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六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能力培养目标

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通过图中指认两汉各族生活居住位置,培养学生识得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讲述各族发展及与中原关系,使学生养成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认识;

通过描述中原文明的幅射作用,以及民族间文化影响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动态历史观。

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基本理论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对边疆各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族均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关系和交往;

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有和平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线;中华民族文明不是中原文明的自身相传,文明的影响也不是由中原向周边的单向传递,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要点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2.西汉初期的“和亲”

3.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4.昭君出塞

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3.西域都护的设置

4.班超经营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2.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3.百越及其分布

4.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教学重点: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分析

教具教法:史料,讲述,读图练习,教师指点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汉的统治范围,指认地图位置,导入。

建议教师出示本章第二节的西汉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的有关知识,然后点题,指明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引入本节教学。如果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再认再现西汉强盛的历史;如果学生水平一般,则以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为宜。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知识结构

概述:

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

其一,中国自古时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

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汉代匈奴问题西域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解除匈奴的威胁才能密切内地与西域之间的联系

1、边疆各族分布(名称、地区。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

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匈奴:北方。

乌桓:东北。

鲜卑:北偏东北。

越:南方与东南。

氐:西方。

羌:西方。

西域诸国:西部与西北。

东北:扶余(夫余),另有满族祖先肃慎。

2、民族关系的特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秦汉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段:战争、和亲、交往、经济文化交流、设立机构

3、民族交往频繁原因

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民族交往的意义

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

一、匈奴的兴衰及其与秦汉的交往

1、匈奴的兴起

·社会状况(生产生活):

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狩猎占重要地位。善骑射。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

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

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

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

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

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

扰。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

碰撞。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严重威胁北

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

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2、匈奴与秦汉的战与和

(1)与秦朝关系:

目的:为解除匈奴对秦的严重威胁

概况:蒙恬夺回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巩固北方的措施:

建城设县,移民实边:发展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北部边疆

的开发,巩固了边防,有力制止了奴隶主的掠夺

修筑长城

(2)与西汉关系:

·和亲:西汉初(高祖至景帝)被迫和亲,进行贸易往来。汉初

因为战争的破坏,经济急待恢复,政权不稳固,无

力战胜匈奴,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BC200年,

白登山之围后开始和亲。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

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尽管匈奴单于

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

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

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这种

和亲政策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但并不能阻挡

匈奴的掠夺

和亲的含义: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评价:在经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军事手段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了

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如刘邦在白登之围后用刘

敬的建议和亲,并且每年奉送大量的物资,同时进

行贸易,但并未完全阻止其南下

·战争: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为期10年的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匈奴败迁漠北。后双方争

夺西域地区。)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

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

决定性的胜利。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课

文中三次大战的简表,并在西汉边疆各族地图上指

明汉军出击的方位和进军方向。这三次大战基本解

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西汉在“上郡、朔方、

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逐渐

开发了这一地区。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

蕃息的河西走廊。

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政权巩固

经济实力雄厚,粮丰财足

军事实力强大,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性质:时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正义在西汉一边

评价:匈奴实力大大削弱,西汉北部得以安定和开发,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西汉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用完了多年积蓄的

财富,“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征收捐税,造成人

民困苦,汉武帝晚年重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

会经济又得以恢复

尽管西汉与匈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汉匈人民

之间始终保持了友好往来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仅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社

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时主流

·和平:汉元帝(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BC33年,

元帝将宫女昭君出塞(密切了关系。互市兴盛,友

好相处四十年。)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

攻杀,力量削弱,西汉也处于昭宣中兴后期,特别

是汉元帝继位后社会险象环生,不可能对匈奴再实

施攻击。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

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

汉与匈奴和睦相处。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

的发展与交流。

(3)与东汉关系: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

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

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

汉与西域的交通。

73年与89年,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打击北匈奴,北匈奴

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使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最

终解除。鲜卑族进入漠北,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

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

二、与西域的关系

西域的地理概念:(地图,指明其地理位置)

地理范围:狭义是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

北地区;广义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亚洲的西部和

欧洲的东部)

政治状况:有大小36个政权,多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均以

城郭为中心,多以农业立国。为匈奴征服,并以此未据点

向西汉发动进攻

1、西汉张骞通西域

原因:西汉初匈奴征服西域,勒索贡赋,西域各族希望摆脱其控制西汉北部边境受匈奴的威胁

目的:为联合西域诸国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过程:BC138年,张骞通西域,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

BC119年,第二次出使,双方建立友好关系。

路线:长安—祁连山—玉门、阳关—葱岭—大月氏—返回

意义: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和西汉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天山南北与内地第一次连成一体,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交

流是双方的,但由于汉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对西

域的影响更大

打通了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畅通,促使世界几种文明在西域汇聚,使西域的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张骞出使西域,丝

绸之路畅通,在世界古代各文明地区基本处于隔绝发展的

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

张骞持节西去,以凿空西域道彪炳史册。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后世景

仰(突出个人努力于历史条件的一致性)。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

2、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汉与西域政治联系加强

概况: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治所在乌垒城。首任西域都护是郑吉。据《汉书·郑吉

传》记载,他“数出西域”“习外国事”。西域都护以下设有副都

尉、司马等属官,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管辖。从

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职能: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是西汉政府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经营西域

背景:王莽统治时期,发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贬去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号,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再次控制

西域。

东汉击败匈奴后,重新建立西域都护,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目的: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之间的关系

意义: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统一

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三、与西南夷和百越的关系

1、西南夷

族名:西南夷是秦汉时期对居住在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西南夷包括夜郎、且兰、滇等许多少数民

族,

生活:两汉时期西南夷的生活地区以及他们的基本状况。有的从事农耕,他们与巴蜀联系密切,但他们的社会生活、习俗风尚多不

相同。

汉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措施:

汉武帝时设郡(犍为、牂牁),西汉末夷人反抗西汉时,中央政府在这里的统治,就是郡守县令与当地首领王侯并存。

这样,既加强了对当地管辖,加强了西南夷地区与内地的

直接关系,又尊重了西南夷的习惯。

东汉初重新并入汉朝版图东汉时期,夜郎、滇的文化有了明显发展。汉明帝又派人经营西南夷地区,巩固和扩大了汉朝

的政治影响,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意义:改变了夷人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2、百越:

·释名:华东、华南地区部族总称。温州带称东越,两广地区称南越。·秦与越族的关系:

B214年秦征服珠江流域越族

设立三个郡,派驻官吏;迁中原地区50万人口与越族杂居,加

速了越与汉的民族融合,加快了南方的开发,中原地区的铁器

和生产技术传播越地,

开凿灵渠,解决了运输军饷的困难,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连接了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对中原与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

作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秦始皇征南越,曾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因此,越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很密切。中原地区的铁器输往岭南。秦末,“豪杰叛秦相立”,赵佗“聚兵自守”,秦灭后“自立为南粤(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承认了他称王的现实。南越始终与西汉保持着关市贸易。汉高祖也承认南越的治理成绩,他说:“前时秦徙中县(中原地区)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百越)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mào)减。”南越王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派兵进攻南越。次年冬,灭南越,在其故地设九郡,“自尉佗王,凡五世九十三岁而亡”。

措施: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将越人迁移内地

意义: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当地社会的进步,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加强

提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什么这么复杂?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提示:一是生产方式,二是气候与纬度,三是中原物产丰饶等。

课堂回顾根据地图,一一指出地理位置,略述变迁。

课后反馈

资料和注释

乌桓

乌桓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亦称“乌丸”,东胡的一支。匈奴冒顿单于曾“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此后东胡人余部分别聚集于乌桓山、鲜卑山。迁至乌桓山(又作乌丸山,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一部,就以此为名。乌桓“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西汉初年,他们“人众孤弱,为匈奴臣服,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则虏其妻子”。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乌桓附汉。武帝把他们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安置,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并使乌桓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后来,他们逐渐经营农业。每年在上谷、宁城等地与汉人互市。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还有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各地汉族及其他族人相融合。

鲜卑

鲜卑与乌桓同族,“言语、习俗与乌桓同”。汉武帝遣霍去病攻破匈奴左地后,迁乌桓于五郡塞外,鲜卑乘机向西南乌桓故地即西拉木伦河流域转移。当时,鲜卑仍受匈奴控制,常随匈奴寇抄北边。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后,东汉采取联络鲜卑、孤立北匈奴政策。鲜卑大都护偏何对汉表示归顺,进攻北匈奴左伊育訾部,“还辄持首级诣辽东受赏赐”。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大人於仇贲、满头等部落首领归汉,汉封於仇贲为王,满头为侯。永平元年(58年),其他各部大人皆归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西域各族共同进攻北匈奴。和帝永元元年(89年),汉将窦宪与南匈奴军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远遁,鲜卑尽得匈奴故地,匈奴留在漠北的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鲜卑社会也明显分化。部落贵族经常侵扰东汉北边诸郡。安帝永初年间,鲜卑大人燕荔阳至洛阳朝贺,汉赐鲜卑王印绶,允许鲜卑在上谷宁城(在今河北宣化)通胡市贸易,筑南北两部质馆,于是鲜

卑邑落120部“各遣入质。是后或降或畔,与匈奴、乌桓更相攻击”。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称兵10万,立庭于弹汗山仇水(在今山西阳高、河北尚义一带)建牙帐,他“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控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东汉于熹平六年(177年)出兵北击,大败而归。灵帝光和年间,檀石槐死,其后人争国,众遂离散。

夫余等族

夫余,与朝鲜、高句骊、沃沮、(或称貊)等族基本上是一个民族集团,他们的居住地区约当今北至松花江,南至朝鲜汉江,西抵辽宁,东临大海。语言、民俗、饮食、衣饰也大体相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夫余地平敞,“宜五谷,出名马”等;高句骊多大山深谷,“少田业”“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东沃沮“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及沃沮、高句骊“本皆朝鲜之地……知种麻养蚕作绵布”。他们都是定居,有城、宫室、仓库,有专门的政权机构,最高统治者为王,其下根据所辖事务命官,如夫余“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高句骊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等等。夫余等族与中原民族很早就发生联系。周武王曾封箕子于朝鲜。战国时,燕“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秦末汉初,有燕人卫满,击败朝鲜王准而自称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

西汉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朝鲜王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武帝元朔元年(前128),貉君南宫等以28万众归汉,汉以为苍海郡,三年罢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汉使涉何召朝鲜王右渠(卫满之孙)入朝,右渠不肯奉诏,何杀朝鲜裨王而返,武帝命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发兵击杀何,汉军攻入朝鲜。次年夏,朝鲜贵族杀右渠降汉,汉以其地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始元二年(前82年),省为玄菟、乐浪二郡,玄菟辖高句骊、夫余等族;乐浪辖朝鲜、貉、沃沮等地。东汉时,夫余、高句骊都曾遣使奉贡,臣属于汉,仍由玄菟郡加以管理。

西域各族

古代西域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曾发现过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到匈奴崛起以前,西域的人活动大体如下:西域西部巴尔喀什湖的以东以南地区,主要是塞种(塞克)人,他们是很早就活动于中亚的萨迦人、斯基泰人或西徐亚人,语言属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主要从事游牧,部分从事农业。塞种人活动的地区,中国史书上常常称为“塞地”;自昆仑山以北,塔里木盆地南缘之间直到葱岭,有大量的羌族活动;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地区的土著居民称为姑师族,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受东部的

影响较深。上述西域各族的分布,随着匈奴的强大和月氏、乌孙的西迁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冒顿单于对外扩张,大约在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西击月氏,引起月氏西迁。月氏与乌孙都是河西走廊最早的居民,月氏属于羌族的一支,以武威为中心从事游牧业;乌孙则游牧于敦煌一带。月氏曾袭击乌孙,杀乌孙首领难兜靡,难兜靡之子昆莫刚出生,由其傅父(抚养人)布就翎侯携往匈奴,部众四散。冒顿单于西击月氏后,一部分月氏人与羌人杂居,归附汉朝,定居张掖一带,与汉人杂居,号“义从胡”;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沿天山北路,到达伊犁河流域,赶走塞王。部分塞种人南下,散居于中亚和南疆各地。到匈奴老上单于时,昆莫长大欲报父仇,在匈奴帮助下,率军西进,击败大月氏,迫使大月氏放弃伊犁河流域奔逃至锡尔河以北,使原居于此的以吐火罗人为主的塞种人西迁至阿姆河两岸。大约在公元前141年以后,大月氏越过锡尔河,占据阿姆河流域,灭吐火罗王国(即大夏),建立了贵霜王朝。乌孙占据伊犁河后,势力渐强,又值老上单于死,于是脱离匈奴独立。他们以畜牧为主,不务农耕,居穹庐,食肉饮酪,与匈奴同俗。其王就称昆莫(后又称昆弥),其下设岑陬、翎侯、大禄、大将、都尉、大监、大吏、骑君等,人口达63万,军队有万余人。

昆仑山以北至葱岭、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地区,有羌、楼兰(后称鄯善)、西夜、子合、依耐、蒲犁、乌、无雷等,以畜牧为主,随畜游牧;且末、小宛、精绝、戎卢、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等以农业田耕为主,这些民族属于氐羌系统,显然是东来的。以疏勒为中心,包括温宿、姑墨、休循、捐毒、尉头等在内的葱岭以北、天山以南地区,主要是塞种人活动的地区。其实,塞种人受大月氏排挤南下后,逐渐已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民族成分相当复杂。他们也是以畜牧业为主。龟兹以东至焉耆、蒲类,即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以北,敦煌以西的范围内,包括龟兹、焉尉、渠犁、危须、耆犁、车师(姑师)、白龙堆等,他们比较稳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其中除车师以农耕为主外,其余也是以畜牧业为主。他们受外来影响较少,有人称之为姑师人或姑师族。以上西域各国,各有君长,不相统一。匈奴强盛后,尽归匈奴控制。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始通西域,时有36国,宣帝置西域都护府时,共辖44国,总户数约22万,人口达124万。哀平间,又自相分割为55国。这些国家虽然弱小,但物产丰富,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天山南路,如羌、鄯善、山国、龟兹、姑墨、莎车等国盛产铜、铁等矿,有的能冶铁,造箭、矛、刀、剑、甲等武器。天山南北路、昆仑山北麓,又是东西交通要道。所以,西域对匈奴与汉都至关重要。若匈奴失去西域,将会动摇它的霸主地位。相反,若汉朝控制西域,对于遏制匈奴、发展与西亚的交往,作用甚大。

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攻太原,汉高祖亲率大军迎战,被围困于白登山。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

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派使者)间厚遗(wèi,赠送厚礼)阏氏(yānzhī,单于的正妻)。……(冒顿)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向,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汉高祖九年(前198年),汉将一庶人家女儿冒充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阏氏,并每年赠送大量絮缯肉食物,双方“约为兄弟”。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吕后只得“复与匈奴和亲”(《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前锋)至雍甘泉”,威胁长安。后来,匈奴又从云中、上郡南下,西汉政府又陷入惊恐。汉景帝时,匈奴骑兵仍不断南下,北方边郡不安。卫青

卫青(?—前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奴。二十岁左右,他在平阳公主家为骑奴。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卫青的同母异父姐被选召入宫,立为夫人,后又立为皇后。卫青因是贵戚,被拜为太中大夫,又因抗击匈奴有功,很快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出身贫贱,深知士卒疾苦,较能体恤部下。作战时,卫青指挥若定,有大将风度。他前后七次出征,为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做出了贡献。卫青死后,葬在茂陵(汉武帝陵,今陕西兴平境内)之侧。

霍去病

霍去病(?—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他18岁时被武帝任命为侍中,青年时代就已脱颖而出,成为勇冠三军的小将。当时,他在卫青部下。元朔六年(前123年),武帝命他跟随卫青出征。他率800名精选骑兵,两出塞外,奔袭数百里,杀死匈奴单于叔祖父,因此深得汉武帝喜爱。武帝破格提拔他为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谢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霍去病作战勇猛,行动神速,善率骑兵奔袭。他先后六次出征,屡建奇功,解除匈奴对边郡的威胁。霍去病死时,年仅24岁,汉武帝深为惋惜,把他葬在自己的茂陵之旁,封土作祁连山状,以纪念他的赫赫战功。

后人对汉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大战的咏叹

宋朝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方》:“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zhān)驱雀,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强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万高著。”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汉昭帝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五单于并立,相互混战不休,“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单于庭和漠北广大地区。

呼韩邪单于率众迁至漠南,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的建议,决定投靠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他亲来长安,谒见宣帝,“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并“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汉书·匈奴传》),承认他是匈奴的单于。汉宣帝派军队北上“留卫单于,助诛不服”,还供给他大量粮食。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郅支单于感到难以控制局势,乃率部西去。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呼韩邪北归单于庭,临行前,他同汉朝使者约定“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匈奴传》)。

汉元帝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汉书·匈奴传》)。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昭君故里今属湖北兴山)人。当时,她主动“请掖庭令(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入匈奴后,呼韩邪单于为王昭君加尊号为“宁胡阏氏”,认为匈奴得之,国以安宁。他们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后来是匈奴的右日逐王。昭君的子女,以及她在内地的兄弟,也都为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做出过贡献。昭君出塞以后的几十年里,“边城晏(很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青冢

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唐朝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仇兆鳌注:“《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所以称之为“青冢”。

张骞通西域

张骞曾两次通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他第一次通西域的经过:“张骞,汉中(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汉武帝)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司马迁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凿空,即开通道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裴《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司马贞《史记索隐》:“案:谓西域险厄(è),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

班超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随窦固击北匈奴,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他经营西域,巩固了西域与东汉的联系,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班超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的大海(今波斯湾)遇风暴而还。永元三年(91),东汉和帝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回到洛阳。他在西域生活了30年。他的儿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继承父业经营西域。班勇还写了《西域记》,为《后汉书·西域传》的依据。

汉武帝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以夜郎为犍(qián)为郡(今四川宜宾)。元鼎元年(前111),以且(jū)兰为郡(今贵州黄平),以邛都为越suǐ)郡(今四川西昌及云南楚雄一带),以都为沈(chén)黎郡(今四川汉源),以冉(máng)为汶山郡(今四川汶山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又设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并“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史记·西南夷列传》)。这枚“滇王之印”已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贵族墓中发现。

【附】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

二、①张骞通西域,不仅获得了大量过去闻所未闻的资料,而且也传播了西汉的声威。②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③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规模与范围更大。使臣、商队、宗教僧侣的往来,使当时世界几大文明汇聚,西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张骞通西域以后,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 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 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③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归纳: 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与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

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 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 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思考练习: 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 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 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 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 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2.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3、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套平原②珠江流域③云贵高原④天山南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4、西域各族通过与汉朝的往来 ①摆脱了匈奴的压迫②使佛教传到中原地区③获得大量物资和技术④与内地联为一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①新疆地区与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为开辟中西商路创造了条件A、① 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7、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8.下列事件或现象发生于东汉时期的是①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麻纤维纸②传统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的奠定③中国皇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与欧洲开始了政治方面的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时期,对外交流基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其原因属于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是 A.外国侵略者侵扰东南沿海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人民反抗 10、我国古代对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匈奴族 B.吐蕃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11、下列地区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时期,对应不正确的是 A、西域一西汉 B、西藏一元朝 C、台湾一隋朝 D、云南一西汉 12、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始于 A.秦始皇时期 B.西汉初期 C.汉武帝时期 D.东汉末期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以新疆为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的安定、协调发展。近年来,新疆的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层化、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沉降与边缘化等社会问题极大制约了新疆和国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甚至成为被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危害国家统一的工具和借口。就业问题不仅是新疆乃至国家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纷杂时局之下的新疆就业问题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追求、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新疆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意。这里就新疆就业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一些思考、路径选择和解决之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新疆农村人口的递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渠道受限: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非农创业能力非常有限;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端行业;劳务输出面临传统观念制约,等等。南疆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依附于农业领域,加重了生态环境负荷,农业效率只能呈现低效率,加剧了城乡发展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也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困扰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笔者认为: 解决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须重视如下方面: (一)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富集,各地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风情游、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资源开发等,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

高考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测试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 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 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 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 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 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 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 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 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 ② 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 ②两汉时期:A、三韩: B、辰韩: 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 ②中国: 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 1、西汉汉武帝时: 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 ②经济往来: 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 1、越南: 2、中国: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 意义:①沟通了 ②是 ③促进了 A、传出: B、传入: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 ②线路: ③意义: 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 ②陆上交往: ③海上贸易: 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

①地理位置: ②阻隔国家: ③主要事件:A、公元xx,派出使,到达 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 中关于 基础网络 ”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xx,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 重点、难点、考点问题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 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 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阶级比较重视 基础金题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纲) 考点说明: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北越 知识结构: 重点提示: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2..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优化方案》21页)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

帝 2.“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6.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行动是() A、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班固经营西域 7.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 B.河套地区 C.四川、云贵地区 D.西域地区 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 A、是汉政府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10.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二.非选择题 1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甲)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一把手”余麻约:调查期间仍收百万贿赂 今年年初,云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云南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余麻约被双开。这名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把手,顶着全国人大代表的光环,最终却走向违纪违法,被定性为“两面人”。 6月3日晚,云南卫视《清风云南》栏目播出《迷途难返的“头人”——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余麻约严重违纪违法案例剖析》。澎湃新闻注意到,余麻约贪腐案的一些细节首次被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余麻约,男,景颇族,大学学历,云南盈江人,1957年10月生,原在盈江县坝寨小学任教。1984年起,余麻约先后任德宏州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教育局副局长,德宏州组织部副部长,德宏州检察院副检察长、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2017年11月,60岁的余麻约离开领导岗位,保留正厅级干部待遇。2018年9月,云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余麻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擅长伪装、热衷表演、喜欢作秀,是“两面人”最凸显的特点。专题片提到,余麻约每年都积极参加并主持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三会一课”,在会上积极倡导如何对党忠诚,怎样勤政廉政,而会后却贪得无厌,大肆敛财。据统计,余麻约收受贿赂的次数竟高达200多次。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余麻约还效仿白恩培的“雅好”,利用边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收受他人赠送的黄金、玉石、砚台、手表、红木家具等。更让办案人员震惊的是,专案组依纪依法对其住处进行搜查时,居然还搜到了手枪1支、子弹7发。

此外,专题片提到,在省纪委有关部门对其谈话函询时,余麻约一边信誓旦旦向组织保证自己没有问题,一边继续收受大额贿赂,甚至转移隐匿违法所得,对抗组织审查。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专题片首次披露,2018年,在审查调查期间,余麻约仍然不收敛、不收手,收受了某房地产开发商100余万元贿赂。 “当时我们就问余麻约,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了四个字,麻木不仁。”办案人员说道,“这代表了他对组织纪律以及法制观念的淡泊。他的腐败行为也给当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德宏州塌方式腐败。” 对于自己的贪腐行为,余麻约也坦言,事实上收受也好、钱摆在家里也好,都是在担心中的,但行动上又没有勇气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向组织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他还称对法纪观念淡漠,对纪律和法律缺失敬畏,觉得之前也收了,便不以为然,好像已经麻木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余麻约贪得无厌,大小通吃。不仅和商人称兄道弟、勾肩搭背,连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放过,将贪婪的双手伸向了为自己开车的驾驶员。在其退伍工作安置上,余麻约心安理得的收受了驾驶员2万元所谓“感谢费”。 “这也是一种私心贪欲,自己的思想防线已经跨掉了,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余麻约这样解释道。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 哈帕尔江·卡哈尔江0930*******广告学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执政者来说一直都是头等大事,而从近年的局势来看,我国境内外的各种分裂势力的动作也越来越大,“3·14”、“7·5”事件的发生无疑对我们政府敲了重重的一记警钟。作为一个乌鲁木齐人,那年7月份整座城市弥漫的恐怖的气氛还历历在目。被砸破的玻璃橱窗、被烧毁的汽车、被打死打伤的行人都为整座城市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开上街道的装甲车,天上飞过的直升飞机,大街上到处巡逻的特警以及持续了将近一年的网络管制也都成为了每一个新疆人难以忘记的经历。这一切的发生,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好这头等大事。 本人认为,维护国家统一这样的头等大事并不能仅仅通过一部法律的出台而解决,上层建筑总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才能站得稳脚,那么这个基础便是问题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入手点——民生问题。 何谓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可以说一切问题都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换句话说,民生问题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就如同盖楼房,最基础的地基搭建稳固,上层的建筑就能轻松地搭建起。从边疆分裂问题角度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便是重中之重了。如果人民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人们必然会在各种谣言和蛊惑中摇摆不定,容易被各种外来势力所操纵,最终引起社会的动乱。 那么,边疆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以新疆为例,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集中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个地州的19个县以及北疆牧区和其他一些零星县、乡、村,大多居住在边境山区、荒漠和半荒漠区,仅南疆三地州的贫困人口就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8.35 %。这些正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因素使得这些地区的脱贫工作对政府来说是个艰巨的考验。国家从上个世纪中期即“七五”计划期间和“八五”计划初期开始了针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计划,主要是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发展资金,提高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阶段的减贫是通过政府努力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预习设问】 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 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 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 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 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 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自主预习】 北方: 边疆各族东北: 南方: 西方:各族 经济:为主,也从事。深入、和各个领域。 政权:秦汉之际,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地区,形成强大的制国家。

汉初“ ”:迫于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往。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②后,匈奴内战不已。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有的。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关系,兴旺起,化往增多,和睦相处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与汉人;北匈奴退居,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 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 第一次: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 ”。 第二次: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意义:天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中原同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社会进步,丰富了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标志。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明帝时经营西域,联系加强。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

高中历史教案: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 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 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修筑长城 B、和亲 C、军事打击 D、互市 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 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 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 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 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 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 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 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 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 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 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 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 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②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 ③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④不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③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④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反击匈奴的需要 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打通了“丝绸之路” 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 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 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 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 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 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 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 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 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 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 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归纳: 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逼。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与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 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抵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 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 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抵抗外来入侵的战争,不具有入侵反入侵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阻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步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进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摸索练习: 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 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奉献 D.直截了当关心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操纵 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 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

两汉民族关系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 D、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 2、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 A、有万里长城作屏障 B、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军事进攻和外交孤立并用策略 C、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D、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3、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西域都护 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匈奴 4、对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的反侵略战争 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 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5、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6、下列对于“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两汉反击匈取的战争是正义之举②汉同匈奴关系以“和”为主③双方战争不带有侵略性④匈奴南下带有掠夺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8、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边区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存在如下关系,秦朝时越族同中原王朝的属于下列哪一种 A、兵戎相见后的战争关系 B、武力争端后的被统治关系 C、“和亲”政策下的邦属关系 D、和平友好的隶属关系 9、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的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10、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都是 A、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 11、两汉对西域地区采取的相似措施包括①实行和亲政策②派遣使者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③设立西域都护④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12、西汉初,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和亲”的原因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