%=80 000元

甲产品保本量=80000×60%÷2000=24元,乙产品保本量=80000×7.5%÷500=12元,丙产品保本量=80000×32.5%÷1000=26元。

(2)营业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2000×60+500×30+1000×65)×24.75%-19800=49500-19800=29700元

例题推荐:教材100页习题六

根据题目,A的销售额比重=0.6B的销售额比重=0.4

加权平均的贡献毛益率=40%×0.6+30%×0.4=36%

1、计算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72000/36%=200000元

(2)A产品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00×0.6/5=24000件

B产品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00×0.4/2.50=32000件

(3)安全边际额=5×30000+2.50×40000-200000=50000元

(4)预计利润=50000×36%=18000元

2、增加A产品销量引起贡献毛益增加=(40000-30000)×5×40%=20000元,减少B 销售量引起的贡献毛益减少=(40000-32000)×2.5×30%=6000元,合计引起的贡献毛益的增加为20000-6000=14000元,与增加的广告费9700元(固定成本)相比,超出4300元,所以方案合算。

3、重新计算

A产品销售额=200000元,B销售额=80000元

两者的销售额比重分别为:5/7和2/7

加权平均的贡献毛益率=40%×5/7+30%×2/7=2.6/7=0.372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72000+9700)/0.372=81700/0.372=219624元

四、同盈亏临界点有关的指标

(一)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除以企业正常开工完成的销售量。

(二)安全边际:指盈亏临界点以上的销售量。即现有或者预计的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

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的销售数量-盈亏临界点销售数量

安全边际额=

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金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金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的销售数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额/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金额

安全边际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1

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例题推荐:安全边际率=「AC」

A.安全边际量÷实际销售量

B.保本销售量÷实际销售量

C.安全边际额÷实际销售额

D.保本销售额÷实际销售额

E.安全边际量÷安全边际额

(三)销售利润率

1、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2、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

3、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4、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1-变动成本率)

5、销售利润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贡献毛益率

6、销售利润率=(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1-变动成本率)

五、盈亏临界图(保本图)

2004年上全简答34已经涉及盈亏临界图的定义(定义在教材81页)

(一)盈亏临界图的绘制程序

(二)盈亏临界图特点:1、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小;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截距)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斜率)的多少。

▲例题推荐:教材97页习题一

1、作盈亏临界图略。

2、计算以下各项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用实物单位表现)=32000/(5-3)=16000件

(2)安全边际=20000-16000=4000件

(3)预计销售量的预计利润=20000×(5-3)-32000=8000元

或者4000×2=8000元

3、重新计算以下各项: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32000/(5.5-3)=12800件

安全边际=18000-12800=5200件

实现利润=5200×2.5=13000

(2)图略

(3)方程:(5.5-3)×销售量-32000=13000×(1+10%)

得出:销售量=18520件

4、重新计算新情况下的下列指标: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32000+4000)/(4.6-3)=22500件

(2)方程:(4.6-3)×销售量-32000-4000=8000×(1+10%)

得出:销售量=28000件

▲▲例题推荐:教材98页习题二

1、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2000/(9-5)=500件

2、作盈亏临界图略

3、方程:(9-5)×销售量-2000=9×销售量×20%

得出:销售量=909件

4、方程:(9-5)×销售量-2000=2500

得出:销售量=1125件

六、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如下:⑴假定产品的单位售价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⑵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其中假定固定成本是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⑶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⑷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节目标利润的分析

一、预测利润

预测利润=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贡献毛益率×销售额-固定成本

预测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贡献毛益

预测利润=安全边际额×贡献毛益率

例题推荐:教材99页习题四

解答: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意思,我在这里补充了个别教材中未涉及的项目。

厂别销售量(件) 单价销售收入总额单变成本变动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固定成本总额净利或者亏损

A 5000 5 25000 3 15000 2 5000 5000

B 4000 6.5 26000 5 20000 1.5 1500 4500

C 1500 15 22500 10 15000 5 9000 (1500)

D 4500 9 40500 5 22500 4 10000 8000

二、预计目标销售量(数量)

预计目标销售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毛益

预计目标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

预计目标销售额=单价×预计目标销售量

例题推荐: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份的有关资料如下:销售收入200000元,销售成本150000元(其中固定成本占20%)。设现有的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经常保持不变。要求:(1)计算在固定成本增加20000元时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2)固定成本增加后,若要实现利润30000元,销售收入应为多少?

固定成本=150000×20%=30000元

变动成本=150000×(1-20%)=120000元

变动成本率=120000÷200000=0.6,贡献毛益率=1-0.6=0.4

(1)盈亏临界点销售额=(30000+20000)÷0.4=125000元

(2)销售收入=(30000+20000+30000)/0.4=200000元

第三节利润预测中的敏感分析

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预计单位售价-预计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