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


一、【社区警务及其内容和特点】

内容摘要:因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即社区警务革命只提出了警务革命的思想与理念,而没有赋予相应而具体的警务内容、任务目标,所以目前国内外警学专家与学者就社区警务的概念有三个层面上的解释:一是“Communitypolicing”即以社区的警务,二是“Community-orientedpolicing”即以社区为对象的警务,三是“Community-basedpolicing”即以社区为基础的警务。其基本内涵是:(1)警察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提供全方位警勤服务为先导,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3.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开展社区警务。4.社区警务的基本形态———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有效。

摘要: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而组成的具有实体意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警务是警察机关依托社区,即依赖社区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实现警察与社区组织、社区公众的有机结合,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我国社区警务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当前,社区警务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警察机关作为当代警务革命的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国也不例外。但由于对社区警务思想理解上的差异,国民文化心理上的不同,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反差,我国社区警务战略在实施中难免出现浅层次、形式化甚至导入误区的现象。因此,本文参考有关学者、专家的社区警务研究成果,系统探讨社区警务及其内容和特点,以抛砖引玉,共同为社区警务实践做点贡献。

(一)、社区与社区警务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的伙伴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他在1881年首先使用Gemeinschaft(同Community,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一词。1887年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进一步将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社区一词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所作的选择,而是因为他生长在这个团体。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家所下的定义竟有140多种。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庆坤研究,从140多种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

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尽管至今人们对社区的定义还不那么统一,但多数认为社区一词的基本涵义,即指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单位。从中国社会学界使用“社区”这一概念的情况看,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而组成的具有实体意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这一概念,社区应具备五个要素,即有一定数量的、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界限的、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地域,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可以满足社区成员基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与适合社区生活的制度,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居民对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上述五个构成要素中,人群是社区的主体;地域和生活服务设施是社区的物质基础;管理机构与制度是协调社会生活关系的调节器;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纽带与粘合剂。从国内外社会学界进行社区研究的实例看,社区界限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操作色彩,并无统一的规定与标准。只要符合社区定义中的几个规定性,任何地域性社会实体都可以称之为社区。人们可以根据研究或实际工作的需要划分社区。通常,绝大多数人都是将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一街区界定为社区的。基于社区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根据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国现行警务的运行体制,社区警务的“社区”应界定为城市的街道、农村的乡镇。在具体的警务工作实施中,“社区”将界定在作了规模调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辖区。甚至有的还会涉及到街道、乡镇社区中的许多诸如居民小区一级的更小社区。

警务(Policing)泛指警察行为,具体指警察工作。社区警务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成果。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背景、基本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强烈反差,再加上不同的国民文化心理因素,对社区警务的认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以下是繁多定义中有代表性的几条:1.美国休斯敦警察局的定义:社区警务是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实际上,其本质就是警方对社区认识的

改变。传统的与社区隔离的警务战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而社区警务在警方和社区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盟,目的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2.英国社区警务的旗手安德逊的定义:安德逊以“社区警务树”来阐明社区警务的本意。其画面是一棵大树。树干是警察机关,树枝、树叶、果实是警察机关中的各个部门与警种。树下的土壤是社区。大树根扎在教堂、学校、工厂、企业之中。社区警务树体现了下列基本关系:(1)警务的成效依赖社会(社区)。(2)社会(社区)是打击与抑制犯罪的主体,也是警察建设的主要源泉。(3)所有警察工作,包括巡逻、刑事侦查、交通管理,都离不开社区。3.英国莱斯特大学麦克金的定义:麦克金认为,社区警务的形式是以社区为警察工作的重点。社区警务的本质是理性化———即在警务现代化之后按照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理性地决定警务工作。4.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的定义:社区警务是欧美各国警察自20世纪30年代所兴起的一种警务改革方式。它的核心是理性化,即在警务装备现代化之后,面对日益增长的犯罪而进行的返朴归真,追求传统的改革。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罗马的太兴保甲制,古不列颠的自我警务制。它的基本理论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它的基本方法是警察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双方的努力,再造社会和谐。它的工作范围是以地区自治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它的工作目的不单纯地指向犯罪,而是整个社会与广义的安定与安宁。因此,社区警务不能理解为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不能理解为在某一特定人群所进行的警察工作,更不能理解为某一种由公众参与的预防犯罪的方法。社区警务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警务方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警察哲学。因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所谓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解决的是职业化问题,第二次解决的是专业化问题,第三次解决的是现代化问题,第四次解决的是社会化问题。西方社区警务诞生于第四次警务革命时期,即解决了警察现代化问题之后.)即社区警务革命只提出了警务革命的思想与理念,而没有赋予相应而具体的警务内容、任务目标,所以目前国内外警学专家与学者就社区警务的概念有三个层面上的解释:一是“Communitypolicing”即以社区的警务,二是“Community-orientedpolicing”即以社区为对象的警务,三是“Community-basedpolicing”即以社区为基础的警务。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兴社区警务革命之风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它是伴随着社会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权利平等化、犯罪责任社会化等新的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控制概念而产生的。

社区警务是警察机关依托社区,即依赖社区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实现警察与社区组织、社区公众的有机结合,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它不仅是一种警务方式,更是一种警务理念与思想。其基本内涵是:(1)警察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提供全方位警勤服务为先导,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2)强调以防为主原则,即社区警察的着力点在预防犯罪上。警察注重社区预防、控制犯罪机制的建设,经常与公众共同寻找、分析和解决滋生犯罪的各种隐患或环境,还社区以安宁。实现由“被动反映型”到“主动先发型”的警务方式的转变。综上所述,社区警务的核心是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因此,实行社区警务战略,必须抓住两个根本要件:警察与公众。首先,要强化培训,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就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今日的警察必须是兼职律师、科学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专职英雄”。其次,通过警察经常地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提高在社区的可见度、建立警民关系的绿色通道等途径,架起警民之间互动、友谊的桥梁。

(二)、社区警务的内容

根据西方社区警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警务内容一般由社区预防犯罪(包括著名的邻里守望计划)、改革警务巡逻方式以密切警民关系(从被动反应型的巡逻车和无线通讯网中解脱出来,恢复步行巡逻)、提供社会服务以改善警察形象(警察多做社会工作)、建立社区反馈机制等4大部分组成。西方社区警务这一警务革命理念与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立即引起中国警方的重视。根据西方社区警务的核心思想,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警务最早的国家。我们一直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改革与调整公安派出所的警务运作方式与机制,提高管理与控制辖区治安的能力,作为我国当前社区警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并且它同有效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总体警务战略。因此,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由社区民警依托社区管委会及其他社区组织,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重点人口的法制教育。定期或及时向社区公众传递警务信息,如社区内发生的治安问题、情况与特点,违法犯罪的动

态与趋势,警方所采取的手段,公众应注意的事项及提供各种治安良策的途径。向社区公众传授或交流治安防范基本知识,传授与交流对付季节性犯罪、突出性犯罪及个案犯罪的方法技巧。向公众强化“110”报警宣传,指导他们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报警,提醒居民注意发现可疑人员、物品、车辆和目标等,并向有关人员传授识别、发现可疑情况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治安防范与及时、正确报警的能力。向公众不断灌输“安全投入”观念,从而加快防范设施与措施的落实。通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英雄、优秀人民警察与功臣警察的先进事迹,以激发公民以正压邪的勇气与热情。

2.构筑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有效预防与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充分运用社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力开展邻里守望(看家护院)、护厂护校、网络巡逻与堵卡的群防群治工作。切实加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有效减少入室盗窃、偷盗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攻坚克难,继续创建与巩固安全文明社区。

3.做好社区帮教与监督管理工作。对社区内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要贯彻“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成立由社区组织、家庭、学校、单位及社区居民组成的帮教小组,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帮助教育工作。对有吸食毒品的“高危人群”,应采取“派出所、家庭、单位、社区管委会”四位一体的帮教形式。对依法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依照法律程序与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对被监视居住的人,执行监视居住。

4.管理社区户口。社区警察通过户口登记、人口调查、查验居民身份证等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对社区实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和其他流动人口进行了解熟悉。重点管理暂住人口、重点人口,掌握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的动向,预防犯罪。

5.加强社区阵地控制。社区警察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合作,对辖区内公共复杂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位,实行属地治安管理,采取严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集中专项整治打击等多种措施,堵塞与减少违法犯罪可资利用的漏洞与条件,重点是查禁与取缔娼、毒、赌、黄等社会丑恶现象及滋生丑恶现象的温床,控制与避免发生火灾、群死群伤等严重威胁公民生命安全的治安灾害事故。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对单位内部及社会面上的不安定事端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确保社会稳定。

6.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社会矛盾日趋复杂与外化,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因此,社区警察应组织参与调解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治安秩序。社区警察既是社区警务员,又是社区工作者,要依托“110”报警服务台与派出所的报警服务电话和其他方式,履行“四有四必”的承诺,并进一步规范“四有四必”承诺制度,对社区公众的报警求助、危难救助,按照快速反应的整体要求,积极处置与提供援助。同时,当好社区基层组织的帮手,积极与公众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密切警民关系。

7.加强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努力提高民警综合素质。这是开展社区警务的基础与前提。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社区民警责任制度。采取竞聘上岗等人事改革手段,将政治思想好、作风过硬、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民警选聘到社区民警岗位上来。把社区的所有警务工作及服务工作交由社区民警承担,实行一区一警,一警多能,一包到底的民警责任制。为激励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考核社区民警工作实效为主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将民警的工作实绩与奖励、晋升挂钩,奖优罚劣。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在社区的刑事案件、重大治安事件、事故等,要查找社区民警在防范管理上的漏洞与薄弱环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追查其责任。二是加强社区民警的培训,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社区民警在职、脱岗、学历、岗位等形式的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素质、执法水平、业务能力、尤其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并经常组织社区民警体能、警技锻炼,培养民警的强健体魄与实战技能。

(三)、社区警务的特点

美国警学专家F·L·马萨拉曾撰文评论:“在社区警务方面,美国的执法机构应该而且能够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中国的社区警务一直是很有活力的,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在治安行政管理上走依靠群众的路线一直是他们长期坚持的传统”。“这样的社区警务形式应该算是社区警务的典范之作”。据此,除根据社区警务的两个基本要旨,即密切警民关系和预防犯罪为主,社区警务应具有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工作社会化、治安对策前置化等“四化”特征。

在中国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统一领导下实施社区警务。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一直是公安机关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公安工作取得了瞩目成绩。如今面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纷繁复杂

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为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更强化了党的组织建设,尤其强化了基层行政和私营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十五大”报告中又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进行了科学划分,这些都为我国公安机关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推行完善的社区警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是西方国家所无法做到的。

2.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及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自人民公安机关成立那天始,党委领导下的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一直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与优良传统。实践中,公安机关服务于群众、取信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警民鱼水情。近年来,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强化服务职能、向社会承诺“四有四必”,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更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广大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见义勇为事迹不断涌现。况且,我国公安工作的群众路线还包含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内容,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这使我们的群众工作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值得骄傲的是:治保会、治安联防队、各种治安防范义务队等群防群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防范网络更加严密,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社区警务就是根植于这样肥沃的群众土壤之中。应该强调的是:首先,我国应不断地深化、拓展群众工作,变以警方为主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到警民互动、以公众为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主体力量。其次,根据中西推行社区警务的社会背景不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区警务是“后现代化对策”),我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将社区警务与公安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

3.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开展社区警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预防和惩罚违法犯罪,教育和改造违法犯罪人,逐步限制和消除产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自20世纪80年代左右提出这一方针以来,我国的综合治理机构体系健全,责任目标明确、参与力量广泛,手段措施综合,已完全实行了法制化、社会化、系统化,并在20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而社区警务的精神与综合治理的实质有着广泛的一致性。所以有学者称:西方国家实行的社区警务实质上就是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此我国依托强大的综合治理机构开展社区警务,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很强的优势与丰富的经验。

4.社区

警务的基本形态———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主要是指公安派出所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公安机关就在城乡逐步建立了公安派出所这一公安基层组织。几十年来,虽然公安派出所工作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他们遍布于城乡社区,扎根于群众之中,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派出所具有“上面千条线要靠下面一根针”这样重要的基层基础工作作用,我国始终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警务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社区。可以说,设置公安派出所就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形态,公安派出所实施着社区警务战略。

5.社区建设的加强为社区警务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通过社区建设,旨在把社区建成一个具有安定的社会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等。可见,社区警务工作是社区建设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社区警务工作是社区警务思想的重要体现。随着社区改革和建设的逐步深化,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正在加快构建,这为公安机关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强大的保障,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之比较】

(一)警察职责定位不同。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二)警务权力分配不同。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了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了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了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三)警务运行机制不同。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了“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了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了基层、沉到了社区、沉到了群众中,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四)警务价值衡量不同。传统警务衡量警察工作成效的标准较为狭隘,如快速反应的时间、破案率、逮捕数字等,这些指标几乎全是围绕犯罪而制定的,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大部分在于打击违法犯罪,对其考核评定也由公安机关内部进行。社区警务中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在于管理、服务、防范,评估价值更注重公众的满意程度和安全感,衡量的指标是围绕公众的反应制定的。社区警察通过深入到公众当中进行走访交流、巡逻、帮助失足青少年、处理家庭纠纷等服务性的日常工作,改善了公众对警察的态度并增强了公众的全感,对其作出科学的考核评估需要社会很多部门参与,不简单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事情。

(五)警务构建方向不同。一是警务模式构建方面。传统警务是一种“警察主导型”警务模式,强调决策权威的集中化和统一指挥的原则。这种警务模式以案件为导向,主要处理发生的案件,在案发后快速反应,可称之为消防救火式警务。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察与居民共事型”警务模式,它强调通过授权和实行参与式管理来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这种警务模式以防范为导向,与社区公众共同找出和研究社区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容易激化的矛盾以及可能导致犯罪的问题,提前介入,超前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消灭隐患,预防违法犯罪及其他事件的发生,因此可称之为预防消化式警务。二是警务价值构建方面。传统

警务重打击轻防范,重管理轻服务。社区警务则是通过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安全防范的认知,建立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创造社区精神等,来达到警民对社区的共建、共管、共防范的目的。

三、【社区警务的核心是:警民关系】

社区警务战略强调以社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突出警察形象的柔性化、警民关系的伙伴化、警务工作的社会化、治安对象的前置化。因此,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就成为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的核心。

(一)、转变认识,找准角色定位。

密切警民关系的三要素是:彼此协商、彼此合作、彼此满意。社区民警的定位关键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做社区警务的倡导者。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活动中必须率先垂范,倡导和唤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有效发动和组织群众,让他们愿意同社区民警合作,并不断密切警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合力。二是要做社区警务的主导者。相比社区居民,社区民警具有预防和打击犯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良的科技装备,还掌握着社会舆情,熟悉社会治安动态,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控制社会动态。三是要做社区警务的服务者。社区民警要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加强交流沟通,让他们了解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预防犯罪、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民警工作的认同感,实现警察与社区居民的彼此合作、彼此协商、彼此满意,真正建立起警察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社区警务不断推向深入。

(二)、规范机制,推动警力下沉。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密切警民关系,必须从规范社区警务机制入手,着力解决社区民警沉下去的问题。一是划清工作职责,让社区民警下得去。严格按照公安部文件规定,取消社区民警在侦查破案、打击处理等方面的硬性指标,社区民警不再承担派出所日间值班任务,不随意抽调社区民警离开社区参加各类专项工作,保证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自主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全面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让社区民警愿下去。为社区民警建造统一标准的社区警务室,配备必要的工作装备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设立社区民警专项工作表彰奖励项目,提高社区民警的荣誉感、自豪感,增加社区民警的工作热情。对长期扎根社区的民警,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非领导职务晋升;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提拔工作能力强、成绩显著的社区民警担任基层所队长职务,切实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待

遇。三是改革考核机制,让社区民警勤下去。对社区民警的考核导向,要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评价转向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警民关系融洽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外部公众评价,不断加大外部评价考核权重。

(三)、构建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警务室是社区民警联系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是社区民警的工作平台。密切警民关系,要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的作用,着力在社区警务室的功能完善、作用发挥上下功夫,真正把社区警务室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一是宣传要足。通过组织开展宣传资料进信箱、进菜篮、进货筐、上街头、上橱窗的“五宣”活动,在社区(村)报上设专版,召开警情月通报会、社区民警季度述职会,向社区居民发送短信提示等途径,广泛深入地宣传社区警务室的职责功能,提升社区警务室的社会影响力,使社区居民报警、求助、咨询或办事时首先想到的是上警务室,真正把警务室办成联系警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密切警民关系的“热门”。二是开门要多。社区民警要把工作中心放在警务室,把治保例会、谈话教育、青少年帮教,以及简单治安案件的调处等在社区警务室能够完成或办理的工作尽可能在警务室办理,不断丰富警务室的工作内容,增加警务室开门时间,避免警务室建成后闲置或经常关门、给社区居民留下不良印象。三是关系要好。发挥社区警务室功能少不了社区各方的配合、支持。社区民警要设法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党团员和治安积极分子的参与热情,妥善处理好与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单位,以及“内保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关系,遇事多找他们商量,集思广益,要放下架子,积极主动配合他们做好一些社区公益事业,依靠他们共同搞好工作。四是方法要对。在社区警务室工作,与群众距离近了、打交道多了,更加要注重工作方法,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关心群众的呼声,与群众交流以诚相待,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民警、对警务室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反馈工作,对居民提出的意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四、【美国社区警务工作研究】

美国警察机构为了把治安警察建设成保卫城市的基地,实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减少犯罪、消除市民恐惧心理的目标,采取了若干措施,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 、看守阶段:警察通过各种途径控制犯罪以达到为那些享有特权的政府要员服务的目地,这是美国最初阶段的警务工作。

2 、执法阶段:警察是打击犯罪的斗士,其主要职能就是对紧急求援电话作出迅速反应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3 、服务阶段:警察不仅要打击犯罪,更主要的是要设法预防犯罪,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这种第三阶段的服务性警务工作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社区警务。它起源于 70 年代,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视和采用。社区警务是对传统警务的重要改革,因为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与环境相关,犯罪也不例外。所以,警察的职能就不单是打击犯罪、逮捕罪犯,还要研究犯罪行为,分析和掌握自已所警卫的社区的各种潜在社会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如失业、贫穷、吸毒和携带武器等,这些都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五、【中国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部党委在总结中外警务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2002年3月在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县城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2002年6月14日,公安部作出《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公安派出所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改革警务机制,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社区警务作为一种警务模式和理念被正式提出后,各级公安机关按照部署,积极推行社区警务。但从目前社区警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公安部的改革思路和要求没有得到全面、有力的贯彻落实,社区警务的组织建设、管理体制、警力配置、工作措施等仍然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快公安机构改革,完善警务机制,改善社区警务的主客观环境。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社区警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深化社区警务改革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开展以来,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在推进社区警务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研究滞后,影响了社区警务的深入开展。“社区警务”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警察机关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采取增加警力、提高警察装备现代化水平等办法,增强警察的战斗力,但在遏制犯罪方面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总结这次警务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警察机关发现,忽视民众及犯罪预防工作是警务工作缺乏民众支持和犯罪“打不胜打”的根本原因。为改变这种

被动状况,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警察机关提出了社区警务理念。经过多年实践,社区警务在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打击犯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社区警务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相比,我国的社区警务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特别与社区警务的现实迫切需要相比,社区警务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状况十分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区警务的正确认识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1)对社区警务客观要求的认识不够清晰。社区警务要求公安机关在派出所和刑侦工作改革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以打为主”调整为“打防结合,以防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单位对社区警务的客观要求认识不清,简单地把社区警务理解为“社区+警务”,或把传统警务移植到社区内;在推进社区警务中,只注重社区警务形式方面的要求,热衷于建社区警务室、制作社区警务标识和台账,而在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管理模式等实质性内容方面未进行配套改革,结果是社区警务与原先的责任区警务“换汤不换药”。

(2)对社区警务发展方向不明确。有相当部分基层公安机关对推进社区警务的战略背景了解不深,对社区警务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实施社区警务过程中没有结合公安改革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安管理体制及其工作运行机制的要求进行,“坐而论道”,工作不推不动,上面怎么部署下面怎么做;或者“原地起跳”,工作不讲求创新,实践中既反映不出问题,又总结不出经验,工作平平淡淡,推进缓慢,效果不明显。

2.社会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实施。

(1)单位人向社会人的管理模式变化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来依托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落实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被打破,而以地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尚在健全完善中。与单位人的管理模式相比,社会人的管理尚存在管理网络不完善、有效管理办法不多等问题。这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的反应便是民警可依靠的力量大大削弱,工作难度增大,警务工作效能降低。

(2)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意识淡化,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弱化。具体表现为“一高一低”,即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对警务工作的期望值增高而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互

动性”降低。在工作中,群众要求社区民警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多、解决困难多,而对社区治安工作理解少、支持少、参与少。这种现象的存在,使社区警务民警很难有效组织社区群众开展治安工作,严重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3)社会治安形势复杂严峻,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刑事案件多发期,社会治安形势复杂严峻,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压力巨大。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基层公安机关只得将工作重心放在打击犯罪方面。持续不断的严打,使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根本无暇抓基层基础工作。本对社区警务工作充满期望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由于长期见不到社区民警到社区、到警务室工作的身影,转而对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充满怨气,这种状况客观上增大了基层警务工作的难度,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整体推进效果。

3.公安机关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开展。

(1)上级干预过多。发达国家在社区警务管理方式是上级对社区民警工作一般不进行干涉,社区民警在职责范围内有权决策。上级更像一个研究所,通过数字分析、实地调查、听取反映等方式,监测社区民警的工作,对忽略的地方作出建议,对超常的做法要求作出解释,对不恰当的做法帮助改正,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方式。而我国的基层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上很少有主动权,工作往往听命于上级,而上级机关下达的指令过多过频,且大多不符合当地实际,因此,不仅缺少针对性,而且十分不利于应当具有很强主动性特点的社区警务的开展。再加上大量的公安职责范围外的联合执法等非警务活动,基层派出所民警常年忙于应付,进社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难做到与社区组织和群众一道主动研究治安问题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

(2)民警素质较差。从当前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基层民警法律与业务素质较差,不善于抓基础工作,不善于与居民群众沟通,不善于听取意见,不善于收集、捕捉信息,不善于综合分析治安状况,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解决社区警务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调动和激发群众开展治安防范的积极性,而这一切恰恰是社区警务对基层民警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

(3)警力配置不合理。“大机关,小基层”的“倒金字塔”警力配置结构,造成了一线警力的严重不足,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开展。按照我国160万公安民警,13.5亿人口计算,每个民警要大约管理845人,这与西方发达国家500:1的警民比例相比虽然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加上公安机关的各类辅助力量,

这个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与西方国家60%以上的警力在基层一线相比,我们的“倒金字塔”警力配置结构,使得一线的警力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显得十分紧张。民警常年超负荷工作,推进社区警务的各项具体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4)警务运转不协调。当前,公安机关内部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安管理和运行体制,警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在新的治安形势下显得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内部机构设置过多、业务交叉、分工过细;机关庞大,层级过多,工作效率不高;目标设置欠科学,检查考核过多过滥,报表台账种类繁多;工作重形式、轻内容,重初始、轻过程和结果,等等。这些弊端不仅形成了严重的内耗,影响公安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影响了民警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制约了公安改革进程,妨碍了社区警务的深入开展。

(二)、深化社区警务改革的几点思考

1.深化理论研究,确保社区警务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只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才能成功。因此,对实施社区警务,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要以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为突破口,深化公安理论,明确发展方向,以指导、推动社区警务改革的深入开展。社区警务改革是现代化后的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前三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正确的警务革命。它是当今世界警务改革的方向。公安部作出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部署,是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发展、体现时代性的举措;是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变化,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把握警务工作发展规律的要求。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警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作为新时期完善基层公安工作、改革和健全公安管理体制、推进公安工作大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实现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深化社区警务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社区警务理论,以理论作指导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实践的开展。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客观总结传统公安工作理论,使之在社区警务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又要在推进社区警务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理性的认识和研究,促进理论创新和各项工作的创新。同时还要学习、吸取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警务理论和警务实践精华,使社区警务理论在完善、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公安实践。

2.建立完善机制,用制度

来规范和推进社区警务。社区警务绝不是简单的警力前移、在社区设立几个警务室、为每个民警划定一个责任区的问题,它是专群结合的公安工作方针在新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一种战略性、系统性的警务思想。社区警务不仅要求民警沉入社区、贴近群众、密切警民关系、组织群众开展治安防控工作,而且要求一切基层公安工作都要围绕社区、立足社区、在社区中显示生命力。它的目的是有效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和事故,本质在于真心实意为社区民众服务,保障民众安居乐业,同时使其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因此,要完善和强化社区警务,必须将现代社区警务理论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情报信息工作规范、治安防管控工作规范和警务报批(包括许可与否决)、检查监督、绩效考核与评估、责任倒查、竞争上岗、奖惩及保障服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推进社区警务。

(1)制定社区警务工作规范。要明确社区民警的身份,应当变社会治安单一的维护者为社区防控体系的组织领导者;明确和规范社区民警工作职责(主要是组织巡逻防控、联系与服务社区、搜集处理情报信息、人口与阵地管理、处警办案等)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明确社区民警应当把与社区共同承担改善社区生活环境的任务、为群众生产经营、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受居民求助作为自己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主要范围和内容(禁止参与影响警民关系的非公安行政行为);并明确地向社区民警提出熟悉公安基础业务、熟悉相关法律知识、熟悉民情社情(对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每一处环境、每一个企事业单位了如指掌)、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搜集处理信息、善于调处纠纷和依法规范自己的行政、刑事执法行为等基本素质要求。

(2)制定情报信息工作规范。要按照信息与数据所应当具有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效能性的要求,明确规范情报信息的范围、采集方法、核查方法、分析方法及处理程序。要逐步实现公安信息网进社区、上警车、通警员,努力建设一个输入界面统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综合处理机能强大、运行安全可靠的公安综合信息系统。

(3)制定治安防管控工作规范。要按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立体型的社区防控体系和队伍专业化、工作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形式多样化、管理市场化的要求,明确规范对社区实有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口、要害部位、重点行业的管理,明确如何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如

何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何从发案中查找漏洞和开展防范,如何排查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帮助挽救有劣迹的人员,特别是失足的青少年。在防范方式上要明确“三个结合”,即公开防范与秘密收集信息结合、动态巡逻与静态邻里(单位)守望结合、日常人口管理与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教育控制结合。

(4)制定绩效考核评估制度。要结合社区警务特点,把握整体工作导向,科学确定考评分值,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3.强化保障机制,推进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社区警务绝不仅仅是派出所和社区民警的事,也不仅仅涉及治安、刑侦几个部门,它涵盖了公安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各个警种,一切公安工作最终都落脚在社区。因此,要完善和强化社区警务,必须围绕社区警务对公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1)在管理体制上,要按照社区警务的要求,精简机关内设机构,撤并一些警种、部门,增设一些必要的机构,调整警力布局,充实基层社区,彻底改变机构头重脚轻,警种太多太细的状况,形成“小机关,大基层”的格局。要理顺各部门、各警种之间,以及它们与社区警务的关系,明确它们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承担的职责。在领导体制上,要将职责、任务相近的部门纳入一个指挥官统一领导,避免工作上的不协调与磨擦,减少内耗。要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电子警务,减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

(2)警务管理上,要围绕社区警务,大力推行法制化、规范化、人本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要赋予基层派出所领导的工作主动权,改变现行的接受上级指示、命令式的警务导向,使他们能够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强的警务活动,由此促使他们逐步养成定期分析治安形势的良好习惯,使之逐步成为善于捕捉敏感信息、善于预测未来(而不是容忍和应付未来)、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善于指挥各种警务活动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指挥员。

(3)在警务运作上,要围绕推动警务工作社会化来进行。要在坚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基础上,贯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指导思想。要注意情报信息的采集、研析和共享,注意分析犯罪的成因、特点、规律,对特定类型的犯罪预先建立干预机制,减少有犯罪动机的人员与犯罪目标接触的机会。要增加对要害部位、犯罪热点地区的巡逻,对暴力型犯罪和故意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和经济建设的犯罪以及重复犯罪的,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积极侦破和打击。要认真研究探索在公安经费不足的状况下如何克服利益驱

动的问题,提高执法的合法性,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治警。要根据社区警务工作需要实行弹性工作制和错时工作制。

(4)在素质保障上,要大力推进科教强警,建立新录用民警下基层机制,完善对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体制,要使每一位基层民警一至两年参加一次短期轮训。要注重基本工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学会采集、研析情报信息,熟练掌握执法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在教育培训上,还可以采取学教结合的办法,让业务熟悉、工作出色的基层社区民警到警校授课,让警校教师下基层社区锻炼,以激发基层民警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改变民警素质上高下低的状况。

(5)在后勤保障上,要力争通过立法,将公安保障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切实改变经费上宽下紧的状况,确保物力、财力向基层、向一线倾斜,为公安基础建设、公安装备、科技投入打下坚实基础,解决基层办公、办案经费之忧。积极解决社区警务室建设、警务工作硬件配置等费用,减轻派出所筹集经费的压力,为深化社区警务改革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六、【社区警务工作的“沙堆理论” 警察执法要先赢民心】(公安部的新闻发言人武和平)

“一个沙堆一般都是下面大,上面是尖的,这样一个三角形,大量的社会矛盾在下面,通过化解底层,案件就会减少。”“再好的外科医生都不如不动刀”

人民警察一共有14项职能,有3项是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惩罚犯罪,而其余11项都是通过管理为群众服务,警察的工作“从摇篮到坟墓”,因此警察抓坏人,但更多的时间应该为好人服务。 社区警务工作看上去与打击犯罪好像没有关联,但实际上是找到了木之本,水之源。社区的老百姓把所有的信息都给了社区民警,那么他就是千里眼,他是顺风耳,他把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了社区七千多人的力量,所以这个力量叫做警察冲在前,百姓做后援,这样才是我们中国警察应该走的一个方向。全国五万个派出所,十七万四千个社区工作站,都要动起来。

 “三率”评价新机制 社区民警好不好居民说了算。今后评价社区民警的工作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居民说了算,这项评价机制有“三率”

 第一见警率,“不认识他的管片警察,不知道管片警察姓谁名谁,高低矮胖,那么没有见解,好了,我们就要给你扣分了”。

 第二熟识率,“你和这个警察聊过没有,你跟他谈过知心话没有”。

第三个,办事率“到底给我们老百姓办事没有”。

七、【如何做一名

社区警务工作的行家里手】

社区民警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就是如何下社区、下社区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认识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

从当前社区警务改革与实践来看,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社区服务,发现和了解社区的犯罪和社会问题,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预防犯罪工作,主张社区公众为预防打击犯罪的主体,以社区为根治犯罪的主战场,以宣传、教育、支持和鼓励公众为警务工作的中心。社区民警下社区必须树立以下五种理念:

(一) 民本理念。社区民警的各项工作,要以“民本”为最高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人力资源,构筑社区防控网络,减少犯罪主体对社区生活环境构成的危险和破坏力。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的向导,其在社区警务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所展现的正是“我为社区民众管治安”的警务理念。一个以“民本”为最高指导思想的社区民警,同时还需要弄清楚“民本”的内涵和外延,它告诉我们每个社区民警这样一个道理——社区的一切警务工作都要以民为根本,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只有这样,社区警务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二) 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证明,做好社区警务工作,不但在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开拓,而且在理论上要勇于创新。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现代警务方式与传统警务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住现代社区警务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社区中的人、事、物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由于各个社区环境的差异,如居民社区、商业社区、宗教社区、城乡结合社区等,此外还有社区文化、经济、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因而社区警务不存在一种统一模式。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个社区民警在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要求下创造性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改善警民关系,同社区一道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以及参与社区爱民、利民、便民的活动,安全检查,法制宣传,收集情报信息,维护治安秩序,这些是没有绝对量化标准的,这就更多地需要我们每个社区民警的创新活动。

(三) 服务理念。社区警务的服务理念一开始就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最终还是确立了这个理念。我认为,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是贯穿于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始终,服务能使民警立足于社区,服务能赢得民心、调动民心。作为一个社区民警应是“时时是我们服务的时间,处处是我们服务的地方,件件是我们服务的事情,人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因而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该是:公众是“顾客”,社区民警是“服务者”。

(四)共管理念。社区警务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需要社区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共同合作和协作才能完成,只有在社区内实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才能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受益。社区民警要争取社区干部、社区群众和辖区单位(行业)的支持,充分挖掘社区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佳的合力作用。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一个缩影,它需要实行综合治理,但更需要的是实行群众治理,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必须要有这方面意识,就需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落实好“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办好自家的事”。

(五) 信息理念。社区要提高治安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民警必须牢固树立信息优先的理念,社区情报信息主要是为现实斗争和社区防控服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区民警尤其要重视社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包括治保干部、治安积极分子、治安耳目、信息员、保安巡逻队员在内的覆盖整个社区的情报信息网络。要了解掌握社区内的各类信息,不仅要掌握与我们实际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刑事犯罪信息、治安情况信息、国保信息等,还要注意了解其他的各类社会面信息,如社区的地理环境因素、居住人员结构、层次,社区内的人文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二、把握入户调查的方法

入户调查工作是公安部规定的社区民警的一项重要勤务,入户调查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同时也是一个社区民警综合素质的体现。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是社会学、心理学、各种自然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动手、动嘴、动脑的三结合。入户调查是手段,人口了解是重点,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获取有用信息是目的。在工作中,社区民警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了解社情、民情,获取线索,要宣传法律知识、防范和自我防范常识,全面掌握好入户调查方法尤为重要。由于群众的文化水准不同,素质参差不齐,脾气性格各异,因此掌握好入户调查方法尤为重要。在工作中,有些社区民警在入户调查时抱怨群众对入户调查不理解,甚至连门都不让进,即使进了门也获取不了有价值的信息,等等。我认为这都是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要当好一个社区民警,光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

(一)如何较快地贴近群众,获得群众信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意识到入户调查是上门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