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30 胡鞍钢 不断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大要素

胡鞍钢不断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大要素

2017-06-30 15:12《前线》胡鞍钢张巍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四个相互交织、彼此呼应的基本要素,即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中国文化要素和绿色生态要素。现代化是目标,社会主义是路径,中国文化是根基,绿色生态是原则。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支柱。

[关键词] 中国道路;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6-0042-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个拥有悠久灿烂历史和十几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正在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中国文化要素和绿色生态要素共同构成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支柱。现代化是目标,作为长期处于人类文明佼佼者地位的中国只有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才能称之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是路径,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稳定统一;中国文化是根基,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绿色生态是原则,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庄严选择。中国

屈辱的百年近代史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不断增加现代化要素的道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至少包括经济维度的现代化和制度维度的现代化,前者反映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等领域的现代化,后者则体现为国家基本制度的现代化,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确保国家利益和全体人民福祉的最大化。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始于对先进对象国的学习和模仿,这也是大多数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在追赶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尽快使中国成为一个日益现代化、高度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的强国。目前,我国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在多项指标上已经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并跑,部分指标已经实现了赶超,还有部分指标尚在追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和苏联—东欧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就是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科技和国防现代化的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宏伟目标迈进。从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开始到1978年,中国完成了对旧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门类齐全国民经济体系建设,为后来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中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起飞时人口规模最大、消减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历史纪录。对比其他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的大国,中国在更差的先天基础上取得了更好的增长成绩,创造了世界绝无仅有的经济增长奇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彭斯教授指出,世界上只有13个国家和地区在连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保持了7%以上的GDP增长率。在所有实现高增长的案例中,中国是增长幅度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史无前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出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体现在:

第一,中国正成为人力资本大国。一方面中国保持了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6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我们估计,2020~2030年间人力资本增长率将在1.2%~1.5%之间。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由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持续向生产效率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预计到2030年农业劳动力减少至1.5亿左右,非农业劳动部门劳动力年均增长率在2%~3%左右。

第二,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由于中国在不少领域对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追赶位置,因此依旧可通过引进吸收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处于并跑乃至领跑位置,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外溢效应也必将刺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估计2011~2030年全要素增长率为3.6%。

第三,中国开始收获数字红利。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用户超过13亿,均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依托大国规模效应,将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优势与世界最大的市场优势相结合,中国将发展出世界级的数字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第四,大众创业、企业创品牌方兴未艾。2002年全国市场主体为3111万户,到2016年已增至8705万户,其中私营、个体就业人数从8135万人增加至30859万人。2002年全国商标注册数为17万件,到2016年底,全国商标有效注册量1237.6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达1422件,平均每7个市场主体拥有1个有效商标。特别是,在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2005年中国入选的品牌只有4个,2016年上升至36个,居世界第5位。

第五,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五化”,这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五大引擎”。新型工业化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新型城镇化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国家;信息化和知识化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基础设

施投资国和领先国;国际化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并将在新全球化过程中居于引领地位。

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不断增加社会主义要素的道路。要让十几亿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福祉,只能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和充分凝聚十几亿人民的共识,可以集中力量办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中国的社会主义要素也将经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已经具备诸如后工业化、人口老龄化、服务业现代化等发达社会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社会主人的地位,妇女解放、扫盲运动、赤脚医生等一系列运动措施,彻底打破了旧社会公共服务只集中在少数地区为少数人服务的怪状,这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即消除不平等的制度奠基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消除贫困,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消除发展差距方面更得以充分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精准扶贫”等以消除城乡、地区差距和人群差距为目标的政策相继出台。

中国创造了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1980年的88%以上下降为2013年的1.85%的“减贫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使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不是目的,全体人民、全部地区共同富裕才是宗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可以通过中印比较得到佐证:作为另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维持较高增速的国家,印度的贫困人口变化轨迹在几十年间几乎和世界整体水平保持“平行”。这说明突破贫困陷阱不是仅靠经济增速和GDP规模作为

物质基础就能自然实现的,如果缺乏适合的社会制度安排同样难以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出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要素体现在:

第一,城乡走向共同富裕。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正在经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兼业化和农民工城镇化的新“四化”过程。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二三产业开始反哺农业;随着城镇化的日趋完善,城镇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农村人口,使得城市可以带动农村;同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既增加了对三农投入,又减少了对三农的税费,进而促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共同富裕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减小。改革开放之后,按照不变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09年,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这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来临、农村务农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减小。在价格水平不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差距的较好指标。我国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开始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第二,地区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地区差距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各发展指标趋同;20世纪90年代,各指标局部趋异;进入21世纪,大部分发展指标又开始趋同;未来20年,地区发展水平全面趋同。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模仿和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中部崛起(2006)、京津冀一体化(2014)和长江经济带(2016)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在具体区域一体化政策框架下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使我国的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开始趋同,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走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又是难度最大、问题最多、压力最突出的公共服务领域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长足进步。到目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和各类人群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全面覆盖尚未实现,但各类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正在稳步扩大和提高。从2010年到2030年,社会保障体系将分为两步走,首先在2020年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到2030年实现高水平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不断增加的文化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不断增加先进文化要素的道路。伴随着百年屈辱,中华文化经历了沦为世界边缘、自我否定和怀疑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文化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出不断增加的文化要素体现在: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文化乃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符号和灵魂,它在悄无声息中以国家记忆、民族性格和历史基因塑造出本民族思维和行为特征。同时,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独特的国情特点和民族历史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独一无二,而独特的中国文化又

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必然会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深刻影响全世界和全人类。中国人民将带着民族文化自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强、越走越远,走向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性体现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和厚重的文明积淀,又学习借鉴了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还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洗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究中国文化之精神内核,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基因密码所在,是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向前推动历史进步,不断为人类贡献思想智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和正外部性,获得独一无二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根本驱动力和文化哲学。中华文明从本质上是和合文明,和合是千差万别之各种事物互尊互重、互济互补,最终求同存异、相辅相成和相容相生的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对立—包容—依存—和谐”过程促进了新事物的产生,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合”是包容的、和谐的、统一的,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并潜移默化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和合思想是至善善治的治理哲学,为破解人类各方面的重大矛盾提供了极其独到而智慧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深远影响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包括总道路和具体道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和平、统一、协调发展,是和合思想在当代的集中概括和具体体现,指导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合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乎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合二为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奠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处理经济发展重大矛盾上,和合思想要求我们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同时并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和实生物的经济观;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按照团结——批评(自我批评)——团结的方式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稳定、统一,奠定了和衷共济的政治观;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互敬互爱,奠定了仁爱和谐的社会观;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不同文化时,和合思想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生发,奠定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在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和合思想告诉我们“得道多助”,要求我们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奠定了和平共处的外交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独到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在这一和合思想理念引领下,中国人民以“达则兼济天下”的开阔胸襟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享中国文化的博大智慧,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世界而携手共进。

不断增加的绿色生态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不断增加绿色生态要素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不同于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进入21世纪之后创新的一种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期下降乃至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其中必然逻辑有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环境承载能力不允许我们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二是资源储备能力不允许我们走像美国那种以不到世界6%的人口消费世界28%

石油的发展模式;三是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已经庄严承诺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这种发展模式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类的发展不以掠夺自然为代价,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到真正的实现。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人口总量庞大,主要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明显不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后再城镇化并持续数百年的历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步展开和同时进行,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较高成就,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走好绿色生态之路,将生态赤字变成生态盈余,中国已经并且还要在“流量控制”和“存量治理”两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节能减排,减少排放流量;二是加大生态治理,减少污染存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出不断增加的绿色生态要素体现在:

中国进入绿色能源时代。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高峰,为28.10亿吨标准煤,而后持续下降,2016年下降至26亿吨标准煤左右。与此同时,我国清洁能源呈超高速增长,2015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组规模分别增至2010年的1.5倍、2.4倍、4.4倍、168倍,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从8.3%提高至12%,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例达到35%,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世界的40%左右。我国加快推进了主体能源由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进程。根据“十三五”能源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15%以上,煤炭消费比重降低至58%以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将超过20%。

中国开始进入低碳时代。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16》提供的数据,中国碳排放量增长率从2011年8.0%的高增长,2015年转为负增长,为-0.1%,占世界总量

比重略有下降,为27.3%。预计“十三五”时期,进入碳排放低增长(<2%)或零增长机遇窗口期,“十四五”时期中国有可能提前达到碳排放高峰,而后进入碳排放量绝对下降期,中国的碳排放占世界总量比重将会持续下降。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始出现生态盈余。“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2.9%、13%、18%、18.6%;74个首批监测城市2015年的PM2.5年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23.6%;1940个地表水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占比已降低到9.7%,I~III类水质占比则提升到66%;全国城建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4.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全国的森林覆盖率21.6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4%,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525.94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土地分别为10万和26.6万平方公里……而且随着经济增速指标的下调,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将会越来越好,绿色生态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结语

时代的趋势和潮流的背后反映的是民心向背。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心之所向;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民心之所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和绿色生态文明是民心之所向;“天下大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助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民心之所向。民心所向,则众望所归。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中国文化要素和绿色生态要素既契合民心和民望,又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能显现出更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与道路自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750-1993)(第四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吴敬琏等.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胡鞍纲,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从文本解读入手 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过去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语篇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怎么培养读的策略?怎么培养听的策略?怎么在上下文中猜生词?这些都是形式上的教学,没有关注语篇学习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教学中,已经出现了模式化和程式化的现象。由此可见,要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篇,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如果丢了教学的核心内容,就丢掉了学科育人的平台,放弃了学科育人的途径,也就无法落实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这条建议里,我们强调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的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 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所以任何一个好的语篇内部,都是有明确的主题语境和具体的主题内容的,并且内容与内容之间都含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每个语篇都有自己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方式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开展好教学的前提是要研读好语篇。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 那么语篇研读是指什么?它具体指读者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我们建议老师们在做文本解读时,主要回答三个具体问题。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wh at ,回答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how ,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结构,语篇的编排、段落之间有什么关联,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特点是如何为主题呈现服务的。也就是说,作者为了有效并恰当地表达这样一个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why ,即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语篇所承载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或者说分析一下作者或说话人(不论是口语听力语篇还是书面语篇)传递了什么样的意图、情感态度或者价值取向?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工商管理(国际会计) 工管三班 楚汉青 3201514007

目录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3)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3) 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4) 3. 地主阶级的抗争 (5) 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 (5) 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6) 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 (6)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 (6) 三、综述 (7)

摘要: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中,受尽了凌辱。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遭受西方侵略近百年。因为,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中国远远被抛在了后面。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从一个天朝大国,逐渐沦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西方列强受廉价原材料、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驱使,展开了对中国长达百年的凌辱。从这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思索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关键字: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化。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在近代,农民阶级探索过很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农民阶级发动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西回民叛乱。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自此连战连捷。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运动的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乃至这个运动,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正确方向,这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小学科学试题库

小学科学试题库 小学科学部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心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 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用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

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敏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确凿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确凿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晰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雄壮,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二、辩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执行四要素

执行力四要素 心态要素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心态要素,在执行过程中,心态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态,当他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即使用尽种种办法催其奋进,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心态是影响执行力的内在要素。 执行力心态有三个层次:态度、激情和信念。它们层层深入,不断加强。 1.态度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员工工作的态度不端正,让其努力工作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我国的许多企业都缺乏对员工的职业化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态度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态度其实就是一种职业化精神。以足球运动员为例,不论是在场上还是场外,不论心中怀有怎样的怨恨或者想法,只要一开始比赛,就应竭尽全力地去谋求胜利,这就是职业态度。对企业的员工来说,不管你对企业有什么看法,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要全力以赴。任何职业都需要工作者去维护它的尊严,这是职业本身的需要,这就是一种态度。 2.激情 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被动性行为,但是,当态度转换为激情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主动性行为。所谓激情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我非常想去做我想做的一切。激情与态度相比,能产生更大的执行力,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 正如爱默生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由于热情而成功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激情澎湃的人,热情能让个体产生大量的主动性行为。所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的执行过程中,培养员工激情,是

管理者需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有效调动人的情绪,一定要善于抓住人的本质,把研究的对象看清楚。 3.信念 如果说激情是有时效性的,此一时彼一时,那么信念无疑就是相对恒久的。当激情转化为信念的时候,原来主动的情绪就变成了涌动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打败了国民党。国家需要信念,企业也需要信念。 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是拥有良性的、大家认可的信念的企业,没有信念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这可以看作是企业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企业有了信念,它的执行行为才能真正贯彻到底,没有信念的执行行为一定会半途而废。 工具要素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的关键,所以,工具是执行力的第二要素。企业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发展的信念,还要找到合适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合适的工具,空有一腔热血也是无法成就事业的。 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素质——随时随地找到合适的工具。现今社会变化莫测,对企业来说,客户在变,合作商在变,环境也在变。在这变化的世界里,企业要时时随着变化更换工具,这样才能不断获得生机。否则,就会像下面故事中的小老鼠一样,轻易地被聪明的老猫捉住。 小故事:鼠与猫 从前有一窝大老鼠生了一窝小老鼠,这些小老鼠长大了以后要出去自己寻找食物。临行前一只小老鼠找到一只年长的老鼠,向他请教有关猫的问题。小老鼠说:“老鼠大叔,我准备出去找东西吃,你能告诉我怎么才能不碰见猫?怎么才能不被猫抓住?”老鼠大叔意味深长地说:“小老鼠,告诉你个绝招,当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而努力。 要想取得这些成就,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之所以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此次运动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戊戌变法终在多方阻挠之下夭折了。而之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取得的将中国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化为乌有。五四运动之后,受到苏联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中国开始认清一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妄图恢复封建资本主义,结果当然是失败的。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必须义无反顾的他上社会主义的道路。2.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 重选择。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人民在封建时期经历着由社会等级、财富地位等局限的不公平待遇,身心都受到严重压迫。近代以来,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和平、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新世界开始进行反抗,但是从近现代史来看,无论是哪次变法、改革或是革命,牺牲最多的依旧是人民。 所以,对于中国的广大人民来说,封建社会只会残食他们,资本主义只会剥削他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事实也确实证明,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而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建立在人民支持的基础之上得以不断向前迈进,人民也从社会主义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中受益颇多,两者相辅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

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11、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2、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13、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14、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15、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16、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17、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18、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19、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20、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其观察要点以(观察对象为标志)和以(观察现象为标志)分为两种。 二、简答题。

超强执行力的九要素模型( 10)

超强执行力的九要素模型 我们建立可执行的执行力的框架。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构成卓越执行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执行动力、执行能力和执行保障。 自从美国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和美国的一位资深顾问、哈佛大学、西北大学教授拉姆?查兰(Ram Charan)所著《执行》一书于2003年在中国面世以来,一时间有关执行力的研究文章、书籍和培训课程风靡全国。 国内关于执行力的文章五花八门,笔者对这些文章都进行了一一拜读,结合企业咨询和培训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这些文章只是讲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既无逻辑性又无连贯性,广大读者和听众不知其所云。对企业执行力的诊断和提升根本起不到多大的帮助和借鉴。这些文章本身就不具备执行性又怎么能够指导企业改善执行力呢?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执行的执行力?可执行的执行力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建立可执行的执行力的框架。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构成卓越执行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执行动力、执行能力和执行保障。管理的实质就是人性的管理,只有充分地理解人性,科学地引导人性,就能达到科学的管理。 一、执行的动力

我们在海洋馆观看海豚表演时,训兽员不时给海豚喂一些鱼虾类的食物,就是要海豚执行训兽员的指令表演各种各样的观众喜爱的节目。试想一下,如果训兽员不给海豚喂食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人类与动物相比,属于更高级的动物,人类除了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安全、社交、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这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 时下我们的一些企业总是哀叹执行力低下,企业缺乏凝聚力。企业的一些方针政策上面叫得震天响,落实到基层的却不到30%。老板怨中层干部领导不力,中层怨基层不出力。我们在怪这怪那时,是否考虑到企业缺乏执行力的动力呢?执行的动力源自于企业的文化,试想一个缺乏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建立起卓越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吗? 在企业咨询的案例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的老板由于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企业刚创办立刻就取得红红火火的业绩,老板一直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在企业里,老板一直提倡员工要具备感恩思想,把员工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员工一提到应该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老板就会就会有一股无名的怒火涌上心头,久而久之就没有人再提激励机制的事了。这家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90%,企业里各路神仙各显神通,挖墙脚的、吃回扣的,阿谀奉承的、把企业当成培训中心的无所不有,企业的方针政策没有一项落到实处。几年后老板回首一看,原来过去自己的员工或学生都纷纷创业或跳槽,并都超过了自己。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个政党或者一部分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一直没有改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进入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向封建等级制度挑战,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历经14年而失败。1860年,洋务派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指点江山,抨击时弊,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如果成功,中国也许可能走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失败。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军阀连年混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生灵涂炭。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和纠正了“左”、右倾错误,深入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武装和教育农民,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自恃有优势的兵力和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了丧失民心的内战;共产党率领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群众,为中国光明的道路而斗争。国共两党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展开的大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科学教育》作业及考核试题答案教学提纲

福建师范大学17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科学教育》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1.(25.0分)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25.0分) 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描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答: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 (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 (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 (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以探究为本的学习。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一、要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以极大的热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 1.“外语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的主要途径是练,因此,学习外语是一个练功夫的过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规则是必须学的,但是只有在足够的操练中,才能领会所学的知识和规则。 2.“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是读写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早起朗读的习惯。出声并大声地朗读,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听英语广播和英文歌曲的习惯。随时用英语的习惯和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如:坚持写英语日记、用英语与朋友交谈等。 3.重视语音训练,把学好语音看作学好英语的基础。语音训练不仅是入门阶段的重点,而且要求贯彻始终。语音语法基础不太扎实的注意查漏补缺。 4.认为句型练习提供典型句子结构,是进行基本语法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语法教学是以句法为主,或者说以基本的句型结构为主,词法结合句法学习。各课的语法句型是核心,体现各课的语法重点。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终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它的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曾经企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促进中国的进步,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制度是能够使一个国家富强起来的。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进步。可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高效执行团队的四个要素教学提纲

高效执行团队的四个 要素

高效执行团队的四个要素 主讲/何煜睿仕管理资深管理咨询顾问 整理/陈文君本刊记者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效执行四要素 供应商:睿仕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Right Management) 课程时长:1-2天(之前可进行“执行力商测试”,结果将显示组织或个人目前的执行能力) 课程类型:内训课 课程简介: 如何执行战略目标是今天最大的挑战之一。你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将个人的重要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而保持团队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高效的组织应该是这样的:从领导层到一线团队,人人都专注于最优先任务;人人都承诺实现最重要的目标。高效执行四要素正是为此目的而量身打造,它让学员集中关注对目标达成、执行力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四大要素。课程要点: 学习四个重要的执行原则将帮助企业建立起“执行文化”。通过学习,团队应该将以下原则转变成行为模式。 专注于至关重要的目标。卓越的执行需要全神贯注,清除必须做什么。如果不能实现至关重要的目标,其他的一切成果都没有太多意义。 贯彻事前衡量。这能确保20%的行为产生80%的成果。一旦确立了“80/20行动”,将其转化为个人行动并不断跟进,它就能最有效地预测目标的实现。 建立鼓舞人心的记分牌。一旦开始计分,人们的表现就会不大一样。选择合适的记分牌将鼓励团队去“赢”。 建立责任汇报机制。承担责任是一种经常性的、积极的、自我监督的行为。团队每周一次进行简单的回顾(认可成就、分析失败、改善做法),将最终建立起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让卓越的执行者在负责任的文化中不断成长。 身为领导者会发现,当你表达愿景时,也许只有1/2的下属能听懂;在这1/2的人中,一部分人懒于执行,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从何做起;最后,只有极少数员工能正确执行。因此,虽然你希望带领员工“登山”,然而执行的缺口却总让这个愿望落空,企业也会因此驻足不前。 专注至关重要的目标、贯彻事前衡量、建立清晰的记分牌以及定期责任汇报机制,是帮助团队高效执行的四个要素。 专注至关重要的目标(WIG) 我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区的业务部门工作多年,并亲自负责装瓶厂的战略发展业务,这给我带来了很多执行方面的启示——为了保证业务成功,首先要确定至关重要的目标(WIG,Widely Important Goal),并和相关执行团队达成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物理小金刚系列

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是: 首先,它有一个全国跨学科的总体框架,在这个统一的框架内让各个学科把各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出来。我觉得这个顶层设计非常清晰。 其次,新版课程标准和原英语课标相比,它的维度更加简化。原来画了个复杂的大圆形,现在分成核心素养四大块: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在强调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新课标比老课标更简洁。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把“思维品质”提升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再次,原来的语种不太全,这次修订还增加了其他语种,现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都有了,语种的增加对中小学语种的布局是有影响的,比以前要全面了。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但其实“核心素养”与2003年课标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相结合为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部分,情感态度即是“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没有变化,学习策略对应的即为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 2003版课标中提出的综合语用能力,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明确的描述,对于其他几项能力的描述却较为模糊。而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在语用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的明确描述,对每一项能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需要达到的标准都做了更加明确和定性定量的描述,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 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 二、通过提问 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 四、试图解释 五、展示资料 六、鼓励提问 七、鼓励验证

八、赞赏特别办法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 二、辨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原都是病毒。 正确。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有关。潮汐现象(潮涨潮落)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周日运动相关。 海面因为受到引潮力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所谓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动力,主要因为天体对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引力差异而产生;其中以月球为最大,遥远的太阳次之(平均为月球的46%),其他天体则非常微弱。 原则上,潮水一天升降两次;但也有一天只升降一次的地方。海面上某点的水位上升到极致的状态,称为高潮;下降到极致的状态,称为低潮。自低潮到高潮的变化,称为涨潮。相反地,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称为落潮。以月球为例,地表正对和正背向月球的两处都是引潮力最大的地方,因此造成高潮现象。 由于地球不断自转的原故,通常由高潮到下一个高潮,约隔12小时25分钟,而到再下一个高潮,则约隔24小时50分钟。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也以同方向绕地球运行,每天在绕地轨道上前进的角度是360°/29.5天,所以地球上同一点要多花24/29.5小时(即50分钟)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