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由于人治社会制度下的长期腐败,大量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

到及时解决,而且被人为的掩盖、压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矛盾经过

长期的演化、积聚,已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社会对立和对抗。

贫富不均矛盾是目前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矛盾的核心。社会

越是发展,贫富不均的矛盾越是突出,老百姓越是不满。由于贫富的矛盾长期恶化,加剧

了社会的不安和动荡。老百姓要求平等的呼声不绝,且日益高涨;老百姓对抗官员和地方

政府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蔓延的趋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不尽快推动社会制

度的变革,一旦发生社会危机,老百姓长期被压制的情绪很有突然爆发

在送旧迎新之际,人们不得不去注意在2004年充分暴露出来的目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着的

两大互相矛盾的大趋势。第一大趋势可以领袖外交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为标志,中国已经在

国际社会迅速崛起。第二大趋势可以频繁发生的社会抗议运动为标志,中国社会矛盾已经

到了一触就要爆发的阶段。

这两大趋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中国的发展,如果这对矛盾处理得不好,社会政治

的稳定就会成问题。

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是很显然的。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迅速把中国推向国际

政治舞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加入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而且在近年开始走具

有自己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多边主义、经济外交和睦邻政策等等构成了初生的和平崛起

理论的主要内容。如果中国的内部发展是可持续的,中国的崛起只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这点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的。

但问题就可能出在内部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内部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大趋势就是社会

矛盾越来越激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贫富分化和收入分配差异已经到了

一个相当危险的边界。

外部改革有国际压力

中国社会没有能够像很多人所期望的,成为一个多元社会,而是迅速向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各社会阶层之间没有利益协调机制,互相缺少信任感。而政府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也

在迅速下降。结果就是不同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的兴起。

为什么这两大趋势能够平衡发展?这就涉及到外部改革与内部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主题。但是,总体上看,对外开放远远

走在对内改革的前面。或者说,内部改革远远落后于外部开放。

这种情况与中国的改革模式有关。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先基本上不去触动既得利益,而是

努力在既得利益的外围发展出新的利益。很显然,内部改革要触动巨大的既得利益,相比

之下外部改革就比较容易。就是说,产生新利益比改革即得利益要容易。

外部改革进展迅速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外部的压力比内部压力要大得多。外部压力呈现为

高度的组织化,可以说是外部众多主权国家对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压力。这有其表现

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方面。

所以,中国已经加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所有的重要国际组织。中国在投资、贸易体

制的改革和开放方面远远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即使在法制改革方面,一般认为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内部利益,但在与外部开放有关的法律改革方面,中国显然也是走在前

列的。外部改革的成功客观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

件来吸引外资,促进贸易。

相比之下,内部改革方面相当不尽人意。在法制方面,尽管有各种法律的出台,但国家并

没有成为一个法治国家,党政干部的腐败仍旧严重。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政府本身的社会调节功能不足,不能控制社会的高度分化。

政治改革上更是没有什么大进步。执政党调整了社会阶级基础,为新兴阶级提供了政治上

的合法化,并修正宪法,从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但在这样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

原来的工人农民阶层异化在体制之外,因为这些阶层并没有任何有效的管道来参与政治。

内改的可持续性亟需重视

内部改革的不足本来就已经产生诸多消极的结果。外部改革的领先更是既存的问题雪上加霜。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无论在哪个国家,外部改革的好处往往流向很少一部分人。今天的全球化尤其如此,因为全球化的主动力乃是国际大公司和各国政府。

第二,全球化倾向于破坏原来存在的社会保护机制和网络,对原来受这些网络保护的社会

成员构成了威胁。这是西方各国强大的反全球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这两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多数社会阶层特别是社会底层在全球化和市场开放决

策过程中没有任何发言权。政府具有高度的决策自主权,和国际接轨。

但全球化的所有负面效应都是要整个社会来承担的。例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过程

中农民并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的影响必须由农民来承担和消化。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社会成员本来就不受社会保障体系的保护,现在他们更赤裸裸地暴露

在外部的威胁下了。

人们本来希望外部改革产生新的利益,而这些新利益能够继续推动改革,克服传统利益的

改革阻力。但事情并非如此。新生利益马上成为了既得利益,反而成了继续改革的巨大阻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利益往往和各级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够通过各种管道来影响

政府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简直就是这些新利益的代理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令人怀疑了。外部开放已经没有回头的可能性。

唯一的途径就是加速内部改革,从而达到内外部改革的协调发展。如果内部改革持续滞后,外部开放只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如果内部发展不能持续,外部开放也立

即会成为空中楼阁可能被点燃,社会矛盾随之爆发。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班级:11生物一班 姓名:陈国维 学号: 28111101002 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显然,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 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我国目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 . . w d .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 . . w d .

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由于人治社会制度下的长期腐败,大量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 到及时解决,而且被人为的掩盖、压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矛盾经过 长期的演化、积聚,已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社会对立和对抗。 贫富不均矛盾是目前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矛盾的核心。社会 越是发展,贫富不均的矛盾越是突出,老百姓越是不满。由于贫富的矛盾长期恶化,加剧 了社会的不安和动荡。老百姓要求平等的呼声不绝,且日益高涨;老百姓对抗官员和地方 政府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蔓延的趋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不尽快推动社会制 度的变革,一旦发生社会危机,老百姓长期被压制的情绪很有突然爆发 在送旧迎新之际,人们不得不去注意在2004年充分暴露出来的目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着的 两大互相矛盾的大趋势。第一大趋势可以领袖外交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为标志,中国已经在 国际社会迅速崛起。第二大趋势可以频繁发生的社会抗议运动为标志,中国社会矛盾已经 到了一触就要爆发的阶段。 这两大趋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中国的发展,如果这对矛盾处理得不好,社会政治 的稳定就会成问题。 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是很显然的。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迅速把中国推向国际 政治舞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加入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而且在近年开始走具 有自己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多边主义、经济外交和睦邻政策等等构成了初生的和平崛起 理论的主要内容。如果中国的内部发展是可持续的,中国的崛起只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这点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的。 但问题就可能出在内部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内部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大趋势就是社会 矛盾越来越激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贫富分化和收入分配差异已经到了 一个相当危险的边界。 外部改革有国际压力 中国社会没有能够像很多人所期望的,成为一个多元社会,而是迅速向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各社会阶层之间没有利益协调机制,互相缺少信任感。而政府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也 在迅速下降。结果就是不同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的兴起。 为什么这两大趋势能够平衡发展?这就涉及到外部改革与内部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主题。但是,总体上看,对外开放远远 走在对内改革的前面。或者说,内部改革远远落后于外部开放。 这种情况与中国的改革模式有关。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先基本上不去触动既得利益,而是 努力在既得利益的外围发展出新的利益。很显然,内部改革要触动巨大的既得利益,相比 之下外部改革就比较容易。就是说,产生新利益比改革即得利益要容易。 外部改革进展迅速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外部的压力比内部压力要大得多。外部压力呈现为 高度的组织化,可以说是外部众多主权国家对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压力。这有其表现 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方面。 所以,中国已经加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所有的重要国际组织。中国在投资、贸易体 制的改革和开放方面远远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即使在法制改革方面,一般认为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内部利益,但在与外部开放有关的法律改革方面,中国显然也是走在前 列的。外部改革的成功客观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 件来吸引外资,促进贸易。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社会矛盾有很多种,有主要次要之分,这我们先前就知道。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然而结合实际,却不怎么对路。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不仅满足了十三亿人民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创造可观的外汇。不然,那么许多外汇储备从何而来?可是,穷者依然如故,衣食无着的大有人在。真的是我们的生产力不足吗?看来不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必须要和市场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这需求不是人民大众根本普遍的需求,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大众的实际购买力上。潜在的市场有多大,那么生产力就有多大,大到你想象不到。肉类和个别商品的滞销降价就是例子,当需求过剩时,就显得供应过量了,于是价格一落千丈;当价格大跌时,生产源头立即减少生产,于是产品又开始涨价。go-vern-ment便在其中极力调和,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繁荣。这样一来,生产不会长期过剩,产品也不至于永远缺乏。这经验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那时的生产过剩严重到牛奶都要倒在街上,而穷人们却在为领救济排队,这内容初中课本里就有。如果没有适当的go-vern-ment干预,想来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也会如此的。纵观世界,市场经济独领**,暂时来看经济体制应该没有错。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对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从上边分析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看来是不容易的,或是行不通的。这是个悖论,有了社会矛盾而现行经济体制又无法解决。这是不是说明这一矛盾本来就有问题,或者是说这一矛盾本来就不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那么,我们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应该是什么呢?拙见觉得应该是贫富差距问题。从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口号的提出,到现在已经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社会发展很快,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所谓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①。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几个社会形态,在每个形态都存在矛盾。比如奴隶社会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则是最基本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大释放,社会矛盾大幅减少。但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直接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个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因此生产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力较为落后。针对落后的生产力,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并将长期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一些新情况和新形势的出现,国内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言论较多,那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了吗?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就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具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算起,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属于一种假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正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还很短。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盲目的照搬他国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矛盾,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强化社会主义矛盾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有关矛盾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学说、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第二,我国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其中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被认为是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变化线索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作者:————————————————————————————————日期: ?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2。矛盾丛生3。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两条矛盾点: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关系够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够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例子看特点: 从党的十五大看: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及我国实际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 即非敌我矛盾,现今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由诸多原因造成:如文化程度不同,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差异等,但是归根而言,国家按人均算的经济不高是重要原因,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致于要先富带后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政策,这些或多或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这些是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要正确对待,依靠改革,发展经济来完善。 2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6239758.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也是社会矛盾尖锐、最容易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结构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 一、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 大体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旧制度、新旧体制的矛盾。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有的人利用双(多)轨制投机钻营——既享受市场经济的好处又同时继续享受计划经济的权益,因而大发不义之财。既得利益集团(群体)与深化改革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前者极力反对不利于己的深化改革。 权(力)与法(律)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官者应是“权为民所用”,依法行使权力。但现实生活里却常常出现权大于法、有法不依、以权谋私的现象,权力尚未得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 贫富悬殊的矛盾。由于分配制度有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低,以致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垄断与经贸自由的矛盾。政出多门、壁垒森严、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造成各地区各行各业发展极不平衡。 改革与成本的矛盾。改革是要成本的。如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职工“下岗、分流、增效”的方针政策,但对职工的安置费、社保费、医保费以及经济补偿等费用巨大,成本由企业背负不可能,由地方财政承担也力不从心。不少已转制的企业对原来国企职工的经济补偿至今仍拖欠着,拖欠的时间越久,成本就越高。如此这般,就会潜伏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矛盾。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依托,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亟需民主政治的支撑和保护。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没有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和谐统一,社会才能够飞速进步。民主政治制度又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得以确立和巩固。当前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其矛盾与弊端在于:民主气氛不浓,“双百方针”贯彻不力;监督机制缺乏,民主集中制屡受破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较突出,官商经济盛行、权威政治泛滥的现象屡见不鲜;党政机构重叠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使财政不堪负担。 二元结构的矛盾。户籍制度造成城乡矛盾、工农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在就业、待遇、社保方面都大不相同,长期以来未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城市职工有工资、社保、医保,而农民就无所谓“失业”之称;工人有工会,农民却没有“农民协会”。从土地制度看,城市土地是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农村是集体所有制,改革以来农民被征土地过多而补偿过少,因而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上访、闹事时有发生。 二、我国的社会矛盾的特点 (一)利益相关性凸显。在计划经济时期,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淡化了物质利益矛盾,或者说,物质利益矛盾处于隐性状态,不普遍、突出。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

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官民矛盾 什么阶级斗争,什么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有意义只是一种矛盾,那就是延绵中国千年不绝的官与民的矛盾。庞大的官僚集团与芸芸众生之间的利益之争,一直主导着中国的历史。 案例1 河南省安阳市原劳动局局长、党组书记孙秀奇因犯贪污罪、受贿罪,今天被滑县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对其受贿、贪污的赃款259200元予以追缴,上交国库。 另据纪检部门查明,孙秀奇还长期包养情妇。1994年12月至2001年4月,他婚外与一社会无业女青年先后在安阳、郑州、林州等地长期姘居,并于1999年2月在郑州生下一男孩,2000年12月又在安阳生下一女孩。经公安部门DNA鉴定,这两个孩子均属孙秀奇的亲子。 孙秀奇案在进入司法程序期间,有关部门已分别开除其党籍和公职。中共安阳市委曾就孙秀奇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向全市发出通报,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经得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 案例2 李某某,现年42岁,大专学历,多年前就在郑州烟草

系统工作,为一位领导开车。后来被提拔为郑州市烟草局机关服务中心司机班班长,负责单位内车辆维修以及更换车上装具。 据知情人透露,李某案发,源于一次“偶然”。 2011年,侦查部门在调查另外一宗腐败案时,审计牵出了郑州市一家汽车修理厂,发现了烟草局车辆的非正常维修款。侦查部门深挖之下,李某罪行败露。 2011年10月24日,李某被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人员控制。在反贪局,李某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侦查人员统计,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仅李某贪污的款项就多达100余万元,同时,还受贿9万余元。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结案,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5年半。 案例3某超市工作人员金某、某旅店工作人员刘某到某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办理食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业务。在申办超市营业执照过程中,申办人刘某对工商业务不太熟悉,李某在受理中对申办人爱理不理,很不耐烦。之后,由于刘某在登记书上填写项目不全,李某爆出了“你填的什么东西”、“不要把公务员当成受气包”等不当言论,引起当事人的争辩和反感。 事情发生后,市工商局和开发区分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成专班,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在明确事实及相关责任的基础上,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对当事人李某作出严肃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P13- 14)。那么,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是什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已发生改变?如果改变,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提出了新的主要矛盾;二是认为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改变,任何形式的“主要矛盾改变论”从理论到实践都会带来混乱。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一个国家对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根本判断 以及路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因此必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这一问题。 一、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定 目前学界很多讨论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讨论的根本分歧往往不在于对问题本身的不同看法,而是一开始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讨论所围绕的核心概念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并进而在各自的诠释下引申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所以任何讨论都不能离开原生概念的界定,否则可能成为一场语义学的争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讨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定开始这个话题,而对此最权威的界定当然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矛盾学说乃至整个辩证法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特殊性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其他矛盾”)的论述,其内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既是共时性存在,也 是历时性存在,即“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均自始至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但其最终解决还有赖于主要矛盾;第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二者的区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但“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第 四,“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P320- 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