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篇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

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

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

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

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

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3.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发展和封建主义极力阻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并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的制度。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

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流通公式G W G'

--实质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对这一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条件的问题。

②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②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2.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2)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两个层次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①价值补偿

价值补偿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①工人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②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②价值增值

价值增值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如图4-1所示:

图4-1 价值增值过程

由以上可知,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带来的,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值。

(1)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绝对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100%m m v

'=?

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

/M m v V m V '=?=?

(2)增加剩余价值量的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两种方法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5.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这是因为:

(1)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

(2)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3)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所以,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1.成本价格和利润

(1)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本价值增值运动上升到社会表面,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2)商品的价值构成

在资本家看来,其商品价是成本价格(用K 来表示,K c v =+),另一部分是利润(p ),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剩余价值。即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 c v m ++转化为W K p =+。

(3)利润率及其决定因素

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p m c '=

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

//P M C m v n c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m '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次数(n )的多少、不变资本的节约。

2.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的形成

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竞争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使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从而使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持续到各部门利润相等,即获得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及其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P ');

②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C C ∑)。

(3)生产价格理论

①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即为p K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②生产价格规律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③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生产价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发展。它既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也阐明了各个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

3.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1)商业资本

①概念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是投在流通领域的资本。 ②商业资本运动公式

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 W G --,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值,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

①商业利润的来源

产业资本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产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市场价格出

售给消费者,获得的差价扣除其他相应成本就是商业利润。

②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

由于竞争,在流通过程中独立执行职能的商业资本必须与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产业资本一样,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③商业利润的实质

商业利润实质上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4.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的概念与来源

借贷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为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而是由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

(2)借贷资本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点

①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②借贷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③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 G '-(G G G ?+=',G ?代表利息)。

(3)利息

①利息的定义和实质

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让渡一定时期的货币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②利息量计算公式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

其中,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4)资本借贷的发展——银行信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家之间直接借贷的局限,逐渐产生了货币经营业,进而出现了银行。以银行信用发展为基础,股票、债券等资本融通形式也逐步发展起来,进一步拓展了资本主义信用形式。股息和债券利息是股权人、债权人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

5.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1)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其中,级差地租Ⅰ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2)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农业资本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因此农产品按价值而不是价格出售。农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多出的部分形成绝对地租。

(3)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地租数量的多少和银行利息率的高低。由于地租上涨,利息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价格具有上涨趋势。

四、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1.资本积累的源泉

(1)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再生产按规模来划分,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就是原有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特征。

(2)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此,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资本积累基金。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3)资本集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指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

a.资本积聚越多,越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从而加速资本集中;

b.资本集中增加,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

②区别

a.资本积聚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

b.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有机构成

①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其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因而称之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存在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付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总是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相对人口过剩

①定义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超过资本对其需要的劳动人口。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的过剩。

②产生原因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一方面造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出现劳动力对资本供给绝对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部门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

③形态

a.流动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佣的那种过剩人口。

b.潜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职业极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增长造成社会贫富阶级两极分化的客观必然性。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与占有的两极分化。这一事实表明,只有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终结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 导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 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有了经济范畴系列,就可以构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又称“经济法则”,是指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经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规律也就发生变化。经济规律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 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有制是代表全民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一个中央财经的朋友上辅导班的笔记重点部分 下面内容都是老师补充或者完善书上的内容整理的,有名词解释,也有论述。 名词解释所答的点要全,并且一定要表现出一种关系,如商品体现什么关系,剩余价值体现什么关系等,论述给出的只是思路,你可以适当扩展一下。 “……”表示省略部分,你自己加,书上都有。 以及下面未列出的课后习题在书本上都能找到答案。 注:下面内容只是补充内容,其他课后题要都要背的。 第二章 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含义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公式为: 1只绵羊=2把石斧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用等式表示就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4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二篇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 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 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 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 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 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