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谐观及其现实启示

老子和谐观及其现实启示
老子和谐观及其现实启示

2009年第5期(总第136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ha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15,2009

General No1136老子和谐观及其现实启示

李小平1,肖 莉2

(11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青海西宁810016;21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所,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独到的社会主张,尤其是他的和谐观给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老子“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等和谐观,对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公民的素质、倡导社会和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和谐观;道

[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9)05-0034-04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如:“和,谐也”(《广雅.释诂三》)。“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传统和谐思想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得以形成和发展,经儒、道、释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辩证综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从远古“中和”思想发展而来的。儒家提出“中庸”,墨家提出“非乐”,但他们都注重仁义学说。所不同的是儒家侧重于政治品德方面,而墨家则侧重于物质利益方面,注重我与利的和谐统一。法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人应按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取得事业的成功,主张个体行为和社会功利的和谐统一。道家则有其独到之处,他以整个世界为视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个体应顺应自然,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使人们保持德行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和谐”是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而在老子的“道”与“和谐”有着内在、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老子主张治国、齐家、修身、养生等方面,以“无为”辅助“自然”,以实现自身、社会、道德之“和谐”,从而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以勃勃生机。

一、老子哲学思想的和谐观

1.“道法自然”之和谐观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生化万物的根本,“自然”则是事物在生化的过程中“自己”,“然”。“自己如此”的运作形式,呈现的是事物生化的主体之所在。故老子所谓“道生万物”的思想,其实质是事物就是以自己为本,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和变化,而非诉诸外力。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和谐观中,“自然”与“和”是事物同一生化过程的两个方面。若说“自然”是万物生化的主体形式,那么,“和”或“和谐”则是道生化万物的内在生机。事物之所以能够“自己”“然”,“自己如此”靠的是“自己”内在之“和”的功能与生机。正如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第24章)范应元(宋)注曰:“道一而已,故曰道生一也,一之中便有动静,动曰阳,道曰静,故曰一生二也。一与二便是三,故曰二生三也。其实一也。阴阳之气,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负阴而抱阳蛊气以为和,皆自然之理也。”[1]

[收稿日期]2009-05-28

[作者简介]11李小平(1965-),女,汉族,山西方山人,青海大学副教授;

21肖 莉(1964-),女,汉族,广西宾阳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4

3

这里的“一”、“二”、“三”,是对“道”之作为“一”,由于内在的阴阳互动之“和”而生生不息的自然模式的抽象概括。“道生万物”其实质是一个由事物内部阴阳互动对立之“和”所致,而“和”即为“自然之理”。如果说“和谐”是对事物内在生机活力的揭示,那么“自然”则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和生存的合理状态的描述。“和谐”是内容,“自然”是形式,事物若不和谐,其形式就不可能自然。反之亦然,自然必是和谐,和谐必是自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即为:只有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方可有和谐而旺盛和谐之生命力。

2.“尊道贵德”之和谐观

“尊道贵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道”“德”之所以被尊贵,首先是因为“道”是生生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表示他对“道”的生成也是不甚了了,他说:“道冲,……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表明“道”的自生性。在老子看来,治天下须有圣人的大德,社会和谐的关键是行圣人式的“德治”。德为何物?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老子》第21章),就是说,道化于万物即为德,万物靠自己的德性来畜养。德,是道的物化,是道显现于物的功能。怎样才能较好地合道之德呢?老子提出德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76章)。这是老子对“尊道贵德”的具体化。老子认为统治者须有赤子般的慈爱,方能勇;须节俭,天下才能不匮,才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方能成为天下之首。老子要求统治者要与人为善,以德化民;要行有利于万物之事,对人有所施为,而无所争夺;要做个有德自善之人。老子的“尊道贵德”和谐观,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具有积极作用。

31“言善信,正善治”之和谐观。“言善信,正善治”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所提倡的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充满正义和诚信的,他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第49章)意思是说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归于善良。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可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但是这种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是难以控制的。虽然对社会宏观管理来说这缺乏实践性,但是社会宏观管理的目的也是使社会成员之间讲求诚信。如果单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老子提倡的那样,最后达于“德信”,社会就具有和谐发展的条件了。[2]

4.“无为而治”之和谐观

老子的“无为而治”首先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其次,“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之为、以静制动之为、不敢为先之为、为之于未有之为、不为私己之为。西方学术界起初在翻译和介绍《道德经》时,往往偏离了本义,为此,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李约瑟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呆板把‘为’字原原本本地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适合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成因势而成之。”[4]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被喻为“南面之术”。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尤其不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均可从中寻求启示,获其大益。老子是基于他的“道”的世界观出发,把“无为”作为方法论原则来行政治与人事的,二者是统一的,其内在逻辑是:首先,道是宇宙的本原与总规律,又是内含于事物中有生化万物而深藏不露与向对立面转化的动态的辩证本性。其次,“道”之存在的价值特性是客观性,即“道法自然”。这就决定了必须按道行事,不“妄为”,把“无为”作为方法性的原则,在政治上要行“无为而治”。这样老子就将天道的“道法自然”与人道的“无为而治”统一了起来。在老子看来,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对矛盾及其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和关系,才能实现

5

3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止息,出现上下“同心”、“同德”共同推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局面,这才是关键所在。因此,老子的社会“和谐”,根本在于要止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现和平共处。为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自觉将“有为”变为“无为”,将“刚强”变为“柔弱”,并甘居“柔弱”的地位,以实现向被统治者的立场靠拢和一致。而历史上,“汉初政治”就表现为“和谐”社会,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的反映和结晶。

三、老子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启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

1.建立和谐之人际关系

首先要具有和谐的人格。个体身心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道家哲学思想文化中“弱胜强”,“柔胜刚”;“圣人不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起到了抚慰调试人们心灵的作用。老子说,“营魂抱一,能不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具有和谐的人格,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笑对毁誉,荣辱不惊。其次,人人和谐。老子以“道法自然”为准则,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之行为要像水一样,多有滋润助长,少有争竞。随事就圆,积极向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功善时”。要立身于善的根本,扎根于善的土壤,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善的渊源中,捍卫善良的宗旨,宣扬世界的真理,确立社会的正义,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即可人人和谐。再次,以“玄同”的方式面对价值异化现象。面对世俗价值观和价值异化现象,老子主张从“道”的高度对世俗社会的世俗价值以“守中”即“玄同”的方式超越富贫、贵贱、名利、高低等,排除杂念,消解纷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真性,心如明镜,超然物外,与“道”冥合,把自己融于茫茫世人之中,人我和谐、身心和谐,求得天下大同的境界。老子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以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合一,老子及其道家之“和”,包括和谐、和睦、和善、祥和、中和等义,蕴涵慈爱和同、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而常通、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处世哲学、人生理念和社会理想,即所谓“太和万物”。人生追求的就应该是和谐、恬淡、无知无欲,像水一样。每个社会成员如果都能知荣守辱,知上守下,知前守后,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2.建立人与自然之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贯穿于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人、地、天、道。地、天和道都是按自然规律运行的,人当然不能例外,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来,人应当与天地和谐,这就叫“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当今世界人成了世间的主宰,但很多人私欲膨胀,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只是一味向自然索取,破坏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水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干涸,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的协调启示人们: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以保证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故老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惟道是从,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要节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使人均物质消耗量增长不超过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力。

3.建立人与社会之和谐

建立和谐之社会对政府维护统治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治理国家要坚持和谐的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制定政策、发布命令,要符合社会实际,制定过程要善于听取多方面不同意见。如厨师做羹要用各种不同的味来调制,才能得到美味;乐师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调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好的音乐。“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治国要用“道”,以“烹小鲜”的思想来治。要宽容治国,实行软管理,遵循纯

6

3

朴的原则处理天下事。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要“惟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要求政府按照规律办事,理顺政府职能,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关系,将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到合适位置上发挥作用,不利用手中权力干涉老百姓生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与老百姓相安无事鼓励百姓尽其智慧,显其神通,和谐共存,这种和谐社会,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即是全社会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心情舒畅,言论自由,精神生活丰富,思想解放,公民素质大大提高;表现在经济方面,即为高速、稳定、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将社会公平摆在和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消除贫困,减少东西差距和收入差距,确保失业人员充分就业,扶助弱势群体,达到共同富裕。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时,应遵循“谦下”的基本原则。反对以强欺弱,以大欺小。外柔顺而内不屈,实强健而弃刚猛,冷静观察,后敌而动,后发制人,纵横捭阖,和平共处,协和万邦[5]。对于这些矛盾除了采取上述政策外,还需应用“中和之道”与和谐思想,启迪人们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推行诚信有爱,帮贫解困,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

老子社会和谐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应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给予创造性地转化,做到符合理性的古为今用。我们现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一个既存在差别和竞争,又能在法制、道德和宏观调控下实现相对公平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俊相.老子“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J].齐鲁学刊.2008,(2).

[2]郭亚娟.老子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许文辉.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今之鉴[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3).

[4]刘毓华,张如松.老子思想与建立和谐社会[J].西部时报.2005-11-15(第010).

[5]丁巍.构建和谐 以道相通———21世纪以来老子思想研究领域的重大主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1).

I n sp i ra ti on of Laoz i’s Thoughts Con structi n g for

M odern Harm on i ous Soc i ety

L I Xiao2p ing1,X IAO L i2

(11Social Science D epart m ent of Q inghai U niversity,X ining810016,China;

21Philosophy&Socialogy D epart m ent of Q inghai A caderny of Social Scierces,X ining810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unique s ocial ideas in The Classic of the virtur of the Tao of Laozi,es pecially his concep t of a har moni ous p rivides a rich res ource t o s ocial governance.A har moni ous concep t of Laozi,in2 cluding“the la w of the natural world”,“govern by non-interference”,“comp lying with the rules and de2 fending morality”,has an i m portant of the community,t o i m p r 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and t o p r o2 mote s ocial har mony.

Key words:Laozi;a har moni ous vie w;the Tao

7

3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16111002生工2班 1120102471王宇洲 一、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 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的三个中心管理思想是“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这三个理论被无数成功人士作为座右铭,指导他们的奋斗之路。 二、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三、正文: 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论语》,尽管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能感觉到圣人字字真金的感觉。后来就经常听爸爸说道家的老子,说他是孔子的老师。我就怀着好奇的心理找出了那本《道德经》,觉得它应该比《论语》经典。于是翻看起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顿时一头雾水,想说什么呀。问爸爸,他也不是很精通。从此,我就对这本书心生敬畏,它的神秘也就封存在了书柜里。1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了大学,看到了“诸子百家”这门选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目的就是跟随老师走进老子的世界,揭开《道德经》的面纱。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为何对老子有如此高的公认评价呢?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都在追寻顺应一种经典的规律,并且发扬传承。 通过上课与看书,我总结出了老子几个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我也认同。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老子之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不了。 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证明。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李成文 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当然也汲取了道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理念如何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中,对这种历史传承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解读《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方面,对小说中所体现的道教“和谐社会”的观念加以探究,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有一个更加生动的体验与认识。 在《水浒传》诞生后,人们对它的解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诲盗说,这些理解都是某一社会阶层或集团利益向文化形态渗透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转换阅读视角,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进行重新阅读,那么我们就能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道教文化信仰,体验其中浓厚的宗教情怀。 现在,《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比较早期“水浒”故事和最后写定阶段公孙胜面貌的改变、地位的提高,侯会先生认为,这应与明朝世宗年间的崇道之风有关。(侯会《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文学遗产》,(5),2000.)侯先生指出《水浒传》受到道教的影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断定它与明世宗朝的崇道之风有关却未必如此。水浒故事在最初流行阶段就已经有九天玄女娘娘向宋江授天书的情节,天书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足以说明,《水浒传》在最初流行时就已经有浓厚的道教情怀,蕴含着道教的伦理精神。况且,水浒英雄们所生活的北宋时期,道教十分繁荣,真宗和徽宗时期是前后两个高潮,社会上的崇道之风丝毫不亚于明朝。宋徽宗自称“天神下降”,政和七年(1117)四月授意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居,“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李焘《续资治通鉴》第5册2401页,中华书局,1957.)其实,与忠义说和诲盗说出现的同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小说所蕴含的崇道抑儒倾向:“《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讯滥百家,贯串三教。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罗真人、清道人、戴院长,义极道家之变幻,独其有心贬抑儒家,只以一王伦当之,局量匾浅,智识卑陋,强盗也做不成,可发一笑。”(《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的确,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道家变幻莫测的法术,但这不是主要方面。《水浒传》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底蕴。鲁智深圆寂之前曾自作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99回,P1369)这首颂体现了道家追求自在逍遥、崇尚自由的思想。这种自由超越一切外在的名利地位的束缚,是人类本性的自我张扬,与南华真人庄子所称的逍遥游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更重要的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借助道教仪式来强化他们的基本纲领。 一 从梁山泊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杏黄旗所书“替天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的影响。 老子被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被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延安精神与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延安精神对新课改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启示 一、延安精神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延安精神。什么是延安精神?首先要明确,延安精神是指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以后迁入延安的13年时间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反摩擦斗争、大生产运动和自身整风运动,所形成的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民主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等,它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原生形态衍化而来。 有学者讲,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代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其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发扬延安时代那种坚信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延安时代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才可能把其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推广到全社会,使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5 综上所述,延安精神是一种这样的精神: 1、延安精神是一种理想信念的精神。延安时代,人人都坚守着一种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了人们干事业的力量之源,团结之源,就想一面奋斗的旗帜,就像起航的灯塔。启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中坚守事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2、延安精神是一种革命献身的精神。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在拯救民族危亡的特殊历史时刻,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建党以来的优秀革命品质,铸就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使党的思想建设日趋成熟。 3、延安精神是一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延安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创、创造了党的思想辉煌历史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延安短短14年的时间里,在物质、经济条件相当匮乏的条件下,运筹帷幄,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练兵运动和整风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先后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民族悠关的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6。 4、延安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军事建设上,党提出并坚决执行了独立自主的进行山地游击战的战略原则,既有效地打击了日寇,又壮大了自己,赢得了人民的依赖和支持,为解放战争时期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民武装的基础;在经济建设上,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根据地的各项经济事业,全体军民总动员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瓦解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而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经济体制,同时,大生产运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为解放战争做了物质准备。王震将军带领三五九旅到陕北,用锄头、铁锨和木棒硬是把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南泥湾改造成良田沃土的塞外江南。南泥湾精神从而也成为延安精神的光辉写照。

老子管理思想

老子思想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儒释道_天人和谐观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魏博辉(1957— ),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第25卷 第2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Feb 12009Vol 125 No 12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魏博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3) [摘 要]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儒家;道家;佛家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02-0060-04 一、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导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于西方。 最初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和谐浑然的状态,但由于生产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逐渐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地处海湾和贫瘠的山地,由此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怖和畏惧心理,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不断地与大自然抗衡、斗争,这种矛盾通常以人与神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里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诗人采用了神话题材,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火种给予人类的故事。普罗米修斯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岩而受苦。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又把神人化,借用这种笔法鼓舞人们去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以支配自然界。由于那里沿海的一些国家地处海湾,便于航运,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使得他们不但发展了航海业,而且也促进了商业的日渐繁荣与昌盛,经济得到了发展,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在他们一次次地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他们对自然界新的兴趣。由于他们注意观察和分析客观外界,观察分析自然,因而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思索,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古老东方的“天人合一”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文化。 在古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 物存在的尺度”的命题,为“以人为中心”置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奠定了基础。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来看待,把人抽象出来作为具有能动思辨的主体,把自然看成是主体的认识对象,人从外部客体回溯到人自身,人成为自然客体的主宰,成为自然的尺度。主体具有本位性,“人为自然立法”,加之科技理性的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在以农业为主,具有整体性的亲族性文化的背景下,又由于封建社会制度进一步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与外界交流,因此,逐渐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乐于耕种、随遇而安的心理习惯,不患贫而患不安。他们追求安稳、和谐,形成了如此的心理结构。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消极地对待人为之作及其变化。《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三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难以辨出真假,因此国君非常高兴。但列子听了这件事后,便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 [1] 的观点。中国这种“农”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顺乎自然,将人与自然浑然视为一个整体,天人相依,“万物一体”,精神和物质相融。逐步感觉到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于是出现了整体的意识。在《周易》中往往从一卦象中引出一条人事原则,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云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3.0分)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我的答案:D√答对 3.()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3.0分)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的答案:C×答错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5.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6.()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3.0分)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我的答案:B√答对 7.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3.0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我的答案:C√答对 8.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9.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3.0分)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10.()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3.0分)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老子》的三大主线是什么是道;与道相对的天下是什么样子;圣人是怎么管理相对的天下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与管理思想的契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天下是相对的,充满辨证的关系的思想与企业策略的权变思想的锲合。无为而治思想与企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思想的锲合;弊而新成的思想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管理艺术思想的锲合。 标签:道真实相对自主管理修养 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老子》的三大主线是①什么是道,②由“道”统帅的天下是什么样子,③圣人是怎么管理天下的。 1 什么是道 1.1 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代表真正的唯一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大体的意思是:“道”,可以用言语描叙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从上可以看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基,它是本体,无法用我们世俗的言语来表述出来的。我们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都是相对真实的。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就给每一个事物起个名称,但名称是个概念的东西,是相对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就像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几千年前是这个名称,沧海桑田,几千年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名称了。而道则不同。道是绝对不变的,绝对唯一的。它不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言语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老子所说的,如果用“道”可以用我们俗世的言语来描叙,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因此“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 1.2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于一个企业,首要的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应该建立自己本企业的理念、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就是本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且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而且,这个本企业存在的理念、共同愿景能够紧紧团结本企业的员工,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是企业所追寻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是凝聚全体员工最有力的措施。共同愿景是员工们法发自内心的愿景,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激励作用,并且能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凝聚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中提出了共同愿景的理念。他说道: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愿景是人们

[VIP专享]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河南理工大学公选课论文 《老子智慧赏析》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赵鸿图 论文题目: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年级:10电气 学号:1016301105 姓 名:郑飞 成绩: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 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 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 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 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 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 1、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1、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 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 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 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 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

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摘要:道家思想主要讲究无为而治,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平等的思想。平等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另一个则是讲究天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平等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老子和庄子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问题。又在肯定人的力量的同时反对人定胜天的想法,讲求天人关系的平等。虽然道家思想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也同时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漏。不可否认,道家思想也深刻长久地影响了我们。 一、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道家讲述了平等思想,内容和含义都十分丰富,总而言之,能够概括成以下两点:第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第二是指人和天之间的平等。在第一点上,道家分别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平等问题。第一,从人的生理条件上看,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导致有的人长得健全,有的长得残缺,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与人之间就不平等,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比如说,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可以靠着后天的努力,成长成有美好精神世界的人。而一个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人,也可能因为后天的颓废堕落。在《庄子》这本书中,我们就能看到许多我上面描述的两类人,而且有很多人的原型是庄子等人,这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警戒着我们,这本书也通过这些列子,说明了人人平等,先天的不足并不会完全掌控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精神的培养弥补先天的不足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重男轻女,女性在旧社会是极其没有地位的,连孔圣人都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是儒家思想的缺憾之一,但是道家却弥补了儒家思想的这个缺陷。道家思想没有和儒家思想一样,大力宣扬男权主义,而是赞扬和歌颂了很多女子拥有的品质,甚至提出以柔制刚,这被人们认为是女性哲学。但是,也不意味着道家赞成女子任何方面都可以完胜男子。就像老子就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调和而成,只不是每种事物所占的阴阳比重不同罢了。 二、“天人平等”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对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应的表述,而道家也不例外,在人和天的平等问题上,道家思想作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哲学发展是丰富璀璨而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时期的哲学家或者哲学派系对于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在理解上都不一致。最早的时候,生活在商周时期的大多数人都把天作为他们的最高主宰,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往往顺从于天,所谓“天命不可违”,所以出现了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代表天的最早出现在我国哲学史上的词“至上神”。后来到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出现的时候,这种思想也没有什么改变,孔子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还是秉持着前人的看法,即人的生死、命运、富贵、贫穷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众所周知,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的,但是他却也不能在天人平等上坚持自己的理论,反而人为创造了一个凌驾人类的“天志”,反映人们畏于天命的想法实在难以改变。不管是孔子还是墨子的学说,都说明了当时这样的一个观点,天是可以主宰人的,人是不能也没有能力反抗的,所以天和人之间是绝对不可能作为平等关系存在的。除了这种天命论,当时还产生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说是进步的,甚至代表着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哲学观念的最高层次。荀子是提出这种观点哲学家,他认为天不是人的主宰,相反,人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控制天,甚至使天为人类服务。虽然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在哲学角度上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他在天人平等关系方面却有失偏颇。荀子虽然为当时的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即改正了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偏激的地方,但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也没有客观公正地看待天人关系,他过于强调人能够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还有利用自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思想有它先进之处,但未免也太过偏激,所以荀子的理论其实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天与人的关系。 这样看来,中国哲学史上能够客观公正处理天人问题的派系就只有道家。道家思想认为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2019公修课培训资料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9公修课培训资料 一、单选题: 1.()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B)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C)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3.党的四个意识中最根本的的是()。(B) A.看齐意识 B.核心意识 C.大局意识 D.政治意识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B)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C)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6.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D)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7.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C)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8.()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B)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9.本讲提到,()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D) A.延安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红船精神 10.本讲提到,()是中华民族精神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精神。(D) A.自力更生 B.谦虚谨慎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2.周易精神中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基本、最根本的精神。(C) A.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B.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百折不挠、以柔克刚 3.根据本讲,()是延安精神的直接来源。(C)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西北坡精神 4.()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C)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谦虚谨慎精神 5.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C)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8.()是永远革命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英勇牺牲的精神。(C) A.南泥湾精神 B.延安整风精神 C.抗大精神 D.白求恩精神 二、多选题: 1.根据本讲,延安整风精神中包括哪三大优良作风?()(ABC)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E.为人民服务 2.本课程讲述了延安精神的哪些现实意义?()(ABCD) A.为民族谋复兴 B.为人民谋幸福 C.为人民做学问 D.为世界谋大同

延安精神

延 安 精 神 学 习 心 得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学号: 20151658 姓名:张利全

延安精神学习心得 记得初中时学习红军长征时历史老师讲到,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那个时候理解水平有限,只是对延安有种朦胧的向往。看过延安时代纪录片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正如片中所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温暖的家,是延安的小米哺育共产党人长大。延安,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精神圣地。 学习了延安精神,我深深地领悟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规划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下面我将通过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的理解以及延安精神给我的启示予以阐述。 首先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延安精神有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若以延安时期十三年为考察对象,这一过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延安精神的孕育期。从1935年10月到1938年9月是延安精神的孕育期,主要标志是我们党倡导的抗大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 延安精神的形成期。从1938年9月到1945年6月是延安精神的形成期,主要标志是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毛泽东称这是中国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节,抓住这两个环节,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全局。 延安精神的成熟期。从1945年6月到1948年3月是延安精神的成熟期,主要标志是党的七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在七大上总结的党的优良作风,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延安精神的理论概括,标志着延安精神的成熟。此后,延安精神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当注意思想道德的修养,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加强政治修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新一辈应当对其有新的自我的解读,把延安精神的火种用行动传递下去。结合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谈,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绝不是简单的穿草鞋,吃忆苦饭,更不是停留在心理的激动,而是要在工作中见诸行动。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