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权

孙立权
孙立权

第八章孙立权研究

1998年底,他还提出了教师的九字基本功:多读书,勤思考,常动笔。

1999年总结出“五多”语文教学法: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

2000年确立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读书为明理,作文即做人”,并提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之父”的口号。同年,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的教学主张。

2001年提出语文备课分为非教学性备课和教学性备课的理论。

关于中外教育观的差异,孙立权打了这样的比方: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教育是大森林,学生是野兔;野兔在森林中完全自由生活,学生在教育中完全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这是自然教育观,这是学生中心主义。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教育是小鸟笼,学生是笼中的小鸟;这些小鸟必须整天养在笼中,何时吃食,何时饮水,都要统一管理。这是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

在我眼中,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在这个“自然保护区”里,孩子的个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受到一定的保护和限制。

以《归去来兮辞》的备课为例,说明孙立权是怎样进行“非教学性备课”的。

第一,翻看《陶渊明集》,对陶渊明的全部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查看有关陶渊明的传记,看看别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他先后查阅了南朝梁沈约写的《宋书·隐逸传》、南朝梁太子萧统写的《陶渊明传》和南朝宋诗人颜延年写的《靖节征士诔》。这三个人或

与陶渊明同时代,或略晚于陶渊明,是最早给陶渊明写传的人,他们写的陶渊明传比较符合历史的原貌。

第三,查看中华书局1979年版、东北师大中文系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和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注的《陶渊明集》,这是国内校注陶渊明作品的善本,把它们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注释进行对照,就能清楚课本中的哪些注释有误。

第四,查看东北师大逯钦立教授以及北大袁行霈教授分别编撰的《陶渊明年谱》。

第五,读陶渊明的书,不可不知其人,于是再翻看中华书局1963年版、廖仲安撰写的《陶渊明》,以求知其全人。

再翻看周振甫先生写的《〈归去来兮辞〉赏析》,这篇赏析文章写得很精彩,很精细,对备课颇有帮助。

作文32个专题分别是:

1.让人一见钟情的标题 2.分段与标点

3.修改符号的使用 4.开头与结尾

5.模仿与脱胎 6.关于悬念与释念

7.记忆的穿插 8.“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9.私人信函与公开信 10.写你自己有意思的

11.心理与对话 12.日常生活与大型场面

13.细节描写 14.“烘云以托月”的侧面描写1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人物出场方法 16.设置线索17.欲扬先抑 18.托物言志

19.“空白”手法 20.风景画

21.风俗画 22.夹叙夹议

23.一事一议 24.读后感

25.诗文的鉴赏 26.为自己或别人的文集写序27.社会调查与调查报告 28.不做诗人也学诗

29.我写课本剧 30.学写“欧〃亨利式结尾”的小小说

31.“旧瓶装新酒”的文言写作 32.考场作文的特殊性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素尚佛学,他的诗也总是氤氲着一丝“禅”的味道,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苏轼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首联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种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把个辋川别墅周围湖光山色两相和的旖旎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彭肖宇)

“转”字为绝妙之笔,静山随着颜色的转变而给人以动感。“日”字给人以秋水始终如一之感。(田惟宇)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诗人如此闲情逸致,不正令那些官场中争斗得你死我活的人们自惭形秽吗?(蒋瑞)

颔联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声响来反衬所在环境的静雅清幽。(彭肖宇)

这是“居高声播远,因是藉秋风”,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同。(马光中)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而且“墟里上孤烟”更是化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田惟宇、彭肖宇)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都写“落日”与“孤烟”,但前者写的是秋日中一个小村庄的景象,而后者则是写茫茫大漠的壮观景象。(董家欣)

一派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眼前是苍松翠柳,耳畔是寒蝉秋水,有黄昏中的村落,有袅袅的炊烟。所谓“天仙宝境”大概不过如此。(叶百晶)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马光中)

此歌可是屈原《渔父》中的“鼓■之歌”?

(孙扬笑)

想必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景致,那样的氛围,才配得上那样一颗超凡的灵魂。(孙婉星)

把裴迪比作楚国狂士接舆,同时也以五柳先生陶潜自喻。(康毅夫)

“狂歌”给人带来的是那种“斗酒相逢须醉倒”“杯莫停”“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放纵的狂士精神。

(刘欣)

当年的五柳先生可曾在醉后狂歌?裴迪口中迸发出的是未酬的壮志,还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与孤独?(刘小)当醉则醉,狂则狂。(佟欣)

尾联着一“狂”字,使结尾变得有力,变得豪放,与前六句形成了对比。(佟欣)

与自然相邀为乐,在山水间忘怀得失的文人骚客把酒临风、沉醉狂歌的豪情于此可见一斑。

(韩松)

若除去后两句,则只是普通的写景诗,加上这两句则似乎顿悟了什么,或者是寻到了某些遗忘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刁万方)

【篇后悟语】

这首诗给人一种清凉的自然之美,也不乏温馨淳朴的隐居之情,像是所有写景诗的“合订缩印本”;但是除了给人一种温柔之美,又在一些细节透露出无视往圣的潇洒,可谓阴阳结合。(马光中)“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写寒山、秋水、暮蝉、落日、孤烟,

却无悲意,仍是以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足见其隐士的清静无为的平和心态和包容万物的广博的胸怀。(马腾宇)

首联写景,颔联写人,颈联又写景,尾联又写人,情景与人事相融,有我亦无我,意境非常高远。(马腾宇)

只有这小小村落、苍翠寒山、潺湲流水才能洗去世间的污浊,让人感到如此闲适,“窥谷忘返”。(刘小)

读罢此诗,只觉得无话可说,只是手指蠢蠢欲动,想画幅辋川恬淡微凉的冰糖般的秋景,温婉的秋水绕过苍凉的寒山,暮蝉将落日叫到山下,小村落里孤烟袅袅。正所谓“诗中有画”。(关于我的批注:我不愿向深层挖掘,因为很多人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我只愿游走在表面,用隐晦诠释隐晦。)(高蕴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