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办法

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办法
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办法

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办法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文字号】渝府[1999]106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9.06.18

【实施日期】1999.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施办法

(渝府[1999]106号1999年6月18日)

为解决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政策的平稳过渡,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8号)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以下简称《条例》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运用范围及对象

(一)本办法适用于中央11个行业移交地方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以下统称为职工)及其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以下统称为离退

休人员)。

(二)行业在渝兴办的集体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和我市现行的有关规定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二、基本养老保险登记

单位应持本单位及其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件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等,统一到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手续,领取《社会保险登记证》(正、副本)。

三、基本养老保险费申报

(一)单位应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持《重庆市企业职工增减变动花名册》、《基本养老保险费申报表》及有关资料,到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费申报手续。

(二)单位到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费申报确有困难的,经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可采取邮寄方式申报。邮寄申报以寄出时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三)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的,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单位补办申报手续经市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缴费数额后,按规定办理结算。

(四)单位不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或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市级劳动部门接《条例》第四章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一)缴费基数

1.职工以本人月工资收入作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职工工资按照国家统计局

列入工资总额的口径计算。职工月工资收入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超过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

2.单位全部职工的缴费工资额之和,即为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

3.单位缴费工资总额计算到元。

(二)缴费比例

1.单位缴费比例

从1999年1月1日起,煤炭、银行、民航单位的缴费比例过渡期为5年,其他单位的过渡期为3年。单位在过渡期内各年度的缴费比例,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的文件批复执行。

1999年度单位的具体缴费比例统一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对重庆市

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等有关事项的批复》(劳社部发[1999]68号)文件批复执行。

2.个人缴费比例

从1999年1月1日起,在本市个人缴费比例未调整前,职工个人缴费比例未达到4%的,按4%的比例缴纳;已达到4%及其以上的,仍按上年度的比例缴纳;以后随本市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同步调整。

(三)单位及其职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从1999年4月1日起,由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摘要: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自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三个试验区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六个方面的相关改革,确定“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相关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全面铺开,取得相当大成效,但距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措施;成效 Abstra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ongqing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obvious and Chongqing shows big city big countryside dual urban-rural structure. Since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complement reform approved, Chongqing uses three testing regions as sally port, conducts reform in six aspects, determines one circle and two wings development plan, implements land circulation, and develops labor-affairs economy, sprea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Meanwhile, there is a lot to do for reaching the goal. Key wor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ual structure; measure; effect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的面比较广,主要涉及城乡收入分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统筹等,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重庆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其中“大农村”主要指“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见图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两者的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 5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15元。图2显示2007年城乡收入比达到了3.9∶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农民纯收入中还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日期:2008-02-14] 来源: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作者:机关工委办公室[字体:大中小]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新格局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新要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扎实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适应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应有之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

革试验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我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五)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六)主要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在统筹上着力,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大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丁怀鹏2010级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A1004班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道路。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

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

浅析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

浅析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6月18日,在重庆直辖13周年的历史时刻,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国家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新引擎。不少人甚至认为,两江新区就是国家启动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开篇之作。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开发建设两江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两江新区”,因位于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而得名,规划面积1200 km2,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 km2。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国函〔2010〕36号)中指出,“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提升重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江新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实施了3个大的开发开放战略: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进入新世纪又开发了滨海。国家批准设立的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都承担着构成增长极“内核”、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595 km2的深圳特区开发,带动了18万km2、8000万人口的珠三角加速崛起;530km2的浦东新区,带动了21万km2、9000万人口的长三角迅猛发展;2270 km2的滨海新区,带动了33万km2、1亿人口的环渤海奋起直追。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10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1200 km2的两江新区,将争取辐射带动“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乃至680万km2、4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开发开放,从而改变西部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据初步测算:两江新区将拉动“成渝经济带”制造业年均增长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云南和贵州水电、矿产等能源产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湖南、湖北、陕西广西、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总之,通过各种要素、资源的发酵、增值,两江新区经济规模和结构、发展质量和方式都会产生裂变和聚变,并放大射流到整个西部,产生几何级数效应和乘数效应,推动西部地区大发展。 (二)两江新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一是新时期需要探索内生型改革经验。我国迄今为止的综合改革试验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获得的经验也主要是基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外向型”经验。在改革的新阶段,需要将外向型经验和内生型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地处内地的两江新区也身兼综合改革试验区功能。二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尚待破题。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在西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增强重庆整体统筹能力,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加快建立内陆地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三是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任务艰巨。当今中国最大的难题,已不再是发展速度而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设立两江新区,就是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在诸多方面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 (三)两江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的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应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教育跨入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创公平满意教育的新阶段;各学校也步入了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如何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新局,实现巴蜀教育事业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规划背景。 1933年,巴蜀小学《建校宣言》中提出“创造一所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办学思想,宣示了巴蜀小学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历史使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创造”“实验”的基础;经过十六年“创造教育”研究,“创新”的思维方式融进了巴蜀人的工作和生活,并以此奠定和确立了巴蜀小学在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地位;八年“激活教育”哲思与实践,鲜明提出了文化建校的思想,激发了巴蜀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塑造了巴蜀小学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定点联系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的品牌形象,近三年“城市小学生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在建校宣言的旗帜下深入探索了巴蜀律动教育体系,经过近80年的教育积淀,巴蜀人励精图治办学,使巴蜀小学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学生5000多人,已拥有“三校两项目”办学规模。审视今日之巴蜀小学,顺应素质教育导向,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强化巴蜀人系统理性的教育思考和自我觉醒,通过优质师资团队带动学生全面素质提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在未来的时日中,这绝没有止境。

“十一五”时期,学校鲜明提出“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办学理念,彰显了巴蜀教育的“律动”基因。五年间,巴蜀小学完成了一品多牌的学校布局和稳定而开放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建设,全面探索了新格局下的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物业保障等,同时还搭建了走出巴蜀走向世界的多元化教育通道,为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性保障。五年间,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无论是办学思想、校舍面积、师资队伍、还是每年进行服务对象满意率调查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学校整体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我校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思想型名校的特色打造问题;大学校行政管理的负担问题;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问题。 二.发展任务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巴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文化主题,坚持思想立校创新实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持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时期,巴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真正实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基本建成重庆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高地并影响辐射周边,基本实现思想型名校的宏伟愿景。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专利事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 重要进展。 1、专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

和工作人员。区县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已有27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 2、专利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06年6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 , 11 30 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激

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3、企业专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累计17282件,年均增长21.5%;获得专利授权累计11289件,年均增 43 4、专利执法机制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形成了有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地方病防治 【发文字号】渝办发[2012]83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19 【实施日期】2012.03.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渝办发〔2012〕83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一、防治现状 地方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性、区域性疾病。重庆市地方病主要有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克山病。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大了综合防治力度,实施了地方病预防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健全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总体得到控制,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有所下降,病区范围缩小,成人氟骨症减小至局部病区发病,2010年全市病区改炉改灶率达90.53%。碘缺乏病防治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010年全市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降至7%,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上,并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实现了基本消除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距实现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燃煤型氟中毒主要分布的13个区县(自治县),8— 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达70%以上,并有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氟骨症患者;巫山县、奉节县、巫溪县等病区还有近4万户尚未实施改炉改灶。在消除碘缺乏病方面,由于我市防治工作起步较晚,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时,全市仅25个区县(自治县)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成为全国7个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省(区、市)之一。虽然2010年实现了全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但在榨菜生产区仍存在非碘盐流入居民户的现象,巩固全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任重道远。目前我市尚有9个区县(自治县)为克山病病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健全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效,发展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4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 渝办发[2010]204号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 第三条本市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适用本办法,其他户口迁移、登记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第二章转户条件 第四条主城九区。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五条远郊31个区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

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六条其他乡镇。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第七条其他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农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 (二)农村籍成年子女自愿投靠城镇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三)本市高等学校、中职技校学生可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四)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 (五)农村籍五保对象。 (六)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退役。 第三章证明材料 第八条必备材料。 (一)入户申请书。 (二)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条其他证明材料。 (一)务工经商证明; (二)住房证明; (三)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四)被投靠人员户口簿; (五)纳税额度证明;

重庆两江新区最新规划图__全

重庆两江新区最新规划图(全面解读) 2010年6月19日 摘要: 市长黄奇帆认为,就目前重庆金融业的增速和辐射力来看,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既有现实可行性,又有长远的前瞻性。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优先支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 + |, Y+ l+ t% Y9 h 两江新区全球贸易版图 重庆两江新区区位图

两江新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 H0 Y- U3 Z6 q/ a* _ / ]9 W8 @7 X8 o% q. G 新定位! Q" u: Y. g, w) \' A/ [6 v ●城乡统筹先行区! ?6 y7 m* k$ S6 d & q9 t- P0 i; K9 `" I' `/ P 重庆市将按照统筹城乡的基本要求,争取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民工制度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的先行区。 解读: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重任在肩,如何“啃”掉这个骨头,需要政策改革。! l$ u+ _) h7 J# \/ ^/ K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实施,需要先在一个区域进行试验,以便为大面积的政策展开提供示范,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应该承担起这个职责。: F- `/ ]! ~- }$ p7 ? “城乡统筹必须依靠城市化来推动,两江新区的设置,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承接东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也就是说两江新区能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这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选择。”重庆大学教授蒲永健说。9 ~/ `' M/ Y7 B3 B4 d' u! W$ l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_. v2 g. B# T9 L% a 1 q) i/ @9 c7 o4 e! X3 O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知识产权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局(科委),有关单位: 为切实推进《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保障2012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研究,特制定《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 为务实推进《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297号),特制定2012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发展推进工作方案。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一)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杰 副组长:向虎、陈纪纲 成员:曾学东、蒋其全、陈永春、姚树、周建超、田正伟、许庆生、颜冲、高小景、洪昶、夏文龙、陈杨、王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纪纲同志兼任。 (二)推进工作执行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督办组、宣传组、保障组和11个专项组 秘书组,设在规划发展处。负责组织制定推进工作年度计划;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收集并反馈推进工作中的问题,适时对推进工作计划进行必要调整和部署。 督办组,设在机关党委。负责在每年年中、年末时,对《规划》推进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并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部署到地方开展的推进工作,每年开展调研、指导,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宣传组,设在保护协调处。负责对推进工作的宣传,建立大宣传格局,创新宣传工作方式,彰显知识产权规划实施效果。同时,提高各级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各部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 保障组,设在办公室。负责推进工作经费、人员、车辆等后勤保障,确保推进工作顺利实施。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 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1--5节) 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 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

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和户籍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探索创新,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重庆市的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9%提高到48.3%。 一、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做法——推进“五个一体化” (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市按照“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逐步转移。十年来, 重点加大农村地区“五通”工程建设,解决了289.3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22.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07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93%。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农村户户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 (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428.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分别是直辖前的2.9倍和1.6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直辖前净

增加2030元,比上年增长22%。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土地流转为突破,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性文件,通过放活流转形式、放宽承接土地经营对象、盘活农村多种土地资源、保障各方权益等措施,促进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了15.1%。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立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全市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基地,全市已经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的总规模达到了1315万亩。着力打造百个区域性中心城镇和经济强镇,乡镇企业和农村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培训、扶贫培训等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培育了“富侨保健”、“石龙技工”、“三峡服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积极开展与市外政府间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对口支援省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全市现已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748万人,超过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进城务工农民管理服务试点,在13个区推行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在主城区试行“农民工公寓”的建设与管理,对农民工首次在城镇购房实行税费减免,落实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就近入学的待遇,城乡就业制度基本实现了接轨。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姓名:赵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周文 2011-05

摘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由此,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也顺时而生。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在2007年初被选定为城乡统筹实验区之后,重庆市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协调本市城乡矛盾,以期进一步加快本市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带动重庆产业结构转换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有效解决重庆库区移民安置问题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站在城乡统筹的新视角,来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在理清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相关理论和联系之后,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6部分,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1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研究目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2部分: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为论文的后续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部分: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借鉴。国外选取了英美的日韩和拉美国家,国内主要介绍了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浙江模式等三种模式。在对以上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其经验教训,为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 第4部分:重庆市在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指出重庆市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乡规划分离、城乡发展分离和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各种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第5部分:重庆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本部分为论文的重点与落脚点,提出各项制度改革措施,以保障城镇化的有效推进。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 委员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渝办发[2010]24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渝办发〔2010〕2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渝府发〔2009〕102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成立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家委员会组成 专家委员会设顾问8名、委员3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各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具体名单见附件)。专家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市发展改革

委。 二、专家委员会职能 专家委员会受市政府委托,负责组织“十二五”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工作。重庆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包括基本思路、市委建议和规划纲要)和12个重点专项规划在送审前,原则上须经专家委员会专家论证通过。 成立专家委员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规划咨询机制的重要举措。市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在组织开展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主动加强与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衔接,认真听取意见,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规划专家咨询机构。 二○一○年二月一日 附件: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