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经验和学习体会

审计质量经验和学习体会
审计质量经验和学习体会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审计方案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目标,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全面提高审计监督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作用。现就总结归纳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计实践表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搞好审前调查,提前摸清家底。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审计思维定式和方法。而审前调查阶段的一些习惯做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如部分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审计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的充分应用。势必增加审计阶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笔者深深体会到,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审计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密切关注的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加强对审计方案编制前的审计前期准备的审查非常必要,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审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编制调查方案,所调查的内容是否与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目标相符,是否认真参考以前年度的审计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是否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否利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审计抽样”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抽样,依据调查情况和分析结果,从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业务分工等方面为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阶段再次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审计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同时广泛收集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审计过程中对查出问题定性准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审计总体目标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编制进行实质性审查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规划,是整个审计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相关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也就是说,由多个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共同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的审计机关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具体承办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的作用,是落实审计任务确保审计项目计划、检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作业的重要措施。详细周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项目进度,保证审计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审计查证,完成审计计划所确定的审计任务,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实施的质量,应当切实加强对审计方案的审查,从审计实施的总体目标上控制审计质量。审查审计方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审计方案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是否完整、真实,特别是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政策及变动情况是否叙述清楚,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是否调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关键控制点及其内控薄弱环节等。

(二)对审计目标、内容、重点线索的审查。主要审查其编制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审计内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时间范围和具体事项范围是否准确,审计重点是否突出等。

(三)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1.对初步分析性复核的审查。对审计方案编制人根据审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其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揭示其财政、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错误所进行的初步分析性复核要进行认真审查。主要检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料,如同行业资料、被审计单位前期同类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定额等资料、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估计的数据资料等,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研究分析和对重大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否恰当。

2.对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审查。审计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错弊信息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还应当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一方面成为设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的直接根据,另一方面,用以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抽样审计。对评估的审计风险的审查主要检查方案编制人是否将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写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风险评估的评估是否合理,评估的数据采集是否准确、充分等。

(四)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审程序与内容的审查。编审程序的审查主要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由审计组具体负责编制,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审议,是否有主管领导审批,方案调整是否经过批准等。对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审查主要审查下列审计方案必备的内容是否健全: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程序应当能够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最大限度的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组员及其分工及编制的日期等其他相关内容。

(五)对方案所列审计人员适当性的审查。主要审查审计人员是否配备具有专门技能和相当业务水平,并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专业特长、有无需要回避的人际

关系和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等。还应当在明确审计目标、内容和相关审计程序后,审查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差异和审计工作事项的客观要求是否进行合理分工。

三、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控制审计质量,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审计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具有重大作用。这一阶段主要审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方案所规定的审计内容实施审计,该实施的所有审计程序是否完整无缺地实施等。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检查审计组是否按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实施到位;

(二)检查审计组当实际情况与审计方案产生差异时,是否围绕审计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并办理编制调整方案并上报方案审批人审批等相应的手续等;

(三)检查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及时、规范编制,违规事项是否逐项编写底稿,对违规事项的取证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适当等;

(四)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内部的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对审计组质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组长、项目主审是否对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充分地指导、检查与监督,是否形成审计组会议记录等;

(五)检查审计组是否建立健全分级复核制度,检查一般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整个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人员复核并签署意见,对复核人员签署要求补充审计程序的审计事项是否进行补充审计等。

全程跟踪审计方案的实施情况,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进行。通过运用多种控制方式对多项有关审计质量的内容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从审计的结果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复核

主要审查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存在取证材料与问题定性之间相互矛盾,是否按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有效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两张皮”的现象等。同时对补充审计程序进行再审查,主要审查对审计组未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事项要求其重新补充审计程序,并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明材料进行复核审查等,以此来促进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五、从严格审计纪律的角度控制审计质量,对审计方案的实施进行实质性审查。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专业判断对形式上按审计方案实施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进行审查。为审不廉必然导致审计舞弊行为,审计舞弊必然导致审计质量低劣。通过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明材料等进行严格审查,运用专业判断结合平时对有关审计单位掌握的相关情况从中筛选并发现审计舞弊行为,采用抽调其他审计人员交叉到被审计单位复审、突击到被审计单位抽查、组织专人进行专项检查等,有效遏制为审不廉,审计舞弊等行为,切实做到全面控制审计质量,从源头上控制审计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有效性审核指南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有效性审核指南 1. 引言 一个组织,要寻求适宜、充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进行内审,以此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同时,又能发现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潜在的各种改进机会。内审对最高管理者来说起到了反馈机制的作用;它能给最高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保证,保证体系是符合ISO9001:2000标准要求的。因此,对内审过程如何进行管理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2. 要求和审核指南 2.1 ISO9001:2000第8.2.2条《内审》的要求是: “必须策划编制审核方案,策划时必须考虑被审核过程和区域的具体情况及其重要性,还要考虑以前的审核结果。” 标准提出这一点要求的意图是,把内审方案audit programme的焦点放在历史上发生过问题的那些过

程和区域,或者看来正要发生问题,和/或(根据过程本身的性质)看上去会发生问题的那些过程和区域。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以下各种因素造成的:人为因素、过程能力、测量系统的敏感性、顾客要求变更、工作环境变更等等。(这条讲编内审方案时考虑被审核过程和区域的“具体情 况”status,下面是讲“及其重要性”importance——译者注) 对于发生缺失deficiencies或者不符合问题具有高风险的过程,在编制内审方案的时候应当优先加以考虑。 凡是以下各种因素会引起高风险的那些过程应当特别加以注意: —过程能力失效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顾客会造成不满意的; —产品不合格(或者过程的不符合)将会涉及到有关法规和条例要求的。 2.2 ISO9004:2000第8.2.1.3条要求是,

浅谈审计取证质量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1621552.html, 浅谈审计取证质量控制 作者:吴玲玲 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认为,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主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 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适当把握审计证据的转化方式, 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 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 关键词:审计证据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2-235-01 所谓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为审计结论 和审计建议提供支持的信息。审计证据的质量是影响项目质量的核心,它贯穿审计的全过 程,是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因此,只有保证审计证据质量,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 风险。笔者认为,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主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 审计活动是围绕着审计证据进行的,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不断获取、处理、评价证据并作出结论和判断的过程。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审计证据资料 的繁简要依据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风险大小进行决定。为防止盲目取证,应当在保证证据质 量的前提下,突出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取证,要求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收集、归档与审计事项 相关的审计证据。 1.重要性与审计证据。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 ,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 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 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ZY-SH-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版本:02/0 文件编号:CQM/ZY-SH-05-4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28日 修订日期:2008年03月01日 实施日期:2008年04月01日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目录 1. 目的 (2) 2. 适用范围 (2) 3. 引用文件 (2) 4. 文件审核 (2) 4.1文件初审 (2) 4.2现场的文件审核 (3) 4.3其他情况下的文件审核 (3) 5. 审核计划 (3) 5.1基本要求 (3) 5.2第一阶段审核计划 (3) 5.3第二阶段/再认证审核计划 (4) 5.3监督审核计划 (4) 5.4多场所抽样要求 (5) 6.现场审核 (5) 6.1第一阶段审核 (5) 6.2第二阶段现场审核 (7) 6.3监督审核 (9) 6.4再认证审核 (10) 7 审核记录的要求 (10) 8. 标准条款审核要点(以下编号为标准条款号) (1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1. 目的 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致性,保证审核质量,避免认证风险,特制定本作业文件。 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B/T 22000—2006)的认证审核工作。 3. 引用文件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CQM/CX-21-2008 审核方案管理和审核实施程序 CQM/CX-25-2008 监督和再认证程序 CQM/ZY-SL-00-11 认证项目管理指南 4. 文件审核 4.1 文件初审 在任何情况下,文件初审应在第二阶段审核开始之前完成。 文件初审内容应包括: a)食品安全方针、目标; b)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 c)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及各文件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d)标准要求建立的程序文件、文件及记录清单; e)前提方案、产品描述(包括原辅材料、与产品接触的材料及终产品)及预期用途的说明、工 艺流程及工艺文件(说明)、危害分析、操作性前提方案、HACCP计划; f)布局图:工厂周围环境图(包括工厂平面图)、车间布置图、车间人流图、物流图;给水图、 排水图气流图(必要时)等; g)符合有关规定的许可或资质证明; h)与认证申请必备条件相关的信息资料。 文件初审阶段仍应对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充分性进行评审。文件审核应考虑受审核方组织的规模、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究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体现出审计机关和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汉工作能力。随着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AO系统的运用,审计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不可讳言,目前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1、审计准备工作不充分。一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好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三是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四是、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

2、财会业务知识不熟练。一些审计人员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3、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一是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到审计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4、审计方法不当。有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 5、审计责任感不强。一些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对策 1、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准备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分工要明确、合理;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要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监控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及监控质量目标 1、引言 质量管理*在各部门之间起到枢纽作用。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始终是整个生产、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有活动的总结果。因此,有效的质量管理在当今对于为识别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开展的规划与预防工作以及对于为防止缺陷产后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与以往通常采用的发现、分析与消除业已发生缺陷的做法截然不同)十分重要。 质量手册*(QM-Handbuch)中描述的有效的质量体系(QM-System),是每个企业既经济又目标明确地满足供货与服务质量要求的基本前提。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推动、促进质量管理是企业的领导性任务。 企业最高管理者必须验证企业的所有部门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包括从策划、设计、采购、生产、销售、顾客信息一直到产品的市场观察和跟踪。特别是发生损害事故时更应如此。 策划、实施所有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将它们归纳、汇总到质量体系(QM-System)中去,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必要的。唯有一个周密策划、合理选择的质量体系,才能使商业伙伴、政府部门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保险商们对企业的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给予信任。 质量理念原先主要体现于产品,近年来质量理念及其相关的质量管理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增加了新的容,具有了新的涵。 属于这方面的管理任务有以下几点: -确定质量方针,协商、确定并监控质量目标 -跨部门进行合作时,确保跨部门任务的实施以及部门之间接口的畅通 -预先确定并监督质量成本 -重视产品安全和产品责任 -使全体员工都对质量负责。 在提问表U部分从体系角度对这些任务加以详细阐述。 由于流程以及体系与过程之间关系日趋纷繁复杂,故跨部门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这里有许多尚待发掘的资源,这些资源对生产率、总体经济效益以及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提问表的P部分从体系角度对这些与产品及过程有关的要素加以详细阐述。 借助于提问表对质量体系进行评审,通过这一办法可使顾客了解供应商的一些概况,即由其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 对协商确定的质量体系按商定办法进行评价,就此方面规定一般的做法,这是本卷的主要目的。这样可减少进行其他的质量体系审核(比如由其他顾客进行的审核)带来的麻烦。 评价结果应向被审企业表明它的质量体系哪些地方符合要求,哪些要素必须改进。 审核结果由审核员和企业签字。企业通过签字确认审核结果已与企业详细讨论。企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一)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一) 审计组织为使其所承担的审计工作能够按照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大量的审计质量控制基础工作未做或未做好,致使审计质量控制随意性大,效果很差,使审计工作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为此,本文就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作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措施谈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广大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参考。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它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由此可知,审计质量控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一)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的控制,它不同于法律和其他组织对审计的制约与控制。审计质量控制行为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行的,是全体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都必须参与的自律行为。因此,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只能是专门的审计组织和人员,而不能是其他组织和人员。(二)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审计组织和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应包括审计的全过程,从计划到实施,到最终表达意见,签发审计报告的全部工作;还应包括审计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如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管理,审计人员聘用、培训、晋升管理等。其重点是对审计的整个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比审计质量的范围要窄一些,因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职业自身对自身的控制,因此,那些由其他外部因素影响的审计质量不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三)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是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是由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根据职业自身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自律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标准。它既不同于审计准则,也不同于审计法规,是一套比较先进的、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涉及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只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也才能提高审计的职业地位和声誉,使审计职业自身能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还是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其工作的首要任务都是确保审计的工作质量,这是由审计的职业责任所决定的。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和效率性,更好地达到审计目的,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达到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二)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因此审计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都必须跟上形势的要求。而只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才能强化审计工作的内部制约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审计职业的要求。(三)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促进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审计质量的高低优劣,决不只是对审计机关本身和被审计单位发生影响,它还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审计机关在工作中能够重视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确保审计质量,并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重大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向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反映、建议,就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监督作用,为加强宏观控制和促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服务。(四)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有效手段。审计风险来源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作业过程,以及审计意见的表达等。因此,只有对各方面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有助于提高综合处置审计风险问题的能力,尽量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各项审计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诉讼案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一方面说明了审计职业越来越被公众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审计组织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考试9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确定不符合的原则是 A.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B.必须不能引起对涉及不符合员工的处罚 C.必须以认证机构的作业指导书为依据 D.必须经受审核方同意 2 审核过程中每天举行的审核组沟通会议的目的包括: A.回顾一天中的审核发现和确定不符合报告 B.就下一步审核组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沟通 C.与被审核方就纠正行动达成协议 D.编制审核报告 3 首次会议包括的内容有: A.确认有关保密和信息安全事宜 B.确认审核组的健康安全事项、应急和安全程序 C.有关审核可能被终止的条件的信息 D.以上全部 4 审核范围的描述通常应包括: A.实际位置、产品、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 B.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 C.实际位置、产品、活动和过程 D.地址、组织单元、被审核的活动和过程、审核覆盖的时期 5 审核目的由来确定 A.审核组长 B.受审核方 C.审核委托方 D.认证机构 6 根据ISO19011标准,关于审核的沟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审核组长应当定期讨论以交换信息 B.审核组长必须定期向受审核方通报审核进展及相关情况 C.审核组长必须定期向审核委托方通报审核进展及相关情况 D.当审核证据显示有紧急的和重大的风险(如安全、环境或质量方面)时,应当及时向审核委托方报告,但不需要报告受审核方 7 审核员持续专业发展活动不应考虑: A.实施审核的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变化 B.审核实践 C.相关标准以及其它要求 D.审核员个人知识的局限 8 以下不属于审核方案管理人员职责的是 A.识别和评估审核方案的风险 B.确定所需的资源 C.确定审核方案的范围和程序 D.评价审核人员的能力 9 关于不符合,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对审核员来说,不符合指不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班级:11会计与审计2班姓名:吴晗学号:s110108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审计在企业肿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要通过过程改善和质量控制来增加组织价值,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普遍认可。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现状审计质量成因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审计在企业肿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 内部审计要通过过程改善和质量控制来增加组织价值,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普遍认可。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提出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历尽风雨,曲曲折折,目前形成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应政府法令要求而建,这种建立内部审计的方式,虽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但由于这是由外部对企业施加的压力所形成的,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较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我国的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内部审计机构不可能独立于厂长经理之外,这使内部审计部门为经营者服务,在厂长经理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立性荡然无存。同时,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若发现有关重大事项,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这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阶层的领导,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述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和准则 1.审核目的 第一方(公司):◇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确定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为迎接外审做好准备。 第二方(顾客):◇选择合格供方; ◇对已建立合同关系的供方进行控制。 第三方(机构):◇为顾客提供信任; ◇减少重复的第二方审核; ◇认证注册,证实能力。 2.审核准则,即依据的要求 ◇GB/T 19001 idt ISO 9001、YY/T 0287 idt ISO 13485;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相关法律法规; ◇产品标准、合同等。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 ◇被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正规的,清晰的;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项正式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个抽样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通过过程评价进行的。 三.审核原则 1.以下原则与审核员有关 ◇道德行为:职业的基础; ◇公正表述: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 ◇职业素养: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2.以下原则与审核有关 ◇独立性:是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客观性的基础; ◇基于证据的方法 四.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审核方案 ◇审核方案的授权; ◇审核方案的制定; ◇审核方案的实施; ◇审核方案的监视与评审; ◇审核方案的改进。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一.审核活动 依据ISO19011:2002,典型的审核活动氛围下列几个阶段: ◇审核的启动; ◇文件评审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现场审核的实施; ◇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审核的完成。 二.审核的启动 本阶段包括如下活动和内容: ◇指定审核组长;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确定审核的可行性; ◇选择审核组; ◇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1.指定审核组长 ①审核组长的职责 ◇根据审核方案确定本次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 ◇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编制审核计划; ◇与受审核方和委托方进行沟通; ◇组织、指导审核组工作,控制、协调审核全过程; ◇组织得出审核结论; ◇编制并提交、分发审核报告; ◇负责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并报告结果。 ②审核组长应具备如下条件: ◇经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培训合格; ◇有一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审核的经验; ◇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了解本组织产品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内容; ◇与审核区域和活动没有直接责任关系。 2.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①审核目的 每次内审的目的应在审核方案中明确规定。但审核组长在接受任务时,应与方案管理人员沟通做进一步确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按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安排有效实施; ◇寻求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0标准网络教程(第一期) 第一讲:概述 1. ISO9000为什么重新修订 ISO9000标准是87年出版的,94年修改过一次。94版和87版的写法基本上适应加工工业,按加工工业产品的过程编写出来的。2000版是因为各行各业都要用,所以进行改版,特别是服务业,老的标准不适合服务业(如:什么是不合格、检验、生产等),2000版改版后对服务企业比老版本要好得多。 2. 新版标准的组成 ISO9000族标准由:9000、9001、9004(19011在CD3阶段,未出版)组成 9000: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术语 900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9004:业绩改进的指南 19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指南 9004用于达到9001水平后,进一步想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业绩(着重于质量管理方面),这时可以运用此项指南。此项指南不能把它当作实施9001的指南,它比9001要求的水平要高,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它是业绩改进的指南,但在贯彻9001时,也可参考9004。不过两者可以放在一起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它们结构相同。 19011:质量和环境审核的指南-以前质量审核和环境审核分别有两个标准,现在考虑到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都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之内,在方针、指导思想、管理模式都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就把这些管理体系能够互相整合,互相在同一个指导思想、同一个总的方针下,用体系的办法开展这个活动,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的模式都逐渐接近,必竟是一个企业的不同侧重点而已,因此它的审核也应整合起来,希望通过一次认证解决问题(但现在正在研究)。 ISO9001:质量保证活动主要属于一种证实活动,证实产品质量保证的能力。本标准即可以用于建设内部质量体系管理,又可以用于质量保证活动。下面将主要介绍ISO9001标准。

浅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经济师}2010年第2期●审计工作浅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行为。文章分析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因素,对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2—209—02 实行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应先了解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包括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审计结果(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控制只有紧紧围绕审计质量各要素进行,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政策布程序制定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一、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1.领导者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内审工作独立性不高。具体说来有四点表现:(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模糊,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问题、找毛病,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忽视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管理的职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2)无竞争对手、思想松懈。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审计机构独享审计权,审计机构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和业务来源,缺乏应有的竞 争力,而更多地关心审计任务的完成、上级领 导的态度,对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缺乏热 情。(3)企业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内部审计 人员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复杂的人 际关系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深入细查;领导的 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的时效、范围, 使审计人员不敢违背;众多理由使得审计人员 在质量控制上意识不强。对于发现的问题,缺 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内审人员往往慑于领导 压力或者出于同事关系的考虑,或者由于其他 种种原因,对发现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徇私舞弊。(4)对潜在风险 认识不足。求数量、抢时间、搞突击,在质量控 制上下功夫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审计中出现 耗时、耗费的具体项目不愿深查,对不清楚的 业务避重就轻,对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 靠性分析不透,处理问题上更多地依赖专业判 断或个人偏好。 实际操作中表现在:一是重视专业胜任能 力,对职业道德重视不够。在工作委派上考虑 较多的是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人员及助理人 员的独立性及职业道德考虑较少;在培训中注 重业务,对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二是对指 导、监督、复核不重视,缺乏对审计执行情况及 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未建立分级督 ●李宗梅 导、复核制度,对所聘用的助理人员事前没进 行必要的培训,甚至未编制审计计划以传达审 计指导意见;在具体项目审计过程中重操作, 轻督导,往往在出了问题时才予以督查;审计 报告阶段对工作底稿未实行多级复核。 2.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内审人员多由 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甚至是兼职,比较 习惯于对被审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往往重 视账面审计而忽略账外内容,直接导致对经济 业务复杂性的了解不足,难以将企业经营特 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披露与揭示。由于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我国虽然制定了统一的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一些具体准则,但缺少 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使得企业内审目 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随意性。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 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 稿缺乏严格规范;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 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未建立分级督导 制度。内部审计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对各 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督导 和复核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但是,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 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没有设立必要的内 部督导。内审工作是“只有检查31】人,没有被人 检查”,对内部审计的检查处于真空地带,客观 和信赖,以保证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3.调整内部审计目标,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实现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财务账簿、报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侧重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所有管理领域,包括人事、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商务等环节。其工作范围除了解和评价财务、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外,还应对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的安全性、资源利用的经济和有效性、预定目标完成情况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一个企业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单位的。【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除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总之内部审计应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评估,及时发现和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建全各项管理制度,严密内部控制机制,推动生产经营规范化、制度化,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改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审计人员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应实行专职化,除配备财务人员外,还应有工程、法律、电子数据处理等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人员。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职业使命感、责任感;遵守诚实、客观、勤奋和忠诚的原则;熟悉和精通内部审计原则和技术;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业务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原则和各项规章制度;能对审计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周密思考和分析,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处理。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在审计工作方法上,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单位抱着信任态度,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积极寻求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其负面影响,一起探讨改进措施;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不使用责难性的措辞,不采取简单暴露问题的做法;在报告内容方面,向领导呈送的审计报告只反映重大的问题,而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则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并督促其就地整改。只有把监督寓于服务中,才能减少被审单位的对立情绪,达到既实现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又促进被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提高,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参考文献: 1.刘桂良.瞿友喜.现代审计学fMl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邵素梅.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叶套计之友,2007(6) 3.鲁安.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Ⅱ]会计之友,2007(4) (作者单位:山西禄纬堡太钢耐火材料公司山西太原030000) (责编:吕尚) 一209— 万方数据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汇总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预览: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随着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的 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正文: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随着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的不断深入,审计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不可讳言,目前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1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三是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四是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 2财会业务知识不熟练。一些审计人员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3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一是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到审计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4审计方法不当。有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又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 5审计责任感不强。一些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对策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2017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对审计工作的意义单位: [摘要]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是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是信用社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信用社工作效率的需要。审计质量控制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信用社各项业务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意义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审计环境、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审计工作意义非凡,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我们仍要不断努力,追求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提升审计质量,做好审计工作。审计质量控制包含一系列的的活动,下面就审计质量的控制的有关方面作如下阐述: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一)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现实工作情况的变化。 (二)审计质量,一般来说是指审计工作结果的优劣程度,其更

深入的含义是反映了一个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质量控制是把控审计工作效果的重要的依据,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稽核的监督作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质量控制是信用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信用社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内部审计,必须合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找准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检查的范围和重点,全面地发现弊端及问题所在,揭露违规违纪行为,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审计质量控制是信用社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业务要想快速健康增长,审计部门就必须做好企业的“医生”,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我们信用社目前各项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业务发展的速度与风险控制的步伐日益不协调。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审计部门是业务发展的监督者,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管

ISO19011 2002审核指南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标准号:GB/T19011-2003/ISO19011:2002 替代情况:替代GB/T19021.1~19021.3-1993,GB/T24010~24012-1996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5-23发布) 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标准化协会、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天津钢管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05日 目次 前言 ISO前言 ISO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审核原则 5 审核方案的管理 5.1 总则 5.2 审核方案的目的和审核方案的范围与程度 5.3 审核方案的职责、资源和程序 5.4 审核方案的实施 5.5 审核方案的记录 5.6 审核方案的监视和评审 6 审核活动 6.1 总则 6.2 审核的启动 6.3 文件评审的实施 6.4 现场审核活动的准备 6.5 现场审核活动的实施 6.6 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6.7 审核的完成 6.8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7 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 7.1 总则

7.2 个人素质 7.3 知识和技能 7.4 教育、工作经历、审核员培训和审核经历 7.5 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7.6 审核员的评价 前言 本标准是GB/T 19000族标准(等同采用ISO 9000族标准)之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 19021.1-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审核》、GB/T 19021.2-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质量体系审核员的评定准则》、GB/T 19021.3-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审核工作管理》、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GB/T 24012-1996《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本标准与所替代的六项标准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范围的变化: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实施质量的管理体系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和外部审核或需要管理审核方案的所有组织,原则上也可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审核。 ——结构的变化:本标准方框中的内容以实用帮助的方式,针对特定的问题提供了补充指南或示例。 ——内容的变化:本标准为审核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提供了指南,也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的能力提供了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3部分的规则起草。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国际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九三二三厂质管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及方法标准条款(过程)审核要点审核策略/方法范围 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询问/确认 2、组织QMS对标准条款是否剪裁?如有,所剪裁条款中过程确凿没有?查问/确认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QMS?概况切入审核 2、组织QMS过程是否被确定和管理?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概况切入审核 3、组织QMS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足以支持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选择过程审核 4、组织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是否确定并有效?对测量和监控结果是否有分析、改进活动?概况切入审核 5、组织是否存在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外包过程?如有,在组织QMS是否明确,实施了控制?提问、确认 6、组织是否接受顾客对过程的监督,保持产品的可追溯性(军标要求)概况切入审核关于对

4、1中外包过程的审核提示:外包过程:是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由组织外部机构履行的过程。 外包过程的控制: 4、1的意图是强调组织一旦选择使用影响其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外包过程,就应该重视该过程,必须表明,对该外包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该过程的运行符合标准相关过程要求,并且符合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控制的程度、种类:视其重要程度和涉及的风险而定。应通过与外包过程提供者签订合同或协议规定以下内容:过程规范;或确认要求;法律法规或法则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过程的监视测量方法,过程实现目标和结果报告,组织实施现场检查,验证和/或审核等。 审核时注意:组织是否识别了外包过程?对外包过程的控制是否满足要求? 4、1 总要求注意与采购过程的区别,对外包过程控制中存在:没有与采购过程区别,还未控制到过程的情况,注意理解标准 4、1的意图。 案例1:某厂关键件(火炮身管)热处理外包:要求提供必须满足的整个过程的技术参数规范;要求供方表明进行炮身热处理部件的时间和温度域值控制图、记录;其质量管理体系满足GJB9001A—2001要求。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1目的 为了贯彻GB/T19001-2008中有关“鼓励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通过推行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改变现有的符合性的审核模式,提高审核有效性及审核效率,进而促进和提升审核价值。 2范围 本指南文件为QMS的现场审核提供指南。 3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9011-2003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CNAS-CC01: 2007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等同采用GB/T 27021-2007) 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 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4术语和定义 GB/T19000-2008和GB/T19011-2003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5基于过程的QMS审核 5.1概述 基于过程的QMS审核是指以受审核方的过程、过程间相互关系、过程目标和过程绩效指标作为审核的路经或审核的追踪线索所实施的QMS审核。 它通过对过程的检查而确定有关过程结果的活动、资源和行为是否被有效并高效地管理。 5.1.1基于过程的QMS审核特征 1)顾客导向 在审核中,审核员不仅考虑受审核方的需要,而且考虑受审核方顾客的需要,关注受审核方是否已经正确理解了顾客要求并在每个过程中予以落实; 2)过程导向 在审核中,审核员关注过程、过程间的相互关系与接口和过程绩效,以及关注每个过程 的绩效及其对QMS整体绩效的影响; 3)结果导向 在审核中,审核员关注过程结果,并将审核发现与它对受审核方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影响相关联;

4)关注QMS的持续改进 在审核中,审核员通过对过程绩效的系统分析,发现过程的波动和改进点,促进受审核方在QMS的整体改进,提供增值服务。 在审核中,基于过程的QMS审核具体体现为: a)无论是判断QMS的整体绩效,还是审核一个具体过程,都以其绩效指标的实现与改进情况为基础; b)参照受审核方自身的业务流程,并按照受审核方所确定的一定数量和类型的QMS过程及其之间的内在连接关系,对审核的路径进行策划和实施审核; c)始终以满足受审核方的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作为审核的关注点,并以产品实现类的过程作为审核的主线; d)在对产品实现类的过程实施审核的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QMS其他过程(如:管理类的过程、资源类的过程和监视、测量、分析与改进类的过程)的作用和绩效。 e)针对每一个过程的审核,以该过程的绩效指标为切入点,通过追踪其绩效表现以及过 程之间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从系统的角度评价该过程在QMS中的作用及其有效性; f)从QMS的整体角度,关注法规、顾客和相关方要求的实现情况、过程间的接口和过程的绩效情况等方面,并对QMS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 5.1.2基于过程的QMS审核的益处 1)审核是以受审核方所确定的过程及其绩效指标为切入点,并以受审核方的绩效表现为主要线索,同时基于审核员的判断而适时调整审核的路径以满足审核的最终目标,即审核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判断过程中,从QMS的整体角度判断过程活动与标准的 符合性,进而提高审核的有效性; 2)审核是基于受审核方的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审核路径,并关注每一个过程的顾客要求及该过程的有效性,这有利于发现受审核方的QMS与其实际运行是否存在不一致的 问题,从而确保受审核方的QMS的建立、运行和改进与受审核方的质量绩效紧密结合; 3)审核时关注质量目标的系统性及其与过程系统性的关系,打破部门/职能单元间的隔阂,仅关注每个职能单元份内”职能的执行情况,更关心过程间的接口,这有利于发现是否存在部门目标与过程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即系统与子系统目标不协调的问题; 4)审核中比较容易发现过程接口和部门接口间的缺陷和系统性问题,这有利于受审核方识别不增值的过程以及待改进的过程和查找QMS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通过审核 达到QMS过程优化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