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导学案

正弦定理+导学案
正弦定理+导学案

正弦定理(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体验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学习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量角器,科学计算器 一、课前思考----------“是真的吗?”

请同学们思考: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角的正弦怎么表示?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因为:sinA=c a

,sinB=c

b

,

所以c =

sin a A = sin b B ,同时不难发现:sin c

C

= sin

2

c

=c 。

于是: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提出问题:这个结论对一般三角形成立吗?如果成立,该如何证明?

二、合作探究-------典型应用

1.学生活动(一):实验检验

实践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量角器,科学计算器,讨论探究: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式对于锐角、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2.学生活动(二):理论证明: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实践2、经验证: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式对于锐角、钝角三角形是成立的,

如何证明呢?

C

图4

E

3.归纳总结: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例1:例1 某地出土一块类似三角形刀状的古代玉佩(如图4), 其中一角已经破损。现测得如下数据:BC=2.67cmCE=3.57cm , BD=4.38cm ,B=45, C=120。为了复原,请计算原玉佩两边的长(结果精确到0.001cm )。

变式训练:

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小结(用方程的思想来解释):

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另两边及一个角(有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边和角(解不一定唯一)。

四、学习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

§1.1 正弦定理导学案

§1.1 正弦定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变式的结构特征和作用 2、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根据条件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判断某些三角形解的个数. 3、激情投入,高效学习,体验灵活运用公式的快乐。 二、学法指导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互化,同时要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关系的应用; 2.利用正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常运用变形形式,结合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得出角的大小或边的关系。 三、问题导学: 阅读课本P45—P48面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在初中我们学习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那么这个优美的关系式,对其他的三角形成立吗? 2、 在课本中又是如何证明“正弦定理”的?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3、 “正弦定理”有什么作用?运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什么样的三角形问题? 4、 正弦定理的得到里面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在其中呢? 四、抽象概括 正弦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例1 (1) 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45,B= 30,,2=a 解三角形; (2) 已知在三角形中,,105,8,7 ===A b a 求解三角形; (3) 已知在三角形中,,30,6,32 ===A b a 求解三角形; 思考: 1、 通过以上例题你的发现正弦定理适合解什么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2、 如何判断三角形的解的个数呢? 例2 探究一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斜边AB 是三角形ABC 外接圆的直径(设直角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因此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2R ,那么这个结论对任意的三角形能否成立呢? 探究结果:正弦定理常用的变形公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 ,则三角形ABC 的面积S=C ab ab sin 21 21=,对于任 意的三角形ABC ,已知,则及C b a ,三角形ABC 的面积S=C ab ab sin 2 1 21=,这一结论 也是成立的,怎么证明呢? 试一试: 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v u AC y x AB ==→ → 试证明三角形ABC 的面积 yu xv S -=2 1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2016年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教学设计 2016年10月 正弦定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自然生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熟悉的解直角三角形顺利过渡到即将要面对的解任意三角形,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第二,带着疑问,在探究得到直角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启发点,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量化关实验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得到正弦定理,以解直角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验证和证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第三,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推导证明——实际应用。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导学案人教版

课题: 正弦定理 (新课)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2015级 主备人: 彭江龙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自主学习 1、三角形的内角和C B A ++= 。 2、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 3、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 。 4、ABC ?的基本元素: 。 5、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ABC 中,若0 30,6,90===B a C ,则b c -________ (一)课题导入 如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引出课题———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研究:在三角形,如果已知角A ,所对的边BC 长为a ,角B 所对的边AC 长为b ,角C 所对的边AB 长为c ,研究角A 、B 、C 与边a 、b 、c 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老师:要建立角与边之间了连线,就目前而言?可通过什么建立? 生: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定义。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 sin 1c C c ==,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1页 得分: 等级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得分: 等级 中层领导审核签字: 得分: 等级 校级领导审核签字: B C

1.1.1正弦定理导学案(必修五)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简:大角对大边)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推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 i n s i 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1.1正弦定理(优质课比赛)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第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正弦定理 (选自人教A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这里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两大块先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再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来说明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最后是教学评价。 首先是教学背景分析我分三小点来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随着解三角形在实际测量和物理中的广泛使用,正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从知识上讲它又是函数知识和平面三角形知识的的交汇,是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通过本节课对定理的探索,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想方法上对后续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及定理的简单运用。 2、学情分析 正弦定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向量知识,三角函数等知识后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论证能力还不强,探究过程中在思维上难免会受限,另外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时的解三角形。 根据上述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首先是教法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本讲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用层层深入的话题将学生引入对定理的发现证明运用过程中,使教师始终站在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最近发展区上,有效的组织教学。

正弦定理导学案(1)

第1章 解三角形 【知识结构】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1.1 正弦定理 第1课时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 学习要求 1.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几种,但重点要突出向量证法; 2.正弦定理重点运用于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已知两边一对角”等的相 关问题 3.利用正弦定理判断解的情况(画图)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正弦定理:在△ABC 中,===C c B b A a sin sin sin ______, 2.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的情况唯一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的情况唯一吗) 【精典范例】 【例1】在ABC ?中,30A =?,105C =?,10a =,求b ,c . 分析: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一边的解三角形问题,直接运用定理。 【解】

【例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难点): (1)60,1b B c ==?=; (2)45,2c A a ==?=. 分析:正弦定理也可用于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的解三角形问题。 技巧理解:注重分析解的情况,经常使用大边对大角。 如果解的情况不唯一,分类讨论即可。 【例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有没有解?有解,解的个数?(画图判断)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理解即可 (1)5a =,4b =,120A =?,求B ; (2)5a =,4b =,90A =?,求B ; (3)a =b =45A =?,求B ; (4)a =b =45A =?,求B ; (5)4a =,3b = ,60A =?,求B . 追踪训练: 1.在△ABC 中,已知3=a ,4=b ,32sin = B ,则A sin = ( ) A 43 B 61 C 21 D 1 2.在△ABC 中, (1)已知075=A ,045=B ,23=c ,解三角形 (2)13=b ,26=a ,030=B ,解三角形 3.在ABC ?中,已知8b c +=,30B ∠=?,45C ∠=?,则b = ,c = .

正弦定理教案公开课

第 1 课时: §1.1 正弦定理(1) 民和高级中学 刘永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 2. 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和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难点:1向量知识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的应用; 2 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时的应用思路. 【教学教法的选择】 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运用“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 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 教学用具:多媒体、直尺、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及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引入、发现问题 问题1、 在Rt △ABC,C 为直角,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sinA=c a ,sinB=c b ,sinC=c c =1,…… 即c=A a sin ,c=B b sin ,c=C c sin .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新正弦定理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3、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 热情。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灵活应用。 一、预习案: “我学习,我主动,我参与,我收获!” 1、预习教材P45---48 2、基础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__________的比相 等,即在ABC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 , (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 (2)由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可以得到哪些变形公式?

(3)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对于任意ABC ?,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C 为三 边的对角,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①1_____(2ABC a a S h h ?=表示a 边上的高). ②11sin sin ____________22 ABC S ab C ac B ?===. 3、预习自测: (1)有关正弦定理的叙述: ①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角三角形; ②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③在某一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的对角的正弦的比是定值; ④在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2)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 a sin A = b sin B B . a cos A = b cos B C . a sin B = b sin A D . a cos B = b cos A (3)在ABC ?中,sin sin A C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4) 在ABC ?中,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 A:B:C=1:2:3,则a :b :c=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我探究,我分析,我思考,我提高!”

1正弦定理导学案

姓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如右图,ABC Rt ?中的边角关系: =A sin ______ _______; =B sin ______________; =C sin _________ ___; 边=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意ABC ?中的边角关系是否也可以如此?如何证明? 3.正弦定理(内容): 4.练习: (1)在ABC ?中,已知14=a ,7=b ,?=30B ,则=A _________; (2)在ABC ?中,已知6= a ,?=45A ,?=75B ,则=c _________; (3)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45,如果?45角所对的边长为8,那么?30角所对的边长是_________; 二、典例赏析 例1 尝试用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C A B b c a

例2 在ABC ?中,?=30A ,?=135C ,10=a ,求b ,c . 例3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26=a ,326=b ,?=30A ; (2)26=a ,13=b ,?=30A . 归纳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解以下两类斜三角形: (1)已知两角与任一边,求其他 和 ; (2)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 (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 和 ). 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法一,证明C ab S ABC sin 2 1= ?,并运用此结论解决下面问题: (1)在ABC ?中,已知2=a ,3=b ,?=150C ,求ABC S ?; (2)在ABC ?中,已知10=c ,?=45A ,?=30C ,求b 和ABC S ?; 三、针对训练: 1.在ABC ?中, (1)已知?=75A ,?=45B ,23=c ,求a ,b ; (2)已知?=30A ,?=120B ,12=b ,求a ,c .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40=b ,20=c ,?=45C ; (2)67=b ,14=a ,?=60B . 例4

《§211正弦定理》导学案

《§2.1.1 正弦定理》导学案 使用说明: 1.自学45~47页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限时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部分,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探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完成其他部分。 【学习目标】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重点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2.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预习案 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探究案

1.1.1正弦定理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导学案 一、学习任务: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自主学习:(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2页-第4页回答下列问题) (1)设△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R 是△ABC 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正弦定理的三种变式形式:① a=2RsinA, b=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 ②sinA= R a 2,sinB=________,sinC=_______。 ③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三角形中常见结论: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即:asinB ,则有( ) A 、ab D 、a ,b 的大小无法确定 2、在△ABC 中,B=45? ,C=60? ,c=1,求最小边的长度。 3、在△ABC 中,B=45?,c=22,b = 3 3 4,求A. 4、在△ABC 中,A:B:C=4:1:1,求a :b :c 5、在△ABC 中,A a cos =B b cos =C c cos ,试判断△ABC 的形状。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 六、课后拓展延伸作业: 1、在△ABC 中,下列等式恒成立的是( ) A 、acosC=c cosA, B 、bsinC=csinA, C 、absinC=bcsinB, D 、asinC=csinA 3、在△ABC 中,已知a=8, B=60?,C=75? 则b=____________。(要写步骤) 变式:在△ABC 中,已知a=8,B=60?,C=75? 则c =____________。(要写步骤) 4、在△ABC 中,A=60? ,a=43,b=42,则B=____________。(要写步骤) 5、在△ABC 中,已知a 2 tanB= b 2 tanA, 则此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直角或等腰三角形 七、能力提升:(要写步骤) 1、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是a 、b 、c ,且cosA:COSB= b:a 判断△ABC 的形状 2、在△ABC 中,C=2 B ,则B B sin 3sin =( ) A 、b a B 、a b C 、c a D 、a c 3、求证:在△ABC 中,C B A sin sin sin +=c b a +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评课记录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评课记录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评课记录 5月8日上午,我听了一节高一年数学公开课《正弦定理》。课后进行教研组评议。 1。这是一节师生互动好、教师有激情的课。教师讲解清楚,透彻,由于教师的亲和力大,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充分,感觉到课堂的一种和谐的氛围。 2。教师有钻研,课堂条理清晰,但重点处理有偏颇。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的证明与定理的简单应用。在评议中,大家认为,三角形的解的情况的讨论和归纳应该作为下节课的一个重点,提前来讲,显得过犹不及,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障碍,同时,由于是在临近下节课的讲解,造成教师抛出结论多,学生无法很好思考和消化理解,当然,教师通过数轴上“01211”,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很有新意。事实上,平时学生若能抓住内角和等于180度、大边对大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再结合图形,就能很好判断三角形的解个数。 3。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讲哪种更好呢?有老师认为,用三角形面积法证明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更好地进行定理应用的例题讲解;有老师认为,定理证明的几种应该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掌握定理的形成过程,这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老师认为,定理讲解就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班级可以更深入去挖掘一下,拓展学生思维,反之,不提倡讲得太多;有老师认为,定理推导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等。 4。如何进行情境引入创设?本节课从白塔高度的测量引入,但由于塔心不可到达,这样引入效果不好。若能从解三角形需三条边和三个角中,寻找能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全等到边角关系(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会更自然些。 5。定理的应用中的例题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当然,解题中教师板演示范在尽量规范,渗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6。注意定理表述上图形、文字、符号的转换。

苏教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1.1正弦定理(二)教师版

课题:§1.1 正弦定理(二) 总第____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等价形式;会运用正弦定理、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与证明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的等价形式及其基本应用. 学习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与交流反馈: 问题1:对于任意的三角形若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问题2:正弦定理还有哪些等价的变形形式? 二、知识建构与应用: 例1 在ΔABC 中,已知 C c B b A a cos cos cos ==,试判断ΔABC 的形状.

例2 在Δ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如图,用正弦定理证明: DC BD AC AB =. 例3 某登山队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米后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 例4 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 (1)已知0 60 , 12 , 11= = =B c b; (2)已知0 110 ,3 ,7= = =A b a; (3)已知0 45 ,9 ,6= = =B c b. 180?-β α β α D C B A

四、巩固练习 1.在ΔABC 中,已知,150,3,2o ===C b a 则=?ABC S . 2.在ABC ?中,_________,sin 23==B A b a 则. 3.在ABC ?中,若,60,3?== A a 那么ABC ?的外接圆的周长为____ ____. 4.在ABC ?中,若3,600==a A ,则_______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2016年高中数学青年教师 优秀课 教 学 设 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课程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二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观察-猜想-验证-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课本按照从简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采用“作高法”证明了正弦定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再引导学生从向量,作外接圆,三角形面积计算等角度找到证明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 正弦定理是研究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重要开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典型的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的几何问题的类型;正弦定理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因此,正弦定理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大多数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正弦定理是学生在已经系统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恰当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发现并探索正弦定理。 三、教学目标定位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导,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及探索过程,逐步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发现。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 四、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新课标也在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发现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学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一、正、余弦定理 在△ABC 中,若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则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另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的边和角. 第一类问题有唯一解,当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确定时,三角形就被唯一确定. 第二类问题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 下面以已知a ,b 和A ,解三角形为例加以说明. 法一;由正弦定理、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及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1)若sin B = b sin A a >1,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0,即无解;

(2)若sin B = b sin A a =1,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1; (3)若sin B = b sin A a <1,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1或2. 显然由01, 无解;②sin B =1,一解;③sin B <1,两解. 法二: A 为锐角 A 为钝角或直角 图形 关系式 ①a =b sin A ②a ≥b b sin A b a ≤b 解的个数 一解 两解 无解 一解 无解 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已知条件 选用公式 三角形的一边及此边上的高 公式1:S △ABC =12a ·h a =12b ·h b =1 2 c ·h c

1.1.1正弦定理导学案(必修五)

1.1.1正弦定理导学 案(必修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 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简:大角对大边)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推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正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I.课题导入 在青美丽的校园里,它是点睛之笔,标志性景观。它耸立在无之海畔,午山西麓,高俊挺拔,巍峨壮美。这“高端”建筑物就是我们的钟楼,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探求二中钟楼的高度呢?这是我们在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中要学习探究的。 II.讲授新课 [任务单反馈一]在初中,我们学过的三角形中的知识有哪些?

我们分别从3个方面加以回顾:角的关系;边的关系;边角关系。[研究] 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有怎样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D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 naAc=,si nbBc=,又si n 1cCc= =, 则si n si n si nabccAB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si n si n si nabcABC=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D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 n si naBbA=,则si n si nabAB=,同理可得sin sincbCB=,从而si n si nabAB=si ncC=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下课后自主研究向量法):过点A作jAC^ur uuur,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ACCB= +uur uuur uur则( )jABjACCB×= ×+ur uur ur uuur uur∴jABjACjCB×= ×+ ×ur uur ur uuur ur uur()()00cos900cos90- = + -r uuur r uuurjABAjCBC∴sinsin=cAaC, 即sinsin=acAC同理,过点C作^r uuurjBC,可得sinsin=bcBC从而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导学案及习题

高一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通过定理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能够熟使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简单应用。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法与建议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四、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课前诊断】 1、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0° 30° 45° 60° 90° 弧度制 sinα cosα tanα 2、设△ABC的三边为a、b、c,对应的三个角为A、B、C. (1).角与角关系:_________, (2).边与边关系:a + b > c,_________,_________; a-b < c,_________,_________. 3、解直角三角形(△ABC中,∠C=90°,每小题6分,共24分): 1.已知:c=83,∠A=60°,求∠B、a、b. 2.已知:a=36,∠A=30°,求∠B、b、c. 3.已知:a=6,b=23,求∠A、∠B、c. 【构建新知】 【活动1】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 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 sin1 c C 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 思考:下列有关正弦定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1正弦定理只适用于锐三角形; ○2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3在某一确定三角形中,各边与它对应的角的正弦的比是定值; ○4在ABC ?中,:::: A B C a b c = 【活动2】让学生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 否由两边一角求出一角,能否由两角一边求出一边? 【例1】在ABC ?中,已知a=10,A=45°,C=75°,则b= . 【例2】(1)在ABC ?中,已知3 8 ,8 , 30= = ? =b a A,求B. 【课中检测】 1、在ABC ?中,? =30 A,3 = a,则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 (A) 2 3 (B)3 (C)3 3(D)6 2、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边长精确到1cm): (1)45,30,10 A C c cm ===;(2) 60,45,20 A B c cm ===。 3、在ABC ?中,已知? = = =45 ,2 ,3B b a,且C A>,求C A,和c.

1.1.1 正弦定理 优秀公开课教案(经典公开课教案)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学科:数学【必修5】年级:高二 备课教师:沈良宏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三角形的知识.解三角形知识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海测量、地理测量、天文测量等领域都会应用到本章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重要定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这两个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这两个定理是我们学习有关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重点是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本章难点:一是在解三角形中两个定理的选择,二是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境,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 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 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 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四、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五、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1课时 2、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