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自己”和“过度自信”会影响人际关系

“高估自己”和“过度自信”会影响人际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高估自己”和“过度自信”会影响人际关系

导语:有些人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的水平,被称为过度自信现象。但过于自信就会导致自以为是。加拿大一项全球民意调查发现,84%的

有些人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的水平,被称为“过度自信”现象。但过于自信就会导致自以为是。加拿大一项全球民意调查发现,8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

“高估自己”“过度自信”会影响人际关系

慢性病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三高”,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心理上也有“三高”:自以为比别人高明,比别人高超,比别人高洁。众所周知,前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而后者则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让人一事无成,最终损害心理健康。

类似的心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员工觉得自己的想法比老板更高明,却不被采纳,结果自作主张,造成损失;太太觉得车技比老公更高超,一路上喋喋不休乱指挥,老公不胜其烦,最终大吵起来;有人自以为德行高洁,瞧不上同事,看不起亲戚,结果众叛亲离心理“三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加拿大一项全球民意调查发现,8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些人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的水平,被称为“过度自信”现象。但过于自信就会导致自以为是。古人告诉我们,“饱满的麦子都是低头的”。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不需要处处显摆自己高于别人,而那些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强的人,往往内心有自卑感,需要用别人的“差”来找到自信。心理“三高”往往会给人以笑柄,就连许多寓言故事都讽刺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心理。比如朝三暮四的猴子自以为高明,实际得到的果子却一个都没有多;坐井观天的青

生活常识分享

高管过度自信、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

高管过度自信、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 20世纪末,学者们通过研究行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并 不是完全理性的,而企业的管理者,在公司日常经营中拥有高度的决策权,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一旦管理者产生认知偏差,将对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大多数企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高管担任企业重要角色,拥有企业一部分经营权力,那么其不理性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绩效?目前大多数国内外研究重点集中于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或是融资风险之间的关系,直接讨论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关系较少。因此,本文直接讨论高管过度自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添加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股权集中度以及公司性质等反映公司治理方面因素分析是否会对二者关系产生正向或是负向的关系。 本文将以中小企业板为例,采用2010-2014年共5年的数据,系统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过度自信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本文假设,分析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和实证检验,选择了管理者相对薪酬之比作为衡量过度自信的指标,即:前三位高管薪酬之和占所有高管薪酬之和比例大于中位数则认定为过度 自信;反之,则高管是非过度自信。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本文选择以上市公司并购次数作为衡量过度自信替代指标。即:将在1年内作为收购方发起两次或两次以上并购重组行为公司的管理者认为是过度自信的,最后获得了以下结论:(1)高管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2)两职合一的公司相比于非两职合一的公司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更强,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有利于减少高管过度自信与公司绩效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提高没有起到削弱高管过度自信与公司绩效负面影响的作用。换句话说,独立董事在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完全履行其应尽的监督责任,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和监督,没有减弱高管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负面 影响。(4)股权集中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减弱高管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 (5)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过度自信对公司绩效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负面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1)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中小板上市公司应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二者职能划分明确。 (2)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确保独立

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案例研究【分享】

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案例 研究 论文关键词:过度自信投融资决策高管人员三九集团 论文摘要:过度自信是公司高管人员普遮存在的一种心理特质,其对会司投 融资决策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对三九集团高管赵新先在投融资决策中 过度自信表现进行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弓丨言 由于我£国情特殊,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和监督,高管人员在企业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往往显示出过度自信的倾向,最终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近年来,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褚时健、广东原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经纬、前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山东秦池集团王卓胜等曾盛极一时的著名企业高管纷纷落马,它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反思与启示。国内著名企业生命周期如此之短,以前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公司管理机制、治理结构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加以探究,那么,是否可以从高管人员的主观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动因加以认识?因此,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投融资决策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于高管人员过度自信加速或者直接导致企业投融资失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探究。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1.文献回顾 W e i nS tei n(1980)通过研究发现下列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过度自信:控制 幻觉,高度向往良好收益,难于比较个体间业绩的抽象参考点。根据March和Shapi ra(1987)调查的证据可知,管理层低估内在的不稳定性,相信自己能全面 控制公司经营业绩。Lys and Vineent (199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NCR的 AT&T并购决策。研究表明:并购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然而, 过度S信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实证证据还比较有限,Yueh — hsiang Lin ( 2005)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管理者利润预测作为公司高管 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 Rayna Brown and Neal Sarma ( 2007)使用奥地利的数据检测了CEO过度自信的作用以及过度自信在公司并购决策中的主导性地位。 Philipp Koel linger, Maria Minniti and Christian Schade (2007)认为企业家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解,所讨论的这种认知机制会导致过度自信,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家高估他们控制事件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还不太成熟。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余明桂等(2006)抛弃了传统债务融资理论的理性管理者假设,分析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导致企业采取激进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外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理论层面的不深入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国内关于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异常滞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文章编号:1003-207(2005)05-0142-07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 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郝 颖,刘 星,林朝南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摘 要:基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2)同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过度自信行为不仅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3)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随股权融资数量的减少而上升。(4)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关键词:过度自信;公司投资决策;行为公司金融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8-04;修订日期:2005-08-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2041) 作者简介:郝颖(197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重庆大学经济 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金融. 1 引言 随着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西方学者将行为金融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同企业决策主体的行为研究结合起来,从高管人员行为特质角度寻求对企业投资决策研究的补充与完善。Gervais 和Odean (2000),Goel 和Thako r (2002)研究发现:在充分分散化的股东看来,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比风险厌恶高管人员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正是持有多种风险组合的股东所期望的[3][4]。Hall 和Hevin (2002)、Heaton (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如果比外部投资者对投资项目更乐观,则容易认为资本市场低估了公司价值。他们将不情愿通过外部融资支持投资项目,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将增加[5][6]。Malmendier 和Tate (2003)首次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下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 [9] ,检验结果支持了Heaton 的理论分析。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西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其中有关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投融资决策影响的评价方面 [12][20] 。而在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时期由政府 主导发展起来的新兴股票市场背景下,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行为及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当前的研究则尚未涉及。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是否存在过度自信行为?该行为是否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有何不同?在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下,究竟是那种融资约束更能对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阐释?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在公司决策中可能对投资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来回答上述问题,并为我国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提供一些经验性的结论。 2 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决策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确定性事件过于狭窄的确定性预期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人们在将自己的技能同所在群体的其他个体比较时,习惯性的认为自己的才能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这种“优于平均效应”的心理倾向同时影响了个体行为的归因判断。行为个体更可能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而将坏的结果归咎于运气不佳。Langer (1975),Weinstein (1980),Alicke 和Klotz (1995)的实验研究发现,高管人员通常比普通员工表现出更显著的过度自信[1][8][10]。 本文从高管人员和股东间的投资价值最大化模

高管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决策相关性研究述评

2009.07(下) ChinaCollectiveEconomy 集体经济·摘要:文章介绍了研究公司投资问题的新视角———过度自信理论的相关文献,便于高管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投资决策;过度自信;高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发现资本市场中的许多经济现象与传统的金融理论不一致,开始对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质疑,产生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它以各种非理性的心理现象为前提,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实现了人们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到“实际怎么做决策”的转变。其中,过度自信理论倍受人们的关注,被应用于公司投资决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文献分析 (一)高管过度自信的存在性研究过度自信即为优于平均的效应。人们经常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正确性,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机会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的作用,我们将这种偏差叫做过度自信。高管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其具有信息优势、专业知识和经验等特点决定了他们过度自信的倾向比一般人明显。国外学者通过调查取证等方法来确认高管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 March 和Shapira (1987)的调查结果 表明,管理层总是低估内在的不稳定性,相信自己能全面控制公司的经营业绩。 Gilson (1989)认为经理们基于财富、职业 声誉等考虑会非常关注公司业绩,并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过度自信。F.Albert Wang (2000)在人口动态进化游戏模型中检验了非理性管理者的存在。Ulrike 和Tate (2005)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理性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实施影响企业价值的收购策略。Forbes (2005)认为,企业家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他发现个体的年龄、公司决策的复杂性均不同程度导致了企业家的过度自信。企业家的认知偏差是个体和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Schade (2007)认为创业是为达到预期目 标有目的地努力控制过程的行为。企业家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所做出的,通常企业家会高估他们控制事件的能力,从而导致其过度自信。 (二)高管过度自信的度量标准国外学者认为,风险规避的高管或对公司未来信心不足的高管会过早执行期权。因此,Malmendier 和Tate (2005)首先确定行权期内CEO 应该行权的最小基准价格百分数,然后以符合3个指标中的一个确定高管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即 CEO 是否较基准的行权时间推迟行权,CEO 是否持有期权到期满的前一年,是 否习惯性的在样本期的前五年买进公司股票。之后,Ulrike 等(2005)在度量过度自信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Oliver (2005)以消费者情绪指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密歇根大学通过电话访问调查公众对当前及预期的经济状况的个人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编制成指数。Rayna Brown 和Neal Sarma (2007)用媒体的报道作为度量高管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通过搜集主流商业媒体是如何评价同一时期每个 企业的高管的资料,找出5个基于性格因素模型搜索特殊的性格特征。 尽管人们采用各种指标来衡量过度自信,但是由于心理特征的隐蔽性无法采用单一指标全面刻画该心理特征,所以度量标准还在不断探索中。 (三)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资支出的相关性研究 1、兼并和收购。由于行为公司金融理 论起步较晚,人们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尚少,最早做这方面研究的是Lys 和Vin - cent (1995),他们采用案例研究将过度自信引入NCR 和AT&T 的并购决策中,证 明了并购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之后Roll (1986)通过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傲慢自大(Hubris )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他认为,成功的收购公司往往对收购后的协同效应感到乐观和过度自信,而忽视收购中的赢家诅咒。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过度的兼并和收购,甚至于收购完成后,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总体收益为零。近些年,Malmendier 和 Tate (2003)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乐观的CEO 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兼 并,特别是具有更多不确定价值的分散化收购,而且这种乐观主义在股权融资依赖度高的公司更为明显。 2、实际投资。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创 业期的高管一般都伴随着乐观主义和过度自信。Cooper ,Woo 和Dunkelberg (1998)发现,68%的企业家认为他们的启动投资比其他竞争者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仅有 5%的企业家认为他们可能遭遇到失败, 高管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决策相关性研究述评 ■ 杨 睿 管理创新 57

薪酬激励视角下高管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影响研究

薪酬激励视角下高管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影响研究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外界干扰最小,是易于改善的管理领域。有鉴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升级的高效转型,成为迫切需要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管理层的决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本结构及资源配置均有赖于管理层的决策。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中,业务量的变化量是成本变化量的函数,且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具对称性。 然则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变动关系的不对称性,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晚,管理层对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主观判断,从而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的大小。现代较多的研究学者认为成本粘性的产生受管理层的自信程度、管理层的投资行为、企业资本结构及宏观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两权分离后,管理层会通过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自身利权最大化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 故而,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粘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文献研究表明高管薪酬激励会抑制成本粘性,而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加深成本粘性程度,而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程度如何尚鲜有人研究。本文突破传统公司治理的界限,深入探究高管薪酬激励、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成本粘性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机制。本文先对成本粘性的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文献综述进行了回顾,继而依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以2005-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1570家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构建实证检验模型,探讨性地从高管薪酬激励角度分析并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能够抑制成本粘性,且与国有企业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增强企业的成本粘性,且与国有企业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成本粘性的增强作用更为突出。在进一步探讨高管薪酬激励、过度自信二者共同作用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中得出:高管薪酬激励会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增强作用(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则抑制作用越明显),且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对于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增强作用比国有企业更为有效。研究旨在为深化成本管理策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管理治理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