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条件: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

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

期加一天。

第四节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一、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

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1、阳光直射赤道:春分3月21、秋分9月23,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5、

2、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

线(夏至6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3、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

线(冬至12月22)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

三、温度带

的形成与分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1)、0°~23.5°S(23.5°N)为热带;

(2)、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

(3)、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

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3)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二章 地图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一节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一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第三节 地图的应用(略)

形图

二、地形 1、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宽阔平坦。

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面起伏和缓。

3、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

4、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坡度较斗,沟谷较深。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三、地形图

1、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 等高线地图:由等高线构成的地图。

3、 图例:(1)山顶(2)陡崖(3)鞍部(4)山谷(5)山 脊 (6)陡坡与缓坡 (具体图例见课本)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课标要求】

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知道并能指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知道六大板块及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成因。

4、能简略分析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知识网络】

第一节海陆的分布

海陆的分布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2、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一、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

1、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地理位置:(见地图)

3、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2) 、亚非:苏伊士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4)、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5)、非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三、四大洋

1、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地理位置:(见地图)

四、地理名词

1、海:大洋的边缘部分。

2、洋:海洋的中间部分。

3、海峡:间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3、岛屿:海洋中的小块陆地。

4、半岛:陆地向海洋的突出部分。

第二节 海陆的面貌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陆的

面貌

一、陆地

1、陆地地形: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2、七大洲

地形特

点: (1)、亚洲:中间高,四周地,高原、山地面积广,平

均海拔高度仅次于南极洲。

(2)、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

低于南极洲和亚洲。

(3)、北美洲:西部山脉,中部平原,东部山脉。 (4)、南美洲:西部山脉,山脉以东平原与高原相间。 (5)、南极洲: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 (6)、欧洲: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 (7)、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底地貌

1、 大陆架:大陆向海底的自然延伸。

2、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

3、 海沟:海低的沟谷。

4、 海岭:海低的山岭。

5、 海盆:海低的盆地。

海陆的变迁

一、变迁的原因 1、 内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2、 外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风雨、流水、海浪、海平面上升。

3、 人类活动:拦海造田等。

二、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1、大陆漂移说

(1)、提出:德国 魏格纳

(2)、观点: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整

块,以后逐渐解体、分裂。

2、板块构造说

(1)六大板块(见课本43页)

(2) 、运动

①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②交界处:

a 、 张裂处:裂谷、海洋

b 、 挤压处:山脉、岛弧、

海沟

三、火山和地震带: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课标要求】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

4.能阅读气温及降水分布图,并能说出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5.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能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及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世界

年降水分布的差异。

【知识网络】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是大气阴晴、风雨、冷热的短期反应。

2.天气的特点:

⑴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变化的,相对天气而言,

气候变化一般。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天气对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及军事等都产生影响。

4.常用天气符号:

5.在卫星云图上判读:表是陆地,表示海洋,表示云雨区。云的

颜色越白,表示云层。

6.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⑴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⑵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⑶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环境和的影响。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定

⑴测量工具是,测量时要把它放在里测量,一般在距离地面

处。

⑵单位是,读作。

⑶对气温的观测一般一天要进行4 次,通常在北京时间8时、时、时、2 时。

⑷气温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左右(或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差叫。

⑶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与之差。

3.气温的分布:

⑴表示方法:通常用图表示。

⑵等温线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低的为中心,反之为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的地方,气温差别。

4.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

高。

③地形差异: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0.6℃)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的、雪、等的总称,其中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2.测量工具是,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是。

3.降水的季节变化

⑴表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表示。

⑵类型:全年多雨,,,,。

3.降水的分布

⑴表示:世界割地的降水通常用图来表示。

⑵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⑶降水的分布特点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

四.世界的气候

1.概念: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

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影响:

a)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 )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因素, 因素。

第一节 天气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1、 天气: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性。

2、 气候:一地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二、天气: 1、 卫星云图:绿色为陆地,蓝色为海洋,白色为云层白色深的地方,

云层厚,为阴雨区。

2、 天气符号:见48页。

3、 风级符号:见48页。 三、空气质量: 1、 优:空气质量指数:0—50,对健康无影响。 2、 良:空气质量指数:51—100,对健康无影响。

3、 轻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101—200,对少数过敏体质有影响。

4、 中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201—300,对过敏体质有影响。

5、 重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300以上,对健康人群有影响。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 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 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 气温变化曲线:见课本51、52页图。

4、 特点:热带气温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变化大。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1)、定义:将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2)、特点:

①、同一条线上的点的气温相等。

②、稀疏的地方温差小,密集的地方温

差大。

③、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低,表示这

里是低温中心。 ④、等温线闭合,中心温度高,表示这

里是高温中心。

2、分布:

⑴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⑵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1月;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出现1月,最

低气温7月.

⑶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递减)

⑷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第三节 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

第四节 气候的类型

水量的变化

与分布

一、变化: 1、 形式: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

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2、 时间不同降水不同。

3、 地点不同降水不同。

4、 降水量柱状图:横坐标(时间),纵坐标(降水量)。 二、分布:

1、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4、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5、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候的类型

一、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

二、类型: 1、热带: (1)热带雨林: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非洲中部、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墨

西哥,巴西高原。

(3)热带季风:印度、东南亚。

(4)热带沙漠: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2、温带: ⑴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岸。

⑵地中海气候: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高温时期少

雨,低温时期多雨。

⑶温带季风气候:中纬度,大陆东岸。

⑷温带海洋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 ⑸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大陆内部。

⑹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纬度较高,在极圈附近。

3、寒带:

⑴、冰原气候:两极

⑵、苔原气候:极圈内只长苔藓的地方。

4、高原山地气候:

⑴、青藏高原

⑵、安第斯山脉

第五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六节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1、 原因: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也不同。

2、 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则气温高,

降水量大;越往两极(纬度越高)获得太阳的热量越少,则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小。

二、海陆因素:

1、 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2、 沿海地区降水量大,内陆地区降水量小。

三、地形因素:

1、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五章 世界人口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

第二节 人种、语言与宗教

界人口的增长

一、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每年净增8000万人口)

1、 人口的增长速度由人口增长率决定。

2、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影响因素:⑴生活水平⑵医疗条件⑶文化素质

4、 增长较快的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5、 增长较慢的地区: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二、人口的分布 1、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即:每平方千米所居

住的人口数)

2、 人口分布密集区:欧洲、亚洲东部、南部、大洋洲

东部、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

3、 人口分布稀疏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 三、人口问题

1、 控制人口的必要性: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

环境相协调.

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短缺,

老年人口增多。

3、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就业、环境压力大。

人种、语言与宗

一、人种: 1、 白色种人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部南

部、美洲 东部。

2、 黄色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也属黄色人种。

3、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二、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

1、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

2、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

3、 俄语

4、 法语

5、 西班牙语

6、 阿拉伯语

三、宗教: 1、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西亚,经典为《圣经》,信徒最多、

流传最广,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活动场所在教堂。

2、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经典为《古兰经》,

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活动场所在清真寺。 3、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活动场所在寺庙。

第三节 民居 聚落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 国家与地区

第二节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民居聚落

一、聚落:

1、 定义:人类居住并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2、 类型:(1)、农村:农业 (2)、城市:工商业、服务业

二、聚落与环境:

1、 平原:分布密集,呈团状,规模大。

2、 山区:分布在河谷,呈条状,规模小。

3、 沙漠:分布在绿洲,呈点状,规模小。

4、 城市:分布在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 三、保护聚

落的原因:

1、 学术价值

2、 旅游资源

3、 正在遭受破坏

国家与地区

一、国家与地区:

1、 从面积上看:俄罗斯最大,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

澳大利亚第五,巴西第六,梵蒂冈最小,摩纳哥倒数第二。 2、 从人口看: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3、 从社会制度看:⑴社会主义(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⑵资本主义 4、 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5、 国界线:以经纬线、河流、湖泊、海洋、山脉等划分。

6、 地区:未取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目前还有30多个。 二、发达国家:

1、 发达国家有20多个,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也算。

2、 经济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高,医疗卫生完善,掌握高科技。 三、发展中国家: 1、 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分布在亚、非、拉(拉丁美洲:

美国以南的美洲) 2、 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国民无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差,

以传统农业为主,技术落后。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精编版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地球仪与地图[考纲原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网络构建] 地球的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网络构建] 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水体与地壳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壳物质循环。4.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网络构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纲原文]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网络构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原文]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网络构建]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纲原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大纲图

地理知识结构图,帮你系统条理掌握地理知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陆 和 海 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发现过程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解释 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天 气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变化曲线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居和 聚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类型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发与 合 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措施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重要的国际组织 亚 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日 本 岛国 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 多火山、地震 加工贸易为 主的经济 主要工业区(五大工业区) 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对外依赖严重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半球位置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 赤道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 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36)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 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0° 10201801020 180本 初 子午线0° 101020 2090 90(北 纬 )(南纬 )愈向 北愈大愈向南愈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重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 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和地球仪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轴和两极 纬线和纬度——特点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地球仪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经度——特点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自转————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代的划分 地球公转 概况的地理意义 地球和地图 比例尺:定义,表示方法 比例尺 图幅相同,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一般定向法 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地球的语言 经纬网定向法 图例 地球的阅读 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分类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高线等地形图 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五种地形类型 地形剖面图 蓝色表示海洋和河湖等,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 自传一日,公转一年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 地球公转,四季出现 方向不变,自西向东 高、中、低纬度地区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部分实例 1.海平面上的航船从远方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证明地球是球形; 2.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事实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特点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所有纬线自成圆点或点,但是有赤道平分地球 长度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均相互平行 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 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形状每条经线的形状都为半圆形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均交于南北极点。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 圈都能平分地球。 经度的划分 起始线经度范围表示方法 本初子午线0?~180?,其中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线起始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起始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运动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转载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 如发现,必追责任)彭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经 纬 网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 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1)、0°~°S (°N )为热带; (2)、°N~°N 为北温带;°S~°S 为南温带 (3)、°N~90°N 为北寒带;°S~90°S 为南寒带。 3、特点: (1)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2)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地 图 的 要 素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

陆地和海洋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学说:主要观点 解释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七上--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天气 气候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变化曲线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居民 和 聚落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乡村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七上--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七上--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发展 与 合作 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措施 国际合作 重要的国际组织 亚 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的划分 类型概念特点举例 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 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 边界相对模糊 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 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三、海南岛 1、发展优势 位置优势 (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自然地理优势 (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文地理优势 (1)政策优势: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2)区位优势:邻近香港、澳门、台湾、珠江三角洲、东南亚。位于“十字路口”(3)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产业布局 (1)重点发展海岸带 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 发展: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 (2)丘陵和台地环带:重点热带农业 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 发展: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 (3) 山地丘陵带 原因:物种丰富,水源区 发展: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本初 子 午线 ( 北 纬) ( 南 纬)

地理知识框架

(一)自然地理部分: 一、地球运动 【地球知识网络】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普通行和特殊性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队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运动: 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知识导图

二、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知识网络】 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能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温室效应原理 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大气环流 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形成过程 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 带相间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 布的气压带 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分布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东亚季风环流 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 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 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 平运动 气压 带和 风带 的形 成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对气候的形 成起直接的 控制作用 气压 带和 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P2—P6) 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 2.农业生产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生产要因地适宜。 由此中国形成了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主食以大米为主. 3.荷兰位于欧洲,濒临北海,国土1/4低于海平面,被称为“低地之国”,荷兰人筑坝围堤,利用风车做动力不断扩大领土,这一过程称为:围海造陆。 4.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当地气候炎热而干燥(气温、降水),阿拉伯人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且宽大,因为:①防风沙②反射阳光透气好。 5.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P7—P14) 1.现保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4700多年前亚洲西部的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 2.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和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两大类。。 2、地图三要素是:一、方向;二、比例尺;三、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定向: ①在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向北,用字母“N”表示。 ③既不是经纬网地图也不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实际定向:晴天白天看太阳,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晚上看北极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无论晴雨白天黑夜指南针都可定向,指向南北。 5.学校南边的胜利大街走向为:东西走向;学校东边的仓程路走向为:南北走向;流经渭南东部的沋河河流向为:自南向北,所以渭南地势南高北低;流经渭南北部渭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渭南的地势西高东低。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7.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8.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9.图幅大小的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列尺约小,表示的氛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绪论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 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 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球体。 严格意义上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 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 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中纬度的范围30°- 60° ②特殊经线 0o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东半球的范围: 20°W 以东---160°E 。 西半球的范围: 20°W 以西---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4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本 初 子午 线北 纬 南纬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其中: 亚洲(48个国家)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11) 南亚: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 西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20) 欧洲(43个国家/1个地区) 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法罗群岛(丹)(6)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 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16) 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8)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10)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圣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详细请看:)、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加那利群岛(西)(18)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群岛、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瓦利斯与富图纳(法)、纽埃(新)、托克劳(新)、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4) 中美洲: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7)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罗普(法)、马提尼克(法)、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荷)、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开曼群岛(英)、百慕大(英)(25)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水平运动 高空风 近地面的风 季风移动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成因 垂直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圈环流 地转偏向力 地面冷热不均 最终结果 热力环流 季风环流 局部环流 能量来源 地面状况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相互联系的水体 现象 反气旋 气旋 因素 因素 现象 天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 的大气运动 常见天气系统 气候 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策略 影响 气候分布 规律 成因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 自然因素 锋的形成 锋面系统 锋的分类 高低气压系统 气流环流 气压状况 水循环 宇 宙 天体系统 大气运动 太阳 地球 太阳辐射 自转 公转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自转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公转 五带 四季 意义 意义 周期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 太阳活动现象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 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其它天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震波 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大气的垂直分层 底层大气组成成分 能量来源 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 差异性 四季更替 回归年 恒星日 太阳日 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更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海洋与陆地 水平分异 垂直分异 赤道到两极 沿海到内陆 山地 意义 类型 环节 地标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山地 河流地貌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种类 种类 结果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堆积 侵蚀 风化 搬运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对聚落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 火山 断块山 褶皱山 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冲(洪)积平原 河漫滩 三角洲 河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 动力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调节全球热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 知识结构图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大纲图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大纲 图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理知识结构图,帮你系统条理掌握地理知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陆地 和 海洋 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学说 发现过程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解释 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天气 短时易变 气候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变化曲线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居民 和 聚落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类型 乡村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发展与合作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措施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重要的国际组织 半球位置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形状长度指示的方向纬线圆圈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东西方向 经线半圆长度都相等南北方向 3.纬度和经度 项目纬度经度 零度线的确定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划分向南北各分作90°向东西各分作180° 表示方法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以南称南纬用“S”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以西称西经用“W”度数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半球界线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20°W和160°E(东西半球)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o、180o经线(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低、中、高纬的划分是:30o、60o纬线。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五带的更替节气发生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分布情况 春分日3月20或21日赤道附近各地昼夜相等 夏至日6月21或22日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日9月22或23日赤道附近各地昼夜相等

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2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转动。 3 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将全球划分为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