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规范训练 苏教版选修1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规范训练 苏教版选修1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规范训练 苏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糖类

1.下列关于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糖都能水解

C.纤维素没有甜味

D.糖类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解析糖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无甜味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多糖,可以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故选B。

答案 B

2.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糯米中的淀粉一经水解,就酿成了酒

B.将米饭在嘴里咀嚼有甜味,是因为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催化下水解生成麦芽糖C.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未成熟的苹果遇碘水会变蓝

解析用米酿酒是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了乙醇。

答案 A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4)小题: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成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 min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新制氢氧化铜,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

(1)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_。

A.A和C B.A和E

C.C和E D.A、C和E

(2)有一支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__。

A.A B.C

C.E D.不能确定

(3)液体颜色不呈砖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

A.淀粉酶在40 ℃时活性相对较高

B.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无还原糖

C.淀粉酶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D.淀粉酶在100 ℃时失活

(4)若向B、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两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

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

A.淀粉完全水解

B.淀粉部分水解

C.淀粉未能水解

D.淀粉酶与碘反应

解析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与新制Cu(OH)2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淀粉酶在40 ℃时活性相对较高,而在100 ℃时失去活性,因为酶也属于蛋白质,蛋白质高温会变性。淀粉发生了部分水解仍有淀粉存在,碘与淀粉变蓝色。

答案(1)A (2)B (3)D (4)B

考查点二油脂

4.油脂在代谢过程中首先发生水解反应,其共同的水解产物是( )。

A.葡萄糖B.麦芽糖

C.丙三醇D.氨基酸

解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形成的酯,因此水解产物一定含有甘油。

答案 C

5.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哈喇味,这是因为发生( )。

A.氧化反应B.加成反应

C.取代反应D.水解反应

解析油脂变质而产生哈喇味,是因为油脂中的不饱和键被氧化。

答案 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脂的皂化反应是取代反应

B.油脂的水解反应就是皂化反应

C.油脂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

解析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有些油脂的烃基是不饱和的,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C 项错;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单甘油酯、混甘油酯是一种理想的说法,油脂一般都理解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答案 A

7.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解析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和甘油,在水解过程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不能据指示剂颜色判断。因为高级脂肪酸钠盐和甘油相互溶解,所以不分层。

答案 D

8.对于人类摄取营养物质的观点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因尿糖必须每天多吃糖以补充损失的糖

B.患脚气病的人应尽可能少吃蔬菜

C.害怕肥胖的人可以多食用含蛋白质的物质(如鸡蛋)代替油脂

D.合理搭配膳食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前提

解析油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同时还有一部分在酶的作用下,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等物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怕肥胖而拒绝食用油脂或尽可能少食用油脂。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油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它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DHA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亚油酸、亚麻酸和EPA能够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花生四烯酸是合成许多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原料,DHA是大脑细胞形成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故选D。

答案 D

考查点三蛋白质

9.某期刊封面上有如图所示的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

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

A.氨基酸B.醇钠

C.卤代羧酸D.酯

解析先确定各处颜色的球可能分别代表何种原子。绿球可能为碳原子,白球可能为氢原子,蓝球可能为氮原子,红球可能为氧原子,其结构式可能为

故选A。

答案 A

10.(山东枣庄高三一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

C.可以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D.饱和(NH4)2SO4溶液和饱和CuSO4溶液都能使蛋白质溶液产生沉淀,且原理相同

解析(NH4)2SO4是轻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而沉淀,CuSO4是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D错误。

答案 D

11.味精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结构简式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味精为什么要做成钠盐形式?

(2)写出味精分别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谷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分子中含碳原子较多,不易溶于水,而其钠盐易溶于水。谷氨酸钠中含有碱性基团—NH2和酸性基团—COOH,故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1)谷氨酸由于碳原子较多,不易溶于水,而其钠盐则易溶于水

12.近年来,由于食用劣质奶粉,使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据调查劣质奶粉主要是以各种廉价的食品原料如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进行调香调味制成。

(1)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规定:①0~6个月婴儿食用的婴儿

配方粉:蛋白质含量10.0%~20.0%,脂肪含量≥20.0%;②较大婴儿和幼儿(6~36个月)食用的配方粉:蛋白质含量15%~25%,脂肪含量15.0%~25.0%;③婴幼儿补充谷粉(4个月龄以上婴幼儿的补充食品——非主食品);蛋白质含量≥5.0%。据以上技术标准判断劣质奶粉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成分不达标及缺乏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脂肪、淀粉、蛋白质是三种重要的营养成分,其中________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它们都在人体内能发生________反应,脂肪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淀粉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蛋白质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

(3)据调查“劣质奶粉”中含有增添乳香风味的“奶精”。奶精的配方主要是玉米糖

浆和部分氢化的植物油。奶精的色泽来自食用色素,牛奶的风味来自人工香料。已知该人工香料中含香树脂醇,树脂醇为三萜醇,结构中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位。判断香

树脂醇肯定具有的性质________。

①加成②加聚③溶液显酸性④可与Na2CO3溶液反应⑤与金属钠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答案(1)蛋白质脂肪

(2)脂肪水解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葡萄糖α-氨基酸(3)B

考查点四维生素

13.黄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和B的含量比西瓜高出1~5倍。已知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时较稳定。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合理的食用黄瓜?

答案最好加醋凉拌生吃

14.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是,它的分子式是________。由于它能防治坏血病,又称为________。在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________性;在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少量蓝色的含有淀粉的碘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_性。

解析由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其分子式为C6H8O6,加入石蕊后显红色,说明其水溶液呈酸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被I2氧化,因此含有淀粉的碘水蓝色会褪去。

答案C6H8O6抗坏血酸酸溶液蓝色褪去还原

(完整版)营养治疗膳食手册

营养治疗膳食手册 医院膳食种类很多,为了便于管理,常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医院常规膳食:是根据不同病情的需要将各类食物用 改变烹调方法或改变食物质地而配制的膳食。包括普 食、软饭、半流食和流食。 二、特殊治疗膳食:是在常规膳食基础上采取调整膳食中 营养成份等方法,使之符合临床治疗需要而配制的膳 食。如低盐、低脂、糖尿病、少渣、禁碘、优质低蛋 白、高蛋白膳食等。 第一章医院常规膳食 一、普食 性质和特点: 也称正常膳食,与正常人平时所用的膳食基本相同。在医院里,普食人数最多,占比例数也最大。 适应症: 1、体温正常。 2、咀嚼能力无障碍. 3、消化机能正常。 4、在治疗上无特殊的膳食要求又不需要任何膳食限 制者。 5、病后恢复期的患者。 膳食原则和要求:

1、营养必须充分。热能、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 膳食纤维等满足正常营养需要,达到每日膳食供给 量的标准。 热能:每日供给热量2000-2500千卡左右。 2、按营养平衡膳食原则配餐。 3、三餐食物美观可口,保证色、香、味多样化。 4、少用难消化的食物、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易胀气的 食物。 认识平衡膳食与营养配餐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健康饮食的核心。完善而合理的营养可以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健康和生理发育,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利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合理营养要求膳食供给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并不发生缺乏或过量的情况。平衡膳食则主要从膳食的方面保证营养素的需要,以达到合理营养,它不仅需要考虑食物中食物合理的加工方法、烹饪过程中如何提供消化率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等问题。 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即达到平衡膳食。 营养配餐是实践平衡膳食的一种措施。平衡膳食的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教案3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教案 2.2.1 糖类 【教学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2、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3、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教学重、难点】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我们常听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为什么会觉得饿,为什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补充一定量食物呢?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健康,并从事各项劳动和运动,人类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有能力进行正常活动。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各种成分叫做营养素,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油脂、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六类,通称为六大营养素。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在人体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转变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今天你们吃糖了吗? [提问]什么是糖?哪些物质属于糖? [课前提出问题]课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学并制定活动方案。 (1)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糖类物质,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淀粉和纤维素能否转化为葡萄糖,怎样用实验证明? (3)淀粉和纤维素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讲解]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Cn(H2O)m;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注意: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2)并不是所有糖都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 。 3)符合此通式的化合物并不都是糖,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乳酸等。

最新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2《气密性检查》的四种方法 §3《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环保实验法 §4普通酒精灯可成为《高温防风酒精灯》§5《焰色反应》实验的新做法 §6水蒸气与铁粉发生置换反应实验 §7安全自动的《沉浮式贮气瓶》 §8有害气体(Cl2、CO)的安全环保收集法 §9用《沉浮式贮气瓶》快速制取大量氮 气 §10快速做《煅烧石灰石》实验 §11《沉浮式气体发生器》简介 §12用《沉浮式气体发生器》制氧气 §1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的趣味实验 §14安全准确地《检测电解质溶液导电性》 §15可做八种实验的《多用实验管》 ①二氧化碳四个性质系列实验 ②铜片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③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④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⑤硫化氢和氯气反应的环保型实验 ⑥ NH3和HCl气体化合反应实验 ⑦不加热快速制氨气的环保实验 ⑧加热快速制HCl气体的环保实验 §16制取一氧化碳、氯气等气体时,分液漏斗里的酸液放不下来怎么办? §17长时间观察《钠的金属光泽》 §18《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19《离子的电荷及运动》实验§20《Cu-Zn电池》实验 §21《燃料电池》H2-O2电池和H2-Cl2电池§22制取乙酸乙酯能清楚地显现乙酸乙 酯§23连续做氨气红色喷泉实验 §24甲烷气(CH4)的快速制法 §25乙烯气(C2H4)的优化制法 §26乙炔气(C2H2)的优化制法 §27《醛、葡萄糖、蔗糖水解后产物的银 镜反应》实验方法 §28如何完成《气体通过串联溶液》实验§29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3 大量气体贮备方法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去除锰渍 6 怎样快速、高质量地给橡胶塞打孔? 7 洗涤酚醛树脂的两种方法 8 氢气吹泡简易实验方法 9简易的防爆装置 10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题外话:中学化学实验的误区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共6页

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 实验创新设计是指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增设或创新等。这不仅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深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老师自身教学素质,加强实践的需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呢?现结合几个实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五化”新视角。 一、紧跟时代,实验装置微型化 微型实验是近20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微型实验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仪器,自行实验,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水和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实验。取一干燥带大胶头(如图)的胶头滴管,倒置,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显红色的水,水面约占总体积的一半(A处),再从导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无色的酒精,加满滴管(B处)。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颠倒滴管两三次,红色的水和无色酒精混合,有少量气泡产生,橡胶头稍稍变“瘪”。松开拇指,液面下降2~3cm(C处)。仪器易得,操作简便,用料很少,现象明显。 二、反向思考,实验思路逆向化 逆向思维即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方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对现有的实验设计进行逆向思考,从而提出新的实验设计的实验创新方法。 (一)运用逆向思维改进实验 例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一般的做法是:把下

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耗乙醇较多,而且由于未反应乙醇的影响,很难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既如此,想到能否减少乙醇的量,能否逆向试验呢?取一铜制的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若不易烧黑,可在稀硝酸稍浸一下)。用胶头滴管滴入一滴乙醇,立即看到乙醇液滴伴随着“嗤嗤”的声响在燃烧匙中晃动,且不断缩小,同时能闻到一股明显刺激性气味,乙醇液滴所到之处又恢复铜的红色。无疑,逆向改进的实验不仅节约试剂,而且现象明显,更科学、合理。 (二)运用逆向思维创新实验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钠投入水中能放出巨大的能量使自身熔化,同时甚至能使周围产生的氢气在水面上燃烧。此处若运用逆向思维想到:把少量的水滴在小块钠上,不就是引火剂吗?我们试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黄豆般大小的钠放在酒精灯的灯芯中,向钠上滴入一滴水,随着“啪啪”声音,酒精灯点燃了。 三、一物多用,仪器功能别样化 仪器本身没有限定它只能用于什么而不能用于什么,只是主要适用于什么。反思仪器的别样用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如: (1)漏斗的别样用途。漏斗充当集气与尾气吸收作用,例: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验证实验中,将漏斗置于水中,倒扣在钠块上,产生的少量气体可顺利地富集到试管中。

食品营养学个人食谱设计

1设计依据 1.1膳食平衡宝塔 1.2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概括为以下八条: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乳类、豆类或豆制品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7)如饮酒应限量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2食谱设计 2.1计算所需能量

:,身高:cm,体重3kg。 1)计算BMI值:BMI=63/(1.67)2=22.5895,由于BMI值在18.5~23.9围,所以属于正常体重。大学生为重体力劳动者,故能量消耗量为40kcal/kg体重 2)计算标准体重:167-105=62kg 3)计算个人每日能量总消耗:62×40=2480kcal 按照早餐、午餐、晚餐能量摄入为30%、40%、30%的比例计算其一日三餐中能量的需求量: 早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30%=744kcal 午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40%=992kcal 晚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30%=744kcal 按照三大产能营养素需求量(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和实际需求量(吸收率按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计算出具体能量需求如下: 1. 早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早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744×15%÷4=27.9000g 早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744×25%÷9=20.6667g 早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744×60%÷4=111.6000g 2. 午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午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992×15%÷4=37.2000g 午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992×25%÷9=27.5556g 午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992×60%÷4=148.8000g 3. 晚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晚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744×15%÷4=27.9000g 晚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744×25%÷9=20.6667g 晚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744×60%÷4=111.6000g 计算结果: 2.2食谱设计 1)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 早:绿豆粥(占1/2):111.6000×0.5÷62%=90g≈100g 甘薯(占1/2):111.6000×0.5÷25.2%=221g≈200g 午:二米饭(大米、小米各占1/2): 大米:0.5×148.8000÷77.9%=96g≈100g 小米:0.5×148.8000÷75.1%=99g≈100g 晚:金银卷(小麦粉标准粉、玉米面各占1/2): 小麦粉:0.5×111.6000÷73.6%=76g≈80g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说明

实验六个人日常膳食食谱设计 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 正确运用已学的普通人群食谱设计原则、我国现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成分表》,掌握膳食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要求:针对特殊人群营养需要(如幼儿、学龄儿童、大中学生、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年人群等),当地常规食物供应规律和饮食习惯,进行个性化食谱设计,并以组为单位,为某一特定人群编制一周的膳食食谱。 二、食谱设计的理论依据与食谱编制原则 1.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1)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制定DRIs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们膳食实践,评价人群的营养状况并为国家食物发展供应计划提供依据。DRIs是营养配餐中能量和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的确定依据。DRIs中的RNI 是个体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编制营养食谱时,首先需要以各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为依据确定需要量,一般以能量需要量为基础。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膳食指南本身就是合理膳食的基本规,为了便于宣传普及,它将营养理论转化为一个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可操作性指南,其目的就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健康。因此,膳食指南的原则就是食谱设计的原则,营养食谱的制定需要根据膳食指南考虑食物种类、数量的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宝塔则是膳食指南量化和形象化的表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膳食指南的工具。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的数量既以人群的膳食实践为基础,又兼顾食物生产和供给的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平衡膳食宝塔还提出了实际应用时的具体建议,如同类食物互换的方法,对制定营养食谱具有实际指导作用。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制定出营养合理、搭配适宜的食谱。 3. 食物成分表 食物成分表是营养配餐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要开展好营养配餐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食物的营养成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于2002年出版了新的食物成分表,所列食物仍以原料为主,各项食物都列出了产地和食部,包括了1506条食物的31项营养成分。“食部”是指按照当地的烹调和饮食习惯,把从市场上购买的样品去掉不可食的部分之后,所剩余的可食部分所占的比例。列出食部的比例是为了便于计算市品每千克(或其他零售单位)的营养素含量。市晶的食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食物的运输、储藏和加

食品营养与健康 2.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10-2.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在质和量上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食品的营养价值是指食品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包括了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及其相互比例是否合理以及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营养价值有高低之分,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及比例适宜,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食物,营养价值相对较高;否则,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图片10-1) 食物的营养价值具有相对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几乎所有天然食物中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一种以上的营养素,但没有一种食品的营养价值能完全满足人体的需要;不同的食物中热能和营养素的含量不同,同种食物的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成熟程度之间也会有差别;食物的营养价值也会受储存、加工和烹饪的影响;有些食物中存在天然的抗营养因素或有毒物质。 所以能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就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选取食品和合理地搭配营养,平衡膳食,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图片10-2)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食物的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两个概念。 营养素密度是指食物中某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营养素密度公式表示为,一定量食物中的某营养素含量,除以该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值。 公式为: 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中的某种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 或适宜摄入量AI 食物的能量密度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这里的人体需要,是以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依据的。能量密度公式表示为,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除以能量推荐摄入量RNI值。 公式为: 能量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能量推荐摄入量RNI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铜与硝酸的反应 嘉禾县第一中学:王赛中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设置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反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两个反应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该实验的原理分析、操作步骤、现象描述、相关计算和实验创新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传统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2个实验分开做,操作麻烦,费时、费药品;另一方面没有隔绝空气很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毒气体没有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2、正是因为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有这两个反应,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但是没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反应及相关问题掌握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反应的实验有效地整合。 2、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3、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4、实验有效地防止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5、实验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四、实验用品: 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用品:锥形瓶1个、带玻璃管橡皮塞1个、实心橡皮塞1个(上部中间打薄,方便注射器扎入)、硬质短玻璃管1根(容积略小于20ml)、医用20ml注射器2个、小烧杯2个、25ml 量筒一个、铁架台(带铁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原理: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2NO+O 2= 2NO 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以及压强关系的运用。装置说明和装置平面图:

食物营养价值评价(精)

食物营养价值评价 一、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影响食物营养价值的因素: 种类: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 数量:是否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比例: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是否适宜 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程度 ★储存、加工和烹调的影响 (一)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 1、测定方法: 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法、酶分析法 实际工作中,常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计算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和他们之间的各种比值,初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2、评价: 营养素的种类和营养素的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表示该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二)营养质量指数 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al quality,INQ ):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是Hansen 在1979年推荐作为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公式如下: 营养素密度:指食物中某种营养素含量占参考摄入量的比 能量密度:指该食物中所含能量占参考摄入量的比 1、INQ 的计算方法: (1)查《食物成分表》,找出某种营养素含量; (2)查膳食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确定某一人群能量与营养素膳食参考摄入量; (3)计算某种食物的营养素密度: 公式: 营养素密度=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INQ 某营养素密度 某种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所含能量/能量参考摄入量 能量密度

(4)计算某种食物的能量密度: 公式: 能量密度=能量含量/能量素参考摄入量 (5)计算某一食物中营养素INQ值: 公式: 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 2、评价 (1)INQ=1:表示食物的该营养素与能量含量对该摄入量的人的营养需要达到平衡; (2)INQ>1:表示食物该营养素的摄入量高于能量,故INQ≥1,为营养价值高;(3)INQ<1:表示此食物中该营养素的摄入量低于能量的摄入,长期食用此种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的不足或能量过剩,其营养价值低。 (三)食物利用率 食物利用率:是指食物进入体内后被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公式: 食物利用率=(饲养期间动物的增重值(g)/饲养期间总的饲料消耗量(g))*100% (1)意义:常用于整体食物或混合食物的营养评价。常被作为新食物资源、婴幼儿食品的评价方法。 (2)方法:一般用动物饲养方法来测定,选用成长期的大鼠或小鼠,计算饲料利用和体重增加的多少 (3)影响因素: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 (4)评价:结果的百分数越高,说明该食物在体内越能够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反之则该食物的营养价值较低。 (四)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1981年由美国Jenkins提出。 公式: GI=(某食物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食物血糖耐量曲线: 被试者在清晨抽血测定空腹血糖浓度,然后一次服用100g(或1.75g/kg体重)葡萄糖,隔0.5、1、2小时各测定血糖一次。以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成曲线如图1,此曲线一般称糖耐量曲线。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每当提起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好多化学教师便会感觉无从下手。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由于经费有限,造成实验条件不足,这时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创造条件,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代替实验品,从而完成之前不能完成的实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完成化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改进和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本人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看到了很多有创意的化学实验作品,这些对我们化学教师有很大的启示。下面将实用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 一、技术含量高的原创性的作品 如曹治淮老师研制的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此装置是使用优质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气门、接口热合而成,能够快速制取并存储多种化学气体,还可以进行一些性质的实验操作。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便于携带,优点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化学教师可以亲自实用下此装置。

二、为了节约药品的微型试验 如汤学周老师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研制出了“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这个仪器大大缩减了化学实验对药品的需求量,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地区实验药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结论,这样,枯燥的化学课程便会增加了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进教材中现有的实验 如梁天真老师的“铝在氧气中的燃烧”。教材原有实验中“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不是每次都能够引燃薄铝箔,梁老师对此进行了改进,他把剪成条状的滤纸放到水里浸湿,再将铝粉沾到滤纸上,然后将滤纸晒干,当引燃这些滤纸后立即伸入到氧气集气瓶中,这时我们会看到铝粉得到剧烈燃烧。 再如张希彬、李东平二位教师的?‘用滤纸做半透膜渗析实验”,他们先是改进半透膜本身,就是将胶水均匀涂在玻璃上,等到晾干后揭下来便是。然后他们改进了实验装置与程序,在半透膜两面各放一张滤纸,在一张滤纸上滴加淀粉溶液,另一张滤纸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夹住,一分钟后揭开将两张滤纸,我们发

食品营养学个人食谱设计完整版

食品营养学个人食谱设 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设计依据 膳食平衡宝塔 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可概括为以下八条: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乳类、豆类或豆制品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7)如饮酒应限量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2食谱设计 计算所需能量 姓名:,身高: cm,体重 3kg。 1)计算BMI值:BMI=63/()2=,由于BMI值在~范围内,所以属于正常体重。大学生为重体力劳动者,故能量消耗量为40kcal/kg体重 2)计算标准体重:167-105=62kg 3)计算个人每日能量总消耗:62×40=2480kcal 按照早餐、午餐、晚餐能量摄入为30%、40%、30%的比例计算其一日三餐中能量的需求量: 早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30%=744kcal 午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40%=992kcal 晚餐能量理论需求量=2480×30%=744kcal 按照三大产能营养素需求量(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和实际需求量(吸收率按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计算出具体能量需求如下: 1. 早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早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744×15%÷4= 早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744×25%÷9= 早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744×60%÷4= 2. 午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午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992×15%÷4= 午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992×25%÷9= 午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992×60%÷4= 3. 晚餐中各产能营养素理论需求量 晚餐中蛋白质理论需求量=744×15%÷4= 晚餐中脂肪的理论需求量=744×25%÷9= 晚餐中碳水化合物理论需求量=744×60%÷4=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二课时》习题2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1.下列富含糖类的食品是( )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①② 【解析】玉米、大米中富含淀粉;豆油中富含油脂;鱼中富含蛋白质。 【答案】 D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油脂的是( ) A.润滑油 B.花生油 C.棉籽油 D.羊油 【解析】润滑油一般指石油产品,其成分属于烃类物质;油脂属于酯类物质。 【答案】 A 3.有关糖类物质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类是具有甜味的物质 B.糖类是符合Cn(H2O)m通式的物质 C.糖类是含有醛基或羟基的物质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产生它们的物质 【解析】淀粉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CH3COOH也符合Cn (H2O)m,但不是糖类,CH3CHO 含有醛基,但不属于糖类。故A、B、C三项都错。 【答案】 D 4.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 D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淀粉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 B.人体平均每天摄取的糖类氧化产生的能量占每天所需总能量的60%~70% C.食用的脂肪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全部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 D.亚油酸能够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解析】脂肪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表现在多方面,如氧化释放能量,并不是全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脂肪。 【答案】 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产物 B.淀粉的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D.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淀粉水解,先生成麦芽糖,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为多羟基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而蔗糖为多羟基酮,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 C 7.油脂水解后的一种共同产物是( ) A.硬脂酸 B.甘油 C.软脂酸 D.油酸 【解析】油脂无论是碱式水解还是酸式水解,都会生成甘油。 【答案】 B 8.某广告称某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你认为下列关于糖尿病病人能否食用此八宝粥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不甜不等于没有糖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 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 发表时间:2011-05-23T10:15:31.140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5期供稿作者:王必翔[导读]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 王必翔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空间。【关键词】:实验教学自主探究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 29 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和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结语:实施新课程过程,我们化学教师更应该学习新理念,呈现新姿态,探索新教法,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有全新发展。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08 (河北省大名县铺上乡中学)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pdf

§ 29 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 去除锰渍 10 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 高中化学教材中《 Fe(OH)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 Fe(O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 Fe(OH) 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能力弱,同时 Fe(OH) Fe(OH 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 Fe(OH)⑴介质的酸碱性 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 P H 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 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 把 Fe(OH) 其摊开,是为了使 Fe(OH)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1、Fe(OH) 与氧气的反应属多相间的反应, 反应速率必然较慢, 不可能在震荡试管的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氧化; 4、根据美术里合色原理可知,白色Fe(OH) 因氧化渐变成红褐色的Fe(OH) 2 3 物质其过渡色只能有三种颜色:①粉红②紫色③橙色,不应经过绿色(或灰绿色)。绿 ,被氧化灰绿色)物质不是被氧化后所生成的中间产物。 红色,证明没有Fe 生成, 说明Fe(OH) 没有被氧化,即白色Fe(OH) 2 2 变成绿色非氧气氧绿色(或灰绿色)物质可能是氢氧化亚铁的某种络合物, 配位体是水分子或者氢氧根离 把不含Fe 的亚铁盐浓溶液与浓热的NaOH溶液混合,就可得到Fe(OH) 白色沉淀,冷的 2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校级课题结题报告 [日期:2009-12-1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坤圣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改进创新实验研究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教育的最生动、最活跃的教学形式。高中化学实验正朝着探究型、生活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实验微型化发展领域,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审定和推广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因此,它是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的趋势。我国是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研究,进行了十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三次,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活动应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设计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虽然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化学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型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 2、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改革 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要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首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这就应该在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等方方面面都作周密的思考,敢于对课堂内外的实验教学作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应走素质教育之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通过课堂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通过借鉴同行们的实验改进,表明作为中学化学教师,要坚定改革的决心,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只有经过广泛而具体的教学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更切实际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化学实验活动能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发展。 3、我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直以来,我校的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缺少连续的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把演示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临时处理,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教学结束后,也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优劣进行思考与评估,更不可能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也很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演示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此,本课题――《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作为一个校级重点课题,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