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间,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同时,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历史上将这一分裂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54年)

后粱(公元907~923年,共17年)后梁共有3个帝王,其中内争中被杀的1帝;自杀的2帝,无一善终。

后唐(公元923~936年,共14年)后唐共有4个帝王,其中在内争中被射杀的1帝;遭兵变惊死的1帝;被赶下皇位后勒杀的1帝;国亡自焚而死的1帝。所附的太祖李克用发背疽而死。

后晋(公元936~947年,共11年)后晋只有2个帝王,其中忧郁而死的1帝;国亡被辽俘往北方后病死的1帝。

后汉(公元947~950年,共4年)后汉只有3个帝王,其中出逃途中为近侍谋杀的1帝;哀伤过度而病死的1帝;被废黜后毒杀的1帝。

后周(公元950~960年,共10年)后周共有3个帝王,其中国亡被废后病死的1帝;病死的2帝。

十国(公元902—979年,共78年)

吴(公元902~937年,共36年)吴国共有4个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内争中被杀的1帝;作为傀儡,备受侮辱忧郁而死的1帝;国亡被废囚死的l帝。

吴越(公元907~978年,共72年)吴越共有5个帝王,其中病死的2帝;在内争中被废后病死的1帝;因都城大火惊骇而死的工帝;纳土归宋后疑为宋太宗毒死的工帝。楚(公元907~951年,共45年)楚国共有6个帝王,其中病的死3帝;在内争中被勒杀的l帝;内争导致亡国被废后病死的2帝。

闽(公元909~945年,共47年)闽国共有6个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在内争中被杀死的2帝;被勒死的1帝,被活活拉死的1帝;国亡投降而后事不明的1帝。

前蜀(公元907~925年,共23年)前蜀共有2个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国亡投降后

被杀的1帝。

后蜀(公元933~965年,共33年)后蜀共有2个帝王,其中瘫痪致死的1帝;国亡被废黜后疑被毒死的l帝。

南唐(公元937~975年,共39年)南唐共有3个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国亡被废后被毒杀的l帝;服丹石致中毒发背疽而死的1帝。

南平(荆南)(公元924~963年,共40年)南平共有5个帝王,其中病死的4帝;国亡被废后病死的1帝。

南汉(公元917~971年,共55年)南汉共4帝,其中在内争中被活活拉死的1帝;国亡被废后病死的1帝;荒淫过度致死的1帝;得病而死的1帝。所附的烈宗刘隐为病死。

北汉(公元951~979年,共29年)北汉共有4个帝王,其中在内争中被杀死的1帝;国亡被废后病死的l帝;忧急而死的2帝。

梁太祖(朱温)

太祖,名朱温(公元852~912年),出身贫寒,后掌握唐朝兵权,废照唐宣帝而自立。在位6年,为其子所杀,终年61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范村保,一说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梁太祖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因为屡次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在离开长安时,他还逼迫官吏、百姓一起东迁,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不久,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唐昭宣帝),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

体扔进黄河。

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并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因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

公元912年,朱温亲自率领50万大军乘虚进攻成德镇。他日夜兼程赶到观津冢(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时,巡逻兵报告说,后唐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大军来了。朱温曾几次败在李存勖手下,听到消息后,不辨真假,连帐篷也顾不得收起,仓惶逃奔到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黄昏时,李存勖派兵数百冲进朱温军营中乱砍乱杀。朱温以为李存勖大军杀到,连夜烧营狂逃,急奔冀州,辎重损失无数。事后知道只有李存勖的几百兵士冲营,朱温羞恼而得病。返回洛阳,就此卧床不起。他哭着对近臣说:“我就要死了。死后,儿子们又不是李存勖的对手,我将连葬身之地也没有了。”哭得死去活来。

朱温酷爱女色,淫乱如禽兽,连儿媳们都得入宫陪伺他,儿子们也借此谋取继承权。公元912年5月,朱温在病中应允曲意伺候他的儿媳王氏的要求,要将皇位传于其丈夫(朱温养子朱友文)。三子朱友珪和妻张氏听到后,十分妒恨,决心干掉朱温,夺取皇位。

六月戊寅日,朱友珪和家将冯廷锷带着五百牙兵,假称奉旨入宫,混入皇宫,分散埋伏着。夜深人静时,牙兵又集中起来,突然冲进朱温寝宫。左右侍从早就怨恨朱温荒淫暴虐,都纷纷逃散,只剩朱温单身一人。朱温揭开帐子,见是朱友珪带兵杀入,破口大骂说:“我早就怀疑你有反叛之心,后悔没有早下手杀了你!你这罪恶的逆子,竟要弑父,你忍心吗?天地难道会容你吗?”朱友珪也瞪眼对骂道:“你这乱伦的老畜生,早就应当被碎尸万段了!”这时,冯廷锷挺剑扑向床边,朱温慌忙下床绕着屋柱躲闪。冯廷锷连劈三剑,都被朱温躲过,剑锋砍入柱子中。朱温正患着病,经几次躲闪已经头昏眼花,支持不住,颓然跌倒在床上。冯廷锷抢上一步,一剑刺入朱温腹部,朱温挣扎了一会儿死去。

朱温死后谥号为太祖。

梁郢王(朱友珪)

郢王,名朱友珪(公元?~913年),朱温第三子。杀死朱温后自立为帝。在位仅8个月,被弟攻败后,命部将杀死自己。葬处不明。

朱友珪于公元912年5月将朱温杀死,同年6月自立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凤历”。

朱友珪登位后,群臣都不服。朱温第四子朱友贞时任东都留守、检校司徒,便带兵讨伐,杀奔京都。朱温女婿,驸马都尉赵岩和龙虎统军袁象在都城作为内应,于公元913年2月庚寅日夜间打开城门,迎朱友贞大军入城,并且买通禁兵千人一起攻入宫城。朱友珪慌忙带着妻子张氏及心腹冯廷锷逃到北城墙脚下,准备越城墙逃生。大批追兵赶来,高呼:“杀逆贼!”朱友珪见越城不及,又怕落入敌

手受折磨,命冯廷锷先杀死张氏,再杀死自己。冯廷锷从命,将他俩杀死后自杀。

朱友珪死后史称郢王。

梁末帝(朱友贞)

末帝,名朱友贞(公元888~923年),朱温第四子,朱友珪弟。他讨杀朱友珪后继位。在位11年,被后唐围困而自杀,终年36岁,葬于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朱友贞,封为均王,公元913年2月讨杀弑父的朱友珪后,于同月即位,改年号为“乾化”,改名为皇,后再改名为真。

朱友贞即位后,后唐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便连年混战。朱友贞因为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兵也派他们随往监视。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所以,与后唐交战屡遭大败。

公元923年10月,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率领大军逼近都城。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守兵不少人开了小差,众叛亲离,守军单薄,使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戊寅日,他对身旁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姓李的是我们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们,与其等着让他们来杀,还不如由你先将我杀了吧。”皇甫麟忙说:“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么能动手伤害陛下呢!”朱友贞说:“你不肯杀我,难道是准备将我出卖给姓李的吗?”皇甫麟拔出佩剑,想自杀以明心迹。朱友贞说:“我和你一起死,”说着,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剑柄,横剑往自己颈项一挥,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着自刎而死。

后梁灭亡。朱友贞史称末帝。

(后唐)太祖(李克用)

太祖,名李克用(公元856—908年),别号李鸦儿,因为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沙陀部(西突厥别部)人,唐朝时被封晋王,为后唐奠基者。病死,终年53岁,葬于雁门(今山西省代县)。

李克用,唐末,其父朱邪赤心为振武(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节度使,他为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守捉使。公元878年,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长城以南,桑干河以北),并请求唐僖宗任命他为留后。僖宗不同意,发兵讨伐他。他被战败,与父北逃鞑靼(古时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住今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黄巢攻克长安,代北起军使陈景使荐他为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刺吏,雁门节度使。他率领四万沙陀骑兵攻入关中,迫黄巢退出长安,被任为河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节度使。公元884年,他又率兵在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大败黄巢,后被封为晋王。此后,他长期割据河东,一度攻陷京师而纵火大掠。

中牟之战后,李克用又回到了朱温的驻地汴州。朱温见李克用如此骁勇,担心日后成为他的劲敌,顿起杀心。当晚,他大摆宴席,以犒劳李克用为名,命部

将轮流劝酒,将李克用灌得酩酊大醉,然后送入卧室。朱温又派兵将驿馆团团围住。李克用的亲兵薛志勤,史思敬等十余人赶忙出迎抵抗,留下亲兵郭景铢进卧室去叫醒李克用。李克用烂醉如泥,叫不醒。郭景铢又将他拖下床来,用水将他喷醒。李克用匆忙拿起弓箭,由亲兵护卫翻进后墙,逃出驿馆。从此,李克用和朱温结下了不解之仇。

李克用受唐朝封为晋王后,发誓要忠于唐朝,此生决不背叛。蜀王王建曾经写信给他,约他同时在各占据之地称帝建国。李克用回信说:“我活着,就决不失节!”坚决拒绝了。

公元907年秋,朱温大举进攻李克用,李克用指挥军队抵抗。双方相持到第二年的正月,李克用因为劳累、忧虑过度,背上生出一个疮,病情日见厉害,医治无效。辛卯日,他召来任振武军节度使的弟弟李克宁,大将李存璋,监军张承业和掌书记吴质等,宣布由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位,并叮嘱说:“我的这个儿子志向远大,一定能继承我的遗志,希望你们好好教导他,我就死也放心了。”接着,又召来李存勖叮咛说:“大将李嗣昭已经被后梁军围困在潞州几个月了,他还坚守着,只恨我不能亲自带兵去援救他,恐怕即将与他永别。我死后,丧事一结束,你赶快和德威将军赶去救他出险,切不要让他遭到不幸。”他命令左右拿来他平日使用的箭袋,抽出了三支箭。他将第一支箭交给李存勖说:“我与后梁是世仇,不能攻灭它,实在是我平生一大恨事。你务必要继承我的遗志,攻灭这个敌人。”又交给李存勖第二支箭说:“刘守光背叛了我,降附了后梁,盘踞着燕地,我十分憎恨他,你要替我扫平他。”最后,交给李存勖第三支箭说:“契丹(在今辽河上游)酋长耶律阿保机曾经与我结为兄弟,约定共同攻灭后梁。可恨他背叛了我,反去与后梁结好,这是我的又一件恨事,你要替我逐走契丹。”李存勖哭着接受了父亲的命令。李克用转而又嘱咐其弟李克宁说:“从此以后,亚子(李存勖)要你多费心教导了。你可不要辜负我啊!”说罢,疮口剧痛而死于晋阳。

李存勖建后唐后,追尊李克用为太祖。

(后唐)庄宗(李存勖)

庄宗,名李存勖(公元885—926年),小名亚子。李克用长子。李克用病死,他袭晋王位,建立后唐,称帝。在位4年,在兵变中被箭射死,终年42岁。葬于雍陵(今河南省新安县境内)。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他少年时就跟随父亲作战。11岁随李克用到长安向唐报功,唐昭宗特地赐赏他翡翠盘等珍宝,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与众不同,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大唐!”李克用于公元908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袭晋王位。丧事办完后,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击败后梁军,解了潞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上党县)之围。朱温惊叹说:“生子当生李亚子。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此后,李存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骑马,违犯军令者一律斩首,从而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

他将父亲给的三支箭供奉在家庙中,每临出征,就派人去取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才送回家庙。他喜欢冒险搏斗,勇而少谋,将战争看作游戏,常常只身冲锋陷阵,几次陷入重围,差一点被敌人生俘。部将们死战将他救出,劝他要持重,他却反说部将们妨碍他大杀敌兵。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把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打得大败而逃。接着,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

经过10多年激战,李存勖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4月己巳日,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建年号为“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是位冒死冲杀的猛将,在政治上却是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消灭,就不再图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称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他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自己呼叫了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打了他几下耳光,周围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李存勖也被打得莫名其妙。那伶人嬉笑着阿谀说:“理(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反而很高兴,命令厚赏了这个伶人。伶人受到宠幸,可以在宫中自由出入,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还争着向他们送礼。李存勖还用伶人作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最受他宠幸的是伶人景进,只要景进在他面前说谁的不是,谁就会遭殃。所以,群臣见了景进格外害怕。李存勖又封两个伶人去当刺史,许多将士见自己身经百战而做不到大官,都怨愤难忍。

李存勖称帝后,还下令召集逃离在各地的原来是唐朝宫中的太监入宫作为心腹,派他们担任宫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没有进身之路,一时怨声四起。

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到民间去抢民女入宫。有一次,他们竟抢走了驻守魏州的将士们的妻女l千多人,将士都十分愤恨。李存勖已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的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个大将李嗣源,因为战功最大,遭到了李存勖的疑忌,几次差些被杀。

同年3月,李嗣源在将士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得讯,忙拿出内府的金帛赐赏给洛阳的将士,想收买军心。将士们领了赐赏还都骂道:“我们的妻子儿女早巳饿死,要这些还有什么用!”李存勖逼迫他们开赴汴京。到了中牟县,李存勖听说李嗣源已经进入汴京,各地将领又纷纷支持李嗣源,知道大势已去,便神色沮丧地登高眺望,对左右说:“这下我完了!”下令退回洛阳,一路上兵士逃散了一半。他怕身边的卫士也变心,抚慰他们说:“到了洛阳,我将马上送五十万两金银给你们。”卫士们说:“太晚了,谁也不会再感谢你了。”

李存勖回到洛阳,仍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的先锋石敬瑭带

兵逼近汜水关(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李存勖听从宰相和宦官的建议,决定亲自率军赶去扼守汜水关。丁亥日,骑兵和步兵按照他的命令,已经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一早起来,正在用早餐,忽听到宫城兴教门外一片喧嚣声。他连忙带贴身的骑兵侍卫赶去查看,到中左门,只见马直御(亲军)指挥使郭从谦正指挥着起事的兵士杀入。原来,郭从谦本是个伶人,认大将郭崇韬为叔父。郭崇韬被李存勖杀死后,他在部属中为郭崇韬鸣冤叫屈,被李存勖知道,召去训斥说:“你为什么要违背我而去依靠郭崇韬,想干什么?”郭从谦听了,又怕又恨,便加紧鼓动亲军,趁这一天军队都调到城外等候出发的机会发动了兵变。当下,李存勖一马当先,带领侍卫冲杀过去,将叛军赶出门外,关上了大门。郭从谦又重新组织人马,放火焚烧兴教门,趁火势又杀入门内。李存勖与侍卫拼死抵挡,忽然飞来一箭,正中他的面门,痛得他几乎昏倒。鹰坊人(专事养鹰以供皇帝田猎的宫人)善友将他扶到绛霄殿廊房下,拔出箭矢,顿时血流如注。李存勖连叫口渴,宦官奉刘皇后之命奉上酪浆。李存勖刚饮下一杯,突然力竭倒地而死。善友恐怕他的尸体会遭到叛兵肢解、蹂躏,用许多乐器覆盖住,点火将尸体焚毁。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派人从余烬中找到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

李存勖死后的庙号为庄宗。

(后唐)明宗(李嗣源)

明宗,名李嗣源(公元867—933年),李克用养子。他杀死庄宗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兵变受惊而死,终年67岁,葬于徽陵(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后唐明宗李嗣源,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省应县)一个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没有姓氏,小名邈佶烈。善于骑术,箭法高明。他起初跟随李克用征战,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庄宗冤杀郭崇韬后,功臣旧将都感到寒心,魏州守军拥戴指挥使赵在礼举行兵变。庄宗派李嗣源率领亲军前去镇压,到魏州城下,亲军又于夜间哗变,拥立李嗣源为主。赵在礼出城击散亲军,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又借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准备再度平乱。后在女婿石敬瑭劝说下,与魏州变兵会合,回师攻入洛阳,被群臣拥为监国。他在部下杀尽李克用、李存勖的子孙后,于公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号为“天成”,改名为李宜。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废除苛法;诛杀担任监军的宦官,其余的宦官有的逃匿山林,有的出家为僧;精简宫廷人员,注意农民疾苦;任用安重诲.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他在位期间,战争稀少,屡有丰年,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

但到后来,安重诲和任圜两人相互争斗、诬陷,李嗣源又不能明辨是非,先后将他们杀死,使群臣离心。晚年他又多病,这时兵骄将悍,作乱成风,他试图用大量的赏赐使将士们感恩,结果反而使兵将更加骄横。

公元933年11月李嗣源病重.他命第五子李从厚赶回京城继位。次子李从荣便趁李从厚还未赶回京城发动兵变,攻打宫门,被宫廷亲军击败,李从荣也被满门

杀绝。戊戌日,李嗣源知情后受惊而死。

李嗣源死后的庙号为明宗。

(后唐)愍帝(李从厚)

愍帝,名李从厚(公元914~934年),明宗第五子。明宗病死后继位。在位仅2月余,被明宗养子李从珂废黜后毒死,终年21岁,葬于徽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护驾庄)。

后唐愍帝李从厚,原封为宋王,镇守邺城。明宗临死前,遣宦官盂汉琼召他入京继位。等他赶到,明宗已经于公元933年11月戊戌日死去。他于同年12月癸卯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应顺”。

李从厚接位时,大将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势力很大。他担心这两人会闹事,就任命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成德节度使。李从珂怕在上任的路上被杀,就举兵反叛。李从厚派大军去平叛,大军却投降了李从珂。李从珂搜括了风翔城中的所有财物,赏赐给降兵,然后于公元934年2月带兵进攻洛阳。李从厚遣军抵挡,并将宫内库藏赏赐给将士,答应得胜后每人再得二百缗(每缗铜钱l千文)赏钱。兵将更加骄横;公然扬言到了风翔,投降李从珂,再领一份赏。结果,派出的几支军队果然都先后投降了李从珂。李从厚的亲信大臣见大势已去,有的逃走,有的也投降了李从珂。李从厚只得率领50名骑兵,从玄武门出皇宫,逃奔卫州,投宿于驿馆之中。这时,石敬瑭也在卫州,李从厚要求他出兵抵御李从珂,他不肯。一旁的弓箭使沙守荣等恨石敬瑭见难不救,拔刀要杀石敬瑭,被石敬瑭的部将陈晖拔剑挡住。石敬瑭的牙将指挥使刘知远得讯赶到驿馆,杀死了沙守荣和李从厚的50个骑兵侍卫,扬长而去,剩下李从厚孤身—人,流落在驿馆中。卫州刺史王弘贽见李从厚失势,也不加理睬。

公元934年4月,李从珂称帝,宣布废李从厚为鄂王,由王弘贽派人将他迎到州衙居住。戊寅日,李从珂派王弘贽之子王峦从洛阳赶到卫州,命令他与父亲一起设法除掉李从厚。王弘贽父子便向李从厚敬毒酒,李从厚生疑不肯端杯,王峦用帛带将李从厚勒死。

李从厚死后的庙号为愍帝。

(后唐)末帝(李从珂)

末帝,李从珂(公元886~936年),明宗养子。他废愍帝后继位。在位3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的进攻而自焚,终年51岁,葬于徽陵。

后唐末帝李从珂,本姓王,镇州平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率军攻入洛阳后,于公元934年4月废愍帝,于4月乙亥日即位,改年号为“清泰”。

李从珂和石敬瑭长期不和,称帝后,派了几万大军去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御不住,便投靠契丹,在契丹军的帮助下,打败了围城的后唐军,并转而进攻洛阳。这时,李从珂的兵力还很强,但是他却志气消沉,不敢亲自领兵去抵挡契丹军,只是成天地边喝酒边哭泣,坐待灭亡。

公元936年,后唐军在白马坡大败,契丹和石敬瑭军队逼近洛阳。警报传来,将领纷纷投降。李从珂仰天长叹说:“我到了绝路了!”闰11月辛巳日,他带着曹太后、刘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和亲信都指挥使宋中虞一行,携带传国玉玺,登上玄武门城楼,准备自焚。刘皇后回顾宫殿,对李从珂说:“我们就要葬身火海,难道留着这宫室让敌人来享受,不如也一把火烧毁算了。”李重美劝阻说:“新天子入都后,总不肯露宿街头吧,烧毁了皇宫,他一定又要大兴土木,重建宫殿。那时,又要劳苦百姓,不如让它去吧。”李从珂便命令兵士只在玄武门楼下堆积柴草,点火焚烧。不一会儿,火势上卷,李从珂一行随着火燃楼崩,全部丧生。

后唐亡。

石敬瑭入洛阳后,有人从余烬中拣得李从珂的臂骨和大腿骨进献,石敬瑭命用王礼安葬。

李从珂死后,后人称他为末帝或废帝。

(后晋)高祖(石敬瑭)

高祖,名石敬瑭(公元892—942年),沙陀族,后唐节度使,被契丹扶立为帝,后晋建立者。在位7年,因屡受契丹羞辱,忧郁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显陵(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一说山西省交城县西北60里处,一说河南省寿安县内)。

后晋高祖石敬瑭,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明宗所赏识,招为女婿。魏州兵变时,明宗经他力劝回师洛阳为帝。事后,他先后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末帝即位后,徙他为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末帝派兵围攻晋阳,他采纳了谋士桑维汉的建议,求救于契丹耶律德光,并以自称儿子,割送燕云十六州(今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地区)为条件。耶律德光立刻派五万精锐骑兵解了他的晋阳之围。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耶律德光,百般奉承,甚至奴颜婢膝地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耶律德光也于公元936年11月丁酉日攻入洛阳灭后唐后,封他为皇帝,国号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称帝后,就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重要屏障。他还每年献帛30万匹给契丹,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每年还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等送上大批礼物。有些事只要契丹稍有不满,派人来责备,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地赔礼请罪。后晋使者到辽(契丹此时已改称辽)时,也总要受到种种侮辱。使者回汴京后诉说受辱情事,朝廷上下都深以为耻辱,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许多臣下都反对石敬瑭如此奴事辽国,使石敬瑭的政权很不稳固。

公元942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辽,石敬瑭既怕安重荣兵力强大,又经不起辽帝的再三责问,只得依靠辽军攻杀了安重荣。不久,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收纳不愿归附辽朝的吐谷浑白承福部,辽帝又派人来问罪。石敬瑭既不敢攻伐势

力强大的刘知远,又畏惧辽帝,左右为难,忧郁难排,终于成病,于6月乙丑日死于邺城宫中的保昌殿。

石敬瑭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后晋)高祖(石敬瑭)

高祖,名石敬瑭(公元892—942年),沙陀族,后唐节度使,被契丹扶立为帝,后晋建立者。在位7年,因屡受契丹羞辱,忧郁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显陵(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一说山西省交城县西北60里处,一说河南省寿安县内)。

后晋高祖石敬瑭,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明宗所赏识,招为女婿。魏州兵变时,明宗经他力劝回师洛阳为帝。事后,他先后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末帝即位后,徙他为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末帝派兵围攻晋阳,他采纳了谋士桑维汉的建议,求救于契丹耶律德光,并以自称儿子,割送燕云十六州(今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地区)为条件。耶律德光立刻派五万精锐骑兵解了他的晋阳之围。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耶律德光,百般奉承,甚至奴颜婢膝地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耶律德光也于公元936年11月丁酉日攻入洛阳灭后唐后,封他为皇帝,国号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称帝后,就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重要屏障。他还每年献帛30万匹给契丹,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每年还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等送上大批礼物。有些事只要契丹稍有不满,派人来责备,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地赔礼请罪。后晋使者到辽(契丹此时已改称辽)时,也总要受到种种侮辱。使者回汴京后诉说受辱情事,朝廷上下都深以为耻辱,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许多臣下都反对石敬瑭如此奴事辽国,使石敬瑭的政权很不稳固。

公元942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辽,石敬瑭既怕安重荣兵力强大,又经不起辽帝的再三责问,只得依靠辽军攻杀了安重荣。不久,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收纳不愿归附辽朝的吐谷浑白承福部,辽帝又派人来问罪。石敬瑭既不敢攻伐势力强大的刘知远,又畏惧辽帝,左右为难,忧郁难排,终于成病,于6月乙丑日死于邺城宫中的保昌殿。

石敬瑭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后晋)出帝(石重贵)

出帝,名石重贵(公元914~964年),石敬瑭养子。石敬瑭病死后继位。在位4年,国玻被俘后病死,终年51岁,葬于今辽宁省开原县。

后晋出帝石重贵,原为石敬瑭侄,后由石敬瑭收为养子。石敬瑭称帝后,他先后任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原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齐王。石敬瑭于公元942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公元944年改年号

为“开运”。

石重贵即位后,向辽帝自称孙儿,却不称臣而主张抗辽。在军民支持下,他几次击退了来犯的辽军。公元946年,石重贵派大将杜重威、李守贞统兵北方攻辽。杜重威一心想投靠辽朝,自立为帝,在到了前线以后按兵不动,派人去秘密和辽联系。辽帝同意他投降,他便胁迫将士降附辽朝,并随辽军回兵进攻汴京。石重贵闻报大惊,又无可奈何,急忙与后妃10多人准备自焚,后为亲军将领薛超劝阻,奉表出降,后晋亡。

石重贵被辽帝耶律德光废为负义侯,迁往黄龙府(今吉林省辽安县),不久又被迁居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一路上,他颠沛流离,受尽苦楚,随从的妃子也先后被辽将强索去,最后连亲生女儿也被辽帝兀律(即辽穆宗)抢去,赠送给兀律妻兄禅奴为婢妾。不久,石重贵又奉命迁居建州(今辽宁省朝阳县西南),在城外几十里处建筑房屋,定居下来,由随从数百人耕作,以解决吃穿问题。后周显德年间,他的随从中有人自辽逃回中原,中原人民才得知石重贵还在建州,随从已经死去半数。

公元964年石重贵病死。史称石重贵为出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

高祖,名刘知远(公元895~948年),沙陀族,后唐时封北平王,后称帝。为后汉建立者。在位2年,病死,终年54岁,葬于睿陵(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测景台左)。

刘知远,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沙陀族人。初与石敬瑭一起为后唐明宗手下将领,后帮助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后晋,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等职。石重贵继位后,进封为北平王,拜中书令。因他的官位高,功劳大,势力强,为石重贵所猜忌。晋辽交战期间,他守境不出,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进入汴京时,他派部下以祝贺胜利为名,去汴京察看形势,知道辽军很不得人心。不久,他打出复兴后晋、迎石重贵来晋阳的旗帜,受到将士的拥戴。公元947年2月辛未日,他在晋阳称帝,改名为缟,建国号为汉。第二年建年号为“乾枯”。史称后汉。

刘知远称帝后,为了赢得民心,沿用后晋的年号天福,以争取后晋文武官吏的支持。他下诏书慰劳各地自发武装抗辽、保卫乡土的起义军,又不夺民财而取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土,获得了军民的支持。然后趁辽军北退,辽统治集团忙于争夺皇位之际,他统帅大军自晋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2l天后进入洛阳,又8天后开进汴京,定为都城。

同年12月,刘知远所宠爱的太子、开封尹刘承训病死。刘知远也悲伤过度而病倒,一直不见恢复。公元948年正月,他自知不行了,召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邡、郭威等进宫,委托他们扶立次子刘承祜即位,又秘密嘱咐他们要赶快除去归附辽国的杜重威。丁卯日,病死于汴京。

刘知远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后汉)隐帝(刘承祐)

隐帝,名刘承祐(公元931~950年),刘知远次子。刘知远病死后继位。在位2年,因郭威反叛而出逃,为近侍刺杀,终年20岁,葬于颖陵(今河南省禹县西玉桥里)。

后汉隐帝刘承祐,父刘知远于公元948年正月病死后,宰相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同年2月辛巳日,进封刘承祐为周王,继而由刘承祐即位,沿用刘知远的年号“乾祐”。

刘承祐即位后,内有顾命大臣杨芬、史弘肇和王章等专权,外有郭威拥有重兵,威望震主。有一次,杨芬、史弘肇在朝堂上议事,刘承祐说:“你们再仔细推敲推敲,别有谬误,让别人说闲话。”杨芬竟说:“有我们在,用不到你开口。”刘承祐忍受不了,派亲信杀死了杨芬、史弘肇和王章,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西)去杀郭威。郭威起兵反叛,于公元950年11月抵达汴京城下。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于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益已经据城反叛,投顺了郭威,拒绝他进城。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

到赵村,忽见后面尘埃大起,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祐的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

刘承祐死后的庙号为隐帝。

(后汉)湘阴公(刘赟)

湘阴公,名刘赟(公元?~951年),刘知远养子。刘承祐被刺杀后继位。但未即位就被废黜后毒死。葬处不明。

刘赟,原为刘知远侄,后由刘知远收为养子。刘承祐于公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杀死后,群臣决定立刘知远子、前开封尹刘承勋为帝。这时,刘承勋正重病卧床不起,又改立刘赟为帝。时刘赟为徐州节度使,获悉立他为帝的消息后,便起程赴京准备即位。他才走到宋州,郭威已经抢先一步进入都城,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夺取了朝政大权,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赟,降封刘赟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又遣部将郭崇威到宋州,将刘赟囚禁起来。

后汉亡。

公元951年正月,刘赟生父、河东节度使刘崇闻知郭威夺位灭汉,便在晋阳称帝,国号北汉,以与郭威对抗。郭威怕留着刘赟会成后患,于戊寅日命宋州节度使李洪义秘密毒死了刘赟。

周太祖(郭威)

太祖,名郭威(公元904~954年),字文仲(一作仲文),诨名郭雀儿。后汉大

将,后灭汉称帝,后周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终年51岁,葬于嵩陵(今河南省新郑县西韩堡)。

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西)人。年少时孤贫,初为军吏,后汉时拜为枢密副使。公元948年,他奉命讨平了李守贞的叛乱,后封为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杀郭威。郭威起兵反汉,下令攻进了京城,允许士兵大抢10天。7天后郭威进入汴京,纵军大肆抢掠,并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称帝,国号为周,定都汴京,建年号为“广顺”,史称后周。

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他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苦中长大,碰到机运当了皇帝,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他生活节俭,又减轻了一些赋税,削减了一些严刑峻法,并对大臣们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大学问,不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文武大臣,不论有什么建议,只要利国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过文字要简洁、切实,不要冗长、修饰。”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议,他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养子郭荣(日后的周世宗)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诫郭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郭荣继位说:“我看当世的文才,莫过于范质、王溥,如今他俩并列为宰相,你有了好辅弼,我死也瞑目了。”

当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后的庙号为太祖。

周世宗(柴荣)

世宗,名柴荣(公元921~959年),又名郭荣。周太祖郭威养子。郭威死后继位。在位5年,病死,终年39岁,葬于庆陵(今河南省新郑县北)。

柴荣,周太祖皇后柴氏的侄儿,后被郭威收为养子,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人。早年他为郭威操持家务,往返南北贩卖茶货。郭威举兵进攻汴京时,

他奉命留守邺城。后周初年,封为澶州节度使,晋王。郭威于公元954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丙申日继位,沿用太祖年号“显德”。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他精明强干,志气宏大,决心统一中国。即位后,他在太祖改革积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整肃吏治,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对木头的农夫农妇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农事。通过改革,后周的军力、国力大大增强。他南征北战,先于公元954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击败来犯的北汉及契丹军,又于公元956年亲自征讨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县,接着,北伐攻打契丹,收复了瀛、莫、易3州17县,后又攻取后蜀的阶、成、秦、风四州。这些成就,为日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当柴荣准备继续征战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领部分军队返回汴京。

公元959年6月,柴荣病危。他便抓紧布置后事,让魏仁甫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范质兼知枢密院事,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兼宰相。他使这些文武大臣同掌国政,目的是想保证他死后后周政权的稳定。柴荣前在北征契丹时,听得汴京城内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女婿张永德,立有军功,统率最精锐的禁军。柴荣猜疑这谣言与张永德有关,便免除了他的军职,改任他为宰相,而将赵匡胤从低级军官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柴荣以为赵匡胤一则会感恩图报,二则资望浅,不象张永德那样可能夺取帝位。没有料到日后夺取帝王灭掉后周的,正是赵匡胤。柴荣临终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训继位。癸巳日,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

柴荣死后的庙号为世宗,史称周世宗。

周恭帝(柴宗训)

恭帝,名柴宗训(公元954~972年),周世宗柴荣第四子。柴荣病死后继位。在位半年,为赵匡胤废后病死,终年18岁,葬于顺陵(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北廓店)。

柴宗训,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他在位期间,以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以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守开封东北面;以赵匡胤兼归德军节度使,防守开封东面;以向训为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防守开封西面。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范质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吴)武帝(杨行密)

武帝,名杨行密(公元852~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节度使,吴国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终年54岁,葬于兴陵(今地不可考)。

杨行密,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唐末,他响应黄巢起义而为官军所俘,获释后当了唐朝州官。先后升为牙将,庐州节度使,与秦彦、毕师铎,孙儒等争夺江淮,混战数年,造成严重破坏。公元892年,他攻杀孙儒,入据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

在他为政期间,颇能选拔贤才,招集流亡农民定居耕作,轻徭薄赋,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得以复苏。他又几次击败朱温的大军,阻止了朱温势力的南下。公元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吴国,沿用唐朝年号。

公元905年11月,杨行密病死于扬州。杨行密死后被迫尊为武帝。

(吴)景帝(杨渥)

景帝,名杨渥(公元886~908年),字承天。武帝杨行密长子。杨行密病死,他继位。在位3年,被臣下杀死,终年23岁,葬于绍陵(今地不可考)。

杨渥,喜欢玩球、饮酒,曾任宣州观察使。杨行密病重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杨行密于公元905年11月病死,他于同月继王位,称宏农王,仍沿用唐朝年号。

杨渥继位后,仍沉湎于击球饮酒,四处游玩,荒淫无度,连服丧期间也不忘玩球。有时他单身一人外出,连他的亲兵也不知他到哪儿去了。徐温、张颢劝谏他,他发怒说:“你们两人说我不才,那就杀了我吧,好让你们称心。”杨渥又担心他两人会起异心,就让心腹陈蹯、范遇统帅东院马军以为护卫。这也引起了徐温、张颢两人的猜疑。一天,徐、张趁杨渥视事时,带领几百牙兵闯入了内庭。杨渥惊恐地说:“你们两人真的要杀我?”徐、张说:“岂敢,不过大王的左右亲信中有人挟权乱政,必须除掉他们,国家才能安定。”说完,指挥牙兵上前杀死了侍立在杨渥身旁的陈瑶、范遇,然后又赔罪说这是出于不得已才实行兵谏。杨渥无奈,只能宣布他们两人无罪。从此,徐温、张颢把持了军政大权。以后,杨渥和他俩更互相猜忌,都想除掉对方。

公元908年5月,徐温、张颢经过密谋,在扬州由张颢出面,派将领纪祥等手持兵器闯入杨渥寝宫,坦率地对杨渥说:“奉命来杀你!”杨渥忙说:“你们如果能反正,去杀掉徐温、张颢,我就各封你们为刺史。”众人听了都心动,只有纪祥不答应,并且举刀砍去。杨渥中刀倒地。纪祥见他还没有断气,又用绳索将他活活勒死,对外则宣称杨渥暴病而死。

杨渥死后庙号为烈祖,谥号为景帝。

(吴)宣帝(杨隆演)

宣帝,名杨隆演(公元897~920年),初名瀛,又名渭,字鸿源。武帝杨行密

次子。徐、张杀杨渥后,立他为王。在位12年,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终年24岁,葬于肃陵(今地不可考)。

杨隆演,徐温,张颢于公元908年5月杀死杨渥后,于同月立他为宏农王。

杨隆演袭位时,年仅12岁。不久,徐温诱杀张颢,独专朝政。公元917年,徐温在繁华富庶的舁州(今江苏省南京市)筑金陵城,供他自己居住,命子徐知训在扬州管理国政。徐知训骄横淫暴,常常侮辱杨隆演。有一次,徐知训在杨隆演宴请他时喝醉了,竟逼杨隆演和他一起演戏,他扮演参军,命杨隆演跟在他身后扮演僮仆。杨隆演不敢拒绝,只得照办。又有一次,杨隆演和徐知训泛舟夜游。小舟靠岸后,杨隆演先登岸了,徐知训就认为这是对他不敬,竟用弹子抛击杨隆演。亏得卫兵挡住,才未被击伤。接着至禅智寺赏花时,徐知训还怒气未消,用污言秽语辱骂杨隆演。杨隆演被骂得泪水汪汪,徐知训还是辱骂不停。侍从们实在看不下去,趁徐知训不注意,暗暗地扶着杨隆演逃开,上船离去。徐知训发觉了更加恼怒,立即乘上轻舟追赶,用铁挝砸死一个侍从才罢休。

公元918年,吴将朱瑾痛恨徐知训经常侮辱杨隆演,便设计杀死了徐知训,然后进王府报告杨隆演说:“臣下已经为大王除去此害。”并举起徐知训的头颅给他看,希望他从此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不料杨隆演却吓得魂不附体,慌忙用衣袖遮住脸面,哆哆嗦嗦地说:“这件事我可不敢管。”边说边溜进了内室。朱瑾悲愤地大叫:“这小子实在无用,不能与他商量大事。”狠命地将徐知训的头颅往柱子上扔去,步出王府,却已被徐知训的部下包围,他只得自杀。公元919年,徐温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4月逼迫杨隆演称帝,号吴国王,建年号为“武义”。

杨隆演长年来处在受辱的地位,一直怏怏不乐,见了徐温父子又不得不强作笑颜,后来,只得借酒浇愁。他被迫称帝后,吴越又在后梁指使下出兵讨伐他。这使他更加忧郁,终于病倒。

公元920年5月,杨隆演病危,召弟杨溥回京城监国,又任弟杨蒙为舒州团练使,试图以此稍抑徐温的气势。不久病死于扬州。杨隆演死后被迫尊为宣帝。

(吴)睿帝(杨溥)

睿帝,名杨溥(公元901~938年),武帝杨行密第四子。杨隆演病死,徐温立他为王。在位17年,为徐知诰所废,抑郁而死,终年38岁,葬于平陵(今地不可考)。

杨隆演于公元920年5月病死,群臣中有人提请徐温继位。徐温因不少杨行密的旧将拥护杨氏政权,不敢接受,就假惺惺地说:“我绝对没有继位的念头。杨氏已经传了三王,即使后代中没有男的,女的总有吧,也可以即位。谁再敢乱提此议,定斩不赦!”有人提议由杨行密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第三子杨蒙继位。徐温为了便于操纵国政,又不愿立长君,便于同月立杨溥为王,第二年改年号为“顺义”。公元927年11月,徐温病死,改由权臣徐知浩,徐景通父子专权。徐知浩又逼使杨溥称帝,改年号为“乾贞”。

公元937年l0月,徐知诰又逼迫杨溥禅位给他。杨溥只有答应,派江夏王杨麟奉着册籍、国玺到金陵掸位给徐知诰。吴国亡。

不久,杨溥被迁徙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宫居住,由徐知诰派兵严密监守,不准他随意走动。杨溥抑郁成病,于公元938年死去。

杨溥死后谥号为睿宗。

公元942年,徐知浩又将杨溥遗族全部迁居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监禁于永宁宫。他们与外界长期隔绝,族内男女只得互相婚配,以延续宗祀。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征淮南时,曾下诏慰问他们。南唐元宗李景(即李景通)得讯,又派兵将他们全部杀死,灭绝了杨行密的子孙。

(吴越)武肃王(钱鏐)

武肃王,名钱鏐(公元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钱塘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县北)人。唐末节度使,吴越国建立者。在位26年,病死,终年81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茅山。

钱鏐,少年时为乡里无赖,以贩私盐为业。唐末,追随唐将董昌,任都指挥使,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公元893年任镇海军节度使。公元896年击败董昌,占据苏南和两浙(浙东、浙西)一带,形成割据势力。公元907年5月,受后梁封为吴越王,立国,定都钱塘,用唐哀帝年号为“天佑”,第二年建年号为“天宝”。

钱鏐自从当上节度使后,生活豪华,在故乡临安盖起了宏大的宅第。他经常回临安,来去都坐车,骑马,有卫兵簇拥。但是,他的父亲钱宽总是对他避而不见。一次,钱鏐便单身步行回乡,找到了父亲请问原因。钱宽说:“我家世代是打鱼种庄稼的人,没有出过有财有势的人。如今你成了一方之主,却是三面受敌(南有闽国、西、北有吴国),还要去与别人争城夺地。我怕你会连累全家,所以不愿见你。”钱鏐听了这番话,大为震动,哭着表示一定要记住父亲的教训。立国后,他始终小心翼翼,只求保住自己的地盘。对外方面,他自知吴越地小国弱,在西北方吴国的威胁下,他始终向后梁、后唐等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国。北上的陆路交通被吴国阻断了,他便凿平钱塘江中的滩石,开辟了自钱塘江至山东的海路交通,年年北上纳贡和通商,即使有不少船只被风浪颠覆沉没也不中断。他还派船队和日本通商。

对内,钱鏐广泛兴修水利,增加田亩,尤其是所筑钱塘江石堤,保护了杭州城,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又扩展杭州城区,修建风景区,使杭州成为日后的风景胜地。这些措施,终于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

钱鏐始终不忘吴越处境的危险,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他用小圆木制成枕头,熟睡时头稍微一动就落枕惊醒,称为“警枕”。他又在寝室里放置一个粉盆,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床记在盘子里,以免遗忘。他命令侍女通宵值夜,一有人来报告,立即唤醒他。公元919年,吴国权臣徐温与吴越讲和,两国息兵,他仍警觉防备,不敢懈怠。他命令将士也象他一样保持警惕。有一天晚上,他起来查夜,见保卫他宅第的士兵在墙角打瞌睡,就扔去几粒铜弹子将他们惊醒,使他们从此不敢疏忽。又有一天夜间,钱鏐穿了便服从北门进城。这时城门已经关闭,

他高喊:“我是大王派遣。出城办事的,现在急着要回城。”管门官拒绝说:“夜深了,别说你是大王派遣的人,即便是大王本人也不能开。”第二天,钱鏐召见管门官嘉奖了他。钱鏐有个宠爱的妃子郑氏,她的父亲犯了死罪,有人向钱鏐求情。钱鏐大怒说:“难道要我为了一个女人而败坏法纪吗?”命令将郑妃和她父亲一起处死。钱鏐就是如此小心谨慎地维持着他的政权。

钱鏐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纳名士,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来投奔他,他都以礼相待,优与供给。他也喜欢学着吟咏诗句,和名士唱和。对名士的劝谏,他也能听从一些。他规定西湖渔民每人每天得交纳湖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供王宫食用。渔民有时捕不到鱼,只得去集市上买了来交税,怨声载道。有一天,任钱塘县令的罗隐进宫朝见,钱鏐叫他根据壁上所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一首诗。罗隐当即吟道:“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何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鏐的,钱鏐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罗隐敢于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鱼”。

但是,钱鏐在位期间,劳役繁重。他除了扩“建杭州城外,又大造亭台楼阁,把自己的宫府建筑得如同龙宫一般豪华。军民不堪劳役之苦,有人深夜用白土在宫府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晨起,抵暮归。”斥责他滥用民力,不顾百姓死活。他见了,非但不收敛,反而在旁边写道:“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表示要百姓仍然无休止地为他干下去。他对田赋、市租、山林、川泽等都要征很重的税,甚至鸡、鱼、蛋也都要交税;交不出的贫民就被抓到官府,欠多少就笞责多少下,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932年4月,钱鏐病重。他将部下将领、官员召入寝宫,流着泪说:“我的儿子们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难以担当大任。我死后,请你们从中择贤而立。”部下有人建议说:“元瓘跟随大王征战,功劳最大,其他兄弟都不及他,可以立他为王。”钱鏐同意,将钱元瓘召来,取出印玺、钥匙交给他,并告诫说:“将士们推举你为主,你要好好守住吴越,子子孙孙都应当事奉中国(中原王朝),即使中原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切勿忘记!”不久,钱鏐病死在钱塘。

钱鏐死后史称武肃王。因为他举止奢像活到高龄,着力兴修水利,民间又称他为“海龙王”。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文穆王,名钱元瓘(公元887—941年),初名传瓘,宇明宝。武肃王钱鏐第七子。钱鏐病死后继位。在位9年,因都城大火受惊发狂而死,终年55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

钱元瓘,随父征战,颇有战功,曾任清海军节度使,镇东军节度使。钱鏐于公元932年4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向后唐称臣,用南唐年号。

钱元瓘在位期间,国策大体遵循钱镩时的祖制,但是,他大兴土木,营建府署,比钱鏐还要奢侈,劳民伤财更加严重。

公元941年,都城杭州忽然发生大火,宫室府库,财帛兵器统被烧毁。火起后,

钱元瓘仓皇躲避,但是,他躲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这很有可能是百姓恨他徭役繁重,故意纵火泄愤。他为此而受惊发狂,病倒,于9月24日病死。

钱元瓘死后史称文穆王。钱元璀一生好儒学,喜欢招纳文士,有诗千首,其中3百首编为《锦楼集》,曾在士人中广为流传。

(吴越)忠献王(钱佐)

忠献王,名钱佐(公元929~947年),初名弘佐,字祜。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钱元瓘受惊而死,他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

钱佐,钱元灌因大火受惊而于公元941年9月死去,他于同月继位。用后晋年号。

钱佐继位时,年仅13岁。将吏都视他作儿童,不服调度,他就用严刑使将士们畏服。在位期间,为了缓和民愤,他下令免除了百姓的3年租税。

钱佐能写五言、七言诗,经常宴会,很得士人心。

公元947年6月,钱佐病死于杭州。钱佐死后史称忠献王。

(吴越)忠逊王(钱倧)

忠逊王,名钱倧,初名弘倧。生卒年不详。钱元瓘第七子,钱佐弟。钱佐病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被宿将胡进思废黜后病死,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秦望山。

钱倧,其兄钱佐于公元947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

钱倧继位后,与三朝宿将胡进思不和。同年,钱倧举行大规模阅兵,结束后,在西湖碧波亭前重赏将士。胡进思认为赐赏过于丰厚,上前劝谏。钱倧一时气怒,掷笔于地,斥责说:“我将财物赐赏给将士,又不是私占,有什么不可!有什么过错!”胡进思惊惧而退。双方关系从此更加紧张。

公元948年春节前夕,画工进献给钱倧一张《锺馗击鬼图》。钱倧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暗示要象锤馗击鬼那样除掉胡进思,挂在内宫。胡进思偶然进内宫见到,大惊失色,决定先下手为强。当晚,胡进思带领亲兵,浑身戎装,叩门进宫。钱倧忙问他有什么事,胡进思和亲兵顿时七嘴八舌地责问他。他见事不妙,仓皇逃入义和园内,关上了园门。胡进思就反锁院门,假传王命,说钱倧自己突然得了急病,不能再理政务,命弟钱俶继位。然后,迎钱俶入宫,而将钱倧迁往东府囚禁。胡进思屡次劝钱俶杀死兄长,以免后患。钱俶坚决不允。哭着说:“要我杀兄长,实在于心不忍。你如果一味逼迫我,我只好退位让贤。”胡进思只好停止劝他。钱俶担心胡进思暗害兄长,就将钱倧全家迁往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赐予丰厚的财礼,并派自己的亲将薛温去任钱倧的护卫长,命令他说:“我委托你保护废王,如果遇到危急情况,你应当舍死保护他。”

钱倧迁居越州后,只过了十几天,一天晚上,胡进思果然派来两个刺客,爬墙跳入庭院,钱倧被惊醒,见是刺客,狂呼救命。这使全家也都被惊醒,一齐高声呼救。薛温带兵出来,杀死了刺客,才使钱倧幸免于难。此后,钱倧一直在越州居住了20多年后病死。

(吴越)忠懿王(钱俶)

忠懿王,名钱俶(公元929~988年),初名弘俶,字文德。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胡进思废钱倧,立他为王。在位30年,纳土归宋,后疑为宋太宗毒死,终年60岁,葬于贤相里陶公原(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外)。

钱俶,胡进思废其兄钱倧后,立他为王。他依据祖训,先后向后汉、后周称臣,并曾随周世宗征讨淮南。

钱俶在位期间,宋太祖建立了北宋。他就对宋称臣,贡奉不绝,贡数也比以前进贡给别国的多十倍,试图以此获得宋太祖的庇护,并牵制敌国南唐。公元974年冬,宋太祖决心发兵扫平江南,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利用吴越军力击破南唐,封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命令他整顿兵马,协同攻灭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惊恐万状,写信给钱俶说:“南唐是吴越的屏障,今天如果南唐灭亡,明天难道还会有吴越吗?到了那时候,你也将成为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城中的一个平民了。”劝他不要协助北宋。钱俶不听,为了表示对宋太祖的忠诚,将来信送呈宋太祖,然后,派兵随从宋军,在宋将监督下攻润州、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唐被攻灭后,宋太祖于公元976年召他入朝,以重礼相待,然后放他回吴越。临行时,宋太祖送给他一包文件,嘱咐他在路上启阅。后来他拆开一看,竟是北宋群臣力劝太祖扣留他收并吴越的许多奏折。他大惊失色,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对北宋更加惧怕,贡奉更勤,贡物更巨。

公元978年,钱俶奉宋太宗之命入朝,被扣留。他眼见大势所趋,于5月上表将所据两浙13州之地献给太宗。吴越国灭亡。事后,钱俶被降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为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

公元988年8月24日,钱俶60大寿。当时,南唐李煜、南汉刘伥都已经死去,只剩下钱俶一个废王。宋太宗派使者赠赐礼物,祝贺他的生日。钱俶设宴招待使者,一直到天晚才罢席。就在当天晚上,钱俶突得暴病而死于汴京。后人怀疑为太宗派使者暗中下毒所致。

钱俶死后,史称忠懿王。

(楚)武穆王(马殷)

武穆王,名马殷(公元852~930年),字霸图。在位4年,病死于长沙府(今湖南省长沙市),终年79岁,葬于今湖南省衡阳市附近。

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有说为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人。年少时为木工,后应募从军,随唐将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与杨行密相争。失败,孙儒被杀,他随唐将刘建峰率残部入江西,攻取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占据了湖南。公元896年,刘建峰为部下所杀,他被推立为主将。先后受唐朝封为潭州刺史,武安军节度使,占有潭、衡(今湖南省衡阳市)等七州,又先后攻取桂、管六州和岭南五州(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等地。公元907年,受后梁朱温封为楚王。公元927年7月建国,国号楚,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沙府,用后唐年号。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淮南之战 五代十国帝王(907年-960年) 五代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 907年-912年开平 907年-911年乾化 911年-912年末帝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贞明 915年-921年龙德 921年-923年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 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长兴 930年-933年闵帝李从厚 933年-934年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李从珂 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石重贵 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开运 944年-947年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乾祐 948年 隐皇帝刘承祐 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951年-954年广顺 951年-954年显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954年-959年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柴宗训 959年-960年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武肃钱镠 904年-932年天宝 908年-923年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钱元瓘 932年-941年无 成宗忠献钱佐 941年-947年无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地图——图说五代十国时期中国 版图 转载网络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后梁开平年间开平元宝 五代十国应天元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晋后汉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中国版图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前蜀后主王衍简介日夜饮酒爱好奢侈的玩乐皇帝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

高考作文素材十位文化名人

高考作文素材 中国历史上十位最博学的文化名人 一、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科技著作有专门解释浑天仪运行原理的《浑天仪图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在数学上,张衡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3.1622,虽不够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归田赋》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绘画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的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二、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广博典籍,是东汉时期广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曾拜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关于他的记载:“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是一个艺术全才,书法成就卓然,自成一家,字体工整秀丽,创造的“飞白书”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的碑文纂刻“骨气通达,爽爽为神”,作品有《六经碑石》等。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对琴很有研究,焦尾琴就是他的发明。蔡邕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作品很多,艺术水平也居于魏晋大家的行列,比较著名的有《述行赋》,《翠鸟诗》等。蔡邕同时是东汉享有盛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可惜大都散佚不传。作为魏晋时代少有的博学之才,蔡中郎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很多学士的追随,他的女儿蔡文姬同样也是多样皆通,这与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蔡中郎的光芒同时也会引来其他文人、同行的嫉妒,最终这位文化巨人被司徒王允陷害至死,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十分可惜。 三、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书法家,音律专家。他九岁能诗文,21岁中进士,多才多艺,名动京师。诗歌上开唐代山水田园一派,成就很高,作品意境清旷苍秀,静谧幽美,充满禅趣,诗风清丽自然,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很多名句争相传诵,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成就仅次于李,杜的诗歌大家,号称“诗佛”。王维另一个可与诗歌并行的成就便是他的绘画成就,他首创泼墨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历代在山水画上占主流的人物都受了王维的影响,他的文人画理论也为后代继承并发扬,被尊为文人画的前辈和“南宗画派”之祖。他把诗与画两种艺术的意境巧妙的相互融会,做到了诗有画境,画有诗意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上王维主要工于草书和隶书,自成一体。他还娴于丝竹音律,懂得作乐。此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和政论也很出色。后期罢官归隐山林,读禅讼佛,他的字就是取自于佛教的维摩诘居士(博学之士),而他也作到了真正的博学,隐士的情怀与淡薄的人格也是后世文人所标榜与效仿的一种精神境界。 四、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著名词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被后人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这位懵懂皇帝之手,作为文学家,他是一流的,作为帝王,他却是末流的,因为南唐这个小国就是在他的手中埋葬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便是对这位才子的真实评价。李煜的诗词现存约四十首,数量不多,但每首都是精品,每一句都透露着他的纯真的性情与

北宋历史简介

北宋历史简介 本文是关于北宋历史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年号纪年庙号名字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备注建隆960太祖赵匡胤(960)341750父是赵弘殷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乾德963开宝968太平兴国976太宗赵光义(976)382259太祖弟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咸平998真宗赵恒(997)302655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天圣1023仁宗赵祯(1022)134254真宗第六子以皇太子嗣位,原名受益,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但是为人宽厚,可称为仁君。死于1063年。明道1032景佑1034宝

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佑1049至和1054嘉佑1056治平1064英宗赵曙(1063)32536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熙宁1068神宗赵顼(1067)201938英宗长子以皇太子嗣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元丰1078元佑1086哲宗赵煦(1085)91624神宗第六子以皇太子嗣位,即位时10岁,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将王安石的变法尽行废除。绍圣1094元符1098建中靖国1101徽宗赵佶(1100)192654神宗第十一子即位前封端王。宋哲宗死后,无子由哲宗弟赵佶继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腐败。在位期间,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于其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1135)。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崇宁1102大观1107政和1111重和1118宣和1119靖康1126钦宗赵桓(1126)27262徽宗长子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禅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废钦宗及太上皇徽宗为庶人,虏诣金国,北宋亡。帝在位一年又四个月。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属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

高三历史常识:五代十国名将列表及简介

高三历史常识:五代十国名将列表及简介 对于五代十国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五代十国的每一位皇帝,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皇帝的武将帮手们。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五代十国名将列表及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 高三历史常识:五代十国名将列表及简介1、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养子 之一,号十三太保,拜飞虎将军、勇南公,领三千飞虎军。此人身材瘦小、力大无穷,擅使一柄毕燕挝,天下无人能在他手上走过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李存孝收服的两员左右部将,一个叫薛阿檀,一个叫安休休,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李存孝曾率十八骑冲杀黄巢八万人马,并且冲进长安、焚烧粮仓,把黄巢军杀得片甲不留。2、史建瑭:为白袍将军史敬思之子,雁门人,擅使一口花刀,在与王彦章大战二百合后,抽铁鞭猛击王彦章后背,将其打得抱鞍吐血落荒而逃。3、王彦章:号铁枪将,擅使一条大铁枪,为后梁大将,威震五代各国。李存孝死后,王彦章率弟与晋王李克用大战,杀其上将四十三员,包括名将薛阿檀、安休休,大败李克用军。后在与高思继的交战中,使用回马枪枪挑高思继,令唐军闻风丧胆。4、高思继:“白马银枪”高思继,与王彦章并列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家枪威震天下。在与王彦章的战斗中,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交锋时,王彦章只得使计诈败诱高思继追来,遂使回马枪杀之。5、刘知远:为后汉王,沙陀部人,继位之后又改名为刘嵩。刘知远擅使一口金刀,号“金刀王”,文 武双全,勇贯三军。刘知远早年投到李嗣源的手下当兵,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后梁军队激战于黄河岸边的德胜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教案)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历史 教案)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五代开始的时间、五代的名称和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结果。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

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变法尽管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后周世宗与王安石变法)。 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 (二)本课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 .制作幻灯片《五代十国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禁军人数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教学思路和学法指导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事先制作幻灯片和表格,通过课堂演示幻灯片,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对现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组合。设置问题情境时,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审时度势,把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通过讲授,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把知识结构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精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从精神上得到升华,把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一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把“讨论法”引人课堂,实行合作教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达到共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指导学生用“列表法”进行课堂练习。事先预制表格,根据学生的不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表 五代世系表: 后梁(907——923) 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1)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又名朱温) 生卒:852——912.6 61岁在位:907.4——912.6 年号:开平(907.4——911.4)乾化(911.5——912) 被子朱友珪(次子)杀 (2)后梁郢王朱友珪 生卒:?——913.2 ?岁在位:912.6——913.2 年号:凤历(913.1——913.2)自杀 (3)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珪三弟) 生卒:888——923.10 36岁在位:913.2——923.10 年号:乾化(913.2——915.10)乾化(915.11——921.4)龙德(921.5——923.10)自杀后唐灭后梁后梁亡 后唐(923——936) 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1)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生卒:885——926.4 42岁在位:923.4——926.4 年号:同光(923.4——926.4)国乱被射杀 (2)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又名李亶)(兄) 生卒:866——933.11 68岁在位:926.4——933.11 年号:天成(926.4——929.1)长兴(930.2——933.11) (3)后唐闵帝李从厚(子) 生卒:914——933.4 20岁在位:933.12——934.4 年号:应顺(934.1——934.4)被废杀 (4)后唐末帝李从珂(李从厚之弟) 生卒:886——936.11(闰) 51岁在位:934.4——936.11(闰)

年号:清泰(934.4——936.11[闰] 国亡自焚后晋灭后唐后唐亡后晋(936——946)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生卒:892——942.6 51岁在位:936.11——942.6 年号:天福(936.11——942.6) (2)后晋出帝石重贵(侄) 生卒:914——964 51岁在位:942.6——946.12 年号:天福(942.6——944.6)开运(944.7——946.12) 出降,为契丹所虏契丹灭后晋后晋亡 后汉(947——95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 生卒:895——948.1 54岁在位:947.2——948.1 年号:天福(947.2——947.12)乾祐(948) (2)后汉隐皇帝刘承祐(子) 生卒:931——950 20岁在位:948.2——950.11 年号:乾祐(949——950)被乱军所杀 (3)后汉湘阴公刘赟(堂弟) 生卒:?——951 ?岁在位:950.11——950.12 年号:乾祐(950) 被俘,于次年被杀后周灭后汉后汉亡 后周(951——960) 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生卒:904——954.1 51岁在位:951.1——954.1 3年 年号:广顺(951——953)显德(953) (2)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侄,收为养子) 生卒:921——959.6 39岁在位:954.1——959.6 5年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1、隋朝钱币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 【隋文帝开皇五铢】 2、唐朝钱币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课时作业 [学业达标]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 C.隋文帝D.唐太宗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D.征伐高丽 答案 C 解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C项正确。A 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 3.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4.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一。下列评价中,最可取的一项是( ) A.她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肯定 D.心胸狭窄,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读五代十国历史有感 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人人读讲一本书活动”,我这次所读的书是《五代十国历史图志》,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晓历史,才能让我们更透彻地思考以及分析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发,知道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 五代十国是一个及其动荡的时代,短短几十年之间,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达五次,更兼十国并立,可见其动荡程度绝对不会亚于东汉之后的三国。历史无情的抛弃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直到后周的建立,百姓总算是盼来了可安天下的英雄。后周的君主除末帝外俱是明主、英雄,尤其是世宗柴荣,一位意气风发,有志于天下的帝王,史书评价他是堪比秦皇汉武唐宗的君王,连宋太祖赵匡胤在他面前尚且不如。他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宏图,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曾三驾江淮,二次北伐。正是这么一位划时代的英雄的出现,让久历战火,支离破碎的大好河山逐渐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只可惜,历史不知是有意捉弄,还是无意调戏,还未满40的世宗柴荣怀着那满腔的凌云壮志饮恨离开人世。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承认英雄可以左右一时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考察历史的必然性,又要承认其偶然性。所谓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五代后期历史的总趋势是统一,这是必然性,而由谁来统一,何时统一,怎样统一,这又是偶然性。正是在必然与偶然之间另一位时代英雄——赵匡胤的出现注定是

要肩负着一统河山的重任的。他才识过人,气魄出众,可以说五代诸帝除世宗柴荣外无与伦匹,出身并不卑微的他却深知民间疾苦,懂得礼遇贤才,勤政不缀,眼光远大。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真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思考的,其实乱世需要英雄来力挽狂澜巨浪,扶大厦于将倾,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英雄,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的英雄,或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或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也许就是你,就是他,来引导国人走出浮躁功利,走出迷茫困顿,走出虚伪贪婪,走向更好的未来。 刘易

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

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 韩熙载,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人。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国文学家韩熙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韩熙载也叫韩文靖,祖先是南阳人,曾祖父那一代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做官,分别担任太常卿、侍御史、秘书少监。公元902年,韩熙载出生在潍州北海,从小就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二十出头考上了进士。由于父亲被卷入了王公俨的事件中,韩熙载被迫逃亡。出于好朋友李谷在汝阴和交通方面的考虑,他流亡到了吴国,为了融入当地,上交了一份《行止状》给吴睿帝。虽然韩熙载的《行止状》写得气势恢宏,足见其才能,但他的这份傲气也被人指指点点,之后几年并没有被器重。 公元937年,李昪当上了皇帝,重新重用了韩熙载,任命他为秘书郎,并希望他能辅佐太子李璟,七年间韩熙载的文采得到了李璟的赏识。六年后,太子登基,韩熙载被委以重任,官职做到了知制诰,却因为他的过于耿直和公正,招来了很多人的记恨。韩熙载曾一度遭陷害被贬官,后官复原职,并升迁到了户部侍郎的职位。公元955年,后周进攻南唐,韩熙载建议李璟不要用陈觉,李璟不听,导致南唐国力衰弱,积郁成疾的李璟去世了。 李煜登基后,因为性格原因,有不少人对韩熙载不满,使得他的

为官之路也不是很顺,几上几下。作为朝中的重臣,李煜对于晚年的韩熙载可以说是很宽容、很尊敬了,以至于在他寿终就寝时,追封他谥号,为穷困的他挑选不错的墓地,并请名士写墓志铭。 韩熙载是个什么样的人韩熙载自幼通读诗书,擅长写书作画,特别有才华,文学造诣颇高,一生写了不少诗文典籍,包括《韩熙载集》、《拟议集》等,可惜基本上找不到了。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熙载还在音律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韩熙载出生于官宦世家,继承了家中为官的思想,后来也位居高位。只是过于耿直的他还没能适应圆滑的为官之道,加上自己本身恃才自傲,得罪不少同僚,这也是其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 早年的韩熙载拥有抱负,意气风发,也确实做得还不错,到了晚年,正直南唐衰落时期,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了,即将成为亡国之人,心中自然郁闷,于是用歌舞声乐和喝酒来安慰自己,这一点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有体现。 韩熙载出于动荡的时代,侍奉了三位帝王,为官正直,不怕权贵,在南唐的政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性格幽默、孤傲狂放,才华出众,擅长书画和音律,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后人对于韩熙载的评价,基本上是正面,因为一幅夜宴图,让人对其正面的形象产生怀疑,其实他只是借机化解李煜的疑心和避免接受宰相一职,表达了他对南唐国运的忧心。 韩熙载夜宴图隐藏鲜为人知故事韩熙载夜宴图生动地描述了韩熙载宴请群臣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南唐的社会背景和风气。那

五代十国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五代十国社会保障思想及制度概述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前后共53年。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划分: 五代的更迭 国号时间创建者族属都城灭于后梁907-923朱温汉开封后唐后唐923-936 李存勖沙陀洛阳后晋后晋936-947石敬瑭沙陀开封契丹后汉947-951刘知远沙陀开封后周后周951-960郭威汉开封北宋 十国的更迭 国号时间创建 者都城灭于国号时间创建 者 都城灭于 前蜀891-925王建成都后唐南汉905-971刘隐番禺北宋 吴892-937杨行 密广陵南唐南平907-963高季 兴 荆州北宋 吴越893-978钱鏐杭州北宋后蜀925-965孟知 祥 成都北宋 闽893-945王审 知 福州南唐南唐937-976李昪金陵北宋楚896-951马殷潭州南唐北汉951-979刘崇晋阳北宋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 五代政权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朝代前后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一个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并且统治位置基本相同。十国政权主要在南方,有一个在北方,是位于山西的北汉。这些政权有前后相继也有同时并存。 五代十国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经过总结,这一时期具有这样的特点: (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在经济、政治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改革比较全面,对于百姓的体恤,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我们所讲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相似。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统治残暴,关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税苛重,酷刑暴力,经济残破,对于农业的生产,百姓的体恤政策几乎没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但是也有很多统治者昏庸无能残暴无道。 由于这一时期比较混乱,国家兴起,朝代更替频繁,许多政策都不健全,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查找到太多资料。 三、各国制度介绍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

期。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羌族则从甘肃﹑陕西开始南下,一部分人迁到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3.鲜卑时期——鲜卑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中原王朝——北魏王朝。鲜卑民族是东胡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从大兴安岭深

五代十国历史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 ?南唐( 937-975 ) ?前蜀( 891-925 ) ?后蜀( 925-965 ) ?闽国( 893-945 ) ?楚国( 896-951 ) ?南汉( 905-971 ) ?南平( 907-963 ) ?吴越( 893-978 ) ?北汉( 951-979 ) 基本概况 释义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基本信息 1.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灭亡 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 ——923年 太祖朱温灭于后唐 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 ——936年 庄宗李存勖灭于后晋

柴荣是个好皇帝:被湮没的后周和五代十国往

柴荣是个好皇帝:被湮没的后周和五代十国往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我们会想到谁? 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还有吗?论及千古一帝,基本上就是他们几个,他们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女皇帝武则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会挤进来凑个热闹。 以各自帝国的功业来论,他们都是伟大的开拓者,都极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直到现在,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千古一帝有许多标准,但他们都至少符合其中的某一项。 除了以上这些开基立业的帝王之外,还有没有人可以挤进“千古一帝”的行列,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一较短长?当打开已经落满灰尘的史书时,从泛黄的历史记忆中,还是找到了这样一位帝王。他的伟大功业、他敢于与旧世界决裂的魄力、他的人格魅力、他先进的治政理念、他怜悯众生的仁善,都深深感动了历史。 只是由于他在位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伸展自己的雄图抱负,就带着深深的遗憾了离开了人世。他死后仅仅半年,他的帝国就被部下夺去,从而取代了他,成为历史的主人。而他,却被有意无意地隐藏在了历史的背后,离历史越来越远,渐渐不为人所熟知。 这个夭折的千古一帝,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大乱世,战乱所造成的社会大动荡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倒退,甚至要超过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与十六国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五代从907年开始,至960年结束,期间换了五个王朝,十三位皇帝。最短的后汉政权,仅仅存在了四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段黑暗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难以启齿的伤痛,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已经成为传说。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民生凋敝,百业俱废,让人看不到一点恢复盛世的希望。 但由于柴荣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段黑暗而丑恶的历史。当时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位出身贫寒的帝王,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苦苦等待了近百年的、结束乱世的“救世主”。虽然,他并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 柴荣的人生很短暂,他在位只有五年半,去世时也只有三十九岁。但就是在位的这短短五年半时间,柴荣却深深震撼了历史。他以养子的身份入继大统,时人对他并不了解,以为他不过是朱友贞、石重贵之流的人物。 即位之初,他养父的仇人——北汉皇帝刘崇率兵大举南下,风云变色,人们都

各朝各代简介

夏朝 夏朝(公元前2029年——前1559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相传禹治水成功,奠定了夏族在中原文化区的中心地位。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先在阳城(今山西境内)定都,后迁至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创立,使夏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为国名。 从夏禹算起,到夏朝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约四百七十年。夏朝距今已经四千年之久。 商朝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在“鸣条之战”后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公元前1559年——前1046年),成为中国史上第二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商朝前后相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延续五百多年。商朝开国距今约有三千六百多年了。 周朝 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后被周武王姬发击败而丧国,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即成为中国史上第三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周成王姬诵在洛邑修建国都;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通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划分,史学界尚不统一,基本存在三种争议。 当周王朝推翻商朝时,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于是,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大批政治实体。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后来只剩下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仲、屈原等,并著有一批经典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 周朝共传三十代、三十七王,共计为七百九十年。周朝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 秦朝 秦王嬴政(秦始皇)率军打败其它“六国”,统一中国,在咸阳建立了秦王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期间,商鞅变法,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巩固专制的中央集权采取了不少强硬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防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著名的古都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 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各古都都城时间 安阳(共488年)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 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 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 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

五代十国年号年表

五代(907~960) 后梁 907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建立后梁,年号开平,建都河南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由开封迁都洛阳。 911年,改元乾化。 乾化二年,朱友珪即位,改元凤历。 913年,禁军兵变,末帝朱友贞称帝,复用年号乾化,自三年始。 915年,改元贞明。 921年,改元龙德。 923年,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 923年,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于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 926年(同光四年),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占据汴州,李存勖被杀,改元天成。 930年,改元长兴。 933年,李嗣源死,李从厚(愍皇帝)继位。 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同年,李从珂改元清泰。 936年,石敬瑭攻进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后晋 936年,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建立后晋,年号天福,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942年,石敬瑭死,石重贵(出帝)继位,沿用天福年号。

944年,改年号开运。 947年,后晋为契丹军队所灭。 后汉 947年,刘知远太原称帝,不改国号,沿用天福年号。 948年,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帝)建立后汉,都开封,年号乾祐。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刘承佑(隐帝)继位,继承年号乾祐。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立后周,都开封,年号广顺。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 954年,改元显德。同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睿武孝文皇帝)继位,沿用年号。 959年,柴荣病逝,时年七岁的柴宗训(恭皇帝)继位,沿用显德年号。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禅位,后周亡。 十国(891~979) 前蜀 907年,王建(神武圣文孝德明慧皇帝)建前蜀,建都成都,年号天复。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908年,改元武成。 911年,改元永平。 916年,改元通正。 917年,改元天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