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局擅长镂雕技艺,并融化姊妹艺术之长;尤其吸收了牙雕技术中的透、缕、刮和交义镂空等技法,革新了旧的技法,使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独具一格;并且应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努力,现在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民间收藏的新宠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

据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介绍,黄杨木本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投资的价值。况且,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

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宠,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民间一绝中外驰名

黄杨木是一种珍贵的常绿灌木,生长在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四川、湖南、贵州和浙江等地。黄杨木生长周期缓慢,要长到直径10厘米左右就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素有“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 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据有关专家考证,近代黄杨木雕创始自浙江温州乐清,当地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温州黄杨木雕的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朱子常九岁开始学习塑造佛像,所塑佛像生动传神,成年以后又潜心从事黄杨木雕刻。他身怀绝技,独具灵气,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技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别创了一种清新雅朴的雕刻风格。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1909年他创作的作品《济颠和尚》参加南洋功业会获得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夺得巴拿马赛会二等奖。朱子常这些杰出的成绩,使黄杨木雕的声誉

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外驰名的工艺品。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成为民间一绝,深受人们注目。

朱子常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绝不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他的作品件件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即使在当年他的作品也是重金难求的馈赠佳品,据说是他的人物作品有多高,所售银元就要摞多高。现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六孩戏弥勒”、“捉迷藏”、“济公”、“苏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间绝少见。

朱子常的黄杨木雕已经把传统的黄杨木雕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后人至今也很难逾越。当代黄杨木雕艺术已另辟蹊径,除单人立体圆雕外,还发展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技术,把传统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在一起。比较有影响的工艺大师有叶润周、王凤祚、王笃纯、高公博、王笃芳、虞金顺等。

投资收藏前景看好

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黄杨木雕目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其投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用料优异。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具有象牙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朴美观。其二,雕刻技法丰富。除了圆雕、镂雕、浮雕外,还创造了镶嵌、劈雕等多种技法,有很高的艺术性。黄杨木雕主要用于艺术欣赏品,因此雕工非常讲究。其三,国际影响大。早在本世纪初,朱子常创作的作品曾获得国际大奖,使黄杨木雕享誉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黄杨木雕收藏市场逐步升温。当时,台湾地区收藏者经常到温州、乐清收购黄杨木雕,有的一年来三四次,每次购买的黄杨木雕价值均达十几万元。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回忆,他接触过一位九十高龄的台湾老人,特别偏爱黄杨木雕,他收藏有明清以来的佳品1万多件。

由于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现今存世极少,因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黄杨木雕风头劲猛,市场价格令人吃惊。一款清乾隆年间的黄杨木雕牧牛摆件,长24厘米,下承红木雕松竹梅纹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并饰以珊瑚、松石翡翠、蓝宝石、碧玺组成的八宝花卉,在2002年12月中贸圣佳的一次拍卖会上以

4.4万元售出;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刻有“乾隆壬子三月,陈濲水藏”字样,估价仅12万到18万元,在2002年7月北京翰海的一次拍卖会上成交价竟然达到68.2万元。

目前市场上的黄杨木雕绝大多数是现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创作的艺术品,比较大众化,价位不算太高,因而市场前景看好。据市场人士分析,近年来随着收藏者的日趋成熟,国内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着那些古玩、字画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的黄杨木雕成了他们“猎取”的对象,价位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15岁进乐清黄杨木刻厂学徒,他悟性极高又勤奋好学,打下了深厚的木雕功底。在广泛吸收传统工艺精华的基础上,他独辟蹊径,开创了劈雕艺术,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的传统,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他创作的《蓑翁》、《酒不醉人人自醉》、《济公》等3件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他的《济公———我行我路》等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和“希望奖”。他的劈雕作品现被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竞相收藏,市场行情几乎每年上涨20%,单件作品的价格已从十年前的1000元左右上升到了如今的上万元,作品《乐天》市场价格达2.8万元。

叶润周是乐清叶承荣的第四代传人。其父叶阜如,黄杨木雕作品《牧童骑牛》,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奖。叶润周幼随父习艺,50多年中创作黄杨木雕200余件,其中《变形皆大欢喜》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其他如《屈原》、《群仙欢舞庆人间》、《钟馗压邪》等,均以技法精湛、形象生动,被国家有关单位珍藏。他的作品也被国内外收藏者购藏,单件作品的价位达数万元。

对黄杨木雕颇有研究的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刚提醒收藏爱好者,投资收藏黄杨木雕有二句话必须要记住一是看雕工是否考究。工艺美术品讲究独具匠心,黄杨木雕要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巧加雕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二是看年份是否到位。作为艺术欣赏品,行家们更多的是玩黄杨木雕因年份而生发的那种厚重滋润的玻璃包浆。(光明网陆健)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的温州和乐清,乐清是发源地,距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由于温州地区接近山林,艺人们可以就近取材,这对黄杨木雕的发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动作用,经过世代艺人们的不断努力和钻研,最终形成了黄杨木雕优秀的传统风格和传统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镂空技法,它是形成黄杨木雕作品形象生动,玲珑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红绸舞》、《哪吒闹海》这类题材上,它被体现得最为充分与完善。本世纪初著名艺人朱子常创作的《捉迷藏》等优秀作品,在南洋劝业会和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使黄杨木雕声名远扬。建国后,黄杨木雕迅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

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黄杨木雕产地除浙江的温州、乐清外,还有福建、上海等地。上海的黄杨木雕是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雕塑的解剖、比例、结构、重心、线条等处理手法,作品大多取材于儿童生活和民俗风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趣幽默,生动自然,是大家所称誉的“海派”黄杨木雕特色。上海黄杨木雕的形成,约从40年代起,是由早年从事过西方宗教雕刻艺术的著名艺人徐宝庆首创,他的代表作如《顽皮娃娃》、《五子戏龟》、《撑骆驼》、《拔萝L》、《送公粮》等,都是生活气息浓郁、解剖准确,夸张恰当,镂雕剔透、风趣盎然。

黄杨木雕的著名艺人还有王风诈、叶润周、王驾纯等,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注重简洁、朴实、传神,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擅长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镂雕技法。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乐清的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的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黄杨木雕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善于利用木料因材施艺,它虽然是立体小型圆雕和镂雕两种,但以单人圆雕见长。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黄杨木雕工序复杂,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一般产品分流水操作,特色作品由能雕善画者独立完成。技艺娴熟、修养高深的艺人往往可以不塑泥稿,因材施艺,直接雕刻。有时为了使作品丰富舒展,又往往采用拼装、组合的办法。

真品图片

真品名称: 黄杨木雕三星

真品年代: 清乾隆

真品尺寸: 高26厘米,底盘径长10.5厘米

真品类型: 杂器

真品介绍

Title 真品介绍

■三星系用百年以上的黄杨木雕刻,表皮不作任何加色处理,本色淡黄带灰暗,系年代久远之故。三星的造型各异,形象鲜明而生动,与晚清民国时期的三星形象有异。三星身边各有一男童作陪衬,亦各具姿态。该木雕刻法细腻传神,帽冠发髻、胡须乃至衣饰花纹无一不丝丝入扣,刻划清晰,衣着的线条流畅,有质感、动感。三星面相古朴慈祥可亲,有嘉定竹雕中圆雕的风格,很具文人气。三星各不相同的面容、眼神、衣着、发冠、装束,以及三个男童手中各执的物品与动作姿态,充分表现出了福、禄、寿的不同个性与特征。

■左侧的寿星,额上三道深深的皱纹,其右手空握,应是拄杖之姿(拐杖年久已失),左手携一童子,童子手捧寿桃。这些造型、装束、神态把寿星形象刻划得相当传神。

■如此大个的黄杨木雕难以得见,且工艺精湛,必出名家之手。二百余年至今完好无损,其价可逾象牙。

■市场参考价:10万元以上。

仿品图片

仿品名称: 仿清黄杨木雕寿星

仿品年代: 现代

仿品尺寸: 高28厘米,宽14厘米

仿品类型: 杂器

仿品介绍

Title 仿品介绍

■仿品木质细腻、幼嫩,宜于雕刻,色如鸡蛋黄,鲜嫩亮丽,所刻寿星骑鹿造型上带有浓郁的浙江乐清地方民间特色和时代气息。寿星高额长须,宽袍高靴,侧身骑于梅花鹿上,手捧肩扛硕大的桃子,神态悠哉乐哉。梅花鹿站在长满松柏的山石之上,寿星者长寿也,鹿与禄是谐音,桃亦寿果,多则添福,故整个题材含福禄寿之义。制假者虽说在此仿品上已下了不少功夫,但从工艺上比之乾隆时期的黄杨木雕三星仍要粗糙得多,匠气亦重。两者一比较,明眼人即可一目了然。

■该木雕为了达到仿古的目的,雕成后在表皮涂了一层老姜黄色,同时也为了防止新黄杨料开裂,再在其外涂一层树脂。手感的份量重,因为木材中的含水量高。

朱子常的黄杨木雕

黄杨木圆雕以其古朴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则是收藏界难以收集的精品。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收藏有20几件,民间绝少见。

浙江的温州、乐清两地,是我国黄杨木雕的重要产区之一。黄杨木是热带、温带较常见的常绿植物,我国的东南沿海、西南、台湾都有广泛的分布。黄杨科树种有4属100多种。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温州本地的黄杨木植株较小,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0厘米,所以适宜于雕刻小

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艳丽,有的呈蛋黄色,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刻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十分逗人喜爱。温州地区成为全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区与朱子常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可考资料证明,朱子常是本地区最早利用黄杨木进行雕刻的,朱子常对当代本地区黄杨木雕的技艺和风格有很大影响。

朱子常,名正伦,字子常,晚清黄杨木雕的杰出艺人,由于他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故当时人们称为他"伦仙"。清光绪二年阴历二月初二日(187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九岁开始,先后师从大舅你陈汝斌开始塑佛像,向他的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雕花技术和髹漆画以及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朱子常在师傅的带领下,游历四方,饱览浙南名山大刹,广泛地接触到很多前人的造型艺术和壁画的真迹。他勤奋好学,又独具灵气,10岁时已会捏泥塑36尊仙官,20岁左右又学会了雕花技术和髹漆画,经过他10多年的勤学苦炼和雕塑实践,技艺已大有长进,兼收并蓄舅父的古意工整和师父的豪放有力,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这个时期,朱子常在浙南广大地区的众多寺庙里创作了不少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佛像作品。

朱子常较行从事黄杨木雕创作与当时民间舞龙档的习俗分不开。乐清因地处瓯江口岸,经常洪水泛滥,淹及农田,人们为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头,龙尾和龙身,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落灯时,各村都盘舞自己的龙档祈求平安,并相互媲美,一般龙身有十切共二十四档,每档插上立体圆雕单一人物,后来逐步发展为每档插上双人或双人以上群雕人物。其内容有戏曲、佛像以及民间故事,如"姜子牙挂帅"、"郭子仪拜寿"、"甘露寺招亲"等。龙档造型层次分明,人物雕刻生动精巧。朱子常也常参与龙档木雕和木偶面雕刻活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左右,国内因发生义和团运动,动乱致使很少再有人出钱修建寺院了,塑造佛像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就在这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友人的启发下,促使朱子常由泥塑艺术结合自己的木雕技术,尝试性首创了富有艺术价值的黄杨木雕人物圆雕,并获得了成功。黄杨木,浙江民间一般用作镶嵌材料,如家具面板或屏风镶嵌图案,也常做成镂雕折枝花卉纹或人物纹的吉子花(北方称卡子花)点缀家具,极少做案头摆设的圆雕人物,朱子常的尝试,为黄杨木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黄杨木雕经济价值较高,所以他很少出门塑像,便在家专心致力于黄杨木雕这门新艺术钻研和创作,并以此为职业。

宣统二年(1910年),由温州商会推荐他的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二等奖。从此,他的声誉迅速传播开来,由于朱子常在雕刻工艺上的杰出成就,黄杨木刚露头角,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成为客商争购的对象,求他作刻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上中层人物也以黄杨木雕作为礼品互相馈赠。当时因朱子常技艺好,名望高。朱子常开始带徒弟。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流派。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是元代的遗物,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

明、清以来,黄杨木雕刻继续有所发展,明代中叶至清初的竹刻名家嘉定派的朱鹤、朱稚征"三朱"及金陵派代表人物濮澄等,也以竹刻的手法创作葫芦瓶、笔筒等圆雕作品,但仅仅是竹雕艺术的付产品,真正大规模从事黄杨木雕刻创作,并最终成为一种地方工艺美术著名品种,则只有是朱子常首创的乐清黄杨木雕。

从收藏最丰的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市博物馆来看,朱子常最擅长人物形象的刻划,作品生动逼真,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刻划都很成功,尤以婴戏和佛像最突出。

朱子常晚年的时候身体逐渐衰弱,疾病缠绵,40年代开始抽鸦片,平时一般不再创作。据朱子常仅存的一位徒孙张始周介绍,每年端午节,别人要送东西给朱子常,朱为了还礼,就招徒子徒孙来一起做,打坯、粉雕等活,可能由徒弟干,但雕刻脸、手等关键部位,肯定亲自雕刻,最后的修改也肯定自己干。对作品绝对一丝不拘,不满意的作品绝不送出去。1932年,朱58岁时,因拒绝当地伪警察局长作刻,被两次非法挽留入狱,使他精神和肉体上受到重大的摧残。1935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他终因旧疾复发而去世,终年六十岁。

朱子常的黄杨木雕已经把传统的黄杨木雕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后人至今也很难逾越,当代黄杨木雕艺术已另辟蹊径,各有千秋,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已成传统黄杨木雕的绝响,也就成了众多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摘自中国收藏家网)

高公博木雕

高公博木雕艺术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他对木雕艺术的开拓创新,代表着一种健康高雅、天人合一的创作趋势,获得观众广泛的好评。

黄杨木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雕刻品种,到明清已经成熟并逐渐定型。成品以人物居多,精雕细刻的写实人物,讲究线条的柔美流畅,追求“行云流水”似的艺术效果。

1965年,浙江乐清柳市镇16岁的少年高公博,考进了乐清黄杨木雕厂,他苦心孤诣二十载,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木雕功底,雕、凿、刻、镂样样精通,创作出《敦煌飞天》、《红绸舞》等优秀仿古木雕作品。

高公博对雕刻艺术的悟性很高,尽管是仿古,也仿中有创,但它毕竟脱胚于传统黄杨木雕,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有限,他苦恼至极。

1986年,高公博计划创作《济公百态》,凡三年,将国人心目中那位外丑内美、寓庄于谐的济公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创新道路上承前启后之作。一年冬天,他偶然发现邻居家一块被弃之灶堂的

畸形树根形状独特,他不断琢磨着,树根终于与济公手舞足蹈的形象合为一体。随着一件新作品的诞生,他想到变革雕刻用料。传统雕刻用料,必须直而无缝,且无疤节,扭曲的根部被抛弃。他反其道而行之,弃直取曲,重视疤节,巧妙利用奇美的天然曲线与疤痕节孔,只作“点睛”式的雕刻,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数件黄杨木根雕作品诞生了,如《宝琴踏雪寻梅》等。此类作品大异于传统黄杨

木雕,完全是他自己的艺术。自《蓑笠翁》挺进工艺美术博物馆之后,又有数件作品荣登国家艺术殿堂。

雁荡山的钟灵神秀赋于高公博灵气和启迪,正在实践“新、奇、独、变”艺术主张的他,想到主动发掘黄杨木内在的天然美,于是有了劈雕。斧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可以更多地施展自己的创作意图。高公博抡斧劈开黄杨木后,根据天然纹理及其层次的变化,确立创作题材并进行局部雕刻。粗犷而富有张力的整体,与细腻而生动的局部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感;而变幻无穷的天然纹理,与匠心独运的人为线面相互映衬,又出现很多耐人品味的艺术趣味。可谓“一斧劈出新天地”。

公博1993年获得国家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还致力于理论研究,著有论文《论黄杨树根雕的创作艺术》、《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和《劈雕艺术创作杂谈》等。

珍贵的黄杨木雕人物――刘海

藏得一件珍品,是每个收藏爱好者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与藏友共赏求知,同享艺术之乐,也不失为收藏爱好者的人生一大乐趣。近日藏友回乡省亲,带回一尊工艺精湛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刘海戏金蟾(见图)。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古镇,出过百人之多的进士之乡,有此珍藏当不足为奇。

黄杨为小灌木,生长缓慢,数量少,属珍稀木种。黄杨木质细色黄,所制物品时间愈长色愈深,表面可形成一层温润如玉的光泽。传世的黄杨木雕,古时主要为宫廷王室、达官贵族所拥有,少量被寺观供奉。一般小件人物雕刻已为数不多,高度超过20厘米的作品为数更少。本件清代黄杨木雕“刘海戏金蟾”高24厘米,底板直径9厘米,色泽深黄,亮丽可人。人物刘海背负金蟾,赤足倾步欲行,造型生动,自然和谐。面部雕刻细致入微,眉眼慈善,鼻翼丰满,露齿微笑,

唇线分明,表情十分传神。雕像宽衣束体,身形清瘦,肋骨显露,但瘦劲有神,好一副仙风道骨。古代的雕刻艺术家用娴熟的刀法,毫不经意地表现了仙人刘海身形衣饰的质感和动感,形神兼备,赋予了这件雕刻艺术品鲜活的生命。

刘海,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手撒金钱,给人带来财富。民间年画中以刘海戏金蟾象征吉运财富的到来,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吉利形象。因此,该作品尤显珍贵。

范珮玲

民国以往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则是收藏界难以收集的精品。

几年前,一位朋友闻悉杭州有一件朱子常黄杨木雕愿以10万元的价钱出让,专程从温州赶来求购,一尊仅10公分出头的:“东方朔偷桃”拿来要我鉴定,我认为是赝品。如果是真品,也能值这个价。朱子常以雕小件人物为主,特别擅长雕佛像和婴戏,他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绝不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他的作品件件刀法圆转流畅,衣纹轻盈透体,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隽逸,即使在当年已是重金难求的馈赠佳品,据说是人物有多高,银元就要摞多高,现存世较少,仅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收藏有20几件,民间绝少见。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小型圆雕。浙江的温州、乐清两地,是我国黄杨木雕的重要产区之一。黄杨木是热带、温带较常见的常绿植物,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台湾都有广泛的分布。黄杨科树种有4属100多种。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温州本地的黄杨木植株较小,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3—5米高,直径也不足10厘米,所以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极艳丽,有的呈蛋黄色,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雕刻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十分逗人喜爱。

黄杨木雕是驰名中外的浙江三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之一,温州地区成为全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区,这与朱子常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根据目前可考资料证明,朱子常是本地区最早利用黄杨木进行雕刻的,朱子常对当代本地区黄杨木雕的技艺和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朱子常,名正伦,字子常,晚清黄杨木雕的杰出艺人,由于他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故当时人们称他为“伦仙”。清光绪二年阴历二月初二日(187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

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的影响下,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九岁开始,先后师从大舅父陈汝斌学习塑佛像,向他的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雕花技术和髹漆画以及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潘雨庭是当时浙南地区较有名望的塑佛艺人,小名阿陆,人们称他为“陆仙”,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善绘,又会雕花(浮雕),并爱好古典音昆曲,尤擅长塑佛艺术,造诣较深。朱子常在师傅的带领下,游历四方,饱览浙南名山大刹,广泛地接触到很多前人的造型艺术和壁画的真迹。他勤奋好学,又独具灵气,10岁时已会捏塑36尊仙官,20岁左右又学会了雕花技术和髹漆画。经过他10多年的勤学劳苦炼和雕塑实践,技艺已大有长进,兼收并蓄舅父的古意工整和师父的豪放有力,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这个时期,朱子常在浙南广大地区的众多寺庙里创作了不少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佛像作品。

朱子常转行从事黄杨木雕创作与当地民间舞龙档的习俗分不开。乐清因地处瓯江口岸,经常洪水泛滥,淹及农田,人们为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头、龙尾和龙身,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落灯时,各村都盘舞自己的龙档祈求平安,并相互媲美。一般龙身有十节共二十四档,每档插上立体圆雕单一人物,后来逐步发展为每档插上双人或双人以上群雕人物。其内容有戏曲、佛像以及民间故事,如“姜子牙挂帅”,“郭子仪拜寿”,“甘露寺招亲”等。龙档造型层次分明,人物雕刻生动精巧。朱子常也常参与龙档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活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左右,国内因发生义和团运动,动乱致使很少再有人出钱修建寺院了,塑造佛像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就在这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友人的启发下,促使朱子常由泥塑艺术结合自己的木雕技术,尝试性首创了富有艺术价值的黄杨木雕人物圆雕,并获得了成功。黄杨木,浙江民间一般用作镶嵌材料,如家具面板或屏风镶嵌图案,也常做成镂雕折枝花卉纹或人物纹的吉子花(北方称卡子花)点缀家具,极少做案头摆设的圆雕人物,朱子常的尝试,为黄杨木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黄杨木雕经济价值较高,所以他很少出门塑像,便在家专心致力于黄杨木雕这门新艺术钻研和创作,并以此为职业。

朱子常有很好的泥塑佛像的功底,又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为了提高造型能力,时常观看地方戏,研究和观察各类人物的精神动态,并着重研究传统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技法,准确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开创了一种清新纯朴的雕刻风格,所刻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韵自如,极大地推动了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同时他结识了当地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和画家,使之黄杨木雕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提高。他雕刻的黄杨木雕人物,深受社会注目,宣统二年(1910年),由温州商会推荐他的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二等奖。从此,他的声誉迅速传播开来,由于朱子常在雕刻工艺上的杰出成就,黄杨木雕刚露头角,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成为客商争购的对象,求他作刻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上中层人物也以黄杨木雕作为礼品互相馈赠。当时因朱子常技艺好,名望高,有些艺人纷纷照样临摹仿制他的作品。朱子常开始带徒弟,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常为代表的艺术.

托天六子戏弥勒捉迷藏

东方朔苏武牧羊济公三星送子

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是元代的遗物,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明、清以来,黄杨木雕继续有所发展,明代中叶至清初的竹刻名家嘉定派的朱鹤、朱缨、朱稚征“三朱”及金陵派代表人物濮澄等,也以竹刻的手法创作葫芦瓶、笔筒等圆雕作品,但仅仅是竹雕艺术的副产品,真正大规模从事黄杨木雕创作,并最终成为一种地方工艺美术著名品种,则只有是朱子常首创的乐清黄杨木雕。

从收藏最丰的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市博物馆来看,朱子常最擅长人物形象的刻划,作品生动逼真,维妙维肖,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刻划都很成功,尤以婴戏和佛像最突出。佛像如“托天”,像高14.5厘米,座高4.3厘米,黑褐色樟木岩石形座,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前人袁克文曾在《虞初近志.巧工偶记》记载看见类似的一尊佛像,“子常不识一丁字,而雕刻绝精,尤擅佛像”,曾见黄杨雕佛一尊,“作仰天大笑状,神态如生,了无斧凿痕,其下以紫楠木雕一石座,玲珑突兀,宛然生成,座上以铁印钤“朱子常”三字,字作楷文,颇为古意。”弥勒佛脸蛋圆润,两耳垂肩,目光炯炯。身着宽袖通肩袈裟,坦胸露腹,腰束结带,后摆迎风飘拂。双手高擎,伫立于高高的山崖上,仰天大笑,一副天塌下来有我顶着的气势。岩架右侧凹陷处,斜往上钤楷书但隶味很足的“永嘉朱子常”款。

“六子戏弥勒”则是婴戏与佛像完美结合的一件精品,也是朱子常黄杨木雕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此件作品横27.5厘米,纵17厘米,人物高11厘米,座高6.5厘米.六个不同形态、活泼可爱的顽童围绕着大肚的弥勒,生动活泼,或鼓腮撅臀朝佛耳吹喇叭,或匍匐在佛肩凑着佛耳说悄悄话,或戏将佛鞋当座椅,或开心

得倒地仰天大笑、捶胸顿足,开心戏闹。弥勒佛则笑容可掬,逍遥自得,襟度豁如,在正中位置岿然端坐,俨然一幅世俗的老少同乐图。而弥勒佛身材魁伟,远远比孩童高大,又显示了佛的神圣风范。作品布局合理,匠心独运。佛像背部正中位置钤隶书“子常”长圆印。黑褐色杂木树根形座,佛像左后方座子表面钤“永嘉朱子常”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捉迷藏”也是朱子常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常作的题材,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的作品就是用此题材,温州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各有一件。捉迷藏,江浙一带俗称“躲野猫”,有几种玩法,一种是一人或数人躲藏起来,其他人搜寻;另一种是一人以毛巾或布条将双眼遮住,捉摸别人,被捉摸到则输了,轮到此人来蒙目捉摸别人。此件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捉迷藏”,表现的是在庭院中嬉戏的八个儿童在玩捉迷藏游戏,是摸人的那种。

作品横20厘米,纵30厘米,座高5.3厘米,孩童高8.5—9厘米,最高点石桌连孩童10厘米。空地上一孩童蒙目伸臂,在屏息寻捉;近处一人金鸡独立,既欲捉弄,又惧失误;左前方一人近在咫尺,弓步以待,随时准备逃避;前方稍远处一人则肆无忌惮地在手舞足蹈,好象在说“你过来抓我啊!”身后四人,或高高爬伏于石桌子上,悠然自得;或双手挽后,被前方的几个顽童逗得笑弯了腰;只有一个稍大的有些矜持,在一旁观看,稳稳拉住跃跃欲试、随时会造成失误的小弟弟。整个作品布局合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小童造型生动,情状逼真,惟妙惟肖,仿佛时间被凝固了,动作被定格了,只要一按按钮,就会传出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声。底座黑褐色,杂木,树根形,底座一侧钤“东瓯朱子常刻”六字款,朱子常黄杨木雕作品落“东瓯”款仅此一例。自右向左读,每字相距1.5

厘米。底座同侧的另一端的足部,有“朱子”两字,钤“朱”字时,因用力过重,铁印深陷底座中,留下一个正方形的凹坑,凹坑底部阴纹“朱”字。钤“常”的位置正好是一个疤结,太硬,无法钤盖,只好挪位另择全适处盖章,所以在底座上留下多处钤章痕迹。

“苏武牧羊”,温州市博物馆收藏,像高16厘米,座子高4.2厘米,黑褐色樟木岩石形底座。苏武头披角巾,身著宽袖深衣,双眉紧蹙,额顶隐现皱纹,长髯垂至胸际,面容瘦削,神态肃穆。手持汉节,迎风伫立,仰望苍穹,故国深情,念念不已。绵羊三只,紧依主人,驯善柔和,反衬苏武威武不屈的高贵品格。背面有“子常”二字长圆印。

“三星送子”,温州市博物馆藏,通高26厘米,黑褐色樟木岩石形座,座子一侧钤“永嘉朱子常”款。作品由相对独立的五个圆雕人物组成,分前后排,后排正中为着官服,系革带、手持灵芝如意的禄星,左侧是怀抱婴儿、笑逐颜开的福星,右侧为银须垂胸、一手持盘头拄拐、一手执仙桃的寿星。前排两童子,一个荷寿桃,一个背葫芦。这里的寿星不同于常见的丰额寿眉的造型,头顶束发裹巾,天庭饱满,和颜悦色,活脱脱一个凡间长者的形象。

黄杨木雕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善于利用木料因材施艺,它虽然是立体小型圆雕和镂雕两种,但以单人圆雕见长。由于黄杨木本身材料的限制,黄杨木雕不可能有大件的作品,朱子常常见的作品人物个体都只有10—12厘米高,人物都

显得小巧玲珑,由一组人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人物脚底有铁丝,根据情节的需要固定在座子上,如“捉迷藏”、“三星送子”、“六子戏弥勒”等都如无一例外。如果材料较大,也有几个人物雕在一起的,如“六子戏弥勒”中,弥勒佛身上爬着的顽童,一个是联体的,一个是由铁丝连结的。“捉迷藏”中也有两个儿童雕在一起。

“济公”,像高12厘米,底座高3.5厘米,黑褐色樟木岩石形座,座一侧钤“朱子常”款,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济公头戴僧帽,身披宽袖袈裟,一脚赤裸,一脚穿鞋,两眼微眯,笑容可掬,和善而亲切,没有常见的油滑气息,表现的是民间流传的无挂无碍、济人困厄的济公的形象。

“东方朔”,像高12厘米,座子高3.5厘米,黑褐色樟木岩石形底座,座子一侧钤“朱子常”款,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东方朔偷桃是传统的吉祥题材,祝福老人长寿。东方朔肩负仙桃两技,束发冠巾,上穿宽袖深衣,下着素纹罗裳,足登薄底翘头鞋;腰下围缠丝绦,挽着双股扣,垂在前面。须眉楚楚,骨清神爽,神态怡逸闲静,既有凡间老者的安祥,又带有佛道神仙的仙气。

从东方塑的衣纹处理可看出,朱很擅表现人物服饰衣料的悬垂感,仿佛都用丝绸制成,在服装上端在肩或腰,其垂下的部分则自然形成垂直的褶皱,线条清晰而流畅,这与朱子常早年从事塑佛生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北齐时曾有一位来自西域的画家曹仲达,以画印度佛像而著称,根据印度佛教形象中,常用的“薄衣贴体”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创了“曹衣出水”风格。佛教艺术中,特别是在印度佛教艺术中,薄衣贴体立褶衣纹被广泛应用,朱子常博采众长,结合塑佛的经验,对衣纹作了很好地处理,把衣料的柔软、轻盈表现得浑然天成。

从朱子常的作品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其受清末文人画的影响较深,特别是受任伯年的影响,如黄杨木雕作品“苏武牧羊”的题材及构图与任伯年的画如出一辙。朱子常1924年曾赴上海,由美术界朋友介绍在上海美专任教一个学期,1927年秋返里,专心从事黄杨木雕艺术。任伯年是当时活跃在上海的浙派代表人物,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其精于传神写照的全能画家。人物方面,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民间生活,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任伯年的造型是在立足中国传统的同时接受西文的影响,这种以中国传统造型观念为依托,自然融入西方观察方法的写生能力在绘画史上是非常难得的。朱子常吸取了任伯年绘画艺术的精华,也透彻研究了人体的结构,又结合自身的民间雕塑技艺,融会贯通,独创了一种清新流畅、纯朴圆润的独特风格。如其塑造人物从头部来看,完全符合西方造型艺术的头部比例,从“东方朔”等等人物作品中都不难看出,正面看,头顶至下颌底部的二分之一处是眼睛的位置,自发际至下颌底部分为三等分,第一等分自发际线至眉线,第二等分自眉线至鼻底线,第三等分自鼻底线至下颌底部,即“三停”。自鼻底至下颌底部的上方三分之一处是口缝的位置。眉线至鼻底线的长度等于耳朵的长度。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口的宽度相当于两眼内虹膜(黑眼珠)内线之间的宽度……。侧面看,耳朵的位置在头宽的二分之一偏后处,等等,无一不符合西方造型艺术的要求。

小孩的塑造也如此,如捉迷藏的孩童为例,小孩头部由于下颌骨尚未发育完

全,额部内收,后脑部较大,眼睛在头高的二分之一处以下,而眉毛在二分之一处。小孩的眉下可分为四等分,第一等分为眼,第二等分为鼻,第三等分为嘴,第四等分为下巴。小孩正面两眼之间距离大约为1个半眼长。侧面看,外眼角至耳的距离长于外眼角至口角的距离……。朱子常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细长的双皮眼,并且连牙齿都粒粒刻画,这些都不同于以往的民间艺人。另外朱氏的作品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刀下的人物都非常传神,各具神态,抓住每一个人的精神,并艺术的表现出来。如当年文人在《虞初近志.巧工偶记》中写道:“子常曾刻婴戏图,凡百儿,儿各具一面目,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诚奇技也!”所以朱子常的作品不仅有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的韵味,又符合西方造型艺术的审美要求,百看不厌,具有和谐的东方美。

朱子常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从不为了赚钱而粗制滥造,常说“我不能为金钱所用。”正如《虞初近志》所说的:“子常性绝乖僻,而家贫甚,人苟以金要之,辄拂袖去;故所刻物,不甚易求。……”故当时权势者欲得子常作品亦诚难哉。朱子常生性有些保守的,不轻易授艺,也或许他要求过高,不能随便出师,他一生共带过六个徒弟,这六个徒弟不是未学成满师,就是吸食鸦片,不能事雕,所以全都默默无闻。30年代初期,温州由资本家黄苗夫兄弟创办“温州工艺社”,并设分馆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地,温州的黄杨木雕走向外地。朱子常和他五个学生的作品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他们便拿子常的作品到外县寻访有名望的塑佛的雕花艺人仿制朱的作品,以满足需要。所以,朱子常为了防伪,从30年代开始用印章,早期都在座子上刻“朱子常”,这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黄杨木雕作品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捉迷藏”、“东方朔”、“济公”等作品,木质颜色已由原来的乳黄色,变成黄中泛棕红,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这些作品,都是在座子上钤“朱子常”款,“永嘉朱子常”或“东瓯朱子常”款,唯独发色较浅的“六子戏弥勒”钤长圆的“子常”印章,从这点可以断定,“六子戏弥勒”是朱子常晚年的作品。

朱子常晚年的时候身体逐渐衰弱,疾病缠绵,40年代开始抽鸦片,平时一般不再创作。据朱子常仅存的一位徒孙张始周介绍,每年端午节,别人要送东西给朱子常,朱为了还礼,就招徒子徒孙一起做,打坯、粗雕等粗活,可能由徒弟干,但雕刻脸。手等关键部位,肯定亲自雕刻,最后的修改也肯定自己干。对作品绝对一丝不拘,不满意的作品绝不送出去。1932年,朱58岁时,因拒绝为当地伪警察局长作刻,被两次非法拘留入狱,使他精神和肉体上受到重大的摧残。1935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他终因旧疾复发而去世,终年六十岁。

朱子常的黄杨木雕已经把传统的黄杨木雕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后人至今也很难逾越,当代黄杨木雕艺术已另辟蹊径,各有千秋。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已成传统黄杨木雕的绝响,也就成了众多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

木雕非小技

黄杨木雕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陈列室存藏的元代黄杨木雕作品《李铁拐》,距今已有660多年。1995

年台北“敝帚斋’95年展”展出的夏天病态中,有10来件明末清初的黄杨木雕作品,其中一件小不盈掌的《济公》,为清末民初的温州朱子常所作。这些作品在雕工技巧上各领风骚,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人文特点,雕工细致,生动逼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思想趋向及文化内涵。

很多人看不起民间雕刻,认为这只是雕虫小技,不是大艺术、大文化。其实黄杨木雕比任何木材都难掌握,雕出作品比任何木材都精美。一件黄杨木雕作品能反映出艺人的刀功、技功、艺功,如同书法的力透纸背、国画作品的骨法用笔,能使赏读者提精神、看过隐。小型木雕如此,大型木雕亦然。大凡著名的前辈民间雕刻家,都是能塑、能画,能圆雕、能浮雕,大型、小型样样精到。

清末,温州永嘉出了个黄杨木雕名师朱子常,精于雕刻,擅长佛塑。他的作品小巧、精致、含蓄,人物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如《捉迷藏》、《济公》、《五子戏弥勒》,好比生活中人,亲切可近。创作题材也不外乎喜闻乐见的内容,合于人畅神适意的玩赏,需要,作品多为达官贵富所购藏。20世纪20年代,朱子常每件黄杨木雕作品润格已以银元垒叠与作品等高计。尽管如此,还是求者遍隅,可见艺品之高已达极巅。

朱子常雕艺作品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藏家,作品走俏南洋。1930年,在台湾从事佛像雕刻的青年高手王凤祚返回故里,走访名师朱子常,王氏在朱氏的启发影响下,他已有大型佛像雕刻的扎实功底,转向黄杨木雕后,对艺术手法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学一套工匠的技法,而是将前人、造化、灵感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自己最后完成个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0年代初,温州黄氏兄弟开办温州工艺馆,并设分馆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杭州等城,经营朱子常黄杨木雕。朱子常作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温州工艺馆便拿着朱之作品寻访雕刻艺人,委托有雕刻技能的艺人进行仿制,一些原来只会雕刻花板(一种浅浮雕)的艺人就这样开始学习黄杨木雕,而王凤祚仿制的黄杨木雕几乎可以乱真。温州黄杨木雕从此开始繁荣。这时,朱子常的作品更加丰富而且多样,手法质朴无华,技法、磨光如珠圆玉润,最终趋于成熟,从而奠定了温州传统黄杨木雕的基本格式。

王凤祚是一位伴随着黄杨木雕的发展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大师。1953年,他以著名民间艺的身份,应邀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培训班,后留校执教黄杨木雕专业。当年他创作的《苏武牧羊》、《牛郎织女》在上海及华东四省一市民间艺术观摩会上展出,得到陈毅市长的高度评价。《苏武牧羊》获华东一等奖,后送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王凤祚的创作题材除了大量佛像外,有些是选自中国传统戏剧、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小姑贤》、《李逵杀虎》、《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创作的作品注重人物脸部表情,能够刻划出不同人物复杂的内心情绪。可惜这些作品在“文革”中不幸流失。王凤祚75岁创作的晚年力作《柳枝观音》、《释迦佛》被视为珍品,永久陈列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如今,在温州乐清一带,黄杨木雕名家峰立,高手如云,群芳斗艳,百余年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活动不仅造就了大批的雕刻艺术人才,并使这一本土艺术走向世界。

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徐宝庆的人生答卷

杨格

七十六年以后,徐宝庆交出他的答卷。我站在刚刚落成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里看他答卷的内容,这是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的第一个作品展览:黄杨木雕的宗教题材、儿童题材、历史题材,他的人生渗透其间。交这份答案的时候,他没有来,他在医院里躺着,但我相信他期待着观众的裁判:及格还是不及格。

他的夫人和女儿代替他站在展览的仪式上。天很蓝,草地绿色一片,人们伫立着,不时响起掌声。我在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去了医院。他从床上坐起来,木讷、厚道,不多言。凝练的话题没有离开刻刀、黄杨木及他的作品。隐遁家中数十年的他交出这份答卷时最朴实的愿望是:“我想给社会一个汇报。这么多年,我没有虚度。”我掂出卷子的厚重———海派黄杨木雕大师的足迹包含其中。

开始看,儿童题材的作品首先映入我的视线。《顽皮娃娃》,两条小狗拽着男孩的裤腿,男孩奋力挥开的表情生动至极———尴尬而又恼怒呢。《撑骆驼》,一个男孩俯撑在另一个男孩弯弓的背上,笑颜逐开地一派童趣,令我忍俊不禁。我被他作品中孩子的天真稚气感染。他们灿烂地笑着,没有人会去联想徐宝庆的童年实际上凄苦、无助。翻开资料,他的履历清晰可见:一九二六年出生于浙江台州县加排头村一户雇农家庭,一岁丧父,三岁丧母。外祖母含泪将他送到上海南市新普育堂,使他得以求生。七岁,他被转到徐家汇天主教会办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十岁,他开始艺术学徒的生涯,从此起步。素描、绘画、铜匠活、木器家具的制作与设计;十三岁开始学习雕塑和雕刻。一位精于西洋绘画艺术,同时也深谙东方艺术的日本美术家田中德给他以牵引,他逐渐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及明暗处理、分块分面的造型方法。他坚持每天素描练习和雕刻,常常是最后一个上床睡觉。画艺大进。二年后,他从绘画班转到雕刻工作室专攻雕刻,走进这片天地。另一位来自西班牙的雕刻家那勃斯戛斯影响了他。来看他初涉雕刻艺术的足迹:学泥巴塑造、用刻刀刻画,那勃斯戛斯引领他穿越希腊雕刻艺术,幼小的他已经知道米开朗基罗、罗丹。木料、石块,坚硬得无从下手,他不怕,揣摩老师的用刀,然后自己模仿、试雕。手扎破了,用布一包再刻,一关一关闯过。童年凄苦,但艺术给了他美丽的梦想,他把梦想融进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他雕刻的娃娃天真烂漫———生活着,把欢笑留给人们。这样的答卷不会不及格。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六年,这是他雕刻艺术的全盛时期。《顽皮娃娃》、《撑骆驼》、《兔子灯》、《五子戏龟》、《放风筝》、《乘龙》,越过这些童趣十足的作品,我的目光停在《摇篮》和《童年》上。刻刀下,《摇篮》里躺着的孩子,在妈妈的注视中幸福张望,一条小狗相伴周围;《童年》里的三个孩子满是笑意。这何尝不是徐宝庆对于新生活的赞美:孩子们已经是在阳光下长大。回看解放初期他的工作情形: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他应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之邀,作为助手进入张充仁工作室工作。当时,张充仁正为外滩设计《无产阶级革命创

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碑方案,但因新中国还缺乏铜源,纪念碑方案计划的实施搁浅。一九五四年,张充仁推荐他去安徽参加治淮纪念陈列馆建筑装饰工作。他借鉴传统敦煌藻井图案处理法,进行新的构思,顺利完成纪念馆平顶上的装饰雕刻。并为馆内塑造了一件高三米、长六米的浮雕———《治淮远景》。我在展览厅里走到一组农村题材的作品前,栩栩如生的农村场景真实展现眼前,《农民》笑了,头戴笠帽、手提旱烟袋,昔日痛苦已被笑意覆盖。一九五七年,徐宝庆的脚步踏进北京———赴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朱德副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艺人代表。一九五八年上海博物馆收藏近代木雕风格的代表之作,徐宝庆有五件作品被收藏。

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里一组《农》、《林》、《牧》、《副渔》四大件香樟木雕刻作品,出自于徐宝庆之手。这是一九六 年。雕刻时,他突然吐血,过度的劳累所致。他没有畏惧,病症稍稍好转,他又埋头苦干,直至完成。完成了,他继续创作大型浮雕《五卅惨案》,艺术再现五十多年前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答卷厚重。我不惊讶他的荣誉所致:一九六四年被轻工部授命为“雕刻工艺师”。我想探究的是:为何,他被公认为海派雕刻艺术的创始人?这该是对他人生最有意义的定位。翻阅资料,“整体经营,团块构成”四个评价之词跳入眼帘。这是分析他作品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它正是我要的答案。近代浙派黄杨木雕刻创始人朱子常的特点是:用拼接、组装来构成一件雕刻作品。徐宝庆不同,他的雕刻作品都是从一整块坚固的硬质材料上雕刻出来的,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牢度和团块感,形成海派雕刻的特点。徐宝庆表明他的观点:“雕刻应该具备结构上牢度与视觉上的团块感,一碰就碎的雕刻和没有雕塑感的雕刻都不能说是理想的。”这时候他已经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专业的兼职导师。

到这里,这份答卷应该完满了。但是不,“文革”的一段风雨谁也没有躲过。他最后退守至自己小小九平方米的陋室———被逐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劳动下放”回来,他艰难拿起刻刀。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它。历史故事久远,沉浸其中,他仿佛看穿前尘旧事。但,他不想让答卷空白。他刻了《蝉》、刻了《十二生肖》,向往自然的美丽蓝天。他期待阳光。阳光终于重新照到他的身上。一段劫难过去。一九七六年底,他回到久违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希望又来。他的脚步又一次踏进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被授予“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勋章。这是一九七九年十月,印证秋天的收获。

这个收获厚重———从艺近七十个春秋啊!我的目光回到他展厅的作品上。还有作品这里无法展出,原耸立于交通大学的七点一米高的毛主席像、上海文庙的孔子像、无锡风景名胜鼋头渚的龙龟等,全出自他的手。那天,坐在病床前与他交谈,当我遗憾他无法站在自己作品展览会上时,他平静,没有流露什么。但我看出他的自信。他自信这个汇报能诠释他的心迹———爱雕刻,不会停止。那么现在,应该告诉他答案了:他的答卷不只是及格,它是高分。他女儿在开幕仪式上说父亲有三个心愿:开展览会、出书、办工厂(招收家庭贫寒、身体有残疾,但喜欢雕刻的孩子)。我特别在意最后一个心愿,它让我看到一个贫苦的孩子远远走来,那正是徐宝庆。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取材于黄杨木,发源于乐清,已有160多年历史。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东三雕”。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黄杨木长于原始森林或高山峻岭,生长缓慢,一般要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艺人们选用这种木质坚固、纹理细腻、色泽古朴的黄杨木,雕刻人物、花鸟和动物等绚丽多姿、精美可爱的工艺美术品,甚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有些杰作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由于木雕艺术家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1984年,在黄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深度剖析,从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解读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解读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 (1) 第二节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指标分析 (3) 一、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财政总收入现状统计 (3) 三、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比重统计 (3) 四、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财政总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温州乐清市财政总收入同全省财政总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温州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分析 (7) 一、温州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温州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温州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温州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局擅长镂雕技艺,并融化姊妹艺术之长;尤其吸收了牙雕技术中的透、缕、刮和交义镂空等技法,革新了旧的技法,使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独具一格;并且应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努力,现在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民间收藏的新宠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 据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介绍,黄杨木本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投资的价值。况且,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

走进美院的民间木雕大师

走进美院的民间木雕大师 王凤祚(1905—1993),乐清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生于乐清翁垟镇前街,是近代黄杨木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晚年回忆录《雕刻人生》中,记录了第一次拜见名师朱子常的情形:“那天,黄师傅带我到朱子常师傅家里求教,当时,朱子常的3个徒弟正在修光作品,他们一个叫张金夫、一个叫张始周,还有一个我记不清楚名字了。朱子常看到同行来了,忙把正在手上雕的作品放进抽屉里,他雕塑作品时,是不轻易让人看到的。我向朱子常请教黄杨木雕的一些情况,比如雕一个人像需要什么条件、收费多少等。朱子常告诉我,雕人像,要把被雕人的全身、半身、正面、侧面照片拿来对照,至于价钱,雕一个人像要100银元,雕前先付一半工钱。”由于朱子常的名气大,又在国际上获奖,他的作品在当时价格就很昂贵,曾以一寸4块银元的价格计价。 王凤祚13岁时拜邻村一位花板艺人学习雕刻花板,17岁开始独立谋生。后给雕佛名师黄顺寿当助手,学到了塑佛、脱胎技艺。22岁,拜访朱子常,开始学习黄杨木雕。1927年随温州“捣神团”去台湾基隆,在平阳人胡瑞锦雕花店雕刻佛像、黄杨木雕、真人肖像、观音、天后娘娘,两年后因大哥病故返乡,开始以黄杨木雕为主要手艺谋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黄杨木雕艺人。 1950年王凤祚应温州市文化局的邀请,到温州市中山公园创作根雕景观。随着树根不同的形状,小树根朝上的雕出形态各异的猴子,大树根朝下就雕成岩石。特别是王凤祚还在这里完成了一件大型的工农兵群雕,整个作品近4米高,这不仅是温州千百年来第一次树立劳动人民的形象,也使王凤祚的创作实力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1951年春天,有3个干部坐着小船来到乐清翁垟我的家。他们是浙江省文化局美术组的单眉目、徐荣和温州市文联的张候权同志。他们是来请我到杭州去雕黄杨木雕的。”王凤祚在《雕刻人生》中清楚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1953年,王凤祚应邀正式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作,和王凤祚一同到杭州的,还有他的同乡——乐清艺术名家陈鹤亭、南式仁。 省级单位邀请民间艺人到高等院校进行创作和教学,是王凤祚从来没有想过的,为此在去杭州的路上,他就已经开始构思创作的题材,代表作《苏武牧羊》应运而生。这件作品几经修改,雕好后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后又送到上海展出,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同志对《苏武牧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苏武牧羊》还登上了苏联(现俄罗斯)的《文学报》。记者在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看到了这件作品的复制品,在漠北漫天的大风雪中,苏武紧握天子节,遥望故国,其圆润流畅富有变化的刀法、洗练概括的造型、质朴简约的处理手法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为挽留优秀的民间艺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特地成立了美院民间艺人研究组,高建新、陈鹤亭、马风棠、张金奎、潘雨辰、陆金友及王凤祚都是研究组的成员,王凤祚专门负责黄杨木雕的创作和教学。于是,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王凤祚长期钻研的民间传统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的矛盾。王凤祚并没有刻意的回避这个矛盾,而是虚心吸收解剖学、人体比例等学院派艺术的知识来弥补民间雕塑的不足。从《苏武牧羊》《毕昇》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无论是构图、立意还是技法都较其从前的创作有了明显的改变。 王凤祚在中央美院任教,使得乐清黄杨木雕在杭州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起来。王凤祚的回忆文章中有一篇题为《黄杨木雕和我的一家》,记叙了自己这一大家子和黄杨木雕的情缘,除了大儿子王笃纯和二儿子王笃芳回到乐清老家工作外,其余家庭成员基本上都在杭州从事和黄杨木雕相关的工作。据王笃芳介绍,现在杭州还有很多自己的亲属在从事黄杨木雕的工作,且相当出色。目前王家从事黄杨木雕的就有28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王笃才、郑胜宁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6人。 中央美院为了培养青年黄杨木雕人材而举办的三期黄杨木雕培训班,于黄杨木雕的发展功不可没。尽管当时从北京、福建、浙江、温州、乐清等地招收的3批学生只有8人,但其中许多都成就昭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程翔、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阮宝光等就是8人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的黄杨木雕拍卖记录中,阮宝光的作品《读给婆婆听》,以56万元的高价,位列黄杨木雕拍卖历史成交价的第四位。

黄杨木雕的鉴别和保养

黄杨木雕的鉴别和保养 黄杨木雕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利用其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工艺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难以比拟的,亦无法以现代技术加以替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杨木雕的鉴别方法和保养方法吧!

黄杨木雕的鉴别 1、材料:黄杨木是一种珍贵的常绿灌木,成材时间长,且资源日渐稀少,直径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长500年,如果您在市面上看到大件的黄杨木雕作品,一定要小心了,很多不良的商家会使用水黄杨代替。 2、雕工:鉴别时候是看雕工是否考究,工艺美术品讲究独具匠心,黄杨木雕要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巧加雕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再加上如果是名师作品的,这种和自然融合一体巧的黄杨木雕作品相比于其他更具有收藏价值。 3、色泽:黄杨木雕在存放中会自然变色,色泽会一年年逐渐变深,有经验的收藏家根据色泽深浅和包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作品的年代。

黄杨木雕的保养 1、黄杨木雕不宜高温暴晒。同所有木雕工艺品一样,黄杨木雕不宜放在高温环境下,暴晒会使黄杨木木质受损,变得脆硬,日后就很容易开裂。尤其不能置于阳台上,放在窗口也最好置于窗帘旁庇荫之处,在室内应保存于湿润环境中,以防干裂。同时黄杨木雕不宜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等附近。 2、木制品最忌水,平时保存黄杨木雕,要注意控制适当的湿度,切不可让黄杨木雕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之中。如果长期处在潮湿环境里,黄杨木雕极容易长“毛”,其表面会出现大量霉菌,长此以往,黄杨木雕就极易烂掉。若黄杨木雕出现霉菌,可用目砂纸打磨,再涂上清漆加以保护即可。 3、黄杨木雕放久了难免会起灰尘,对于没有经过上漆处理的的黄杨木雕,只需用软刷扫除表面灰尘即可,而对于表面上漆的黄杨木雕,可以用稍湿润的纯棉毛巾进行擦拭。如果觉得黄杨木雕表面光泽度不够,那么可以用毛巾蘸些核桃油擦拭,这样可增加一些光泽感。 4、太干燥的环境,黄杨木雕有可能会出现开裂现象。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有空调,尤其是在北方,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因此就要注意不能把黄杨木雕对着空凋风口直吹,以免被风干导致开裂,也不要把它置于暖气管的附近。 5、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黄杨木雕,而宜用含蜡质的或含油脂的纯棉毛巾擦拭。如果常拿湿抹布擦拭,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水分会深入到黄杨木雕中,就会损坏木雕品质,所以清洁时可以用干棉布或鸡毛掸子将木雕工艺品上的灰尘掸去。

温州市乐清市10个最知名的旅游景点_排行榜

温州市乐清市10个最知名的旅游景点_排行榜 10、高氏家族墓地 乐清高氏家族墓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高岙村,建于明代,墓地依山并环宗祠而筑,布局独特。其中高友玑墓最具规模、形制独特,主体建筑为三座四柱三楼式神位牌楼组合而成,并将祖孙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实属罕见。墓由神道门、华表等仿木石构和石像生组成。乐清高氏家族墓位于乐清市北白象高岙村,建于明代,墓地依山并环宗祠而筑,布局独特。国家级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9、王十朋故里旅游区 乐清王十朋纪念馆,乐清史上仅有的状元,也是“状元故里”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王十朋故里景区核心区梅溪村,位于淡溪镇四都社区,曾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村”等荣誉称号,是淡溪镇打造浙江省风情旅游小镇的核心区块。 8、雁荡山筋竹涧生态农业观光园 筋竹涧农业观光园主要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以亲近大自然,让身与

心达到和谐的健康基础为主导,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合理的生态链。筋竹涧农业观光园是一种全新的休闲业种,它以木屋风情、田园风光为主要风格,迎合城市人、商旅人士追求“绿色”“生态”“田园”“亲子”的一种“返璞归真”心态,综合了城市人、商旅人士比较感兴趣的农村生活状态.把“一亩三分地”自耕自种自留地区、“现采现做”生态园区、“牲畜家园”区、“趣味童年”区、“操作展示”区等一系列的全新休闲方式综合起来,形成了一站式享受田园乐趣的业态。 7、温州南塘文化旅游区 南塘文化旅游区位于鹿城区中心地带,主要景点包括南塘河、南塘风貌街、白鹿洲公园、文化村、庄头滨水公园。南塘河及南塘街均有千年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且文化村内拥有谷超豪故居,全面展示了温州“数学之乡”的特点和风采。南塘,顾名思义,乃城南之堤塘也,“印象南塘”已成为极具特色的“温州城市客厅”。“印象南塘”景区所在区域是温州历史文化精华区,也曾是现代文明城市的疮疤区,通过大量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和社会投入,现在的“印象南塘”已成为综合性、多样化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6、浙江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 浙江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乐清市东北部,处于雁荡山景区的核心地带。截至2014年8月,辖区内有净名、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等五

木的文化意义

木的文化意义 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想它并不只归属于传统工艺,换句话说,它身后有着无数个门类的影子。传统文学赋予了它题材,古代建筑成为了它的载体,宗教哲学给予了人文方面的内涵,民间工艺地域文化丰富了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给了它根基,让这样一个门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至消亡,展现着它新的形式和美丽。 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木作为主材?从材质本身上讲,木有益有弊, 益在于木材本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色泽,纹路变化多样。从古至今就有“木贵于金”的说法,如久负盛名的乌木,黄花梨,紫檀等,产量稀少,颜色浓郁,木质木纹更是各有千秋,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心头好。但材料本身弊端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木材存在天然缺陷且变异性大,强度小。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干裂湿胀,易腐蚀,虫蛀,易燃。 那为何古人偏偏钟情于木头?最早的木艺榫卯和木雕,据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文化。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人特殊的文化取向及精神需求。跟欧洲的的“石结构”相比,古人更喜欢的是含蓄和谐的“木结构”。古人不求建筑坚固久远,更不会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他们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房子,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栖息其中。这是古人居处的最佳境界。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建立起来。阴阳和合,建筑的高度不需要太高。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很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如果说木质建筑寄予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表达了阴阳调和的文化取向,那么另一项由木质和人脑完成的艺术—木雕,就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 有句话是这样说木雕的。木雕有纹饰,纹饰有寓意,意必吉祥。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六大木雕”所说的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临颍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都是以不同物料为基础,加之不同的地域风格,工艺手法逐步形成的。木雕的美,不仅在于木材的贵重,更在于雕工和材料的契合。无论是风

艺匠生辉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东阳木雕名列我国四大木雕之首始

艺匠生辉 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 东阳木雕名列我国“四大木雕”之首。始于唐朝,发展于宋元,至明代已臻至纯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装饰技法,并广泛应用于建筑与家具装饰上。到清朝中叶,进入了鼎盛时期。 东阳木雕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就是我们分别用图片和实物来展示的:①、设计画稿:即根据雕刻的题材、材质的特点来确定雕刻的主题内容。②、复样打地:用墨线将造型设计勾画放大到木材上,依稿雕凿。③打坯:木雕的关键步骤,要求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型。④修光:是对打坯不足之处再进行精加工的过程。⑤成品:打磨、上漆,使作品呈现理想的效果。清代东阳木雕金漆戏剧人物故事花板(三块) 三块花板是建筑构件,在一定的平面上精工浮雕了各色戏曲人物故事,有“穆桂英挂帅”、“西游记”等,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动感强烈。创作布局不受时空的限制,常常用一幅画面表现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全过程,使构图显得饱满而充实,充分彰显了传统木雕的艺术特点。 现代厉守铭东阳木雕《大闹天宫》壁挂 作品采用多层次透空深浮雕,主题主象相当突出,孙悟空仪表威严,呈横扫千军之势;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气势磅礴,开创了木雕艺

术的新意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一时的佳作。 作者厉守铭(1914--1978),已故著名东阳木雕老艺人。从小拜师学艺,几经磨练,技艺超群。擅长制作毛坯,凿头清晰,线条流畅。“大闹天宫”与“红楼梦”为其代表作。 □现代东阳木雕樟木箱 木雕樟木箱在家具中既是实用品,亦是室内陈设的工艺品。雕饰的技法以浮雕为主,也常采用半雕,满地雕,阴雕等。此件樟木箱为满地雕花箱,特点既为“满”字,是满地施雕,密而不乱。五面皆突出凤鸟为中心物象,地底则填满了花叶,艺术效果极佳。 现代郑祥奎黄杨木坯雕《三英战吕布》 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省“三雕”。黄杨木雕的制作流程中,打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与造型的过程,通常是艺人们依据设计稿完成的。而此件坯雕作品是乐(yuè)清已故著名黄杨木雕老艺人郑祥奎脱稿手工打坯而成的。郑祥奎老人以刀对木直接敲坯定型的过硬功力,至今仍被黄杨木雕界所推崇。 清末朱子常黄杨木雕《捉迷藏》 朱子常(1874--1934),名正伦,字子常,清末浙江温州人,是使黄杨木雕发展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开山鼻祖,最擅长佛像、仕女、婴戏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巧妙运用多变的刀法,心拟刀随,八名孩童各尽其态,童真童趣跃然其中。此件作品是作者的代表作,相同题材的作品曾于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

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

乐清民俗

浅谈乐清民俗

————————————————————————————————作者:————————————————————————————————日期:

民俗学与生活论文 题目:浅谈乐清民俗 完成时间:2015 年 12 月 20 日

一、乐清简介 在温州的东南部的一隅有一个海湾,叫乐清湾,它的西岸就是我的家乡——乐清。 乐清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琯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智仁乡赵家辽村,与台州市相邻。 乐清市经济发达,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南部柳市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低压电器之都,温台模式的发源地。北部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乐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光照适宜。 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一般以清江为界。其中柳市话使用人口约五十万,通行于柳市平原和洞头县部分岛屿。因温州是瓯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瓯语又被误统称为温州话。 二、乐清传统民俗 ㈠节日习俗 乐清节日习俗与浙江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重要的节日。 ⒈除夕和春节 过年对乐清人来说大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吧。从年关将近开始就有冬至吃汤圆、晒酱油肉和鳗鲞、捣年糕等。农历廿四以后,家家户户要祭灶、掸新、贴春联。廿九、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分岁酒”,也就是年夜饭,然后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每家每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

“浙江三雕”的历史以及传承意义

“浙江三雕”的历史以及传承意义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省内有一条闻名于世而江流曲折的钱塘江,故而被称之为浙江。浙江不仅经济发达,民众富裕,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发祥地!就拿著名的国宝级工艺品——浙江“三雕”作品来说,都是浙江人智慧的结晶。浙江三雕即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被誉为国之瑰宝。浙江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产区在浙江省温州、乐清等地。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制而成的传统工艺品。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雕刻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

了上千的木雕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传承意义 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练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 但是,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木雕不再用来装饰现代建筑,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面对濒危的东阳木雕技艺,必须尽快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

细说黄杨

细说黄杨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黄杨木,对黄杨木的问题也是很多,问我黄杨木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是很懂黄杨木,还搞出很多的偷换概念的名词来,让人哭笑不得,还有种种很多,综合分析了一下,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对黄杨木的认知不是很清楚和市场一直以来的混乱,其实正确和准确的认识黄杨木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今天我就在这里给大家多一个详细的介绍,让大家对黄杨木这个珍贵的雕刻树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黄杨木是很好的木头,自古以来的名气都是相当大的,有木中君子之称,由于长的相当的慢(手握之器,岁越百年)古语曰千年难长黄杨木啊,所以就更是让其变的尊贵和具有了深厚的积韵,黄杨木比较的沉稳低调,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所爱好和所称颂,符合了国人所崇尚的含蓄,中庸的文化内涵,所以黄杨木一直以来也就少数人群所推崇和喜爱,没有受到社会大众认识和接触,但随着2010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几件黄杨木作品接连拍出几十上百万的高价使它突然 异军突起,也将黄杨木和黄杨木的成品推上了新的高度,同时也被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喜欢。 黄杨俗称:千年矮、千年黄杨。科属:黄杨科(Buxaceae)黄杨属(Buxus L.)。产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

的生长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台湾等地。 《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俗话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故称千年矮。”清代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记载:“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酉阳杂俎》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黄杨木特征、分类及用途生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高一般为l~3米。树皮呈灰色,外皮有规则的剥裂,茎枝呈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呈圆形、倒卵形、椭圆形等。四季常青,枝叶茂盛,生长非常缓慢,每年只大约生长一寸。木材特征,边材呈淡黄色,木质纹理细密、通直,生长轮不明显,木质坚韧,质地光洁。新剖木有淡香。木质异常坚韧,非常适宜精雕细琢。分类,黄杨科树种有4属100多种。一、黄杨木特征(一)生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高一般为1~3米。树皮呈灰色,外皮有规则的剥裂,茎枝呈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呈圆形、倒卵形、椭圆形等。四季常青,枝叶茂盛,生长非常缓慢,每年只大约生长一寸。 (二)木材特征 边材呈淡黄色,木质纹理细密、通直,生长轮不明显,

浅谈乐清民俗

民俗学与生活论文 题目:浅谈乐清民俗 完成时间:2015 年 12 月 20 日

一、乐清简介 在温州的东南部的一隅有一个海湾,叫乐清湾,它的西岸就是我的家乡——乐清。 乐清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琯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智仁乡赵家辽村,与台州市相邻。 乐清市经济发达,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南部柳市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低压电器之都,温台模式的发源地。北部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乐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光照适宜。 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一般以清江为界。其中柳市话使用人口约五十万,通行于柳市平原和洞头县部分岛屿。因温州是瓯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瓯语又被误统称为温州话。 二、乐清传统民俗 ㈠节日习俗 乐清节日习俗与浙江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重要的节日。 ⒈除夕和春节 过年对乐清人来说大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吧。从年关将近开始就有冬至吃汤圆、晒酱油肉和鳗鲞、捣年糕等。农历廿四以后,家家户户要祭灶、掸新、贴春联。廿九、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分岁酒”,也就是年夜饭,然后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每家每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新年的第一顿饭上要放上一些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初二初三开始探访亲友、去邻居家串门等。 但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地简单化和社会审美的变化,虽然向长辈叩拜行礼、穿大红新衣等习俗已经渐渐地弱化,但是大家对过年的期盼和对新一年的美好寄望还是不变的。

黄杨木雕介绍

黄杨木雕 目录 溯源发展 艺术特色 传承意义 市场前景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乐清黄杨木雕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翁洋镇南街村、象阳镇后横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编辑本段] 溯源发展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 (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的发明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

黄杨木雕的保养

黄杨木雕的保养 一、木雕工艺品不宜长时间放在烈日下暴晒而开裂。 木雕工艺品就像人一样,暴晒,容易“中暑”的。所以在摆放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注意,特别是不要把他们摆放在窗口。 二、木雕工艺品不宜放置在极潮湿或者极干燥的室内。 在很潮湿的环境里,部分木雕工艺品就会长“毛”。例如绿檀工艺品就会吐出银白色的丝出来。虽然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据我了解还是很多人不太喜欢的。 太干燥的环境,木雕工艺品有的可能会部分出现开裂的现象。况且大家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要高的多了。最简单的就是体现在北方的生活冬天有暖气,夏天可以吹空调。因此就要注意木雕工艺品不要对着空凋风口直吹。也不要把他放在暖气管的附近。 三、木雕工艺品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的附近。 四、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蜡质的或含油脂的纯棉毛巾擦拭为佳。 平常根据室内干净与否,经常用干棉布或鸡毛掸子将木雕工艺品上的灰尘掸去,以显示其自然之美,如果发现木雕工艺品的光泽不好时,可以用刷子将上光蜡涂于木雕工艺品的表面,用抹布擦一下抛光即可。当然也可以用纯棉毛巾蘸一些核桃仁油轻轻的擦在木雕工艺品的表面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切忌的是,不要用带水的毛巾擦拭,这样会使木雕工艺品过于潮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伤害了他们。 黄杨木雕保养方法一: 因为黄杨木雕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为它专门定制一个玻璃罩子,这样既不影响您的欣赏,又可以很好的保护黄杨木雕,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黄杨木雕保养方法二: 我们都知道木制的东西是最怕与水打交道的,因此我们除了要防黄杨木雕直接与水接触以外,还应该保证储放黄杨木雕的地方湿度始终,如果太过潮湿就会导致黄杨木雕表面出现霉菌,但是如果黄杨木雕真的出现了霉菌我们可以用目砂纸打磨一下,打磨完之后应该涂上清漆加以保护。 黄杨木雕保养方法三: 黄杨木雕在室内摆放久了就难免会出现灰尘,对于表面没有经过上漆处理的黄杨木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刷子轻轻扫除上面的灰尘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上来漆的黄杨木雕我们可以用略微有点湿润的纯棉毛巾进行擦拭,如果发现木雕表面的光泽度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用毛巾蘸一些核桃油进行擦拭木雕的表面,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序言 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温州乐清市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同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温州乐清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温州乐清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温州乐清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温州乐清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温州乐清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木浮雕作品图片-教学范文

[标签:标题] 篇一:木雕文化 木雕简介 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了它们那种特别温和与美丽,以及纯朴的品质,我们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 木雕艺术品。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明清时代的木雕题材,多以吉祥纹样,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等为题材,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考虑到木材温润、热胀冷缩的性征,为防止其开裂或霉变,木雕艺术品的用料极其考究。普遍使用的有樟木、榉木、香榧木、红松木、椴木、桧木、黄杨木、紫檀木等等……而其中受到雕刻家和收藏家普遍喜爱的稳定性能优异的木材,为桧木。而桧木中,又以加拿大桧木最为普及。 加拿大桧木:红桧与扁柏合称桧木,加拿大桧木的生存仅见于北美山区,桧木林为最古老生态系,与银杏、水杉等等同为世界顶级的古老珍宝,被誉神木。桧木散发浪漫迷人的芳香气息,色泽淡雅,纹路细腻,含有丰富芬多精,百年不变。 工艺品 木雕分类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按抵御归纳起来有五大种类: 1、东阳木雕 2、乐清黄杨木雕 3、福建龙眼木雕 4、广东金漆木雕 5、中原木雕 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东阳地区,竟有127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制小型黄杨木雕人物陈列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木雕是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重要手段,犹如汉族的雕梁画栋,广泛应用于寺院、民房、亭廊、门窗的装饰。其构图部位、刀法处理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凝聚了维吾尔人的文化审美精髓。 维吾尔族木雕包括透雕、贴雕等方式。透雕是将木板上花纹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镂空状态,以虚面烘托图案表面的动感起伏,显出玲珑秀丽的效果。贴雕则分两种,一种是将花纹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另一种是将雕凿的多种形体拼贴为立体或凹凸有致的装饰。维吾尔族木雕的图案以花带、组花为主。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或中断、交错的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图案题材多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为主。刀法表现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方式。其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维吾尔族的雕花木刻首先从木头的选料开始,用料扎实、讲究原色、朴素大方。工艺制作方面也相当讲究。要先在备好的方木上画上所需图案的纹样,再根据纹样雕、刻、挖、锯、錣、磨等。 维吾尔人不仅看重雕花木刻的实用价值,更追求其装饰的富丽堂皇。维吾尔族家庭的雕花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

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建国发展 建国以来,莆田木雕借时代东风焕发蓬勃生机。莆仙木雕精品叠出,频频获奖,以精细的传统绝技和大胆的现代创意赢得评委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赞叹,一件件金、银奖作品使莆田名声大噪,整体创作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等一批大师级名人抓住机遇,创办木雕个体企业,并获得成功,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艺人纷纷重操旧业,先后走上办厂创业之路,促

中国古代书案用品欣赏

中国古代书案用品欣赏 提起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四宝,大家都知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而笔墨纸砚以外的文房用品就知之不详了。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本文在这里对部分常见的文房用品(笔筒、笔洗、笔舔、笔格、水盂、墨床、印泥盒、镇纸)进行介绍,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们的发展,这些文房用品的文化品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笔筒:笔筒的出现最早也应在毛笔出现之后,汉及汉以后就有了贮笔的器具,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宋代出现陶瓷笔筒。到了明代,文人对文具爱好之风兴盛,书房的陈设高雅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瓷、木、竹、牙、玉等材质都可用来制作。到了清代,笔筒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曾用玉雕镂出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并刻上皇帝写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出现用象牙刻成的笔筒,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再现在笔筒表面,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而一般文人还是喜欢用竹木来制作笔筒,木制笔筒尤以用珍贵硬木雕刻成的笔筒更受藏家青睐,硬木的品种主要以紫檀、乌木、红木、黄花梨木、楠木等为贵。紫檀素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乌木、铁力木价值相当;黄花梨木、红木略逊。木制笔筒讲究以整块木挖雕而成,若是拼接、修补或加底均大大影响其价值。对雕花的笔筒,要讲究纹饰、布局和雕工。也有木镶五彩玉石、螺甸,更显得富贵雅致。笔筒造型多数为圆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笔,也有器口为梅花、葵花、云头、卷书、八方不规则等不同形态的。表面纹装饰一般为文人雅会图或魁星站鳌鱼等,也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经过文人和艺匠的合作,笔筒更显现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它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气,也一向为鉴赏者所珍爱和收藏。清光绪豆青釉加彩梅竹纹笔筒 清中期花梨百宝嵌笔筒 清乾隆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 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 黑漆牙雕梅花笔筒,清中期 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题诗笔筒 碧玉雕云龙纹笔筒明末 御制白玉镂雕竹林七贤图方笔筒清乾隆 笔洗: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笔使用后用以濯洗余墨之具。古用贝壳、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明代还用铜制的小盂作笔洗;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历代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丰富多彩,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