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2.詞的分化引起字的分別。

A一種是加旁以別義:

1)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避。躲避之意。)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闢,開闢(注:現在“闢”又簡化為“辟”。)。)3)苟無恒心,放辟邪侈[chǐ],無不為已。(同上)

(僻。不正當,不正派)4)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嬖,bì本義:寵愛)5)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譬。)

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捨”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把“责债”、“舍捨”等称为古今字(注: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B一種是換旁以別義:

錫——賜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莊子·列禦寇》

賜,予也。——《說文》

上予下曰賜。——《正字通》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清代修《康熙字典》即根据《正字通》,而加详备

古字的义项多,较复杂,今字的义项少,较单纯,爲不同的義項造不同的字,古字的义项大多等于今字的义项与它本形今保留义项的加合,比如:古“説”=悅+今“説”

同時,我們要注意,各組古今字內部的時間標準是千差萬別的。比如:反-返,“返”字已見于公元前433年的楚曾侯鐘。孰——熟,始見于《玉篇》(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所著字書)

古今字與通假字辨: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臨時借他字表音。通假字與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關係,沒有什麽直接引申的關係。如:蚤——早,

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古字兼職。在某個意義上,古今字其實是同一個字的先後不同的寫法。如果套用“本字”的說法,那麽,古今字中,古字其實纔是本字,反而是加旁或換旁或另造的今字是後起的,我們不能不顧事實,反倒説今字纔是本字。如:説——悅,亦——腋。

《鄭伯克段於鄢》中的古今字:

1.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邑-他

2.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大叔-太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害-避

4.《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錫-賜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例如: 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 ②水暴益。(《吕氏春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 引伸为休息、止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又引伸为灭: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 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又叫链条式引伸。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古代汉语下 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最新《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1 2 第二单元 3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4 5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6 遂恶之。” 7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8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9 不然?” 10 古今字: 11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12 叔。” 13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4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15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16 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17 异体字: 18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9 20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21 22 《公孙无知之乱》 23 通假字: 24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25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26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27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28 税之”。 29 古今字: 30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31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32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33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34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35 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36 皆止”。 37 异体字: 38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39 《之战》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 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繁简字(一) 繁体字: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化字,那笔画较繁的形体,就是它的繁体字。 欢(正)---歡(正体) 懽(异体)讙(异体)驩(异体)第二版的书教材447页(70组繁简字) 繁简字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说繁简字是一正一异的关系。 高小方:繁简字是双正的关系。繁体字里也有正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1、板---木板闆---老板 2、里---里程裏---里面 3、表---外表錶---钟表 4、别(bie阳平)---分别彆(bie去声)---别扭 5、卜(bu上声)---占卜蔔(bo轻声)---萝卜,蘿蔔 6、才---才智纔---方才的才有繁体 繁简字(二)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六组) (1)厂(an阴平)庵的异体字,盫(异体)。 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例子戏曲《庵堂相会》。 (2)厰(chang上声)工厂 一个正体往往对应几个异体,如窗(正体)---窻(异体)窓(异体) 同形字:同形而异音异意的字。《影梅厂语》,钵厂。 她---姐的异体; 她---刘半农19世纪20年代造第三人称女性。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七组) (1)冲:(chong)“沖”是异体字 用开水浇:冲茶、冲鸡蛋;一飞冲天;大盈若冲(空虚);冲龄(幼小) (2)衝:(chong)要衝(交通要道);衝击。 (chong)首衝南方,衝劲儿

繁简字(三) (第八组) 丑: (1)地支的第二位,子丑寅卯;角色丑; (2)醜陋;比物醜类(比较) (3)古人名用哪个不绝对例如:文醜就用了这个‘醜’。 《战国策》有个辩士叫张丑 (第九组) 出:进出 齣:量词:一出戏(明清长篇戏曲之段落,相当于元杂剧之“折”) 齣?硬标记:用“齣”的是传奇,用“折”的是杂剧 (第十组) 淀浅水的湖泊;白洋淀 澱沉淀物;淀粉(面粉、多倒水沉淀,能抓起来的是面筋,再也抓不起来后,倒掉上面的清水,剩下的在阳光下晒) (第十一组) 冬冬季 鼕鼓声冬冬(可以简化成“冬季”的“冬”) 好多作家也受象声词影响把繁简字加个口字,错误。 (第十二组) 斗: ①斗(dǒu)升斗;几升几斗; ②星宿名:斗(dǒu) ?28宿(天球赤道里的恒星分成28组):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鬥:①鬥:斗争:鬥牛士; ②姓。异体:[鬭] (十三组) 范:姓,如范仲淹; 範:制作金锁器具的模子,如模範,範文 (十四组) 丰:丰采,丰姿 豐:豐富;姓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 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词头 附加在词前,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2、词尾 附加在词后,只表示词性的一种词的构成部分,它没有词汇意义。 3、阴声韵 音韵学术语。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 4、阳声韵 音韵学术语。凡韵母以鼻辅音-m、-n、-?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 5、旁转 音韵学术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6、舌头音 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对转 音韵学术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对转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8、《经典释文》 简称《释文》,唐陆德明着。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13部经书所做的注释,是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音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9、如字 训诂学术语。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而且要用本义。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10、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三十六字母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类别。包括喉、舌、齿、唇、牙。 11、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全诗一般共八句。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也有句数超过八句的,称作排律。

12、传 注释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3、读曰 注释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个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4、叶韵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本来押韵的字,到了六朝以后,人们念起来感到有的不押韵了。但当时的人并不了解古今语音变化的情况,为了使这些显得不押韵的诗句念起来能够押韵,有的人就按照现实读音来改变《诗经》韵字的读音,以求得语音上的和谐,这就是“叶韵”。叶韵是指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15、反切 古代字典辞书用得最多的一种注音方法。又叫“反”、“切”,它以两个汉字合在一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6、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指使本可成为句子的结构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成句和表意。 17、借义对 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 18、对仗 又称骈偶,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19、句读 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0、孤平 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孤平”。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词、句 ?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 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史记·周本纪》 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 形字)。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迹与跡、唇与脣。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 ?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喻和谕 ?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预和豫 ?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 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说与悦辟与闢、避、僻。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身与娠疲与羆不与柎 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弟与悌知与智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俸采与彩採綵不与否柎 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 ?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 ?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 完全同音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振通赈,救济的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的意思。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莫通幕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趣和促怡和嗣 通假和假借古今的联系与区别 1假借和通假(依声托事,借音表意义)造字假借用字通假 2通假和古今古今是历时现象通假是共时现象

古今字词

古今字词 古今字词 古代汉语是跟现代汉语相对而言。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时期直至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上古时期(秦汉以前),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时期(宋元明清)。 学习语言,一般要求耳听,口说,眼看,手写,即所谓四会。但是学习文言,却缺少语言环境,不可能跟古人交谈,只能读他们的文章。因此学习文言,把重点放在阅读上就可以了。学习的重点,是阅读古书。阅读古书的能力,重点是明义。明义的重点在于理解汉字含义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字多数现在仍然在沿用,但含义有所变化,如果用现代汉字的意思去套,去猜,读完了以后,往往不知所云,或理解错误,驴唇不对马嘴。 例如,“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学生翻译为:“圣人没有经常的老师,孔子的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的徒弟,他的贤能不及孔子。”句中郯、苌、聃三个字,现代并不常用,倒不易出错。而常、师、徒三个字是常用字,倒理解错了。句中的常,不是经常,而是固定不变的意思;师,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是以之为师的意思;徒,不是徒弟,而是指这一类人。 古代汉字的音韵,虽然重要,特别在古典诗词方面,但首先要花力气解决的是弄清古代汉字的含义。有些成语里保存着文言字的含义,可以参考利用。如:飞禽走兽、走马看花(走=跑,不是行走),山穷水尽、无穷无尽(穷=尽,不是贫穷),坚甲利兵、兵不血刃(兵=兵器,不是士兵),完璧归赵、覆巢之下无完卵(完=完整,不是完蛋)。 文言字,大体上一字等于一词。现代汉语有些双音节词,往往是由文言中的同义字近义字或反义字所组成。区别这些同义字近义字,对于从微观上把握汉字,很有用处。以下分词类说明,只是相对的,因为一个字可能不限于一类,只能以其主要用法归类。而且汉字只能从字义上分类,并无形态标志。解释也不是全面的,只着重说明近义方面的细微区别。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但却是应该弄清楚的要点。 以下分六部分说明。 一,名词; (一)自然,山川 (二)物品,建筑 (三)人,社会 二,代词; 三,动词; (一)心理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复习整理(大二上)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 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演示教学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 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

通假字: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之战》 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注P120 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 桀:通“揭”,举起。注P120 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桀石以投人”。翦:通“剪”,剪除。注P121 例句: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一、填空 (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 1、公元100年,着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着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 汉字西来说; 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 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古今字对照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对照 ●“为”统一替换为“爲”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很少写并、併 “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才,纔 “才能”之意,用才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綵,採,寀,埰,棌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 “彩色丝织品”的意义写作綵 “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 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例词:教行于钞】 ●沈,沉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 ●丑,醜 “地支”用丑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 仇恨、仇敵可用讎 ●斗,鬥(鬦,鬭)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 【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斗膽、漏斗】 争斗、战斗用鬥(鬦,鬭) ●厄,阨——古代是两个字 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 【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例詞:豐年;豐茂】 ●复、復,複,覆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干,乾,幹,榦 “天干地支”用干 “冒犯”“干预”用干【例词:干戈】 “干湿”用乾【例词:乾杯、乾旱】 “树干”用榦【例词:樹幹、骨幹、幹流】 “才干”用幹【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谷,穀 “山谷”用谷 “粮食”“俸禄”用穀 ●馆、館,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