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分析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分析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分析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的辩证分析

白暴力1王胜利1姜冰2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2.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54)

[摘 要]形成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因素,同时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因素。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矛盾统一体的辩证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这个过渡过程是长期曲折的,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发展趋势;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2-0021-06

形成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因素,同时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因素。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的关系。资本主义在其上升时期,形成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积累,形成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方面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一切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这个过渡过程是长期曲折的,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一、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与

局限性的辩证分析

(一)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在其上升时期,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277)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在于资本主义解放了被封建主义束缚的生产力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

1.资本主义解放了被封建主义束缚的生产力

首先是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当资本主义建立后,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使用就从单个个人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由此引起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从而使生产活动从个人行为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以,恩格斯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2](P618)

其次是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劳动者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与奴隶制和封建制中劳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者与奴隶主、封建主之间存在的人身依附或半依附关系相比,资本主义制度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就商品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而言,商品货币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当货币形式出现后,货币成为价值实体的代表,成为各个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质的方面,或按形式来说,货币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3](P153)货币存在着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使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竭力通过获得更多的货币量来达到实现货币质的无限性。为此,每个商品生产者不断地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扩大生产,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货币,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就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而言,在于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获取使用价值和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生产规模受到剥削者自身生活需求和生理条件的限制。资本主义以剩余价值作为追求目标,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受财富使用价值形态的限制,价值形式的财富积累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生存的意义,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因而,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个别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为此,各个资本家都会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正是因为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就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而言,资本家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采取合理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出质量好、数量多、成本低的产品,不断地打败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差的竞争对手,并且吞并它们,形成规模更大的资本;进而进一步采取更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再进入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竞争。正是各个资本家之间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上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诸种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上升到了主要方面,阻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

1.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的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都实现了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对社会生产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得以实现,保障整个社会生产顺利协调地进行。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却使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服从于各个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并且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实际占有和控制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样,本应由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却归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本应由社会共同管理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却被少数资本家控制,本应由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化的产品却为少数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上述两方面,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制约,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资本家与劳动者的雇佣奴隶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由,但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平等关系只是在流通领域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3](P200)工人阶级实质上是雇佣奴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不仅生产出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要创造一个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如此,资本家还用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去无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是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雇佣奴隶和被剥削的地位,严重地制约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剩余价值生产导致社会需求不足: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一是商品经济形成生产的需求约束。商品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经济关系。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商品换为货币,即商品完成售卖过程这一“惊险的一跳”,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并不简单,“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3](P126)这取决于货币所有者是否需要商品,若货币所有者不需要商品,则商品的价值难以实现。因此,商品生产者是否能够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就受到货币所有者是否购买商品的制约。从而,形成需求对社会生产的制约。

二是资本主义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和社会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剩余价值为目的,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社会需求不足,进一步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则要压低工人的工资,以降低成本,工人的工资被限定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上。然而,广大工人阶级的消费需求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需求的主体。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需求总是低于供给,生产相对过剩,社会需求不足。这就是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个矛盾严重影响着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会降低,这进一步加剧社会需求的不足。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和中小资本家遭到破产,这些破产者的购买需求也会下降。

正是由于这些限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力会常常落后于社会的生产力,因而造成需要严重不足,使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及其包含的剩余价值不能全部顺利实现,这形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深刻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就必然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4.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竞争导致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企业内部的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然在本企业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企业内的组织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计划性、纪律性和组织性。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把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本应相互联系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企业分割开来。资本家为了各自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展开激烈竞争。这样就使整个社会生产不可能实现统一的计划指导或管理,必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必然严重失调,阻碍生产的正常进行与发展。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引起整个社会出现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5.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决定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激化,必然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破坏,造成商品实现困难,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本身阻碍了生产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力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辩证

分析: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曲折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日益强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其他诸种矛盾日益激化,最终,由资本积累的自身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然而,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这是一个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过程。

(一)历史必然性

1.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使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建立起来的,它一方面把孤立分散的规模狭小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又把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私有制,转变为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随着资本积累,会同时产生以下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在生产关系上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集中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4](P832)

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同时,无产阶级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力量。

2.资本积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社会化日益发展,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趋完备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过渡条件。这个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

一是股份制的产生。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所有制的经典形式是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种资本主义的个人资本所有制已无法满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股份制和股份资本。

股份资本已经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或“社会资本”。这种股份资本是对经典的私人资本的“扬弃”。首先,它“扬弃”个人资本形式,而采用社会资本形式。其次,它“扬弃”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形式,生产经营不再由资本家本人管理,而是由专业经理人员管理,使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产生了分离。而分离的结果不仅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管理更加社会化,而且证明了资本家在现代生产中是多余的。

股份资本的出现,标志着个人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一种“扬弃”,意味着资本主义已开始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对此马克思已指出:股份资本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5](P496)

二是股份资本向私人垄断资本过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股份资本日益壮大,生产和资本也越来越集中,以至于每个部门只被少数几个大公司所控制,出现了私人垄断组织。垄断的出现,在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现资本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在一定程度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向新社会过渡准备了条件。对此,列宁认为,私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6](P434)“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7](P71)

三是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私人资本也无法与此相适应,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对单纯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否定和扬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社会物质条件。只要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使它们根据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进行活动,那么它们就会变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经典(古典)精神是所谓“经济自由主义”。但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被扬弃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政府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这种对经典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的扬弃,这种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和政府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社会经济管理基础。

正如列宁所说,只要用“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那你们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8](P545)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8](P164)

虽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和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随之而来的新自由主义回潮,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化生产调节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在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以,缺乏调节社会经济的完备经济基础。这也说明了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说明了资本主义必须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意味着这个过渡过程会立即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也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灭亡。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将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复杂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过程。

1.社会形态过渡的曲折性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各个历史形态的过渡,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长期曲折的发展历程。例如,英国和法国,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过程中,都出现了几次曲折,最后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164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很快便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1653年,克伦威尔去世,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查理二世即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于1688年6月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宪法保障。英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反反复复地斗争,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

法国,从1789年5月爆发革命以后的80多年,历经君主立宪统治、1792年的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统治、拿破仑统治、波旁复辟王朝统治、七月王朝统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第二帝国统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直到1879年革命的最后胜利,资本主义制度才最终确立。

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曲折复杂史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渡过程并不是直线的、单方向的,而是长期反复曲折的。

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交替大多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则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是对剥削制度的彻底废除,因此,更加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

2.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上是不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同步的。这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社会形态过渡的曲折性和长期性。

例如,在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尤其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资本主义制度,把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用国家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和经济秩序。但是,与此同时,欧洲其他主要国家仍然是封建君主制。法国大革命引起了这些国家不安,反法同盟一再地被欧洲各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拿破仑率领军队粉碎了第3、4、5次国外的反法联盟,用武力输出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然而,拿破仑最终还是被欧洲7国组成的反法联军打败,不仅在拿破仑曾占领的各个国家恢复了封建君主制度,而且,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法国也恢复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封建王朝的复辟没有能够在人们的头脑里消灭新制度的思想,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新的生产关系,完全恢复旧的生产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条件成熟,新的社会制度又会顽强地发展壮大,最终取得胜利。几经反复曲折,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法国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平衡性更为加剧。在这种条件下,会出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这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充满了复杂激烈的斗争,加剧了过渡的曲折性和长期性。

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状况,有些与法国拿破仑战争后的状况相似,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遭到了严重挫折。但是,同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条件成熟,社会主义制度又会顽强地发展壮大,最终取得胜利。几经反复曲折后,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会在地球上得以确立。

3.新生事物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任何新生事物刚一出现,自身总是不完善的,因此,会表现的比旧事物要弱,难以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但是,当新事物自身完善后,就会远远强于旧事物,新事物就会确立其无法动摇的优势地位。新事物的完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有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然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例如,火车刚刚发明时,它的设计、工艺、部件和机制都不完善。有人用牛车与火车比赛,结果,火车没有牛车跑得快,有人便认为,火车应该被淘汰。然而,当火车的主要方面完善起来后,火车对牛车具有了不可比拟的优势,用牛车与火车赛跑,变成了荒唐可笑的行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新生事物,社会主义制度是刚刚建立,而且是在生产力发展较低且不平衡的几个国家建立,还缺乏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生产力基础。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建立,劳动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未完善。因此,在某些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现弱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当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和上层建筑完善之后,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就会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会得到最终的确立。

虽然,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6] 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1)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2)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①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②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考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人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考点: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危机对社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八: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专题概括】: 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建立与巩固的历程,近代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在这部历史中,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到来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它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一、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资本主义的发生史 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二、知识结构与精要 【历史分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出现近代曙光) 1、背景:1)、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2、影响: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二)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欧美少数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法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拓展探究】: 1、《独立宣言》和攻占巴士底狱产生的直接影响分别是?(宣告美国诞生,掀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对他们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对欧美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现代法制社会先河;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美法两国在革命中相互影响的史实?(美独立战争期间得到法国支持;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 4、美国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三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等)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中期)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流 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日本明治维新

历史知识总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特点

历史知识总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特点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的问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的移植过来。”因此,它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缓慢地朝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传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它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这些条件使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得以发生,同时又被原已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利用而滋长,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表现为双重的发生过程。”因此,不能说它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处理这一问题,要把下面两个问题区分开来: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否是欧风美丽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欧风美丽”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坏作用,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作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和资金,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形成的,这隐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落后地区后果的理论认识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必将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欧风美丽”关系甚密,对其有资金、技术、机器等方面的依赖。 ☆关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其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即着眼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方式逐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目的转为争夺并独占投资场所。表现在谋求侵略权益上,早期主要是强开通商口岸,设租界。而后期转变为谋取资本输出特权。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约》较早显现出这种变化,即法国要求获得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筑路权。到《马关条约》表现:更为明显直接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办工厂和大片割地,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发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又不能截然分开,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输出阶段,已有早期的资本输出,只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服务,如沿海的外资工厂,把收来的棉花、茶叶、蚕茧等加工之后运回本国,既减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纪末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商品输出也仍然存在。 ☆关于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作为外侨居住和贸易的一定区域,作为其进一步侵略该国的据点,上海英租界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租界。“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经济手段控制某国的一定区域,不许别国插足的特殊区域,是向殖民地发展的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侵华方式的比较 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自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一课。)请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国家诞生的? 学生回答:略。 设问:你能列举当今世界上的几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吗?为什么你的列举中没有苏联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苏联建立后因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体前,他一直都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在他发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与资本主义的老大哥美国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解体呢?其解体对世界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重温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巨变。 ―――设计意图:一巩固知识,概括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二是设计坡度较小的问题,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进行铺垫。 多媒体展示:影片剪辑“苏联解体” 教师引导:看了这段影片,我有几个问题想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①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苏联的解体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②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苏联解体 又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的确如此,如果连苏联都解体转轨成了资本 主义国家,得出上面的结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会主 义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实果真如此吗?社会主义到 底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 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 3.3.2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一是设计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二是初步引导学生认识苏联解体的影响。 二、探究学习 1.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 ①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趁火打劫,为了证明资本主义 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他们列举了许多事例进行证明。他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举例说明呢?请讨论回答。

第六讲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范文

第六讲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重要经济基础是() A.垄断 B.剥削 C.国家调节 D.对外掠夺 2.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关键是() A.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扩大国家关系的民族化 C.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4.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D.垄断的银行资本和中小银行资本融合成长而成的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代表和维护()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8.资本主义在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社会化 C.固定资产更新 D.资本主义私有制 9.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1.垄断时期垄断的银行资本() A.和中小资本有固定的联系 B.和大企业有短期联系 C.是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D.是存贷款的普通中介人 12.“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13.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即() A.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C.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D.国家掌控的中小资本 1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源是() A.生产社会化 B.生产国际化 C.垄断统治的形式 D.国内经济部门投资饱和 15.作为国际垄断组织具体形式的跨国公司一般是() A.由一国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B.由多国垄断组织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C.由一个国际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D.由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16.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A.只有迅速发展趋势,没有停滞趋势 B.只有停滞趋势,没有迅速发展趋势 C.停滞和发展并存,但没有迅速发展趋势 D.既有迅速发展趋势,也有停滞趋势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已有9年的历史,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91年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8年初已有819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达到了2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我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好多企业负债经营。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企业运行困难。那么如何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据调查,现在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占上市公司的60%,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的达到65%。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发展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我们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它的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上市公司把筹集起来的资金投资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建设项目上。同时,上市公司配股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发展前途。另外,最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重组,也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4.提高经济效益。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比较高。例如,1997年745家上市公司中,亏损的只有45家,大约占上市公司的6%左右。而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一半以上的发生亏损。当然这并不否认有的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比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明显的提高。 5.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1997年,仅股票交易印花税一项,就接近300亿元,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印花税外,还有许多中介机构,它们的所得要缴所得税。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 6.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是相当快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发行B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国内发行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股票),发行H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以及红筹股(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其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在香港,但是其资产大多投在内地)。此外,我国企业还在美国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最近,香港正在策划成立创业板市场或者叫二板市场,并准备让一批内地的创业企业在香港上市。这是另一条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并与之接轨的途径。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不仅表现在利用资本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靠拢,这为我们今后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资本市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国家股、法人股(这两种股权又称为公股)和公众股,有些公司还有外资股。国家股、法人股的特点就是股权不能上市流通。当初设计国家股、法人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设计在后来的运作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是它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按照股份制的性质,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都应该是同股同利的。但是在我们的股权设计中,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只有一个权力,即不卖的权力。而公众股的股东则有两个权力,即卖的权力和不卖的权力,这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权必然会造成同股不同利。例如,现在很多公司可上市流通的公众股,不管原来的发行价是多少,发行后的市场价格都已大大超过了发行价。但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只能进行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时的股价很低,有时甚至只值两三块钱。 另外,由于许多公司都进行配股,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一般来说,公众股的投资者非常愿意参加配股,因为配股价总是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所以股东卖了配股以后,一般都可赚钱。但是,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他购买了配股股份的股票后,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实际上就把资金给套牢了。如果要让资金变现,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而协议转让的价格通常要比市场价格低得多,所以配股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是不合算的。结果就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大多放弃了配股权,而公众股的股东却积极申购配股,最终造成公众股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比重逐渐下降。估计15年之后,国家就有可能从绝对控股地位降为相对控股地位,再过若干年以后,连相对控股的地位也难保,最后成为一般性的参股。实际的运行效果刚好与政策设计者原先的愿望相反。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还给市场造成了股市扩容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股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跌,造成股市崩盘。所以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成了悬在股东头上的一把剑,但目前让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的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股市供求关系不协调。股市刚出现时,由于当时上市的股票很少,而需求很旺,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而现在的股市却相反,利好政策不断,但股市反应冷淡,有时甚至不涨反跌。除了外部环境不太理想,投资者开始不断成熟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不足。 当前股市扩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新股上市的速度相当快。从国家的计划来说,1993年新股上市的规模为50亿人民币,1995年为55亿,1996年迅速增加到150亿,1997年又增加为300亿。也就是说这几年的上市规模在成倍地扩大。从新股上市的家数来说,也非常快,从1990-1995年,上市公司只有323家,也就是平均每年60家,而1998年一年就207家,也就是说,这几年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股市资金却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增加,所以出现了股市扩容过快而有效地需求不足的现象。新股上市是股市扩容的主力军,其次还有好多公司送股配股也使得股市大幅度扩容。第三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设有职工内部股。职工内部股也要上市流通。这三路扩容大军使股市的供给规模越来越大,而对股票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剥夺基础上的。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财富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所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适应了自发分工的商品生产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客观要求,因此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它历史进步性的重要体现。 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来看,由于资本使用的是自由劳动才能够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由于资本追求的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和一般的社会权力,由于剩余价值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的刺激,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的使命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

1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要素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结束了新中国没有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是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我国基本完成了由资本穷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并向资本强国迈进。 一、资本市场萌芽孕育阶段 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向当地红砖厂成功发售280 万股,每股1 万元的“红砖股票”,它的发行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萌芽。1981 年,我国首期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债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说,“红砖股票”和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随后在1982-1985 年短短的四年间,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企业不断出现在国企中或公开发行股票的现象。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股票发行是上海“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发行。1984 年11 月18 日,上海飞乐音响以每股50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1 万股股票;1985 年1 月14 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0 元,分别发行法人股5 万股和个人股45 万股。这两次股票发行被海外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在此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股票、股份公司等认识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股票和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只有一级发行市场,没有二级流通市场。另外,一些企业以“股票”之名发行,实际发行的却是有固定期限和有提前兑现的选择权“企业债券”。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种子已经萌芽并开始逐渐发育。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于可201100130045 金融2班 镡晓艳201100250038 金融2班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突飞猛进,特别是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将加快,并且呈现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动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深度也将增加,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行总结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一个国家能否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风险的流动与分散、产品的定价与创新、财富的培育与管理。对于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横向看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比如证券市场,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在加快资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明确资本主义积累与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培养同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信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引入新课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 与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同的性质: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首先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这种普遍的商品关系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严重束缚,促进了协作、分工、生产的集中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第二,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和残酷竞争的压迫,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者摆脱了类似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那种对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法律上的平等和人身自由的获得,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这样,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同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阶级对立的消除,从而为消灭自身存在的基础,创造了物质前提。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 2、基本矛盾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第二节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新疆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剥夺基础上的。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财富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所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适应了自发分工的商品生产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客观要求,因此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 题目: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姓 名 艾力卡木.阿斯卡 夏伊麦尔旦.约麦尔 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 班级: 动物科学143班 学号: 220141031 220141036 成 绩:

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它历史进步性的重要体现。 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来看,由于资本使用的是自由劳动才能够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由于资本追求的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和一般的社会权力,由于剩余价值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的刺激,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的使命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马原第六章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马原第六章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 展趋势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考点 15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然而,资本主义的历时近不行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 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考点16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考点17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 第一,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点拨:与本学科第五章“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结合一起复习。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资本市场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轨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 年“拨改贷”以前, 资本市场并不具有真实意义, 因为它是以财政拨付为主的; 1985 年“拨改贷”以后, 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中长期信贷由此构成我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1990 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 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目前, 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 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 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股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第一, 资本市场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确认。1996 年初, 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新世纪宏伟蓝图《纲要》, 提出要“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些原则性的政策主张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第二, 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市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1981 年至1996 年10 月,中国累计发行各种证券10932 亿元, 其中国债6900 亿元, 金融债券近1400 亿元, 企业债券1940 亿元, 企业股票2042 亿元, 其它债券314 亿元。全国拥有180 多家产权交易中心, 上千种产权可以进行挂牌交易。第三, 资本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化。。随着我国《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 证券市场的管理将进一步趋于法制化。第四, 资本市场的运行尤其是证券交易在技术操作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实现电脑自动对盘的8 家证券交易所之一; 是全世界实现股票无纸化的3 家之一。 但从总体讲,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 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 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 其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积极而稳妥地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 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积极推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增加市场供给, 平抑股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格局, 弱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能一哄而上, 任意改造, 也不能期望“一股就灵”,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有重点稳妥地进行, 充分体现和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应该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前提, 在股份资产构成上, 国家股、法人股比例的确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 加强改革的配套工作, 营造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步伐, 缔造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股份制的基本原理,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独立利益主体。然后要

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规模、功能、结构、规则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而高效的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的作用,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和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以适应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济发展。 一: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是长期投资市场,全面的看,资本市场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银行中场期存贷款市场;二是证券市场。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般可将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于证券市场:第一,在构成世界各主要国家长期资本市场的两大部分中,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第二,从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融资债券化,特别是长期融资证券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构成了当今融资活动的主要特征。 1.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2.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 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 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 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 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