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时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篆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时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篆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时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时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横看成玲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词里的人生八种遗憾

古诗词里的八种遗憾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不去的家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少人少小离家,尝遍了人情冷暖;多少人落叶归根,却只见物是人非。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情怀总是相似的,而当他们终于回归故里,看到的又是什么? 是儿时的朋友“儿女忽成行”?是梦中的少女“嫁作商人妇”?还是“山河依旧在”,“知交半零落”?或许,让人伤感的从来不是自己斑白的鬓发,不是自己如旧的乡音,而是谁家小儿笑吟吟问出的那一句客从何处来。 半生羁旅,一世飘零。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何时起,故乡也终成了异乡。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未完成的事业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 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3.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永别的挚友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柳宗元最后写给好友刘禹锡的愿望——如果他日圣上开恩,允准我们告老归田,我们就比邻而居,做一对“邻舍翁”吧。可它却最终没有实现。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进士及第,两人志同道合,相交莫逆,也同样仕途坎坷。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从此离开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二人尚在贬谪途中,圣旨再度传来,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当二人终于等来了召他们回京师的诏书,已经是十年之后。然而这只是短暂的相聚。二很快人再度被贬,柳至柳州,刘至连州。两人再度结伴南行,终在衡阳话别。仿佛有了生离死别的预感,柳宗元连作三首别离诗,这首《重别梦得》是第二首。而这一次的诗文唱和,连同柳宗元最后的愿望一起成为了绝唱。 四年后,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死前嘱咐仆人将自己的文稿交给刘禹锡。刘禹锡在扶母亲的灵柩过衡阳时听到了柳宗元已经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立刻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以寄哀思,此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之后更是倾毕生之力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人生得一让自己盼望晚年比邻而居的挚友是多么幸运,而这个愿望却最终无法实现,又是多么遗憾…… 4.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死别的夫妻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小学古诗词原文与译文

小学古诗词原文与译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鹅,鹅,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欢快地唱歌。曲项向天歌。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轻轻地白毛浮绿水,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红掌拨清波。 画 无名氏 远看山有色,从远处看山,可以清楚看到山的颜色,走到溪流近近听水无声。旁,却听不到水流的声响。春天已经过去了,但花春去花还在,儿还照样开放着,人走近时,树上的小鸟却并不惊人来鸟不惊。慌飞去。 静夜思 [唐] 白 床前明月光,皎洁的月光洒照在床前,我还以为是地上降了霜。疑是地上霜。抬头看着高洁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家乡。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悯农(积累) [唐] 绅 锄禾日当午,烈日当空,正当中午,农民还在地里锄草,又累又汗滴禾下土。热,汗水不停地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上。哪个知道谁知盘中餐,碗里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经过辛辛苦苦的劳动粒粒皆辛苦。换来的啊! 春晓(课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春夜一觉睡到天亮,刚刚醒来,就听到鸟儿到处啼处处闻啼鸟。叫,才知道已是清晨。一夜风吹雨打,不知道有多 夜来风雨声,少花朵被打落了! 花落知多少。 村居(课文)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农历二月里,春草茁壮地生长,黄莺儿快乐地飞翔,拂堤柳醉春烟。柳柔软的枝条飘动,轻佛着堤岸,似乎醉在浓 儿童散学归来早,浓的春烟中。一群儿童放学早归,赶忙趁着吹来的忙趁东风放纸鸢。一股暧和的东风放风筝。

所见(课文)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放牧的儿童骑着黄牛,一边走,一边唱歌,响亮的歌声振林樾。歌声在树林里振荡.他想要捕捉在树上鸣叫的知了, 意欲捕鸣蝉,就立即停止唱歌,紧闭着嘴,悄悄地站在树旁。忽然闭口立。 小池(课文) [宋]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泉水,好像很爱惜这涓涓细树阴照水爱晴柔。流,不愿多流一点,树荫倒映在池水里,让人多么小荷才露尖尖角,喜爱这晴天的柔美风光。池中荷叶那尖尖的角儿才早有蜻蜓立上头。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停落在上头了。 赠景文(课文) [宋]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叶儿凋零,唯有那枝干斗风傲霜。一年中最美一年好景君须记,好的光景,请您一定要记住,还是在橙黄橘绿的初正是橙黄橘绿时。冬时节。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uī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cuī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两首着名的《回乡偶书》诗,其第一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但这三个字,用现代普通话念起来,似乎并不完全相谐。“回”读huí,“衰”读shuāi,“来”读lái,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ɑ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属于微韵(ui)的“回”是不能与之相押的。研究唐诗吟诵的人,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改为cuī(催)。许多唐诗选本、音碟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仿佛已成定论。 “鬓毛衰”的“衰”(shuāi)改读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呢?没有。改读以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呢?也没有。那为什么它的改读会被许多业内的人士接受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谈“衰”字的读音。“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其中suō、suī两读,因与本文的讨论无关,这里略而不谈。其余两读一直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一个读cuī,用以表示“古代丧服”“差别”等意义;一个读shuāi,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这两个音、义,无论古今都截然有别,不能混淆互换。“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只能读shuāi,不能读cuī。

论定了“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以后,就可以明白,改读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足取的。试想一个过去从未读过《回乡偶书》的人,当听到音碟中在吟诵“鬓毛cuī”时,他会知道这个cuī音是什么意思吗?猜测“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想到那个“衰”字上去。这种改读的结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即使是曾经看过贺诗原文的人,恐怕也会对“鬓毛cuī”的读法感到相当别扭。 再说改读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问题。首韵的“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今音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这是全诗无法同用的关键。夹在当中的“衰”原读shuāi,虽与前面的“回”字不谐,但与后面的“来”字还是押韵的;改读cuī音以后,与“回”是合辙了,但与“来”却拉开了距离。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并没有收到协同全诗韵读的效果。就好比《庄子》中“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的故事,改不改都一样。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呢。 当然,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往往会选用一些异读音入韵,今人吟诵时需要认真辨识,以免读错,但这只限于同义异读。例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诗双句的末字“深”“心”“金”“簪”押韵。其中的“簪”字表示“用簪子插住发髻”,古有zān、zēn两读。现代词典已将zān定为正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 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 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唐作藩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

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古诗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析

古诗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朝:贺知章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 Home-Coming> 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小离家老大回,Oh, 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I left

young,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音无改鬓毛衰。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 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 ér tóng xiàng

bú xiàng shí 儿童相见不相识,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who am I.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问客从何处来。"Where

you from, dear sir? "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s.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翻译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XIANGYU

申论范文传承乡音之韵锁住归乡愁思

申论范文传承乡音之韵锁住归乡愁思 乡音是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奈,是司空图“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的眷恋。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表达了对家乡方言的深厚情感。在今天,总书记强调,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母语乡音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折损的关系。母语乡音是各民族人民留住乡愁、热爱生活的情感依托。因此,我们要传承乡音,让乡愁有处安放。 乡音是漂泊游子的心灵归属。主持人汪涵曾说: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及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尽的温暖。然而,当下社会,有人视方言为“低粗土”的代表,认为教导孩子讲好普通话才高大上,还有的人为了免受地域的歧视而选择抛弃方言,这种身份歧视已经成为发展为方言传承的障碍。方言代表了我们的地域、身份,是我们牙牙学语时的情感印记,不应当在这种潮流中被遗弃。我们应当剥离方言背后的地域歧视,让多元文化共荣。

方言是千年民族传承的文化记忆。王蒙曾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保护方言应是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方言地位日益下跌,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甚至一些外来语种也加入到了“挤兑”方言的行列,方言发展更是急转直下,情况不容乐观。方言的退化、萎缩直接导致地方文化浅薄化。方言是历史演变的“活化石”,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复现的资源,一旦失传无法再造,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因此,新时代我国必须通过科学的政策方针助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乡音的保护与传承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正所谓:登高,必先修其低;行远,必先修其近。只有积累点滴之功,真正传承与保护母语乡音,游子的归乡愁思才会落地生根,传统文化之光也才能撒满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讲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译文 注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译文注释 目录 01宿建德江 (1)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04过故人庄 (4) 05七律.长征 (5) 06春日 (7) 07 回乡偶书 (8) 08浪淘沙(其一) (8) 09江南春 (9) 10书湖阴先生壁 (10) 六年级上册 0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0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中华经典诵读低段(修改后)

中华经典诵读低段内容

jiānɡ nán 1. 江南 ( hàn yua fǔ) (汉乐府) jiānɡ nán kě cǎi lián ,lián ya h? tián tián 。yú xì lián ya jiān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yú xì lián ya dōnɡ,yú xì lián ya xī,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yú xì lián ya nán ,yú xì lián ya běi 。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chì laɡē 2.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ɡē) (北朝民歌) chì la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nɡ lú, l?nɡɡài sì 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ɡ cānɡ, yě mánɡ mánɡ, 天苍苍,野茫茫, fēnɡ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ɡ。 风吹草低见牛羊。 chán 3.蝉 (yú shì nán) (虞世南) chuí ruí yǐn qīnɡ lù, liú xiǎnɡ chū shū t?nɡ。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ɡāo shēnɡ zì yuǎn , fēi shì jia qiū fēn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yǒnɡ? 4.咏鹅 ( lu? bīn wánɡ) (骆宾王) ?、?、?, qū xiànɡ xiànɡ tiān ɡ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h?nɡ zhǎnɡ bō qīnɡ b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读音,自然就是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二年级教材中读“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āi。 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先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人是“两鬓斑白”而体现“衰老”,还是“耳边的头发疏落”,这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笔者未作过这方面的观察考证;两种注音和注释谁是谁非,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评判。但就语文教材本身,应该注意其范本特征,注重其示范性,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同一版本的教材应该对古典文学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尽可能避免各年级教材有“今此昔彼”的现象发生,尽量不要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为难,更不要让语文教材在我们师生中失去它应有地位。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作藩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7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

二年级必备古诗词赏析(一)

二年级必备古诗词赏析(一) 二年级必备古诗词赏析(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二年级必备古诗词赏析(二) 赠汪伦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

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二年级必备古诗词赏析(三)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