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

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

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光武中兴

难点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流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85年被国

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

级文物。师:出示图片《马踏飞燕》,课件展示文物简介,设疑导入新课。

生:欣赏图片,通过文物的了解,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

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

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

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一、“光武中兴”

【问题1背景】

阅读史料,回答:

1.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

面?

2.结合课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哪些?

【问题2】措施

分组活动:

1.阅读课文,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

施,讨论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

是什么?

2.列表比较东汉光武帝措施与汉高祖刘

邦措施,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

【问题3】结果

材料: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

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

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明帝、章

到了和帝17年(公元105年)时,

户籍人数到达5300多万,已接近西汉盛

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和

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户籍人口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

2.观察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彩

绘陶击鼓说唱俑》,描述“光武中兴”繁

盛局面。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

阅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明确西汉后期

朝政腐败,王莽改制失败

造成社会混乱加剧了社

会矛盾,东汉初期社会满

目疮痍。

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

分析东汉初年社会残破

的原因,认识光武帝调整

统治政策的背景。

师: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将光武帝措施与西汉休

养生息政策进行对比,明

确其共同之处:统治者都

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

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来

缓和阶级矛盾;都注意减

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

产。

生:概括光武帝措施,分

析讨论光武帝调整措施

的原因(亲身参加了农民

起义,领悟到过度的剥削

压迫会迫使百姓造反;借

鉴了西汉初的治国经

验)。通过史料、图片等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

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问

题1】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当小皇帝长大后,最想摆脱谁?最能依靠谁?

【问题2】

分组活动:绘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分析这种局面对东汉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三、黄巾起义

【问题1】

观察图片,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思考:东汉后期广大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问题2】

材料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二:《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稍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苍天”指的是什么?“甲子”指的是哪一年?

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这次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通过对东汉皇帝年龄的分析,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影响。明确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生:简单计算,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绘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认识其对东汉统治的严重危害。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读图获取主要信息,认识黄巾起义的原因背景。

生:结合图片、史料,了解东汉后期人民生活状况,认识起义原因。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答问题。

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认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 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 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 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 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 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 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2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准备: 光武帝刘秀图片;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板书) 感知理解: 一、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 (3)课件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 2.统治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 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局面出现。 (1)讲解: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份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3)出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对比列表。

新人教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 西汉 东汉 新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人教版.doc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 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初期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精品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 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一)社会背景: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二)东汉建立 1.【图片展示】(或视频导入)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光武帝巩固政权的措施 3.【图片展示】光武帝的举措: 汉光武帝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释放奴婢 (2)减轻赋税,减轻刑罚。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4)监督官吏,惩处贪腐。 (5)缓和民族矛盾。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一)东汉后期政局特点 1.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东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教材58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 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 (2)光武中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1)明确外戚、宦官两者的含义。 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 (1)起义的概况。 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 ②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 ③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 (2)起义的影响。 (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东汉的兴亡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民心的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必然毁掉国家。 板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20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语文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 1.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的贡献是()A.匡扶汉室,“文景之治” B.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2.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都调整了统治政策 C.都放权基层郡县 D.都实行裁减官员 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B.皇帝的智力比较低下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临朝听政 5.“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状况,其结果是()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促而亡 6.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B.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7.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 D.王莽施政的危害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二、辨析改错 8.东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严重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21教育网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https://www.360docs.net/doc/057893068.html,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21·cn·jy·com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 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 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 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 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 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 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 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 辉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 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 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 立东汉情况。 (2)光武中兴 展示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 话描写当时的状况的材料: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 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 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 传》 提出问题: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第13课《东汉的兴亡》的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罗甸县民族中学安丽 《东汉的兴亡》这篇课文是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课程标准上对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在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七年级学生学会读图,通过读图,从一些插图中了解相应信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历史内容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初学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课程目标的首先要能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基于课标的要求,该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 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 后期社会动荡。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016部编教材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内容探究】 一、光武中兴 1.教师讲解: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8页的内容后回答,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王莽政权被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教师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简表,并指导学生填写完成。 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汉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刘秀(光武帝) 公元25年公元200年 3. 生阅读课本第59页第一段的内容,问: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教师讲解: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5.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文景之治”的内容并提问: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6.教师升华:“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教师过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坝陵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 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 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法设计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等图片 教师: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 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 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 常安,西汉灭亡。 展示: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 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 民的不满。 材料: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 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东汉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