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朋友圈里的银行卡谣言与真相_会计学堂

那些朋友圈里的银行卡谣言与真相_会计学堂
那些朋友圈里的银行卡谣言与真相_会计学堂

更多资料下载会计学堂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14635479.html, 会计学堂,是深圳快学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在线培训平台。成立于2011年,拥有500余人的优秀师资团队,是国内领先的会计实操在线培训机构。

发展历程:

2012年,注册会计师柳齐创办会计学堂;同年7月,会计学堂推出工业会计实操、商业会计实操、小微企业会计实操3个行业真账实操模拟系统;同年9月,出纳实操系统上线,在线学员超1万人

2013年8月,会计学堂实操行业增加到20个,包括餐饮企业实操、酒店实操、地产公司实操等;同年12月,国税、地税模拟申报系统上线,学员超5万人。

2014年6月,直播课系统上线,推出互动学习新模式;同年7月,手工帐、金蝶软件实操、用友软件实操以及零基础学会计课程上线;同年11月,实操行业实操扩张到30个行业。

2015年3月,公司获得知名风险投资公司1000万的A轮融资;12月,会计学堂被腾讯教育评选为在线会计实操培训的第一品牌。2016年3月,从业、初级、中级考证直播课开通,签约老师超过200人,学员超过30万。

银行卡使用常识,你知多少?

银行卡安全知识,你知多少?

朋友越多,你朋友圈的内容就越多,然后你看到的“心灵鸡汤”和“特别提示”就越多,那么,它们都是真的吗?

【传言】“从本月起,欠钱不还银行‘零容忍’了”。该“温馨提示”称,“逾期一天都要被征信列入黑名单了!按照央行T+1接口规范要求,个人征信数据T+1项目于2014年9月1日正式上线!数据报送频率由原来的每月变成了每日,银行原有的3天宽限期也将统一取消。珍惜信用,及时还款!”

【真相】目前,银行对个人征信的报送频率仍为“每月一次”。各家银行对于逾期行为

更多资料下载会计学堂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14635479.html, 也都有相应的“容时容差”还款规定,给持卡人几天不等的宽限期限。而央行征信系统也没有所谓的“黑名单”,因此不会出现晚还一天进央行黑名单的情况。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征信虽没有黑名单,但是会如实反映你的还款情况,如果你在银行给的宽限期限内还未还款,征信系统是会有记录的,而这可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贷款,甚至其他活动。

【传言】传言称,信用卡一旦被盗刷,有密码的持卡人将会负全责,没设密码的持卡人可享受银行的保护,由银行承担部分赔偿。

【真相】不设置密码,在盗刷后银行也未必会承担这部分责任:出现盗刷或其他问题后,责任认定与设置密码与否无关,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定责任。如银行方的确存在操作失误导致客户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还是要负相应责任。而因银行无法识别信用卡是被盗刷还是道德风险,所以在设置密码的消费方式上,持卡人是很难证明银行存在过错从而获得赔偿的。

【传言】传言称,网传在被人挟持去提款时,倒输密码可在歹徒不知情的情况下通知警方。

【真相】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倒输密码不但无法自动报警,如果连续3次输错密码,银行卡会被锁卡,插卡后30秒钟内不操作,银行卡还会被吞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直接按ATM 机上方的警铃反而更靠谱。

【传言】传言提醒各大商家注意新骗局:刷卡的时候注意看卡号开头是6011的卡不能刷,这种是假卡,刷了钱是不会到账的。

【真相】6011开头的信用卡是由美国‘发现银行’发行的,2005年起已可在国内使用,可以在银联的POS机上正常使用。根据发卡银行和机构不同,起始编码有一定规律可循。JCB 为3开头,共有16位数字;VISA为4开头,共有13位或16位数字;MasterCard为以51-56开头,共有16位数字;American Express以34或37开头,共有15位数字;Discover以6011开头,共有16位数字;银联标准卡为62开头。但不管刷什么卡,提醒收银员们刷卡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遇到不对的情况及时报警处理。

【传言】传言称,一家银行的员工收到诈骗短信后,通过手机银行向骗子转账,每次只汇0.01元,并采用对方扣款付手续费的方式。转账400多笔后,结果她只花了4元多,却让骗子损失了800多元。

【真相】传闻中提到的银行表示:通过该行手机银行转账,金额小于10元,手续费都

更多资料下载会计学堂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14635479.html, 不能选择收款方扣收。理论上讲,通过银行柜面可以实现上述操作,但实践中,柜台工作人员有可能会把“1分钱转账”认定为恶意行为而加以限制。此外,“1分钱转账整倒骗子”还有另一个前提条件:骗子的账户里有余额。因为只要银行从骗子的账户里扣不到手续费,这笔转账就会被判定为交易失败,所汇的1分钱会退回汇款人账户,骗子则不会被收取任何手续费。实际上骗子账户里有余额的情况是很少的。

【传言】有消息称,“信用卡每月刷卡次数在10笔以下,或单笔刷卡金额为额度90%以上的情况,连续出现3个月,该卡将被央行系统自动降额80%;第二次出现该情况,暂停该卡消费功能;连续三次在没有积分或没在POS机上刷卡,将被封卡或额度降到1元。”

【真相】部分银行对信用卡有“一年刷满N次”的规定,也只是一个可以免除下一年信用卡年费的条件,而不是上述传言说的这些情况,央行和中国银联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而每月刷多少笔、用掉多少额度不会对持卡人产生不良的信用记录。

【传言】网友发帖称,“如果被骗子蛊惑汇了款,只要用骗子的账号登录网上银行,连续输入3次随便编造的错误密码,就可将其账户冻结。”

【真相】部分银行的网银输错3次密码并不能锁定网银账户,输错3次网银密码能将网银账户锁定的,但是只要输入正确的取款密码,照样可以在ATM机上取款。通过电话银行输错密码锁定电话银行的方法也是同理。被骗时应该马上报警。不过如果被骗汇款金额很大额,在立马报警后,金额过大骗子一般不会去柜台取款,而是采用网银转账,此种情况下,锁定骗子网银再加上报警后警方及时锁定账户,可能能减少部分损失。

【这不是谣言】CVV2码,又称信用卡安全码,是信用卡交易时的一个安全代码,用于证实付款人在交易时是拥有该信用卡的,从而防止信用卡欺诈。CVV2码相当于信用卡的身份证,持卡用户可凭此码进行消费交易。据了解,境外网站购物不需要密码,只要买方提供账号和安全码即可完成交易。国内也有商家与银行签约,在网络或电话交易时同样无需密码,仅凭安全码就可完成划账。因此,一定不要随意向他人泄漏CVV2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会计学堂问答: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014635479.html,/ask/

朋友圈里的热门经典谣言

朋友圈里的热门经典谣言,还不快转给你的父母看 经常使用微信的你可能也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那么靠谱。以下是2015年上半年经常流传在朋友圈中的8个热门谣言,现已统统被“正法”,这些谣言虽然已除,但想想你曾经中过招么? 谣言一:蒸锅水易致癌 常见指数:★★★☆ 离谱指数:★★★☆ 【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现代医学已证明,亚硝酸盐是一种强烈的致癌性物质。 【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 谣言二:大蒜鉴定地沟油 常见指数:★★★★ 离谱指数:★★★★ 【流言】检测是否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子,蒜子对于黄曲霉素最敏感。如果蒜子变红色,就是用地沟油,含有大量黄曲霉素。另外冷冻也可方便的检出地沟油。 【真相】 这都是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没有黄曲霉毒素遇大蒜会变色的科学依据,另外即使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合格,也不代表安全,而冷冻的检测方法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过”坏油。谣言三: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 常见指数:★★★ 离谱指数:★★★★☆ 【流言】牙膏底部的彩条标识了牙膏成分:绿色表示纯天然;红色表示一半是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使用黑色条纹的牙膏就是在吸毒。 【真相】 牙膏并不是按天然或者化学成分分类的。牙膏底部的颜色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标记,是为了帮助牙膏皮裁切、图案印刷、电眼质检校对。 谣言四:各种食物相克 常见指数:★★★★★ 离谱指数:★★★★ 【流言】一些常见的食物,比如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使人中毒。

朋友圈最常见8种养生谣言

有哪些养生方法属于伪科学? 1、糖尿病人吃五谷杂粮粉有好处 很多人都知道吃谷类食物的好处,所以会选择五谷杂粮粉,认为它方便又有好处,但从理论上讲,淀粉食品颗粒越细,质地越柔软,人体消化速度也越快,吸收也会变快。在短时间内,大量被吸收的葡萄糖涌入血管,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最好直接吃全麦熟食,避免食用五谷杂粮粉。 2、维生素可以随意补充 维生素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有些人会夸大维生素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他们都把维生素当成灵丹妙药。当身体不缺乏维生素,无论什么样的疾病,服用维生素都是浪费,甚至会加重病情。 3、保健品可以治病 很多人认为保健品可以治疗疾病,即使不生病吃保健品也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但事实上,乱吃保健品导致后果是很多的,并且许多保健品的功效是有待考察的。 4、一天走一万步,可以活到100岁 有些人认为走路越多,就会越健康,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过度运动会导致慢性关节损伤,也可能对肌肉和骨骼产生不良影响,只有适当的运动才是健康的。 5、喝水越多越好 每个人每天需要补充水的量是不同的,如果喝太多的水,肾脏的排水量会增加,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并容易导致肾功能衰竭,并且成人、儿童、中老年人的饮水量都是不同的,不应相信网上谣传的每天喝八杯水,既排毒又养生。 6、血管“垃圾”不清,会变成血栓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非绝对正确,有些人的血管里没有垃圾和毒素的,而有些人的血管里只不过是有代谢废物,如果想排出这些废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量喝水,多运动。 7、喝酒脸红说明酒量大 喝酒脸红的人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酒精在肝脏中代谢不畅。如果在这个时候喝得太多,会有增加酒精中毒的风险。 8、隔夜茶致癌 许多人都认为隔夜茶中有致癌物,喝了之后会致癌,这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但这种茶喝了之后很可能会引起腹泻的情况。 很多人每天都在谈论养生,但应该找到科学可靠的方法进行养生,现在有许多关于养生的谣言,这些谣言如果没有仔细地去分辨,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最后听信于它们,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影响,只有选择科学严谨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健康、长寿,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似乎正在重构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捧着手机、盯着微信、表情或呆或乐或萌成为了很多人最常见的状态,人们深深爱上了微信!远隔万里的人,只要想念,便可以时刻嘘寒问暖相伴左右;多年无联系的老相识,只要仔细,就可以突然冷不丁的在某个朋友圈点赞党中被发现;原本各种不对称的信息,只要你想,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朋友的朋友中获知;各种优雅美丽的图片、唯美动人的语句、幽默风趣的小文、严谨专业的著作、时尚灵动的广告,在微信里全部应有尽有,人们确实感受到了便捷和实惠! 同时,微信的某些方面也让大家头疼不已。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在朋友圈密密麻麻的关系网里,有人曾调侃,如果说微博的“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三宝”非“谣言、代购和鸡汤”莫属。 除开各种千变万化真假难辨的商业代购、广告宣传,微信朋友圈不时发生的传谣事件就是最令人厌烦的事情,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微信朋友圈制造大量的谣言以及低俗无趣、蛊惑人心的言论、图片、视频进行传播,使微信不可避免地成为谣言传播的第一网络阵地。 一、万达集团因谣言提讼

近期,因为某微信公众号冒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名义发布不实信息,万达集团向北京市法医提起诉讼,索赔1000万元。据报道,被诉账号主推企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商业最新资讯、营销策略等文章,其发布的内容头条基本被王健林、马云、王石及董明珠等商界大佬的文章“承包”,阅读量都较大。乍一看这些文章确实很吸引眼球,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商界大佬,真的就如此缺这些“被承包的头条”吗?实际情况可能都经不起较真。 谣言止于诉讼,本次提讼不仅仅是打击了这次谣言的发布者,也为广大在微信上发布信息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醒微信朋友圈看客们注意甄别消息。按照万达集团负责人的说法:提起诉讼不仅是为了维护企业自身正当权益,以正视听;同时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警示那些没有底线的网络媒体,净化网络风气。 上述谣言因为有了大佬的重视才得以明示天下,而更多的谣言在朋友圈泛滥成灾,无力识别的大家即使再漠视,也偶有中招相信的时候。朋友圈谣言亟待净化,亟待微信平台管制,亟待发布者自律,亟待国家法律的管制与规范。 二、三个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谣言 谣言是指捏造、虚构、没有事实根据的谎言。微信朋友圈成为谣言重灾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等相关研究单位曾发布2015《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在600多篇被举报的“谣言”文章中,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分别占四成之多,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等话题紧随其后。以下仅列举三个被传播的最为广泛的谣言,希望大家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可以产生免疫力。 (一)电话错输密码锁定骗子银行卡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谣言盘点

16 / 2017.12 谣言1 紧急通知:大量要求转发才能观看的视频含有木马病毒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紧急通知:现在各群出现大量被裁断的视频,要求转发后才能看下半部分。经过测试发现这些转发的视频中有许多含有木马病毒…… 真相:这个信息是借“紧急通知”名义、传播各种夸大渲染网络安全风险的不实内容的变种之一。实际上这种“看一半看不了、要求转发后才能继续看”的视频都是网页链接,而这些网页链接的本质就是诱导分享页面,它们大多通过各种视频内容先诱惑大家点击,然后用裁断视频强制用户分享的方式来 推广页面上的垃圾广告或导流以牟利。 谣言2 抵制圣诞节,因为这是纪念杀害中国人的日子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许多的中国人只知道过洋鬼子的 “圣诞节”、守“狂欢夜”,但是他们并不知道 “狂欢夜” 的由来——1898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打到辽宁省丹东市!这天晚上是它们所谓的狂欢夜!……为了打击中国人民的意志,让 “丹东事件” 永远作为中国人民的耻辱,耶稣的徒子徒孙们把这血腥的夜晚称为 “狂欢夜” 以示永久纪念。 真相:“文件通知要求抵制圣诞节”为子虚乌有的杜撰。圣诞节由来已久,属于正常的民俗节日,抵制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文中许多细节与实际情况也有出入。 谣言3 可以分析左右脑实际年龄的测试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款名为“这个男人的眼睛在一条直线上吗?”的测试刷屏了。测试中,只要通过扫描测试结果图中的二维码并回答 几个设定的问题后,便会生成一张显示有左右脑两个年龄测试结果的图片,图片的下方还配有相关的文字解释。 真相:专家表示,有关左右脑年龄的测试没有科学依据。此类链接实为恶意营销推广目的。谣言4 注意!医保新政策来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月1号开始看病一定要带医保卡……政府给医院的政策是每个人挂号看病不管你开不开药都要收26块钱给医院,这个费用叫作药事服务费……家里有退休亲人的朋友们:将你的退休证、身份证、医保卡带上到街道去登记、填二张表每月有70元的补贴返到医保卡里、从2018年1月就开始有了……真相:经核实,“看病不带医保卡要交药事服务费26元”、“填两张表每月医保可以补贴70元”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对此,相关地市医院及人社局均表示没有收到此类相关文件,也没有此政策。如有最新政策或业务调整,会第一时间通过报纸、电台、微信、门户网站等正规渠道进行公开发布。谣言5 雾化是滥用抗生素,比输液更伤身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国家禁止医院输液,却出现了雾化,雾化比输液更有害,被称为是医院的杀手锏…… 真相:雾化是滥用抗生素,比输液更伤身这种说法并不正确。雾化治疗是一种给药方式,并不是一种抗生素或某一类药。 谣言6 农户不计后果在黄瓜里添加激素肥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视频中一男子称,农户不计后果在黄瓜里添加激素,小罐里装的是激素肥,还呼吁官方要发挥处理作用。 网络预警 ybersecurity Awareness C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谣言盘点

《网络谣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

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摇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摇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

朋友圈流传的8大健康谣言 官方已辟谣

朋友圈流传的8大健康谣言官方已辟谣 有不少人喜欢看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一些健康养生知识,然而这些健康知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正确的,以下朋友圈流传的8大健康谣言,已经被官方辟谣!上半年朋友圈八大健康谣言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的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自制水果酵素瘦身美容”、“‘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和“转基因有毒”。微信方面表示,用户可能也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 那么靠谱。以上谣言已经列入微信辟谣中心。谣言1 蒸锅水易致癌【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谣言2 大蒜鉴定地沟油【流言】检测是否是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如果蒜变红色,就是用了地沟油。另外冷冻也可方便检出地沟油。【真相】这都是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没有黄曲霉毒素遇大蒜会变

色的科学依据,另外即使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合格,也不代表安全,而冷冻的检测方法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过”坏油。谣言3 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流言】牙膏底部的彩条标识了牙膏成分:绿色表示纯天然;红色表示一半是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使用黑色条纹的牙膏就是在吸毒。【真相】牙膏并不是按天然或者化学成分分类的。牙膏底部的颜色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标记,是为了帮助牙膏皮裁切、图案印刷、电眼质检校对。谣言4各种食物相克【流言】一些常见的食物,比如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使人中毒。【真相】营养界主流意见否定“食物相克”的说法。科学家曾对常见的“食物相克”配伍进行验证,结果无一成立。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谣言5自制酵素瘦身美容【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自制水果酵素就能做到。【真相】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谣言6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流言】现在很多肉丸价格明显低于原料肉的价格,根本没有肉,都是淀粉加一些胶类物质和香精调制而成的。【真相】商家及企业,必须诚实地标识配料成分,绝不可没有肉却假称有肉。不过,肉丸有没有肉与是否安全没关系,没有

让朋友圈里的科普更靠谱

让朋友圈里的科普更靠谱 当下随着人们对健康话题的日益关注,有关健康的谣言也借机四起。 “ “致癌!99%的人都在看!”“治疗颈椎病只要一个动作”“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生姜+红枣+红糖,胜过人参和虫草”……打开微信朋友圈,很容易发现,眼下许多形形色色的“科普帖”层出不穷,而且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令人目不暇接。 ”

“ 较之过去,移动互联网打造的“朋友圈”时代、自媒体时代,让科普变得更加便利与亲民。许多人在朋友圈发“科普帖”,自己并不“科普”生产者,而只是“科普搬运工”。这本是一件好事,如果所有的“科普帖”都能用科学说事,事出有据,言出有理,让大家明事理、长见识,这对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有积极的正效用。可惜的是,目前老百姓看到的“科普帖”有不少属于“伪科普”,他们打着“科普”的旗号,兜售着反科学的内容。这些“科普帖”,要么空穴来风,缺乏科学依据;要么睁着眼睛说瞎话,违反科学原理,甚至沦为“谣言”。一些人为了利益,还闭门造车,专门炮制各类“科普帖”,误导公众以牟取私利。对于朋友圈“科普”,尤其涉及健康、养生等话题,许多人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知不觉中上了当,有时还顺手转发,成为传播“伪科普”的“二传手”。 朋友圈是一块沃土,它能让科普茁壮成长,也难免有“杂草丛生”其间。要让朋友圈里的科普更靠谱,一方面要除“草”,针对伪科普,职能部门及舆论要及时介入,作针对性辟谣;另一方面要种“苗”,多播撒科普的种子,用科学知识占领朋友圈,不给伪科学留下藏身之所。这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撰写科普文章,为公众补充科学知识。

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 一位大学生感受到“微”化的影响:“在微博出现之前我写了至少6年的博客,现在不写了。”如今,她对大事小情的掌握全靠微博。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微博对我来说像网购,看书像逛街,两不耽误”。 有些“手机控”则认为,“微阅读”的弊端在于:有些内容虽然有用,但是都是片段化的。“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其实这种信息的轻率传播,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

没有实践和学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Judy认为这种惰性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我特别怕复制、粘贴乃至收藏。它让我误以为已经将之储存在脑子里。所以我找各种机会谈论自己的阅读。只有在那些内容被说起的时候,才算是再次被忆起。”史航用这种方式去记住他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 “微阅读”究竟是否改变大家对纸

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人表示,“这是我买书的捷径,但决不会替代读书”。 “手机上的‘微阅读’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散碎消闲,最多拿着背背《唐诗三百首》。真正地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因为手机上的内容有限,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史航如是说。 刘方强调:“更多人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希望新闻来源更广泛,信息快捷而有效。它们替代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一部分传播作用,但绝不代表阅读方式因此而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

09集:怎样打造微信朋友圈形象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朋友圈可能会让你失业。 之前,我有一个助理,经常在朋友圈上发动态,内容几乎是没头没脑的话,或者是糟糕的 情绪发泄,甚至还会有“真想揍死他”这种攻击性语言。 我每次看到他的朋友圈动态,总感觉他非常情绪化,不是很稳定。 虽然他工作做得挺好,但是他在朋友圈的表现,让我感觉是个带着面具的人。所以后来合 作了一段时间,我还是请他离开了。 微信不仅是聊天工具,更是展现个人形象的窗口,所以打造好朋友圈真的很有必要。 前段时间,微软人工智能做了一项大数据调查:通过搜索你朋友圈的关键词,来推算你的 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是一种描述你人格的分类方法,包含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尽责性和开放性,这五类。很多HR在招聘、面试,评估员工心理经常用到它。 如果一个人的外向性得分比较高,那他可能更适合做公关、商务等和别人打交道的工作; 如果神经质的得分比较高,代表他情绪不是很稳定,思路天马行空,这样的人就不太适合 做非常严谨的工作。 那么如何通过朋友圈,来判断一个人属于哪种类型呢? 喜欢发动物或各种搞怪表情包的人,可能是外向性; 经常发一些很装逼的图片,或者看上去总是保持一种思考的状态,这个人是神经质的可能 性比较高。当然,神经质的人也很喜欢发一些自拍、抱怨、脏话等内容。 毫不夸张的说,你朋友圈发的内容,就是你的心理呈现。 如果朋友圈内容积极向上,大家会觉得你很进取,比较靠谱。如果朋友圈除了抱怨就是谩骂,别人就会怀疑你是否值得信任。有时我们发朋友圈只图自己表达爽了,却没有意识到 你的情绪垃圾,给朋友圈里的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别人的朋友圈,当成自己聊天的地方。 曾经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张照片,被另一位朋友评论了。正好,朋友圈里又有另外一 个认识的朋友,两人一激动就聊上了,记录信息差不多一百多条。 想聊天为什么不私聊,为什么要在别人的朋友圈聊,不知道发照片的朋友看到两人的评论 记录是什么感觉,如果是我,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地被他人侵犯了。

微信名誉纠纷代理词

宋丽名誉纠纷案第一审程序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律师事务所接受××的委托,指派我(们)作为其诉讼代理人,依法参加××侵权纠纷纠纷案第一审程序的诉讼活动。为了维护××的合法权益,我们现根据本案事实和法律规定,并结合本案的庭审情况,发表如下代理意见,望合议庭予以充分考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坏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一、被告××在微信朋友圈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对原告进行指名道姓的恶意侮辱、诽谤,侵害原告名誉权的事实客观存在 原告受聘于2016年4月15日受聘于山西华航国际旅行

社有限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北京旅游线路,从2016年10月初开始,被告不断地在其微信朋友圈及多个同行微信交流群内对原告进行指名道姓的恶意侮辱诽谤,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对原告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性质十分恶劣。被告还将原告及其丈夫的照片发到微信群里,并指明其就是原告。以上事实均在山西省太原市城南公证处公证。 二、被告恶意的侮辱、诽谤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主观上存在故意。 显而易见,被告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被告具有针对性的侮辱诽谤言论来看,被告是通过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对于被告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被告主观上存在故意是毋庸置疑的。 三、被告的行为对原告的名誉造成了直接的损害,使原告的旅游业务收到了严重的影响,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 被告通过毫无根据的侮辱诽谤行为试图在同行内排挤原告,正是因为被告在朋友圈及微信群内四处散布谣言,严重的损害了原告在同行及客户面前的声誉,使原告的业绩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被告恶意的人身攻击和谩骂散布范围广,且将原告及其丈夫的照片公布于微信群内,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 综上所述,请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

【作文素材】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编者 按: 【作文素材】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之作《娱乐至死》中说,我们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身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果热爱歪曲事实、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标题党”文章,那该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因此,对广大网民而言,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能“快餐式” 获取、传播网上的海量信息,在转载、传播朋友圈文章时,应认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对于自媒体工作者,也要明白“标题党”终究是套路,如果缺少价值感与独特性,那么想在碎片化阅读中打造自媒体的一席之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运用反问, 明确观 点。 ①“标题能抓住受众眼球,文章就成功一大半了。”身处信息 开篇联系当前人们刷朋友圈时存在的问题,引出“标题党” 泛滥这一话题。 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确对信息的浏览慢慢变得简单化:刷 朋友圈时,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抓眼球,才会点开文章去看, 如果标题平淡,那几乎没有人去点,文章再好也只能“养在深闺人 未识”。 ②事实上,什么内容属于“标题党”,目前并没有严格的界定, “标题党”泛滥的危害一:对公众和社会更具“杀伤力”,危害公共安全,引起读者恐慌。 但为了赚足眼球,某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经常很没“节操”: 他们会把标题“夸大其词”,诱导大家点开文章;大部分“标题党” 会使用一些“震惊体”标题来掩盖文章内容上的不足,或者内容根 本就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就是谣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标题党”, 对公众和社会更具传播力,也更具“杀伤力”。微信团队曾对媒体 直言,目前“标题党”大概分为恐吓煽动、侮辱谩骂、两性低俗、 虚假夸大、摘要夸大、文不对题几类,其中恐吓煽动类文章往往会 起危害公众安全、有惊悚或极端内容、引起阅读者恐慌的标题。 ③朋友圈里的“标题党”泛滥,别让“吸睛”变“吃惊”才是 当务之急。如果内容都成了“震惊体”,每篇文章都在用名不副实 “标题党”泛滥的危 的标题吸引大家的“点击”与“关注”,那必然会产生负面效果, 害二:影响优质文章 久而久之,网民也会看穿这个套路从而厌弃,这并不利于互联网生 的生产与传播,不利 态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各大公号的文章内容也会为“争夺受众 于互联网生态的健 注意力”而不断拉低底线,比如像低俗、色情等内容会“劣币驱逐 康长远发展。 良币”,影响优质内容生产及传播。 ④为解决“标题党”乱象,早在 2017 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 解决“标题党”泛滥的方法一:相关部门联合整治,充分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商业利益。 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并联合相关部门多次 进行整治。但朋友圈里的“标题党”乱象屡禁不止。显然,其背后 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最近就有媒体做了详细调查:“标题党” 文章只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公众号吸引流量,为的是变现。许多拥 有多个公众号的运营团队通过互相导流、多级跳转的方式,将夸张、 惊悚标题文章的流量,吸引到自己的小说站,通过阅读充值方式实 现流量变现。 ⑤“标题党”之所以泛滥,人们的盲目转发也有责任。对广大 解决“标题党”泛滥的方法二: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要有 “不传谣、不煽动社 会情绪”的自觉性。 网民而言,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能“快餐式”获取、 传播网上的海量信息,在转载、传播朋友圈文章时,应积极确认信 息的真实性。网民要有“不传谣、不煽动社会情绪”的自觉性。如 果明知道是标题党、谣言,还继续转发,转发人就要承担责任。 ⑥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尤其是新闻资讯类的平台,不仅要守法, 解决“标题党”泛滥 还要履行社会责任,要严格把关内容,防止泛娱乐化;在技术层面, 的方法三:互联网平 要有监测,对“标题党”泛滥的内容,要永久封号。“标题党”泛 台不仅要守法,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