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

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一、吞并六国

1、灭六国的进程

铁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

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

(3)地方建立郡县制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统一文字—小篆;⑵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六尺宽;⑶大力发展交通,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⑷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南越 四、历史的余音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①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建立了专制主义制度,压制思想。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⑤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政治上:创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道。 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分析其中时代趋势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 统一的原因见前面。

⑴统一的史实包括: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 乡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制

3、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599年,李世民出生;604年 ,隋文帝死,杨广登基--隋炀帝;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登基,定国号唐.李渊—唐高祖.李建成—皇太子.李世民—受封秦王;617-618,李世民率军几百薛举集团,消除来自背后的威胁;620年,李世民出兵函谷关,进击王世充集团.;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二、击破东,西突厥

626年,李世民在京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父退位。;626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年号贞观.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

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630年初,李靖突击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解除北方的威胁,巩固北方边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635年(贞观九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2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西突厥。 (期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

(巩固北疆,夸大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原因

1.用人方面:《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方面的言行

①重用贤能;②用人扬长避短;③善于纳谏。

2.经济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是繁荣的经济基础

①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③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法律方面:

①慎用刑法,仁义为本;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②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关系

(1)唐初:边境不稳;(2)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3)策略:“战而后和”;(4)具体措施: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5)特点:灵活、宽容;(6)效果: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突厥

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子嗣;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⑴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⑵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⑶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⑷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

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②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2、具体表现:

⑴设置专门机构: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⑶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⑷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玄奘取经;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3、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你如何理解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⑴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

⑵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

⑶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朝皇帝世系表

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1661年登基-年号康熙8岁;1669年(康熙八年),生擒鳌拜

一、少年皇帝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⑵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①台湾——郑成功;②黑龙江流域——沙俄;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④云贵、两广、福建——“三藩”

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⑷辅政鳌拜专权

2、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

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返辽东。康熙借机撤藩。;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公开叛清;1676年(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进攻昆明,最终平定叛乱

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①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②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统一台湾

郑成功1661年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⑴措施:派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⑵影响:

①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②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16世纪中冶开始,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黑龙江.

2、经过:

⑴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 1685年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⑶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尼布楚条约》意义:

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为边境赢得长期相对安宁的环境(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3、影响

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三征噶尔丹

1671年,格尔丹占据天山;1690,格尔丹出兵东犯乌兰布通,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混乱,勾结沙皇,加重危险性

⑴背景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⑵主要战役:

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

⑶结果影响:

①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②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4、加强民族团结

⑴尊崇儒家文化

①表现:A.拜祭孔庙;B.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影响:①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⑵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A.在多伦与内外蒙首领会盟;B.册封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活佛

②影响:加强了对西藏和蒙古的管理

如何评价康熙帝:

★功绩:

①管理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雅克萨反击战;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30岁精通六艺,35岁时,鲁国内乱。51岁,执掌鲁国治安,55岁离开鲁国,开始漂泊。68岁回回到鲁国,放弃为官。公元前479年,病逝,73岁

2.追求礼乐的一生

①自学礼乐(成为儒士);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③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国(P25);⑤整理典籍(“六经”)

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

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评价:

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⑵“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⑤评价: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②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仁与礼的关系:互为表里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四、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古希腊的先哲

[课标要求]:

简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时代特征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⑵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2、家庭出身(前427年—前347年)

3、追随名师--苏格拉底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思想主张:

(1)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2)“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我”);(3)倡导“美德即知识”;(4)教学方法:“助产术”

4、游历四方: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5、创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C、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世界: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C.评价:

①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国家篇》(曾译《理想国》)

B、观点:

①理想国家:⑴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⑵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⑶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4)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

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①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②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③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④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⑤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同点:

⑴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⑵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生平篇

人生经历:

公元前384年出生希腊北方色雷斯、17岁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公元前343年教育亚历山大、公元前335年在雅典讲学.被称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希腊掀起反马其顿的浪潮.一年后客死他乡.

2.成就篇之一:探索真知的精神

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②把自然分类,加以等级化

2.成就篇之二: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逻辑学:“三段论”

2、政治学:

(1)人是城邦的动物;(2)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3)法治优于人治

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何区别?

3、伦理学:“中道”

行为准则:理性、节制、合乎道德

2.成就篇之三:科学研究方法和对科学的分类:科学研究方法;广泛收集材料;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

对科学的分类:理论的科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理财学、政治学;创造的科学:种植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的创作

3.影响篇:古代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

3、在哲学、政治、伦理、法律等方面对西方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5、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求知是人的本性”

柏、亚二人成才因素:

社会环境(决定因素)——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教育条件(主导作用)——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个人因素(主体作用)——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

两位先哲的比较之一:

2.两位先哲的比较之二:

(1)都对知识孜孜以求,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2)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

(3)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们创立学校,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为文明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英国革命与克伦威尔

课标要求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英国革命与克伦威尔

一、背景

1、时代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政治: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要求政治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革命的领导阶级:⑴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城市中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⑵新贵族形成:农村中经营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贵;

也兼营工商业,形成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与清教徒运动;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个人因素

①出身于清教徒新贵族家庭;②革命前在议会中的活动

1599年4月2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它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以后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7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喜爱几何、算术、修辞、逻辑等学科,尤其喜欢历史。1619年,克伦威尔进入伦敦法学院继续求学。

二、主要活动

1、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年新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初期发展:

1215年《大宪章》: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大会议”——限制王权

13C ,“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议会制度雏形

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1640年-1688年,新兴资产阶级进入下院,议会成为与封建王朝斗争的工具

②1642-1648年内战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升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从此内战爆发。

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议会也通过建立议会军的决议,于是,克伦威尔他前往英格兰东部,招募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即后来的“铁骑军”。

1644.7马斯顿荒原之战

1645.6纳西比战役

1646.6,第一次内战结束

1648.9第二次内战结束

内战爆发

内战初期形势

内战初期,议会军接连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掌握议会大权的长老派动摇和妥协,他们总念念不忘自己是国王的臣属,从而在军事上表现为动摇、软弱的失败主义,期望通过谈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克伦威尔治军之道

克伦威尔的骑兵军

来源:信奉清教的自耕农

益处:战斗力强,有纪律,勇敢

治军之道:

坚持根据勇敢和忠诚选拔军官;严肃军纪,约法三章

2、巩固革命成果

对内:①继续打击保王党势力

②镇压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

对外: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1)原因:

①革命期间,爱尔兰宣布独立,且反对革命;②革命后,苏格兰拥戴查理二世,发动反对共和国的暴乱

2)进程:

1649—1652,征服爱尔兰;1650—1654,征服苏格兰(邓巴尔战役——克伦威尔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3)影响:

①维护革命成果,扩大资产阶级利益;;②加剧民族矛盾;

颁布《航海条例》争夺海上霸权

时间:1651年

结果: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荷兰拒绝接受,英荷战争爆发;担任护国公

原因:

①军事胜利,军官大商人拥戴他建立独裁集权;②议会力量薄弱,不足击退封建反扑,需要强权;③个人政治欲望

作用:巩固革命成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评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并非资产阶级统治常态,具有过渡性、临时性

内外政策影响:

1、对内镇压巩固了革命成果,缓和了国内矛盾;

2、远征胜利助长了克伦威尔独裁的野心,为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

3、英荷战争的胜利,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赢得了广阔的外贸和航海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1649年处死国王和共和国建立

1649年1月30日,克伦威尔签署死刑令处死查理一世;1649年5月,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

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君权神授”被否定;

2、封建王权的统治结束;

3、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英国建立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课标:

1、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

2、评价其历史作用。

华盛顿: 青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品质和积累的经验为其以后的从政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出生: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

童年:父母的严格要求下, 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

少年:掌握了土地测量、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青年:

1)1752年继承弗农山庄,经营较大的种植园16年;

2)参加七年战争,其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到积累;

1765年,参加反对印花税的抗议集会;1773年, 倾销茶叶事件;1774年,参加第一届弗吉尼亚”大陆会议”

3)对为英国殖民者作战的前景失望,回到家做农庄主人

战争时期的第一人!

(一)独立战争背景

1、英殖民政策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2、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3、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增强;4、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5、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

战争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二)独立战争经过

1.爆发:1775年的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独立日) 标志着抗英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法荷援助,英军投降;

6.结束:1783年巴黎和约,英承认美独立

(三)总结:列举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事迹。

1、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2、1775年,华盛顿被第二届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3、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首次重大胜利;4、传播《常识》,响应《宣言》;5、保卫纽约失利。特伦顿城和普林斯顿战役,确立领导地位;;6、1777年日耳曼顿偷袭,牵制英主力;萨拉托加大捷,扭转战局;7、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战事结束;8、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承认独立,革命成功

和平时期的第一人

(一)辞去公职:

1783年12月23日2点,交出任职令,并结束公职生活中的一切工作。”

(二)主持制宪

1、背景

①反对封建专制,辞去总司令职务,回到山庄;;②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2、制宪

①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当选为会议主席;;②《联邦宪法》取代《邦联宪法》,确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这部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它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安全。

(三)担任总统:

1、形势:联邦政府羽翼未丰,国库债务累累,陆海军名不副实

2、第一届任期:(1789年——1793年)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调和内部矛盾;②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活跃经济;③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加强同印地安人的友好;④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3、第二届任期:(1793——1797)

①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②宣布“严守中立”政策,避免介入欧洲战事;③开展西进运动。

4、引退:

①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②1797年辞官,不当终身总统,开创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③病逝:1799年受风寒后不幸病逝

评价

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创的内政外交原则影响后世

◆高尚的人格风范使其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座永远的丰碑,美国人尊称华盛顿为“国父”

三进三退

“一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一退”:拒绝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二进”: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

“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三进”: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三退”:1797年急流勇退,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对美国民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课标要求:

1、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2、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经济):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等级制度(政治): ㈢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反对㈠教士㈡贵族--特权等级

思想动员: 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爆发标志:1789. 7. 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五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阶段执政派别时间特点

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1789年7月-1792年8月建立君主立宪制

第二阶段吉伦特派1792年8月- 1793年5月处死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三阶段雅各宾派1793年6月-1794年7月革命高潮

革命后初期督政府1794年7月- 1799年11月秋千政策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人民群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基础;

4.具有世界意义.为各国树立了榜样

回顾:18C末--19C70年代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1792年大革命爆发与君主立宪制时期;1792-1799-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181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1815–1830-1848年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君主立宪)时期;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一、拿破仑简历(法国大革命前)

1、出身与个性

(1)科西嘉岛的破落贵族家庭;(2)独特的个性:沉默寡言,勇敢好斗,勤奋好学,坚韧,雄心勃勃

2、少年经历

(1)求学:1779年4月年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巴黎军事学院

(2)思想: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表现:坚定不移地捍卫大革命成果

二、脱颖而出(法国大革命——督政府)

1、崭露头角:1793年土伦战役;

2、共和国的救星:1795年平息保王党叛乱;

3、捍卫共和国:1796年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击败第一次反法联军

拿破仑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侧翼攻击,中路包抄,以歼灭性突击战解决会战)

三、上台执政

1、雾月政变----1799

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2、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政策

(1)立足于稳定政局

措施:①对内——打击、镇压、安抚;②对外——打败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

作用:稳定局势;有利于成果的巩固和经济发展

(2)改革措施及作用:

①宗教:

②经济:恢复金融秩序,设立法兰西银行,推行银行币制改革,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法制建设:1800年成立《民法典》起草委员会;1804年颁布《民法典》(1870改成[拿破仑法典])

《民法典》在历史上影响

1、《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2、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3、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教育: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

四、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1、建立:

1)准备:①修改宪法担任终身执政官,向世袭制一步步迈进;②通过宗教仪式使帝制“合法化”和“神圣化”;③通过与古老王室联姻使王室“正统化”。

2)加冕称帝:

法兰西第一帝国,包括1804——1814年以及1815年的“百日王朝”,1810年前后帝国达到鼎盛。

2、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概况

远征俄国

1、目的: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2、结果:战争失败,被迫撤退。

3、败因:

(1)战略谋略上的失误(主因);(2)后方供应不足;(3)气候寒冷

4、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百日王朝

背景:

(1)波旁王朝竭力恢复特权,报复革命党人;(2)欧洲各国首脑分配战利品

概况:

(1)1815年3月拿破仑回到巴黎,迅速恢复帝国,(2)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史称“百日王朝”。

(2)失败原因

具体原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失败;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主要原因:;①推行的霸权政策使他同时要在两个战场作战;(既同封建欧洲国家和英国资产阶级;也要同附庸国、占领国人民作战,从而大大削弱了他抵御欧洲武装进攻的力量);②法国连年战争,使法国陷入危机,在四分之一世纪里被战争害得筋疲力尽的法国人民中间出现了普遍的厌战情绪,国内人民厌战

3)评价:

性质

①革命性:反法同盟(前期);②争霸性:英俄(后期);③侵略奴役性:埃、西(后期)

作用

积极作用

①捍卫革命成果,促进资义发展;②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击封建势力,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作用

奴役、侵略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一、大革命时期---督政府时期

1、大革命的支持者:青年拿破仑深受伏尔泰和卢梭思想的影响

2、共和国的救星:

①收复土伦,展现军事才能;②任巴黎卫戍区司令,粉碎叛军进攻;③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打败奥-撒联军

二、共和国---帝国时期

——对内:①采取各种措施捍卫革命成果;②称帝,用帝制取代了共和制

对外:①多次打败反法同盟;②入侵欧洲其它国家

对内:

1、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自任第一执政;

2、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措施;

对外:

1、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成员国,如英、俄等(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

2、将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沦为附庸,并在附属国推行《法典》和法国的制度

3、奥国皇室联姻;

4、1812年远征俄国并惨败,由盛转衰;

5、1814年被迫退位并遭流放;

6、1815年的“百日王朝”和滑铁卢战败及遭囚禁

评价

⑴功:

①对内: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②对外:(1)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2)《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影响巨大。

⑵过:

对内: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对外: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

⑶总体: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拿破仑战争事迹

从1799年到1815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同英、奥、普、俄为主的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历史上称之为拿破仑战争;1798-1801,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土耳其和那不勒斯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 1805.10,英、俄、奥、瑞典、丹麦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1807英、俄、普、瑞典和萨克森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11拿破仑派兵入侵葡萄牙,1808年抢占西班牙战略要地;1809年 6,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1812年 6月,拿破仑率大军六十余万人入侵俄国,几乎全军覆没;1813俄、普、英、西、葡、瑞典和奥地利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本土,俄、英、普、奥、瑞典等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滑铁卢会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拿破仑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

专题四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2、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早期经历

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1879年,求学檀香山;1883年,求学香港;1892年,借行医以入世;1894年,上书李鸿章无果,走上革命道路

领导辛亥革命

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创建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维护民主共和

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兴中会时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895年,孙中山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泄密,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发动便宣告失败。陆皓东等被捕牺牲。孙中山被迫逃亡,此后,他在海外流亡达十六年之久;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诱捕。孙中山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展开积极援救,清朝驻英使馆被迫释放孙中山。从此,孙中山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名望的革命党人。

同盟会时期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的满清王朝终于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被推翻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从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立法权---参议院 (有权选举、弹劾总统);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责任内阁制);司法权---法院

(2)评价:①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进步性: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辛亥革命评价

(1)性质: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2)历史功绩:①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里程碑;⑤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孙、袁达成协议--清帝退位(1912.2)

二次革命

让位以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于是转而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提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力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华;宋教仁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1912年8月,他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国民党,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主要精力放在实业建设上,主持国民党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性的多数席位;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到日本。他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后,把武装讨袁放在首位。自1914年6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苏、广东、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后发动大小武装起义四十多次。护国战争爆发后,在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全面展开军事讨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牵制了袁世凯的军事力量;1916年7月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华革命党宣告停止一切党务;1919年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护国运动

1915年底,袁世凯撕去“拥护”共和的伪装,公然称帝。他的这一倒行逆施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于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袁世凯三路攻滇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为彻底推翻袁的独裁统治,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益陷窘境,于6月6日病死。

一战后亚洲觉醒的主要事件

中国的辛亥革命;

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朝鲜的“三.一”运动;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圣雄甘地

[课标要求]

1、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

2、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感受杰出人物人格魅力,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一、生平

甘地简介:

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印度独立后,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调节社会矛盾。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

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2、过程: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英国对印度的残暴统治(阿姆利则惨案);

过程: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结果: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终止运动;

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以取得印度的自治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①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②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2)过程:“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3)结果:英国允许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印度,在甘地的卡拉迪总部附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声援甘地。;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1946年6月6日,圣雄甘地同后来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的尼赫鲁在一起。

3、评价:

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大程度地动员了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加速了印度独立的进程,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含义: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形成:(1)宗教的影响(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3)受教育的背景——法律“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课标要求:

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扩张及衰落

①13世纪末,一个突厥人部落的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国,国家名称──奥斯曼土耳其;② 16世纪,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臻于鼎盛;③ 16世纪末,帝国迅速衰落,17-18世纪帝国日渐瓦解;④ 19世纪,原属帝国版图的欧洲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纷纷独立或自治,有的地区为俄、奥、英所占有;⑤ 1914年,土耳其参与一战,因战败而濒临灭亡;⑥一战后,协约国先后把《摩德洛斯停战协定》、《色佛尔和约》强加给土耳其,对帝国加以分割;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1881-1938)的领导下,发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于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从而结束了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统治。

凯末尔的成长经历

1、1881年,凯末尔出生在巴尔干半岛萨洛泥卡,生活在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2、进入新式小学读书;

3、父亲早逝后,投奔乡下的亲戚家,艰难度日;

4、12岁考入当地军校,接受职业军事教育

5、24岁时,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的陆军大学

6、毕业后,放逐式派遣至大马士革;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崭露头角

1、背景:一战爆发,土耳其加入同盟国

2、影响:

(1)充分显示凯末尔的军事才能;(2)保卫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为奥斯曼帝国赢得惟一胜利;(3)给凯末尔带来了荣誉与晋升,“伊斯坦布尔大救星”

《色佛尔条约》的签订(1920年)

一、领导土耳其独立

1、背景:

一战后,协约国妄图肢解土耳其;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

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击败希腊武装入侵→签订《洛桑和约》

3、结果:

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1923年安卡拉凯末尔当选首任总统;(1)土耳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2)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诞生

二、凯末尔改革

1、改革内容:

政治:废除苏丹(封建君主)和哈里发(宗教领袖),实现政教分离,改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文化;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

文字: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教育: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

法律:采用西方法律,废止伊斯兰教法,保障女权

经济:以苏俄为师,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2、改革评价:

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巩固了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成功的改革。

1、功:

①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

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资产阶级局限性。

3、结论:

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课标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一、青年时代的活动:

马克思:1、中学时代确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2、柏林大学法律系; 3、1842《莱茵报》主编:文笔犀利宣传进步思想;4、1843《莱茵报》遭禁,奔赴巴黎

恩格斯:1、中学毕业时:父亲安排进入商行;自学其他学科;2、柏林服兵役:柏林大学旁听生,发表批判封建文章

二、创立革命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生产与销售矛盾);产品相对过剩,资本家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裁减员工,销毁商品,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三大思想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的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3、内容: 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意义: 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资本论》

1、背景:工业革命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2、诞生过程:三稿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

3、主题、内容:

4、实质: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

5、影响:作为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指南,出版后很快在割地传播.

三、革命实践活动

1、投身“武器的批判”

(1) 1847共产主义者同盟;(2)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3)马恩创办《新莱茵报》;(4)帮助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2、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

第一国际(时间、地点、灵魂人物、意义);第二国际(时间、地点、局限性)

四、鞠躬尽瘁--------革命导师的逝世

1、1883.3.14----马克思评价;

2、1895.8.5-----恩格斯评价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2、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基本力量——无产阶级;

4、手段: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批驳了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对马克思的评价

不懈追求真理,一生中有两个重要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同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哲学家.

恩格斯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和学术被世人世代铭记和颂扬.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立志各 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 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 ‘解负 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 产等级 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 家权力 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 展农工 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1、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后日益强大;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 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①韩;②赵;③魏;④燕;⑤楚;⑥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中央负责监督其它官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御史大夫 C.太尉 4、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方四郡,其中郡所在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 A.象郡 B.南海郡 C.桂林郡 D.闽中郡 5、班固在《汉书》中写到:“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B.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6、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生产力显著提高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摧毁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⑤ 巩固统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9、关于《唐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隋律》为借鉴 B.轻罪重罚、细密严苛 C.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D.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10、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1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12、唐政府不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采取“挟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唐朝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唐朝依靠少数民族巩固边疆 13、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 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 缓和阶级矛盾 C.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D.完善各项政策 14、康熙帝亲政后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鳌拜专权 B.台湾问题 C.“三藩”割据 D.沙俄侵略 15、清朝“三藩之乱”主要反映了 A.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 B.汉族贵族与满族贵族之间的矛盾 C.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D.明朝遗臣与当朝君主之间的矛盾 16、下列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施琅收复台湾战争 C.乌兰布通战役 D.昭莫多战役 17、康熙帝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3.2材料题:美国国父华盛顿

材料题:美国国父华盛顿 1.(20i5·江苏南通中学)华盛顿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774年10月9日致麦肯齐上尉的信中,华盛顿写道:“我深感满意的是在整个美洲,任何有头脑的人并不企求独立恰恰相反,他们所馨香祷祝的是获得自由”。在1776年2月10日致约瑟夫。里德的信中,华盛顿写道:“告诉他们,如果除了奴役就不能使暴君及其凶狠的大臣满意,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 材料二华盛顿认为宪法所赋予的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政府需要通过人民给它的这种权力来进行政治统治,要受到宪法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人们一定要习惯去思考如何在宪法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活黄,不要越过宪法的范围也不要侵犯到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赵天越《华盛顿的宪政思想及影响述评》材料三他当时是没有必要离开总统宝座的。他可以轻易地赢得第三任。……华盛顿的让权使得总统选举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在他的赞许下举行。他的让权之举明确无误地指出,民众和宪法是这个新生国家里的唯一主人。 ——(美)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华盛顿的政治要求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宪政思想的主要内涵。据材料三,分析华盛顿对美甲民主政治作出的贡献。 2.(2015·福建双十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世谓华盛顿创西国民主之局,非也。……纵观西国英雄,如法之拿破仑,英之格朗它(即交伦威尔),其初皆起于民主党,及功成名立,仍谋世袭,独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异矣。 ——宋恕《六字课斋津谈》(1895年)材料二若华盛顿,若拿破仑,此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然一华盛顿、一拿破仑倡之,而无百千万亿兆华盛顿、拿破仑和之,一华盛顿何如?一拿破仑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一)》word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专题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二分专题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课标要求】

高考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 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