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心理考试重点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心理考试重点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心理考试重点

1.1879年,德国哲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2.心理现象是一种抽象、内隐的精神现象。

3. 1.动机

个体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社会心理

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

4. 1.观察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的条件,引起心理活动

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

理活动的方法。

4.测试法: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被试的某些细腻

品质进行测量以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

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6.需要的特点: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7.动机的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8.社会性动机主要包括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

9.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完美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10.动机与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超过这一范围,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降低,二者成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欲速则不达。

1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12.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的运动和变化和刺激的新异性。主观因素有:需要、兴趣、情绪、精神状态和期待。“教师讲课应避免与教学无关的因素,以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上课时教具的呈现,适时呈现教具以免引起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活动目的任务、间接兴趣、活动的合理组织和坚强的意志。“老师为了引起有意注意,强调目的和任务。”③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要通过三种注意的转换规律组织课堂教学,任何一种注意都是不能维持很久的。一节课中三种注意交替进行,节省精力,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

13.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

14.注意的分配的条件: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是相当熟练或自动化了的。②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形成某种动作系统。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7.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不是知觉的简单相知。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肤觉包括温度觉,触压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平衡觉也叫静觉;机体觉叫内脏感觉,也叫黑暗感觉。

18.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19.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0.感受性是由感觉阈限衡量的。(成反比)

21.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红眼镜促进暗适应”“戴眼镜找眼镜这是肤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视觉的适应:明适应:暗——>明感受性降低,感觉阈限变大

暗适应:明——>暗感觉性升高,感觉阈限下降

“月明星稀,月暗星朗”

22.感觉的相互作用:a.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平时吃菜时要求色香味俱全”

b.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甜蜜的歌声”“沉重的音乐”“明快的音调”“辛酸的气味”

c.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以目代耳,以耳代目”

23.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知觉的整体性:“方一般而知全”

知觉的理解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知觉的恒常性:“煤总是黑,红总是热,中国国旗永远是红的”

24.影响知觉的因素:a.差异律.“万绿从中一点红”“地图,动物的保护色”“迷彩服”“夜行衣”b.运动律:“月夜中的流星”c.新异律d.主观因素

25.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连续性。

26.空间知觉.依据:单眼线索:物体的重叠、空气透视、运动视差、阴暗阴影、水晶体的调节。双眼线索:辐和作用、双眼视差——>空间知觉最主要依据。

27.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8.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9.记忆按记忆内容可划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30.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信息编码

保持并非是静态过程,而是动态过程。保持的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31.遗忘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人类的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重学法)计算了识记同一材料在不同时间内重学时的保持量和遗忘量。

32.(重点)防止遗忘的最佳方法是复习。A科学合理的复习要做到: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初期遗忘得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因为先快后慢,所以要及时复习,文科的知识要2小时之内复习,防止大量遗忘的产生,记忆效果好。B复习方法要合理:要循环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先密后疏;综合使用整体复习,部分复习,运用多种感观进行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C.学习程度要适宜:以150%为适宜,一个课文10分钟背下来还要再背5分钟。

33.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34.概括的反映,是指所反映的东西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也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上。间接的反映,是指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35.思维根据所凭借的对象可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6.功能固着: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常以某种方法使用一定的物体,日积月累,就习惯

于将某种物体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该物体固有的,这种在人的观念上限定事物的功用或性能的思维称为功能固着。

37.再造想象:依据语言的描述和图像的示意.”看地图想象实际的地理容貌””读《阿Q正传》想象阿Q的形象”“工人看图纸想象机器”

创造想象:“工程师设计图纸”,“鲁迅写《阿Q正传》”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38.想象的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39.所谓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40.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动机作用、适应作用、信号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41.悲哀是指失去所热爱的对象和所需要的东西,以及期望幻灭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指由于事物或对象的妨碍和干扰,使主体的愿望难以或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42.根据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43.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4.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成绩差的学生既怕学习又怕受惩罚”

45.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是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依此主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是盲从性。②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实现预期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性。③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能够及时做出有根据的决定,并决然实施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是寡断性。④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预期目的或既定要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是冲动性。

46.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特征。

47.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

液态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液态能力较少依赖

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是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液态能力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较

明显成年期以后则开始衰退。(男生)

晶态能力是指掌握语言和社会文化经验过程中而获得的能力,它的发展水平取决于

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态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

大约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平缓。(女生)

48.人口智力水平分布表

智商智力水平占全部人口的%

130以上110-129 90-109 70-89 70以下超常

偏高

中常

偏低

低常

1

19

60

19

1

4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5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群体又称团体,是指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人群集合体。

2.聚合体:“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中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不过,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

3.家庭、亲朋好友、同龄伙伴等群体,都属于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学校、工厂、政府机构。

4.企业、学校、工厂、学会、班级都属于正式群体。

5.非正式群体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某种生活或精神的需要,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一.某种利益或观点的一致性;二是有共同的价值观或共同的兴趣;三.是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背景,如集邮爱好者、旅游爱好者、运动爱好者。

6.小型群体是指成员人数较少的群体,一般在2~20人。

7.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使活动效率下降。2.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多人一起工作或生活,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3个和尚没水喝”3.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与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随大流”“赶时髦”。4.去个性化:是指群体成员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所说的个性感,进而丧失了他们个人的身份。“学校为了防止去个性化现象,要求戴校徽穿校服”

8.从众的类型:①真从众: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认同;②权益从众:行为上与群体一致,内心却不认同;③不从众:一种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另一种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的需要;希望被接受的需要;群体的凝聚力。

9.谢立夫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10.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共同目的;隶属需要;共同兴趣;压力情境;群体的工具作用;

11.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

12.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定向统一的目标特征;集体主义取向的价值特征;令行禁止的行为特征;彼此相容相悦的情感特征。

13.班集体的目标:合作、竞争、个别化。

14.人际交往:从动态角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

从静态角度,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15.人际吸引的条件:㈠邻近性:“远亲不如近邻”㈡相似性㈢互补性㈣个人特征:①才能与人际吸引②外貌吸引力③个性品质㈤爱情

16.爱情的特征:依恋,关怀与奉献,独占性和排他性。

17.人际交往分为言语交往或言语沟通和非言语交往或非言语沟通两大类。

18.言语交往与沟通是人类最为主要的沟通方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非言语沟通类型: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声调,人际空间。

19.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以后交往活动的重大影响,也即“先入为主”的效果。“一见钟情”

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往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

20.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赋予一种突出的或重要的特性时,他就很可能同时被赋予许多其他特性。“情人眼里出西施”

21.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2.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认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联系。

24.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25.师生关系的心理效能: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

2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要以民主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并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27.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讲求平等,富于理想,注重精神,情感色彩重,动机单纯。

28.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调适:⑴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①摆脱孤独感②正确对待生活③战胜自卑和羞怯④克服嫉妒心理⑤克服猜疑心理⑵培养良好的交往风度。①精神状态饱满②待人态度诚恳③仪表礼节洒脱④行为神态得体⑤言语谈吐高雅⑶加强个人修养。

1.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把教师心理角色分为三类:①教学和行政的角色②心理定向的角色

③自我表现的角色

教室的职业角色:一.教书育人的角色。二.行政管理的角色。三.心理导向的角色。四.自我定向的角色。

2.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3.影响教师效能感的外部客观因素:社会风气、所在学校的校风、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内部因素:教师的教育观和自信心。

4.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事例:“.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实验,随机抽出20%的学生,对他们的任课教师说,这些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八个月后,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试,发现这20%都提高了成绩。”

这是教师期待效应的体现。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教师对这几个学生的积极期待被这几个学生感受到,影响了这几个学生的自我定位,提高了这几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成绩的提高。

6.教师对学生爱的特点:1.高度的责任性。2.彻底的无私性。3.明显的广泛性。4.突出的教育性。

7.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8.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的,教师威信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态度、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9.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1.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仪表、举止行为、生活作风以及行为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3.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获得威信有重要的影响。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的影响。

10.(大题)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智具体表现在:1.善于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按着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的情况,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全面发展。)2.善于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是指教师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能迅速判明情况,确定行为方向,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解决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3.善于对症下药。(对症下药是指教师能从学生的识记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思想觉悟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只有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掌握教育分寸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如果不讲分寸,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内的内容不必全写,知道大概意思就行,因为是大题所以不能只写要点,要写一些分析,否则扣分。

11.(论述题)优秀教师应具备人格特征主要有?

1.成熟的自我意识.①在自我认识上,能在客观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②在自我体验上,自爱、自尊、自信、自强,③在自我控制方面,使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强烈的责任心。

3.富有创新精神。①教育思想的开放性②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③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④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⑤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⑥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监控

4.积极健康的情绪

5.良好的性格。①公正无私②谦虚诚实③活泼开朗④独立善断⑤自律自制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5.发展的关键期

3.(了解)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0~1岁1~3岁3~6、7岁6、7~11、

12岁11、

12~14、15

14、15岁

~25岁

25~65岁65岁以

幼儿期是在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中;童年期的活动转化为在学校中的以学校为主;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往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4.遗传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规定了人心理发展现实性。

5.成熟论:格塞尔——发展取决于成熟。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提前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6.行为主义发展观: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产生的学习。

7.精神分析发展观——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五个阶段。性器期:“恋母情结(或伊底普斯情结)”

8.青春期的主要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高中一二年级达到记忆的“高峰”。

9.青少年的人际交往:1.交往需要强烈2.交往内容变化3.对异性交往的关注和向往。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2.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我国学者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①知识学习②动作技能的学习③智力技能的学习④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斯金纳认为,自发性的行为是操作性行为。

班杜拉认为观察室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应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4.根据学习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学习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促进迁移的教学:1.迁移程度受学生年龄、能力、学习态度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2.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和原理;3.用事例教学来促进迁移;4.两种学习情境或任务的相似性越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正迁移就越多;5.个人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6.启发式教学

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

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生过程的调控过程。1.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确定心理教育内容应遵循的原则:目标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1.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2.心理辅导的方法:聆听法;共情法;认知法;移植法;暗示法;松弛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疏泄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征:合作;和谐;互动。

2.良好心理氛围的含义: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3.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第一,积极的教学态度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第二,对师生关系及角色意识的正确理解与辩证看待。第三,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2.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的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首先,领导与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性。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素养。

3.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①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②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

4.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4.班级文化是指显性的班级文化和从属于校园文化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表现形式,包括班级队伍建设、桌椅安放特点、墙壁的张贴布置、室内的光照、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发展、班级成员都各自信仰与特征、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开设程序等。

1.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㈠体验标准㈡操作标准㈢发展标准㈣适应标准

2.最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㈠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㈡胸怀宽阔,不为小事所烦恼㈢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驱使㈣充满自信,善于发挥主动性㈤情绪波动不大,心境良好㈥有协调的人际关系㈦拥有健康的认知模式。

华中师大《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人性化运动 B.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宗教化运动 3、关于17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西方心理学史考试重点(精)(新)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 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 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 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 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 柏拉图理念论: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 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影响 :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 ②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③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形式; ④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⑤发现联想的三定律;⑥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⑦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和适应、对比等; ⑧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影响 :①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 关于灵魂的研究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都同关于活动的机体的研究发生关系。②界说了灵魂的性质及其活动。③具体描述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P47 第三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了解中世际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观点与代表哲学家 ·阿奎那经院哲学观点:重视理智和抽象功能,把心理视为一个系统,承认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性等方面有正面意义。但存在理智主义、温和唯实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倾向。 ·伊本·阿尔·海塔姆:视觉心理学思想,以光学决定论为基础,提供了科学解释视觉形成的某些根据,创造了机械决定论产生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心理学重点 诸论 1、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2、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3、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4、结合“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两种基本观点,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动力的看法。 ⑴概念:“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心理发展动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⑵影响:“时代精神说”:时代精神会决定哪些思想成为潮流,而另一些思想将最终消亡。一种理论、一个学派的流行,不一定使它比其他理论更正确。而往往是因为它比其他理论更合潮流、更为时尚。 “伟人说”:没有伟人,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史,在伟大人物从事的领域,只要他们还活着,这个学派就得以他们为正统。伟人不只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能暂时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⑶不同点:推动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不同,伟人说是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伟人,时代精神说是整个社会时代背景。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 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 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逻辑线索: 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 1 / 19

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 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 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 (影响):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 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②坚持身心不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1 / 14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 不包括的是: 兴的实质是: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 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C. 弗洛伊德 D.奈瑟5、 提出内倾、 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I I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弗洛姆6 、阿德勒认为, 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自我7、马斯洛认为, 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超人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学思想, A. D. 宗教化运动 关于17到19 世纪的心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D. 症病人

C.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 不 包含: 行为称为: 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 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真诚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 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 阿德勒认为, 衡量一个人是 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利比多 11 、 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 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 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C.新行 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新行为 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 说话、与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