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的企业发展历程

“康师傅”的企业发展历程

来自: 创业之家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443443.html,/)

1992年,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上市。

2005年,全世界人每吃掉五包方便面,就有一包是“康师傅”。

从乡村制油小作坊,到年销售额300多亿的,大型食品工业集团,是谁一手创造了“康师傅”的奇迹?

从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到集食品、零售、餐饮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康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康师傅”创始人魏应行做客《台商故事》,讲述创业的曲折经历。

[演播室]康师傅不姓康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台商故事》。我们要给大家讲的是康师傅的故事。康师傅不姓康,康师傅姓魏,为什么的魏师傅会创办了康师傅,在康师傅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先来认识康师傅的创始人魏应行先生,魏先生你好。当时为什么想起叫康师傅,没叫魏师傅。

魏四:康吧,应该作食品从健康趋向,康这个,而且康在我们,小有迷信,在品牌里面秘密里面,康是扬音。取这个名字就比较向上,向扬。这样一个名字,师傅是一个在北方很普通的一个尊称,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之后,大家反而非常耳熟能详,非常容易沟通。这个我觉得名字取得不错。

主持人:是不是有人真的会以为您姓康,叫您康师傅。

魏四:应该普遍有这样的,有这样的感觉,康师傅的老板姓康。

主持人:其实不论是魏师傅还是康师傅,刚来的大陆的时候都不是很顺利,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当年魏先生刚才到大陆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导视:初到大陆,就赔掉了上亿家产。(差点卷铺盖走人)

失败的卖油郎,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食品业的大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接下来请收看“康师傅”的创始人,魏应行的创业故事。

[小片一]接连投资失利

解说:1988年10月的一天,在香港飞北京的747班机上,一个28岁的台湾小伙,显得兴奋而又不安。飞机就要降落在北京首都国国际机场,这将是他第一次踏上首都北京的土地。

他就是魏应行,魏家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魏家四兄弟在台湾经营着一个小油脂加工厂,为了把事业做大,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魏应行,被哥哥们推举来大陆寻找商机。

怀揣着家人筹来的一亿五千万新台币,初次来到大陆,魏应行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这里有12亿人口的大市场。

采访(魏应行):这里对有拼搏精神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一到大陆,魏应行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到各地考察市场,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半年后,他在北京落下了脚。

因为在台湾做的是油脂加工生意,魏应行很习惯地从油上面寻找商机,他看到,当时京城老百姓都在用着散装的食用油,于是,他很快想到要开发一种带包装的食用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1990年,在北京友谊宾馆,魏应行在大陆的第一家企业,“顶好”食用油公司挂牌成立,“顶好清香油”开始上市销售。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魏应行特地请来了,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电视剧,《星星知我心》中“妈妈”的扮演者,吴静娴做广告。很快,“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语,就深入人心。

不过,就在魏应行为广告效果庆幸的时候,顶好清香油却遭遇了滞销,不得不全部收回。魏应行满腔的创业热情,遭到了现实的严峻考验。

采访腾:顶好清香油,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市场不够成熟,所以我们当时来了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教育消费者,告诉消费者说,未来可能大家都有机会来吃所谓的包装油,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打散油,从早期的粮油配给的方式,计划经济这样子的一个分配,那是早期。但是未来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之后,可能这种油脂都会透过更方便的销售的方式,也就是所谓包装油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我们认为,这个是未来很有机会的,但是也出乎我们当时想像以外的,就是这个时间来得比较慢。

解说: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用的都是8角钱一斤的散装油,而售价2元钱一斤的“顶好清香油”质量虽然很好,价格却大大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顶好清香油叫好不叫座。

魏应行的第一笔投资就遭遇惨败,然而,随后坏消息又接踵而至,在其他几个地方的投资项目,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到大陆的第三年,魏应行几乎赔光了,当初带来的1亿5千万新台币。当初那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人,此时也变得有些迷茫了。

魏四:遇到了一些挫折,想要卷铺盖走人。

[演播室]

主持人:当时一亿五千万,相当于差不多是人民币是。

魏四:大概应该一亿五千万大概等于现在四千万人民币。

主持人:其实当时你们就是说你们的推广作了非常的多非常的好,但事实上进入市场的状态不是好。

魏四:顶好清香油,我们讲顶好清香油来得早,康师傅来得巧,大概是这样的概念,当然顶好清香油主要当时是国家还处于比较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

原来的计划经济里面,可能有计划用油那一块,那一块大概售价只是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不到,基本上你爱市场纯粹的这样的食用油来推广的话,在价格的竞争上是也一定的压力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应该承受了的很大的压力。那您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当时这个压力有很多大是来自家里的还是来自家庭外部的。

魏四:当然从自身的压力可是比较大的,比较包括股东,或者一些哥哥们,对我还是蛮支持的,是自身给自身的压力比较大。

主持人:您给我们说的具体一点,别管谁给你的压力,包括自身给自身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达到什么程度?

魏四:我这个人有比较开创的性格,也相对比较乐观,我常开玩笑,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困难是前进中存在的困难,所以顶着困难上,也因为这样子一个,精神也走出过去的那些低谷。

主持人:后来您是这一亿五千万赔进去以后,你从台湾带来了是几百万美元吧,还敢往里闯,还敢往里放,那个时候的信心来自于什么地方。

魏四:当然我刚才已经讲到说,最后差一点有一个想卷铺盖回家算了。那后来我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导视:

一碗面泡出一个创业的灵感(当时带来有“统一”的吧,“味王”的都有)

一万人吃出的红烧牛肉味(搞一个叫万人试吃大会)

请接着收看,“康师傅”诞生的故事

[小片二] 火车上获得灵感

解说:当各个分公司的帐面上,都显示赤字的时候,魏应行并没有停下脚步,有一种信心在支持着他,他坚信,大陆市场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一定会爆发。

为了尽快扭转局面,魏应行频繁地在几个城市之间奔波,常常是刚下火车又上了飞机,一个月甚至要坐二十多趟飞机,行李箱上的行李票还来不及撕,就又踏上了旅程。

1991年的一天,魏应行关闭了内蒙古通辽的一个工厂,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途中有十八个小时的车程,魏应行已经很习惯这样的长途旅行。坐在车窗前,魏应行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车厢里音乐响起,提醒旅客们已经到了就餐时间,魏应行从旅行包里掏出了一样东西。

同期(腾):我们四董就会从台湾带一些方便面来,碰到出差的时候就把方便面带在身上。大家在火车上,一到吃饭时间,怎么搞得?那边有一个人香味特别浓。。。。。

解说:当魏应行不经意地,用开水冲开方便面,浓郁的香味顿时弥漫了整个车厢,许多人寻着香味投来了好奇的目光。人们对这种用热水一泡就能吃的面,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同期(腾):91年的时候方便面,大家都是煮来吃的,不是泡着吃的,泡不熟,一定要煮的时候才能煮熟。再放西红柿,下鸡蛋煮才好吃。

解说:这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方便面,既有盛面的碗,又有吃面的工具,简直是方便极了,人们对这种新奇的方便面赞不绝口。

这个时候,魏应行的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能向火车上的人们出售这种方便面,一定会很受欢迎。这个灵感,让几经失利,几乎山穷水尽的魏应行异常的兴奋:为什么不做方便面呢?

[演播室]

主持人:也是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当中突然产生一种灵感,可不可以问一下您当时吃的那个方便面是什么牌的。

魏四:哈哈,就是当时带来有统一的吧,味王的都有。

主持人:当时你们还做方便面,在台湾也没有做过。

魏四:没有做过方便面。

主持人:当时可能在这个市场里面,你们应该是一个后来者,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在大陆搞方便面的话,但是“统一”台湾已经有方便面的巨头,他们要想做的话,可能你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有没有这样的担心?

魏四:你没有去实践,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没有去实践你怎么知道你做不好呢?

[小片三]“康师傅”牛肉面诞生

解说:1991年12月,魏应行带着亲友筹集来的800万美元,再次来到了大陆。经历了前几次的失败,魏应行变得更加成熟。他意识到,要做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才会有市场。他没有急于立即投产方便面,而是先做了一番市场调查。

九十年代初,五、六元一包的进口方便面,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个价格昂贵的稀罕物,而商店里几毛钱一包的袋装面,因为质量不高,没有太多人问津。魏应行想,如果能做一种质量很好,价位在一两元左右的方便面,应该会比较有市场。

为了摸清楚消费者最喜欢哪种口味的方便面,魏应行计划在北京和天津地区,搞一个上万人的试吃调查。

采访腾:我们每一次大概选择三四十个人进来问问题,请他试吃,请他给我们一些建议,然后这样子,不断地在我们的目标消费群,在目标消费区域,也就是当时的所谓的京津地区做测试,直到这个样本大概接近了一万个样本之后,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它成功的机会非常非常大,我们就把它面向市场。

解说:经过耗时几个月,对上万名消费者的调查,牛肉口味的方便面得到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亲睐,魏应行认为这就是市场需求,很快红烧牛肉方便面就投入了生产。这种面不仅口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包装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以往只有一包调料,包装简单的袋装方便面不同,“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多了一个牛肉酱料包,还配有纸制的碗和塑料叉子,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将以每包一块九毛八的价格投放市场。订货会的前一天,魏应行和同事们仍然有些惴惴不安。

采访腾:方便面推出来之后,大家会不会还是在吃只有一包调味料,大概只有四毛钱一包的方便面,不来吃我们这个将近一块钱一包的,几乎快要涨了三倍的,这么好的产品呢?还是会有点担心。

解说:事情的发展远比预料的好,1992年8月21日,“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上市,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采访腾:我们把我们的经销商,我记得那时候大概有50几位经销商,把河北、北京、天津、山东这些地区的经销商请来,开的一个订货会,但是反映非常热烈,我们第一次在办订货会的时候我们的经销商带来的支票所下的定单,几乎要让我们三个月,24个小时不眠不休的生产,才能够把第一次的定单全部交货完毕。

解说:天津顶益公司的仓库门口,前来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方便面刚刚下线,就直

接装上了等候已久的运输车。“康师傅”方便面销售的好势头,让顶益公司有些措手不及,最初准备的三条生产线,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原来打算用两年时间,成为北京和天津地区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的计划,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提前完成。几经失败之后,魏应行终于第一次尝到了投资大陆的甜头。

(资料)采访魏四:大陆有很大的市场

[演播室]

主持人:最终证明从投资到收回成本这用了多长时间。

魏四:几乎从康师傅投产之后的前面五年,应该回收是还可以但主要还用在做投入,需求太快了,所以需求非常的旺盛,从天津开始增加生产线,从一条生产线两条,到后来扩大到的16条生产线。

主持人:当初您有没有设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魏四:应该是始料未及。

主持人:那当时有准确的算过预估过两年以后、三年以后、五年以后,我们的规模有多大,有这样的测算吗?

魏四:当然测算,刚开始的五年远远不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就不断向投入,所以有天津,有杭州,有广州,那甚至我们有昆明,到乌鲁木齐,武汉、西安从哈尔滨全国现在有连饮料有四十几个工厂了。

[小片四]“康师傅”的飞速成长

短短几年时间,“康师傅”在中国各地建了一百多条生产线,年产方便面达六十亿包,坐上了全球方便面行业的头号交椅。之后,“康师傅”的事业迅速从方便面扩张到了糕饼、饮料等领域。

1996年,康师傅控股在香港上市,康师傅的母公司顶新集团开始向餐饮、流通等领域大举扩张,将美国快餐品牌“德克士炸鸡”收归旗下,立志在三年将其做成中国西式快餐的前三名。然而就在事业急速膨胀的时候,顶新集团却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

二董:因为我们看到海峡两岸,跨海峡两岸的食品企业,所以我们去买下台湾的味全食品,因为他是台湾第二大的食品集团,所以我们希望不断地从很多台湾发展轨迹好的产品,来往大陆来发展,透过我们康师傅的体系来投资发展,结果是很不幸地,我们买下味全,就碰到亚洲金融风暴。

解说:1998年4月,顶新斥资100亿新台币并购了台湾第二大食品企业味全公司。然而在随之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味全股价从70元一直狂跌至4.55元的最低点,顶新集团资金链断裂,魏氏四兄弟苦心打拼的食品王国即将毁于一旦。此时,顶新集团不得已,决定

出售康师傅30%的持股权,以获得救急资金。1999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同意以高于股价的价格,用现金收买了康师傅33%的股权,魏家四兄弟保留了对顶新集团的经营权。这次的经历使得顶新集团,开始总结盲目扩张带来的教训,追求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董:因为有味全的事件,所以我们未来在财务,控管公司的治理,我们都有一套标准,这套标准也是我们奠定,我们这几年非常顺非常好,也是这个原因。

腾:我觉得在金融危机之后,应该是用更谨慎的态度去了解消费者,他真正一个隐含的需求,然后产品的品质,通入的建立,这些东西,其实我们在那一次之后,就已经深深地体会到,所以就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产品的品质、通路的部分我们就把它建立起来了,现在看起来,当时所体会的,跟我们所改变,去实践的部分应该是全部吻合在一起。

解说:度过难关后的顶新集团,重整旗鼓,又向零售、餐饮领域继续进军。继“得克士”炸鸡之后,顶新又创办了“有乐和食拉面”“牛乐亭烧烤”等餐饮企业。顶新旗下的“乐购”超市,目前已经在全国开了25家连锁店。

2004年,顶新集团展开了与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入股“得克士”等连锁餐饮品牌,朝日啤酒开始参与顶新集团的饮品事业,全球排名第三的零售商英国TESCO公司,购买了“乐购”超市百分之五十的股份,顶新集团逐步从家族企业转变为大型跨国集团。

顶新集团的事业越做越大,魏应行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忙,日程表上排满了开拓新市场的计划,每个月都要用上几十张登机牌。在开创了“康师傅”的事业之后,魏应行又成功地打造了“得克士”、有乐和食拉面、牛乐亭餐厅等餐饮品牌。2006年,他又在为集团的最新事业“全家”便利店奔走忙碌。

采访滕:德克士的炸鸡,还有以后我们还要去做很多的,包括咖啡面包店这些,包括现在我们还有在上海的全家便利商店,这些都是四董在主持,跟他所开创的事业,四董是一个对食品很有感觉的一个企业家。

[演播室]

主持人:刚才这个问题还有意思,这个话,说你是一个对食品很有感觉的企业家,这个感觉该怎么描述,您自己是不是也对食品有感觉。

魏四:对食品有感觉,倒不如说我觉得我是非常幸福,因为我的兴趣和我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怎么样的作一点好吃的东西推广,让广大的消费者来接受和称赞。

主持人:不光是让自己觉得好吃,让更多的人觉得好吃,

魏四:您看吃的胖胖的。我觉得也是一个发展的一个蛮关键的一个地方吧。

在出差也好在国外也好全国各地,喜欢到当地最地道的小吃,川味怎么样,西安的呼啦汤拉,还有这个昆明的过桥米线拉,每一个地方都品尝一下,做一些体验,带回来跟我们的

研发部门一起讨论,一起跟我们的营销部门一起讨论,怎么样能够把它变成规模化的生产,提供给消费者,我觉得这个过程蛮有趣。主持人:你们家族里的事业,始终是您在打这个排头兵,从28岁到大陆来开拓市场,打排头兵,做成功一个市场之后,您就交给家里其他的兄弟们,其他的哥哥们一起去做,为什么会这样?

魏四:都没有了,就是比较调皮呗,

比较调皮,那一些新的开创的工作跟尝试,那现在当然从过去有功能上的一个分工,到现在最近大概五年来,已经变成是各个事业的分工了。除了有功能上的功能外,还有事业上的分工,比如说康师傅这一块由大哥来,日常的事务有大哥来主持,量贩店,大超市那方面由二哥来主持,三哥是负责台湾的味全。那我是负责小门店,就是这些得克式的炸鸡,还有有乐和食的拉面,还有全家便利店,现在从上海展开,这样子小门店的,就是在事业体的一个分工看起来,也算是初据规模,也就一个事业体的分工。

主持人:那现在哪一块的规模作的最大呢,

魏四:还是康师傅做的最大,

主持人:会不会这里面有一种,我可能一开始开创的康师傅,现在跟我没什么关系了,不是我在管了。

魏四:倒不是这样子,当然也蛮见笑,我们是没有分家,所以分工不分家,所有的这个努力甚至在每一个分管的薪水还是要归到自己的小金库来,然后再统一分配。

主持人:不管你所掌管的这个事业群有多大,但是薪水跟你所掌管的这个事业群是没有关系。

魏四:对对,薪水都是一样的。你在各个企业的薪水都还回到家庭的这个叫家庭的基金来,

魏四:然后在统一分配,四个都一样,

主持人:您不能够在企业里,不能领薪水。

魏四:不能领薪水,我们的薪水要先归回在家庭基金,每一个人在从不家庭基金里领固定的不多,的一个基本的生产开销。

主持人:基本是多少能透露吗。

魏四:大概两三万块人民币吧,

主持人:真的是不多啊。

魏四:不多不多。

主持人:那就是说你们这是一个真正的家庭内部的共产主义,

魏四:小人民公社,

我常开玩笑,我们家也是一个小常委会,但是其实是团结在以大哥领导这样一个为中心,大哥担主要的策略,大方向还是由大哥来定。那我们其他的,如果在各人负责的事业里,每个月有一个碰头会,大家共同交流对于管理方向也好,或者存在的一些困难和解决的问题也好,都在那里作一些交流。

主持人:一般你们的小常委会开会是怎么个开法?

魏四:我们基本上、原则上是一个月一次,各自分管的这个事业里面,有一些看法,这个发展的方向也好,整个日常的管理问题也好,都会提到,这样大家相互交换意见,但现在我们合作的股东,当然有台湾的了有日本的、英国的,最重要是回到每一个合作企业的董事会,但是各分管的,如果在运作里面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会回到这个小常委会来交换一下意见。

[片花]

[导视]

1958年,魏家四兄弟的父亲,魏和德在台湾彰化的乡村创办了一个小油坊,取名“鼎新”,魏家的家族事业就此起步。

半个世纪后,顶新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额300多亿的跨国集团。

回首往事,什么是魏家四兄弟,最宝贵的财富?

展望未来,他们又将如何继续家族的事业?

请继续收看《“康师傅”未完的故事》。

主持人:魏总,我们这还有一副画,我们还发现了一幅油画,画的好是您家里租宅的那个情形。

四董:对对,就是我们七个的兄弟姐妹,就是在这个左边这个小房子里面出生的。

主持人:您多大时候才离开这。

四董:我们到高中毕业大概18岁吧。

主持人:当时您现在作的事业是您父亲开创的你们是第二代了?

四董:今天我我想我们兄弟的合作也好,还是事业经营的态度也好,我想我都非常感念我们的父亲,父亲真的是一个很实实在在然后,其实小到一个小故事,像比如说我们家以前是在那个蓖麻油,如果你走过去,地上有一颗蓖麻子,你没有捡起来,他会叫你回来,打一下耳朵。告诉你这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捡起来很多这种如何怎么样勤奋如何为人处事,我们四个兄弟受父亲的这种影响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你们父亲刚开始创业时候那是一个事业的规模也是非常的小。

四董:非常的小,早期,台湾大部分是比较辛苦,所以就是一个企业的小的榨油场,常有场是做那个蓖麻油,当时我们家也请不起太多的工人,所以当时我大概在初中左右的时候,都必须投入在我们的部分蓖麻油的生产线的七个的兄弟姐妹全都得投入,比如说爸爸管经营,妈妈管全家的饭,那大姐洗全家的衣服,二姐看锅炉,三姐要把蓖麻子压扁先预榨一下,预压一下,那二哥三个跟我是管榨油,大哥是管第二端的这个叫请出,就是一个的兄弟姐妹的比蓖麻油的生产线上都各有分工所以从这样一个家里的小油纸小作坊,这样一个一步一步积累。

主持人:今天的康师傅也好或者顶新也好,一个发展的速度是您刚才也讲了是以前没有想到过的。那您今天在往来去展望的话,能不能在估计一下未来,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的思路呢?

魏四:我想整个这个中国巨大的这种发展,跟开放、跟成长的机会,我想是全世界人共同有目共睹的,从过去顶新的发展里面,从家族、从股份公司到国际合资更重要是,我们要去学习这样一个经验,如果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里面,有一个好的表现,我们也期待所谓的,在国际化的方向做发展。

我觉得顶新要感谢,当然很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支持,很多朋友的帮忙,尤其是这个广大的消费者的这种支持跟热爱,让顶新有这样的机会来发展,所以我们在董事会,在今年年底的董事会也决定了,我们会成立一个慈善文教基金会,开始就要投入运作,对这种慈善的活动,和这种青少年的关怀,那我们可能会比较重点趋向与公益活动,不但是今年是每年年年做,能够让我们这个大家族关心的这些问题,或者有一些困难,能够站在企业的立场,能够为这一块土地贡献一份心力。

主持人:其实应该说康师傅,在大陆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它从一个很小的产品上,却发展到今天一个当初一个想都没有想过的这个结果,我最关心的还是您刚才还提到过的,我们在这十年的发展之后,对我们这个市场应该对于一个什么样的回报,我们做的大量的公益活动,这一点恰恰也是向更多的台商企业证明了,如果能够在大陆这个市场,能有更大的发展,一定要跟这个市场有一个更加紧密的结合。

魏四:是是。

主持人: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魏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

魏四:谢谢。

主持人:欢迎大家在下周同一时间,继续收看我们台商故事。来自: 创业之家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44344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