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蒋涛,陈浙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化探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烃类以微泡、水动力、扩散和渗透方式向地表迁移过程中,其效能、方式与油气藏的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的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田上的地表、井中化探资料与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气田的井中垂向地球化学特征、控制烃类垂向微渗漏地质因素、地表化探异常显示之间呈现出很好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烃类;微渗漏方式;盖层;地表异常显示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03)02-0092-05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油气藏中烃类物质运移的分析是油气聚集、散失的主要依据,它有助于查明烃源岩、储集体、构造等地质因素相互关系,是确定油气成藏与散失的重要参数。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存在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地温场、应力场、水动力场及自身浮力等作用下,时刻与周围介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则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这种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因此,分析烃类垂向运移的方式及影响因素,对深层次分析油气藏上方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表化探异常有极其重要意义。

1 烃类运移和垂向微渗漏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渗滤与扩散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基本方式。但两者运移的条件和效率不同,渗滤是一种机械运动方式,液体在渗滤过程中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它总是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它又是一整体流动方式,在流动中表现出一定相态,在达到吸附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基本不变,油气渗滤服从达西定律。扩散是分子布朗运动产生的传递过程,这种运动可引起流体(气、液)分子不断进行再分配,其结果是使流体浓度达到平衡,但这种运动在固体中进行的速率要低得多,油气扩散服从费克定律。此外,许多中外学者对烃类垂向微渗漏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认为

引起近地表化探异常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方式主要有微泡方式、水动力方式、扩散方式和渗透方式。1.1 微泡方式

MacElvain 为了解释地表化探异常的形成,于1969年提出微泡上升说,它可以解释大多数已观察

到的油气地质现象。该理论认为,烃类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其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就形成许多微泡,其大小为胶体粒度。这些微泡因分子作用力的不平衡而做布朗运动,可以瞬时克服介质吸附力,同时在不规则运动中具有上浮力分量,其速度可达每分钟数毫米。当遇沉积岩颗粒阻挡时,它甚至可绕行而过。这种微泡可以在短时间内上升数百米,用这种微泡上浮机制很容易解释“色层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地表化探指标异常以C 1~C 4为主。1.2 水动力方式

水动力作用是在压力梯度驱动下,水在多孔介质中作定向运动。若介质稀疏,压力差大,则可产生喷流;若介质致密,压力差较小,则产生渗流。烃类物质可在水中呈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水携带运移。

含油气盆地是自流水(或承压水)盆地的一部分,水势与水力梯度促使地下水在横向运动的同时,必然产生纵向运动(压实作用也是如此),尤其在断裂活动比较频繁的含油气盆地内,水动力迁移是油气垂向微运移的一种有效机制。1.3 扩散方式

地质体内的烃类气体浓度不均匀时,便会产生

收稿日期:2002-08-05

基金项目:中石化股份公司科技开发项目(P00012)资助

 第27卷第2期物 探 与 化 探

Vol.27,No.2 2003年4月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EXPLORA TION

Apr.,2003 

定向扩散,即烃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迁移,地表烃浓度与油气藏烃浓度的巨大浓度差是油气藏中烃类物质垂向扩散的根源,因而,无论受到何种干扰,其油气藏中烃类物质扩散的总方向是指向地表的。1.4 渗透方式

渗透迁移方式是油气藏中烃类物质在动力作用条件下(地温场、应力场、水动力场及自身浮力等),通过岩石的孔隙或各种裂隙、节理、断层以连续流的方式向上运移。

2 烃类垂向微渗漏的主要控制因素

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向地表运移过程中,其效能与方式受到油气藏的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的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2.1 盖层的封闭性能

盖层对烃类的封闭机制有3种:毛细管力封闭———具有较高的毛细管阻力而阻止烃类渗漏;压力封闭———具有异常较高的孔隙压力而阻止烃类运移;浓度封闭———具有较高的烃浓度而阻止烃类运移。图1为某气藏井中化探顶空气指标剖面,盖层为深灰色泥岩,同时又是气源岩,在这些泥岩层中气态游离烃浓度非常高,表明气藏盖层通过毛细管力封闭和浓度封闭双重机制阻止烃类运移

图1 鄂尔多勘斯盆地北部某气藏X 井

井中化探顶空气指标剖面 

郝石生等通过实验研究及实际资料的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级别的

划分方案(表1)。

现实中,完全不使烃类气体逸散的盖层是不存在的,只是盖层可以减缓油气向上逸散速率和油气

表1 泥质岩盖层分级评价

别渗透率μm 2最大连通孔径m 排替压力MPa 封闭

能力说 明Ⅰ<10-8<7×10-8

>2.0最好作气藏盖层最好

Ⅱ10-8~2×10-77×10-8~3×10-7

2.0~0.5好作气藏盖层较好Ⅲ2×10-7~10-63×10-7~1.5×10-60.5~0.1中作气藏盖层较差Ⅳ>10-6>1.5×10-6

<0.1差

不能作气藏盖层

表2 油气混合物和一些参照分子的有效直径(近似值)

3

分子

有效直径/10-10m

分 子有效直径/10-10m He 2.0甲烷 3.8H 2 2.3苯 4.7Ar 2.9正构烷烃 4.8H 2O 3.2环己烷 5.4

CO 2 3.3具杂环结构的化合物10~30

N 2

3.4

沥青质分子50~100

3据B ·P ·蒂索

藏被破坏的速度。泥岩的连通孔径即使因埋藏深度加大而变小,但它仍大于油气中的许多烃类物质的

分子直径(表2),因而,可以认为盖层并不能绝对阻止油气藏中的轻组分的微渗漏。2.2 裂隙系统与断裂的发育

当地层中生成的烃类气体的压力超过岩石屈服疲劳强度时即可产生微裂隙,其与构造、成岩作用产生的裂缝,以及在地下深处普遍存在和发育着的各种成因的原生孔隙、不整合面等,它们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裂隙系统,这是烃类运移聚集通道和场所,也可能是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良好通道。2.3 地层压力

不同地层间的压力差是水动力迁移和渗透迁移的主要动力,在通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压力差越大,渗漏的强度越大,它是影响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2.4 储层流体性质

气态烃及低碳数液态烃分子直径小、极性小,易穿过盖层;高碳数烃分子直径大、极性大,易被岩石吸附而不易穿过盖层向上迁移。在盖层条件和裂隙系统发育程度相同时,气藏和轻质油藏中烃类微渗漏的规模要比重质油藏的大。

3 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及地表显示

3.1 烃源

油气藏本身及油水、气水过渡带均是地表烃显示的烃源,有的油气田烃物质属性简单,储层较单一,因而垂向微渗漏的烃源成分也较为简单。

有些油气田比较复杂,由多时代、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藏叠置而成。若上部时代新的油气藏的分

·

39· 2期蒋涛等: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布比下部的面积大,那么下部向上渗漏的烃受到其上方油气藏的遮挡而被掩蔽,因而上部的油气藏可认为地表化探异常的唯一烃源。若下部的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较上部油气藏的面积大,那么上、下油气藏中的烃物质均可渗漏到地表,因而,地表化探异常则反映的是多个油气藏的信息。

3.2 烃类垂向迁移形式

烃类垂向微渗漏在烃源的上方均可发生,在盖层的封闭性能和各种裂隙发育程度存在差异时,其渗漏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渗漏的方式表现不同。

油气藏中烃类物质必须先穿过储层上方的直接盖层才能向上运移。在盖层封闭性能较差,微裂隙系统比较发育时,烃类向上运移以水动力方式为主,伴以微泡和扩散方式。而在盖层封闭性能好,微裂隙系统不发育时,烃类向上运移以微泡和扩散方式为主,并伴以水动力方式,当向上迁移的烃再次遇到其它盖层后,仍以上述方式运移。在烃类突破盖层的封盖,进入到多孔的砂质岩层或微裂隙系统比较发育的致密岩层后,向上渗漏的烃将以渗透和水动力为主要迁移方式,辅以微泡和扩散方式。

因而,烃类的垂向微渗漏并不是以某一种固定的迁移方式存在,而是随着地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直至到达地表形成烃浓度的相对富集。

3.3 地表化探异常模式

油气藏属性、盖层封闭性、断裂及微裂隙系统的空间展布等因素决定了地表化探异常形态。

油气藏盖层的封闭性能较差,横向变化上也较为均一时,烃类物质容易通过顶部盖层垂直渗漏到地表,因而,尽管地下的油气藏属性较为复杂,但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往往以顶端异常为主。

油气藏盖层的封闭性能较好,烃类物质不易通过顶部盖层向上微渗漏,而主要在微裂隙系统及孔隙发育的油水(气水)边界部位向上穿透盖层的封盖,在这些部位上方的近地表中形成化探异常,在背斜型油气藏上以环状或半环状化探异常为主。

断裂虽然可以遮挡油气,并形成断层油气藏,由于断层本身也是圈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断层的上方常常出现串珠状或条带状化探异常。

4 实例分析

雅克拉凝析气田位于沙雅隆起的雅克拉断凸带上,主要受控于背斜构造,是由多类型气藏组成的气田。1984年9月22日雅克拉背斜顶部的沙参2井,钻至5319.18m的下奥陶统白云岩时,初产畅喷量为:油约1000m3/d,气约200×104m3/d。目前,该区前期已完成6口探井,发现了下白垩统、下侏罗统和古生宇3个不同类型的气藏及多层油气显示。

古生宇为地层圈闭气藏,西段圈闭面积为39 km2,闭合高170m;中、东段圈闭面积约5.5km2,闭合高70~73m。各井均在侵蚀面附近获油气流。

下侏罗统为背斜—岩性圈闭气藏,位于雅克拉构造西段,北面为背斜圈闭,东端为断层遮挡,南为岩性圈闭。高点在沙参2井附近,气藏面积约39.0 km2,高85m;沙7井和沙4井获工业油气流,沙15井见含油砂岩,沙5井为气水同层,沙6井为水层。

下白垩统气藏为背斜圈闭气藏,6口井均在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下段见到良好的油、气或水显示,其中沙5井、沙7井、沙15井测试已获工业油气流。气藏圈闭面积120km2,气藏面积为45km2,气藏高110m,充满度为92.5%。

4.1 层的封盖件

上三叠统是古生宇气藏的直接盖层,它是一套泥岩及复成分砂砾岩,厚度在27~45m。其泥岩累计厚14~32.4m(仅沙4井为8.5m),单层最大厚9.6~29.0m(仅沙4井为5m),泥岩系数为54%~89%(仅沙4井为25%)。油气盖层的泥岩系数应大于50%,因而大部分地区封盖条件较好;向东北有变差趋势,沙15井为72%→沙7井为54%→沙4井为25%,泥岩累计厚及单层厚均逐渐变薄。

卡普沙良群中段为泥岩夹少量粉沙、细沙岩,其泥岩系数均在50%以上(表3),对油气均为良好盖层,但向东、北有渐变差趋势,尽管存在一些断裂,但垂直断距小于50m,小于泥岩最大单层厚,因而,封盖能力未被破坏。卡普沙良群中段不仅是该群下段的直接盖层,也是构造上层位最低的主要盖层。

表3 雅克拉构造卡普沙良群中段岩类组成

项 目沙5井沙6井沙参2井沙7井沙4井岩段总厚/m300.0290.5326.0188.5202.0泥岩累计厚/m247.0209.5260.0134.0133.0

泥岩最大单层厚/m61.063.077.062.080.0泥岩系数/%82.372.082.371.065.8

中新统吉迪克组盖层是重要的区域性封盖层,其在全盆地都有分布,岩性以泥质岩为主。泥岩累计厚度近400m,单层厚度为5~15m。盖层的封盖性能变化较大,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

4.2 井中垂向地球化学特征

在雅克拉构造上的沙4井、沙5井和沙15井分

·

4

9

·物 探 与 化 探27卷 

图2 雅克拉沙15井井中化探酸解烃指标剖面

别开展的井中化探中,以沙15井的样品数最多,储盖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最为显著。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气藏的直接盖层底部,都存在酸解烃C 1和C 2+的高浓度异常,向上逐渐降低,烃气湿度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出盖层的封盖作用,同时又存在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迹象,以下白垩统气藏尤其明显。穿过卡普沙良群中段盖层后,烃浓度降低,在K 2—E 地层中以砂岩为主,烃类在向上迁移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较弱,应以渗透和水动力方式为主。而到了中新统吉迪克组盖层后,垂向微渗漏的烃又受到较大的阻力,并在此相对聚集,形成了高浓度异常。烃在突破N 1j 地层的阻挡后,再往上运移已畅通无阻。雅克拉凝析气田的上三叠统和卡普沙良群中段盖层有向北、向东变薄变差趋势,从剖面上看,构造东北部的沙4井的烃浓度远大于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沙5井和沙15井(图3、表4)

图3 雅克拉地区沙4井、沙5井、沙15井

井中化探酸解烃指标剖析

表4 沙4井、沙15井井中化探主要指标含量分布

井号地层

v C

1

μl ·kg -1

v C

2+

μl ·kg

-1

v C 1

v C

2+

v iC

4v nC

4

沙4井

Q 914.886.7810.540.97沙4井N 2k 1025.46102.4610.010.89沙4井N 1k 944.03154.03 6.13 1.08沙15井N 1k 451.5585.7155.26 1.19沙4井N 1j 1666.5321.26 5.18 1.22沙15井N 1j 792.02173.49 4.70 1.18沙4井N 1s 556.5191.28 6.10 1.17沙15井N 1s 567.02118.72 4.90 1.26沙4井K 2-E 797.91139.52 5.72 1.13沙15井K 2-E 159.4226.81 6.35 1.18沙15井K 1kp 292.8563.53 5.03 1.10沙15井J 87.6757.81 4.09 1.50沙15井T 242.6273.41 5.60 1.37沙15井

O

33011042.72 3.30.81

4.3 地表化探异常显示

酸解烃甲烷指标在气藏上方呈环状异常,其范围与下白垩统背斜圈闭气藏的范围较为吻合,气藏边部的气水过渡带是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较强部位,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沙参2井和沙15井在环状异常的低值区,在垂向微渗漏的较弱部位。

从总体上看

图4 雅克拉地区酸解烃甲烷(A)与重烃(B )异常

据:龚维琪,吴学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深部油气藏相关性的研究.1989

·

59· 2期蒋涛等: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浓度北东稍高(图4A )。

酸解烃重烃指标虽然在气藏上方仍呈环状异

常,但烃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北东高、南西低(图4B )。这与上三叠统和盖层卡普沙良群中段盖层有向北、向东变薄变差趋势(封闭性横向变化)一致,这也说明盖层的封闭性对重烃的影响比对甲烷要大。

5 认识与结论

烃类主要以微泡方式、水动力方式、扩散方式和

渗透方式垂向微渗漏。盖层的封闭性能决定了渗漏的方式和规模,当盖层的封闭性能较差,微裂隙系统较发育时,烃类迁移以水动力方式为主,伴以微泡、扩散方式向上迁移。当盖层的封闭性能好,微裂隙系统不发育时,烃类以微泡、扩散为主要方式向上迁移,并伴以水动力方式。

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存在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与周围介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油气藏中烃类的垂向微渗漏则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形式。地层中各种成因的裂缝、微裂隙构成纵横交错的微裂隙系统,这种裂隙系统的发育是烃类的垂向微渗漏的良好通道。在油气藏的油水或气水过渡带,往往是裂隙和微裂隙系统比较发育的地带,也是地下水相对活跃的地带,因而是微渗漏相对较强的地方,因此易引起近地表的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

对背斜型油气藏来说,更易形成环状化探异常。盖层的封闭性能是烃类垂向微渗漏的主要控制因素,对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异常模式的形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烃类垂向微渗漏在烃源的上方均可发生,由于盖层的封闭性能在横向上常常发生变化,因而,油气藏不同部位的渗漏强度有所差异,进而产生不同强度的地表化探指标异常,盖层的封闭性对甲烷突破盖层封盖的影响相对于重烃要小得多。

井中化探资料可以清晰地反映烃类在垂向微渗漏的轨迹,并能很好地认识烃类迁移的规律及油气藏的储层、盖层属性等,地表油气化探资料的勘查成果的认识与盖层的封闭性能及横向展布、变化规律等地质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参考文献:

[1] 蒂索B P ,威尔特D H.石油形成和分布[M ].徐永元,徐谦,郝

石生,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彭希龄,盛志伟.准噶尔盆地东部烃类微渗漏研究[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3.

[3] 刘崇禧,赵克斌,余刘应,等.中国油气化探40年[M ].北京:地

质出版社,2001.

[4] 康玉柱.中国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5.

[5] 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VERTICAL MICR OPERCOLATION OF H YD R OCARBON AN D ITS SURFACE AN OMALY

J IAN G Tao ,CHEN Zhe 2chun

(Instit ute of Geochemical Ex ploration f or Pet roleum ,Academy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 na Pet 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 2t ry Group ,Hef ei 230022,Chi na )

Abstract :During its migration towards the surface in the forms of microbubble ,water power ,diffusion and filtration ,the effects and styles of hydrocarb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ch geological factors as the cover of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fault and fissure sys 2tem ,nature of fluids in the reservoir and pressure of the strata.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from the surface and the boreholes of the Y akela gas condensate field in Tarim basin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re exist fine internal re 2lations between borehole vertic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as field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vertical percolation of hy 2drocarbon and surface geochemical anomalies.

K ey w ords :hydrocarbon ;micropercolation style ;cover ;surface anomaly

作者简介:蒋涛(1970-),男,工程师,重庆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主要从事油气化探与科研工作。

·

69·物 探 与 化 探27卷 

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综合练习

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聚乙稀和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双键 B.纤维素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因为它在人体内可以水解成葡萄糖 C.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酿酒、紫外线消毒等过程都有化学变化发生 D.乙烯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2.有8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1,3-丁二烯;⑤2-丁炔;⑥环己烷;⑦邻二甲苯;⑧环己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之褪色的是() A.④⑤⑧ B.④⑤⑦⑧ C.③④⑤⑧ D.③④⑤⑦⑧ 3.能说明某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组成中含碳氢原子数比为1:2 B.完全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 C.能与溴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还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D.空气中燃烧能产生黑烟 4.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化物,该烃的分子式可能是() A.C3H8 B.C4H10 C.C5H12 D.C6H14 5.下列物质中,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①乙烯②乙烷③乙苯④乙炔⑤二氧化硫⑥甲苯⑦苯⑧异戊二烯. A.②③⑥ B.②③⑤⑥⑦⑧ C.②⑤⑦ D.②⑦ 6.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烷和乙烯都可以与氯气反应,反应类型不同 B.蔗糖、油脂、蛋白质都可以水解 C.乙烯和氯乙烯都可以通过聚合反应得到高分子材料 D.乙醇和乙酸都存在碳氧双键,二者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7.下列烯烃中存在顺反异构体的是() A.丙烯 B.1-丁烯 C.1-戊烯 D.2-甲基-2-丁烯 8.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最终生成物是()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2329944.html,l4和HCl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2329944.html,l4和H2 C.CH2Cl2和H2 D.C和HCl 9.有8种物质: (1)乙烷; (2)乙烯; (3)乙炔; (4)苯; (5)甲苯; (6)环己烯; (7)聚丙烯,其中既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的是() A.(1) (4) (7) B.(1) (3) (5) C.(4) (6) (7) D.(2) (3) (5) 10.烷烃又叫饱和烃,其通式为C n H2n+2(n为正整数).下列有机物属于饱和烃的是() A.C6H12 B.C7H16 C.一氯甲烷 D.C2H6O 11.制取较纯的氯乙烷,用下列哪种方法()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安贞医院黄连军 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人工覆膜支架置入腔内血管隔绝术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疾病的常用方案[1]。但在腔内技术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时,由于近端锚定区不足很难达到完全隔绝目标病变的目的,此时往往会放弃腔内手段,改用开放性手术或杂交手术治疗[2-4]。部分文献报道对于右侧椎动脉优势的患者,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已达到延长锚定区的目的,但仍有一部分颅内症状发生,且在左侧椎动脉优势的患者应用受限,对原有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更加危险。针对临床上的这种困境,自2009年12月—2011年4月间,我院采用一种单纯利用腔内手段,在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病变同时采用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治疗15例主动脉疾病患者,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 64. 5±16. 2 )岁。其中, 6例B型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例外伤致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4例有高血压病病史3~20年;7例有肺部渗出、少量胸腔积液征象。11例有吸烟史5~25年,10~40根/日。本组病变13例距左锁骨下动脉锚定区小于15mm,2例大于15mm。15例患者均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图1-2)。 1.2操作方法

局麻+强化,取右侧腹股沟区切口,暴露右股动脉并套带,选用5F穿刺针穿刺插入5F导管鞘,左桡动脉置入6F导管鞘。以5F猪尾管和超滑泥鳅导丝自股动脉导管鞘插入,6F金标猪尾管和超滑泥鳅导丝自桡动脉导管鞘插入,均上行至升主动脉,造影后测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主动脉血管腔直径、病变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金标猪尾导管作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标记物予以保留。于右股动脉送入主动脉支架系统,采用常规方法以隔绝夹层破口、动脉瘤或穿透性溃疡,再经桡动脉鞘向左锁骨下动脉导入“烟囱”支架释放于主动脉支架与主动脉壁之间,靠小支架的支撑力“挤”出一条流向左锁骨下动脉的通道,近端超出主动脉支架覆膜范围约1 cm,远端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内,再次经左桡动脉导管造影了解病变是否完全隔绝,有无内漏,及左锁骨下“烟囱”支架形态是否良好和显影情况。造影结束后,退出各导管导丝,缝合股动脉穿刺口,桡动脉穿刺口压迫止血。 2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1枚(Jotec 3例,Relay 1例, Cook 3例,Medtronic 8例),并在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烟囱”支架1枚(Sinus 10例, Cordis 3例,Fluency2例)。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破口、动脉瘤、穿透性溃疡隔绝完全,“烟囱”支架血流通畅(图3)。无I型内漏,无术后脑缺血、左上肢缺血、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术后5天~3月CT增强复查,主动脉覆膜支架支架形态良好,未发现I型内漏,“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所使用的“烟囱”支架长度为40~60

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及处理

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 如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该病的时候方法不恰当>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包括: U升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并发升主动脉夹层较常见a其最严重的结果是升主动夹 层破裂,心脏压塞而导致死亡匚如果及时发现□患者可以存活升主动脉夹层无疑是最严重的并发症LJ 2、原发破口未完全封闭:有些术后内漏的患者|J其假腔可长期保持通畅,其内可部分形 成血栓,降主动脉直径受影响可增大亦可不增大有些术后内漏患者内漏可消失,假腔内完 全形成血栓支架内漏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内膜破口越大,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越近,越容易产生内漏匚即便将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封闭,也不能完全避免内漏□ 3、急性肾功能衰竭a 4\脑血管意外:有些患者可于术中发生脑梗死而导致偏瘫I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出现脑出血而死亡多发生于术后血压较高的患者匕术中脑梗死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术中 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有关LJ术后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匕_1主动脉夹层的患 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匚动脉硬化I- I 5i外周血管损伤t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突发主动脉反流是A型AD常见并发症 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夹层引起瓣环扩大或瓣叶受累或撕裂的内膜片突入左室流出道 所致易误诊为其他病因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包填塞 积液可由病变主动脉周围炎性渗出反应引起也可由于AD短暂破裂或渗漏造成心包积血易 误诊为心包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三型AD是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累及肾动脉或血肿压迫肾动脉引起肾动脉狭 窄造成急性肾衰竭 1主动脉破裂死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制动降压控心率镇静镇痛的基础上要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若血压先 升后降脉搏加快提示破裂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 3组织灌注不良 在夹层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分支如冠状动脉头臂干动脉肋间动脉肠系膜动脉等血管阻塞血 流受影响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灌注不良 措施:对比四肢动脉搏动强弱判断有无组织灌注不良 观察神志了解有无脑灌注不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肾灌注不良时尿量减少血清尿素氮肌酐值上升监测每小时尿量每1-2天检验尿常规肾功截瘫是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感觉和肌张力及腱反射,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栓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神志、肢体运动情况,是否有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感,皮肤颜色、温度及是否有肿胀,注意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由于血管内支架有可能阻塞肾动脉开口或脱落的附壁血栓引起肾动脉栓塞,将导致一侧或双侧肾衰竭,故术后要严

6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

6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3-31T13:56:04.5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张秀苇[导读] 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术前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细致体贴,高度的责任感也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 2663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行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术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制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应用强镇痛药物止痛,控制血压及心率稳定,耐心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术后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3例痊愈,7例好转出院。经复查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9%。结论:术前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细致体贴,高度的责任感也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护理 主动脉夹层又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两周以内发病的主动脉夹层称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该病是一种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特点有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可出现突然胸及后背剧烈绞痛、压迫症状、濒死感甚至休克。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逐渐被应用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且能大幅降低死亡率[1]。笔者所在科室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对6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植入术,并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1~75岁,平均(51.2±10.8)岁,平均就诊时间为(6±3.4)h。患者入院以胸部和(或)背部突然剧烈疼痛为主诉。全部经过胸部x线片及主动脉增强ct等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排除其他外伤所致。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全麻或局麻,在导管室与dsa的监视下,运用超硬导丝将支架从左肱动脉再经颈动脉,送至主动脉夹层处,经过dsa的定位后沿鞘管导到患处,并将支架缓慢释放退出鞘管,再经过dsa的造影下无造影剂向外渗出、假腔分流等现象出现,说明主动脉夹层的入口已经被支架封闭住,并同时检查足背动脉的搏动及血管吻合处情况良好后,缝合切口[2]。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常规护理患者收治入院后立即建立输液通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意识等,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缓慢翻身,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和高纤维素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以防腹压过大引起主动脉夹层破裂。 1.3.1.2 止痛患者以胸部和(或)背部突然剧烈疼痛为主诉入院,其表现主要有持续“刀绞样”、“撕裂样”剧烈疼痛,伴有心悸、出汗,甚至产生濒死感。疼痛的部位对了解主动脉夹层的位置有一定的帮助,疼痛的加重与减轻反映了主动脉夹层的病情进展,预示着夹层剥离的继续扩展与否,因此早期消除疼痛是治疗的首要任务[3]。一般常规剂量的镇静止痛药有时并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可缓慢静脉注射吗啡或肌肉注射杜冷丁等强镇痛药。 1.3.1.3 血压及心率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可加重主动脉夹层的扩展,加剧胸部或背部的疼痛,而剧烈的疼痛又会使心率加快,升高血压,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血压及心率有助于缓解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硝普钠,把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 hg,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 1.3.2 术后护理 1.3. 2.1 观察病情手术完毕,患者送入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及神志变化,观察肢体末梢动脉搏动情况及温度与颜色,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严格控制血压,如术后血压过高、不稳定可导致新植入的支架不稳定而发生移位,严重者会阻塞主动脉引发大脑缺血,因此常规使用硝普钠,将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 hg。全麻患者病情许可应尽早撤离呼吸机以防发生呼吸道并发症。 1.3. 2.2 预防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内漏、动脉瘤、卒中和缺血性脊髓损伤引发截瘫、下肢麻痹、切口感染及入路血管损伤等,前三者可产生严重后果,对于i型内漏需要及时处理,可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近端封闭内漏;对多种原因再次形成的主动脉瘤,需要再次考虑支架置入术;对于脊髓损伤引发截瘫,可在术后4 d内适当释放脑脊液预防产生截瘫。 2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3例患者术后8~14 d康复出院,7例患者好转出院。所有患者均得到精心、及时有效护理。经复查无内漏、动脉瘤、截瘫、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未发现有支架移位的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9%。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随着我国老龄化在逐年上升,以往手术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及人工血管移植,手术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死亡率也高,而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利用带膜支架的扩张作用,紧贴主动脉的内膜破裂口,有效防治动脉瘤的扩大与破裂,从而达到稳定主动脉的作用[4]。但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发展快,症状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死亡率很高,特别是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弱,免疫力低,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更高[5]。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术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完善各种检查,根据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优的护理方案。通过强镇痛药物,有效消除疼痛,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硝普钠等控制血压及心率,阻止病情的恶化。耐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焦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积极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指导患者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护理人员细致体贴,高度的责任感也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高中化学选修5第2章第一节脂肪烃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脂肪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2、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 注意不同类型脂肪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计算机课件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学会方法、形成能力;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有机物的结果和性质,培养学习有机物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难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内容——烃和卤代烃。在高一的时候我们接触过几种烃,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 众生:能!甲烷、乙烯、苯。 师:很好!甲烷、乙烯、苯这三种有机物都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又称烃。根据结构的不同,烃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等。而卤代烃则是从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产物,是烃的衍生物的一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脂肪烃。

【板书】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脂肪烃 师:什么样的烃是烷烃呢?请大家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板书】一、烷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仅含C—C键和C—H键的饱和链烃,又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烷烃的通式:C n H2n+2 (n≥1) 师:接下来大家通过下表中给出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信息? 表2—1 部分烷烃的沸点和相对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板书】2、物理性质 烷烃的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n≤4)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还有,烷烃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师:我们知道同系物的结构相似,相似的结构决定了其他烷烃具有与甲烷相似的化学性质。 【板书】3、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 1.1 定义 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 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IV型内漏指EV AR后30天以内发生的,SG 结构完整但孔隙过大造成的内漏,30天后发生的则不包括在内。 狭义的内张力(Endotension)是指EV AR后延迟性增强CT扫描没有检出内漏,但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况。广义则涵指所有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形,包括各类内漏和狭义的内张力。Veith (1)等建议将其分为:A型,指即使手术也没有发现内漏;B型,指内漏已封闭或栓塞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处理4页word文档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处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是指主动脉中层发生撕裂后,血液在撕裂层中流动[1]。西方国家AD的发病率达3~8/10万[2]。通常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的第1个24小时内死亡约占1%。50%以上患者1周内死亡,约70%患者2周内死亡,约90%患者1年内死亡[3]。腔内隔绝术(endovascuIar graft excI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是近年来该病治疗领域的一项突出进展。随着腔内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支架材料的不断改进,EVGE因其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普及之势,短期随访结果显示疗效良好。但是EVGE术后出现的内漏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以下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开展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内漏的诊断及处理经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15年10月,行主动脉EVGE的Stanford B型AD患者85例,男性73例,女性12例,年龄中位数56.20岁(28~84岁)。急性期(2周以内)20例,慢性期(2周以后)65例。合并高血压病50例,冠心病6例(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6例,脑出血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5例(其中2例尿毒症期),肝功能异常8例,心包积液8例,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2例,合并胸腔积液25例。首发症状为胸痛21例,胸背痛14例,腹痛10例。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以明确诊断,获得相应解剖学资料,并按照要求测量各水平面的真假腔的最小直径及其血栓情况。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研究现状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研究现状 目的对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后不同类型内漏的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研究现状内漏是EV 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二次干预最常见的指征,并且是EV AR术后瘤体破裂的最常见原因。影像学是诊断内漏的重要方法。Ⅰ型和Ⅲ型内漏为预防腹主动脉瘤破裂需要进行紧急干预。对于其他类型的内漏,如果随访期间瘤体持续增大也同样需要及时进行二次干预。大多数的内漏可以通过腔内修复进行治疗。如果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很高且无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选择或者腔内治疗已经失败可以考虑行开放手术治疗。总结本综述对EV AR 术后不同类型内漏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持续内漏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预防动脉瘤破裂,所以EV AR后需要长期随访进行内漏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的内漏可以通过腔内技术治疗,但少数内漏需要开放手术治疗。 标签: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内漏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自1991年阿根廷Parodi等[1]首次报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以来。腔内修复因其微创、安全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疗机构所接受,已经在多个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在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4]。内漏是EV A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随访中大约有25%的患者中出现[5-7]。内漏在随访的早期和晚期均可以发生,甚至是在治疗后的几年后才出现。因此,EV AR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本文就EV AR术后内漏的诊断、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1 诊断 EV AR术后通过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发现早期内漏。EV AR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确定瘤体以及支架的形态并了解有无并发症,如动脉瘤增大,支架移位和内漏,血栓形成等。随访时可以选用普通X线平片、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phy,DSA)。Mirza[8]一篇对21篇发表的文章进行的Meta分析比较了彩超和对比剂增强的多普勒超声分析结果显示:彩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94%;而对比剂增强多普勒超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88%。 CTA是EV AR术后了解瘤体形态最常用的检查方法[9-11]。MRI没有辐射,与CTA相比肾毒性较低[12],增强扫描可以提高MRI对于内漏的诊断准确性[13];缺点是由于不锈钢部件导致了不是所有的支架移植物都是兼容的或者患者可能有其他行MRI的禁忌症。DSA属于有创检查,通常临床使用相对较少。其他随访的成像技术,如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瘤体压力,核素扫描或者监测与内漏有关的血清标志物。然而,由于诊断的特征不允许这些方法作为单独的测定形式,他们在EV AR术后随访的意义还没有明确的阐明[14,15]。

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知识前后的联系,挖掘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横向比较、根据事实归纳总结的能力。教材把三类结构不同的脂肪烃放在一起,不是简单的重复代表物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同系列物质的叙述方式,而是具有以旧带新、比较归纳、螺旋上升的特点,并且三类烃的学习各有侧重。首先,通过“思考与交流”的两个表格复习烷烃和烯烃的部分物理性质(主要是沸点和相对密度),第二个“思考与交流”则从分类的角度让学生复习烷烃和烯烃的化学反应(主要是取代、加成和加聚反应),再以“学与问”引导学生从分子结构特点、代表物和主要化学性质等方面对烷烃和烯烃进行比较,目的是巩固必修2的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强调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比较、归纳方法在有机物类别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突出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通过对比顺、反-2-丁烯的熔点、沸点和相对密度,使学生了解顺反异构体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有差异,使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炔烃的介绍则比较全面,先是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引入炔烃的概念,然后提供代表物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除杂)及性质实验的有关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最后通过学与问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炔烃的结构特点,并与烯烃作对比。对于三类脂肪烃的来源及用途则通过原油的分馏及裂化的产品和用途让学生自主阅读、巩固。建议:1、教师设计好教学流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每一环节学习前应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结束时要有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的小结。2、结合球棍模型或计算机演示顺反异构体的空间结构,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3、乙炔的学习可以从结构出发,围绕“实验证明乙炔的不饱和性”这一主题,对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实验进行整合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p28“思考与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并从数据中获取知识结论的能力,同时了解脂肪烃沸点和相对密度的变化规律。 2、通过由“甲烷、乙烯的结构差异到甲烷、乙烯的性质差异”的分析性质,“由烯烃与炔烃的结构相似到烯烃与炔烃的性质相似”的推论及验证,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有机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3、通过由“甲烷→烷烃”、“乙烯→烯烃”、“乙炔→炔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这三类脂肪烃的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初步体会有机化学“代表物→同类别物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体会分类学习的优越性。 4、通过对“甲烷与乙烯”的对比学习,“乙烯与乙炔”的类比学习,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的方法,并明确掌握这三类脂肪烃之间在结构、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通过对乙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的加聚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及断键、成键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实质,并让学生初步学习从观察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原子间的成键特点,根据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规律来掌握有机反应的方法。 6、通过让学生设计乙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了解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7、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并能书写简单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理解二烯烃的加成方式1,2-加成和1,4-加成。 8、通过脂肪烃的来源和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脂肪烃(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2) 技能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过程 方法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关注有机物的合理使用 重点炔烃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二、烯烃的顺反异构 1、顺反异构 2、形成条件: (1)具有碳碳双键 (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三、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1、乙炔的结构:分子式:C2H2,实验式:CH,电子式:结构式:H-C≡C-H,分子构型:直线型,键角:180° 2、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3、乙炔的性质: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 (1)氧化反应:①可燃性(明亮带黑烟)2C2H2 +5O24CO2 +2H2O

②易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叁键断裂) (2)加成反应: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备注 [练习]写出戊烯的同分异构体:思考以下两种结构是否相同? 二、烯烃的顺反异构 [讲]在烯烃中,由于双键的存在,除因双键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体外,在烯烃中还有一种称为顺反异构(也称几何异构)的现象。当C=C双键上的两个碳原子所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不相同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1、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顺反异构。 2、形成条件: (1)具有碳碳双键 (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讲]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居于同一边的为顺式(cis-),分居两边的为反式(trans-)。例如,在2-丁烯中,两个甲基可能同时位于分子的一侧,也可能分别位于分子的两侧。 [投影]顺-2-丁烯反-2-丁烯的结构图 三、炔烃 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自学讨论]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并推测乙炔可能的化学性质 [小结]乙炔的组成和结构 1、乙炔(ethyne)的结构

主动脉夹层支架手术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主动脉夹层支架手术的方法 导语:我们可能很多人对于心脏病支架手术比较熟悉吧,的确,现在很多人的心脏病发病率非常高,就不得不采取心脏病支架的手法,但是现在有了一个新 我们可能很多人对于心脏病支架手术比较熟悉吧,的确,现在很多人的心脏病发病率非常高,就不得不采取心脏病支架的手法,但是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支架手法,我相信大家应该还比较陌生,那就是主动脉夹层支架方法,这种支架手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我们主动脉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很多人对于这方面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文章来一起了解一下主动脉夹层支架的方法吧! 方法: 在患者情况适当稳定后,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夹层的类型而定。就目前的治疗现状而言,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微创腔内治疗为主。治疗的依据包括以下情况,或者说手术适应症:夹层持续扩大,表现为主动脉夹层直径快速增大、范围迅速增加、胸腔出血、疼痛无法控制;或是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如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缺血。 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微创腔内修复术在技术上要求主动脉上至少有1.5cm的锚定区,以防止近端封堵不完全,出现内漏。但是,随着腔内修复器材的改进和腔内修复技术的进步,这一指征已扩大,可以通过杂交手术或各种腔内修复巧术(烟囱、开窗、模块分支支架)来治疗主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cm以内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对于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有学者在升主动脉放置覆膜支架来隔绝近端夹层裂口,但这一术式需要特定的解剖条件限定。急性期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孙氏手术仍是当前A 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